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夏兰

正文 第二部第一章——第二章

    第二部

    一

    俗话说:“是疥子总有出头儿的时候。”

    一九七八年的春节前,也是夏兰的生日那天,从县城回来的夏父没等进院儿就高喊:“他妈!他妈!我的工作落实了!我的工作落实了!”

    病秧子一样的夏母背靠着墙正坐在炕头儿上准备吃药,听到了丈夫的喊声,手里的药丸子抖落掉了一地,她一扭身就下了炕,趿拉着鞋子就往外走,正撞上了从外面奔进屋里来的夏父。夫妻对望了一会儿,夏父激动地抱住妻子,声音颤抖地说:“他妈,我的工作终于落实了!县里说了,先把我安排到县水泥厂做会计,那可是个大厂子啊,有好几百人呢,是新建的厂,而且还能白给咱们一套家属房呢!”

    夏母听了这天大的喜讯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她的病一下子好了一半儿,身子也明显地有劲儿了,她用手提上鞋子,叫道:“夏春,夏兰,快跟我去把那只大鹅杀了,咱们今晚庆祝庆祝!”

    夏春和夏兰听了这个消息,乐得直蹦高儿,手舞足蹈,赶紧奔向院子,去抓那只大白鹅。

    夏母杀了大鹅,告诉夏春点灶火烧开水退鹅毛;又吩咐夏兰去供销社打半斤白酒。一家人忙活起来,只等夏新和夏丽放学回来,就可以开饭了。

    夏父激动地一会儿从屋里走到院子外,一会儿又从院子外返回屋子里,倒背着双手,嘴里还哼唱起了歌剧《红湖赤卫队》中韩瑛的唱段:“红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呀……红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呀……清早船儿去呀嘛去撒网,晚上回来呀鱼满仓……盎……。”唱得都跑了调了。

    晚饭开始了,一家人围坐在小炕桌旁,夏父烫着烧酒,桌上摆放了一个大盆儿,盆儿里盛着炖得红朴朴的大鹅,散发出浓浓的肉香。夏兰和夏新早已急不可待地要伸筷子。

    夏父说道:“好饭不怕晚,别急儿子,等等你妈。咱们今天哪,都慢慢地吃!”

    夏兰、夏新这两个馋猫,只好收住了筷子,不停地用鼻子猛吸鹅肉的香味。

    夏春和小妹夏丽虽不象两个男孩子那样表现得十分外露,可这小姐俩也早已垂涎欲滴了。自从夏母得了病,一家人就从来没这么开心过,而且将近一年了,一家人还没尝过荤腥呢。养的那十几只不太胖的小鸡,都分批次地叫夏父送到县城里办事儿用了,剩下的几只鸭子还要留着下蛋呢。为了给家人解馋,更为了庆祝夏父重新安置了工作,没办法,也只能杀掉这只不能下蛋的大公鹅了。

    等夏母盛完饭最后上了炕,夏父一声:“开始吃吧。”话音未落,那夏兰兄弟俩的筷子早就夹到了大块儿的鹅肉,哥俩风卷残云一般头不抬眼不眨地猛啃了一气儿之后,这才慢下来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油。夏兰吧嗒吧嗒嘴叫道:“真香啊!真是太香了!我从来也没吃到过这么香的菜!”

    夏新也跟着喊:“妈!你做的大鹅太香了!太好吃了!”

    夏春忍不住嘲笑两个弟弟:“瞅你俩那馋样儿吧!”

    夏新冲姐姐挤了挤眼睛:“你好,你不馋,看你啃的骨头比我还多呢!”

    “可不是咋地,肉都让你俩吃了,我和小妹光啃骨头了!”夏春笑着回击道。

    其实,在这以前呢,夏家也不是没有吃过好东西。去年的秋天,有一回,夏家的小公鸡在后院的公路上被过路的汽车给轧死了,当时夏兰正在坟地里放羊,夏新乐颠颠地跑到坟地里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哥哥,夏兰羊也不放了,牵着两只羊就往家里赶,恨不得生吃了那只小公鸡。

    夏母在灶上忙活着,夏兰在灶下烧着火,他边烧火边问:“妈,还得炖多长时间哪?”

