正文 16
神农氏作了部落首领以后,仍然“身自耕”。深受庶民们的拥戴,远方的人都来投靠,远方的部落都来朝拜他,服从他的领导,称他为帝。
稻黍的种植和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神农氏千方百计地扩大耕种面积。但是,用手除草,在草木茂盛的远古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人的力量显得非常弱小。为了能大面积的种植稻黍,神农氏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用火烧荒!
火的进一步利用,省掉了人们许多辛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荒芜的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黍田。
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神农氏带上部落人口,不断迁徙。
神农先在阪泉之野〈山西永济县境〉“采雷首山之铜”,后“尝百草到羊头山一带”〈山西高平县境〉。
神农氏到了羊头山后,得到了一巨黍,经过八种,终于成了产量很高的粟谷。大大地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竹书纪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四州文献》:神农之兴,百兽滋阜,羊头黍为律,上党禾为书。。。。。。。稻粱麦菽,粒我蒸民,逐为先代饮食之人。《醴泉书》断云:上党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用颁时令。《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下有神农泉,为神农得禾处。《平阳府志》载:“炎帝神农……采首山之铜(首山在今永济县境),铸三鼎;尝百草至羊头山得秬黍,羊头山在长子。”《泽州府志》:“炎帝尝百草至羊头山得秬黍”)(羊头山高庙西有小坪,周长四百六十步,(折合391米)有上古时期的古城遗址——神农城。)
神农氏在羊头山住了八年,所住村庄叫庄里村,他在长畛村娶了妻子,生了三子二女。
(庄里村古有神农祠,亦称五谷庙。《重修炎帝行宫》碑文(1475年)载:“神农炎帝行宫,磐基在故关村前,肇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凡七百余步矣。”因为历代祭祀祖宗,这里历史上形成了庙会。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庄里村庙会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神农节,全村家家户户都要蒸面猪、面鱼供神农,都要到五谷庙烧香祭祀,《高平发现炎帝陵》载:“神农祠的塑像高一米,头顶帝冠,下垂十二行珠子,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左手端一个盘子,盘中有黍、稷、麦、豆、麻等五谷。”)
神农氏为寻找食源,踏遍崇山峻岭,采摘各种植物果实进行品尝,这种品尝是非常艰辛的,也是痛苦的,甚至有时也会因此而中毒。自发现秬黍以后,他经多次栽培试验,终于成功。此后,他又不断探索发现,陆续发现了“稷、麦、豆、麻”等。从此,羌氏部落慢慢从渔猎劳动向农业生产过渡。部落女性开始由原来的野生植物采集转变为农作物管理和食物制作。还掌握了用麻纤维织成粗布,缝制衣服;部落中最初的分工形式也开始改变,集体化的男耕女织格局开始形成;在农耕劳动的过程中,“神农制造耒耜”“以垦草莽”石器工具不断地改进,石铲、耒耜提高了垦荒种植的效率;在垦荒烧草中,神农氏发现了黏土在高温烘烤后变硬,他改进了前世沿袭的“‘施米加烧石上而食之”的方法,用烧窑制作出的泥质红陶和加沙红陶器;为了治病救人,拯民危难,神农氏在发展农耕的同时,又开始探索草药治病,他出没于深山老林,行走在村间小道,进出于庶民洞穴,潜心研究草药,治病救人,以济天下苍生。
神农氏“身自耕,妻亲织。”做为部落首领,始终亲自劳动。厚德载物,爱民如子。在部落内深受大家拥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整个部落人人同心协力,和睦相处,“无有相害之心。”
神农氏最大的特点就是亲民,爱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些足以说明了神农氏以德治民的才能和当时社会和谐的情形。
神农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由于部落上下齐心协力,经济发展很快。羌人活动的地盘越来越大,从姜水一直延伸到渭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延伸到上党一带。羌氏部落的强大和神农氏的德能,使其他部落的人都非常佩服,他们时常到神农氏那里,或曰学取经验,或曰朝拜,大有百鸟朝凤之势。因为神农氏焚火垦荒,发展农耕,人们尊他称他为“炎帝”。
这一时期,由于各部落对炎帝神农的崇拜和朝礼,已经形成了炎帝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神农氏不断地给那些朝拜的部落头领实行封地、封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皱型逐步开始形成。
救死扶伤是炎帝神农氏一生的事业,由于炎帝神农氏的不懈努力,当时的草药已经发现了很多,他用草药给庶民治病,挽救了无数生灵。成为我国中医、中药之鼻祖。但他也因此而丧失了性命。(《通鉴外记》:炎帝神农氏尝百草酸咸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炎帝为了救活即将病死的一个庶民,他顶着烈日,钻到深山里去采药。为尝草药,一天竟中毒十几次。在尝一种“断肠草”(羊头山上有一种两寸长,满身长满褪的“百足虫”是剧毒,世代相传叫“断肠草”。虫入药,即为草。)时,使他腹中疼痛难忍,当他骑马走到距羊头山一里多地的地方,已是奄奄一息,不能再骑马了。人们发现后,把他从马上抬了下来(这个地方以后人们取地方名叫换马村,《高平发现炎帝陵》载:“换马镇有块古碑,上书:‘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历代朝廷名官到此都要下马、下轿,步行到神农祠祭祀。”)。走了一段路后,炎帝的病情加重,处于昏迷状态,人们再呼不应。(这个地方后人取了地方名叫“不应村”再到后世,谐音叫成了北营村。)
炎帝殁后,就地安葬于羊头山上。
