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9第三十九章 说往事云翻雨转,贴心话话中有话
李荣康一脸狐疑,使劲儿竖起耳朵。无奈外面的人有心压着话音,他听了半天,也只隐隐约约听见几个破碎的字,看纪安然听得聚精会神,越发好奇,直急得抓耳挠腮。
“……衡王的生母原本是孝宣皇后身边的宫婢。皇上本性仁厚,但在孝宣皇后去世的悲痛打击之下,竟欲令清宁宫仆从殉葬,到地下再去服侍先主。人殉之事,古已有之,自秦汉之后,逐渐消亡。当时宫中众仆一片嚎哭,刚烈的一头碰死了,软弱的吓昏了。唯有这个宫女挺身而出,向皇上道:‘皇后娘娘乃世间极为少见的纯善之人,她善良到什么地步呢?夏天不忍心拍打蚊虫,秋天花谢会伤感流泪。骑术上佳,却从不曾拿起弓箭,不曾伤过一只鹿,一只兔,甚至是一株花,一棵草。娘娘对花草兽虫尚且如此,何况人呢?陛下若是将我们送了下去,只恐怕娘娘不但不会高兴,反而会很伤心,认为是她害死了我们,九泉之下也不得瞑目’。”
这段故事发生在宋贵妃进宫之前,连她都是听人转述的,周氏就更加不知道了,听到此处,不得不暗赞一句那宫女的胆色和智慧。她没向皇帝哀哀乞怜,而是从皇后的角度来说。她很清楚,自己之于皇帝,不过就是一只蝼蚁,皇帝是不会因她的哭求而心软。但皇后是皇帝的心头肉掌中宝,所以她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来乞求活命的机会。周氏追问道:“后来呢?皇上就觉得她与众不同,留在身边了?”
宋贵妃摇了摇头:“皇上听了这番话,当即翻脸,将包括那个宫女在内的所有仆从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们贪生怕死,忘恩负义。正当他们以为没有转机的时候,圣上却并没有下令殉葬,而是抚着皇后的棺椁大哭了一场。最后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不过,孝宣皇后贴身的太监宫婢全给发到了最苦的地方做最累最重的差事,几年间慢慢死完了。”
周氏听得脊背一寒,难免又想到了纪家暗中流传过的一种说法,即这位纪家大姑并不是真的暴病身亡,而是给人害死的。她甩开这突然冒出来的想法,问道:“那那个宫女难道不是皇后身边的人吗?”
宋贵妃道:“谧嫔本姓郑,乃官家小姐,幼时父亲获罪,和其母一同没入掖庭。这样进宫的宫女是皇宫中最低等的,想去各宫主子身边服侍,那可得撞上天大的机缘了。郑氏有独特的养花之术,经她之手的花草常常开得比旁人养的更好。皇后有一株吴地进献来的绿云兰,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花匠不会养,没两天就蔫巴巴要死了。皇后十分难过,听说有个宫女擅长照料花草,就把她提到了身边,原本没抱多大的希望,谁知还真给郑氏养活了。郑氏跟了皇后一段时间,但并非皇后的贴身宫女,后来被人嫉妒排挤,去了殿后小花园,刚好躲过此劫。”
寥寥数语,勾勒出皇宫中风云变幻,云翻雨转。
宋贵妃见周氏听得有意思,便着意详细叙述这段往事:“皇上将清宁宫保持原样不变,先皇后用过的一应物事样样俱在,以此寄托哀思。当初的那批宫人大多留了下来,继续打扫守殿。这其中就有那位郑氏。皇帝头半年去清宁宫很勤,看见的无不是众宫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是后来,他去那儿的次数逐渐少了下来,很久都没有再去了。直到有一回路过,兴之所致,要去那里看一看,坐一坐,也是突生的意思,没叫人前去知会。这次突然到访,瞧见的五花八门,宫人干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围坐赌钱的,就是没有认真干活的。皇后生前最喜欢的三彩清玉狮耳琴炉双耳缝里竟积了厚厚一层灰。”
