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败军之将 何谈功绩
杨永春与张云轩进了大客厅。这两个无论从知识、文化、品德、修养、爱好……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结拜兄弟,在公开场合,张云轩虽说论官职、社会地位、影响力都远远高于杨永春。但是,在张家大院里,张云轩和唐维绮对杨永春的尊敬,却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张云轩将所有的家务事都托付给杨永春掌管,要家里的所有人像对自己亲兄长一样地尊敬他。尽管杨永春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与这个工科博士头衔的将军在各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可是,旧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咋也逃不过仁、智、礼、信、义的樊笼。那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意识,是怎么也洗涤不掉的。
杨永春在“淞沪会战” 时,舍生忘死地将张云轩从死神的手中救出。就是这恩这德,张云轩与杨永春在张老太爷的撮合下,在“关老爷”面前烧香磕头,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结拜兄弟。在公开场合,张云轩是杨永春的长官;在私下里,杨永春便成了张云轩的兄长了。在家里,杨永春不上席,谁也别想先动筷子,他认为不妥的事谁也别想通过……
杨永春与张云轩坐在耶稣受难像前的太师椅上,待丫头端上盖碗茶后,张云轩揭开碗盖,轻轻地吸了一口,目光方才落到派出所的两个同志身上。这时,丫头提着开水来到派出所同志面前,要为他们加茶水,两个青年干部立即站了起来,表现出他们与丫环的平等的同志关系,那问话的同志不由分说地抢过锡壶倒水,还连声的对丫环说:“别客气,我们自己,自己来。”
待两个派出所的干部自己动手掺了茶水,又重新落座后,那问话的同志扫了扫唐维绮、张云轩、杨永春一眼,仿佛在告诉他们:我们革命人从来就不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张云轩有些尴尬地问道:“二位,有什么公事要办,请讲。”
张云轩大模大样的神气,说话的口气,似乎惹恼了手持户口登记本的同志。他下意识地盯视张云轩一会,方才说道:“公事当然是公事。可这公事是忙不得的,得坐下来慢慢讲。如果张会长忙于公务,现在脱不了身,改天,我们请张会长到派出所,去慢慢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就是了。”
张云轩意识到,他今天是遇到对头了。这小家伙,年纪轻轻的,学生头,细细瘦瘦的脸,细瘦的身材,显得有些文弱。可是,说起话来却很有分寸,明眼人一看,便明白他是个刚分配到地方工作的知识青年。听他的口音,像是贵州黔东南方向的人。这么一个刚投身革命工作的青年人,满脑子装的都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地主阶级、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在他们的眼里,那仇恨你厌恶你的,就是你过去的辉煌!
张云轩知道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又摆出了以往对国民党部下的老腔调!今天这种腔调在资本家云集的商会还行得通,他们听惯了这种腔调,不听还不舒服,不听还不实在,不听还会胡思乱想、胆颤心惊!可是,在这个小家伙面前,这种腔调就是目中无人,就是给新政府办事人员脸色看!这不反了不成?想到这里,张云轩这才欠了欠身子,不失体面地说:“两位,不知咋称呼好些?”
那说话的青年指着一旁的同行人,说道:“他姓李,我姓高,叫我们同志好了。”
这当口,撑着戴敏的张勇,身子受不住地歪了一下。高同志对戴敏不耐烦地挥了挥手:“你找个地方坐下吧!”
这下,戴敏才被张忠张勇扶到一边的太师椅上坐下。
张云轩问道:“请问两个同志,我家登记的户口,有何指教的地方?”
