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六 姥姑
十六 姥 姑
大舅来了,说:“三组有祥他大叫从河北弄回来了,这几天正在大队受审查,我黑了看守着。”大舅吸了口烟说,“老汉说他是个中医,闲谝时我就说我外甥都十来岁了还尿炕,你看咋的过?”老汉说:“这是种虚寒症。你把娃领来叫我看看。”母亲说:“胡说啥哩!哪来的病!这两年慢慢都不太尿了,再大大就没事了。”父亲说:“叫看看也没啥。”大舅说:“明黑我值班,叫我领上试火一下。”
我去过那地方,父亲那年就在里面呆过。一进去,有人就问咋领个娃?大舅说:“我外甥,跟着浪哩。”那人没说啥就走了。
老头很和善:“来,不要怕。把手给我。”我把手递给他。他给我号脉,号完又让我把嘴张开,看了看,对大舅说:“凉,娃还是凉。我给你个土方,回去寻个黄狗,越黄越好,杀的炖了。每天早上空腹叫娃连肉带汤吃上一小碗。吃完基本上就好了。现在天也冷了,肉也能放。”
大舅回去一说,母亲就说我:“天天吃凉馍、凉红薯,喝凉水,能不凉?都这大了还尿炕,叫门前人知道了臊不臊,谁还敢给你做媳妇,半夜能把人家冲炕底下。”舅舅哈哈笑着说:“我看你到公社里上初中,黑了睡觉一个娃挨一个娃,你一泡尿……”我就捂他的嘴,大舅仰着身子:“不说了。不说了。”
父亲掏了八块钱买了个大黄狗。还没等炖熟,那香味就把我们仨兄弟馋得围着锅走不动了。炖熟了,肉都撕下来搁在盆里,骨头我们三个啃了。母亲给永永和丰丰叮咛:“你俩可不敢偷吃!这是药,给你哥治病哩。”
每天早上的那小碗,照永和照丰眼睛总是不住地朝我碗里瞟。
一个大黄狗下肚,果然不尿炕了。可耳朵又开始都流浓了。舅舅又叫那老爷爷看。老爷爷说热着了。原来母亲一听说凉,天天晚上把炕烧得能烙饼。
老爷爷说了几种药,父亲托人到县里也没买到。他又说了个方子也没顶用。母亲试着把止疼片捻成面灌里面,一点用都不顶。我每天兜里揣着一大疙瘩面花套子,湿透了就换掉。好在对听力影响不是很大,不影响上课听讲。
亲戚都在替我打听治耳朵的方子。
反正耳朵也不怎么疼,流就流吧,总比尿炕丢人好。
一到农闲时间,队里的活少了,那些和队长关系好的人才有活干。父亲和队长关系一般,后来他就给大队放羊去了。这活虽说苦点,可一年不管刮风下雨都有工分挣。
星期天,我和弟弟就替父亲放羊,这样父亲就能做做家里的活。头一天,我就丢了十一只。父亲连黑赶晚往附近村子跑。最后在邻村找着了。那人和父亲年纪差不多,说他等到天黑都没人来领,就吆着回来了。
放羊太枯燥了,也不能和小朋友们一块玩,滩哩很快就呆腻了,蚂蚱蛐蛐啥的早都耍够了,我和弟弟就骑虎羊玩,可那家伙的大犄角看上去有点怕人,我们随即就放弃了。天热了,脱了衣服,放草上怕钻虫子,我们就逮小羊羔,把衣服绑在它身上,让它给我们拿衣服。不料其它羊一见吓得就乱跑,连它妈妈也吓得不敢让它靠近。哈哈,太好玩了。把衣服一解,羊才敢重新吃草。它妈妈这才跑到跟前,伸出舌头不住地舔小羊的脑袋。
等羊群散得太开了,我们就用这招把他们聚拢来。
父亲第二天放羊回来,就问我俩昨天咋放的羊?早上出圈时肚皮都贴一块了。
给我治尿床的老头放出来了,每天早晚扫着巷子。
姥姑让三叔接我,说是他们那里有个人能看耳朵。家里这几天也没什么事,父亲也很少要我们替他放羊,我和伙伴玩得正开心,可我还是拗不过,跟着三叔走了。三叔骑自行车带着我,下滩坡时我老扭动身子,拐弯时,他没把稳车头,车轮擦着路沿差点滑到沟里。要不是三叔车头扭得快,我俩就翻下去了。由于车拐得太急,一下撞到沟壁上,前胎爆了。三叔气得把车一扔:“闹啥闹?不去就回去,谁爱带你!”
