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从孔子教育思想看古代素质教育的萌芽(一)
谈谈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像颜回一样有才干的学生,用他所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孔子教育思想。今天研读“六经”、“六艺”,翻阅孔子的《论语》,不难发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不愧是万世师表。他从那个年代就已经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许多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今天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素质教育经验不妨回到二千多年前饿孔子。
一、从 “六艺” 看古代素质教育
1、“六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学内容。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发展更为充实。孔子也继承了两周以来的“六艺”的教学内容。“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
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礼仪皆为其包括,以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礼,学中所教之礼,则为贵族生活中所必需的五礼。《周礼•春官》:“以吉礼事帮国之鬼神示,以凶礼衰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国学由保氏负责教“六仪”,即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学会了礼和仪,行动才会合乎规范,显示贵族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乐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诗•郑风•子衿》郑玄注:“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表明其形成的多样化。《礼记•乐记》对贵族乐教理论做了阐述,西周国学有大司乐管理教务,重在主技乐教,负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所谓乐德,其目为:中(言出自心,皆有忠实),和(不刚不柔,宽猛相济),祗(见神示则敬),庸(按事以礼而有常),孝(善于父母),友(善于兄弟)。所谓乐语,其目为:兴(以善物喻善事,以恶物喻恶事),道(引古以刺今),讽(熟背文词),诵(吟诵有节韵),言(直叙己意),语(答人论难)。所谓乐舞,其目为:云门•大卷(黄帝乐),大咸(尧乐),大磬(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大武(武王乐),以上为六代乐舞,较为大型,也称六乐。乐师还教国子小舞,其目为:帗舞(手持五彩缯为舞具),羽舞(手持鸟羽而舞),皇舞(持五彩羽以舞),旄舞(持牦牛尾以舞),干舞(持盾以舞),人舞(徒手、手袖来表演),大武乐舞反映周朝开国的历史,常用于祭祀。它即可进行维护周室的政治教育,又可以进行尚武的传统教育,因此,贵族子弟都要学习。
书,是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西周文字的字体是金文,书写的材料通常为竹木,所用的工具为刀笔。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今已失传。学书即学六十甲子的书写,这是文字教学的初步,汉字构成有六种方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最有代表性的六书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之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文字按六书分类施教,使知字音,字形,字义。
数,是算学知识、历法和数术。中国人对于数字的迷恋由来已久。据历史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数”作为“六艺”之一,成为贵族子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射,是射箭,属于体育课;御,是骑马,属于驾驶技术;射,指对射箭的技术训练。“射者,男子之事”,从出生之日开始就强调这种事,贵族生下男孩,门左就要挂弓,第三天就背着婴孩举行射的仪式,表示男子的责任是御四方,捍卫国家,出生后就要学射。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礼仪•曲礼》:“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贵族子弟以能御未能御分别长幼。
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
2、“六艺”的教育特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
德育核心、诸育并行、层次分明、知识兼求是“六艺”的教育特点。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他集中在思想道德,又兼顾诸育。礼是德育,书、数是智育,乐为美育,射御是体育的范畴。书、数为小艺,关于民生日用,礼乐射御为大艺,关乎从政艺术。“六艺”教育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六种文化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六种艺能,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从“六艺”的教育特点出发,“六艺”的目标和课程内容与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课程内容有很多相近之处。我们不妨拿“六艺”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联系起来看。
第一,通过“礼”、“乐”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密切配合,德育核心,美育并行。《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字,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几乎贯彻社会各种活动。艺术教育过程纳诸多教育因素于其中,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之功能。先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教育家的教育观点,之后的汉魏、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能歌善舞文人,歌以咏志的情怀在士人阶层中有着非常好的市场。到了宋代,这一传统渐渐消亡。其主要原因和当时理学的兴起有关。女子教育强调“无才便是德”,男子教育强调要严性正气,不苟言笑,更不允许进行歌舞戏曲活动,而且轻视武功。先贤们强调的“礼”在这里被简化成了不苟言笑,“乐”被缩水为“严性正气”。 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一批毫无生气的学究便遍及泱泱中华大国。
