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一个鳏夫的爱情哲学

正文 第四章 美女临门

    话说时间到了2012年6月,仁源突然从荒屋中消失,人们已一个星期没看见他了。一天,一位二十出头的窈窕美女来到他的荒屋草堂,掏出一片钥匙开门进去,放了一样小东西,东张西望了一会儿,又锁上门走了。

    就在美女走后的第三天深夜,仁源风尘仆仆地回到草堂。他拉亮电灯,第一眼就看见了美女放的小东西,那是放在小桌上的一个酱色的塑料小花钵,花钵中是两棵葡萄般大小的观音莲。仁源会意的笑了。他放下行李,第一个动作就是把观音莲浇水,然后收拾房子,又烧水洗了个澡,才上床打开有点霉味的被窝,甜甜的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仁源拨通了美女的手机,那边传来一个女子柔弱而水汪汪的清嫩的声音:“老师,您回来啦?”

    “是的,昨晚回来的。”

    “事情办得怎样?”

    “说在那儿,有点天花乱坠的,但不知是否靠得住。”

    “我还没有开始上班,要在端午节过后才上班,所以,这些天一直在休息。”

    “那就过来玩吧!”

    “好的,我马上过来了。”她的声音带着欢欣。

    原来,美女是一位大学生,在医学院的中医系就读,已进入大学四年级的实习阶段,被分在长沙南方医院实习。不过正如她刚才说的“还没有开始上班”。但他们是怎么认识的?让我们把时间倒退一下,看看一个多月前在长沙医学院出现的一张广告诉吧:

    好消息

    ——听智慧之学,领略思维与时空的奥秘

    洗心禅寺近旁 洗心路边 “仁源草堂”开展《国学与人生》讲座,讲座时间为每星期日下午2—4点,于5月12日下午2点开讲。第一讲听众免费。欲长期听者每月略收听课费100元,用于“冷思维”修习指导和讲课资料开支。

    咨询电话:15575825701     联系人:李老师

    广告的下方有对“仁源草堂”主人李老师的简单介绍:

    “仁源草堂”主人简介

    “仁源草堂”主人,集中西哲学、绘画、作曲于一身,文理兼通。2011年来此地结庐,画画写作,体验山隐生活。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宇宙人生、爱情哲学、艺术哲学、人生观和“冷思维”的研究。为了尽早将研究心得公诸于众、利益社会和培养青年,决定从今年起在寒舍“仁源草堂”以《李仁守国学文粹》一书为蓝本,开讲上述学问。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光临。

    2012年5月6日

    无疑,这张广告就是仁源所贴,“仁源草堂主人”、“李老师”,都是他自己。不过,他张贴广告的初衷是为了结合冷思维与国学的关系讲课,推介先父的遗著《李仁守国学文粹》,这确实是本好书,没想到一本也没推销出去,却由此招来了爱情从而造成了本小说的产生。

    仁源的广告贴出后,招来了两个女孩,当时,仁源并没有做好准备。是他一时疏忽把广告写的日子搞错了,原来星期日这天应为13日,他却打成了“12日”,但在他心目中仍是13日。所以,12日这天星期六他正在午睡。当时下着倾盆大雨,突然手机响了,他一接听,只见传来一个陌生女孩的声音:“李老师,你把我们害成这个样子……”他一时蒙了,被弄得莫明其妙。只见手机里又问:“你今天讲课吗?”

    他恍然大悟,忙说:“我是说星期日,今天是星期六吧!”

    “但今天是12号。你那上面写的是12号呀!”

    “哦——是我搞错了,那来吧!我讲。”

    “我们现在在好日子批发部,仁源草堂在哪里呀?”

    “还要往前走,在路上能看见牌子。”

    不一会儿,来了两个女孩,其中一个因为没穿雨靴,穿的一双皮鞋已全进水湿透,进草堂就问:“可以打赤脚吗?”