“皇上雷霆震怒,拂袖便走。他怒气冲冲地经过殿后的小花园,看见郑氏正在照料花草,和她对了两句话。具体说了什么,没有传出来,我也就无从得知。这件事的结果是,皇上重罚了那几个聚众赌博违反宫规的太监,对于别的宫人,只是扣了半年月钱。从那以后,皇上就时常去跟郑氏说两句话,后来便宠幸了她,起初只是封为宝林,及至郑氏先后诞下昌平公主、比景公主,被封为婕妤,直至衡王诞生之后,她被提为九嫔之一的充媛。”
周氏听完,点点头道:“可惜了。”一个掖庭罪奴,爬上嫔妃之位何其不易,何况当时中宫虚悬,宋妃刚刚入宫,四夫人之位只有一个淑妃,充媛虽为九嫔之末,却算得上位高了。
宋贵妃冷冷一笑:“是啊,她没有得意多久,很快就病逝了。当时昌平公主已经出嫁,比景公主也许了人家,但四皇子才八岁。同年圣上封我为贵妃,把四皇子抱进昭阳宫给我抚养。”
衡王竟还是宋贵妃的养子,这却是周氏不知道的。宋贵妃道:“姐姐,你是知道我的,小心小眼小肚肠,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脾气。我没有那么大度,不喜欢别的女人给丈夫生的儿子总在眼前晃。我也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没必要做出一副慈心慈面的门面功夫。平日里不少他吃,不短他穿,着下人好好服侍看顾,也就是了。自问同这个儿子没有什么感情,也没有什么仇怨。”她说到这里,忽然叹了口气,“现在想起来,当初还是应该多关心他一下的。但他那时候都八岁了,晓事了,要想养得如你们家安然一样亲,是不可能的。”
周氏安慰地拍了拍她的手。宋贵妃道:“他第一次跟着皇上走进昭阳宫,脸色阴沉沉的,也不肯叫我母妃。我那时就不太喜欢他。后来他每日来给我问安,看我的眼神叫我心里不舒服,越发疏远他。直到……”宋贵妃回忆了一下,“差不多是我有了康儿的时候吧,他也有十一二岁了,开始变得非常恭敬顺从,不说对我执礼甚恭,就是在宫里遇到其他妃嫔,也温文有礼,绝不顶撞一句。同肃王的关系也还可以。”
周氏道:“衡王殿下从圣人之教,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是好事。会不会是你想多了?”
宋贵妃道:“不。我虽一直不喜欢他,但不会只凭这些胡乱猜测。衡王的封地衡州最北处是落锤镇,往西北是秦皇关,据天堑岐山,邻突厥汗国。”
周氏表情有些茫然,不明白怎么会说着说着说到突厥。
宋贵妃道:“而这次抓到的贼人,正是突厥人!”
纪安然一下子睁大双眼,心中又惊又疑。这次的替罪羔羊,难道不是程菁黎阳他们安排的吗?怎么会是突厥人?
周氏同样大惊失色:“这……真是突厥人?”
宋贵妃一脸厌恨:“一点儿不假。他们身材粗壮,皮肤黝黑,虽然一身汉服,却老远就闻得到他们身上的羊膻味。那个贼头赴死之前,还高喊了一声狄语!”
“可是,可是……突厥人,为什么要抓走五殿下?”周氏觉得脑海里有什么东西闪过,但这念头太惊悚,她不敢想。
宋贵妃道:“是啊,突厥对我大齐国土一直虎视眈眈,近年来年年南下犯境,抢掠粮食,烧杀百姓,□妇女。和我将士多次交战,各有胜负。可是他们掠走我的儿子做什么?若说是要挟此人质,令我大齐俯首称臣,又或者割地赔款,那太天真。要一些赎金,倒还可行,但他们远在千里之外,如何知道我儿化装跟我出宫去了浔阳侯府?”