高同志说:“指教吗,谈不上。首先,我们今天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决定这个地主婆一家子是走还是留下的问题;其次,是想当着你的面核实一下,你的情况派出所还不十分清楚。只知道你是起义将领,你的出身、个人籍贯、履历、学历、出生年月……都是贵夫人为你填写的。若张会长有时间的话,就烦你先仔细的说明一下自己……另外,”高同志看着杨永春,“这个叫杨永春的国民党军人,户口也落在你们家里。你们之间是啥关糸?他的原籍、个人履历,所有、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不清楚。今天我们要把这一切都了解清楚。”
张云轩笑了笑,心想今天又碰上了这些冗长而又无聊的小事。但他又明白,哪怕是这些冗长、无聊的小事,也得在派出所登记人员的面前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他懒洋洋地说道:“所有这些,我们在起义部队集中整训时,就登记清楚,也说清楚了的。我从部队下到商会工作,在商会又重新登记了一遍……”
高同志正色道:“张会长,你错了。那部队、商会登记的是你的档案。我们派出所今天要登记的,是你的户口所在地、你的实际情况。这是党交给我们的工作,任何在我们辖区内居住的人,不管你官职再高,级别多大,是病是伤,是老是残……我们都得了解请楚。更何况现在反特镇反运动这么尖锐激烈,这杨永春是国民党军人,他为啥要住在你家里?这……张会长还是与我们配合才对。”
高同志的一番言论,张云轩知道想不说清楚也是不行的了。中国有句俗话:不怕官,只怕管。他沉思着,心中却翻滚着一汪涟漪,一个国民党旧军人的过去和现在,新政府似乎要天天问、月月问,问少了不行!于是,张云轩和杨永春无奈地对视一笑,向两个派出所的同志,细说起他们的履历--
张云轩开始叙述说:“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九月初,当时留驻贵州的国民党二十军军长杨森,奉命率部开赴前线,参加中国军队的第二次‘松沪会战’。我那时是军部的上校副参谋长,当然得跟随部队一起奔赴抗日前线……”
在一边记录的小李同志,这时无礼他喊道:“且慢!”
张云轩停住话头,小李同志使性子地将笔掼在桌上,他涨红脸孔道:“奔赴抗日前线,你讲错了没有?”
张云轩道:“一点不错。”
小李同志更来了性子:“还说不错!你张云轩也太胆大妄为了!国民党也抗日?国民党不投降不当汉奸就阿弥陀佛了。你别洋花椒(麻)外国人;腰杆上别死耗子--冒充打猎人了!告诉你,国民党一天也没有抗过日,少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胭抹粉的!”
于是,张云轩按下了话头,闭目养神。
小李同志拿起笔:“继续说吧!”他见张云轩在闭目养神,催促着:“说呵。”
杨永春在一旁道:“这话还说得下去么?”
小李同志说:“咋说不下去,该咋说就咋说。”
杨永春性子急躁,他手拍茶几:“国民党咋没抗过日?他张云轩就差一点死在日本人的大炮下,耳朵都震聋了,治病就医了好几个月。要不与日本人打仗,他会受伤?我与他会结拜为兄弟吗?”
小李也来气了:“你也站出来为国民党说好话。好呀,这条街挖了好久的潜伏特务,挖了好久的反革命都没挖到,你居然冒了出来!”
张云轩知道这年月一句话不对头,政府说抓人就抓人的。新干部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和信仰,来判断人的罪恶是深是浅。像杨永春这样没知识没文化的犟拐拐(不转弯子),往往会因此而断送了自己!于是,张云轩慢条斯理地说道:
“杨永春是潜伏特务?是反革命?这话,你去对省里的鄢正甫部长说去。若不是杨永春热爱新政府的话,鄢部长也早被叛乱的国民党兵匪杀害了!”
两个年轻人不觉对杨永春肃然起敬,特别是最年轻的小李,怔怔地端视杨永春一会,方才说道:“英雄呵英雄!你真的救过鄢部长,真救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居然能救省里领导的生命,太难得,太难得了!不过,往后你还是不能乱说国民党抗日。你想想,国民党哪有那能耐抗击日本人呢?杨永春同志,你说对不对?”
杨永春仍然睁眉鼓眼,这犟拐拐永远也想不通,为啥不能说国民党抗日呢?他涨红了脸,捋了捋他那稀疏的山羊胡,说:“我抗日那阵,贵州哪里找革命者?你们后生以为那时的共产革命者党到处都是?那你们就想错了!那时的人想找共革命者,要你有天大的本事你才找得着,蔫卵哟!这抗日,那阵子国民党也抗,八路军也抗;抗多抗少,真抗假抗,这只有上面当官的才晓得!可你不能说国民党没抗过日,即便国民党没抗过日,那我和我的兄弟,可是千真万确的抗过日的!”
高同志此时又正色道:“杨永春同志,你还在口口声声说国民党‘抗日’!这是反动言论!叫你别说你偏要说,你难道真想当反革命不成?”
