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录一 (三)
龙且到达齐地之后,与齐王田广合军一处。龙且带了多少军队,史书记载是“号称二十万”。据我估计,龙且所带军队应当是十万,而且是项羽从荥阳战场上抽调的十万精兵。项羽与刘邦在荥阳对峙的二十八个月里,始终占有上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羽的兵力从未少于刘邦。但是,汉四年刘邦最后追杀向今安徽撤退的项羽军队时,刘邦是二十万军队,项羽只有十万军队。项羽的军队为什么越打越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是龙且带走了项羽的十万精兵。这可是项羽的看家资本啊!连这种资本项羽都舍得投入,可见,项羽对收复齐地何等重视。
龙且是西楚国的悍将,十分善战。龙且到了齐地,有人向他建议:韩信的军队是远道而來的胜利之师,军锋正盛;我们是本土作战,应当深壁坚守,然后让齐王田广到各地宣传齐王尚在,这样,各地被韩信征服的齐城就会倒戈反汉。韩信远道而來,如果齐地都倒戈反汉,韩信的军粮都很难解决。到了汉兵断粮之日,岂不是不战而降汉军吗?(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应当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计谋,但是,龙且听不进去。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一悍将,他击败过悍将黥布,从未打过败仗,并且他的胜仗都不是靠智谋,龙且从來都是在进攻战、遭遇战中打败对手的。因此,龙且认为如果这样不战而胜韩信,自己也沒有一点功劳了(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更要命的是,龙且认为韩信非常容易打败(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这一仗如果打胜,整个齐地可得其半,于是,龙且决定迎战韩信(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遂战)。
我真不知道龙且的这种盲目乐观是从何而來。韩信此前已经打败魏豹,灭了魏国;顺手又灭了代国。井陉之战大败赵军,以少胜多,名震天下。一封书信使燕国不战而降。如此了得之人,为什么龙且如此轻视他?真是匪夷所思。
项羽重用如此狂妄无知之辈,焉能不败?
结果,在面对韩信大军之时,韩信巧妙地利用了龙且的骄傲自大,率军半渡潍水,假装力怯而退。龙且不知是计,遂带领少数军队渡潍水追杀。其实,韩信前一天晚上已经派人在潍水上游用上万沙袋堵塞潍水。龙且不知深浅,自以为韩信怯懦,潍水水浅。等龙且渡过潍水,韩信立即派人将上游的万余沙袋全部撤掉。汹涌澎湃的潍水滔滔而下,将龙且的军队切为两半,龙且的大部队渡不了河。渡过河的龙且只带有少量军队,韩信率大军急围龙且,龙且最终战败被杀。龙且之死在情理之中。龙且只不过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兵法中最普通的一条真理:骄兵必败(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周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是,龙且之死却给项羽带來了致命一击:不仅彻底失去了齐地,使西楚国的国都完全暴露在汉兵的威胁之下,而且使项羽二十八个月的荥阳对峙立即变得毫无意义了。荥阳对峙的前提是西楚国的后方彭城是安全的,项羽军粮军需的保障地是安全的。齐地被韩信占领,项羽的大后方立即变得岌岌可危,再在荥阳对峙下去可能面临被包围的险境与断粮的危险。所以,龙且的大意轻敌,不仅使自己失去了生命,也最终断送了项羽的霸业。龙且兵败被杀之日,也就是项羽大势已去之日。
所以,我们讲项羽的失败,岂能不讲龙且?岂能不讲龙且兵败齐地?
龙且兵败之后,项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惧。项羽一向都是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題,但是,龙且兵败被杀之后,项羽已经无兵可用。对于齐地的韩信,项羽只有一条办法:政治手段。这位只凭武力征服天下的军事天才,破天荒第一次派说客遂何去游说韩信叛汉自立。一个最不善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題的人如今却采用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題,实属不得已啊!龙且啊,龙且啊,不知你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对你寄予厚望的项羽?
