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回 早读夜习石作纸 勤学苦练草当剑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关羽往山下纵身一跳,借着充气羊皮飞袍的浮力,像一片树叶,忽悠忽悠飘落在青云岭下的绿草丛中,前后用时不到两分钟。如果不穿皮斗篷的话,他背着那么一包包书,要想下了这青云岭,怕是黄河滩里找人家——门儿都没有!关羽一边称奇,一边赶紧脱掉飞袍。钻在飞袍角袋里的一只小灰鸽扑啦啦飞出来,飞上玉盆顶去向白石老人和白唇鹿报信儿。它是白唇鹿特意安放在里头的。
列位看官,待关羽回到家中的时候,已是天色大明了。关羽家的院子和普通农户的一样没有院墙,自然也没有院门。他爹已经挑着木桶担水去了,娘在厨房里烧柴做饭。关羽闪身进了自己住的屋子,把师傅给的书和折叠好的紫金羊皮飞袍都藏在土炕的烧火洞里,洞口用砖头堵好,然后走出屋门。正好爹爹担水回来了,关羽急忙提起木桶把水倒入水瓮。看到瓮里水还没有满,他便接过爹爹的扁担担水去了。一夜不在家中,爹娘竟全然不知。等他担水回来后,娘还问他:“夜个睡得香吗?”关羽笑笑回答:“睡得可香哩!”
看官听言,春日的早晨是最美的,今天的太阳更是一副明媚的笑脸。昨夜的精彩故事已经结束,少年关羽从此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吃罢早饭,爹爹牵着自家的花花牛,他扛着农具,父子两人下田耕地。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目前正值春耕春种时节,地里的农活很忙。关羽家有两亩多去年的谷子地需要犁耕耙耱,因为今年还要播种谷子。谷子既可碾米,又能磨面,能煮粥,能蒸饭,能摊饼,能蒸馍,是家家户户离不了的重要口粮之一。
天气晴好,春气荡漾,令人心旷神怡。而关羽夜逢喜事,内心里更加喜悦欢畅。他帮爹爹套好花花牛,自己扶着犁杖,吆喝一声,那花花牛头一低,腿一蹬,犁铧就嚯嚯地翻开了褐色的土壤,才两袋烟功夫,关羽就犁了一大片土地。如果照这个干法,只需一天,关羽就把2亩多地全部犁完,再用上一天时间耙耱保墒,待天降春雨,就可抢墒下种了。爹爹忽然发现儿子已长大,而且农活干得有样有行,心里十分高兴。然而就在此时,却听见一阵哭泣之声。他循声望去,看见与自己地块相邻的黄老苗抱着脑袋圪蹴在地里。关羽的爹迈步走到他身边,听见他在嘤嘤啼哭。问他为何伤心?黄老苗说:“你们都在耕田犁地,可我家这么多地,拿什么耕哩?”黄老苗的妻子害病不能做活,儿子天生腿有残疾,家有老小七八口人,就全靠吃这4、5亩薄地。以往年景,黄老苗和他家的那头黄牛拼命地劳作,日子还勉强过得去。可是前几天,他的老黄牛突然生病了,卧在牛圈几个小伙都抬不起来。眼看农事已到,若误了耕田播种,那就等于要了全家人的命啊!
列位看官,关羽家的田和黄老苗家的地毗邻接壤,黄老苗的哭诉关羽早就随风入耳。忧郁的神情凝聚在他的眉宇之间,花花牛也放慢了前进的步履。爹爹朝关羽走过来了,人和牛都停了步,关羽望着爹,爹说:“你看呢?”关羽说:“爹,人遇难关,人要搭理。咱家不帮,他就难以过去。我看把花花牛借给他使唤吧。”爹爹点点头表示同意。关羽立即卸了缰绳,把牛牵到黄老苗跟前说:“老苗叔,你就用它套犁吧。”
看官听言: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可惜当时中国还没有录像机,要是录下实况现在回放,那才叫人感动哩。黄老苗抹去泪花说:“不行不行,那你们的地咋办?”关羽拍拍胸脯说:“我犁!”
