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回 三星湖木船无底 卧龙岗窑洞有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关羽到解州城寻找管文公,他问遍全城也查无头绪。他断定管文公是个隐世高人,于是就来到城外的四十里卧龙岗上继续寻访。卧龙岗虽说离解州城不远,却人迹罕至,显得非常幽静安谧。树木不高,却郁郁葱葱蕴聚香风瑞气;绿草不深,却蓬蓬勃勃显现青春活力。百鸟争鸣,分不清此高彼高;百花斗艳,说不明你好他好。关羽跟着自己的感觉一路走去,终于望见那三星湖畔、卧龙岗上有一栋瓦屋,门窗都垂着竹帘。四周古木参天,青藤环绕,几只白鹤在屋前土坪歪脖梳羽,一群锦鸡在屋边竹林追逐嬉戏。关羽走到屋前拱手说道:“宅主在家吗?我是常平村关羽。向您打听一个人。”但屋里没有声响。足足过了5分多钟,关羽才听见一个声音说:“请关公子进屋说话。”声音好像是由树林中的微风吹过来的。关羽掀开竹帘进了屋门,却见屋内空荡荡的,正对着屋门的墙壁上开着一扇同样的门,也同样挂着竹帘。原来这屋子并不住人,只是一个前庭过道。关羽照样掀开竹帘走进去,便进入一个青藤搭起的拱形走廊。那不知名的青藤粗的像胳膊,细的像手指,从地上长起,盘绕在头顶,根藤扭结,枝叶连环,像一个青藤编织的的圆筒筒。人走在里面,就踩在藤条之上,颤颤悠悠,富有诗意。然而这个青藤走廊却是架在空中,一路上坡,而且坡度很陡,关羽只好抓着藤蔓慢慢往上走。走过青藤走廊,便来到一个一人多高圆门前,那圆门上刻着一副隶书对联,上联是“上天便入水”;下联是“观地则望月” 。奇特的是这副对联没有上额,上联和下联的头一个字都在圆门的正上方,最后一字在圆门的门槛下,每句联的5个字随着门的弧度构成半个圆弧。这种形式关羽还是第一次见到呢。而令关羽更纳闷的是这幅对联的内容。这幅对联的字面意思是“想上天就往水里进;想看地就去望月亮”,而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关羽站在原地凝眉沉思。他想到三星湖那兰格盈盈的水面,又想到卧龙岗夜晚明亮如镜的圆月,忽然茅塞顿开。他轻声自语道:“蓝天映在湖水之中,下水正好如同上天;大地映在明月之上,观察大地只要看那月亮就行了。诗情画意,寓意深刻,真是世间极品。”正在这时,关羽听见圆门内传出声音说:“请关公子进来说话。”关羽不敢怠慢,轻步迈进圆门,是一个圆球形的木屋,屋内空间不大,左右各放着一条木凳,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而正对着方才进来的圆门,却是一个装着木门的小方门。关羽拉开木门,才发现自己所在的小圆屋,原来是一个大树洞。树洞距离地面有七八丈高,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层楼高度。树洞对面是一面高高的黄土崖,一个青砖券的窑洞门,就开在土崖的半中间。窑洞的上方长满了老枸杞和野酸枣,把那洞门遮挡得隐隐约约,人不到这树洞中,是根本发现不了这个窑洞的。窑洞门口走出一个老先生,此人鹤发童颜,隆鼻丰唇,双目炯炯,两耳坠肩,身着青袍紫带,手拿一卷古书。他对关羽说:“请关公子进来说话。”关羽正要迈步,却猛然发现树洞和窑洞之间隔着两丈多远的空间,并没有可供脚踏步走的器物。那老先生道:“请关公子稍等。”他挥了挥手,突然从关羽头顶的树杈上探下来一只大蟒蛇的头,直伸到关羽胸前。关羽看这蟒蛇,有水桶般粗细,蛇头大如牛头,两眼冒着荧光,如果它张开大嘴,一口能把人吸进肚子。老先生指着蟒蛇道:“抱住蟒头,来去自由。”关羽便伸开双臂搂紧蟒蛇的脖子,蟒蛇身子轻轻一荡悠,就把关羽送到了土窑洞门口了,然后嗖一声不见了!