    仁源见状忙说:“打赤脚会着凉的,我拿双鞋给你穿。”于是他走进卧室把自己的一双皮鞋拿出来递给她。她——便是后来送他观音莲的美女,本故事的女主人翁,名叫曾紫媚;另一个是她同系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名叫柳娜婷。

    紫媚自我介绍道:“我俩是医学院大四的学生,学针灸按摩专业,很喜欢国学,我们在学校学过《弟子规》《孝经》和《三字经》;还学过王凤仪的理论。见您的贴的广告讲国学,所以我们就找来了。”

    仁源说:“针灸按摩专业属中医,很好,与国学关系很深厚;看来你们是有上进心的,能学好国学的。”

    因为仁源没准备今天讲课,草堂的堂屋也没来得及整理打扫,十分零乱,这使他感到有些尴尬。但人既然来了,那就开讲吧!于是他把画素描用的画架往堂屋中间一支,把画板当黑板往上一搁,用粉笔在上面写上“国学”二字,没有任何备课,开口就讲起来: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学问。广义的说,凡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形成的一切文化、艺术都算国学。譬如,中国的文、史、哲、天文地理、宗教、历法、中医、国画、书法、戏剧、陶瓷、建筑等等,都是广义上的国学。而狭义的国学就是指中文、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哲学。因为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学习范围不会太广,所以现在国学复兴,其实只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复兴,而中国古代哲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

    说到这里,他在画板上“国学”二字旁边打上冒号,再写上“儒学”二字。他继续说道:

    “儒学,即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并渗透到中国各阶层和各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而这个中国文化主干,五四运动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遭到毁灭。所以今天的国学复兴,准确的讲,其实就是儒学的复兴,孔子思想的复兴;或者说是以孔子思想的儒学为龙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复兴。如老庄、《黄帝内经》、中国佛教、道教等,都可列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简称中国哲学。中医,则是用哲学治病的技术,可以看成是中国哲学发展出来的科学技术的一支,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中国哲学的次级学问。国画、书法也是这样,但属于中国艺术的一支,与属科学技术的中医并列。那么,先秦出现的诸子百家讨论的学问,我们则可称之为中国哲学的原级或初级学问。当时,诸子百家中最有名的是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等几家,后来基本上合流为儒、道两家。道家后来消失,派生出了道教,进入了宗教领域。儒家后来虽然也派生出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儒教,但作为哲学思想的儒家学派始终没有消失。因此,儒家是两千多年来最有生命力的思想流派。所以,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今天我们学习的《四书五经》、《孝经》等就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则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通俗读物。整个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伦理道德’四个字。”

    于是,仁源又在画板上“儒学”二字后面画了个“=”号,再写上“伦理道德”四个字。然后向两个学生问道:“人为什么要有伦理道德?” 她俩对视一下,没作回答,现出一脸茫然的神情。仁源见状,没有再问,而继续自己的讲课:

    “人为什么要伦理道德呢?伦理道德要求的是一种秩序。因为万物繁杂,如果没有伦理道德,就不能有序的发展,甚至难以存在下去。举今天交通为例,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就会到处碰车撞车和堵车,到处都会因交通事故伤人死人。那么,交通这项事业就难以为继。所以需要有交通规则,需要有交警,把交通管理得井井有条,很有秩序。这就是交通意义上的‘伦理’。而我们遵守这种井井有条的秩序,就是道德。把这种井井有条的秩序概念和要求推广到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是人生道德和社会伦理,联合起来称就是‘伦理道德’”。

    这时,仁源在画板上“伦理道德”的字后面画了个西格玛符号,在最上面写上“1、”和“孔子”二字,然后说:

    “孔子的一生就是专门研究和推行‘伦理道德’的一生。可是那时,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交通,也没有今天这么复杂的社会现象,很多问题都还没出现,也看不出来;所以,没有几个人能认识到伦理道德的重要,也没有几个人对伦理道德感兴趣。因此,孔子的话没有几个人愿意听。可是,孔子却能看到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因为在他之前的西周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公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观建立起来的。所谓自然哲学观念,集中表现在对文天的理解上。因为天上的星星都是有揖有让,很有规律地运行着的。在中国古代,认为天文星象就是向人间展示的一部天书,告诉人们在人间社会要按天文规律来为人处事,所以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礼乐’制度就按天文规律来制定的。天文规律就是‘天道’。但是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乐’制度土崩瓦解,由于私欲膨胀,人们开始不管这一套了,开始乱德了。所以孔子对这种乱象非常担忧,他曾十分沮丧的说‘已矣呼!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完了,我还没有看到像爱好女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也就是说,人们都只好色而不爱好道德了。所以他周游列国宣讲伦理道德,到处碰壁。他周游列国的目的,是希望哪个国家给他一个官当,让他管理一个地方,他就好按自己的想法来治理,使人们都爱好伦理道德。但是他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因此,他周游列国,一事无成,只留下一些言论。这些言论后来被他的学生们整理成书,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论语》。所以,如果历史上没有《论语》和儒家学派不断努力的推行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如果人类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思想意识,那么,突然面对今天这么复杂的交通和社会现象,那是根本无法应对的。人们现在之所以能想出种种办法来应对社会上的一些复杂现象,就是因为人类在文化学习中或多或少的不断学习了这些理论,逐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过,人们今天使用这些理论是治已病;而孔子发明和创造这些理论则是治未病。因为孔子的话都是先见之明,所以后人称他为‘至圣先师’。”

    说到这里,仁源看了两位美女一眼,问道:“关于伦理道德,有个关键问题,你们听出来了吗?”

