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回 两匠人比拼手艺 冯铁汉巧收徒弟
列位看官:本回书将要演绎冯铁匠的精彩故事。提到冯铁匠,咱们先要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关羽出走潼关以前是不是姓冯?叫我说,关羽一生下来就姓关,压根儿就没姓过冯。有何为证?嗨,坐落在常平村北面的关帝祖庙就是证明。您进去看一看吧,最北头的那座庙堂里,供奉的就是关羽的先人祖宗,有他爹娘,有他爷奶,还有他的曾祖父曾祖母,人人有名有姓,一点儿都不含糊。那么民间为何有关羽原本姓冯这一说呢?本作者今天就要说明这件事情。只因那冯铁匠招收关羽为徒打铁带练功,还把他收为义子精心培养呵护,二人虽无有血缘关系,但却有亲父子般的感情。要说关羽的文才武功天下无敌,那么就跟冯铁匠有很大关系。正因为二人是干爹干儿的亲密关系,冯铁匠又在关羽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有些不知内情的老百姓就弄混了,误传关羽原来姓冯。要更正这个千古讹传其实也简单:只需听听俺的这段故事,就啥都明白啥都清楚啦!
列位看官,话说有那胡家千金小姐暗中斡旋,胡府高门楼上的灯笼夜夜通明,这给关羽提供了读书学习的必要条件,那关羽天生灵性,对知识有超常的获取能力,看书识字更是触类旁通,因此进步很快。就夜读这件事儿,除了胡家小姐,常平村里还有一个人知道,此人是铁匠,姓冯,祖辈以打铁为生,他的铁匠铺是村里的唯一。自从常平村建村以来,一百二十多年间,村里百十户人家所用的锄、锨、钯、钩,刀、斧、勺、铲,钉、箍、链、环等等,不管是农具、工具,还是炊具、家具,只要是铁的铜的合金的,就全是冯家打制的。冯家铁匠炉的火种,传到这儿已是第五代了。第五代铁匠仍沿袭他上辈人的称谓叫冯铁匠,至于他的大名究竟叫啥,村里人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想知道,因为莫说在常平村,就是在方圆百里的环盐池一带,提起冯铁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殊的职业和特殊的技艺,已经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真正名字,好像他一生下来就叫冯铁匠似的。
列位看官,您道冯铁匠什么摸样?嘿,他是个满脸胡须的大个头,膀阔腰圆,胳膊上尽是肌肉疙瘩,肚皮上五道腹肌层层分明,彰显出他世代铁匠的基本遗传——有劲儿,也应了人们常说的“打铁先得自身硬”那句老话。因为他肤色黝黑,面色如铁,人们送了个外号叫“冯铁汉”。冯铁汉四十多岁年纪,正值壮年时代,别看他体格粗大,却心细如针。那天夜里他为赶一件急活,半夜才睡觉。就在他熄火关门时,却看见一人怀抱青石板朝胡家门楼方向走去。冯铁汉好奇,远远跟在后面,悄悄一看,他大吃一惊!原来是关家这小子凑着不花钱的灯亮看书写字哩。他当下就很感动。为什么感动?因为他知道:普通老百姓的子弟都读不起书,而能读得起书的富家官宦子弟谁又肯下这么大的苦功读书呢?以后几天,冯铁汉只要想起来,就半夜里起床到胡家门楼去瞅,让冯铁汉唏嘘赞叹的是:这小子竟然天天夜里在此看书写字!且不论他看的什么书、学会了哪些知识,单从这持之以恒的苦劲儿上来说,这孩子就非同凡响——将来至少会出人头地,说不定还能成龙变凤哩!冯铁汉不由得打心眼里喜爱上了关羽。同时不由得叹道:“唉,多好学的孩子啊,却生在三没有的家里——一没条件、二没先生、三没灯油,这学的是个啥劲儿啊?”
列位看官,虽说冯铁汉是个打铁人,却也有他的心眼。他发现了关羽的秘密,却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事儿要是让全村人知道的话,好事者肯定会半夜跑来看稀奇,那怎么能叫这孩子继续在这儿看书习字呢?同时冯铁汉也为关羽担心,一是担心那胡家门楼上的灯笼能亮多久;二是担心阴晴雨雪天气变化无常。他想:有钱人家的子弟十载寒窗还不一定能学出个名堂哩,似关羽这般借人家灯火夜读能读出个啥结果呢?
