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仁源的爱情哲学
话说仁源2012年元月乔迁新居后,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这个棚屋虽然也潮湿,充满霉味,但比起北面小山坡上的荒屋不知要好到哪儿去了,至少所处的地方要敞阳得多,而且在公路边上。不像北面小山坡上的荒屋那样被密密的树丛包裹着,屋内屋外都不透气,夏天憋闷得要死;也不像那里屋后有坎还有坎上有坟墓,和晚上从坟墓那里袭来的阵阵凉气和沙沙作响的声音。那时,他晚上唯一感到安慰的是看见远处公路边上的路灯。他没想到,现在,却有幸住到了公路边上,离路灯更近了。虽然偌大一片荒屋只有他一个人住在这里,但是再也没有北面小山坡上的荒屋晚上那样的恐惧感了。因此,他的病体也更快的康复起来。所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不久就开始了他的爱情哲学的写作。
在他看来,爱情是怎么回事?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直到今天,人类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虽然人们在不停的生儿育女,在无休止的谈情说爱,但都只是在使用爱情,使用爱情者并不一定都知道爱情懂得爱情。就像使用电视机、使用电脑者,并不一定懂得电视机、电脑的原理和制造技术一样。譬如那些每天看电视动画片的“动漫迷”小孩们,那些玩电脑游戏的“电游迷”们,还有那些嗜网如命的“网虫”们,他们书都不想好好读,又有谁想知道一下他们手中所玩之物的原理、或发明理论或制造技术呢?人类之于爱情也不过如此。虽然不懂电脑制造并不影响电脑的使用,早早用坏大不了换一台就是。可是不懂爱情,却没有不懂电脑这样简单,电脑可以换,而爱情即使换了也不一定就好!因为不懂爱情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就不可得到真正的爱情带来的幸福。甚至还会错“爱”一生或一生有性爱却没有爱情。所以,就像不要指望从“动漫迷”那里学到制作动漫的技术,从“电游迷”那里学会游戏程序的编写一样,人们就不要指望从那些情妇如流的贪官污吏嘴里、那些“一夜情”的疯狂追逐者们口中、那些色狼和妓女的甜蜜话语里得到关于爱情的真理性回答了。就是那些所谓的爱情专家、性学专家、“性文化”的弄潮儿们、性教育的课本编写者们,他们又有几人思考过爱情的本质性问题?他们从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文化的、哲学的各个角度,全面的审慎地思考过爱情与人类社会存在的关系吗?显然没有。他们的理论仅仅是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模式的生理学;还有什么性心理学,也只停留在官能的层面上。因此,他们对于爱情、对于性的诠释是片面的,对爱情的真谛是无能为力似是而非的。再说在这种西方思维的长期影响下,当今爱情已然成了人们手中的玩物,关于爱情是怎么回事?爱情的本质问题就更难有人去追根究底的弄明白了。何况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恰恰与影响人们性观念的西方思维模式相反,必须清心寡欲。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那些能做到清心寡欲和洞若观火的旁观者。这样的人,今天又到哪里去寻找?仁源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就勉励自己从青山翠林中走出来了!
