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回 中烟毒双眼失明 访神医关羽盲行
列位看官,东汉时期的河东解梁常平村,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少年关羽正是这个村的早期村民。一千八百多年来,星转斗移,时空变换,历史演进,朝代更迭,一轮轮太阳东升西落,一个个昼夜交替轮回,一茬茬庄稼种而复收,一代代先人生而复归,中国社会走过了曲折艰难而漫长的前进道路,栉风沐雨一直走到今朝。哎呀呀,时代改变了,社会生活改变了,但山没改,水没变,当年关羽生活的常平村,而今仍安然坐落在条山与鹾海之间。我们知道,现如今的解州镇上,仍巍然屹立着号称天下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它是普天下关公崇拜者的“灵山圣境”,好像藏传佛教徒心目中的布达拉宫一样。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朝,虽屡遭火灾震灾兵灾摧残,但历代政府都专拨银两,重整复修,核心建筑和基本风骨至今保存完好。其殿堂多为明清建筑,气宇轩昂,雄伟壮观,如同被祭祀的主人一样,铿铿锵锵,坐地傲天。
列位看官:我介绍解州关帝庙之目的,并非要给这座古庙作宣传,而是要说一座楼,这座楼名曰春秋楼,它就落座在解州关帝庙中轴建筑线上的最北端。哎呀呀,春秋楼的名气那可是大呀,别说国内,就是在海内外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是因为春秋楼的建筑艺术十分特别,它采用 “吊柱悬梁”的手法,将二楼以上的建筑重量压在大梁上,而大梁却被它上面的悬空木柱吊起。这简直不可想象!试问:这样的古建筑天底下你能找到第二份吗?现代的建筑师要想盖这样的一座楼他能如愿以偿吗?我们说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二是因为春秋楼上有一尊“关公夜读春秋像”。只见关羽金袍玉带,正襟危坐,左手扶膝,右手捋髯,侧面向右,神定气静,在烛火下专心致志地凝视案台上的一部《春秋左传》。
列位看官,我们说自关羽从青云岭上得到《春秋左传》这部历史典籍之后,他就爱不释手,经常研读,也不知读了多少回、看了多少遍。他老人家一生征战南北,戎马倥偬,但只要稍有闲暇,就要翻开它看看。开卷即有益,享用更无穷,这部《春秋》成了他的终身教材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他从中了解了政治方略、军事思想、道德精神、历史文化,把那历史发展之来龙去脉、王朝兴衰之经验教训,百姓荣辱之人心向背、战争成败之所得所失等等,全都反复咀嚼,细细消化,合理吸收,变为我用。我们说关羽是万古英雄,不光是说他在战场上有史无前例的辉煌战绩,而还说他在方方面面都具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看官听言,春秋楼上这尊“关公夜读春秋像”,是对关公勤于读书、苦于钻研、善于汲取的学习精神的最好的写照和永久的定格!我们应当感谢这尊关公伟像的创意者、设计者和雕塑者,他们的独具慧眼和独运匠心,揭示了关羽成为大英雄的一个重要秘诀。
列位看官,下面咱们再回到当年的常平村继续讲述关羽求学的感人故事。话说关羽学文习武,转眼就过去了一个多月。那天跟白石师傅在青云岭上分手时,师傅曾低声嘱咐了关羽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早读晚习,勤学苦练”。不用说,这个关羽都照着做了。师傅还叮咛他如果学习上有什么疑难,就在每月十六日月光明朗的夜晚到青云岭上来见他。说实话,关羽十几岁年纪,又没上过学堂,一早一晚独自研读《春秋左传》、《孙子兵法》,特别是《白石韬略》,还要看着书本练习武艺,难以想象困难有多大。书本上有些字他不认得,有些词义他不明白,有些事件的背景他不知晓。假如白石师傅在场,他一问便可知晓,而现在就要费心劲儿去琢磨或者去请教别人。他多么想面见师傅求教于他啊。