“是啊,怎么知道?”周氏愣愣地问。
宋贵妃容色冷厉:“连我和他父皇都不知道……”说到此处,忽然想到李荣康易装出宫,有可能正是那个宠溺儿子的皇帝偷偷支的馊招,脸色微微有点不自然、,顺了口气,续道:“那些突厥人却清楚,显然是因为他们在宫里安插了耳目!宫中每一个人,上至四夫人,下到洗衣扫地倒马桶送菜的,全部都有身份文牒。就算是掖庭罪奴,也不可能跟突厥有所牵连,所以——”
“所以,是衡王……”周氏惊呼一声,捂住嘴。
这也太巧合了点。皇帝一共就三个儿子,次子肃王无心皇位,封地更是远在东南。四子衡王从小丧母,皇帝对他不咸不淡,同养母宋贵妃的关系也不算好,封地在王朝的西北,紧靠着突厥汗国。
难道衡王担心皇帝会在百年后将皇位传给李荣康,所以勾结突厥,先下手为强?
纪安然垂下眉眼。这个想法乍看上去合理,但细想却不对劲。本朝太祖定下规矩,立嫡立长。也就是说,如有嫡子,立嫡长子为储。如无嫡子,则立长子为储。除非储君实在太过失德,遭众臣联名弹劾,否则不可废黜。后来这个规矩被打破了,但嫡庶有别,长幼有序依然深入人心。就算李荣康死了,不还有一个肃王在吗?就算肃王不想当皇帝,但他毕竟是长子,品行德望都不错,母族更是强有力的纪家。浔阳侯坐镇京城,手握重兵,并非空有头衔没有实权。纪家是实至名归的豪门大族,肃王又占了出生得早的先机,衡王怎么跟他争?难道让他发挥兄友弟恭的精神让位不成?
周氏头脑里一片混乱,今天接收的信息量太大,她一时有些整理不过来。“那皇上怎么想的?”
“皇上没有说。但我跟他多年夫妻,怎么瞧不出他的想法?他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衡王,但是想到衡王并不是长子,一向也没有外戚支持,掳走李荣康似乎对他并无好处,便又打消了疑心……”宋贵妃端起茶盏抿了一口。
周氏心中一跳,一下子站了起来:“贵妃娘娘,我们纪家对大齐、对皇上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绝不可能谋害小殿下!”
“……衡王的生母原本是孝宣皇后身边的宫婢。皇上本性仁厚,但在孝宣皇后去世的悲痛打击之下,竟欲令清宁宫仆从殉葬,到地下再去服侍先主。人殉之事,古已有之,自秦汉之后,逐渐消亡。当时宫中众仆一片嚎哭,刚烈的一头碰死了,软弱的吓昏了。唯有这个宫女挺身而出,向皇上道:‘皇后娘娘乃世间极为少见的纯善之人,她善良到什么地步呢?夏天不忍心拍打蚊虫,秋天花谢会伤感流泪。骑术上佳,却从不曾拿起弓箭,不曾伤过一只鹿,一只兔,甚至是一株花,一棵草。娘娘对花草兽虫尚且如此,何况人呢?陛下若是将我们送了下去,只恐怕娘娘不但不会高兴,反而会很伤心,认为是她害死了我们,九泉之下也不得瞑目’。”
这段故事发生在宋贵妃进宫之前,连她都是听人转述的,周氏就更加不知道了,听到此处,不得不暗赞一句那宫女的胆色和智慧。她没向皇帝哀哀乞怜,而是从皇后的角度来说。她很清楚,自己之于皇帝,不过就是一只蝼蚁,皇帝是不会因她的哭求而心软。但皇后是皇帝的心头肉掌中宝,所以她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来乞求活命的机会。周氏追问道:“后来呢?皇上就觉得她与众不同,留在身边了?”
宋贵妃摇了摇头:“皇上听了这番话,当即翻脸,将包括那个宫女在内的所有仆从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们贪生怕死,忘恩负义。正当他们以为没有转机的时候,圣上却并没有下令殉葬,而是抚着皇后的棺椁大哭了一场。最后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不过,孝宣皇后贴身的太监宫婢全给发到了最苦的地方做最累最重的差事,几年间慢慢死完了。”
周氏听得脊背一寒,难免又想到了纪家暗中流传过的一种说法,即这位纪家大姑并不是真的暴病身亡,而是给人害死的。她甩开这突然冒出来的想法,问道:“那那个宫女难道不是皇后身边的人吗?”