说起来,仁源是自二十九岁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如今已二十多年过去,他曾满怀希望的走进现有的关于爱情理论的书堆,结果又从那里失望的走了出来。原因是他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人类对什么是爱情,还停留在现象的一般描述中;其内驱力的机理和来源远没揭示出来;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说明都还十分肤浅。他认为,这个问题若不透彻清楚的揭示出来,人类就一直停留在盲目和野蛮之中,人类就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和文明。如今,他是弄清楚了,所以他自豪的斗胆写出了“跏趺闭目观鸿蒙”“宇宙玄理腹内装” 这样的看上去有些狂傲的诗句。
那么,他悟出了一些什么“宇宙玄理”呢?首先他发现了人类存在他称之为“冷思维”的思维现象。他曾在一则日记中这样写道:
“冷思维”——人在时空中无处不通,无所不达。
其次,他发现了音乐与大自然内在的“牵引力”关系。他在另一则日记中写道:
音乐与大自然具有内在的“牵引力”的关系。人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世界的毁灭者;而儒家是可持续存在者。
再次,从儒家哲学的启示中,他发明了“三个自然”和发现了天地人“道德中心轴”理论,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道德,是“道”之基座上贯穿宇宙的中心轴,人类所见的大自然是“道”生出的“第一自然”,人在第一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生存环境是“第二自然”,人在第二自然基础上创造的数字世界(数字地球)为“第三自然”。这三个自然必须以道德这个“中心轴”像冰糖葫芦串似的贯穿在一起,并咬定在“道”之基座上,否则将危如累卵。而道德的核心不是别的,是人类正在轻率玩弄的——性。这就导出了爱情哲学的必要研究……
上述三个理论,可称为他独树一帜的思维哲学、艺术哲学和“道德中心轴论”,而这三个理论,又都与他的爱情理论相关联。因此,他对爱情的思考,是与这三个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关键,也是一个“性”字。这就是他悟出的“宇宙玄理”关键所在。
所以,在仁源看来,爱情是怎么回事?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其实是与宇宙的本源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而现在的性学家们恰恰将这一问题与宇宙本源的割裂开了。他这样写道:
自从宇宙有了人类,也就开始有了爱情,爱情伴随着人类已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它还要伴随着人类继续走下去,如果人类在未来发展到国界消失了,国家消亡了,爱情将会怎样呢?它无疑将会依然存在,只要人类不毁灭,爱情就不能消失,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爱情和人类历史并驾齐驱。
可是,在哲学家看来,爱情史比人类历史要漫长得多。这不是说人类毁灭了,爱情还继续存在,而是说人类还没有出现时,爱情就已经存在了……
这可以说是他关于爱情的形而上学,如此,就阐明了“爱情”有着形而上的来源。仁源承认爱情的基础是“性”,然而他又认为,“性”本身并不具有“性欲”“性爱”“情欲”的色彩,它只是一种动力源,生命力源,而且它是一种“光”,一种“冷光”。那么,它是怎样产生“性欲”“性爱”“情欲”的呢?其实,问题是非常简单的。但要说清楚并不是易事(这就是他要写书的原因)。
那么,性本身并不具有性欲、情欲,可是,性爱以至于爱情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说明这一原理,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写道:
它像电一样,本身什么都不具有。但是电带上信息之后就有了各种不同于电的概念,如带上声音信息就成了电声,带上影像信息就成了电影;又如电话、电视、电脑等等。而“性”也是这样,诸如此类信息都是依附在“性”上面的宾词。如同颜色染布,纸上画画、肉上熏烟,而使布成为色布、纸成画幅、肉成为腊肉一样,“性”成为“性欲”“情欲”从而产生“性爱”,就是这样熏染而成的。所以,“性欲”“情欲”“性爱”,并不是“性”的本体,而是“性”的宾词。这种宾词由熏染而来,其熏染源,就是社会和习惯。如果说劳动造就了人,那么,社会和习惯造就了人的性欲。
这可以说是他关于爱情的形而下发生论,亦可称为“爱情起源论”。仁源还认为性欲在远古并不具有享乐的功能,它只一种生命自我复制的方式。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不是出于性欲享乐的目的,而是在低生育的情况下出于对生育的祈求。性欲成为一种享乐,则是社会和习惯的原因造成。在历史上,它肇始于财产的私有化。所以它的历史并不太长。他写道:
由此看来,性欲并不是什么固定存在的东西,它是可以随着人的习惯而发生改变的。但是,改变取决于意志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财富或意志的原因,性欲只会越变越强烈,而成为不可逆。
这是他对“爱情起源论”的进一步诠释。
还有,关于爱情双方的人格与灵魂关系的内在机理,他以“爱情分灵说”作了本质性的揭示。他如此写道:
爱情的过程其实是分灵的过程,爱上谁就开始了向谁分灵,相互爱慕就是相互分灵(分灵即给灵)。举个单向的例子来说明:如甲爱乙,甲就分灵给乙了,如果乙的心灵境界适合甲灵的存在,甲对乙将越爱越深;如果不适合,甲对乙将渐渐冷落下来。若越爱越深,说明甲灵在乙身上感到很安适,它回音似的反照给甲本身就是舒畅感;若不安适,甲的内心深处就会出现扭曲感或如坐针毡感。所以,爱情实际就是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安适的港湾,爱情就是爱自己。
这里揭示了爱情的人性本质。但是,另有一种情况,就是开始相爱,后来又不相爱了;还有一种情况是,相爱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双方又分手了。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和对恋爱双方有何影响?关于这两个问题,他如是写道:
关于第一种情况,仍举甲乙为例:如甲乙双方互爱,后来甲方移情,那么,对于乙方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因为乙方的灵被甲方分有,甲方离去,便带走了乙方的灵,乙方的精神空间就出现空洞,在心灵上就出现了有空缺感、答落感,并由此而伤心和极度空虚,惆怅。这些感觉虽然旁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物理学原理的。其原理是,灵本身是一种能量团的“气”,甲乙双方相爱时,这种能量团或称“气团”是相关联的,双方形成一个共同气场,而且气场存在相应的频率。由于这个气场的原因,双方都感到充实。甲离去后,也带走乙分出的灵,气场随之坍塌,频率改变并反弹,这对乙方来说,都是五雷轰顶。而且轰顶的程度与乙方付出的爱的深度成正比。因此爱得越深,受到的伤害越重。但是,甲离乙,也许是因为乙自身的原因造成,但无论什么原因,甲都应向乙说明。这样比不告而别所造成的伤害会小得多。如果是乙自身的原因,就不造成伤害。甚至还有甲被乙伤害的可能,或者两抵。
第二种情况就严重得多,相爱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双方又分手。其副作用的原理是:首先,性关系使双方的“气”发生掺和,构结成了“结块”(如有些人婚后出现所谓的夫妻相,就是这种原理外化使然)。就以婚后性关系为例吧!如果境界高的一方能量强于境界低的一方,就会将低的一方带向高境界。但这种可能不常见。多数情况下,都是折中扯平。如果境界高的一方能量弱于低境界的一方,那么境界高的就必然被拉向境界低的一方。如果是婚外性关系,通常只能是高境界倒向低境界的一方。所以相爱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双方又分手,对高境界的一方来说,伤害和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这是其一。其二是:这种“气”掺和构结成的“结块”,可以随着一方和双方的性伴侣人群编织成“网”,实际上是大型的气场结块,而共同下坠。对于有形而上追求者来说,是很难挣脱出离这种大型的气场结块的。
最后,他以“爱情分灵说”告诫人们:
关于恋爱分灵,这正如佛教说的,人临终时,若对什么动物生欢喜心,他(她)就会转胎为什么动物,因为他(她)对它产生欢喜心,就是灵投向了它。爱情的分灵原理与佛教这个说法是相似的。如妓女,比一般人老得快,原因就是性事过多,分灵过多,因此衰老得快。相反,在性生活方面持谨慎和严肃态度的人,看上去则往往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
所以,恋爱是个严肃且须谨慎的问题。
当然,恋爱态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里,还是仅从功利的角度来提醒人们的。由此,在恋爱的过程方面,他提出了“忠敬爱”三步曲。在婚姻家庭方面,他提出了“共价键”理论。“共价键”的基础,是双方的“人生境界”。而“人生境界”应由如下因素构成:
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善良程度﹢理想﹢意志力﹢追求。
这其实也是说的爱情与人格精神的关系。