龙且兵败之后,齐王田广只能怪自己命苦,落荒而逃。韩信乘胜追击,俘虏了龙且的副将,抓捕了大量楚兵,完成了对项羽集团的战略包围(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文臣不行,武将也不行,草民呢?项羽手下有沒有像辕生之流建立奇功的草民呢?
三、未能完成使命的武涉项羽是一个最不屑于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題的人。
黥布叛变是一个可以用政治手段解决的问題,但是,项羽派去解决问題的人不得力,最后使者被杀,黥布叛变。
在刘、项之争的四年之中,历史从來沒用记载项羽用政治手段解决任何问題。
唯一例外的一次是韩信击杀龙且占领整个齐地之后,项羽非常例外地派了一位使者武涉去游说韩信。
一向不用政治手段的项羽何以在此时派武涉游说韩信呢?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
龙且败亡之后,项羽手下只剩十万军队,荥阳战场都难以支撑,更遑论派兵征伐韩信?项羽无兵可用,第一次在楚汉战争中感到了恐惧。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项羽破天荒派出了使者游说韩信。
武涉其人,史载不多,但是,他游说韩信的说辞非常得体,证明了武涉是个人才。
武涉游说韩信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秦亡之后,诸侯各自得到封地,正当与民休养生息,可是汉王刘邦却“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刘邦的欲望何时有满足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进攻,进攻,不得天下,不全灭诸侯,不统一中国,刘邦决不会善罢甘休。
这是告诫韩信,刘邦要的是整个天下,绝不是手下再弄几个诸侯王!你韩信想当诸侯王,只是梦想!
第二,项羽多次手下留情,放过刘邦,但是,刘邦一旦得手,马上就违背盟约,再次攻击项羽。因此,此人绝不讲信用。你虽然现在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但是,你早晚有一天会被刘邦擒拿(且汉王不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你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全在于项王尚在,如果项羽战败,你马上就会完蛋(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
这是告诫韩信,刘邦绝对不是可信之人,他怎么对待项羽,就会怎么对待你!
第三,如今天下的形势取决于你韩信。你帮汉王,项王就失败了;你帮项王,汉王就完蛋了;你保持中立,刘邦、项羽与你韩信三分天下。如果你不能把握好这个关乎到你个人生命的关键时刻,项羽今天败亡,明天就是你的末日。你与项王有交情,为什么不能叛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有何不好?如果你失去了这一次机会,算个聪明人吗(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这是告诫韩信,韩信与项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项羽被灭,下一个被灭的就是韩信。
武涉的这一段游说之辞,非常得体。真不知项羽手下还有多少像武涉这样的人才。为什么这些人才平时都不显山不露水?为什么这些人才都得不到项羽的重视?依我个人之见,武涉的才干当不在范增之下。看看他劝韩信的话,句句在理;虽然他是项羽的说客,但是,他却处处站在韩信的立场上为韩信谋划。天下说客,高水准者,莫过于此。
当然,武涉的话并沒有说服韩信,但是,历史证实了武涉的话是真理。项羽自杀的第二天,刘邦就夺了韩信齐王的兵权。真不知被夺兵权的韩信是否觉得武涉的话言犹在耳?
我的重点不在于讨论武涉其人,也不在讨论韩信为何不听武涉的忠言,我最关心的是项羽为什么迟到此时才会打出政治牌,实在是太晚了啊!
项羽的失败原因我讲的第一点就是政治幼稚。政治幼稚的表现之一就是不懂得用政治手段去战胜对手。项羽在楚汉相争的四年中,仅仅在最后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才派出了一位杰出的说客武涉,游说韩信。虽然武涉沒有成功,但是,武涉的预言一步步实现,证明了韩信也和项羽一样,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补充这一史料,无非想说明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军事斗争就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延续。怎么能在军事斗争中完全放弃政治手段呢?
项羽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败于韩信之后,韩信原來是项羽的部下,后來转会到刘邦俱乐部。如果韩信保持中立,项羽就不会败亡,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帮助刘邦呢?