看官仔细:关羽天生有劲儿,两条胳膊犹如两根小檩,虎背熊腰,身藏万钧之力。可是,拉犁拽耱的活儿,却远非人的力量所能及。但见关羽阔步走到自家地里,挽起牛皮缰绳,招呼爹爹扶好犁杖,他躬身用力,像花花牛似的拉着铁犁呼啦啦向前开进了!三天之后,果然天降甘雨,黄家和关家的土地都适时播种,而这“黄老苗借牛,关云长犁地”的故事,从此传遍了整个河东。
列位看官,连日以来,关羽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又是拉犁耕地,又是驾耧播种,一个人顶一头犍牛使唤,自然是十分的劳累疲惫。但是他始终精神抖擞,不言辛苦。爹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就嘱咐关羽早早睡觉歇息,他们怕孩儿身体累垮了。然而他们那里知道:自从关羽从青云岭上背回了宝书以后,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一字一句地阅读那些书。
看官听言:关羽全家现有5名人口,奶奶,爹娘,他和一个比他小3岁的妹妹。5口人耕种着6亩土地,爹爹在农闲时还兼做石匠营生。其家境属一般农户,虽没有多少余钱剩米,但还可以丰衣足食。然而这样的日子必须过得十分节俭,稍有铺张浪费或是天灾人祸,便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关羽的爹爹给孩子雇不起私塾先生。两千年前的中国农村,根本不可能有学堂或学校这一类的公共教育设施。官宦和有钱人家的孩子要想学习文化,就得花钱把教师请到自个家里来,管吃管住管教书,当时称这种教师为“私塾先生”。私塾,就是自家办、自家用的学堂,先生,就是老师。平民家的孩子一生下来,似乎只有劳动吃苦的权力,而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这在中国古代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关羽年方一十五岁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私塾先生是什么模样呢。
看官要问:哎呀呀,那白石老人赐给关羽的三部宝书岂不是全都白搭了嘛?因为他压根儿不认得字儿呀!列位问得好!我们说,书是字儿写的,不认得字儿肯定是看不懂这些道理深奥的经典著作了。然而事实上关羽关云长却能够看懂这些书。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他生来胎带学问,先知先觉,不用学习就啥都知道吗?不是的。关羽虽然没有正儿八经上过私塾,却能认得不少字、读过不少书哩。
列位看官,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且听我慢慢道来:话说这常平村虽然处在中条山麓,却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加之民风淳厚,宁馨祥和,距繁华的解州城也不过十几华里光景,实在是个难得的宜居之地。所以,不少达官贵人都在村中置了房产,为的是让家人享受这里的清静恬雅。这些有钱人每家都请了私塾先生,以期望孩子知书达理,将来好成龙变蛇,求得一官半职或赫赫功名,光宗耀祖,庇荫后世。他们的孩子吃鸡鸭鱼肉,穿绫罗绸缎,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每天除了念书就是玩耍嬉戏。正因为如此,关羽才有了识字读书的天赐机缘。
看官听言:学习之余,富人家的孩子都喜欢玩耍嬉戏,尤其喜欢到中条山里去游逛。因此他们很喜欢关羽,因为关羽常常上山拾柴割草背石头,还打猎捞鱼捉螃蟹,这本是家庭生活所迫,而在富人的孩子看来,这特别特别有趣,所以总是央求关羽带着他们一块儿去玩。关羽打猎,他们帮着扛猎叉;关羽捞鱼,他们帮着拿鱼网;关羽割草拾柴,他们就帮着提荆筐。正对着常平村有条山谷叫大王谷,流水潺潺,曲径通幽,谷里有花有草有野果,水里有鱼有虾有螃蟹,抓螃蟹和摘野果是他们的最爱。可是干这些事儿必须关羽帮忙才行。关羽诚实厚道,乐于助人,又胆大心细,不惜力气,他不是下到溪水里帮他们掀开石头逮螃蟹,就是砍开荆棘帮他们摘酸枣,还把自己打的山鸡野兔和螃蟹鱼虾用火烤熟了给他们吃。每次他们都乐不可支。这个要给关羽银子,那个要给关羽点心,关羽都一概拒绝。他对富家孩子说:“我什么东西都不要,只请求你们每次出来能教我识几个字。”“就这么点事儿啊,太简单啦——谁不答应是小狗!我们不仅教你认字,还给你书看。”孩子们都说。于是他们悄悄从家里拿来纸墨笔砚给了关羽,每人每次出来玩都分别教关羽认几个字。这种事情关羽大约是从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至今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了。
列位看官,我们说关羽生性伶俐,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所以早早奠定了中国大英雄的人生根基。小朋友教他的字,他口念手写,三遍五遍就记住了。他让他们把每次教的字写在纸上,他带回家去还要复习临摹。不懂的地方见了人就问,不仅问小孩,还问村里的识字人。人常言:聚沙可成塔,积毛能成裘。关羽凭着好学求进精神和优良天赋,日积月累,竟然不经学堂而能读书识字,未拜师长而可执笔著文。这虽说是古代的佳话一桩,但是如果现如今谁也能像关羽一样下这么大苦功,他也必定会取得类似的成果!