(《泽州府志》:“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西北四十里换马镇。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羊头山新记》:“换马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相传为炎帝陵。”上党炎帝陵在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有了,黄帝封参卢于潞(古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县,原名“路”,春秋时为潞国,汉代设置为潞县,隋代后改名为潞城县。),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这里是炎帝神农传说极盛的地方。湖南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的那座炎帝陵,是第八代炎帝榆罔之墓,称之为“天子坟”。)
高平炎帝陵
炎帝一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周易?系辞》:神农氏“揉木为耒”,)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周易?系辞下》: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世本?下篇》: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能有效地防止野兽的袭击,抵抗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庶民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此之前,陶器的质地很差。炎帝时期的陶器开始走向成熟,器形规整、格调一致、纹饰流畅、色彩艳丽,有了精美的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后人为纪念神农氏的不朽功德,到处为他建祠立庙。百谷山神农庙始建于1500多年前东晋北齐时期,百谷山神农庙旧址上的一块残碑记载:“百谷山原有祭祀炎帝神农庙宇三座:其一在山之半腰滴谷寺中部;其一在百谷山西麓关村;其一在百谷山之南麓柏后村中。纪念炎帝神农的山洞三座,泉一、井二、碑刻若干。”关村神农庙和柏后神农庙均遗址尚存,为明清风格,其中柏后神农庙还保存着《重制神农庙社物碑》,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立。在上党地区的其他地方,也林立着许多祭祀炎帝神农的庙宇,比较典型的有长治县北呈乡北和炎帝庙(创建年代不详,为元代风格)、壶关县东长井村炎帝庙(创建年代不详,为清代风格)、长子县色头村炎帝庙(创建年代不详,为明代风格)等,据史书记载,过去在长治地区几乎村村庄庄都有火神庙。火神即炎帝,现长治电影院就曾是一处规模较为庞大的火神庙。上党地区祭祀炎帝神农的场所如此众多而又密集,决非偶然,当与炎帝神农在这一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801,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801,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
稻黍的种植和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神农氏千方百计地扩大耕种面积。但是,用手除草,在草木茂盛的远古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人的力量显得非常弱小。为了能大面积的种植稻黍,神农氏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用火烧荒!
火的进一步利用,省掉了人们许多辛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荒芜的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黍田。
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神农氏带上部落人口,不断迁徙。
神农先在阪泉之野〈山西永济县境〉“采雷首山之铜”,后“尝百草到羊头山一带”〈山西高平县境〉。
神农氏到了羊头山后,得到了一巨黍,经过八种,终于成了产量很高的粟谷。大大地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竹书纪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四州文献》:神农之兴,百兽滋阜,羊头黍为律,上党禾为书。。。。。。。稻粱麦菽,粒我蒸民,逐为先代饮食之人。《醴泉书》断云:上党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用颁时令。《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下有神农泉,为神农得禾处。《平阳府志》载:“炎帝神农……采首山之铜(首山在今永济县境),铸三鼎;尝百草至羊头山得秬黍,羊头山在长子。”《泽州府志》:“炎帝尝百草至羊头山得秬黍”)(羊头山高庙西有小坪,周长四百六十步,(折合391米)有上古时期的古城遗址——神农城。)
神农氏在羊头山住了八年,所住村庄叫庄里村,他在长畛村娶了妻子,生了三子二女。
(庄里村古有神农祠,亦称五谷庙。《重修炎帝行宫》碑文(1475年)载:“神农炎帝行宫,磐基在故关村前,肇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凡七百余步矣。”因为历代祭祀祖宗,这里历史上形成了庙会。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庄里村庙会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神农节,全村家家户户都要蒸面猪、面鱼供神农,都要到五谷庙烧香祭祀,《高平发现炎帝陵》载:“神农祠的塑像高一米,头顶帝冠,下垂十二行珠子,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左手端一个盘子,盘中有黍、稷、麦、豆、麻等五谷。”)