宋贵妃道:“谧嫔本姓郑,乃官家小姐,幼时父亲获罪,和其母一同没入掖庭。这样进宫的宫女是皇宫中最低等的,想去各宫主子身边服侍,那可得撞上天大的机缘了。郑氏有独特的养花之术,经她之手的花草常常开得比旁人养的更好。皇后有一株吴地进献来的绿云兰,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花匠不会养,没两天就蔫巴巴要死了。皇后十分难过,听说有个宫女擅长照料花草,就把她提到了身边,原本没抱多大的希望,谁知还真给郑氏养活了。郑氏跟了皇后一段时间,但并非皇后的贴身宫女,后来被人嫉妒排挤,去了殿后小花园,刚好躲过此劫。”
寥寥数语,勾勒出皇宫中风云变幻,云翻雨转。
宋贵妃见周氏听得有意思,便着意详细叙述这段往事:“皇上将清宁宫保持原样不变,先皇后用过的一应物事样样俱在,以此寄托哀思。当初的那批宫人大多留了下来,继续打扫守殿。这其中就有那位郑氏。皇帝头半年去清宁宫很勤,看见的无不是众宫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是后来,他去那儿的次数逐渐少了下来,很久都没有再去了。直到有一回路过,兴之所致,要去那里看一看,坐一坐,也是突生的意思,没叫人前去知会。这次突然到访,瞧见的五花八门,宫人干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围坐赌钱的,就是没有认真干活的。皇后生前最喜欢的三彩清玉狮耳琴炉双耳缝里竟积了厚厚一层灰。”
“皇上雷霆震怒,拂袖便走。他怒气冲冲地经过殿后的小花园,看见郑氏正在照料花草,和她对了两句话。具体说了什么,没有传出来,我也就无从得知。这件事的结果是,皇上重罚了那几个聚众赌博违反宫规的太监,对于别的宫人,只是扣了半年月钱。从那以后,皇上就时常去跟郑氏说两句话,后来便宠幸了她,起初只是封为宝林,及至郑氏先后诞下昌平公主、比景公主,被封为婕妤,直至衡王诞生之后,她被提为九嫔之一的充媛。”
周氏听完,点点头道:“可惜了。”一个掖庭罪奴,爬上嫔妃之位何其不易,何况当时中宫虚悬,宋妃刚刚入宫,四夫人之位只有一个淑妃,充媛虽为九嫔之末,却算得上位高了。
宋贵妃冷冷一笑:“是啊,她没有得意多久,很快就病逝了。当时昌平公主已经出嫁,比景公主也许了人家,但四皇子才八岁。同年圣上封我为贵妃,把四皇子抱进昭阳宫给我抚养。”
衡王竟还是宋贵妃的养子,这却是周氏不知道的。宋贵妃道:“姐姐,你是知道我的,小心小眼小肚肠,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脾气。我没有那么大度,不喜欢别的女人给丈夫生的儿子总在眼前晃。我也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没必要做出一副慈心慈面的门面功夫。平日里不少他吃,不短他穿,着下人好好服侍看顾,也就是了。自问同这个儿子没有什么感情,也没有什么仇怨。”她说到这里,忽然叹了口气,“现在想起来,当初还是应该多关心他一下的。但他那时候都八岁了,晓事了,要想养得如你们家安然一样亲,是不可能的。”
周氏安慰地拍了拍她的手。宋贵妃道:“他第一次跟着皇上走进昭阳宫,脸色阴沉沉的,也不肯叫我母妃。我那时就不太喜欢他。后来他每日来给我问安,看我的眼神叫我心里不舒服,越发疏远他。直到……”宋贵妃回忆了一下,“差不多是我有了康儿的时候吧,他也有十一二岁了,开始变得非常恭敬顺从,不说对我执礼甚恭,就是在宫里遇到其他妃嫔,也温文有礼,绝不顶撞一句。同肃王的关系也还可以。”
周氏道:“衡王殿下从圣人之教,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是好事。会不会是你想多了?”