    “孝顺”紫媚说。

    “‘孝顺’属伦理范畴,但是道德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仁源问。

    两个美女又互相看了一眼,不能作答。

    “其实我已谈到了,也许你们没有注意。就在孔子说的‘已矣呼!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里面。” 仁源说。

    两美女没有回答。

    于是,仁源大声说道:“道德的关键问题就是一个‘色’字。”接着,他往画板上写‘色’字,但是还没写完,画板从画架上滑落下来,差点砸在他的脚上。“哦!色是会砸脚的。”他说。

    两个美女“噗嗤”一笑。

    仁源将画板在画架上重新搁好说:“是呀!刚才一定是上帝在提示我们,‘色’是会砸脚的。‘道德’的‘道’在古代就是指道路;‘道德’的‘德’在古代就是‘得到’的‘得’。脚被‘色’砸了就行不了道,不行道就无道无德,无德就要不得。所以,道德的关键就是一个‘色’字,色就是不得,就是失。人只要一好色,就没有道德了。没有道德,伦理就很难以维持,就要有所失了,已然的美好就难以持续存在了。所以,人们都不像好色那样好德,人都要丢失自己,将本来的美好砸碎,不使其持续存在下去,这是不是十分危险?!在语言十分简约的《论语》中,竟有两处提到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孔子对‘色’字的重视程度。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德’与‘色’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所以,如今学国学,若不能解决‘色’这个根本问题,是没有一点用的。正如《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仁源说到这里,两位美女都敛住了笑容。他接着说:

    “那么,孔子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必须从他的‘天道观’说起。孔子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人。他上承了西周以前的一切文化成就,尤其是周公制定的‘周礼’。周礼提出‘以德配天’,就是要人的道德行为符合天的要求,这个‘天’,既指天上的天,也可理解为大自然。‘以德配天’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用现代语言来说,一是模仿天的规律性来做人,一是按天的规律来办事。天的规律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也就是天道。如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北辰’就是北极星。北极星是不动的,北斗七星围绕它打转,斗柄所指方向的移动,显示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且,群星都秩序井然的围绕着北斗和北极星旋转。这就是孔子的天道观。把这种天道现象,放到人类社会比喻的话,国君就好比北极星,大臣好比北斗七星,群星中的大小星星就好比大小各级官员和普通百姓了。天象是这样井然有序,人间社会也应像天上星星这样秩序井然,这不仅是孔子的思想基础,也是西周‘以德配天’和‘礼乐’制的理论根源。而周公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但到了孔子时代,西周的礼乐制度因人的欲望膨胀开始土崩瓦解,社会一片乱象。孔子则出于一种使命感而周游列国,从而建立起儒家学派。

    还有,在孔子之前,儒、道是不分家的,也没有儒家学派,但存在着自然哲学思想,多属于道家的。所以,儒家学派源出于道家,具有道家的思想背景。如孔子崇尚周公,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曾是西周朝廷管理图书文献的官,他也说过与周公‘以德配天’相似的话,如《老子》第六十八章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而孔子又曾拜访过老子,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可见道家的思想,孔子并不排斥。又如《周易》中的《系辞》据说为孔子所撰。《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含有道家的思想。什么是‘形而上’‘形而下’呢?因为道家认为凡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属于‘有’的世界;而‘有’的世界,都来自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如《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又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因此《系辞上》将‘有’的物质世界规定为‘形而下’的‘器’的世界;那么,生出物质世界的‘无’自然就是‘形而上’的‘道’的世界了。所以《系辞上》在这里又包含了道家思想。而《周易》是西周流传下来的经典,对它进行解释的附加部分《易传•;系辞》据说是孔子所写,直到今天,《周易》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道教的经典。所以,儒道同源不是妄说。现在,我们再回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问题上来。‘形而上’为什能生出形而下呢?这是因为‘形而上’是‘道’的存在,‘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所不能,而且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广延无限的,所以它又是静止不动的。但它派生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物质世界则是运动的、有间断的、生生灭灭的。所以,我们赖以生活生存的物质世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来源。研究‘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的学问叫做‘形而上学’”