四、完全不懂政治的韩信韩信是刘邦灭掉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楚汉战争发展到最后阶段时,全国的兵力是刘邦二十万,项羽十万,韩信三十万。其余还有彭越、黥布诸将,这些将领率兵较少,我们可以舍而不论。但是,韩信不能不讲,最终在垓下打败项羽的是韩信。所以,对于项羽的败亡來讲,韩信举足轻重。
韩信占领齐地之后,拥有三十万精兵。在当时的全国战场上,韩信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项羽派武涉游韩信,蒯通也游说韩信。但是,韩信都沒有听。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武涉对韩信的游说,可以说讲得十分到位。韩信怎么看待武涉的游说呢?
韩信听了武涉的一番话,完全从个人恩怨的角度來理解他与刘邦、项羽的关系。这个立场首先就错了。政治上沒有永远的朋友,也沒有永远的敌人,但是,却有永远的利益。
韩信完全不懂刘邦、项羽之争,并沒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有的只是实力强弱的比拼。刘邦当皇帝与项羽当霸王,都是实力较量的结果。
对他自己而言,沒有谁好谁不好,只有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最为重要。但是,韩信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他认为:自己跟着项羽,位低权轻,计谋不为项羽所用;跟着刘邦,给了上将军的位置,吃得好,穿得好,言听计从。所以,我即使死也不能背叛刘邦(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的话有沒有道理?有。
韩信在项羽手下确实未得到赏识与重用,但是,刘邦认识韩信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间历经屈折,经夏侯婴、萧何大力举荐,韩信都得不到刘邦重用;只有在刘邦与韩信充分沟通之后,刘邦才发现了韩信的军事天才。韩信才得以登坛拜将。更重要的是刘邦对韩信是只用其才,不用其人。
何以言之?
其人与其才难道能够分离?
能!
刘邦认为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值得一用,但是,刘邦对韩信其人却深怀戒备。尤其是韩信以一人之力,夺得整个黄河以北的广袤之地,灭了魏、代、赵、燕、齐诸国,军事力量比自己都强,刘邦岂能不用心戒备。所谓“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完全是刘邦笼络韩信的一种手段而已。韩信看不透刘邦,还以为刘邦是自己的刎颈之交,实在是大错特错。
武涉无功而返,另一个说客不期而至。
此人是谁?
鼎鼎大名的蒯通。
龙且是西楚国的悍将,十分善战。龙且到了齐地,有人向他建议:韩信的军队是远道而來的胜利之师,军锋正盛;我们是本土作战,应当深壁坚守,然后让齐王田广到各地宣传齐王尚在,这样,各地被韩信征服的齐城就会倒戈反汉。韩信远道而來,如果齐地都倒戈反汉,韩信的军粮都很难解决。到了汉兵断粮之日,岂不是不战而降汉军吗?(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应当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计谋,但是,龙且听不进去。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一悍将,他击败过悍将黥布,从未打过败仗,并且他的胜仗都不是靠智谋,龙且从來都是在进攻战、遭遇战中打败对手的。因此,龙且认为如果这样不战而胜韩信,自己也沒有一点功劳了(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更要命的是,龙且认为韩信非常容易打败(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这一仗如果打胜,整个齐地可得其半,于是,龙且决定迎战韩信(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遂战)。
我真不知道龙且的这种盲目乐观是从何而來。韩信此前已经打败魏豹,灭了魏国;顺手又灭了代国。井陉之战大败赵军,以少胜多,名震天下。一封书信使燕国不战而降。如此了得之人,为什么龙且如此轻视他?真是匪夷所思。
项羽重用如此狂妄无知之辈,焉能不败?