然而,凡事不可能尽如人意,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不合乎人们的主观愿望。第一个月的“十六日”夜晚到来时,天上阴云密布,地上狂风大作,雨点打得房瓦啪啪作响。这叫啥?这就叫风雨如磐嘛。看来这个“十六日”是不行了。于是,关羽又在期盼下一个月的“十六日”。这个日子终于来了,关羽把自己准备请教师傅的问题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生怕把哪个重要的问题给遗漏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地有未卜热凉,午后天空还是蓝瓦瓦的,焉知到了傍晚,忽然乌云飞来,瞬间遮住了南山,天还不到该黑的时候竟然全黑了下来。紧接着雷声咣咣,如山崩地裂;闪电唰唰,似金剑刺天。人们料到会下大暴雨,然而一个雨点也没有,但是这阵势却是把月亮姐姐吓得躲进厚厚云层,一夜都没有露面。第二个“十六日”也黄啦。那只好再往下等吧。关羽告诉自己。
列位看官,我们说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艰难曲折的,而大英雄的成长则更要经历艰苦卓绝的磨练。少年关羽此时遇到的麻烦还远不止这些哩。他每天起早贪黑读书练武,日不错影,天复一天,当初攀到悬崖峭壁上砍伐的黑蜡秆越烧越少,几乎要烧完了。前面说过,这黑蜡秆油性很大,点燃后火光灼灼,能当蜡烛和油灯使唤,关羽每天就靠它来看书写字哩。现在它没有了,那就再去山里面弄一些嘛!哎呀,这说起来简单,实际还真不简单。按说关羽攀山摩崖地再采一些黑蜡秆回来也算不上太费劲儿,可是这黑蜡秆却是不能再采了呀。
看官听言,这黑蜡秆虽然好用,但燃烧时总冒出难闻的黑烟。一般人受不了这烟味,闻一会儿就头疼恶心,四肢发软;闻多了就会口吐白沫,休克晕倒。关羽生性坚强,加上体格强健,他点着它看了几十天的书,也没有讨厌过黑蜡秆。因为他知道要读书习武学知识,现阶段就不得不依靠黑蜡秆。在找到新的替代物之前,一定要忍受它不可忍受的黑烟!就在关羽决定次日早上要进山再采黑蜡秆的那天晚上,他正借着火光阅读《白石韬略》,突然,哎呀,说评书最怕说“突然”,因为这两个字一旦出现,原定的事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啊!果不其然,关羽突然感到眼前云雾腾腾的,就像娘蒸熟馍后揭开了笼屉盖的那一瞬间。他揉揉双眼仔细一瞧,嘿呀,娘虽然没在屋子里揭馍,可是他却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耳旁是荜拨燃烧的黑蜡秆,屋子里是呛人的黑烟。关羽再揉眼,还是看不见。关羽心里那个急呀,立时大汗淋漓,湿透了衣衫。此时,他忽然想起《白石韬略》中的一句话:“不可知时暂不知之;不可为时暂不为之。”突然失明,原因不明,而现在又深更夜半,家人都已入睡,此时此刻,一不能探因寻果,二不能情绪急躁。干脆,先好好睡一觉再说——睡觉养眼嘛。想到这些,关羽渐渐镇定自若起来,他摸索着收起书,熄了火。又摸到院子里的水缸前,舀一瓢清水洗了洗眼,就上炕睡觉了。
列位看官,关羽第二天醒来,天色已然大亮。他急忙展开书卷去瞧,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字也不能分辨。好在还可以朦胧地看见比较大的物体的轮廓,加上是自个家里,熟门熟路,所以他出屋走院还勉强可以为之。可是这毕竟瞒不住家人。平时关羽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担水,但今早他找扁担,结果抓过来的是一把铁锨;他去提水桶,结果拎了个荆条筐。后来实在找不见水桶,只好喊叫关小妹帮忙,小妹说:“水桶就在你脚跟前嘛!”家人看出他的眼睛出了毛病。爹爹忙问原由。关羽不会撒谎,只好把白石老人三夜托梦、他夜登青云岭拜师求学、师傅给他赐名授书、他早起晚睡勤奋攻读等等几十天来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告诉了爹娘。真可谓竹筒倒豆子,一点儿也没剩。关羽说:“孩儿不孝,事先没有禀告爹娘,就接受了师傅赐给的大名。请爹娘恕罪!”听了这话,爹看看娘,娘看看爹,两人异口同声道:“这是八辈子都修不来的好事,爹娘怎能怪你呢?既然有高人愿意指教你成才,是关家祖宗显灵、家族有幸啊!”
