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华夏始祖

正文 14

    “凤凰来巢,天降祥瑞,这是万庶之福。咱们就把这疙瘩岭改叫凤凰山吧。”

    “好!—好!—”女娲话音刚落,下面就是一片叫好声。

    祭祀在群情激奋中圆满结束了。(凤凰山后人亦叫凤凰嘴、凤凰岭。《平阳府志》载:凤凰山在蒲州南七十里,为中条尽处。吴诗:“凤嘴三春麦,龙头五月水。”凤嘴即凤凰山也,龙头即首阳山。)

    祭祀结束以后,女娲就在她那用鳌甲鳌足建成的宫室里,策划着她那新的济民方略:建造居室!

    鳌壳宫室启发了聪明的娲皇,她和伏羲仿效鳌壳建筑的形态,总结前番发明鸟巢的经验,策划出了一种新型房屋草图。

    “立即行动,实地建筑。”设计出草图以后,兴奋的伏羲坐不住了。他和女娲亲自动手,开始选材盖房。

    他们选择了通直的树干,割回了柔软又有韧性的蒲草,依照设计的图,经过反复的搭建,一栋以木为架,以草为顶的蘑菇形草寮终于建成了!

    房屋的建造,使人类文明向前大大的跨出了一步。

    女娲先祖在伏羲、上骈、桑林等人的辅佐下,在改善人们食宿条件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种种发明和创造,不断地强化人口管理,使部落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整个部落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民和无患,民居为安;婚姻制度确定了洞穴(家庭)关系;姓氏的发明使宗族部落开始逐步形成;结绳记事,分工管理,使整个部落秩序井然,社会繁荣。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社会。他们以非凡的聪明和才智,不断地发明和创造,结束了猿人时代,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人类历史。

    §§第十回 祭圣母历代不衰 承文明神州昌盛

    女娲、伏羲两位老祖宗殡天以后,人们将他们埋葬在他们生前生活、活动过的地方——大河拐弯处的凤凰岭上(《戴延之西征记》:“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寰宇记》载:“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 “考古要录河中风陵,疑为古伏羲冢。以苞皇为风姓,故然女娲亦风姓。”《中国通史》载:女娲陵所在说法五种,一说在风陵渡。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或谓之风陵坡或风陵堆;二《陕西通志》说:“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在潼关卫城北黄河中。”;三《河南府志》说:“女娲陵在阌乡县黄河滨。唐天宝末忽失。乾元初,复涌出。遂名风陵渡,盖後风姓故也。”;这三处实为一地。《永济县志》:“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迹处”)。

    沧海桑田、年代远久,由于地球地壳的变动,泛滥河水的冲击,凤凰岭塌陷了许多,天宝十一年六月,两位老祖的陵墓塌陷到倒岸以后的大河之中。

    (《新唐书?五行志》云:“天宝十六年六月,虢州阎乡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乾元二年六月乙未夜,。。。。。。其墓涌出。”《阌乡县志》:“天宝十一年六月,阌乡县黄河滨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所在。”《芮城县志》:“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之风陵渡其遗处。”光绪《永济县志》:“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处也。”)

    为了祭祀为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华夏民族的老祖宗,历代封建帝王都到其陵前祭祀。秦汉以来均有祭祀。唐太宗、宋太祖均曾在风陵渡设置守陵,使祝史祭祀,“唐称祀典,宋置守护”。( 《关中墓陵志》:“平阳府赵城东有娲皇陵,济宁州东南有女娲陵,而潼关之风陵则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寰宇记》:“风陵城在其下阌乡津,去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元和郡县志》:“风陵堆在河东县南五十里与潼关对,乾元墓出后,陕州刺史上奏,肃宗使祝史祭祀。宋韩德四年(966年),太祖诏置守陵五户。至熙宁年间,陵复失不见,旧有唐乔潭碑亦失。”《水经注》:“潼关口河滩上,有树数株,虽水上涨,亦不漂没,人号为女娲墓。天宝十三年五月内,因大风吹失所在,乾元二年六月,虢州刺史王晋光上言:今月一日,忽闻风雷,晓见坟涌出,上有柳树,古老相传云,本如女娲墓,女娲补天缺,断鳌立地维,故墓在大河中,水高与高,水下与下,盖神之所扶持也。立祠于岸,载在祀典。”“天宝十三载,天雨晦冥,俄失所在,乃是河房风雷,夜声黎明,视之其坟涌出,复夹两柳树,肃宗命祝史祠鄢,乾德四年,诏置守陵五户。”)