列位看官,冯铁汉出于对关羽的钦佩和爱怜,竟然为他设身处地地考虑起来。他的铁匠铺子白天晚上都是村人聊天侃闲的好去处,一是因为要到这里买东西或加工器具;二是因为铁匠铺子里很宽敞很随意,几十号人坐在里面也不显人多;三是因为冯铁汉好“粘人”,不管男女老少、瘸子跛子一视同仁,只要愿意到铁匠铺里坐,就都有你的地儿,就都有水喝,那个硕大的铜马瓢就挂在水瓮上,人多时,一天喝他一瓮水呢。所以铁匠铺是个信息中心,村里发生什么事情或者村里人知道什么事情,冯铁匠很快就会知道。正因为如此,冯铁汉就很快知道了关长生如何三梦白石公、夜攀青云岭,如何拜师得书、改名关羽,又如何中了烟毒双目失明、得神医指点到百药山看病,以及如何入火海救人意外医好眼睛等等事情。嗨呀,这些事儿颇有传奇色彩,冯铁汉长这么大从来没听说过类似的奇闻,古稀老人也说常平村几十年来没出过这么“雷人”的事儿。人们有的惊叹,有的不相信。但是冯铁汉听了之后,却下定了一个决心。
列位看官,您道冯铁汉下定了什么决心?他下定了招收外姓徒弟的决心。那天夜里,他跪在冯家四代铁祖宗的灵位前,郑重向祖宗禀告:“不孝子孙决定招收关羽为外姓徒弟,给他传授铁匠技艺,最主要帮他读书习武,培养他成为贵人高才。祈求列祖列宗恩准并恕罪!祷告三遍,如果案台上这支蜡烛不灭,就等于是祖宗们同意了。”看官听言,那冯铁汉祷告祖宗们同意他招收门徒就罢了,为何还要请求祖宗们恕罪呢?这是因为冯家祖定家规是铁匠手艺只传子传媳,不传女儿女婿。为的是不让技艺外流,被别人抢走了饭碗啊。冯铁汉要传关羽手艺,这就违背了家规,所以,他必须恳请祖宗恕罪才行。冯铁汉正儿八经地祷告了三遍,而案台上的蜡烛并没有熄灭,看来祖宗们都一致通过了。冯铁汉十分高兴,一边感谢祖宗,一边连夜筹划招徒事宜。
列位看官,前面说过,冯铁汉是个有心机之人,因此行事比较谨慎。这天夜里,他估摸关羽该到胡家门楼来看书了,就轻手轻脚出了铁匠铺子走向那灯笼闪烁之处。此时,关羽正伏桌看书,没有发觉冯铁汉站在他的背后。蚊虫在他身上叮咬,他也只是挥挥手赶一赶它们,头都不抬,完全沉浸在学习思考当中。冯铁汉站了半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钟头,忽然鼻孔发痒打了个喷嚏,关羽这才知道有人在身边。他见是冯铁汉,急忙起身叫了声“冯叔叔”。冯铁汉轻轻拍了拍关羽肩膀慢慢地说:“孩子,叔叔佩服你好苦头!可是,文山书海,你这样学习不是个长久之策啊。”关羽常听父亲和村人谈论冯铁汉,从小就知道冯铁汉是个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好人,虽然没有打过交道,却对他特别有信任感。听了冯铁汉这几句话,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冯铁汉说:“孩子,叔叔半夜见你,是想给你商量件事儿——你来做我的徒弟吧,边跟我学打铁、边学你的文化。我这里有灯油,也有空闲。我的意思是,我的铁匠铺里有吃有住有工钱,你名义上是学手艺,其实所有时间都由你来支配,想干活就干一会儿活,想读书练武你就去。说穿了,是叔叔想助你成才呀!”