仁源的爱情哲学理论的来源,除了人类文化的总和以及对大自然的阅读之外,其科学真理性基石是他所称的“立体物理学”。他认为,人类现有的物理学还停留在“平面物理学”的层次,无论是牛顿的宏观物理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微观的量子力学,都属于“平面物理学”范畴,只是层面不同而已。因为层面不同,所以很难统一起来。即使统一起来了,也只是“浮雕”似的统一。不是他所称的“立体物理学”。然而,不能统一或“浮雕”似的统一,都不能真正完整的揭示和完备的解释宇宙真相。而现在的医学、生理学乃至爱情心理学,都是建立在“平面物理学”基础或观念之上的,所以也不能真正完整的揭示和完备的解释生命现象。而现在的“性”学又是建立在医学、生理学和肤浅的心理学(指没有利用整个心理学成果)基础之上的。所以亦不能真正完整的揭示和完备的解释人类的“性”。不能真正揭示“性”的奥秘,对“性”的解释就会出现错误。这样,即便是差之毫厘,但由此建立起来的性学理论、爱情理论甚至相关的法律,和社会后果,也会都随着毫厘的错误而失之千里。那么,将导致怎样的社会现象?结果和初衷正好相反,是可想而知的。
仁源对性欲的起源,爱情的原理和错误理论的后果,所作的揭示,其实还远没说完;还有快感的原理、正确的爱情观念所带来的社会祥和,他都做了大量的论证。可是,由于本书是小说而不是论文,笔者不可能在本书详尽的一一道来。不过,读者们可以在本书中看到他的爱情理论的大概轮廓。其关键词就是:性、爱情、宇宙、道德、冷思维。这些既是构成“宇宙玄理”的密码,又是打开宇宙之门的钥匙。而密码和钥匙都攥在他的手中。
作为爱情的旁观者,仁源透过晨曦看到了隐蔽在氤氲的云雾背后的绝对真理的大树,清楚地看到爱情的本质之后,从青山翠林中走出来了!但是,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你们千万别把仁源想像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哲或怪物,他其实仍然是一介凡夫、血肉之躯,与任何人一样,有着与人们相同的需要,甚至有时也迷失在感情的漩涡中。但是,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警惕,这是他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不过,虽然这样,他仍免不了犯错误,这就是他为什么又遭遇到突如其来的爱情和犯下错误的原因。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求批评、求反驳、求认同、求宣传、求推广、各种求,目的是为我民族奉献点哲理良言,做点有意义的事,与同仁共勉。死而后已!!!
在他看来,爱情是怎么回事?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直到今天,人类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虽然人们在不停的生儿育女,在无休止的谈情说爱,但都只是在使用爱情,使用爱情者并不一定都知道爱情懂得爱情。就像使用电视机、使用电脑者,并不一定懂得电视机、电脑的原理和制造技术一样。譬如那些每天看电视动画片的“动漫迷”小孩们,那些玩电脑游戏的“电游迷”们,还有那些嗜网如命的“网虫”们,他们书都不想好好读,又有谁想知道一下他们手中所玩之物的原理、或发明理论或制造技术呢?人类之于爱情也不过如此。虽然不懂电脑制造并不影响电脑的使用,早早用坏大不了换一台就是。可是不懂爱情,却没有不懂电脑这样简单,电脑可以换,而爱情即使换了也不一定就好!因为不懂爱情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就不可得到真正的爱情带来的幸福。甚至还会错“爱”一生或一生有性爱却没有爱情。所以,就像不要指望从“动漫迷”那里学到制作动漫的技术,从“电游迷”那里学会游戏程序的编写一样,人们就不要指望从那些情妇如流的贪官污吏嘴里、那些“一夜情”的疯狂追逐者们口中、那些色狼和妓女的甜蜜话语里得到关于爱情的真理性回答了。就是那些所谓的爱情专家、性学专家、“性文化”的弄潮儿们、性教育的课本编写者们,他们又有几人思考过爱情的本质性问题?他们从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文化的、哲学的各个角度,全面的审慎地思考过爱情与人类社会存在的关系吗?显然没有。他们的理论仅仅是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模式的生理学;还有什么性心理学,也只停留在官能的层面上。因此,他们对于爱情、对于性的诠释是片面的,对爱情的真谛是无能为力似是而非的。再说在这种西方思维的长期影响下,当今爱情已然成了人们手中的玩物,关于爱情是怎么回事?爱情的本质问题就更难有人去追根究底的弄明白了。何况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恰恰与影响人们性观念的西方思维模式相反,必须清心寡欲。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那些能做到清心寡欲和洞若观火的旁观者。这样的人,今天又到哪里去寻找?仁源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就勉励自己从青山翠林中走出来了!