列位看官,不知这一段书的意思您是否可听明白?只因关羽眼中烟毒,才将爹娘不知晓的事情和盘托出,而爹娘不仅没有怪罪,反倒十分高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关羽的家人和常平村的人,才知道关羽、关云长就是关家的关长生。关小妹才不关心什么赐名呀改名的事儿呢,她对哥哥说:“我看你点了那么多黑蜡秆,原来是读书啊。书里有好故事吗?”刚问到这里,却见爹爹猛地跺了一下脚说:“嗨呀,云长,你怎么不早说呢?也怨我太粗心大意!我看到你点灯照亮,可是却忘了提醒你,孩子啊,我很小时候曾听你爷爷说过,黑蜡秆的烟有毒性,不伤心,则伤眼。你怕是中了烟毒了!”“哎呀,那可怎么办呀?”娘抹着泪花说:“我孩儿的眼窝不会瞎吧?”眼窝就是眼睛,这是常平村人的习惯叫法。关小妹也哭着说:“哥的眼窝不能瞎,爹,娘,你们快想法给哥哥治一治吧!”
列位看官,还是关小妹的话提醒了大家。爹说:“前日咱村来了个江湖郎中,村人都争着请他看病哩。据说他在村里行医三日,今天正好还没有离开。让我现在就去请他吧。”说着,撩开大步就出了院子。小妹端来半盆清水给哥哥擦脸。关羽则笑着安慰娘和小妹说:“你们不用担心,我的眼窝没事儿,最多是过两天就好了。”奶奶听说这事儿,拉住关羽左看右看,泪珠儿扑簌簌滚落。正在此时,关羽的爹爹已领着江湖郎中来到家中。郎中先查看关羽的眼睛,接着到关羽住的屋子转了一圈,他打着喷嚏跑出来说:“黑蜡秆,散毒烟。由肺入,肿二目。轻则瞽,重则残。溃无治,殃五官。哎呀嗨,小伙子中毒也太深了。怕是大事不妙哇!”关羽爹说:“郎中,你是说我孩儿的眼窝要瞎、五官还要烂掉吗?”郎中认真地说:“《医典三字经》上是这么说的。”奶奶听了这话,急忙对郎中说:“您老医道高深,就像华佗在世,您快给我孩儿治好吧!”
列位看官,一双炯炯亮眼,如今是视而不见,这无异于晴空霹雳呀,莫说关羽一家,就是搁到谁家也受不了哇!只听郎中慢慢道:“稍安勿燥,且由我来处置。”他打开药包,配了几样草药,叫关羽娘大火煮开后端来,他边用棉布蘸了药水擦拭关羽眼睛,边嘱咐关羽爹将关羽那间屋子窗纸撕掉屋门大开,以散毒烟,换新气。洗罢眼睛,郎中又取出陈年熊胆滴几滴在关羽眼睛珠儿上。然后说:“刚才火烧火燎,如扎针刀。现在好一些了吧?”关羽点头致谢说:“好多啦,不难受了。感谢!”奶奶说:“多谢神医!多谢神医!” 郎中说:“老人家,莫言谢,你孙儿燃柴苦读的事儿我听说了——天下难得这样的好学之人呀,难得!日后必成大器!他的精神让在下佩服加感动啊。我不是神医,也治不了你孙儿的病,但是我给你们举荐一位神医,恐怕只有他才能保住你孙儿的眼睛。此人就隐居在中条山南的部官峪桃花涧,号称‘小不治’先生。你们尽快去请他吧,千万莫耽搁了病情!”说罢,哈哈哈哈一声大笑,笑声未落,人已拂袖而去。
列位看官,虽说这位江湖郎中医术不高,却还真有点及时雨、雪中炭的味道!他说的话,关羽一家完全听明白了。关羽爹说:“我去请神医吧。部官峪我年轻时候曾去过,虽然都是山路,但如果道走对了,大半天就能到。如果那神医肯来,吹灯前就能到家。不能耽搁了,现在就出发!”关爹说罢,就要起身上路。关羽却一把拽住爹的袄襟说:“都是孩儿不懂事给家人添了乱,怎么能再劳烦爹爹只身奔忙呢?爹爹,我和您一起走,一是因为那神医不知能不能来;二是咱们上门求医理所应该;三是还能提前半天得到治疗。”奶奶和娘都认为这样更好。关爹说:“好是好,只是叫我孩儿受罪了——他现在是盲人哪!”关羽说:“娘,你找一根棍儿给爹爹,孩儿牵着爹爹手里的棍儿,不是就借着爹爹的眼光了吗?”