列位看官,关羽真遇到了这样的热心侠肠之人!可是,他怎么好意思接受冯铁汉这么大的帮助呢?冯家也不富裕呀。冯铁汉看透了关羽的心思,说:“孩子,要喂头大犍牛,必须舍得好草料;要成为做大事之人,必须有人来供养啊。你心怀壮志,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不要考虑太多。快跪拜师傅吧!”关羽于是扑通跪倒,叫了声冯师傅。冯铁汉洒着泪花说:“今后,我虽是你师傅,但愧不敢当。你的真正师傅是青云岭上的白石公。你权且把我的铁匠铺作为习文练武场所吧。虎出中条,鹰飞云天,我料定:用不了多长时日,你就会远走高飞的!”此情此景,胡家门楼上的大红灯笼可以作证!
列位看官:话说那冯铁汉夜里先说服了关羽,接着便于次日上午来到了关羽家里。见了关羽的爹爹就说:“恭喜恭喜老哥哥!”关爹说:“喜从哪里来呀?”冯铁汉道:“你儿关羽天生良才,勤奋好学,将来必成大器。他最近每天夜里借光夜读,实在令人敬佩。我冯铁汉本事不大,但却愿意收关羽为徒。一来教孩子一些手艺,二来给孩子创造读书习武的条件。老哥哥可愿意?”关羽爹说:“你肯为我孩儿付出这么大的牺牲,着实让我太感动了。可是,我不能同意这样做。我不能让你来承担这一切。再说,我关家的石匠手艺,也跟你冯家的铁匠手艺不差上下哩。我让他学石匠不就对了?”关羽爹性子直爽,脑筋不会拐弯儿,他虽然知道这件事对关羽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可是他不愿意平白无故地沾别人的光。所以任凭冯铁匠怎样劝说,他还是咬紧牙关不吐口。磨叽了半天,他还是那句话:“我要让关羽学我的石匠手艺哩。”
列位看官,就在铁匠和石匠争执不下的时候,村里的陈秀才闻讯来到了关家。陈秀才肚里有点墨水,为人公道,平时最爱给村人调解是非,加上辈分较高,村人都很尊重他。陈秀才问明了情况后说:“二位匠人,本秀才有个主意,你们不知愿不愿意听?”二人说愿意。陈秀才说:“冯铁匠,你的手艺闻名遐迩,算得上是铁老大;关石匠,你的手艺也有口皆碑,还没听说有人能超过你。既然你两都是好手,又都愿意授徒,那你两今儿就各自准备一下,明儿在铁匠铺前比拼手艺。谁赢了,这徒弟就归谁带。怎么样?”听了这话,关羽爹说:“陈秀才,我们一个铁疙瘩,一个石疙瘩;一个用锤锤,一个使凿凿,本来不是一码手艺,可怎么能放在一块比呢?”冯铁汉也说:“是呀,怎么比?”陈秀才不紧不慢说:“铁匠打铁,石匠凿石,本不能相比。但我要你两各干一天,到日落西山时数你们卖到的铜钱银两。谁的多谁赢。”冯、关二人听了,尽管还有些嘀咕,但好法赖法,这总算一个办法吧。于是击掌同意。当夜各自摩拳擦掌,准备应战。
次日太阳冒出东山尖的时候,常平村铁匠铺前的空地上围起一大堆看热闹的人。只见冯铁汉抬出了自己的风箱、火炉、铁砧、水瓮和一堆打铁用具;关羽爹也摆开一片大大小小的石料和凿子、錾子、斧子等石匠用具。陈秀才一声令下,两位匠人各匠心独运,使开浑身解数,叮叮当当、当当叮叮地干开了。按照陈秀才的要求,他们必须先做出成品,然后将成品当场卖成现钱,到天黑以前,谁卖的钱多,谁就是关羽的师傅。
列位看官,自古比拼手艺,都是论质论量,谁做的活质优量多,便是胜家。似这样以银钱判定输赢,还真是闻所未闻。因此它让常平村民非常好奇和激动。人们围在四周给两位匠人鼓劲,交头接耳,评头品足,小年轻人则在为谁输谁赢打赌,谁赌输了罚10个大火烧。五月的天气本来很热,可今天不算热,老天展示了它夏日里比较清凉舒适的一面。然而两位匠人都是脱去了上衣,光膀裸臂,就这还是汗流浃背。冯铁汉一手拉风箱,一手用铁钳翻动火炉中的铁坯,比赛规定都要从毛坯开始加工。他今天要做的是铁铲、镰刀和镢头。这几样都是村民的爱物。别看这都是常用的普通铁器,然而要打造好却不是容易的事。冯家几代铁匠,最拿手的小活就是铁铲和镰刀,他们的铲子、镰刀轻快而锋利,用起来既省力,又顺手。待那铁坯烧到火候,冯铁汉便用左手使钳夹出来摁在铁砧上,右手轮锤一阵锻打,那真是铁渣纷飞、火星四溅啊,而后再投入火炉焙烧。几遍之后,一件铁器便诞生了。人们单等那“嗤啦”一声淬火声响过,就纷纷喊道:“这件我买了!”