姥姑站在门口,一见就问咋回到这时候。一听说三叔下坡还敢骑车,姥姑伸手朝他头上“啪”就是一下。我身子不由得一哆嗦。“给你咋安顿的?叫你下坡不敢骑不敢骑,你不听咋哩?”姥姑又拧他的耳朵,“我叫你不听话!”三叔哭了,姥姑还不饶。姥姑父在旁边也不拦。姥姑说:“哭,还哭!要是掉沟里,有你哭的。我叫你不长记性!”
第二天,姥姑父骑着自行车,我坐在前面,姥姑坐在后面。
我们去了一户人家见一个老头。姥姑拉我到跟前:“这我小侄。叫爷爷。”“爷爷。”老头摸着我的脸蛋:“小子女子?”姥姑说:“女子娃。”“叫我看真的假的?”我往后一躲。老头逗我:“小子娃和女子娃吃的药不一样,不看清没法看病。”我说:“我不是女子娃。”老头捋着下巴的胡子:“嗯,听这声气是小子。”旁边人都笑了。老头扳着我的头把耳朵眼里的套子拔掉,拿棉签伸到里头钻了钻,取出瞧了瞧。把另只耳朵也看了。对姥姑和姥姑父说:“寻个蛇蜕的皮,往菜油里一蘸,拿火点着,滴下来的油盛到一个碎瓶瓶里。早晚各点一次。点上几天看看有没有效果。”
下午,叔叔们给队里割草去了,姥姑和姥姑父要下地,说是让我在家看蓓蓓——姥姑的小女儿。她比我小三岁。姥姑安顿说:“和你姑就在院里耍,甭敢出去!屋里没人,小心叫人把东西拿走了。”姥姑一走,我就想:“凭啥把她叫姑,我大她小,她应该叫我哥。”一看姥姑他们走了,我把蓓蓓叫到跟前:“过来。”她听话地立我面前。“叫哥!”她眨巴着眼睛,没吭声。我把她往跟前拉了拉:“看,我高,你矮。我大,你小。你要把我叫哥,听到没有?”她似乎明白了,就叫了声:“哥。”我们就开始玩。姥姑家院子有棵枣树,枣还绿着。找了半天也没那么长的杆子。我就找来瓦片扔,枣没打着,瓦片落邻家屋里了。就听一个老奶奶喊叫开了,我赶紧躲到厨房案底下。老奶奶进来,一见蓓蓓:“谁扔的?是不是你?”“不是。”“那是谁?”“哥。”“哥?哪个哥?”“冬冬哥。”我腿不住地打颤。“狗狗家这碎怂!人呢?”不知咋回事,老奶奶走了。
我爬出来说蓓蓓:“笨蛋,谁让你说是我?”可毕竟是她把人哄走了,我也就没跟她再计较。
桌子上有盒蜡笔,也不知那个大笔记本有没有用,我就拿来画开了。蓓蓓喜得说:“蝴蝶。给我。”“以后听不听话?”“听话。”我给了她。我又画了张向日葵,她又要。不知不觉把本子上的净纸都画完了,我手指头也困了。
听见门响,姥姑回来了。蓓蓓前后跟着我,左一句哥,右一句哥。我赶忙制止她:“甭叫!甭叫!”可她越叫越欢。姥姑听见了,把我俩叫到跟前,对蓓蓓说:“你咋把他叫哥?他把你叫姑。记住没?”又问我:“是不是你给娃教的?”蓓蓓把画拿出来:“看,哥给我画的画。”姥姑一瞪她:“叫啥?”蓓蓓一吐舌头。姥姑一看我一身一脸的煤灰,就问:“这咋了?”
