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六 高中
二十六 高中
开学那天,征文揭晓了,我得了三等奖。奖励了一个塑料皮笔记本和一只钢笔。星期六在县礼堂开的颁奖会。但这并不是我要的,我要写的是小说。
如果要问高中和初中最大的区别,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这是城里了,真正的城里。城里是工人,农村是农民。我们的国体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等等等,小学时我都背会了。
现在,我可以和真正的工人打交道了。我要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争取能写出一两篇短篇发表。歌德不就是二十岁左右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吗?我先写些短篇的总可以吧。县城这么大,工农商学兵都有,不像我们农村,只有农民。我相信会在这里找到那些闪光典型的事迹。
商店,车站,医院,县委,政府,农贸市场,我每条街,每个场所只要能去就都去。遇上忙就帮,主动跟人家交谈。可是,半个月下来,几乎全是吃饭穿衣,油盐酱醋,家长里短这样的琐事,后来再坚持了一个星期,依然如此。
我拿出摘抄本: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要和他们同吃同住,真真正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的心里,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难道说只有参加了工作才算真正生活在一起了吗?
不会这么简单吧。
尤其是怎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观察到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言语动作,衣着表情。可什么样的言语动作,衣着表情反映着怎样的性格心里,为什么那样的言语动作,衣着表情就反映着那样的性格心里?穿红衣服就一定热情,穿白衣服就一定纯洁?就像苹果树一定结出的是苹果,桃树一定结的就是桃子?
不会这么简单,一定不会这么简单。
我相信一定有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真善美的素材隐藏在人群中间,只是我看不出来,发现不了罢了。
如果这么简单,那些《心理学》,《美学》,《文学原理》,《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修辞学》,《哲学》等等等等,就不用学了,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成为文学家了。
还是得看书。好在这学期政治课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语文课也有了也开始讲逻辑和小说文学。学校还有读书馆可以借阅。不过学校读书馆的书种类并不多,有的书借出了好长时间都不还。不过,别忘了,这里可是县城,那里面的书可比学校的多多了。也不和镇上那么小气,在这里你可以拿起站在那里看,想看什么自己拿,看多久等行,售货员也不催你。可是,把书都让看了,还怎么卖呀。时间长了,觉得不好意思,怕售货员说,就买了本最薄的,鲁迅《朝花夕拾》单行本,四角五分。以后再来新华书店,就把那本书夹在胳膊底下,让售货员知道我不是光看不买。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这样读完的。站困了就坐地上。不但能看,看能摘抄。至今,我依然对新华书店还有那些售货员心存感激,虽然他们从来没有给过我一次笑脸,但也从来没有阻拦过我。而我的老师就不像他们那样客气了。自习我常常偷着读课外书,英语老师说了几次也不改,气的当着同学的面把书烧了。这下糟了,那是从学校借的,《文学基本原理》,那么厚,钱当然也贵了,得照价赔偿,哪来钱呀?我心里那个恨呀。为了不让父母知道,周六放学,四十里地往回跑……
可是,《心理学》《美学》书店里也没有。售货员说那类书太深,进了没人要。没关系,这么多的书够看的了。
原来以为城里的学生吃不了苦,所以学习才不好。实际不是这样的,好多城里学生学习非常好,而且十分用功,也和我们一样遵守纪律。
星期天回到家,母亲告诉我说永永不念书了:“他说他不爱念书。好说歹说,贵贱都不去。”“咋能由他么!”“不上就不上了。有人念书,也要有人种地。”“永永哩?”“你满福叔在给找了个师傅,跟上学泥水匠去了。”父亲叹了口气,说:“呆屋做啥么。我和你妈还年轻。那点地也不够种。趁早学个手艺,这旱地也指望不住。永永他犟,不听说,爱下苦就叫他下苦去。”母亲伤感地说:“娃还不是可怜你没钱。你知娃给我说啥?说他哥考上高中了,就一景供他哥。他手艺学出来,他哥也就考上大学了,到时学费就不用熬煎了。我娃爱下苦?就不知道啥苦啥滋润?”父亲站起来:“我也就是嘴上着气地说说……”
我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
环城路修好了,县里决定组织一次马拉松比赛。学校要我们每班选拔三男两女参加,其中有我。一听说还得自己掏钱买球鞋和运动服,打说啥都不参加了。下午大活动时间我也不去操场玩排球了,一吃完饭,拿上笔和本子就去书店。
再是,我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办了个油印小报:《春晓》。一共出了十二期。
通过“我”的切身经历,告诉你一个我们真实的中国,真实的我们。
中华之事 ,在于民弱。体弱百病至,民弱百弊生……
开学那天,征文揭晓了,我得了三等奖。奖励了一个塑料皮笔记本和一只钢笔。星期六在县礼堂开的颁奖会。但这并不是我要的,我要写的是小说。
如果要问高中和初中最大的区别,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这是城里了,真正的城里。城里是工人,农村是农民。我们的国体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等等等,小学时我都背会了。
现在,我可以和真正的工人打交道了。我要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争取能写出一两篇短篇发表。歌德不就是二十岁左右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吗?我先写些短篇的总可以吧。县城这么大,工农商学兵都有,不像我们农村,只有农民。我相信会在这里找到那些闪光典型的事迹。
商店,车站,医院,县委,政府,农贸市场,我每条街,每个场所只要能去就都去。遇上忙就帮,主动跟人家交谈。可是,半个月下来,几乎全是吃饭穿衣,油盐酱醋,家长里短这样的琐事,后来再坚持了一个星期,依然如此。
我拿出摘抄本: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要和他们同吃同住,真真正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的心里,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难道说只有参加了工作才算真正生活在一起了吗?