说起来,仁源是自二十九岁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如今已二十多年过去,他曾满怀希望的走进现有的关于爱情理论的书堆,结果又从那里失望的走了出来。原因是他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人类对什么是爱情,还停留在现象的一般描述中;其内驱力的机理和来源远没揭示出来;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说明都还十分肤浅。他认为,这个问题若不透彻清楚的揭示出来,人类就一直停留在盲目和野蛮之中,人类就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和文明。如今,他是弄清楚了,所以他自豪的斗胆写出了“跏趺闭目观鸿蒙”“宇宙玄理腹内装” 这样的看上去有些狂傲的诗句。
那么,他悟出了一些什么“宇宙玄理”呢?首先他发现了人类存在他称之为“冷思维”的思维现象。他曾在一则日记中这样写道:
“冷思维”——人在时空中无处不通,无所不达。
其次,他发现了音乐与大自然内在的“牵引力”关系。他在另一则日记中写道:
音乐与大自然具有内在的“牵引力”的关系。人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世界的毁灭者;而儒家是可持续存在者。
再次,从儒家哲学的启示中,他发明了“三个自然”和发现了天地人“道德中心轴”理论,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道德,是“道”之基座上贯穿宇宙的中心轴,人类所见的大自然是“道”生出的“第一自然”,人在第一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生存环境是“第二自然”,人在第二自然基础上创造的数字世界(数字地球)为“第三自然”。这三个自然必须以道德这个“中心轴”像冰糖葫芦串似的贯穿在一起,并咬定在“道”之基座上,否则将危如累卵。而道德的核心不是别的,是人类正在轻率玩弄的——性。这就导出了爱情哲学的必要研究……
上述三个理论,可称为他独树一帜的思维哲学、艺术哲学和“道德中心轴论”,而这三个理论,又都与他的爱情理论相关联。因此,他对爱情的思考,是与这三个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关键,也是一个“性”字。这就是他悟出的“宇宙玄理”关键所在。
所以,在仁源看来,爱情是怎么回事?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其实是与宇宙的本源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而现在的性学家们恰恰将这一问题与宇宙本源的割裂开了。他这样写道:
自从宇宙有了人类,也就开始有了爱情,爱情伴随着人类已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它还要伴随着人类继续走下去,如果人类在未来发展到国界消失了,国家消亡了,爱情将会怎样呢?它无疑将会依然存在,只要人类不毁灭,爱情就不能消失,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爱情和人类历史并驾齐驱。
可是,在哲学家看来,爱情史比人类历史要漫长得多。这不是说人类毁灭了,爱情还继续存在,而是说人类还没有出现时,爱情就已经存在了……
这可以说是他关于爱情的形而上学,如此,就阐明了“爱情”有着形而上的来源。仁源承认爱情的基础是“性”,然而他又认为,“性”本身并不具有“性欲”“性爱”“情欲”的色彩,它只是一种动力源,生命力源,而且它是一种“光”,一种“冷光”。那么,它是怎样产生“性欲”“性爱”“情欲”的呢?其实,问题是非常简单的。但要说清楚并不是易事(这就是他要写书的原因)。
那么,性本身并不具有性欲、情欲,可是,性爱以至于爱情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说明这一原理,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写道:
它像电一样,本身什么都不具有。但是电带上信息之后就有了各种不同于电的概念,如带上声音信息就成了电声,带上影像信息就成了电影;又如电话、电视、电脑等等。而“性”也是这样,诸如此类信息都是依附在“性”上面的宾词。如同颜色染布,纸上画画、肉上熏烟,而使布成为色布、纸成画幅、肉成为腊肉一样,“性”成为“性欲”“情欲”从而产生“性爱”,就是这样熏染而成的。所以,“性欲”“情欲”“性爱”,并不是“性”的本体,而是“性”的宾词。这种宾词由熏染而来,其熏染源,就是社会和习惯。如果说劳动造就了人,那么,社会和习惯造就了人的性欲。
这可以说是他关于爱情的形而下发生论,亦可称为“爱情起源论”。仁源还认为性欲在远古并不具有享乐的功能,它只一种生命自我复制的方式。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不是出于性欲享乐的目的,而是在低生育的情况下出于对生育的祈求。性欲成为一种享乐,则是社会和习惯的原因造成。在历史上,它肇始于财产的私有化。所以它的历史并不太长。他写道:
由此看来,性欲并不是什么固定存在的东西,它是可以随着人的习惯而发生改变的。但是,改变取决于意志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财富或意志的原因,性欲只会越变越强烈,而成为不可逆。
这是他对“爱情起源论”的进一步诠释。
还有,关于爱情双方的人格与灵魂关系的内在机理,他以“爱情分灵说”作了本质性的揭示。他如此写道:
爱情的过程其实是分灵的过程,爱上谁就开始了向谁分灵,相互爱慕就是相互分灵(分灵即给灵)。举个单向的例子来说明:如甲爱乙,甲就分灵给乙了,如果乙的心灵境界适合甲灵的存在,甲对乙将越爱越深;如果不适合,甲对乙将渐渐冷落下来。若越爱越深,说明甲灵在乙身上感到很安适,它回音似的反照给甲本身就是舒畅感;若不安适,甲的内心深处就会出现扭曲感或如坐针毡感。所以,爱情实际就是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安适的港湾,爱情就是爱自己。
这里揭示了爱情的人性本质。但是,另有一种情况,就是开始相爱,后来又不相爱了;还有一种情况是,相爱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双方又分手了。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和对恋爱双方有何影响?关于这两个问题,他如是写道:
关于第一种情况,仍举甲乙为例:如甲乙双方互爱,后来甲方移情,那么,对于乙方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因为乙方的灵被甲方分有,甲方离去,便带走了乙方的灵,乙方的精神空间就出现空洞,在心灵上就出现了有空缺感、答落感,并由此而伤心和极度空虚,惆怅。这些感觉虽然旁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物理学原理的。其原理是,灵本身是一种能量团的“气”,甲乙双方相爱时,这种能量团或称“气团”是相关联的,双方形成一个共同气场,而且气场存在相应的频率。由于这个气场的原因,双方都感到充实。甲离去后,也带走乙分出的灵,气场随之坍塌,频率改变并反弹,这对乙方来说,都是五雷轰顶。而且轰顶的程度与乙方付出的爱的深度成正比。因此爱得越深,受到的伤害越重。但是,甲离乙,也许是因为乙自身的原因造成,但无论什么原因,甲都应向乙说明。这样比不告而别所造成的伤害会小得多。如果是乙自身的原因,就不造成伤害。甚至还有甲被乙伤害的可能,或者两抵。
第二种情况就严重得多,相爱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双方又分手。其副作用的原理是:首先,性关系使双方的“气”发生掺和,构结成了“结块”(如有些人婚后出现所谓的夫妻相,就是这种原理外化使然)。就以婚后性关系为例吧!如果境界高的一方能量强于境界低的一方,就会将低的一方带向高境界。但这种可能不常见。多数情况下,都是折中扯平。如果境界高的一方能量弱于低境界的一方,那么境界高的就必然被拉向境界低的一方。如果是婚外性关系,通常只能是高境界倒向低境界的一方。所以相爱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双方又分手,对高境界的一方来说,伤害和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这是其一。其二是:这种“气”掺和构结成的“结块”,可以随着一方和双方的性伴侣人群编织成“网”,实际上是大型的气场结块,而共同下坠。对于有形而上追求者来说,是很难挣脱出离这种大型的气场结块的。
