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智勇帅男关云长

正文 第七回 太爷门楼挂高灯 胡家千金置官凳

    列位看官:关羽生下来就是个传奇人物,他的人生也是传奇人生,因此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传奇故事发生。话说关羽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两次冲进死亡之海抢救孩童,用今天的话来说,无疑是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了,可惜东汉末年的人们还不会用使用这个概念和名词。一直大声呼救的母亲看到儿女双双被救,就扑通跪倒给关羽磕头,那个朝代就时兴这样的礼数。而突然间出现在关羽身后的这位老先生,则被关羽认定是今天早起给自个医过眼睛、并且推荐他们来此地寻访神医的江湖郎中。虽然关羽不知道他长的什么面容,却能记住他带有磁性的声音。老先生展开手掌让关羽认字,其实是测试他的眼力。当关羽清清楚楚看到他掌心上的三个字后,突然猜想到他就是要找的那位“小不治”神医。然而此次此刻,关羽还没有明白自个的视力已经恢复了,否则,就不可能看到这一切啊!

    看官要问:关羽闯了两次火海,出来便见到了江湖郎中,既没有用药,也没有疗病,眼睛就好了,这是不是讲神话故事呢?此话问得及时,因为它也正是关羽爷俩正在纳闷的事情。

    “其实这不是神话,”那江湖郎中对前来救火的几十名山民和关羽父子说:“若被条山黑油秆的烟火伤了眼,不瞎即烂,还可危及性命,除非有奇方妙药,否则,千分之千不能复明。本医今早查看了关公子的病情,发现他中毒特别厉害。当时本医就被关公子的苦学精神深深打动,但由于出门行医不携带这种专用药物,所以建议你们到这里来求医,本医呢,也随即收拾行囊往家里赶。谁知一到部官峪,就看见山坡火光冲天,于是急忙招呼药民来帮忙灭火。唉,暴风猛雷,树焚屋毁,本是天降灾祸,却也成就一桩天大的好事——关公子双目重光了!本医行医数十载,医病无数,医人无数,却还没经历过这种奇事哩!”

    列位看官:听到这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问道:“到底为什么呢?”老先生说道:“是苍天出手?还是大地保佑?从医学角度讲,这都是不可能的。而关公子的眼睛复明却是铁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关公子有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果敢举动;二是因为关公子有临危不乱、处事有方的聪明才智;三是因为有百药山山水泥土的特殊药效药能。”老先生停顿了一下又说:“大家都见了,刚才关公子投火救人时,头戴的是泥帽,身披的是泥袍,腿脚穿的是泥裤泥靴。这些粘泥都来自半山坡的储水塘,而水塘上下左右,全是咱们的百年草药园。专治黑油秆毒烟病的数十种名贵药材,其实都种在水塘的上方。各位乡亲,正是年复一年的雨水雪融把渗透在泥土里的药物成分积淀在水塘里,风霜调和,日月刨料,塘里的粘泥以致形成了天造良药!本医治疗此种病的秘方,无非是把几十味草药与黄土和成药泥,敷遍全身以微火烘烤,以排毒解毒。而关公子的英雄举动,却与本医的治疗秘方有机巧合。只是他在烈焰中焙烧,更出奇效,瞬间便排除体内烟毒,恢复目力。若用本医的秘方,即使能叫他眼睛复明,也得七七四十九天哪……”

    列位看官,人常说人要多做善事,利人方能利己,这件事就是明证!关羽本为救人,却救了自己;本为他人做善事,却善及自身。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投人砒霜,毒己胃肠。这是闲话,现言归正传。话说那老先生吩咐众人扑灭余火、帮助那妇人重整家园,只因这些山民本是种药的药农,对老先生的话肯定是言听计从,加上关羽英雄精神的感召,所以大家都说:“请老先生放心吧!”老先生便笑了笑,对关羽父子道:“请关公子移步本医草庐,用茶叙话。”

    列位看官,那老先生与关羽父子并肩同行,绕过着火的房院,穿过郁郁匆匆的药用树木林,便来到一个山凹处。关羽父子抬眼看这山凹:三面青山,头顶翠岭,有潺潺溪水弹琴;五间瓦房,地坐净土,无嘈嘈世音扰人。药草茁壮生于门前,嘉树疏朗立于屋后,鸟语花香,清风飒飒,颇有仙山琼阁的风情也。正中那间房门有木刻对联曰:“百姓有病不为小;黎民无疾方为大。”上匾是:“小不治草庐。”看官听言:时至此刻,我们早该明白,那江湖郎中与小不治神医本是一个人,证明关羽刚才的猜测一点儿也不错。小不治神医先传唤助手伺候关羽父子洗澡换衣服,然后邀上中堂吃饭、喝茶。茶饭用罢,带爷俩来到偏屋。这是神医的诊疗室。四面墙壁没有窗户,却装满了几百个药箱,每个药箱都有药名,仿佛是一个大药房。一边还有一幅人的骨架,那颗颅骨被人摸得油光发亮。这边案台上还摆着刀、剪、锯、钩,针、线、板、夹,铲、刮、钻、带等等数十种医用器械,俨然像个近现代的手术室一样。