列位看官,话说劳累了一整天的关羽不仅每天晚上坚持读书写字,而且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温习功课。由于早晨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他采取了夜里初读、早晨复读的念书方法。他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节段,一天只学习一节段,这样效果很好。好是好却带来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照明问题,另一个是写字问题。
看官听言,古时候晚上照明一靠蜡烛,二靠油灯,三靠一些特殊的木柴或草茎。关羽家用不起蜡烛,只能使用油灯。他屋子里的油灯是爹爹巧手制作的石灯,灯盘里添的是花生油或麻籽油。为了省油,关羽常常不用点灯。可是现在不行啦,他夜里要念书练字,早起还要看书复习,没有灯亮怎么能行啊?点灯吧,这一盘灯油不到两天就用干了。娘夜里纺线织布经常都不舍得点灯,有月亮的时候还把针线活拿到院子里去做。全家炒菜都不舍得放油,很多时候就是盐水煮青菜。灯油难住了少年关羽,纸墨笔砚则更让他作难。看官都知道,读书写字离不开文房四宝,这文房四宝就是纸墨笔砚。关羽家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家富户,人老几辈都目不识丁,又哪儿来的纸墨笔砚?至于村里富家子弟这几年间送给关羽的纸呀笔的,早就使用殆尽了。
列位看官,关羽这两道难题说到底还是因为家里没有钱。没听人说嘛,一文钱买豆腐吃三天,没有钱满院里打转转。关羽眼下就面临这样的窘境。可是,还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困难难不倒英雄汉,路远挡不住铁脚板。未来将要叱咤风云的伟丈夫,青云岭都上的去下的来,岂能迈不过这两道小门槛?
看官听言:你有你的困难,我有我的打算,看来关羽已拿定主意:今日要两进中条山!这一天关羽早早起来,先给瓮里担满清水,再帮娘亲烧火做饭。吃饱喝足,他跟爹爹打了一声招呼,就撩步出了村门只奔中条山而去。时值中午,关羽回家来了,他背着一大块四指厚的青石板,石板的正面已经被关羽磨得平整光滑。他把青石板支到屋子里,嘿,俨然像一个石头桌。他又从随身的麻线袋里倒出许多生石膏条,每根三四寸长,像毛笔杆那般粗细。他用石膏条在青石板上写了几个字,啊,字迹十分清晰,用手掌一抹,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嘿呀,多么好的写字板啊!
列位看官,当天下午关羽又返身二次进山。直到傍晚时分,人们才看见他驮着一大捆黑蜡秆回来了。这黑蜡秆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种灌木,黑油油的颜色,有手指那么粗,三四尺长短,此物富含油脂,点燃后火光熠熠,风吹不灭,虽然它散发的气味不太好闻,却不失为一种取光照明的良材。
列位看官,如上所叙,关羽一日二进中条山,既有了照明灯,又有了写字板,他成功搬掉了学习上的两大障碍,实在是可赞可叹、可圈可点!而这里还需要重点交代一下的是:就在当天夜里,关羽还抹黑来到了盐池水壕,下到老滩里割了一捆去年生长的铁秆芦苇。这种芦苇只有盐池边上的咸水里才能找到,它粗壮如人指,坚韧赛竹竿,直通通,沉甸甸,折不折,甩不断。
看官要问,关羽不是已经采回来黑蜡秆了嘛,为何还要用芦苇来照明?看官听言,关羽并非使它照明,而是要用苇秆作刀作剑苦练武艺,因为他家是农户一个,哪里出得起银钱买刀买剑啊!他把苇秆上的叶子全剥干净,裁成1米左右,就跟普通刀剑的长短差不上下。这样,每根苇秆都成了他手中的刀或者剑。白石老人给他的《白石韬略•;上卷》,讲的就是武术武功的技法,包括枪刀剑戟十八般兵器的使用套路。关羽先读懂了书、看懂了图,然后再用苇秆练习动作。他勤学苦练,武功与日俱进。这正是:
草木为灯苇当剑,文房四宝青石板。
英雄面前无难事,有志无志看少年。
欲知关羽习文练武的情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列位看官,待关羽回到家中的时候,已是天色大明了。关羽家的院子和普通农户的一样没有院墙,自然也没有院门。他爹已经挑着木桶担水去了,娘在厨房里烧柴做饭。关羽闪身进了自己住的屋子,把师傅给的书和折叠好的紫金羊皮飞袍都藏在土炕的烧火洞里,洞口用砖头堵好,然后走出屋门。正好爹爹担水回来了,关羽急忙提起木桶把水倒入水瓮。看到瓮里水还没有满,他便接过爹爹的扁担担水去了。一夜不在家中,爹娘竟全然不知。等他担水回来后,娘还问他:“夜个睡得香吗?”关羽笑笑回答:“睡得可香哩!”