杨永春虽犟,但这段时期隔三岔五地枪毙反革命、特务、地主、封建教会人员……他还是晓得人民民主专政的厉害的。他只觉得有一股子气憋在心里,这股子气切切实实地又不能再放出来,于是他脸红筋涨、张口结舌地望着高同志。
张云轩此时想:败军之将,何谈功绩?于是他用缓和的口气说道:“我的大哥没有文化,又只是一般的军人,不知道国民党假抗日真投降的本质。”
两个派出所的同志这才又和颜悦色地对杨永春笑了笑,都说张会长有思想水平。那蒋介石那国民党光享受都来不及,他会考虑抗击日寇吗?
张云轩连声说高见、高见后,方才又问他们道:“你们看,你们的摸底调查,我还是从哪里说起才好呢?”
高同志道:“那……请张会长还是继续说下去吧。不要说你们抗日不抗日的了,就说你们认识的经过……为啥杨永春的户口要落在你的家里……”
张云轩谈起了和杨永春的相识过程--
三七年九月初,杨森的二十军徒步离开贵阳城。部队路经龙里、离马场坪不远时,部队开始露营了。军部的炊事班正架锅生火时,张云轩独自坐在山坡上,望着夕阳的余晖,他漫无边际地遐想着……突然看见一个汉子穿出树林,直接向他这里走来。
张云轩好生纳闷:平常的庄稼人看见部队,不是老远驻足张望便是逃之夭夭,这人却无一点惧色地向军部的营地走来。哨兵这时向他跑来,大声叫他快离去。这人却像中邪似的不理不睬,径直来到张云轩的身边,疲软地倒靠在张云轩身边的草坡上,对他说道:
“当官的,给口热饭热汤吧。”
哨兵跑来,没好气地说道:“这饭是当兵的人吃的,你讨饭竟讨到兵营里来了!”
谁知这人犟劲来了,冲着哨兵,声若响雷:“讨饭?你才讨饭哩!我是横下心来当兵的。讨饭?你就是端来山珍海味,老子也一脚踢翻了它!”
张云轩呆呆地注视着这个山里人:他年近四十岁,人虽细瘦,却显得异常的精力充沛。他目光炯炯,那平地惊雷般的话声里,字字句句都显露出这个山里人的质朴与忠直。
听说他是主动跑来从军的,哨兵不言语了。几位军官走了上来,笑着问他:
“老哥,多大岁数了?”
那人道:“三十八岁。”
“三十八岁不在家上奉父母,下待妻儿,跑来从军,这又何苦?”
“我从小就没闻过爹妈的味,至今也无妻子儿女,光杆一个。”
于是,这些军官都说,这人早二十年从军,或许真有出头之日。可……这近四十的人了,在军队里还能有啥用呢?这些军官谁也不要他,就径自用餐去了。
张云轩呢?他才告别新婚燕尔的娇妻,想到又是漫长的分离和等待,这两天情绪特别的低潮。他从土坡草地上站起身来准备离去,但又突然碰到这个山里人期待的目光。
这是一双焦灼的、求助的、期待的目光,这双目光令他此时不忍心离去。其实,他这时正好要人,他那精灵的勤务兵兼马夫的青年,硬是争着到连队里去了……要这个比他大十岁的人当勤务兵,这简直就是笑话。张云轩的心里其实不愿意要他,可他却脱口而出:“你愿意当我的勤务兵和马夫吗?”
这人也脱口而出:“从我看到你的第一眼起,我就相信你会要我的。我愿为你干,就是死也无所谓。”
“好端端的,你干啥开口死呀活的?”
这人却道:“当兵不去想死,说给鬼听鬼也不会相信。这时想着去死,总比今后要死时去哭爹叫娘强。”
张云轩听后,也觉得这人说得话丑理正。他决断地道:“你叫哪样名字?”
“杨永春。”
“好吧,你就留在我身边吧。以后和我说话,要先叫‘长官’。”
“好,长官。”
“应当说:是,长官。”
杨永春极不自然地说:“是,长官。”
张云轩说到这里,高同志就翻开户口登记本,打断了张云轩的叙述,说道:“张会长,且慢、且慢。”
高同志转向杨永春,“老杨同志,请允许我们这样称呼你。你在加入国民党军队前,你家住哪里,什么籍贯、干啥职业,成过亲没有?既然先引出你了,你就自己先说清楚吧。”
本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換位思考的作品,请当代青年们关注一下共和国早期的现实,有利我国社会的健康进步!