神农氏为寻找食源,踏遍崇山峻岭,采摘各种植物果实进行品尝,这种品尝是非常艰辛的,也是痛苦的,甚至有时也会因此而中毒。自发现秬黍以后,他经多次栽培试验,终于成功。此后,他又不断探索发现,陆续发现了“稷、麦、豆、麻”等。从此,羌氏部落慢慢从渔猎劳动向农业生产过渡。部落女性开始由原来的野生植物采集转变为农作物管理和食物制作。还掌握了用麻纤维织成粗布,缝制衣服;部落中最初的分工形式也开始改变,集体化的男耕女织格局开始形成;在农耕劳动的过程中,“神农制造耒耜”“以垦草莽”石器工具不断地改进,石铲、耒耜提高了垦荒种植的效率;在垦荒烧草中,神农氏发现了黏土在高温烘烤后变硬,他改进了前世沿袭的“‘施米加烧石上而食之”的方法,用烧窑制作出的泥质红陶和加沙红陶器;为了治病救人,拯民危难,神农氏在发展农耕的同时,又开始探索草药治病,他出没于深山老林,行走在村间小道,进出于庶民洞穴,潜心研究草药,治病救人,以济天下苍生。
神农氏“身自耕,妻亲织。”做为部落首领,始终亲自劳动。厚德载物,爱民如子。在部落内深受大家拥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整个部落人人同心协力,和睦相处,“无有相害之心。”
神农氏最大的特点就是亲民,爱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些足以说明了神农氏以德治民的才能和当时社会和谐的情形。
神农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由于部落上下齐心协力,经济发展很快。羌人活动的地盘越来越大,从姜水一直延伸到渭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延伸到上党一带。羌氏部落的强大和神农氏的德能,使其他部落的人都非常佩服,他们时常到神农氏那里,或曰学取经验,或曰朝拜,大有百鸟朝凤之势。因为神农氏焚火垦荒,发展农耕,人们尊他称他为“炎帝”。
这一时期,由于各部落对炎帝神农的崇拜和朝礼,已经形成了炎帝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神农氏不断地给那些朝拜的部落头领实行封地、封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皱型逐步开始形成。
救死扶伤是炎帝神农氏一生的事业,由于炎帝神农氏的不懈努力,当时的草药已经发现了很多,他用草药给庶民治病,挽救了无数生灵。成为我国中医、中药之鼻祖。但他也因此而丧失了性命。(《通鉴外记》:炎帝神农氏尝百草酸咸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炎帝为了救活即将病死的一个庶民,他顶着烈日,钻到深山里去采药。为尝草药,一天竟中毒十几次。在尝一种“断肠草”(羊头山上有一种两寸长,满身长满褪的“百足虫”是剧毒,世代相传叫“断肠草”。虫入药,即为草。)时,使他腹中疼痛难忍,当他骑马走到距羊头山一里多地的地方,已是奄奄一息,不能再骑马了。人们发现后,把他从马上抬了下来(这个地方以后人们取地方名叫换马村,《高平发现炎帝陵》载:“换马镇有块古碑,上书:‘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历代朝廷名官到此都要下马、下轿,步行到神农祠祭祀。”)。走了一段路后,炎帝的病情加重,处于昏迷状态,人们再呼不应。(这个地方后人取了地方名叫“不应村”再到后世,谐音叫成了北营村。)
炎帝殁后,就地安葬于羊头山上。
(《泽州府志》:“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西北四十里换马镇。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羊头山新记》:“换马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相传为炎帝陵。”上党炎帝陵在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有了,黄帝封参卢于潞(古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县,原名“路”,春秋时为潞国,汉代设置为潞县,隋代后改名为潞城县。),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这里是炎帝神农传说极盛的地方。湖南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的那座炎帝陵,是第八代炎帝榆罔之墓,称之为“天子坟”。)
高平炎帝陵
炎帝一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周易?系辞》:神农氏“揉木为耒”,)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周易?系辞下》: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世本?下篇》: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能有效地防止野兽的袭击,抵抗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庶民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此之前,陶器的质地很差。炎帝时期的陶器开始走向成熟,器形规整、格调一致、纹饰流畅、色彩艳丽,有了精美的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后人为纪念神农氏的不朽功德,到处为他建祠立庙。百谷山神农庙始建于1500多年前东晋北齐时期,百谷山神农庙旧址上的一块残碑记载:“百谷山原有祭祀炎帝神农庙宇三座:其一在山之半腰滴谷寺中部;其一在百谷山西麓关村;其一在百谷山之南麓柏后村中。纪念炎帝神农的山洞三座,泉一、井二、碑刻若干。”关村神农庙和柏后神农庙均遗址尚存,为明清风格,其中柏后神农庙还保存着《重制神农庙社物碑》,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立。在上党地区的其他地方,也林立着许多祭祀炎帝神农的庙宇,比较典型的有长治县北呈乡北和炎帝庙(创建年代不详,为元代风格)、壶关县东长井村炎帝庙(创建年代不详,为清代风格)、长子县色头村炎帝庙(创建年代不详,为明代风格)等,据史书记载,过去在长治地区几乎村村庄庄都有火神庙。火神即炎帝,现长治电影院就曾是一处规模较为庞大的火神庙。上党地区祭祀炎帝神农的场所如此众多而又密集,决非偶然,当与炎帝神农在这一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801,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801,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