看官,我们说关羽确实是非凡之人,你看他对这件事情的一番处理,充分显现了他的智慧和沉稳,多么漂亮得体!说话间关娘和关小妹把干粮、盘缠和一根木棍儿都备齐了,于是关爹在前,关羽在后,中间一根细棍儿牵连,爷俩两双大脚一前一后向中条山云深之处走去。有诗云:
英雄自有贵人相,好汉历来侠士帮。
天下若无烦忧事,芸芸众生为何忙?
欲知那位部官峪神医如何给关羽医目,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列位看官:我介绍解州关帝庙之目的,并非要给这座古庙作宣传,而是要说一座楼,这座楼名曰春秋楼,它就落座在解州关帝庙中轴建筑线上的最北端。哎呀呀,春秋楼的名气那可是大呀,别说国内,就是在海内外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是因为春秋楼的建筑艺术十分特别,它采用 “吊柱悬梁”的手法,将二楼以上的建筑重量压在大梁上,而大梁却被它上面的悬空木柱吊起。这简直不可想象!试问:这样的古建筑天底下你能找到第二份吗?现代的建筑师要想盖这样的一座楼他能如愿以偿吗?我们说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二是因为春秋楼上有一尊“关公夜读春秋像”。只见关羽金袍玉带,正襟危坐,左手扶膝,右手捋髯,侧面向右,神定气静,在烛火下专心致志地凝视案台上的一部《春秋左传》。
列位看官,我们说自关羽从青云岭上得到《春秋左传》这部历史典籍之后,他就爱不释手,经常研读,也不知读了多少回、看了多少遍。他老人家一生征战南北,戎马倥偬,但只要稍有闲暇,就要翻开它看看。开卷即有益,享用更无穷,这部《春秋》成了他的终身教材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他从中了解了政治方略、军事思想、道德精神、历史文化,把那历史发展之来龙去脉、王朝兴衰之经验教训,百姓荣辱之人心向背、战争成败之所得所失等等,全都反复咀嚼,细细消化,合理吸收,变为我用。我们说关羽是万古英雄,不光是说他在战场上有史无前例的辉煌战绩,而还说他在方方面面都具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看官听言,春秋楼上这尊“关公夜读春秋像”,是对关公勤于读书、苦于钻研、善于汲取的学习精神的最好的写照和永久的定格!我们应当感谢这尊关公伟像的创意者、设计者和雕塑者,他们的独具慧眼和独运匠心,揭示了关羽成为大英雄的一个重要秘诀。
列位看官,下面咱们再回到当年的常平村继续讲述关羽求学的感人故事。话说关羽学文习武,转眼就过去了一个多月。那天跟白石师傅在青云岭上分手时,师傅曾低声嘱咐了关羽几句话,其中一句就是“早读晚习,勤学苦练”。不用说,这个关羽都照着做了。师傅还叮咛他如果学习上有什么疑难,就在每月十六日月光明朗的夜晚到青云岭上来见他。说实话,关羽十几岁年纪,又没上过学堂,一早一晚独自研读《春秋左传》、《孙子兵法》,特别是《白石韬略》,还要看着书本练习武艺,难以想象困难有多大。书本上有些字他不认得,有些词义他不明白,有些事件的背景他不知晓。假如白石师傅在场,他一问便可知晓,而现在就要费心劲儿去琢磨或者去请教别人。他多么想面见师傅求教于他啊。
然而,凡事不可能尽如人意,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不合乎人们的主观愿望。第一个月的“十六日”夜晚到来时,天上阴云密布,地上狂风大作,雨点打得房瓦啪啪作响。这叫啥?这就叫风雨如磐嘛。看来这个“十六日”是不行了。于是,关羽又在期盼下一个月的“十六日”。这个日子终于来了,关羽把自己准备请教师傅的问题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生怕把哪个重要的问题给遗漏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地有未卜热凉,午后天空还是蓝瓦瓦的,焉知到了傍晚,忽然乌云飞来,瞬间遮住了南山,天还不到该黑的时候竟然全黑了下来。紧接着雷声咣咣,如山崩地裂;闪电唰唰,似金剑刺天。人们料到会下大暴雨,然而一个雨点也没有,但是这阵势却是把月亮姐姐吓得躲进厚厚云层,一夜都没有露面。第二个“十六日”也黄啦。那只好再往下等吧。关羽告诉自己。