    夏母见儿子一副焦急的样儿,就说:“等着吧,再有一个钟头就差不多了!”

    夏新则一遍又一遍地来到灶台前伸着鼻子闻香味。

    到了吃饭的时候,夏母怕这几个孩子因为争肉吃而打起来,就公平地每人盛一小碗,每个碗里都盛上差不多相同数量的鸡块儿和土豆。

    可这夏新一见到菜端上来就忍不住一顿虎吃,他先吃鸡肉,等把鸡肉吃光了,再吃土豆,而夏春和夏兰呢,她俩是先吃土豆,等土豆吃完了再吃鸡肉。这下可馋坏了夏新,他吃完了自己碗里的鸡肉,眼巴巴地瞅着姐姐和哥哥在那有滋有味地啃着鸡肉块儿,他实在受不了了,就冲着夏母嚷嚷起来:“妈,你偏心!你给他们盛的鸡肉多,给我盛的鸡肉少!”

    夏母解释说:“哪有的事儿呢!我给你们四个人的都一样多,只不过人家是先吃土豆,你却早早地把小鸡吃没了!”

    夏新听了,撅着小嘴不再说什么了,那眼睛还是一个劲地死盯着别人的碗。夏母见了,只好从自己的碗里夹出一个鸡肉块儿给了夏新。其实,夏母的碗里根本也没有几个鸡肉块儿,她只是往自己碗里盛了两个瘦得连皮都啃不下来的鸡爪子和三两块鸡肋,那两个鸡肉块儿还是夏春夏兰硬往她碗里夹的。

    还有一次,夏家的一只小羊不知怎么钻进了灶坑里,夏母做饭时也没发现,越往里填烧柴,这小家伙越往里头钻,奇怪的是它一声也没叫,结果饭做好了,这只小羊也被燻死了。夏母发现炕洞子直往外呛烟,好象被什么堵了,就寻找原因,找了半天才发现了这只被燻死的小羊,夏母十分惋惜地把它弄出来,相要埋掉。夏父说:“别埋了,咱们吃了它吧,就算是它命里投胎来让咱家人解馋的。”

    夏父剥着羊皮,一边剥一边念叨着:“小羊小羊你可千万别怪我,我们这也是不得已,全家人一年也没吃上什么好东西啦。嗨!再说了,谁让你往灶坑里钻自己去送死的呢?”

    夏父剥完了羊皮,又开膛破肚掏下水,等一切弄停当之后,让夏母把小羊烀上。

    “多烀一会儿噢!他妈,烀得烂烂的,要不不好嚼!”夏父嘱咐道。

    “你放心吧,我烧它两捆包米秆子,保证烀得脱骨。”夏母说。

    正是由于这次吃小羊,夏兰和夏新都吃伤了,哥俩吃了太多的羊油,吃得反了胃,再后来一闻到羊油就想吐,有好多年连羊奶也不能喝,更别说吃羊肉了。

    自从夏父去县城里上了班,夏母和几个孩子就没日没夜地盼着搬家。尽管家里没有什么象样的东西,可零了巴碎的还是要收拾收拾、打成包裹的。夏母和夏春主要是收拾屋子里的东西,夏兰就在院子里忙活,夏兰先是把能用的铁锹、条帚、扫帚、二齿子等工具捆在一起,又把以后用不上的大镐、木锨等放在一边儿,准备送人,他一眼看见了仓房里的老鼠夹子,夏兰用手拎起来瞧了瞧,自言自语道:“这家伙可能也用不上了,城里应该不会有老鼠吧。”说完一甩手,把老鼠夹子也扔在了大镐旁边儿。

    屋子里,夏母与夏春炕上炕下地拾掇东西。

    夏春说:“妈,别什么都往袋子里装了,有的东西不能用了,扔掉算了!”

    夏母批评道:“别没进城呢就烧包儿,这过日子呀,什么都是好的,有些东西,你现在觉得没用了,可说不定啥时候就能用上它了,到时候上哪儿找去?”

    这天晚上,天已经快黑了,夏父骑着他那辆花二十元钱在屯东头儿老石家买的破自行车从县城回来了,他兴奋地对全家人宣布:“告诉你们一个准确的好消息,明天早晨咱们就搬家!”