姥姑一离开,我赶紧叮嘱蓓蓓:“你妈在跟前你别叫,你妈不在你再叫。记住没?”她连连点着头。
姥姑照那老爷爷说的,做好了蛇皮油,一早一晚给我滴在耳朵里。
第三天,去叫那老头看。他说:“没麻达。继续滴。”
我给姥姑说:“我不想呆家里,我想出去玩。”姥姑说:“那你就跟你叔下滩去。可不敢下水,正点药哩。”她又给叔叔们叮嘱了几遍。这里一出村就是黄河滩,没有沟坡。到了荷塘边,我要摘荷花,可花离岸太远,够不着。四叔过来说:“花没用。要摘摘蓬子,能吃。”他朝四周望望,确定看塘的老汉没在,脱掉衣服,跳了下去,一会儿就游得不见了。
不一会儿,四叔举着一大把莲蓬游了回来。我朝他小声喊:“花,还有花。”四叔顺手采了一朵。
我们坐在芦苇背后剥莲蓬吃。莲花闻起来没什么味。三叔说我:“看看就扔了吧,别叫人看见了。”
我把它插在芦苇中间的湿土里,回来时如果没人就把它拿回家。
可叔叔们回来时没走原路,他们都背着几十斤重的青草,我也不忍心叫他们背着这么重的东西回去给我拿花。
把草送到饲养室回来,天都黑严实了。我立在大门口,就是不敢去,草窝有蛇呢。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我就爬起来,一个人跑到滩里。花还在,和刚采出来的一样,一点都没变。我拿回来插在瓶子里。姥姑一起来我就让她叫叔叔送我回家。姥姑说:“看了半截回啥回。好了会送你。”
姥姑从巷里给我找了几个伙伴来,有女孩,也有男孩。其中一个也叫冬冬。我想起来了,他会不会就是那老奶奶说的狗狗家的冬冬?
蓓蓓跑到厦里把那些画取出来叫他们看。我们就围在院子里的小石桌上。我把纸铺好,他们一个个把头都凑过来。有个女生,爬得很近,头发在我手背上一扫一扫的。我画喜鹊嘴巴时,手底下一滑,嘴巴一下拉纸外边了,我脸烧得。连画三张,一张都没画好。
我把蜡笔一丢:“不画了。”那个长头发女孩说:“到我家玩吧。看我养的兔子好不好?”
外面有人喧哗,我们都跑了出去。一个大哥哥,泥脚,光着上身,拿两根棍子夹了个碗大的鳖,鳖四个爪乱挠着,头一伸一伸的。我们都跟上去看。到了他家,他把鳖放在洗衣服的大铁盆里。有人就把筷子伸到它的嘴里,它一口咬住便再也不丢,拽都拽不出来,最后一个人摁住它的盖子,另一个人两手一使劲,这才把筷子拔了出来。有人说鳖不能扣盆子底下,一会儿就钻土里不见了;有人说煮鳖时锅盖上要压块大石头,要不就给你顶翻了;还有人说这鳖盖是药材,一个能卖好几块钱呢。
我也让叔叔带我去逮鳖,不料第二天下起了雨。叔叔说阴雨天鳖不会出来的,它出来只是为了晒盖。姥姑一听说要到河边,就不准我们去。
天一晴,我又吵着要回去。看病那老爷爷说,最好点上一个月。姥姑又给我做了些,叫我带上。瓶子里的花都打蔫了,姥姑让我扔了,说:“怀里抱个瓶子咋坐车呢?”我死活抱着不丢她也没办法,“这娃咋这犟?”姥姑父在一旁说:“跟你一样。”
一回到家就叫小宝建西他们来家看花。可他们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稀罕。可一听说鳖盖能卖钱,兴致倒来了。
中华之事 ,在于民弱。体弱百病至,民弱百弊生……