列位看官:关羽双脚踏进了窑洞大门,发现里面舒适宽敞,通风清凉。书案、书架、书箱有序排列,洞壁上挂着太极八卦图、阴阳五行图、日月星辰图、山川地理图,气象物候图、排兵布阵图、工事防御图、人体经络图、中药配伍图等等几十幅挂图,每种挂图都绘制精美,渗透了心血和智慧。让人看起来十分方便和条理。关羽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宝贵的挂图,它们一下子把关羽的眼球吸过去了。但是他很快定了定神,抱拱施礼道:“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那老先生道:“老夫正是你要找之人。”关羽倒头便拜说:“管大师在上,请受学生关羽一拜!”管文公对关羽说:“那青云岭白石公是我的师兄,我两年轻时共同学艺,情同手足。前些日子他飞鸽传书,说是要我帮助教练他的学生,我回信答应啦。既然你是他的学生,那么也可以是老夫的学生了。老夫听说你天分很高,今日一见,果然。方才你能解读树洞上的对联,已说明悟性超群。孔夫子一生弟子三千,而老夫的学生,还不到三百呢。不过有了你,也就以一当万了!呵呵呵呵!”管文公看来十分高兴,他嘱咐关羽以后就称他“文公”,因为人们都这样称呼他,他也非常喜欢这样的称呼。他请关羽喝他用青藤丝和千年古槐子泡的茶。关羽喝下一盏,先感到浓香溢口,津液滋生,又觉得心爽气清,耳聪目明,又解了渴,又提了神。茶毕,管文公请关羽坐到藤编的书案边上,问他读书习武之事。关羽急忙把自己记录下来疑难问题向管文公请教,管文公一一解答,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语言精辟,幽默风趣。三言两语,许多的疑难疙瘩顷刻化解;两语三言,许多学习难点冰雪消融。关羽耳听心记,不住点头,好像那久旱的秧苗儿得到了及时雨,干涸的农田灌满了清渠水。长这么大,关羽才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甘霖润心田,丝丝入黄土”、什么叫做“金钥匙打锁,当当得开”!
列位看官,话说那管文公用他那富有磁性的话语,饱蘸着知识和智慧的乳汁,像给婴孩喂奶般地谆谆教导着关羽,教导着在不久将来就要作出惊天动地大事业的这位扶汉人物。师生俩一个提问,一个解答,水滴沙漏,不知不觉;日错影移,丝毫无察。关羽的一揽子问题终于问完了。此时,师生才猛然察觉到:时光已经过去了三个时辰!一连6个小时,管文公滔滔不绝地讲说,不知疲倦为何物。这让关羽非常感动。他再次感谢文公的辛苦训导。说话间,一书童上前告管文公该用餐了。管文公对关羽说:“咱们师生第一次见面,一块吃点便饭吧。”于是他领着关羽穿过几孔连环窑洞,顺着通向土崖深处的一个隧道,沿土台阶往下走,最后从一个青藤遮掩的门里走出来,便来到三星湖边。湖边停靠着一只有篷船,文公请关羽随他上船。船看上去不大,可船上倒不狭窄。船篷内有小桌,二人对面坐定,书童早把那蒸红薯、蒸毛豆、蒸玉米、蒸山药盛作一木盘端上来,又将那腌山芹、腌山韭、腌山葱、腌山蒜盛作一瓷碟端上来。还有一大盆哑姑泉水清煮三星鱼、一大钵三九天雪水清炖黄金梨。文公吩咐书童开船。船徐徐离岸,悠悠飘向湖中。文公说:“我们边吃边聊吧。”他告诉关羽船桌上摆的叫“三星十宝”,全是天然绿色食物,他认为这样吃法对人的身体有益。文公让关羽看看他的脚下。关羽一看,惊奇地问道:“文公,您的船好奇怪——怎么没有船底啊?”