杨永春在“淞沪会战” 时,舍生忘死地将张云轩从死神的手中救出。就是这恩这德,张云轩与杨永春在张老太爷的撮合下,在“关老爷”面前烧香磕头,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结拜兄弟。在公开场合,张云轩是杨永春的长官;在私下里,杨永春便成了张云轩的兄长了。在家里,杨永春不上席,谁也别想先动筷子,他认为不妥的事谁也别想通过……
杨永春与张云轩坐在耶稣受难像前的太师椅上,待丫头端上盖碗茶后,张云轩揭开碗盖,轻轻地吸了一口,目光方才落到派出所的两个同志身上。这时,丫头提着开水来到派出所同志面前,要为他们加茶水,两个青年干部立即站了起来,表现出他们与丫环的平等的同志关系,那问话的同志不由分说地抢过锡壶倒水,还连声的对丫环说:“别客气,我们自己,自己来。”
待两个派出所的干部自己动手掺了茶水,又重新落座后,那问话的同志扫了扫唐维绮、张云轩、杨永春一眼,仿佛在告诉他们:我们革命人从来就不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张云轩有些尴尬地问道:“二位,有什么公事要办,请讲。”
张云轩大模大样的神气,说话的口气,似乎惹恼了手持户口登记本的同志。他下意识地盯视张云轩一会,方才说道:“公事当然是公事。可这公事是忙不得的,得坐下来慢慢讲。如果张会长忙于公务,现在脱不了身,改天,我们请张会长到派出所,去慢慢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就是了。”
张云轩意识到,他今天是遇到对头了。这小家伙,年纪轻轻的,学生头,细细瘦瘦的脸,细瘦的身材,显得有些文弱。可是,说起话来却很有分寸,明眼人一看,便明白他是个刚分配到地方工作的知识青年。听他的口音,像是贵州黔东南方向的人。这么一个刚投身革命工作的青年人,满脑子装的都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地主阶级、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在他们的眼里,那仇恨你厌恶你的,就是你过去的辉煌!
张云轩知道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又摆出了以往对国民党部下的老腔调!今天这种腔调在资本家云集的商会还行得通,他们听惯了这种腔调,不听还不舒服,不听还不实在,不听还会胡思乱想、胆颤心惊!可是,在这个小家伙面前,这种腔调就是目中无人,就是给新政府办事人员脸色看!这不反了不成?想到这里,张云轩这才欠了欠身子,不失体面地说:“两位,不知咋称呼好些?”
那说话的青年指着一旁的同行人,说道:“他姓李,我姓高,叫我们同志好了。”
这当口,撑着戴敏的张勇,身子受不住地歪了一下。高同志对戴敏不耐烦地挥了挥手:“你找个地方坐下吧!”
这下,戴敏才被张忠张勇扶到一边的太师椅上坐下。
张云轩问道:“请问两个同志,我家登记的户口,有何指教的地方?”