第二,通过“射”、“御”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驾驶技术。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故教练场所颇多。教射的要求和标准很严。据郑玄解释说,一“白矢”,射箭透靶,见其镞白;二“参连”,前射一箭,后三箭三中;三“剡注” ,用力迅猛、锐不可挡,箭贯物而过;四“襄尺”尊者卑者同射之时,卑者须退后一尺,切忌并肩而立;五“井仪”射四箭皆要中靶并呈井状。以射选士,水平高低决定射者在贵族中的地位。
御的教练有五项,故简称五御。一鸣和鸾:车行动之时车铃“和”与“鸾”鸣声相应,二逐水曲:要随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而不使车落于水中;三过君表:车过模拟设置的辕门,要准确不偏,不发生碰击;四舞交衢:旋转快慢适度,如合舞蹈节奏之感;五逐禽左:要善于把禽兽阻拦在左边以利于射猎。学御要经过以上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五项标准要求,从而学习了武事,又锻炼了身体。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孔子从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出发,继承和发展西周武士教育,明确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主张。在孔子实施的教育中培养出不少文武兼备的人才。孔子三千弟子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第三,通过“书”、“数”培养学生的智育素质。
没有谁会否认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按现在的话来说,智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人们习惯把孔子称为智育教育的圣人。他的著作和课堂实录都被后世奉为圭臬。
数,算法,数学知识到西周有更多的积累,为较系统地数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后来在其影响下,对儿童进行数的教学,逐步得以提高,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及记数的符号,再应用于学习甲子记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然后学习计数地方法,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数学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主要依靠私授家传。如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就称得上是数学世家。
3、从孔子的身世看当时的“六艺”教育的价值。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因家道中落,迁居鲁国。孔子3岁时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但他人穷志不短,依靠自学来弥补这个遗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能够不耻下问,汲取别人长处补己之短。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曾拜很多人为师,才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本领,为周游列国、游说诸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晚年他在家乡创办私学,修订古书,传承教育思想。用我们现代话讲就是身体力行,践行素质教育的楷模,博学为师,德高为范的一代宗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像颜回一样有才干的学生,用他所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孔子教育思想。今天研读“六经”、“六艺”,翻阅孔子的《论语》,不难发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不愧是万世师表。他从那个年代就已经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许多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今天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素质教育经验不妨回到二千多年前饿孔子。
一、从 “六艺” 看古代素质教育
1、“六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学内容。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发展更为充实。孔子也继承了两周以来的“六艺”的教学内容。“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
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礼仪皆为其包括,以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礼,学中所教之礼,则为贵族生活中所必需的五礼。《周礼•春官》:“以吉礼事帮国之鬼神示,以凶礼衰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国学由保氏负责教“六仪”,即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学会了礼和仪,行动才会合乎规范,显示贵族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乐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诗•郑风•子衿》郑玄注:“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表明其形成的多样化。《礼记•乐记》对贵族乐教理论做了阐述,西周国学有大司乐管理教务,重在主技乐教,负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所谓乐德,其目为:中(言出自心,皆有忠实),和(不刚不柔,宽猛相济),祗(见神示则敬),庸(按事以礼而有常),孝(善于父母),友(善于兄弟)。所谓乐语,其目为:兴(以善物喻善事,以恶物喻恶事),道(引古以刺今),讽(熟背文词),诵(吟诵有节韵),言(直叙己意),语(答人论难)。所谓乐舞,其目为:云门•大卷(黄帝乐),大咸(尧乐),大磬(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大武(武王乐),以上为六代乐舞,较为大型,也称六乐。乐师还教国子小舞,其目为:帗舞(手持五彩缯为舞具),羽舞(手持鸟羽而舞),皇舞(持五彩羽以舞),旄舞(持牦牛尾以舞),干舞(持盾以舞),人舞(徒手、手袖来表演),大武乐舞反映周朝开国的历史,常用于祭祀。它即可进行维护周室的政治教育,又可以进行尚武的传统教育,因此,贵族子弟都要学习。
书,是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西周文字的字体是金文,书写的材料通常为竹木,所用的工具为刀笔。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今已失传。学书即学六十甲子的书写,这是文字教学的初步,汉字构成有六种方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最有代表性的六书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之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文字按六书分类施教,使知字音,字形,字义。