大舅来了,说:“三组有祥他大叫从河北弄回来了,这几天正在大队受审查,我黑了看守着。”大舅吸了口烟说,“老汉说他是个中医,闲谝时我就说我外甥都十来岁了还尿炕,你看咋的过?”老汉说:“这是种虚寒症。你把娃领来叫我看看。”母亲说:“胡说啥哩!哪来的病!这两年慢慢都不太尿了,再大大就没事了。”父亲说:“叫看看也没啥。”大舅说:“明黑我值班,叫我领上试火一下。”
我去过那地方,父亲那年就在里面呆过。一进去,有人就问咋领个娃?大舅说:“我外甥,跟着浪哩。”那人没说啥就走了。
老头很和善:“来,不要怕。把手给我。”我把手递给他。他给我号脉,号完又让我把嘴张开,看了看,对大舅说:“凉,娃还是凉。我给你个土方,回去寻个黄狗,越黄越好,杀的炖了。每天早上空腹叫娃连肉带汤吃上一小碗。吃完基本上就好了。现在天也冷了,肉也能放。”
大舅回去一说,母亲就说我:“天天吃凉馍、凉红薯,喝凉水,能不凉?都这大了还尿炕,叫门前人知道了臊不臊,谁还敢给你做媳妇,半夜能把人家冲炕底下。”舅舅哈哈笑着说:“我看你到公社里上初中,黑了睡觉一个娃挨一个娃,你一泡尿……”我就捂他的嘴,大舅仰着身子:“不说了。不说了。”
父亲掏了八块钱买了个大黄狗。还没等炖熟,那香味就把我们仨兄弟馋得围着锅走不动了。炖熟了,肉都撕下来搁在盆里,骨头我们三个啃了。母亲给永永和丰丰叮咛:“你俩可不敢偷吃!这是药,给你哥治病哩。”
每天早上的那小碗,照永和照丰眼睛总是不住地朝我碗里瞟。
一个大黄狗下肚,果然不尿炕了。可耳朵又开始都流浓了。舅舅又叫那老爷爷看。老爷爷说热着了。原来母亲一听说凉,天天晚上把炕烧得能烙饼。
老爷爷说了几种药,父亲托人到县里也没买到。他又说了个方子也没顶用。母亲试着把止疼片捻成面灌里面,一点用都不顶。我每天兜里揣着一大疙瘩面花套子,湿透了就换掉。好在对听力影响不是很大,不影响上课听讲。
亲戚都在替我打听治耳朵的方子。
反正耳朵也不怎么疼,流就流吧,总比尿炕丢人好。
一到农闲时间,队里的活少了,那些和队长关系好的人才有活干。父亲和队长关系一般,后来他就给大队放羊去了。这活虽说苦点,可一年不管刮风下雨都有工分挣。
星期天,我和弟弟就替父亲放羊,这样父亲就能做做家里的活。头一天,我就丢了十一只。父亲连黑赶晚往附近村子跑。最后在邻村找着了。那人和父亲年纪差不多,说他等到天黑都没人来领,就吆着回来了。
放羊太枯燥了,也不能和小朋友们一块玩,滩哩很快就呆腻了,蚂蚱蛐蛐啥的早都耍够了,我和弟弟就骑虎羊玩,可那家伙的大犄角看上去有点怕人,我们随即就放弃了。天热了,脱了衣服,放草上怕钻虫子,我们就逮小羊羔,把衣服绑在它身上,让它给我们拿衣服。不料其它羊一见吓得就乱跑,连它妈妈也吓得不敢让它靠近。哈哈,太好玩了。把衣服一解,羊才敢重新吃草。它妈妈这才跑到跟前,伸出舌头不住地舔小羊的脑袋。
等羊群散得太开了,我们就用这招把他们聚拢来。
父亲第二天放羊回来,就问我俩昨天咋放的羊?早上出圈时肚皮都贴一块了。
给我治尿床的老头放出来了,每天早晚扫着巷子。
姥姑让三叔接我,说是他们那里有个人能看耳朵。家里这几天也没什么事,父亲也很少要我们替他放羊,我和伙伴玩得正开心,可我还是拗不过,跟着三叔走了。三叔骑自行车带着我,下滩坡时我老扭动身子,拐弯时,他没把稳车头,车轮擦着路沿差点滑到沟里。要不是三叔车头扭得快,我俩就翻下去了。由于车拐得太急,一下撞到沟壁上,前胎爆了。三叔气得把车一扔:“闹啥闹?不去就回去,谁爱带你!”