列位看官:关羽爹今天主要的作品是六角青石臼。青石臼是做啥用的呢?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品,家家户户几乎每日每天都离不开它,人们用它捣蒜泥,捣芥末,捣辣椒,捣烟叶、捣韭菜花,还捣盐捣米捣豆子捣芝麻,几乎想捣什么就捣什么,有了它生活就方便多啦。在东汉时期,它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豆浆机,可功能比豆浆机还要大得多。村人都知道,关羽爹的石匠手艺也绝不含糊,平时里村民盖房建厦用的青石柱、青石板、青石条、青石栏,还有那石门墩、石柱础、石狮子、石麒麟,以及石磨、石槽、石磙、石杵等等,都出自关羽爹之手。而这六角青石臼更是他的拿手绝活。此物采南山青石作原料,成品外呈等边六角形,腹腔内是圆形,既美观,又稳重,简直像一件可供收藏的石雕艺术品,再加上一根圆咕噜噜的、头粗把细的青石小杵,用起来十分方便得当。常平村的人,谁家拥有一两件六角青石臼,都引以为荣呢!冯铁汉在那边轮锤打铁,关羽爹在这边也挥斧凿石,只见那响声之处,碎石如雨,宛如天女散花。待那尘埃落定之后,人们再看,嘿,一件美妙的石器已经从一块不成形的石块中脱颖而出!此时早有呼声响起:“这件我要了!”
列位看官,且不说那冯铁汉和关羽爹各显身手展示绝活,精彩的技艺大比拼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单说那日头不知不觉沉下西山去了,比赛到了该收官的时刻。陈秀才大喊一声“住”,便当众清点二人的收获。每人清点两遍,最后陈秀才宣布:“冯铁汉比关羽爹多收19个铜钱!差别不老大,输赢已确定;君子言诚信,一诺千斤重!”陈秀才碍于面子,没好意思宣布“关羽给冯铁汉做徒弟”这句话,但所有在场的人无一不心知肚明,大家伙连拍巴掌带喊好,欢跃声激起南山的哇哇回响……
有诗曰:
铁匠出马战石匠,只为争把师傅当。
常平村里出奇事,千古佳话怎能忘?
欲知关羽今后怎样打铁学艺和习文练武,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列位看官,话说有那胡家千金小姐暗中斡旋,胡府高门楼上的灯笼夜夜通明,这给关羽提供了读书学习的必要条件,那关羽天生灵性,对知识有超常的获取能力,看书识字更是触类旁通,因此进步很快。就夜读这件事儿,除了胡家小姐,常平村里还有一个人知道,此人是铁匠,姓冯,祖辈以打铁为生,他的铁匠铺是村里的唯一。自从常平村建村以来,一百二十多年间,村里百十户人家所用的锄、锨、钯、钩,刀、斧、勺、铲,钉、箍、链、环等等,不管是农具、工具,还是炊具、家具,只要是铁的铜的合金的,就全是冯家打制的。冯家铁匠炉的火种,传到这儿已是第五代了。第五代铁匠仍沿袭他上辈人的称谓叫冯铁匠,至于他的大名究竟叫啥,村里人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想知道,因为莫说在常平村,就是在方圆百里的环盐池一带,提起冯铁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殊的职业和特殊的技艺,已经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真正名字,好像他一生下来就叫冯铁匠似的。
列位看官,您道冯铁匠什么摸样?嘿,他是个满脸胡须的大个头,膀阔腰圆,胳膊上尽是肌肉疙瘩,肚皮上五道腹肌层层分明,彰显出他世代铁匠的基本遗传——有劲儿,也应了人们常说的“打铁先得自身硬”那句老话。因为他肤色黝黑,面色如铁,人们送了个外号叫“冯铁汉”。冯铁汉四十多岁年纪,正值壮年时代,别看他体格粗大,却心细如针。那天夜里他为赶一件急活,半夜才睡觉。就在他熄火关门时,却看见一人怀抱青石板朝胡家门楼方向走去。冯铁汉好奇,远远跟在后面,悄悄一看,他大吃一惊!原来是关家这小子凑着不花钱的灯亮看书写字哩。他当下就很感动。为什么感动?因为他知道:普通老百姓的子弟都读不起书,而能读得起书的富家官宦子弟谁又肯下这么大的苦功读书呢?以后几天,冯铁汉只要想起来,就半夜里起床到胡家门楼去瞅,让冯铁汉唏嘘赞叹的是:这小子竟然天天夜里在此看书写字!且不论他看的什么书、学会了哪些知识,单从这持之以恒的苦劲儿上来说,这孩子就非同凡响——将来至少会出人头地,说不定还能成龙变凤哩!冯铁汉不由得打心眼里喜爱上了关羽。同时不由得叹道:“唉,多好学的孩子啊,却生在三没有的家里——一没条件、二没先生、三没灯油,这学的是个啥劲儿啊?”