看官听言:这关羽问的对不对?一点儿也没错儿!管文公的这条小船确实没有船底。坐在船里,关羽分明能看见清澈的湖水在船下面流淌,还有不少漂亮的小鱼小虾也从船底窜过。原来自己的双脚就踩在一层结实的木格子上,每个木格子的大小可容一颗鸡蛋掉下去,因此并不影响人在船上走动。关羽适才跟着文公上船,根本没有注意这船有没有船底——地球上,谁家的船会没有船底呢?关羽说:“文公,学生小时候常跟爹爹在盐湖中划船,对木船并不陌生。可是,像这样没有船底还行得这么安稳的船,学生别说是从未见过、坐过、就连听也没听人说过呢!”文公呵呵笑着道:“世上的事,有规也无规;世上的物,有样也无样。比如鱼儿的两只眼睛,大都是分别长在鱼脸的两侧。而偏偏有一种叫比目鱼的鱼儿,却把它的两个眼珠都放在一侧脸上。这就叫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懂得这一点很重要,看问题就能更全面更本质更完善一些了。”管文公顿了顿又说:“船为何能浮在水上?因为船有木板隔起来的空间。水漂浮的是物体把水排到一边去的空间。比如一只瓦罐它能漂在水上,是因为瓦罐腹中都是空气,罐壁把水排开了,它就沉不到水里去。”管文公捋捋胡须说:“这只船利用的也是这个原理。船底没木板,按说湖水就会灌进来。但是我却给他设计了双层船帮,把本该做船底的木料用到船帮上,船帮中间是空的,像船舱似的,它把整个木船都托起来了。所以,有没有船底又何妨呢?”关羽听罢,只觉得醍醐灌顶一样的感受,心灵里好像又亮起一盏灯。
列位看官,话说关羽与文公见面也不过半天时间,就从文公那里得到了他许多知识和教诲。他像一块海绵,把文公教给他的学问一点一滴都吸附在自己身上。文公见关羽这样谦逊好学,也恨不能把肚里的东西都倒出来给了他。师生二人边吃边聊,不觉日头西下,夜幕降临。而无底船仍在湖心悠悠荡漾。文公让书童点着火把,师生继续叙谈。文公对关羽说:“关公子,咱们这半天谈的,都是文学,现在呢,咱们还要谈谈武学。依老夫看,这东汉已成乱世。俗语说盛世看智力,乱世看武力。人在乱世之中,更要文武兼备,方能自保保人、护家卫国。因此,《白石韬略》中的武学部分,你要抓紧练习。我知道你已经学了一部分拳术和枪棒刀剑等等,但那都是基本套路,只是些基础的东西。距离人们常说的‘武艺’还相去甚远呢。今天咱们初次见面,不谈具体东西,我只讲两个小故事,给你做个启发。”
列位看官:您道管文公讲了哪两个小故事?不知道的话就敬请洗耳恭听。管文公讲的第一个故事,名叫《董让学艺》。说的是有一个小青年名叫董让,家境富足,十分喜欢练功习武,一再要求父亲给他找一个武功高强的名师教他武艺。父亲终于给他找到一位名师,并给了名师很多银子,名师答应三年之内教会他儿子一套绝世武功。双方约定好之后,父亲就回家了,小青年留在名师家里练功。这位名师有很多徒弟,他每天教授不同的徒弟练不同的武功。张三练枪,李四练刀,王五练棍,赵六练飞镖。而十八般兵器和一百零八套拳脚名师都不叫董让练。叫他练什么呢?什么也不叫练。董让每天早晨起来,名师就叫他去解牛筋疙瘩。名师把宰了牛之后抽出的生牛筋结成大大小小的牛筋疙瘩,就像编中国结似的,然后把它晾干。本来稀软的生牛筋疙瘩风干之后坚硬无比,除非把它用水泡软方能解得开。而名师给董让的任务就是解这些风干的牛筋疙瘩。董让从早到晚、从春到秋,每天吃了饭就干这个事儿。他几次要求名师也教他练拳脚或枪棒,名师总是说他们练的那些功夫只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而教你的才是真正的武功绝学呢。董让毫无办法,只好每天解牛筋疙瘩。第一年,他平均3个月才能解开一个;第二年,他一个月就能解开一个了;第三年的上半年,他一个月就能解开5个了。而到了下半年,他最慢三天、最快一天就能解开一个牛筋疙瘩了。名师宣布董让武功已练成,正好三年学徒期满,董让父亲就把儿子接回了家中。