看官听言,春日的早晨是最美的,今天的太阳更是一副明媚的笑脸。昨夜的精彩故事已经结束,少年关羽从此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吃罢早饭,爹爹牵着自家的花花牛,他扛着农具,父子两人下田耕地。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目前正值春耕春种时节,地里的农活很忙。关羽家有两亩多去年的谷子地需要犁耕耙耱,因为今年还要播种谷子。谷子既可碾米,又能磨面,能煮粥,能蒸饭,能摊饼,能蒸馍,是家家户户离不了的重要口粮之一。
天气晴好,春气荡漾,令人心旷神怡。而关羽夜逢喜事,内心里更加喜悦欢畅。他帮爹爹套好花花牛,自己扶着犁杖,吆喝一声,那花花牛头一低,腿一蹬,犁铧就嚯嚯地翻开了褐色的土壤,才两袋烟功夫,关羽就犁了一大片土地。如果照这个干法,只需一天,关羽就把2亩多地全部犁完,再用上一天时间耙耱保墒,待天降春雨,就可抢墒下种了。爹爹忽然发现儿子已长大,而且农活干得有样有行,心里十分高兴。然而就在此时,却听见一阵哭泣之声。他循声望去,看见与自己地块相邻的黄老苗抱着脑袋圪蹴在地里。关羽的爹迈步走到他身边,听见他在嘤嘤啼哭。问他为何伤心?黄老苗说:“你们都在耕田犁地,可我家这么多地,拿什么耕哩?”黄老苗的妻子害病不能做活,儿子天生腿有残疾,家有老小七八口人,就全靠吃这4、5亩薄地。以往年景,黄老苗和他家的那头黄牛拼命地劳作,日子还勉强过得去。可是前几天,他的老黄牛突然生病了,卧在牛圈几个小伙都抬不起来。眼看农事已到,若误了耕田播种,那就等于要了全家人的命啊!
列位看官,关羽家的田和黄老苗家的地毗邻接壤,黄老苗的哭诉关羽早就随风入耳。忧郁的神情凝聚在他的眉宇之间,花花牛也放慢了前进的步履。爹爹朝关羽走过来了,人和牛都停了步,关羽望着爹,爹说:“你看呢?”关羽说:“爹,人遇难关,人要搭理。咱家不帮,他就难以过去。我看把花花牛借给他使唤吧。”爹爹点点头表示同意。关羽立即卸了缰绳,把牛牵到黄老苗跟前说:“老苗叔,你就用它套犁吧。”
看官听言: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可惜当时中国还没有录像机,要是录下实况现在回放,那才叫人感动哩。黄老苗抹去泪花说:“不行不行,那你们的地咋办?”关羽拍拍胸脯说:“我犁!”