高同志说:“指教吗,谈不上。首先,我们今天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决定这个地主婆一家子是走还是留下的问题;其次,是想当着你的面核实一下,你的情况派出所还不十分清楚。只知道你是起义将领,你的出身、个人籍贯、履历、学历、出生年月……都是贵夫人为你填写的。若张会长有时间的话,就烦你先仔细的说明一下自己……另外,”高同志看着杨永春,“这个叫杨永春的国民党军人,户口也落在你们家里。你们之间是啥关糸?他的原籍、个人履历,所有、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不清楚。今天我们要把这一切都了解清楚。”
张云轩笑了笑,心想今天又碰上了这些冗长而又无聊的小事。但他又明白,哪怕是这些冗长、无聊的小事,也得在派出所登记人员的面前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他懒洋洋地说道:“所有这些,我们在起义部队集中整训时,就登记清楚,也说清楚了的。我从部队下到商会工作,在商会又重新登记了一遍……”
高同志正色道:“张会长,你错了。那部队、商会登记的是你的档案。我们派出所今天要登记的,是你的户口所在地、你的实际情况。这是党交给我们的工作,任何在我们辖区内居住的人,不管你官职再高,级别多大,是病是伤,是老是残……我们都得了解请楚。更何况现在反特镇反运动这么尖锐激烈,这杨永春是国民党军人,他为啥要住在你家里?这……张会长还是与我们配合才对。”
高同志的一番言论,张云轩知道想不说清楚也是不行的了。中国有句俗话:不怕官,只怕管。他沉思着,心中却翻滚着一汪涟漪,一个国民党旧军人的过去和现在,新政府似乎要天天问、月月问,问少了不行!于是,张云轩和杨永春无奈地对视一笑,向两个派出所的同志,细说起他们的履历--
张云轩开始叙述说:“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九月初,当时留驻贵州的国民党二十军军长杨森,奉命率部开赴前线,参加中国军队的第二次‘松沪会战’。我那时是军部的上校副参谋长,当然得跟随部队一起奔赴抗日前线……”
在一边记录的小李同志,这时无礼他喊道:“且慢!”
张云轩停住话头,小李同志使性子地将笔掼在桌上,他涨红脸孔道:“奔赴抗日前线,你讲错了没有?”
张云轩道:“一点不错。”
小李同志更来了性子:“还说不错!你张云轩也太胆大妄为了!国民党也抗日?国民党不投降不当汉奸就阿弥陀佛了。你别洋花椒(麻)外国人;腰杆上别死耗子--冒充打猎人了!告诉你,国民党一天也没有抗过日,少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胭抹粉的!”
于是,张云轩按下了话头,闭目养神。
小李同志拿起笔:“继续说吧!”他见张云轩在闭目养神,催促着:“说呵。”
杨永春在一旁道:“这话还说得下去么?”
小李同志说:“咋说不下去,该咋说就咋说。”
杨永春性子急躁,他手拍茶几:“国民党咋没抗过日?他张云轩就差一点死在日本人的大炮下,耳朵都震聋了,治病就医了好几个月。要不与日本人打仗,他会受伤?我与他会结拜为兄弟吗?”
小李也来气了:“你也站出来为国民党说好话。好呀,这条街挖了好久的潜伏特务,挖了好久的反革命都没挖到,你居然冒了出来!”
张云轩知道这年月一句话不对头,政府说抓人就抓人的。新干部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和信仰,来判断人的罪恶是深是浅。像杨永春这样没知识没文化的犟拐拐(不转弯子),往往会因此而断送了自己!于是,张云轩慢条斯理地说道:
“杨永春是潜伏特务?是反革命?这话,你去对省里的鄢正甫部长说去。若不是杨永春热爱新政府的话,鄢部长也早被叛乱的国民党兵匪杀害了!”
两个年轻人不觉对杨永春肃然起敬,特别是最年轻的小李,怔怔地端视杨永春一会,方才说道:“英雄呵英雄!你真的救过鄢部长,真救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居然能救省里领导的生命,太难得,太难得了!不过,往后你还是不能乱说国民党抗日。你想想,国民党哪有那能耐抗击日本人呢?杨永春同志,你说对不对?”
杨永春仍然睁眉鼓眼,这犟拐拐永远也想不通,为啥不能说国民党抗日呢?他涨红了脸,捋了捋他那稀疏的山羊胡,说:“我抗日那阵,贵州哪里找革命者?你们后生以为那时的共产革命者党到处都是?那你们就想错了!那时的人想找共革命者,要你有天大的本事你才找得着,蔫卵哟!这抗日,那阵子国民党也抗,八路军也抗;抗多抗少,真抗假抗,这只有上面当官的才晓得!可你不能说国民党没抗过日,即便国民党没抗过日,那我和我的兄弟,可是千真万确的抗过日的!”
高同志此时又正色道:“杨永春同志,你还在口口声声说国民党‘抗日’!这是反动言论!叫你别说你偏要说,你难道真想当反革命不成?”