    夏母和孩子们听后,全体一阵欢呼!夏春、夏兰、夏新和小夏丽在母亲的带领下扭起了大秧歌,夏父高兴地在一旁卷起两手比划着吹起了喇叭,“哒哒拉迪哒哒拉迪,迪哒拉迪哒……”。

    晚饭后,夏父又骑上那辆浑身都响的破自行车去了生产队长家,请他第二天早上给出几辆马车好搬家,江本录(就是那个让夏兰记恨的长脸大个子)满脸堆笑地对夏父说:“大哥你放心,你的事儿就是兄弟的事儿,您尽管吩咐就是了。”等夏父走了之后,他一直在后面送出去老远,脸上始终挂着笑。

    第二天早晨,江队长派了三辆大马车来给夏昆鹏搬家。其实,如果不拉柴禾的话,一辆马车就足够了,夏家全部家当就只有这些:两个旧柳条箱子;一口袋玉米面;十斤白面;十斤黄豆;二十斤高粱米;五斤小米;一个装杂物的袋子;一捆常用工具;外加四个装着旧衣物被褥的包袱。

    老板子吆喝着马匹赶车上路了,夏父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在前面当向导,后面三挂马车不紧不慢地跟在他后面。夏父和夏母不断地向前来送行的邻居们挥手道别:“有空就去城里窜门儿啊!”两口子脸上都挂满了幸福。

    夏春姐弟四人早已跳上了最前面的那辆马车,夏春坐在小米袋子上直冲夏母喊着:“妈!快上车吧!快点上车!”

    夏母十分恋恋不舍地同大伙分了手,紧赶十几步跑过去拉住夏春的手上了马车。

    一家人几乎是一路歌唱着到达了目的地。说是搬往城里,其实夏家居住的新地方充其量只能算个郊区,甚至叫郊区的郊区更为贴切。不过这里已经不是农村的气象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座落在那儿,看不到高高的柴禾垛,更看不到满街乱跑的猪狗和鸡鸭,每趟房屋都极有顺序,每条街道都很干净,每家都是规矩板正的庭院。而离这家属区不远处,就是县城那几家大型的工厂了,靠最北边儿的也是最大的是亚麻纺织厂,亚麻厂区往南不到二百米是亚麻厂子弟学校,学校的西侧是电影院,紧挨着电影院的是大众浴池,浴池的南面是商店,商店的东边儿是粮店,从粮店再往南不到三百米的距离就是那烟尘滚滚、整天灰蒙蒙的水泥厂,夏父目前就在这个厂子里上班。

    与水泥厂一墙之隔的是化肥厂,座落在水泥厂的东侧;在水泥厂的西面隔着一条马路有个大院,是个部队驻扎地,叫三九0四五地质部队大院,大门口有军人拿着枪站岗。夏兰的新家就在部队大院的西大墙外,墙体是红砖抹缝,墙外没有抹水泥,房子举架很高,屋顶盖的是石棉瓦。由于屋里没什么家俱摆设,因此显得房间又高又空又旷。

    众人七手八脚地从车上往下搬东西,最大的工作量就是一捆一捆地卸那两车玉米秆子,光卸了不算,还要再把这些玉米秆子垛好码齐了。

    于是,这夏家的玉米秆子垛便成了这个家属区最特别的一道风景了。新邻居们见了都说“真是屯子人哪,都搬城里来了,咋还整这些玩意进院儿呢,刮得包米叶子到处都是,猴埋汰地!”

    夏母只顾高兴地忙活着,也不把邻人的嘲笑放在心上。

    忙了一上午总算消停了一会儿,刚送走来帮着搬家的村民,夏母定下神儿来四下瞅了瞅,说:“唉?这个小丫头片子跑哪去了呢?”

    夏母屋里外头转了一圈回来问正在扫地的夏春:“春儿,你看见你小妹了吗?”

    夏春停下手里的条帚,抬起头四下看了看说:“没注意呀,该不是在外面玩呢吧。”

    夏母一脸焦急地说:“我刚到外面瞅了一圈儿了,也没看见哪!”

    这回夏春也毛了,到院子里叫上夏兰和夏新:“走!咱们分头儿找小妹去,夏丽不见了!”

    夏兰正在扫院子,听了一愣:“什么?小妹不见了?”