姥姑站在门口,一见就问咋回到这时候。一听说三叔下坡还敢骑车,姥姑伸手朝他头上“啪”就是一下。我身子不由得一哆嗦。“给你咋安顿的?叫你下坡不敢骑不敢骑,你不听咋哩?”姥姑又拧他的耳朵,“我叫你不听话!”三叔哭了,姥姑还不饶。姥姑父在旁边也不拦。姥姑说:“哭,还哭!要是掉沟里,有你哭的。我叫你不长记性!”
第二天,姥姑父骑着自行车,我坐在前面,姥姑坐在后面。
我们去了一户人家见一个老头。姥姑拉我到跟前:“这我小侄。叫爷爷。”“爷爷。”老头摸着我的脸蛋:“小子女子?”姥姑说:“女子娃。”“叫我看真的假的?”我往后一躲。老头逗我:“小子娃和女子娃吃的药不一样,不看清没法看病。”我说:“我不是女子娃。”老头捋着下巴的胡子:“嗯,听这声气是小子。”旁边人都笑了。老头扳着我的头把耳朵眼里的套子拔掉,拿棉签伸到里头钻了钻,取出瞧了瞧。把另只耳朵也看了。对姥姑和姥姑父说:“寻个蛇蜕的皮,往菜油里一蘸,拿火点着,滴下来的油盛到一个碎瓶瓶里。早晚各点一次。点上几天看看有没有效果。”
下午,叔叔们给队里割草去了,姥姑和姥姑父要下地,说是让我在家看蓓蓓——姥姑的小女儿。她比我小三岁。姥姑安顿说:“和你姑就在院里耍,甭敢出去!屋里没人,小心叫人把东西拿走了。”姥姑一走,我就想:“凭啥把她叫姑,我大她小,她应该叫我哥。”一看姥姑他们走了,我把蓓蓓叫到跟前:“过来。”她听话地立我面前。“叫哥!”她眨巴着眼睛,没吭声。我把她往跟前拉了拉:“看,我高,你矮。我大,你小。你要把我叫哥,听到没有?”她似乎明白了,就叫了声:“哥。”我们就开始玩。姥姑家院子有棵枣树,枣还绿着。找了半天也没那么长的杆子。我就找来瓦片扔,枣没打着,瓦片落邻家屋里了。就听一个老奶奶喊叫开了,我赶紧躲到厨房案底下。老奶奶进来,一见蓓蓓:“谁扔的?是不是你?”“不是。”“那是谁?”“哥。”“哥?哪个哥?”“冬冬哥。”我腿不住地打颤。“狗狗家这碎怂!人呢?”不知咋回事,老奶奶走了。
我爬出来说蓓蓓:“笨蛋,谁让你说是我?”可毕竟是她把人哄走了,我也就没跟她再计较。
桌子上有盒蜡笔,也不知那个大笔记本有没有用,我就拿来画开了。蓓蓓喜得说:“蝴蝶。给我。”“以后听不听话?”“听话。”我给了她。我又画了张向日葵,她又要。不知不觉把本子上的净纸都画完了,我手指头也困了。
听见门响,姥姑回来了。蓓蓓前后跟着我,左一句哥,右一句哥。我赶忙制止她:“甭叫!甭叫!”可她越叫越欢。姥姑听见了,把我俩叫到跟前,对蓓蓓说:“你咋把他叫哥?他把你叫姑。记住没?”又问我:“是不是你给娃教的?”蓓蓓把画拿出来:“看,哥给我画的画。”姥姑一瞪她:“叫啥?”蓓蓓一吐舌头。姥姑一看我一身一脸的煤灰,就问:“这咋了?”