看官仔细:关羽天生有劲儿,两条胳膊犹如两根小檩,虎背熊腰,身藏万钧之力。可是,拉犁拽耱的活儿,却远非人的力量所能及。但见关羽阔步走到自家地里,挽起牛皮缰绳,招呼爹爹扶好犁杖,他躬身用力,像花花牛似的拉着铁犁呼啦啦向前开进了!三天之后,果然天降甘雨,黄家和关家的土地都适时播种,而这“黄老苗借牛,关云长犁地”的故事,从此传遍了整个河东。
列位看官,连日以来,关羽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又是拉犁耕地,又是驾耧播种,一个人顶一头犍牛使唤,自然是十分的劳累疲惫。但是他始终精神抖擞,不言辛苦。爹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就嘱咐关羽早早睡觉歇息,他们怕孩儿身体累垮了。然而他们那里知道:自从关羽从青云岭上背回了宝书以后,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一字一句地阅读那些书。
看官听言:关羽全家现有5名人口,奶奶,爹娘,他和一个比他小3岁的妹妹。5口人耕种着6亩土地,爹爹在农闲时还兼做石匠营生。其家境属一般农户,虽没有多少余钱剩米,但还可以丰衣足食。然而这样的日子必须过得十分节俭,稍有铺张浪费或是天灾人祸,便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关羽的爹爹给孩子雇不起私塾先生。两千年前的中国农村,根本不可能有学堂或学校这一类的公共教育设施。官宦和有钱人家的孩子要想学习文化,就得花钱把教师请到自个家里来,管吃管住管教书,当时称这种教师为“私塾先生”。私塾,就是自家办、自家用的学堂,先生,就是老师。平民家的孩子一生下来,似乎只有劳动吃苦的权力,而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这在中国古代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关羽年方一十五岁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私塾先生是什么模样呢。
看官要问:哎呀呀,那白石老人赐给关羽的三部宝书岂不是全都白搭了嘛?因为他压根儿不认得字儿呀!列位问得好!我们说,书是字儿写的,不认得字儿肯定是看不懂这些道理深奥的经典著作了。然而事实上关羽关云长却能够看懂这些书。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他生来胎带学问,先知先觉,不用学习就啥都知道吗?不是的。关羽虽然没有正儿八经上过私塾,却能认得不少字、读过不少书哩。
列位看官,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且听我慢慢道来:话说这常平村虽然处在中条山麓,却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加之民风淳厚,宁馨祥和,距繁华的解州城也不过十几华里光景,实在是个难得的宜居之地。所以,不少达官贵人都在村中置了房产,为的是让家人享受这里的清静恬雅。这些有钱人每家都请了私塾先生,以期望孩子知书达理,将来好成龙变蛇,求得一官半职或赫赫功名,光宗耀祖,庇荫后世。他们的孩子吃鸡鸭鱼肉,穿绫罗绸缎,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每天除了念书就是玩耍嬉戏。正因为如此,关羽才有了识字读书的天赐机缘。
看官听言:学习之余,富人家的孩子都喜欢玩耍嬉戏,尤其喜欢到中条山里去游逛。因此他们很喜欢关羽,因为关羽常常上山拾柴割草背石头,还打猎捞鱼捉螃蟹,这本是家庭生活所迫,而在富人的孩子看来,这特别特别有趣,所以总是央求关羽带着他们一块儿去玩。关羽打猎,他们帮着扛猎叉;关羽捞鱼,他们帮着拿鱼网;关羽割草拾柴,他们就帮着提荆筐。正对着常平村有条山谷叫大王谷,流水潺潺,曲径通幽,谷里有花有草有野果,水里有鱼有虾有螃蟹,抓螃蟹和摘野果是他们的最爱。可是干这些事儿必须关羽帮忙才行。关羽诚实厚道,乐于助人,又胆大心细,不惜力气,他不是下到溪水里帮他们掀开石头逮螃蟹,就是砍开荆棘帮他们摘酸枣,还把自己打的山鸡野兔和螃蟹鱼虾用火烤熟了给他们吃。每次他们都乐不可支。这个要给关羽银子,那个要给关羽点心,关羽都一概拒绝。他对富家孩子说:“我什么东西都不要,只请求你们每次出来能教我识几个字。”“就这么点事儿啊,太简单啦——谁不答应是小狗!我们不仅教你认字,还给你书看。”孩子们都说。于是他们悄悄从家里拿来纸墨笔砚给了关羽,每人每次出来玩都分别教关羽认几个字。这种事情关羽大约是从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至今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了。
列位看官,我们说关羽生性伶俐,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所以早早奠定了中国大英雄的人生根基。小朋友教他的字,他口念手写,三遍五遍就记住了。他让他们把每次教的字写在纸上,他带回家去还要复习临摹。不懂的地方见了人就问,不仅问小孩,还问村里的识字人。人常言:聚沙可成塔,积毛能成裘。关羽凭着好学求进精神和优良天赋,日积月累,竟然不经学堂而能读书识字,未拜师长而可执笔著文。这虽说是古代的佳话一桩,但是如果现如今谁也能像关羽一样下这么大苦功,他也必定会取得类似的成果!