    后人在女娲陵北侧凤凰山的制高点上修建了女娲祠堂,女娲祠历朝历代香火旺盛。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女娲庙会,从古迄今,晋、秦、豫三省毗邻地区百姓都要云集凤凰嘴,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1938年,女娲祠被侵华日军焚毁。(1915年出生的、在私塾里上过两年学的赵村农民杜全州将女娲祠墙壁上的一首诗抄录下来:“《赞娲祖》:女娲氏族河曲生,自古相传显风陵。临终洲渚安乐葬,黄炎子孙伊始兴。”并将此诗书写在自家的房门背后,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杜天明将该诗交给了热衷于传播民族文化的村民尚成麦。)

    迁徙无常的渔猎游民生活,随着时间老人稳健的步伐,使女娲、伏羲的后裔,子孙续衍,分族立宗。部族宗祧(tiao)经近万年的分流,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加,人口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遍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各地,而且遍布于西南、西北、和东北各地。

    女娲、伏羲繁衍了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庞大民族。

    不管是多少年,不管是多少代,不管是迁徙到天南还是海北,不管是后来分划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人们都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创世之祖。人们不管走到那里,都要把祖宗的祠庙建在那里,把祖宗的文化传播到那里,世世代代颂扬着老祖宗的盖世之功。这种君子不忘其初的特有美德,是老祖宗优良血脉的遗传,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山西吉县黄河边柿子滩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女娲补天造人的岩画。《峒溪纤志》栽:苗、瑶祭祖,设女娲与伏羲位;吐鲁番古墓中发现了女娲、伏羲图。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交河古墓等发掘的女娲伏羲画以折叠形式放在故者身旁。画中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上端绘日,下端绘月,周围绘满星辰,记载了后辈对始祖的信奉与崇拜……。)

    女娲、伏羲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人类社会在女娲、伏羲远古文明金钥匙的开启之下,不断地进化、发展。

    随着女娲后裔的不断迁徙,女娲、伏羲文化也随之传播和发扬广大,形成了底蕴丰厚的华夏文化:

    以山西晋南、河南豫西,陕西关中为中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很广。西起陕西,东到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到江苏。

    受仰韶文化影响的马家窟文化,齐家文化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以洮河,大夏河和皇水中下游为中心,东至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南达四川和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黄河沿岸;江汉之间的屈家岭文化分布在荆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在江淮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分布在苏北、山东宁阳、曲阜、腾县、安邱等地的大汶口文化和分布在浙江、苏南的良渚文化;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台湾、江苏、浙江和贵州一带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分布在东北、内蒙、宁夏,到新疆地区的细石器文化;形成了氏族部落的远古人群。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华夏人类的历史文化总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延伸。

    自女娲时代排斥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确定了男从女洞的规定以后,华夏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不断改进,母系氏族公社制度逐步完善起来。达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由若干个母系大家族组成。若干氏族结合成胞族,若干胞族组成部落。这一时期,出于人类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部落开始结成不巩固的部落联盟。氏族越来越多,人口不断加。村落开始形成、扩大。居所趋于稳定。

    当时的人们建造村落,一般都是选择距水近,地势较高、较平坦,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氏族成员被牢固的血缘纽带连接在一起,每个氏族成员都依赖于氏族而生存。依靠着这种血缘纽带形成团体。他们共同占有一定土地和其他自然产物。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互相协作,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压迫和奴役,没有法律,没有刑罚、监狱、军队和其他暴力统治。没有私有观念。个人财产一般都是相互赠送,没有买卖关系。当时的奢侈品就是日用陶器和装饰品。这些东西多用于随葬。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779,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1779,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