    这时,仁源已在西格玛符号后面从上到下写满了“1、孔子,2、天道观,3、礼乐,4、以德配天,5、交通(社会秩序),6、可持续”等条目;又在“2、天道观,3、礼乐,4、以德配天”后面画了个较小的反西格玛号,在后面写上“形而上”三字;再在“4、以德配天,5、交通(社会秩序),6、可持续” 后面交叉画了个较小的反西格玛号,写上“形而下”三字。然后在两个反西格玛号画个“﹦”写上“儒家学派”四字,接着说道:

    “因为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思想法脉,认为‘形而上之道’派生出了‘形而下之器’的万物世界,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要幸福和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得模仿‘道’和遵循‘道’的法则来生活。怎样模仿‘道’和遵循‘道’的法则呢?天上星星的运行规律和地上万物的存在现象,都是模仿和遵循的启示。因为它们都显示了秩序与和谐的道理,这就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来源。向大自然探究出必须按伦理道德规定来做人的道理叫做‘格物致知’。所以《四书五经》的开篇《大学》中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就是天下公平、太平、和谐。

    不过,关于‘形而上’的‘道’的概念,不但中国有,西方也有,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写过一本《形而上学》的书。而且西方很多哲学家都研究过关于‘道’的问题,但称各不相同,有人称它为‘理念’,有人称它为‘本体’,有人称他为‘实体’、‘存在’、‘自在之物’、‘绝对精神’等等;佛教则称它为‘真如’、‘实性’、‘如来’、‘自性’、‘性海’、‘心’等等。现在西方一些自然科学家也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如物理学家薛定谔、玻尔、海森堡、爱丁顿,他们都说过类似‘道’的存在的相关言论。但这些称谓的不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虽然生在‘形而下之器’的物质世界,但全息着大宇宙的全部原理信息;大宇宙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道’,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器’的原理,在我们人体中都存在着。所以朱熹说人有‘道心’有‘肉心’。‘道心’来源于‘形而上’的‘道’;‘肉心’来源于‘形而下’的‘器’。而人又是主观能动的,所以‘道心’和‘肉心’在人身中都因人的主观能动而有所损益。人追求道德就满足了‘道心’要求,就是益;追求肉欲就是满足‘肉心’要求,对‘道心’就会有所损害。而众人‘道心’‘肉心’的损益,其合力都会反作用于宇宙本身。这就是儒家为什么十分强调伦理道德的内在原因。

    现在我们来看这里:”

    仁源用粉笔点着画板字说:“你们看,‘以德配天’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交叉处,这说明人类处在中位,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临界之处。这也说明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形而上”和“形而下”是离还是合,全在人类的主观能动的掌控之中。所以,人类之于宇宙,是肩负着重大责任的。他在“儒家学派”四字又画上个西格玛,在上方写上“格物致辞知”,下方写上“做人道理”。然后说:

    “那么,做人之道理,就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格物致知。古代圣人看到做人的道理都隐含大自然的道理之中,所以提出以德配天,这个天既指天上的‘天’,又指大自然。实际点明了人类社会交给了人类自己,怎样治理,就在于向自然界学习了。‘孝道’也就是效法自然之道路,所效法出来的就是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落实到每一个人,就要求不贪、不起邪心邪念、做人正直、行为端正不越轨、讲仁义知廉耻、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还应注意,不过于发展个性,人的个性要服从社会公德的要求。对青年来说,伦理道德除了讲仁义知廉耻、尊老爱幼和孝顺父母外,还有一条,就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爱情上都必须具有一种心态——认真。这一切浓缩成八个字,就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所以,怎样把这八个字与人生结合起来,是国人学习国学的当务之急。”

    仁源两小时课讲完后,紫媚和娜婷没马离去,她们认为他的课讲得好,就向他提问道:“为什么爱情与伦理道德有关?”

    仁源说:“关系太大了,因为时间关系,今天不能细说,但我可举个实例来说明一下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我就举我父母为例吧!我父母恋爱八年没在一起说过一句话。”

    她俩睁大眼睛,表示难以置信。

    仁源说:“他们是高中同班同学,却是通信来往的,所以恋爱时没在一起说过一句话。但是他们的爱情婚姻却是牢固的。后来我父亲被打成右派,那时因打成右派自杀的、离婚的、家破人亡的事件多得很。很多人也劝我母亲为孩子着想,与我父亲离婚,并把她对象都物色好了,要我母亲去看人。我母亲听都不听。我父亲打成右派后,工作开除又去劳教,五年不准回家。母亲无一点经济来源,就带领几个姐姐每天打猪草卖,养活我们,吃了不少苦。一直等到我父亲劳教五年回来。后来又全家下放农村……吃的苦真不知道有多少,但夫妻双双白头到老。这说明了双方态度的认真和忠贞的程度。这就是伦理道德。而现在青年,没恋爱几天就同居了,可是有谁能做到像我父母那样?”