列位看官,我们说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艰难曲折的,而大英雄的成长则更要经历艰苦卓绝的磨练。少年关羽此时遇到的麻烦还远不止这些哩。他每天起早贪黑读书练武,日不错影,天复一天,当初攀到悬崖峭壁上砍伐的黑蜡秆越烧越少,几乎要烧完了。前面说过,这黑蜡秆油性很大,点燃后火光灼灼,能当蜡烛和油灯使唤,关羽每天就靠它来看书写字哩。现在它没有了,那就再去山里面弄一些嘛!哎呀,这说起来简单,实际还真不简单。按说关羽攀山摩崖地再采一些黑蜡秆回来也算不上太费劲儿,可是这黑蜡秆却是不能再采了呀。
看官听言,这黑蜡秆虽然好用,但燃烧时总冒出难闻的黑烟。一般人受不了这烟味,闻一会儿就头疼恶心,四肢发软;闻多了就会口吐白沫,休克晕倒。关羽生性坚强,加上体格强健,他点着它看了几十天的书,也没有讨厌过黑蜡秆。因为他知道要读书习武学知识,现阶段就不得不依靠黑蜡秆。在找到新的替代物之前,一定要忍受它不可忍受的黑烟!就在关羽决定次日早上要进山再采黑蜡秆的那天晚上,他正借着火光阅读《白石韬略》,突然,哎呀,说评书最怕说“突然”,因为这两个字一旦出现,原定的事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啊!果不其然,关羽突然感到眼前云雾腾腾的,就像娘蒸熟馍后揭开了笼屉盖的那一瞬间。他揉揉双眼仔细一瞧,嘿呀,娘虽然没在屋子里揭馍,可是他却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耳旁是荜拨燃烧的黑蜡秆,屋子里是呛人的黑烟。关羽再揉眼,还是看不见。关羽心里那个急呀,立时大汗淋漓,湿透了衣衫。此时,他忽然想起《白石韬略》中的一句话:“不可知时暂不知之;不可为时暂不为之。”突然失明,原因不明,而现在又深更夜半,家人都已入睡,此时此刻,一不能探因寻果,二不能情绪急躁。干脆,先好好睡一觉再说——睡觉养眼嘛。想到这些,关羽渐渐镇定自若起来,他摸索着收起书,熄了火。又摸到院子里的水缸前,舀一瓢清水洗了洗眼,就上炕睡觉了。
列位看官,关羽第二天醒来,天色已然大亮。他急忙展开书卷去瞧,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字也不能分辨。好在还可以朦胧地看见比较大的物体的轮廓,加上是自个家里,熟门熟路,所以他出屋走院还勉强可以为之。可是这毕竟瞒不住家人。平时关羽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担水,但今早他找扁担,结果抓过来的是一把铁锨;他去提水桶,结果拎了个荆条筐。后来实在找不见水桶,只好喊叫关小妹帮忙,小妹说:“水桶就在你脚跟前嘛!”家人看出他的眼睛出了毛病。爹爹忙问原由。关羽不会撒谎,只好把白石老人三夜托梦、他夜登青云岭拜师求学、师傅给他赐名授书、他早起晚睡勤奋攻读等等几十天来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告诉了爹娘。真可谓竹筒倒豆子,一点儿也没剩。关羽说:“孩儿不孝,事先没有禀告爹娘,就接受了师傅赐给的大名。请爹娘恕罪!”听了这话,爹看看娘,娘看看爹,两人异口同声道:“这是八辈子都修不来的好事,爹娘怎能怪你呢?既然有高人愿意指教你成才,是关家祖宗显灵、家族有幸啊!”
列位看官,不知这一段书的意思您是否可听明白?只因关羽眼中烟毒,才将爹娘不知晓的事情和盘托出,而爹娘不仅没有怪罪,反倒十分高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关羽的家人和常平村的人,才知道关羽、关云长就是关家的关长生。关小妹才不关心什么赐名呀改名的事儿呢,她对哥哥说:“我看你点了那么多黑蜡秆,原来是读书啊。书里有好故事吗?”刚问到这里,却见爹爹猛地跺了一下脚说:“嗨呀,云长,你怎么不早说呢?也怨我太粗心大意!我看到你点灯照亮,可是却忘了提醒你,孩子啊,我很小时候曾听你爷爷说过,黑蜡秆的烟有毒性,不伤心,则伤眼。你怕是中了烟毒了!”“哎呀,那可怎么办呀?”娘抹着泪花说:“我孩儿的眼窝不会瞎吧?”眼窝就是眼睛,这是常平村人的习惯叫法。关小妹也哭着说:“哥的眼窝不能瞎,爹,娘,你们快想法给哥哥治一治吧!”