列位看官,虽说冯铁汉是个打铁人,却也有他的心眼。他发现了关羽的秘密,却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事儿要是让全村人知道的话,好事者肯定会半夜跑来看稀奇,那怎么能叫这孩子继续在这儿看书习字呢?同时冯铁汉也为关羽担心,一是担心那胡家门楼上的灯笼能亮多久;二是担心阴晴雨雪天气变化无常。他想:有钱人家的子弟十载寒窗还不一定能学出个名堂哩,似关羽这般借人家灯火夜读能读出个啥结果呢?
列位看官,冯铁汉出于对关羽的钦佩和爱怜,竟然为他设身处地地考虑起来。他的铁匠铺子白天晚上都是村人聊天侃闲的好去处,一是因为要到这里买东西或加工器具;二是因为铁匠铺子里很宽敞很随意,几十号人坐在里面也不显人多;三是因为冯铁汉好“粘人”,不管男女老少、瘸子跛子一视同仁,只要愿意到铁匠铺里坐,就都有你的地儿,就都有水喝,那个硕大的铜马瓢就挂在水瓮上,人多时,一天喝他一瓮水呢。所以铁匠铺是个信息中心,村里发生什么事情或者村里人知道什么事情,冯铁匠很快就会知道。正因为如此,冯铁汉就很快知道了关长生如何三梦白石公、夜攀青云岭,如何拜师得书、改名关羽,又如何中了烟毒双目失明、得神医指点到百药山看病,以及如何入火海救人意外医好眼睛等等事情。嗨呀,这些事儿颇有传奇色彩,冯铁汉长这么大从来没听说过类似的奇闻,古稀老人也说常平村几十年来没出过这么“雷人”的事儿。人们有的惊叹,有的不相信。但是冯铁汉听了之后,却下定了一个决心。
列位看官,您道冯铁汉下定了什么决心?他下定了招收外姓徒弟的决心。那天夜里,他跪在冯家四代铁祖宗的灵位前,郑重向祖宗禀告:“不孝子孙决定招收关羽为外姓徒弟,给他传授铁匠技艺,最主要帮他读书习武,培养他成为贵人高才。祈求列祖列宗恩准并恕罪!祷告三遍,如果案台上这支蜡烛不灭,就等于是祖宗们同意了。”看官听言,那冯铁汉祷告祖宗们同意他招收门徒就罢了,为何还要请求祖宗们恕罪呢?这是因为冯家祖定家规是铁匠手艺只传子传媳,不传女儿女婿。为的是不让技艺外流,被别人抢走了饭碗啊。冯铁汉要传关羽手艺,这就违背了家规,所以,他必须恳请祖宗恕罪才行。冯铁汉正儿八经地祷告了三遍,而案台上的蜡烛并没有熄灭,看来祖宗们都一致通过了。冯铁汉十分高兴,一边感谢祖宗,一边连夜筹划招徒事宜。
列位看官,前面说过,冯铁汉是个有心机之人,因此行事比较谨慎。这天夜里,他估摸关羽该到胡家门楼来看书了,就轻手轻脚出了铁匠铺子走向那灯笼闪烁之处。此时,关羽正伏桌看书,没有发觉冯铁汉站在他的背后。蚊虫在他身上叮咬,他也只是挥挥手赶一赶它们,头都不抬,完全沉浸在学习思考当中。冯铁汉站了半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钟头,忽然鼻孔发痒打了个喷嚏,关羽这才知道有人在身边。他见是冯铁汉,急忙起身叫了声“冯叔叔”。冯铁汉轻轻拍了拍关羽肩膀慢慢地说:“孩子,叔叔佩服你好苦头!可是,文山书海,你这样学习不是个长久之策啊。”关羽常听父亲和村人谈论冯铁汉,从小就知道冯铁汉是个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好人,虽然没有打过交道,却对他特别有信任感。听了冯铁汉这几句话,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冯铁汉说:“孩子,叔叔半夜见你,是想给你商量件事儿——你来做我的徒弟吧,边跟我学打铁、边学你的文化。我这里有灯油,也有空闲。我的意思是,我的铁匠铺里有吃有住有工钱,你名义上是学手艺,其实所有时间都由你来支配,想干活就干一会儿活,想读书练武你就去。说穿了,是叔叔想助你成才呀!”