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全村父老乡亲都在村门口迎接,并在那里打开场子,摆好了宴席,还搬来了了十八般兵器,要为董让开庆贺会。吃罢酒宴,乡亲们要求董让给大家展示一下所学的武功。董让的父亲看到乡亲们这样抬举他们,十分高兴。他吩咐董让先给大家来上一套拳术,再来几路器械,好好让乡亲们开开眼界。然而董让却说他连一套拳脚也不会,十八般兵器一般也没摸过。父亲不信,说明明你师傅告诉我你武功已经练成了嘛。董让说,师傅根本没教过我功夫,只是每天让我解牛筋,三年来我除了解开了一大堆牛筋之外,什么也没做过。他要父亲不要再逼他了,因为他没说假话。董让的话让他父亲大失所望,一气之下当着全村乡亲的面打了儿子两个耳光,还骂他没有出息。儿子也很委屈,扒在村门口的石头狮子跟前哭了。他哭得十分伤心,满脸都是眼泪和流涕。于是,他用手抓了鼻涕抹在石头狮子的腿上,没想到把石头狮子的腿一下子捏碎了。他又抓了一把鼻涕往另一条腿上抹,没想到这条石头腿也在他的指尖下变成了碎石!他父亲和乡亲们一下全愣住了。大家把董让抬起来敲着锣打着鼓游乡串村,人们都说。董让呀你太谦虚啦,练成了这么好的武功,你怎么还说什么也不会呀。
列位看官:文公给关羽讲的第二个小故事稍微短一些。他讲道:自古以来,凡练功习武之人,都喜欢比试和切磋武艺。这是因为武艺不同别的技艺,它既是强身之术,又是攻防之技。既能作为体育活动,又能作为杀人本领。武艺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抗性很强。谁的武艺高超并不由自个说了算,而是需要进行对抗性的比试才能定论。武林有个美丽的词儿叫切磋。切磋就是研究探讨的意思,而武林人士所说的切磋除了这个本意之外,还有比个雌雄和一决高下之意。切磋武艺也有切磋武艺的方法,有的设擂台打擂,有的约定时间地点较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比试的双方都要进行面对面的比拼。这切磋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低层次的切磋,是用真刀实枪、真拳实脚打斗。比武者各执兵刃,你一刀我一枪地厮杀,或者是你一拳我一脚地格斗,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动作和招式都是点到为止,并不真的置对方于死地。这样比拼的结果,就可以确定谁胜谁负。中层次的切磋,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较量。比武者不必动刀动枪、动手动脚,而是以口出招。比如张三说“黑虎掏心”;李四接着说“狮子摇头”;张三说“螳螂捕蝉”;李四说“金蝉脱壳”;张三说“旋风腿”,李四说“六合脚”等等,双方唇枪舌剑一攻一防,都发狠招、使绝技。直到有一方终于黔驴技穷,没招可用或者破不了对方的招数了,输赢才能确定。这个层次的比试比较文明和体面,但要求比试者都具有同等较高水平的武学修为。最高层次的切磋属于那些武艺达到顶尖高峰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背对背或面对面席地而坐,闭合双目,彼此一声不响,但你死我活的战斗却在激烈进行!切磋双方是通过意念实施搏杀的。比如甲在心里想:我给他来个“一箭穿心”,乙在心里想:我给你来个“镫里藏身”;甲:“银枪锁喉”;乙:“金刀封顶”;甲:“白蛇吐信”,乙:“青龙探爪”,等等。二人都通过意念来往过招,把武功化作信息流来应接对打。这就是所谓的“不闻刀枪响,不见手脚动。杀人一闪念,天地鬼神惊”啊!这样比试下去,往往双方都汗流满面、精疲力竭,直到最后有一方说:“惭愧,本人技不如人,甘拜下风!”这场比拼才宣告结束。