    列位看官,您道“小不治”究竟何人?他名叫华佗,是中华医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古代最为传奇的神医之一。是他发明和使用了药物麻醉法,能给病人开胸开颅实施大手术。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呢。假如华佗能够穿越两千年来到今天,那么他的医术一点儿也不比掌握电子医疗器械的外科医师逊色!可见伟大人物都具有悠远的历史穿透力!华佗请关羽坐下,细细把了他的脉搏、查了他的双眼,然后开了药方,让助手抓药封包,并讲解了熬制和服用方法。此时,一助手进来通报,说外面来了许多患者求医。华佗于是起身说:“关公子,似你这般侠义好学之人,令人佩服敬仰!如此以往,必成国之大器。本想和你聊些文化武学之事,可是手头医务繁忙,所以不便久留了。公子眼目已无大碍,回去用心调养,自然会万无一失!”说罢,送关羽父子下山。只见那小不治神医华佗先生乌发披肩,黑须飘胸,他若有所思地立于山头,一身麻布长衫被山风微微撩动。关羽鞠躬拜谢,洒泪道别。此时此刻,他哪里知道:若干年后,就是这位神医,还要为他刮骨疗毒;又哪里知道:奸雄曹操为了独占华佗为己用,最后竟囚禁华佗以致害死了他。一代名医,竟落得凄惨下场!

    列位看官,古人云:一将成名万骨枯,意思是说军事领袖若要建功立业的话,那么必须有成千上万的士卒作出牺牲。这也符合战争和部队将帅成长的规律。而本人在这儿要说的是:一人成才万人助。一个大人物磅礴生于世,必定地动山摇,世界为之震颤,历史为之更改。然而他本事再大,即使会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也必须有人来帮助他成长。关羽能成为举世英豪,也与许多人的支持帮衬分不开。

    看官:话说关羽爷俩辞别华佗离开百药山,只觉得心气提升,身轻如燕,约莫晚上十点钟左右,他们就回到了常平村。娘和奶奶、小妹见关羽这么快就痊愈而归,说不出多么欣喜。家人都歇息之后,关羽却不能入睡。不是他奔波了一天不知困乏,也不是他心情激动无法入眠,而是他在为今后的读书学习而着急哩。白天,他要和家人一块劳动生产,或锄田作庄稼,或上山打石活,因为沉重的生活负担仅靠父亲已难以挑得起了。夜晚,应该是他的学习时间,可是缺少灯油来照亮,又不能再使用黑油秆。尽管爹娘都说让他点油灯学习,可关羽知道,娘的油罐罐里,也只剩下少半截油了,那是全家人半年的食用油啊。唉呀,到底该咋办?他披衣下炕,信步来到村巷里转悠。家家户户都闭门熄灯,村里的看家狗都能识别出关羽的足音和气味,因此都不叫唤。他想着走着,突然,哦,又是突然!突然关羽眼前一亮,他不由得轻轻笑出声来。接着他来到一户人家的高门楼下面,伸出自己的手掌看了又看。于是转身回到家里,关上门倒身便睡,睡得那叫个香甜!

    列位看官,关羽刚才还愁云密布,为何顷刻就霞光满天?要解开此谜,需等第二天夜晚。话说到了第二夜晚,天上没有月亮,山村黑漆漆一片。关羽吃罢饭,洗漱毕,然后就上炕睡觉。他睡到夜里十一二点,就一骨碌跃起,背起书袋,抱起石板,轻手轻脚来到昨夜那户人家的高门楼下面。这高门楼上挂着两盏亮晃晃的大灯笼,映得门前头如同白天。他展开书卷,搁好石板,又是看又是写,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在哪里、当时是什么时间。整个常平村都睡死了,神鬼也不知道这里有一位苦学的少年。飞蛾蚊虫也来凑热闹,有的还张嘴叮咬关羽的胳膊。公鸡叫了一遍,又叫了一遍。关羽这才收拾石板回家睡觉。如此这般,一连进行了六天夜晚。到了第七天半夜,关羽照旧来到老地方,可是坏了,门楼上的灯笼还在,然而却没有点亮。关羽轻叹了一声,只好抱起石板回家了。这一夜,他一边在自家院子里练习武术套路,一边想:明天夜里,那灯笼还亮不亮呢?