列位看官,话说劳累了一整天的关羽不仅每天晚上坚持读书写字,而且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温习功课。由于早晨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他采取了夜里初读、早晨复读的念书方法。他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节段,一天只学习一节段,这样效果很好。好是好却带来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照明问题,另一个是写字问题。
看官听言,古时候晚上照明一靠蜡烛,二靠油灯,三靠一些特殊的木柴或草茎。关羽家用不起蜡烛,只能使用油灯。他屋子里的油灯是爹爹巧手制作的石灯,灯盘里添的是花生油或麻籽油。为了省油,关羽常常不用点灯。可是现在不行啦,他夜里要念书练字,早起还要看书复习,没有灯亮怎么能行啊?点灯吧,这一盘灯油不到两天就用干了。娘夜里纺线织布经常都不舍得点灯,有月亮的时候还把针线活拿到院子里去做。全家炒菜都不舍得放油,很多时候就是盐水煮青菜。灯油难住了少年关羽,纸墨笔砚则更让他作难。看官都知道,读书写字离不开文房四宝,这文房四宝就是纸墨笔砚。关羽家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家富户,人老几辈都目不识丁,又哪儿来的纸墨笔砚?至于村里富家子弟这几年间送给关羽的纸呀笔的,早就使用殆尽了。
列位看官,关羽这两道难题说到底还是因为家里没有钱。没听人说嘛,一文钱买豆腐吃三天,没有钱满院里打转转。关羽眼下就面临这样的窘境。可是,还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困难难不倒英雄汉,路远挡不住铁脚板。未来将要叱咤风云的伟丈夫,青云岭都上的去下的来,岂能迈不过这两道小门槛?
看官听言:你有你的困难,我有我的打算,看来关羽已拿定主意:今日要两进中条山!这一天关羽早早起来,先给瓮里担满清水,再帮娘亲烧火做饭。吃饱喝足,他跟爹爹打了一声招呼,就撩步出了村门只奔中条山而去。时值中午,关羽回家来了,他背着一大块四指厚的青石板,石板的正面已经被关羽磨得平整光滑。他把青石板支到屋子里,嘿,俨然像一个石头桌。他又从随身的麻线袋里倒出许多生石膏条,每根三四寸长,像毛笔杆那般粗细。他用石膏条在青石板上写了几个字,啊,字迹十分清晰,用手掌一抹,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嘿呀,多么好的写字板啊!
列位看官,当天下午关羽又返身二次进山。直到傍晚时分,人们才看见他驮着一大捆黑蜡秆回来了。这黑蜡秆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种灌木,黑油油的颜色,有手指那么粗,三四尺长短,此物富含油脂,点燃后火光熠熠,风吹不灭,虽然它散发的气味不太好闻,却不失为一种取光照明的良材。
列位看官,如上所叙,关羽一日二进中条山,既有了照明灯,又有了写字板,他成功搬掉了学习上的两大障碍,实在是可赞可叹、可圈可点!而这里还需要重点交代一下的是:就在当天夜里,关羽还抹黑来到了盐池水壕,下到老滩里割了一捆去年生长的铁秆芦苇。这种芦苇只有盐池边上的咸水里才能找到,它粗壮如人指,坚韧赛竹竿,直通通,沉甸甸,折不折,甩不断。
看官要问,关羽不是已经采回来黑蜡秆了嘛,为何还要用芦苇来照明?看官听言,关羽并非使它照明,而是要用苇秆作刀作剑苦练武艺,因为他家是农户一个,哪里出得起银钱买刀买剑啊!他把苇秆上的叶子全剥干净,裁成1米左右,就跟普通刀剑的长短差不上下。这样,每根苇秆都成了他手中的刀或者剑。白石老人给他的《白石韬略•;上卷》,讲的就是武术武功的技法,包括枪刀剑戟十八般兵器的使用套路。关羽先读懂了书、看懂了图,然后再用苇秆练习动作。他勤学苦练,武功与日俱进。这正是:
草木为灯苇当剑,文房四宝青石板。
英雄面前无难事,有志无志看少年。
欲知关羽习文练武的情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