    二

    夏家人全体出动,前街后院儿,左邻右舍地寻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找到小夏丽的影子,尽管从早上到现在已经忙了一个头午,可谁也没有心情吃午饭了。夏兰和夏新饿得肚子直叫唤,可找不到小夏丽夏母根本没法做饭,这哥俩也只好忍着饥饿傻愣愣地等着。

    大伙正在焦燥不安时,就听见小夏丽唱着歌儿从外面进来了。夏母一见,头一个跳起来,奔向夏丽举手就要打。夏春连忙过去拦住了母亲:“妈,先别打了,人没出啥事儿回来了就好。”说罢把小妹拉到了自己的身后。

    夏母一肚子的火没处消,就骂开了:“你这个该死的小疯丫头片子,你这半天死哪儿去了?害得我们一家人到处找你!”

    小夏丽见母亲发火了,并不怎么害怕,也没有自责的意思,她似乎还没从刚才的兴奋中走出来,只是平静地说:“我去电影院看电影了。怎么了?妈,你都不知道,那电影可好看了呢!”

    大伙听夏丽这么一说,每个人都吃了一惊:这小丫蛋子,可真不简单!一个人刚到这生地方,竞自己去看了场电影。真不简单,不简单哪!

    夏母又问:“那你哪儿来的钱买票哇?”

    夏丽不无得意地说:“我才十岁,这么小,人家没要票就让我进去了。”

    大伙听了又吃了一惊:这个小丫头胆子可够大的呀!

    夏母稍微消了些气儿,但还是一脸愠怒地对夏丽说:“今天是咱家乔迁的好日子,这次就饶了你,下不为例!你听清楚了没有?”

    夏丽吐了吐舌头:“嗯,我下次一定先告诉家里一声。”

    这已经是小夏丽第二次没跟家人打招呼而自行其事了。第一次就是她七岁那年一个人偷着跑到公社去看运动会,结果害得全家人找了她一小天儿,直到傍晚才由夏兰把她从公社领回来。那次夏父夏母没有原谅她,着实打了她一顿才算了事。

    三年后的这一次,又是她,一个十岁的小姑娘不吭一声地自作主张,一个人就去了电影院。可见小夏丽的心有多野,胆子有多大。

    弄了一整天,这个家总算安顿下来了。同农村的建筑结构差不多,夏家的新居也是一进头道门就是灶房,灶房的右手边儿有一个小单间,单间里有一铺小火炕。穿过灶房,是一个大房间,这是正屋,一铺大炕占据了靠南窗台的一面子。地下除能摆一张单人床外,还能再摆下一套组合家俱。只可惜夏家即没单人床,也没有什么家俱,空旷的房间里只有那两个柳条箱子和几个面口袋。

    不过比起在农村时的住房,这个屋室还是相当不错的。首先,它不会漏雨了,再有它可比农村那个小泥草房大多了,一家人再也不用都挤在一个炕上睡了,孩子们完全可以与父母分开住。不过夏父和夏母并没有这么做,他们决定只让夏春一个人去了小单间,另外三个孩子还是跟他们住在一起。

    夏春说她一个人住小屋晚上害怕,小妹夏丽自告奋勇地说要陪姐姐一起住。这样,这小姐妹俩就住到了单间小屋里,夏兰兄弟和父母住在正屋的大炕上。

    刚搬到城里不到三天,夏新和夏丽的学籍很快就办好了,夏昆鹏把夏新和夏丽就近送到亚麻厂子弟学校念书去了。

    夏春由于已辍学两年多了,说什么也不想再去学校读书了,无论父母怎么劝说,她都始终坚持要去上班。夏春想的是:自己已经好几年都不念书了,就是再去也跟不上,再说如果真去念书的话,那就得从初一开始,她今年都十六岁了,这么大的年龄怎么好意思和一群小自己好几岁的孩子一起上课呀!况且自己学习又不好,还不如早点去上班帮爸爸挣钱养家呢。因此她打定了主意,坚决不去念书,要求父亲帮她找个工作,快些去上班。