最后,他以“爱情分灵说”告诫人们:
关于恋爱分灵,这正如佛教说的,人临终时,若对什么动物生欢喜心,他(她)就会转胎为什么动物,因为他(她)对它产生欢喜心,就是灵投向了它。爱情的分灵原理与佛教这个说法是相似的。如妓女,比一般人老得快,原因就是性事过多,分灵过多,因此衰老得快。相反,在性生活方面持谨慎和严肃态度的人,看上去则往往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
所以,恋爱是个严肃且须谨慎的问题。
当然,恋爱态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里,还是仅从功利的角度来提醒人们的。由此,在恋爱的过程方面,他提出了“忠敬爱”三步曲。在婚姻家庭方面,他提出了“共价键”理论。“共价键”的基础,是双方的“人生境界”。而“人生境界”应由如下因素构成:
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善良程度﹢理想﹢意志力﹢追求。
这其实也是说的爱情与人格精神的关系。
仁源的爱情哲学理论的来源,除了人类文化的总和以及对大自然的阅读之外,其科学真理性基石是他所称的“立体物理学”。他认为,人类现有的物理学还停留在“平面物理学”的层次,无论是牛顿的宏观物理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微观的量子力学,都属于“平面物理学”范畴,只是层面不同而已。因为层面不同,所以很难统一起来。即使统一起来了,也只是“浮雕”似的统一。不是他所称的“立体物理学”。然而,不能统一或“浮雕”似的统一,都不能真正完整的揭示和完备的解释宇宙真相。而现在的医学、生理学乃至爱情心理学,都是建立在“平面物理学”基础或观念之上的,所以也不能真正完整的揭示和完备的解释生命现象。而现在的“性”学又是建立在医学、生理学和肤浅的心理学(指没有利用整个心理学成果)基础之上的。所以亦不能真正完整的揭示和完备的解释人类的“性”。不能真正揭示“性”的奥秘,对“性”的解释就会出现错误。这样,即便是差之毫厘,但由此建立起来的性学理论、爱情理论甚至相关的法律,和社会后果,也会都随着毫厘的错误而失之千里。那么,将导致怎样的社会现象?结果和初衷正好相反,是可想而知的。
仁源对性欲的起源,爱情的原理和错误理论的后果,所作的揭示,其实还远没说完;还有快感的原理、正确的爱情观念所带来的社会祥和,他都做了大量的论证。可是,由于本书是小说而不是论文,笔者不可能在本书详尽的一一道来。不过,读者们可以在本书中看到他的爱情理论的大概轮廓。其关键词就是:性、爱情、宇宙、道德、冷思维。这些既是构成“宇宙玄理”的密码,又是打开宇宙之门的钥匙。而密码和钥匙都攥在他的手中。
作为爱情的旁观者,仁源透过晨曦看到了隐蔽在氤氲的云雾背后的绝对真理的大树,清楚地看到爱情的本质之后,从青山翠林中走出来了!但是,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你们千万别把仁源想像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哲或怪物,他其实仍然是一介凡夫、血肉之躯,与任何人一样,有着与人们相同的需要,甚至有时也迷失在感情的漩涡中。但是,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警惕,这是他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不过,虽然这样,他仍免不了犯错误,这就是他为什么又遭遇到突如其来的爱情和犯下错误的原因。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求批评、求反驳、求认同、求宣传、求推广、各种求,目的是为我民族奉献点哲理良言,做点有意义的事,与同仁共勉。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