列位看官,管文公给关羽讲的两个小故事已经讲完。此时,师生二人坐在船上,半晌都没有说话。管文公没说话是因为刚讲完了故事,没话可说;关羽没说话是因为他被这两则故事深深触动了。触动他的不是故事的精彩情节,也不是文公讲故事时的表情和语言,而是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有诗云:
无底木船藏玄机,有趣故事讲道理。
湖上斜阳缓缓落,人间明星冉冉起。
欲知管文公给关羽交待了什么事,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列位看官:关羽双脚踏进了窑洞大门,发现里面舒适宽敞,通风清凉。书案、书架、书箱有序排列,洞壁上挂着太极八卦图、阴阳五行图、日月星辰图、山川地理图,气象物候图、排兵布阵图、工事防御图、人体经络图、中药配伍图等等几十幅挂图,每种挂图都绘制精美,渗透了心血和智慧。让人看起来十分方便和条理。关羽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宝贵的挂图,它们一下子把关羽的眼球吸过去了。但是他很快定了定神,抱拱施礼道:“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那老先生道:“老夫正是你要找之人。”关羽倒头便拜说:“管大师在上,请受学生关羽一拜!”管文公对关羽说:“那青云岭白石公是我的师兄,我两年轻时共同学艺,情同手足。前些日子他飞鸽传书,说是要我帮助教练他的学生,我回信答应啦。既然你是他的学生,那么也可以是老夫的学生了。老夫听说你天分很高,今日一见,果然。方才你能解读树洞上的对联,已说明悟性超群。孔夫子一生弟子三千,而老夫的学生,还不到三百呢。不过有了你,也就以一当万了!呵呵呵呵!”管文公看来十分高兴,他嘱咐关羽以后就称他“文公”,因为人们都这样称呼他,他也非常喜欢这样的称呼。他请关羽喝他用青藤丝和千年古槐子泡的茶。关羽喝下一盏,先感到浓香溢口,津液滋生,又觉得心爽气清,耳聪目明,又解了渴,又提了神。茶毕,管文公请关羽坐到藤编的书案边上,问他读书习武之事。关羽急忙把自己记录下来疑难问题向管文公请教,管文公一一解答,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语言精辟,幽默风趣。三言两语,许多的疑难疙瘩顷刻化解;两语三言,许多学习难点冰雪消融。关羽耳听心记,不住点头,好像那久旱的秧苗儿得到了及时雨,干涸的农田灌满了清渠水。长这么大,关羽才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甘霖润心田,丝丝入黄土”、什么叫做“金钥匙打锁,当当得开”!
列位看官,话说那管文公用他那富有磁性的话语,饱蘸着知识和智慧的乳汁,像给婴孩喂奶般地谆谆教导着关羽,教导着在不久将来就要作出惊天动地大事业的这位扶汉人物。师生俩一个提问,一个解答,水滴沙漏,不知不觉;日错影移,丝毫无察。关羽的一揽子问题终于问完了。此时,师生才猛然察觉到:时光已经过去了三个时辰!一连6个小时,管文公滔滔不绝地讲说,不知疲倦为何物。这让关羽非常感动。他再次感谢文公的辛苦训导。说话间,一书童上前告管文公该用餐了。管文公对关羽说:“咱们师生第一次见面,一块吃点便饭吧。”于是他领着关羽穿过几孔连环窑洞,顺着通向土崖深处的一个隧道,沿土台阶往下走,最后从一个青藤遮掩的门里走出来,便来到三星湖边。湖边停靠着一只有篷船,文公请关羽随他上船。船看上去不大,可船上倒不狭窄。船篷内有小桌,二人对面坐定,书童早把那蒸红薯、蒸毛豆、蒸玉米、蒸山药盛作一木盘端上来,又将那腌山芹、腌山韭、腌山葱、腌山蒜盛作一瓷碟端上来。还有一大盆哑姑泉水清煮三星鱼、一大钵三九天雪水清炖黄金梨。文公吩咐书童开船。船徐徐离岸,悠悠飘向湖中。文公说:“我们边吃边聊吧。”他告诉关羽船桌上摆的叫“三星十宝”,全是天然绿色食物,他认为这样吃法对人的身体有益。文公让关羽看看他的脚下。关羽一看,惊奇地问道:“文公,您的船好奇怪——怎么没有船底啊?”