列位看官,还是关小妹的话提醒了大家。爹说:“前日咱村来了个江湖郎中,村人都争着请他看病哩。据说他在村里行医三日,今天正好还没有离开。让我现在就去请他吧。”说着,撩开大步就出了院子。小妹端来半盆清水给哥哥擦脸。关羽则笑着安慰娘和小妹说:“你们不用担心,我的眼窝没事儿,最多是过两天就好了。”奶奶听说这事儿,拉住关羽左看右看,泪珠儿扑簌簌滚落。正在此时,关羽的爹爹已领着江湖郎中来到家中。郎中先查看关羽的眼睛,接着到关羽住的屋子转了一圈,他打着喷嚏跑出来说:“黑蜡秆,散毒烟。由肺入,肿二目。轻则瞽,重则残。溃无治,殃五官。哎呀嗨,小伙子中毒也太深了。怕是大事不妙哇!”关羽爹说:“郎中,你是说我孩儿的眼窝要瞎、五官还要烂掉吗?”郎中认真地说:“《医典三字经》上是这么说的。”奶奶听了这话,急忙对郎中说:“您老医道高深,就像华佗在世,您快给我孩儿治好吧!”
列位看官,一双炯炯亮眼,如今是视而不见,这无异于晴空霹雳呀,莫说关羽一家,就是搁到谁家也受不了哇!只听郎中慢慢道:“稍安勿燥,且由我来处置。”他打开药包,配了几样草药,叫关羽娘大火煮开后端来,他边用棉布蘸了药水擦拭关羽眼睛,边嘱咐关羽爹将关羽那间屋子窗纸撕掉屋门大开,以散毒烟,换新气。洗罢眼睛,郎中又取出陈年熊胆滴几滴在关羽眼睛珠儿上。然后说:“刚才火烧火燎,如扎针刀。现在好一些了吧?”关羽点头致谢说:“好多啦,不难受了。感谢!”奶奶说:“多谢神医!多谢神医!” 郎中说:“老人家,莫言谢,你孙儿燃柴苦读的事儿我听说了——天下难得这样的好学之人呀,难得!日后必成大器!他的精神让在下佩服加感动啊。我不是神医,也治不了你孙儿的病,但是我给你们举荐一位神医,恐怕只有他才能保住你孙儿的眼睛。此人就隐居在中条山南的部官峪桃花涧,号称‘小不治’先生。你们尽快去请他吧,千万莫耽搁了病情!”说罢,哈哈哈哈一声大笑,笑声未落,人已拂袖而去。
列位看官,虽说这位江湖郎中医术不高,却还真有点及时雨、雪中炭的味道!他说的话,关羽一家完全听明白了。关羽爹说:“我去请神医吧。部官峪我年轻时候曾去过,虽然都是山路,但如果道走对了,大半天就能到。如果那神医肯来,吹灯前就能到家。不能耽搁了,现在就出发!”关爹说罢,就要起身上路。关羽却一把拽住爹的袄襟说:“都是孩儿不懂事给家人添了乱,怎么能再劳烦爹爹只身奔忙呢?爹爹,我和您一起走,一是因为那神医不知能不能来;二是咱们上门求医理所应该;三是还能提前半天得到治疗。”奶奶和娘都认为这样更好。关爹说:“好是好,只是叫我孩儿受罪了——他现在是盲人哪!”关羽说:“娘,你找一根棍儿给爹爹,孩儿牵着爹爹手里的棍儿,不是就借着爹爹的眼光了吗?”
看官,我们说关羽确实是非凡之人,你看他对这件事情的一番处理,充分显现了他的智慧和沉稳,多么漂亮得体!说话间关娘和关小妹把干粮、盘缠和一根木棍儿都备齐了,于是关爹在前,关羽在后,中间一根细棍儿牵连,爷俩两双大脚一前一后向中条山云深之处走去。有诗云:
英雄自有贵人相,好汉历来侠士帮。
天下若无烦忧事,芸芸众生为何忙?
欲知那位部官峪神医如何给关羽医目,且听下回分解。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