数,是算学知识、历法和数术。中国人对于数字的迷恋由来已久。据历史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数”作为“六艺”之一,成为贵族子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射,是射箭,属于体育课;御,是骑马,属于驾驶技术;射,指对射箭的技术训练。“射者,男子之事”,从出生之日开始就强调这种事,贵族生下男孩,门左就要挂弓,第三天就背着婴孩举行射的仪式,表示男子的责任是御四方,捍卫国家,出生后就要学射。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礼仪•曲礼》:“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贵族子弟以能御未能御分别长幼。
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
2、“六艺”的教育特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
德育核心、诸育并行、层次分明、知识兼求是“六艺”的教育特点。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他集中在思想道德,又兼顾诸育。礼是德育,书、数是智育,乐为美育,射御是体育的范畴。书、数为小艺,关于民生日用,礼乐射御为大艺,关乎从政艺术。“六艺”教育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六种文化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六种艺能,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从“六艺”的教育特点出发,“六艺”的目标和课程内容与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课程内容有很多相近之处。我们不妨拿“六艺”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联系起来看。
第一,通过“礼”、“乐”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密切配合,德育核心,美育并行。《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字,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几乎贯彻社会各种活动。艺术教育过程纳诸多教育因素于其中,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之功能。先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教育家的教育观点,之后的汉魏、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能歌善舞文人,歌以咏志的情怀在士人阶层中有着非常好的市场。到了宋代,这一传统渐渐消亡。其主要原因和当时理学的兴起有关。女子教育强调“无才便是德”,男子教育强调要严性正气,不苟言笑,更不允许进行歌舞戏曲活动,而且轻视武功。先贤们强调的“礼”在这里被简化成了不苟言笑,“乐”被缩水为“严性正气”。 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一批毫无生气的学究便遍及泱泱中华大国。
第二,通过“射”、“御”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驾驶技术。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故教练场所颇多。教射的要求和标准很严。据郑玄解释说,一“白矢”,射箭透靶,见其镞白;二“参连”,前射一箭,后三箭三中;三“剡注” ,用力迅猛、锐不可挡,箭贯物而过;四“襄尺”尊者卑者同射之时,卑者须退后一尺,切忌并肩而立;五“井仪”射四箭皆要中靶并呈井状。以射选士,水平高低决定射者在贵族中的地位。
御的教练有五项,故简称五御。一鸣和鸾:车行动之时车铃“和”与“鸾”鸣声相应,二逐水曲:要随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而不使车落于水中;三过君表:车过模拟设置的辕门,要准确不偏,不发生碰击;四舞交衢:旋转快慢适度,如合舞蹈节奏之感;五逐禽左:要善于把禽兽阻拦在左边以利于射猎。学御要经过以上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五项标准要求,从而学习了武事,又锻炼了身体。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孔子从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出发,继承和发展西周武士教育,明确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主张。在孔子实施的教育中培养出不少文武兼备的人才。孔子三千弟子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第三,通过“书”、“数”培养学生的智育素质。
没有谁会否认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按现在的话来说,智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人们习惯把孔子称为智育教育的圣人。他的著作和课堂实录都被后世奉为圭臬。
数,算法,数学知识到西周有更多的积累,为较系统地数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后来在其影响下,对儿童进行数的教学,逐步得以提高,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及记数的符号,再应用于学习甲子记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然后学习计数地方法,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数学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主要依靠私授家传。如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就称得上是数学世家。
3、从孔子的身世看当时的“六艺”教育的价值。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因家道中落,迁居鲁国。孔子3岁时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但他人穷志不短,依靠自学来弥补这个遗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能够不耻下问,汲取别人长处补己之短。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曾拜很多人为师,才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本领,为周游列国、游说诸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晚年他在家乡创办私学,修订古书,传承教育思想。用我们现代话讲就是身体力行,践行素质教育的楷模,博学为师,德高为范的一代宗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