结果,在面对韩信大军之时,韩信巧妙地利用了龙且的骄傲自大,率军半渡潍水,假装力怯而退。龙且不知是计,遂带领少数军队渡潍水追杀。其实,韩信前一天晚上已经派人在潍水上游用上万沙袋堵塞潍水。龙且不知深浅,自以为韩信怯懦,潍水水浅。等龙且渡过潍水,韩信立即派人将上游的万余沙袋全部撤掉。汹涌澎湃的潍水滔滔而下,将龙且的军队切为两半,龙且的大部队渡不了河。渡过河的龙且只带有少量军队,韩信率大军急围龙且,龙且最终战败被杀。龙且之死在情理之中。龙且只不过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兵法中最普通的一条真理:骄兵必败(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周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是,龙且之死却给项羽带來了致命一击:不仅彻底失去了齐地,使西楚国的国都完全暴露在汉兵的威胁之下,而且使项羽二十八个月的荥阳对峙立即变得毫无意义了。荥阳对峙的前提是西楚国的后方彭城是安全的,项羽军粮军需的保障地是安全的。齐地被韩信占领,项羽的大后方立即变得岌岌可危,再在荥阳对峙下去可能面临被包围的险境与断粮的危险。所以,龙且的大意轻敌,不仅使自己失去了生命,也最终断送了项羽的霸业。龙且兵败被杀之日,也就是项羽大势已去之日。
所以,我们讲项羽的失败,岂能不讲龙且?岂能不讲龙且兵败齐地?
龙且兵败之后,项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惧。项羽一向都是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題,但是,龙且兵败被杀之后,项羽已经无兵可用。对于齐地的韩信,项羽只有一条办法:政治手段。这位只凭武力征服天下的军事天才,破天荒第一次派说客遂何去游说韩信叛汉自立。一个最不善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題的人如今却采用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題,实属不得已啊!龙且啊,龙且啊,不知你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对你寄予厚望的项羽?
龙且兵败之后,齐王田广只能怪自己命苦,落荒而逃。韩信乘胜追击,俘虏了龙且的副将,抓捕了大量楚兵,完成了对项羽集团的战略包围(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文臣不行,武将也不行,草民呢?项羽手下有沒有像辕生之流建立奇功的草民呢?
三、未能完成使命的武涉项羽是一个最不屑于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題的人。
黥布叛变是一个可以用政治手段解决的问題,但是,项羽派去解决问題的人不得力,最后使者被杀,黥布叛变。
在刘、项之争的四年之中,历史从來沒用记载项羽用政治手段解决任何问題。
唯一例外的一次是韩信击杀龙且占领整个齐地之后,项羽非常例外地派了一位使者武涉去游说韩信。
一向不用政治手段的项羽何以在此时派武涉游说韩信呢?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
龙且败亡之后,项羽手下只剩十万军队,荥阳战场都难以支撑,更遑论派兵征伐韩信?项羽无兵可用,第一次在楚汉战争中感到了恐惧。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项羽破天荒派出了使者游说韩信。
武涉其人,史载不多,但是,他游说韩信的说辞非常得体,证明了武涉是个人才。
武涉游说韩信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秦亡之后,诸侯各自得到封地,正当与民休养生息,可是汉王刘邦却“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刘邦的欲望何时有满足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进攻,进攻,不得天下,不全灭诸侯,不统一中国,刘邦决不会善罢甘休。
这是告诫韩信,刘邦要的是整个天下,绝不是手下再弄几个诸侯王!你韩信想当诸侯王,只是梦想!
第二,项羽多次手下留情,放过刘邦,但是,刘邦一旦得手,马上就违背盟约,再次攻击项羽。因此,此人绝不讲信用。你虽然现在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但是,你早晚有一天会被刘邦擒拿(且汉王不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你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全在于项王尚在,如果项羽战败,你马上就会完蛋(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
这是告诫韩信,刘邦绝对不是可信之人,他怎么对待项羽,就会怎么对待你!