宋贵妃道:“不。我虽一直不喜欢他,但不会只凭这些胡乱猜测。衡王的封地衡州最北处是落锤镇,往西北是秦皇关,据天堑岐山,邻突厥汗国。”
周氏表情有些茫然,不明白怎么会说着说着说到突厥。
宋贵妃道:“而这次抓到的贼人,正是突厥人!”
纪安然一下子睁大双眼,心中又惊又疑。这次的替罪羔羊,难道不是程菁黎阳他们安排的吗?怎么会是突厥人?
周氏同样大惊失色:“这……真是突厥人?”
宋贵妃一脸厌恨:“一点儿不假。他们身材粗壮,皮肤黝黑,虽然一身汉服,却老远就闻得到他们身上的羊膻味。那个贼头赴死之前,还高喊了一声狄语!”
“可是,可是……突厥人,为什么要抓走五殿下?”周氏觉得脑海里有什么东西闪过,但这念头太惊悚,她不敢想。
宋贵妃道:“是啊,突厥对我大齐国土一直虎视眈眈,近年来年年南下犯境,抢掠粮食,烧杀百姓,□妇女。和我将士多次交战,各有胜负。可是他们掠走我的儿子做什么?若说是要挟此人质,令我大齐俯首称臣,又或者割地赔款,那太天真。要一些赎金,倒还可行,但他们远在千里之外,如何知道我儿化装跟我出宫去了浔阳侯府?”
“是啊,怎么知道?”周氏愣愣地问。
宋贵妃容色冷厉:“连我和他父皇都不知道……”说到此处,忽然想到李荣康易装出宫,有可能正是那个宠溺儿子的皇帝偷偷支的馊招,脸色微微有点不自然、,顺了口气,续道:“那些突厥人却清楚,显然是因为他们在宫里安插了耳目!宫中每一个人,上至四夫人,下到洗衣扫地倒马桶送菜的,全部都有身份文牒。就算是掖庭罪奴,也不可能跟突厥有所牵连,所以——”
“所以,是衡王……”周氏惊呼一声,捂住嘴。
这也太巧合了点。皇帝一共就三个儿子,次子肃王无心皇位,封地更是远在东南。四子衡王从小丧母,皇帝对他不咸不淡,同养母宋贵妃的关系也不算好,封地在王朝的西北,紧靠着突厥汗国。
难道衡王担心皇帝会在百年后将皇位传给李荣康,所以勾结突厥,先下手为强?
纪安然垂下眉眼。这个想法乍看上去合理,但细想却不对劲。本朝太祖定下规矩,立嫡立长。也就是说,如有嫡子,立嫡长子为储。如无嫡子,则立长子为储。除非储君实在太过失德,遭众臣联名弹劾,否则不可废黜。后来这个规矩被打破了,但嫡庶有别,长幼有序依然深入人心。就算李荣康死了,不还有一个肃王在吗?就算肃王不想当皇帝,但他毕竟是长子,品行德望都不错,母族更是强有力的纪家。浔阳侯坐镇京城,手握重兵,并非空有头衔没有实权。纪家是实至名归的豪门大族,肃王又占了出生得早的先机,衡王怎么跟他争?难道让他发挥兄友弟恭的精神让位不成?
周氏头脑里一片混乱,今天接收的信息量太大,她一时有些整理不过来。“那皇上怎么想的?”
“皇上没有说。但我跟他多年夫妻,怎么瞧不出他的想法?他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衡王,但是想到衡王并不是长子,一向也没有外戚支持,掳走李荣康似乎对他并无好处,便又打消了疑心……”宋贵妃端起茶盏抿了一口。
周氏心中一跳,一下子站了起来:“贵妃娘娘,我们纪家对大齐、对皇上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绝不可能谋害小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