列位看官,关羽真遇到了这样的热心侠肠之人!可是,他怎么好意思接受冯铁汉这么大的帮助呢?冯家也不富裕呀。冯铁汉看透了关羽的心思,说:“孩子,要喂头大犍牛,必须舍得好草料;要成为做大事之人,必须有人来供养啊。你心怀壮志,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不要考虑太多。快跪拜师傅吧!”关羽于是扑通跪倒,叫了声冯师傅。冯铁汉洒着泪花说:“今后,我虽是你师傅,但愧不敢当。你的真正师傅是青云岭上的白石公。你权且把我的铁匠铺作为习文练武场所吧。虎出中条,鹰飞云天,我料定:用不了多长时日,你就会远走高飞的!”此情此景,胡家门楼上的大红灯笼可以作证!
列位看官:话说那冯铁汉夜里先说服了关羽,接着便于次日上午来到了关羽家里。见了关羽的爹爹就说:“恭喜恭喜老哥哥!”关爹说:“喜从哪里来呀?”冯铁汉道:“你儿关羽天生良才,勤奋好学,将来必成大器。他最近每天夜里借光夜读,实在令人敬佩。我冯铁汉本事不大,但却愿意收关羽为徒。一来教孩子一些手艺,二来给孩子创造读书习武的条件。老哥哥可愿意?”关羽爹说:“你肯为我孩儿付出这么大的牺牲,着实让我太感动了。可是,我不能同意这样做。我不能让你来承担这一切。再说,我关家的石匠手艺,也跟你冯家的铁匠手艺不差上下哩。我让他学石匠不就对了?”关羽爹性子直爽,脑筋不会拐弯儿,他虽然知道这件事对关羽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可是他不愿意平白无故地沾别人的光。所以任凭冯铁匠怎样劝说,他还是咬紧牙关不吐口。磨叽了半天,他还是那句话:“我要让关羽学我的石匠手艺哩。”
列位看官,就在铁匠和石匠争执不下的时候,村里的陈秀才闻讯来到了关家。陈秀才肚里有点墨水,为人公道,平时最爱给村人调解是非,加上辈分较高,村人都很尊重他。陈秀才问明了情况后说:“二位匠人,本秀才有个主意,你们不知愿不愿意听?”二人说愿意。陈秀才说:“冯铁匠,你的手艺闻名遐迩,算得上是铁老大;关石匠,你的手艺也有口皆碑,还没听说有人能超过你。既然你两都是好手,又都愿意授徒,那你两今儿就各自准备一下,明儿在铁匠铺前比拼手艺。谁赢了,这徒弟就归谁带。怎么样?”听了这话,关羽爹说:“陈秀才,我们一个铁疙瘩,一个石疙瘩;一个用锤锤,一个使凿凿,本来不是一码手艺,可怎么能放在一块比呢?”冯铁汉也说:“是呀,怎么比?”陈秀才不紧不慢说:“铁匠打铁,石匠凿石,本不能相比。但我要你两各干一天,到日落西山时数你们卖到的铜钱银两。谁的多谁赢。”冯、关二人听了,尽管还有些嘀咕,但好法赖法,这总算一个办法吧。于是击掌同意。当夜各自摩拳擦掌,准备应战。
次日太阳冒出东山尖的时候,常平村铁匠铺前的空地上围起一大堆看热闹的人。只见冯铁汉抬出了自己的风箱、火炉、铁砧、水瓮和一堆打铁用具;关羽爹也摆开一片大大小小的石料和凿子、錾子、斧子等石匠用具。陈秀才一声令下,两位匠人各匠心独运,使开浑身解数,叮叮当当、当当叮叮地干开了。按照陈秀才的要求,他们必须先做出成品,然后将成品当场卖成现钱,到天黑以前,谁卖的钱多,谁就是关羽的师傅。