    于是,夏父就跟厂里管青年的负责人说了,把夏春安排到厂子的食堂里,夏春愉快地上班去了。

    夏母由于没有落实工作就暂时决定先做家庭主妇,等待时机,看将来国家政府能不能有个说法。

    至于夏兰上学的事儿就颇费些周折。一是附近没有初级中学,(亚麻厂子弟学校只有小学)二是离家最近的第四中学据说教学质量不如其它学校高,夏父想给夏兰转一个好一些的学校,但又苦于无人,这样就耽搁了一段日子,好在夏兰也不在乎早一天晚一天的。他索性安下心来布置自家的庭院。他见自家附近有座破楼座子,是当年日本鬼子留下的油库,里面有不少残砖碎瓦,夏兰就每天挑着筐往回捡断砖,他用碎一些的砖头儿铺院子,而用那些大块儿的砌围墙、盖厕所。夏兰操着泥抹子,每天干起了泥瓦匠的活儿,乐此不疲。

    他从小就喜欢干活儿,从来不叫苦叫累,每当他停下来看自己鼓捣出的东西,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觉得挺开心挺自豪的。有时也甚至不想再去上学了,也象姐姐夏春那样到工厂去上班。至于读书吗,大可不必到学校去,他完全可以象高尔基那样抽出时间自学,而且还能选读自己喜欢的书,不再只局限于学校发的那可怜的几本,尤其是语文书,他一直认为用一年的时间读语文书里那十几篇课文太耽误事儿了,如果把这一年的时间都用于读自己喜欢的书,那每年要读多少本儿书啊,那得长多少学问哪!

    可是现实就是现实,他不得不按照父亲的意思继续去读初二,读完了初中再去考高中、考大学。

    由于没找到关系进好学校,这一天,夏父用自行车带着夏兰去了县城的第四中学报到了,夏兰被分到了初中二年级一班。班主任是个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的女教师叫孟亚凡,是教数学的。孟老师把夏兰带到班级时,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孟老师请语文老师暂停下来,然后向同学们做了简单的介绍后,就让夏兰坐到了左边第二列的后数第三排的座位上。夏兰十分拘禁地坐下来,稍微左右环顾了一下。这时,就见同学们交头接耳地一阵窃窃私语,尽管声音很小,但夏兰却听得十分清楚。

    “呀!是个屯迷糊!瞅他那土老冒儿的样!”

    “真是个大山炮!”

    “唉?孟老师说他还是个团员呢!你听到了吗?”

    这时,语文教员马老师大声讲话了。

    “同学们!都安静一下!”她说着用手里的教鞭使劲地打了一个讲桌。“新来个同学有啥可议论的!来!大家都注意啦!咱们继续上课!”

    这半节课下来,夏兰简直什么也没听进去,耳朵里总是响着刚才同学们对她的议论。他想:“这城里人可真是瞧不起农村人哪!我是山炮吗?我已经是城里户口了呀!我目前的身份不是和你们一样吗?他们凭啥瞧不起我呀?

    可他又一想:嗨!我这不是刚从农村出来嘛,瞅瞅自己穿的戴的,不就是个典型的农村孩子吗,人家不管咱叫土老冒和屯迷糊叫啥呀?

    这样一想,夏兰自觉得已经矮人三分,心里一点儿自信出没有了,一下子感到十分地自卑。

    下课了,大家纷纷走出教室。

    一来是刚刚到了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二来也是没有人主动跟他说话,夏兰没有出屋,他一个人走到窗台这儿,从打开的一扇窗户伸头向外看。他看到对面就是校园内的大操场,操场上已经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玩耍。“这个学校的学生可真多呀!”夏兰心里说。他还看到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学生“那应该是高中的吧。”他这样在和自己交谈着。

    夏兰在那里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就见一个又高又膀歪戴军帽脸上扣着大墨镜的家伙走了过来,他上身穿了件人造革夹克衫,下身穿条长筒大喇叭裤,脚蹬一双人造革的尖头儿鞋子,左手夹着一只香烟,来到窗前看了看夏兰,用食指弹了一下烟灰后骂道:“你他妈是哪班的?敢跑我班来趴窗户看?”话音未落伸手就给了夏兰一巴掌,夏兰连一点反应都没有,就挨了这一下子,心里真是憋屈得很,但夏兰嘴里还是发出了声音:“我就是这个班的,你凭啥打我呀?”说着用手摸了摸被打的左脸。

    大个子晃了晃脑袋说:“你是这班的我咋不认识你呢?”