    列位看官,我们说古时候肯下苦功的夜读人,有的是借月光雪光,有的是捉萤火虫照亮,惟有这关羽去借人家门前的灯笼光。按说这也不错哇,可是别人的灯火,怎能保障咱使用呢?说话到了第八天夜晚,那高门楼上又是灯火闪亮了。关羽暗自高兴,一直看书写字直到东方发亮。从此以后,这门楼上的大灯笼不仅夜夜通明,而且没过几天,这户人家大门外又出现了五把杉木坐凳和一张青石长桌。木凳上刻着 “官凳”两字,石桌上也镌着“官桌”字样。关羽夜间来读书写字,再也不用蹲在地上了。这官桌用来放写字板和书卷,官凳用来坐身。除了没有屋顶和围墙,这里简直和书房没啥两样了!

    列位看官,您道啥叫“官桌”、“官凳”?“官”是公共的意思,比如说官道,就是公路;“官茅房”,就是公共厕所。那么这官桌、官凳,自然就是“大家使用”的意思了。为何这户人家要在门前放置这些供大家无偿使用的石桌木凳呢?嘿,这里面可大有文章喽!看官听言:关羽每天就灯夜读的高门楼名曰“州太爷门楼”,门楼上书有两个大字:胡府。胡府之主名叫胡柏龄。只因胡柏龄做过蒲州牧,因而人们称他州太爷。前几年胡老太爷告老还乡后,修缮府邸,盖起了这座高门楼。在常平村里,也有几个大户人家,他们虽拥有盐田千亩、家财万贯,但人老几辈却没出过大官或根本没出过官,因此其“门楼”都不敢压过胡老太爷。正因如此,胡老太爷才要把自家门楼盖高,彰显胡家曾经的荣耀和昔日的能量。胡家门楼除了高大以外,平时年月里也和本村富户的门楼没什么两样。只是家里有了喜事或庆年贺节,才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前些天胡老太爷70岁诞辰,亲朋好友、土豪劣绅都前来祝寿,胡家门楼于是挂起了两个大红灯笼。灯笼是解州官府送的,随灯笼还送来三担灯油。胡老太爷吩咐一到天黑就点亮灯笼,这就叫满村皆黑,一门独亮。关羽到胡家高门楼读书时,那灯笼才不过点了三四天。

    列位看官,胡家的灯笼中间安放着一个大油碗,碗里有灯捻,点亮灯捻,灯笼就又明又亮。可是灯笼很费油,一碗油只能用两夜。因此当关羽看书看到第七天夜里时,灯笼就不亮了。那天下午胡府管家请示太爷说:“太爷,今夜灯笼还添油不添?”太爷说:“我看就省点了吧。”孰知第二天一早,胡家小姐就找爹爹撒娇,要让爹爹今夜再把灯笼点亮。点亮就点亮呗,只要小姐乐意,这有个啥呢?于是灯笼又亮了。可是没过几天,胡小姐又找爹爹说:“爹爹呀,常听人们夸您呢,说您当官时候是个好官,卸任以后是个善人,女儿都为爹爹荣光呢!爹爹,女儿有个请求您能答应吗?”胡老太爷最疼爱自己的小女儿,他说:“当然答应啊。”胡小姐说:“女儿想让您吩咐工匠做几只木凳,请石匠做张石桌,放置在府门一侧,作为官凳、官桌,供村里老年人或过路行人休憩使唤,爹爹答应吗?”胡老太爷呵呵大笑道:“没想到我女儿有这样善心,老父岂有不应允之理?”就这样,数日之后,胡府门外就出现了那木凳石桌。

    看官要问:那胡家千金如此这般究竟为何呢?说穿了也十分简单。就在关羽借光夜读的第二天夜晚,胡家千金在闺楼里做了一个梦,她梦见自家的门楼下面趴着一只花斑猛虎,再定眼看时,卧的却是一条锦鳞蟠龙。于是小姐惊醒了。此时夜深人静,胡家门楼灯火通明,小姐明明知道那是个梦,而少女的好奇心非要让她撩开窗帘瞧一瞧不可——这一瞧呢,正好看见了关羽在门楼下夜读。他不知道这少年是谁,因为官宦家的千金贵体根本没机会认识平民男生,即使住在一个村子里也不行啊。她隔着窗观察了他很久,一直都站得累了,而那位相貌英俊、衣衫普通的公子仍然在专心致志翻书写字,对绣楼上面的偷窥毫无觉察。之后接连几个夜晚,小姐都要悄悄起来,从窗帘缝里张望关羽。聪慧的胡小姐这才明白了:门前这个少年肯定是因为家穷点不起油灯!少女的爱慕此时在知书达理的胡小姐心头油然而生。她对自己说:“我就仰慕这样有志气的人。能帮他做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胡小姐只想到三个字:灯、桌、凳。这正不是那位公子眼下最需要的吗?

    列位看官,说到这里,事情的前因后果已经说清。有诗云:

    只因家中缺灯油,夜夜借光胡家楼。

    有志自得美人爱,多情小姐闺房忧。

    欲知胡家千金小姐的真心爱慕如何传达给少年关羽,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