列位看官,自古比拼手艺,都是论质论量,谁做的活质优量多,便是胜家。似这样以银钱判定输赢,还真是闻所未闻。因此它让常平村民非常好奇和激动。人们围在四周给两位匠人鼓劲,交头接耳,评头品足,小年轻人则在为谁输谁赢打赌,谁赌输了罚10个大火烧。五月的天气本来很热,可今天不算热,老天展示了它夏日里比较清凉舒适的一面。然而两位匠人都是脱去了上衣,光膀裸臂,就这还是汗流浃背。冯铁汉一手拉风箱,一手用铁钳翻动火炉中的铁坯,比赛规定都要从毛坯开始加工。他今天要做的是铁铲、镰刀和镢头。这几样都是村民的爱物。别看这都是常用的普通铁器,然而要打造好却不是容易的事。冯家几代铁匠,最拿手的小活就是铁铲和镰刀,他们的铲子、镰刀轻快而锋利,用起来既省力,又顺手。待那铁坯烧到火候,冯铁汉便用左手使钳夹出来摁在铁砧上,右手轮锤一阵锻打,那真是铁渣纷飞、火星四溅啊,而后再投入火炉焙烧。几遍之后,一件铁器便诞生了。人们单等那“嗤啦”一声淬火声响过,就纷纷喊道:“这件我买了!”
列位看官:关羽爹今天主要的作品是六角青石臼。青石臼是做啥用的呢?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品,家家户户几乎每日每天都离不开它,人们用它捣蒜泥,捣芥末,捣辣椒,捣烟叶、捣韭菜花,还捣盐捣米捣豆子捣芝麻,几乎想捣什么就捣什么,有了它生活就方便多啦。在东汉时期,它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豆浆机,可功能比豆浆机还要大得多。村人都知道,关羽爹的石匠手艺也绝不含糊,平时里村民盖房建厦用的青石柱、青石板、青石条、青石栏,还有那石门墩、石柱础、石狮子、石麒麟,以及石磨、石槽、石磙、石杵等等,都出自关羽爹之手。而这六角青石臼更是他的拿手绝活。此物采南山青石作原料,成品外呈等边六角形,腹腔内是圆形,既美观,又稳重,简直像一件可供收藏的石雕艺术品,再加上一根圆咕噜噜的、头粗把细的青石小杵,用起来十分方便得当。常平村的人,谁家拥有一两件六角青石臼,都引以为荣呢!冯铁汉在那边轮锤打铁,关羽爹在这边也挥斧凿石,只见那响声之处,碎石如雨,宛如天女散花。待那尘埃落定之后,人们再看,嘿,一件美妙的石器已经从一块不成形的石块中脱颖而出!此时早有呼声响起:“这件我要了!”
列位看官,且不说那冯铁汉和关羽爹各显身手展示绝活,精彩的技艺大比拼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单说那日头不知不觉沉下西山去了,比赛到了该收官的时刻。陈秀才大喊一声“住”,便当众清点二人的收获。每人清点两遍,最后陈秀才宣布:“冯铁汉比关羽爹多收19个铜钱!差别不老大,输赢已确定;君子言诚信,一诺千斤重!”陈秀才碍于面子,没好意思宣布“关羽给冯铁汉做徒弟”这句话,但所有在场的人无一不心知肚明,大家伙连拍巴掌带喊好,欢跃声激起南山的哇哇回响……
有诗曰:
铁匠出马战石匠,只为争把师傅当。
常平村里出奇事,千古佳话怎能忘?
欲知关羽今后怎样打铁学艺和习文练武,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