看官听言:这关羽问的对不对?一点儿也没错儿!管文公的这条小船确实没有船底。坐在船里,关羽分明能看见清澈的湖水在船下面流淌,还有不少漂亮的小鱼小虾也从船底窜过。原来自己的双脚就踩在一层结实的木格子上,每个木格子的大小可容一颗鸡蛋掉下去,因此并不影响人在船上走动。关羽适才跟着文公上船,根本没有注意这船有没有船底——地球上,谁家的船会没有船底呢?关羽说:“文公,学生小时候常跟爹爹在盐湖中划船,对木船并不陌生。可是,像这样没有船底还行得这么安稳的船,学生别说是从未见过、坐过、就连听也没听人说过呢!”文公呵呵笑着道:“世上的事,有规也无规;世上的物,有样也无样。比如鱼儿的两只眼睛,大都是分别长在鱼脸的两侧。而偏偏有一种叫比目鱼的鱼儿,却把它的两个眼珠都放在一侧脸上。这就叫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懂得这一点很重要,看问题就能更全面更本质更完善一些了。”管文公顿了顿又说:“船为何能浮在水上?因为船有木板隔起来的空间。水漂浮的是物体把水排到一边去的空间。比如一只瓦罐它能漂在水上,是因为瓦罐腹中都是空气,罐壁把水排开了,它就沉不到水里去。”管文公捋捋胡须说:“这只船利用的也是这个原理。船底没木板,按说湖水就会灌进来。但是我却给他设计了双层船帮,把本该做船底的木料用到船帮上,船帮中间是空的,像船舱似的,它把整个木船都托起来了。所以,有没有船底又何妨呢?”关羽听罢,只觉得醍醐灌顶一样的感受,心灵里好像又亮起一盏灯。
列位看官,话说关羽与文公见面也不过半天时间,就从文公那里得到了他许多知识和教诲。他像一块海绵,把文公教给他的学问一点一滴都吸附在自己身上。文公见关羽这样谦逊好学,也恨不能把肚里的东西都倒出来给了他。师生二人边吃边聊,不觉日头西下,夜幕降临。而无底船仍在湖心悠悠荡漾。文公让书童点着火把,师生继续叙谈。文公对关羽说:“关公子,咱们这半天谈的,都是文学,现在呢,咱们还要谈谈武学。依老夫看,这东汉已成乱世。俗语说盛世看智力,乱世看武力。人在乱世之中,更要文武兼备,方能自保保人、护家卫国。因此,《白石韬略》中的武学部分,你要抓紧练习。我知道你已经学了一部分拳术和枪棒刀剑等等,但那都是基本套路,只是些基础的东西。距离人们常说的‘武艺’还相去甚远呢。今天咱们初次见面,不谈具体东西,我只讲两个小故事,给你做个启发。”
列位看官:您道管文公讲了哪两个小故事?不知道的话就敬请洗耳恭听。管文公讲的第一个故事,名叫《董让学艺》。说的是有一个小青年名叫董让,家境富足,十分喜欢练功习武,一再要求父亲给他找一个武功高强的名师教他武艺。父亲终于给他找到一位名师,并给了名师很多银子,名师答应三年之内教会他儿子一套绝世武功。双方约定好之后,父亲就回家了,小青年留在名师家里练功。这位名师有很多徒弟,他每天教授不同的徒弟练不同的武功。张三练枪,李四练刀,王五练棍,赵六练飞镖。而十八般兵器和一百零八套拳脚名师都不叫董让练。叫他练什么呢?什么也不叫练。董让每天早晨起来,名师就叫他去解牛筋疙瘩。名师把宰了牛之后抽出的生牛筋结成大大小小的牛筋疙瘩,就像编中国结似的,然后把它晾干。本来稀软的生牛筋疙瘩风干之后坚硬无比,除非把它用水泡软方能解得开。而名师给董让的任务就是解这些风干的牛筋疙瘩。董让从早到晚、从春到秋,每天吃了饭就干这个事儿。他几次要求名师也教他练拳脚或枪棒,名师总是说他们练的那些功夫只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而教你的才是真正的武功绝学呢。董让毫无办法,只好每天解牛筋疙瘩。第一年,他平均3个月才能解开一个;第二年,他一个月就能解开一个了;第三年的上半年,他一个月就能解开5个了。而到了下半年,他最慢三天、最快一天就能解开一个牛筋疙瘩了。名师宣布董让武功已练成,正好三年学徒期满,董让父亲就把儿子接回了家中。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全村父老乡亲都在村门口迎接,并在那里打开场子,摆好了宴席,还搬来了了十八般兵器,要为董让开庆贺会。吃罢酒宴,乡亲们要求董让给大家展示一下所学的武功。董让的父亲看到乡亲们这样抬举他们,十分高兴。