    紫媚说:“那是时代不同,现在不可能了。”

    仁源说:“不,人是决定的因素,时代也是人造成的。而且,那时也有未婚同居现象,如鲁迅写的《伤逝》,比我父母的时代还早。”

    她们没再说什么,就看着墙上的画,向他问了一些艺术的问题。仁源就又为她们讲绘画中也有伦理道德的现象。他说:“尤其是油画,在绘画过程中,颜色种数调得越多就越肮脏。所以最后要画面亮丽起来,都是用干净饱和的纯色,或者一种颜色顶多再调一种其他颜色,否则,整个画面会显得肮脏龌龊。把这个现象用到爱情上,就是:一个人好比一种颜色,与别色拌和多了就肮脏了。所以人不能搞三角恋爱,不能一情多投,否则人就肮脏了。我常常想,社会就是一幅大画面,上帝是一位画家,他要使自己的作品亮丽起来,就必须常常把肮脏的颜料从画布或调色盘上处理掉;而且总是在最后才把干净的颜色用到画面上去。所以一个有道德追求的人,不管处于什么逆境都应当忍耐,上帝最后不会忘记他的。”

    仁源又从美术谈到音乐,再谈到天文和中医,接着又播放了几首他谱曲的儒歌MIDI音乐给她们听。他说:“其实这里面都有伦理道德的因素和原理,就举音乐为例吧,并不是说今天的作者都是很有道德修养的,甚至作者还不知道伦理道德原理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有。但是,缺少这一原理作品是不会优美的。尤其在古代雅乐方面,没有伦理道德是创作不出雅乐的。古人还认为有伦理道德才能感天地之灵气,成心中之律吕。因此,很多搞音乐的都用药草将自己眼睛熏瞎,认为眼不见物更能清心寡欲,能清心寡欲才能与天地之灵气相感应,才能作出高雅优美的乐曲。所以古代乐官大都是瞎子,在古书中称‘瞽’;‘瞽’就是用约草将眼睛熏瞎的盲人。他们创作演奏的音乐高雅优美,一般都在皇帝身边工作。”

    两位美女收获颇丰,就与他又聊了一阵天,她们说她俩虽同学针灸按摩专业。但同级不同班。仁源也向她俩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当紫媚听说他共有六姐弟时,就快活地说:“我家也是六姐弟。”

    仁源感到奇怪,说:“我父母生我们时,国家还没实行计划生育,但你父母生你们时,国家已实行计划生育了,怎么还能生六个孩子呢?”

    紫媚说:“其实,本来是三个,后来我伯父的三个孩子也加入了我们的家庭,所以成了六个。”

    “这是怎么回事,你伯父的孩子由你父母来养?” 仁源大惑不解的问。

    “我伯父伯母都车祸死了。”

    “哦,原来是这样。那你爸爸是做什么的?”仁源言下之意是养活六个小孩不容易。

    “我爸爸是农民,现在和妈妈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卖水果。”

    紫媚不说还好,她一说,仁源则鼻子发酸嗓子发硬眼睛也潮湿起来,他半天说不出话,缓了一口气之后才说道:“你爸爸是了不起的,真伟大。你看,卖水果就养活六个孩子,还要供你上大学。”

    “还有我弟弟也在上大学呢。”紫媚得意的说。

    “那就更了不起了。我弟弟养一个孩子都很不容易的。”

    “我也觉得我爸爸伟大,不过,我后来读大学都没要他的钱。我做家教,自己挣钱。”

    “那你也真了不起呀!我很佩服你。”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并互留了手机号码。她俩走时,仁源给了她们各人一本《李仁守国学文粹》。

    娜婷说:“我们学不成了,马上要实习去了。”

    仁源说:“书就送给你们吧!”

    这时雨已停,天空露出晴朗之色。紫媚脱下鞋郑重的还给仁源,同娜婷走出了草堂。仁源目送她们离去,心中也晴朗开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求批评、求反驳、求认同、求宣传、求推广、各种求,目的是为我民族奉献点哲理良言,做点有意义的事,与同仁共勉。死而后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