不会这么简单吧。
尤其是怎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观察到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言语动作,衣着表情。可什么样的言语动作,衣着表情反映着怎样的性格心里,为什么那样的言语动作,衣着表情就反映着那样的性格心里?穿红衣服就一定热情,穿白衣服就一定纯洁?就像苹果树一定结出的是苹果,桃树一定结的就是桃子?
不会这么简单,一定不会这么简单。
我相信一定有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真善美的素材隐藏在人群中间,只是我看不出来,发现不了罢了。
如果这么简单,那些《心理学》,《美学》,《文学原理》,《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修辞学》,《哲学》等等等等,就不用学了,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成为文学家了。
还是得看书。好在这学期政治课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语文课也有了也开始讲逻辑和小说文学。学校还有读书馆可以借阅。不过学校读书馆的书种类并不多,有的书借出了好长时间都不还。不过,别忘了,这里可是县城,那里面的书可比学校的多多了。也不和镇上那么小气,在这里你可以拿起站在那里看,想看什么自己拿,看多久等行,售货员也不催你。可是,把书都让看了,还怎么卖呀。时间长了,觉得不好意思,怕售货员说,就买了本最薄的,鲁迅《朝花夕拾》单行本,四角五分。以后再来新华书店,就把那本书夹在胳膊底下,让售货员知道我不是光看不买。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这样读完的。站困了就坐地上。不但能看,看能摘抄。至今,我依然对新华书店还有那些售货员心存感激,虽然他们从来没有给过我一次笑脸,但也从来没有阻拦过我。而我的老师就不像他们那样客气了。自习我常常偷着读课外书,英语老师说了几次也不改,气的当着同学的面把书烧了。这下糟了,那是从学校借的,《文学基本原理》,那么厚,钱当然也贵了,得照价赔偿,哪来钱呀?我心里那个恨呀。为了不让父母知道,周六放学,四十里地往回跑……
可是,《心理学》《美学》书店里也没有。售货员说那类书太深,进了没人要。没关系,这么多的书够看的了。
原来以为城里的学生吃不了苦,所以学习才不好。实际不是这样的,好多城里学生学习非常好,而且十分用功,也和我们一样遵守纪律。
星期天回到家,母亲告诉我说永永不念书了:“他说他不爱念书。好说歹说,贵贱都不去。”“咋能由他么!”“不上就不上了。有人念书,也要有人种地。”“永永哩?”“你满福叔在给找了个师傅,跟上学泥水匠去了。”父亲叹了口气,说:“呆屋做啥么。我和你妈还年轻。那点地也不够种。趁早学个手艺,这旱地也指望不住。永永他犟,不听说,爱下苦就叫他下苦去。”母亲伤感地说:“娃还不是可怜你没钱。你知娃给我说啥?说他哥考上高中了,就一景供他哥。他手艺学出来,他哥也就考上大学了,到时学费就不用熬煎了。我娃爱下苦?就不知道啥苦啥滋润?”父亲站起来:“我也就是嘴上着气地说说……”
我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
环城路修好了,县里决定组织一次马拉松比赛。学校要我们每班选拔三男两女参加,其中有我。一听说还得自己掏钱买球鞋和运动服,打说啥都不参加了。下午大活动时间我也不去操场玩排球了,一吃完饭,拿上笔和本子就去书店。
再是,我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办了个油印小报:《春晓》。一共出了十二期。
通过“我”的切身经历,告诉你一个我们真实的中国,真实的我们。
中华之事 ,在于民弱。体弱百病至,民弱百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