他吩咐董让先给大家来上一套拳术,再来几路器械,好好让乡亲们开开眼界。然而董让却说他连一套拳脚也不会,十八般兵器一般也没摸过。父亲不信,说明明你师傅告诉我你武功已经练成了嘛。董让说,师傅根本没教过我功夫,只是每天让我解牛筋,三年来我除了解开了一大堆牛筋之外,什么也没做过。他要父亲不要再逼他了,因为他没说假话。董让的话让他父亲大失所望,一气之下当着全村乡亲的面打了儿子两个耳光,还骂他没有出息。儿子也很委屈,扒在村门口的石头狮子跟前哭了。他哭得十分伤心,满脸都是眼泪和流涕。于是,他用手抓了鼻涕抹在石头狮子的腿上,没想到把石头狮子的腿一下子捏碎了。他又抓了一把鼻涕往另一条腿上抹,没想到这条石头腿也在他的指尖下变成了碎石!他父亲和乡亲们一下全愣住了。大家把董让抬起来敲着锣打着鼓游乡串村,人们都说。董让呀你太谦虚啦,练成了这么好的武功,你怎么还说什么也不会呀。
列位看官:文公给关羽讲的第二个小故事稍微短一些。他讲道:自古以来,凡练功习武之人,都喜欢比试和切磋武艺。这是因为武艺不同别的技艺,它既是强身之术,又是攻防之技。既能作为体育活动,又能作为杀人本领。武艺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抗性很强。谁的武艺高超并不由自个说了算,而是需要进行对抗性的比试才能定论。武林有个美丽的词儿叫切磋。切磋就是研究探讨的意思,而武林人士所说的切磋除了这个本意之外,还有比个雌雄和一决高下之意。切磋武艺也有切磋武艺的方法,有的设擂台打擂,有的约定时间地点较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比试的双方都要进行面对面的比拼。这切磋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低层次的切磋,是用真刀实枪、真拳实脚打斗。比武者各执兵刃,你一刀我一枪地厮杀,或者是你一拳我一脚地格斗,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动作和招式都是点到为止,并不真的置对方于死地。这样比拼的结果,就可以确定谁胜谁负。中层次的切磋,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较量。比武者不必动刀动枪、动手动脚,而是以口出招。比如张三说“黑虎掏心”;李四接着说“狮子摇头”;张三说“螳螂捕蝉”;李四说“金蝉脱壳”;张三说“旋风腿”,李四说“六合脚”等等,双方唇枪舌剑一攻一防,都发狠招、使绝技。直到有一方终于黔驴技穷,没招可用或者破不了对方的招数了,输赢才能确定。这个层次的比试比较文明和体面,但要求比试者都具有同等较高水平的武学修为。最高层次的切磋属于那些武艺达到顶尖高峰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背对背或面对面席地而坐,闭合双目,彼此一声不响,但你死我活的战斗却在激烈进行!切磋双方是通过意念实施搏杀的。比如甲在心里想:我给他来个“一箭穿心”,乙在心里想:我给你来个“镫里藏身”;甲:“银枪锁喉”;乙:“金刀封顶”;甲:“白蛇吐信”,乙:“青龙探爪”,等等。二人都通过意念来往过招,把武功化作信息流来应接对打。这就是所谓的“不闻刀枪响,不见手脚动。杀人一闪念,天地鬼神惊”啊!这样比试下去,往往双方都汗流满面、精疲力竭,直到最后有一方说:“惭愧,本人技不如人,甘拜下风!”这场比拼才宣告结束。
列位看官,管文公给关羽讲的两个小故事已经讲完。此时,师生二人坐在船上,半晌都没有说话。管文公没说话是因为刚讲完了故事,没话可说;关羽没说话是因为他被这两则故事深深触动了。触动他的不是故事的精彩情节,也不是文公讲故事时的表情和语言,而是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有诗云:
无底木船藏玄机,有趣故事讲道理。
湖上斜阳缓缓落,人间明星冉冉起。
欲知管文公给关羽交待了什么事,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