第三,如今天下的形势取决于你韩信。你帮汉王,项王就失败了;你帮项王,汉王就完蛋了;你保持中立,刘邦、项羽与你韩信三分天下。如果你不能把握好这个关乎到你个人生命的关键时刻,项羽今天败亡,明天就是你的末日。你与项王有交情,为什么不能叛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有何不好?如果你失去了这一次机会,算个聪明人吗(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这是告诫韩信,韩信与项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项羽被灭,下一个被灭的就是韩信。
武涉的这一段游说之辞,非常得体。真不知项羽手下还有多少像武涉这样的人才。为什么这些人才平时都不显山不露水?为什么这些人才都得不到项羽的重视?依我个人之见,武涉的才干当不在范增之下。看看他劝韩信的话,句句在理;虽然他是项羽的说客,但是,他却处处站在韩信的立场上为韩信谋划。天下说客,高水准者,莫过于此。
当然,武涉的话并沒有说服韩信,但是,历史证实了武涉的话是真理。项羽自杀的第二天,刘邦就夺了韩信齐王的兵权。真不知被夺兵权的韩信是否觉得武涉的话言犹在耳?
我的重点不在于讨论武涉其人,也不在讨论韩信为何不听武涉的忠言,我最关心的是项羽为什么迟到此时才会打出政治牌,实在是太晚了啊!
项羽的失败原因我讲的第一点就是政治幼稚。政治幼稚的表现之一就是不懂得用政治手段去战胜对手。项羽在楚汉相争的四年中,仅仅在最后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才派出了一位杰出的说客武涉,游说韩信。虽然武涉沒有成功,但是,武涉的预言一步步实现,证明了韩信也和项羽一样,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补充这一史料,无非想说明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军事斗争就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延续。怎么能在军事斗争中完全放弃政治手段呢?
项羽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败于韩信之后,韩信原來是项羽的部下,后來转会到刘邦俱乐部。如果韩信保持中立,项羽就不会败亡,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帮助刘邦呢?
四、完全不懂政治的韩信韩信是刘邦灭掉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楚汉战争发展到最后阶段时,全国的兵力是刘邦二十万,项羽十万,韩信三十万。其余还有彭越、黥布诸将,这些将领率兵较少,我们可以舍而不论。但是,韩信不能不讲,最终在垓下打败项羽的是韩信。所以,对于项羽的败亡來讲,韩信举足轻重。
韩信占领齐地之后,拥有三十万精兵。在当时的全国战场上,韩信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项羽派武涉游韩信,蒯通也游说韩信。但是,韩信都沒有听。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武涉对韩信的游说,可以说讲得十分到位。韩信怎么看待武涉的游说呢?
韩信听了武涉的一番话,完全从个人恩怨的角度來理解他与刘邦、项羽的关系。这个立场首先就错了。政治上沒有永远的朋友,也沒有永远的敌人,但是,却有永远的利益。
韩信完全不懂刘邦、项羽之争,并沒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有的只是实力强弱的比拼。刘邦当皇帝与项羽当霸王,都是实力较量的结果。
对他自己而言,沒有谁好谁不好,只有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最为重要。但是,韩信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他认为:自己跟着项羽,位低权轻,计谋不为项羽所用;跟着刘邦,给了上将军的位置,吃得好,穿得好,言听计从。所以,我即使死也不能背叛刘邦(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的话有沒有道理?有。
韩信在项羽手下确实未得到赏识与重用,但是,刘邦认识韩信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间历经屈折,经夏侯婴、萧何大力举荐,韩信都得不到刘邦重用;只有在刘邦与韩信充分沟通之后,刘邦才发现了韩信的军事天才。韩信才得以登坛拜将。更重要的是刘邦对韩信是只用其才,不用其人。
何以言之?
其人与其才难道能够分离?
能!
刘邦认为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值得一用,但是,刘邦对韩信其人却深怀戒备。尤其是韩信以一人之力,夺得整个黄河以北的广袤之地,灭了魏、代、赵、燕、齐诸国,军事力量比自己都强,刘邦岂能不用心戒备。所谓“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完全是刘邦笼络韩信的一种手段而已。韩信看不透刘邦,还以为刘邦是自己的刎颈之交,实在是大错特错。
武涉无功而返,另一个说客不期而至。
此人是谁?
鼎鼎大名的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