    这时,大个子的身旁过来两个男同学向大个子解释道:“他真是咱班刚来的,才上半节课。”

    大个子听了,脸上露出了笑模样儿:“噢,我说的么,上节课我他妈没上,所以不知道。”然后笑嘻嘻地冲夏兰一摆手:“别介意啊,我他妈打错了,你既然是咱班的,那以后咱们就是同学了。”

    夏兰也只能苦笑一下,什么也没说,这事儿也就算完了。不过对夏兰来说,这头一天上学可在他心理上产生了阴影:他觉得这个学校不好,校风不好,校纪也不好,学生爱瞧不起人、欺负人。他感到心情压抑,而且这种压抑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日益增加了。同学的嘲讽、挖苦、白眼儿深深地刺痛了夏兰那一颗纯洁的心,但这些他只能面对,回到家里还不能跟父母和家人说,也没有一个同伴可以讲,他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这着实让他郁闷了好长一阵子。大概有差不多两个月吧,他几乎得了抑郁症,整天不与人言谈,面无表情,每天苦挨时光,连咽唾沫都觉得很苦。

    两个月以后,夏兰终于能适应这个生疏的环境了,他交结了两名男同学,一个是与他家住得很近的小义,另一个是和他同路的方众。小义家就住在三九0四五部队的大墙外,紧挨着大墙,与夏兰家中间隔了四五户人家。小义有一台挺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有时也驮过夏兰,但后来被他父母知道后,就说什么也不再让他驮夏兰了,原因只有一个,小义长得比夏兰还弱小呢。这样一来,上学放学,夏兰也只好继续步行了。从家到学校少说也得有六里路吧,夏兰每天都一个人来回走,颇觉寂寞。不过有时放学的时候,那个叫方众的同学主动要用自行车驮夏兰,夏兰乐得路上有人说话,也就不怎么推辞,他坐上了方众骑的自行车,两人一路聊着,很是开心。这样一来二去,方众就成了夏兰最好的伙伴儿。一到下课,夏兰就会与方众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他俩玩儿的游戏就是摔跤角力。在不知不觉中即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一些摔跤技法。

    此时夏兰的家境还是比较地困难,粮食总是不够吃,夏父每月都得借同事家的粮本去粮店买粮。夏兰每天带饭,根本没有菜,他每回只带着两个玉米面大饼子去上学。一到中午,见别的同学都打开饭盒吃着米饭炒菜,夏兰怕同学笑话,就一个人到水井旁边去偷偷吃他的大饼子,实在没菜就,他就到教学楼后院儿的葱地里去拨大葱,拿到水井旁用水冲一冲就大口地吃下肚去。

    一来,夏兰没有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二来,他也不太注意这方面的事儿,一到下午上课,他就满嘴大葱味地坐在课堂上,弄得前后邻桌的同学都直捂鼻子。夏兰张口一说话,葱味就更大了,而且还露出一口沾着玉米面饼子渣儿的大黄牙,因此同学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大黄牙”,除了这个外号,刚来的时候 ,由于同学们没有一下子记住他的名字,但却都见他胸前佩戴着团徽,就都叫他“小团员”。

    自从夏兰知道别人叫他“大黄牙”后,他才毅然改掉了不爱刷牙和饭后不漱口的坏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都要仔仔细细地刷他那口不太整齐的牙齿,这几颗不很整齐的牙齿也成了夏兰日后的心病,平时,他是从不开口大笑的。

    初二下半年,班里又转来几位农村来的男同学,这回夏兰不觉得自己孤单了,他似乎有了同伙,他们这些后进城里的同学由于相同的出身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结成了一帮儿。虽然他们在吃、穿、用上都被城里的学生瞧不起,可这些学生普遍地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们上课守纪律,注意听讲,平时也肯吃苦,很用功,劳动时不偷懒,不藏尖,这些优点都赢得了老师的喜欢。

    这一学期,城里学生的矛头已从夏兰身上移开,他们又对准了新来的那几名同学,并一一给他们都送上了外号,什么“小老头”、“板凳腿”、“梁小矬子”、“孟大神儿”等。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