杨永春虽犟,但这段时期隔三岔五地枪毙反革命、特务、地主、封建教会人员……他还是晓得人民民主专政的厉害的。他只觉得有一股子气憋在心里,这股子气切切实实地又不能再放出来,于是他脸红筋涨、张口结舌地望着高同志。
张云轩此时想:败军之将,何谈功绩?于是他用缓和的口气说道:“我的大哥没有文化,又只是一般的军人,不知道国民党假抗日真投降的本质。”
两个派出所的同志这才又和颜悦色地对杨永春笑了笑,都说张会长有思想水平。那蒋介石那国民党光享受都来不及,他会考虑抗击日寇吗?
张云轩连声说高见、高见后,方才又问他们道:“你们看,你们的摸底调查,我还是从哪里说起才好呢?”
高同志道:“那……请张会长还是继续说下去吧。不要说你们抗日不抗日的了,就说你们认识的经过……为啥杨永春的户口要落在你的家里……”
张云轩谈起了和杨永春的相识过程--
三七年九月初,杨森的二十军徒步离开贵阳城。部队路经龙里、离马场坪不远时,部队开始露营了。军部的炊事班正架锅生火时,张云轩独自坐在山坡上,望着夕阳的余晖,他漫无边际地遐想着……突然看见一个汉子穿出树林,直接向他这里走来。
张云轩好生纳闷:平常的庄稼人看见部队,不是老远驻足张望便是逃之夭夭,这人却无一点惧色地向军部的营地走来。哨兵这时向他跑来,大声叫他快离去。这人却像中邪似的不理不睬,径直来到张云轩的身边,疲软地倒靠在张云轩身边的草坡上,对他说道:
“当官的,给口热饭热汤吧。”
哨兵跑来,没好气地说道:“这饭是当兵的人吃的,你讨饭竟讨到兵营里来了!”
谁知这人犟劲来了,冲着哨兵,声若响雷:“讨饭?你才讨饭哩!我是横下心来当兵的。讨饭?你就是端来山珍海味,老子也一脚踢翻了它!”
张云轩呆呆地注视着这个山里人:他年近四十岁,人虽细瘦,却显得异常的精力充沛。他目光炯炯,那平地惊雷般的话声里,字字句句都显露出这个山里人的质朴与忠直。
听说他是主动跑来从军的,哨兵不言语了。几位军官走了上来,笑着问他:
“老哥,多大岁数了?”
那人道:“三十八岁。”
“三十八岁不在家上奉父母,下待妻儿,跑来从军,这又何苦?”
“我从小就没闻过爹妈的味,至今也无妻子儿女,光杆一个。”
于是,这些军官都说,这人早二十年从军,或许真有出头之日。可……这近四十的人了,在军队里还能有啥用呢?这些军官谁也不要他,就径自用餐去了。
张云轩呢?他才告别新婚燕尔的娇妻,想到又是漫长的分离和等待,这两天情绪特别的低潮。他从土坡草地上站起身来准备离去,但又突然碰到这个山里人期待的目光。
这是一双焦灼的、求助的、期待的目光,这双目光令他此时不忍心离去。其实,他这时正好要人,他那精灵的勤务兵兼马夫的青年,硬是争着到连队里去了……要这个比他大十岁的人当勤务兵,这简直就是笑话。张云轩的心里其实不愿意要他,可他却脱口而出:“你愿意当我的勤务兵和马夫吗?”
这人也脱口而出:“从我看到你的第一眼起,我就相信你会要我的。我愿为你干,就是死也无所谓。”
“好端端的,你干啥开口死呀活的?”
这人却道:“当兵不去想死,说给鬼听鬼也不会相信。这时想着去死,总比今后要死时去哭爹叫娘强。”
张云轩听后,也觉得这人说得话丑理正。他决断地道:“你叫哪样名字?”
“杨永春。”
“好吧,你就留在我身边吧。以后和我说话,要先叫‘长官’。”
“好,长官。”
“应当说:是,长官。”
杨永春极不自然地说:“是,长官。”
张云轩说到这里,高同志就翻开户口登记本,打断了张云轩的叙述,说道:“张会长,且慢、且慢。”
高同志转向杨永春,“老杨同志,请允许我们这样称呼你。你在加入国民党军队前,你家住哪里,什么籍贯、干啥职业,成过亲没有?既然先引出你了,你就自己先说清楚吧。”
本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換位思考的作品,请当代青年们关注一下共和国早期的现实,有利我国社会的健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