姥姑一离开,我赶紧叮嘱蓓蓓:“你妈在跟前你别叫,你妈不在你再叫。记住没?”她连连点着头。
姥姑照那老爷爷说的,做好了蛇皮油,一早一晚给我滴在耳朵里。
第三天,去叫那老头看。他说:“没麻达。继续滴。”
我给姥姑说:“我不想呆家里,我想出去玩。”姥姑说:“那你就跟你叔下滩去。可不敢下水,正点药哩。”她又给叔叔们叮嘱了几遍。这里一出村就是黄河滩,没有沟坡。到了荷塘边,我要摘荷花,可花离岸太远,够不着。四叔过来说:“花没用。要摘摘蓬子,能吃。”他朝四周望望,确定看塘的老汉没在,脱掉衣服,跳了下去,一会儿就游得不见了。
不一会儿,四叔举着一大把莲蓬游了回来。我朝他小声喊:“花,还有花。”四叔顺手采了一朵。
我们坐在芦苇背后剥莲蓬吃。莲花闻起来没什么味。三叔说我:“看看就扔了吧,别叫人看见了。”
我把它插在芦苇中间的湿土里,回来时如果没人就把它拿回家。
可叔叔们回来时没走原路,他们都背着几十斤重的青草,我也不忍心叫他们背着这么重的东西回去给我拿花。
把草送到饲养室回来,天都黑严实了。我立在大门口,就是不敢去,草窝有蛇呢。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我就爬起来,一个人跑到滩里。花还在,和刚采出来的一样,一点都没变。我拿回来插在瓶子里。姥姑一起来我就让她叫叔叔送我回家。姥姑说:“看了半截回啥回。好了会送你。”
姥姑从巷里给我找了几个伙伴来,有女孩,也有男孩。其中一个也叫冬冬。我想起来了,他会不会就是那老奶奶说的狗狗家的冬冬?
蓓蓓跑到厦里把那些画取出来叫他们看。我们就围在院子里的小石桌上。我把纸铺好,他们一个个把头都凑过来。有个女生,爬得很近,头发在我手背上一扫一扫的。我画喜鹊嘴巴时,手底下一滑,嘴巴一下拉纸外边了,我脸烧得。连画三张,一张都没画好。
我把蜡笔一丢:“不画了。”那个长头发女孩说:“到我家玩吧。看我养的兔子好不好?”
外面有人喧哗,我们都跑了出去。一个大哥哥,泥脚,光着上身,拿两根棍子夹了个碗大的鳖,鳖四个爪乱挠着,头一伸一伸的。我们都跟上去看。到了他家,他把鳖放在洗衣服的大铁盆里。有人就把筷子伸到它的嘴里,它一口咬住便再也不丢,拽都拽不出来,最后一个人摁住它的盖子,另一个人两手一使劲,这才把筷子拔了出来。有人说鳖不能扣盆子底下,一会儿就钻土里不见了;有人说煮鳖时锅盖上要压块大石头,要不就给你顶翻了;还有人说这鳖盖是药材,一个能卖好几块钱呢。
我也让叔叔带我去逮鳖,不料第二天下起了雨。叔叔说阴雨天鳖不会出来的,它出来只是为了晒盖。姥姑一听说要到河边,就不准我们去。
天一晴,我又吵着要回去。看病那老爷爷说,最好点上一个月。姥姑又给我做了些,叫我带上。瓶子里的花都打蔫了,姥姑让我扔了,说:“怀里抱个瓶子咋坐车呢?”我死活抱着不丢她也没办法,“这娃咋这犟?”姥姑父在一旁说:“跟你一样。”
一回到家就叫小宝建西他们来家看花。可他们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稀罕。可一听说鳖盖能卖钱,兴致倒来了。
中华之事 ,在于民弱。体弱百病至,民弱百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