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正文 第4章 西楚霸王

    项羽的政治幼稚不仅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同时,项羽在分封诸侯时也犯下了不少错误,进一步表现出他政治上的幼稚。

    进入函谷关之后,项羽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成为了主宰天下的一号人物。当时,摆在项羽面前的有三种选择:选择王业称王,选择帝业称帝,选择霸业称霸。项羽最终选择了霸业,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

    项羽为什么会选择霸业呢?项羽大封天下诸王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12.政治制度选择霸业任何一个人都很难超越历史所提供的条件,提出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作为诸侯总盟主的项羽,进入函谷关后,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当时,可供项羽选择的中国政治制度主要有三种:一是周王朝的王业,二是秦王朝的帝业,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业。

    由于周朝实行的王业距离项羽生活的时代相对遥远,真正可供项羽选择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只有秦朝的帝业和战国时代的霸业。

    秦朝实行的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的帝业,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通过郡县制直接控制全国。

    战国时代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国初期的大国之间的称霸之战,二是战国后期的统一之战。战国初期,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相继为盟主,主导天下。虽然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的时代尚有周天子,但是,此时的周王朝只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它的实力远远不能与这些霸主相比。政治永远只讲实力!周天子既然没有实力,只好沦落为霸主们偶尔一用的一块招牌。

    众心所向项羽为什么选择了霸业呢?

    第一,从众心理。

    秦末大起义中的许多人都有裂土封王的观念,如韩信。他灭了魏、代、赵、燕、齐五国,占据了整个北中国,立下不赏之功。韩信在吞并三秦、开辟北方战场时并未提出分土为王的主张,但是,一旦攻下齐国,便马上以齐地近楚、不易控制为由,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一看韩信求封齐王的信,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老子困在这里,日夜盼望着你来帮我,没想到你竟然想自立为王(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但是,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刘邦终还是满足了韩信的要求,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再如黥布。原为项羽所封的九江王,后因与项羽有矛盾而被刘邦所利用,刘邦的说客说服黥布的理由,从获利的方面看,可保住既得利益――即黥布归汉并不吃亏,跟着项的当九江王,归了刘邦做淮南王,封地一如其旧。从避害的角度讲,黥布已与项羽产生嫌隙,难以消除;跟随刘邦,刘邦非常高看他,会给予他充分信任。因此,权衡利弊,黥布动了心,叛楚归汉。

    韩信、黥布要求裂土封王的心理非常具有代表性。

    汉三年,刘邦困于荥阳时,郦食其向刘邦建议: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王,但被张良阻止。张良认为:天下游士离开父母,抛弃故乡,跟随刘邦打天下,目的就是想得到封赏的土地(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如果我们立了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做王,天下游士就会各去事奉他们的主子,返回故乡,你还和谁一块儿打天下呢(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

    张良阻止分封六国后代为王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同时,张良的分析也让我们看到,裂土封王的势力在当时多么强大。

    因此,项羽在灭秦之后,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愿望,裂土封王。

    大面积的裂土封王,本身就是在恢复被秦王朝中断了的春秋战国列国并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面。因此,选择大封诸王的本身就决定了项羽只能选择霸业,而不能继承帝业。

    衣锦还乡第二,衣锦还乡。

    项羽火烧秦宫后,曾经有人劝项羽:关中之地,是一个四面环山不易被攻破的地方(关中阻山河,四塞),而且“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听人一劝,也动了心,可是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一心想着回归故乡(又心怀思欲东归),就对劝他的人说:一个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一件新衣服夜晚走路,谁能看见呢(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可见,项羽最高的政治愿望是衣锦还乡,做“西楚霸王”,选择霸业正好符合他衣锦还乡的心愿。

    衣锦还乡心理在汉代并非仅项羽一人具有。西汉武帝时期的朱买臣,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时,汉武帝对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汉书?朱买臣传》)应当说,中国古代衣锦还乡的心理非常普遍,并非只有项羽、朱买臣有,许多人都选择衣锦还乡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荣誉感。

    因此,早在巨鹿之战结束时项羽就已经选择了霸业。他封归降于他的秦将章邯为雍王,实际就是大封诸侯王的先兆。入关之后,他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了十八诸侯,其中就包括他在巨鹿之战胜利之后所封的雍王章邯。

    汉人把今天的豫东、皖北和江苏省西部地区称为西楚;今安徽中部、西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湖南东部及江西等地称为南楚;今江苏东部、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北部称东楚。

    13.实施霸业因功封王打天下者享天下中国古代的封王,历来有两种原则:一是“因亲封王”,二是“因功封王”。因亲而封,讲的是血缘亲疏;因功而封,讲的是功劳大小。

    项羽采取什么原则分封诸侯呢?

    项羽于汉元年的封王,基本上采用的是“因功封王”。

    项羽在大封诸侯王之前,曾经与跟随他入关的诸侯将领讲过一段非常重要的对话:天下刚刚起兵之时,立了六国的后裔为王,利用他们的身份号召动员百姓讨伐秦国(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但是,真正浴血奋战三年,最终灭亡秦国的是你们和我(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既然没有功劳,就应当分了他的土地给大家(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侯将领们都非常赞成他的意见(诸将皆曰:善)。

    这段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评价义帝。

    项羽这番话,对“义帝”的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评价,项羽开始提到“天下初发难时”的诸侯王,实质上只是指楚怀王一人而已。因为项羽在名义上只是楚怀王的部下,其他诸侯王与项羽毫无关系。楚怀王只是在陈涉首难时“假立诸侯以伐秦”的工具,当时“假立”义帝的目的是借其原有的王族身份动员楚地百姓伐秦。

    第二,计功封王。

    真正灭掉秦朝、打下江山的是我项籍和随我破秦入关的诸将,因此,应当“分其地而王之”。

    项羽这番谈话的实质是:义帝无功,当分其地;诸将有功,当裂土封王。此中,已隐含了“计功封王”之意。

    如果我们认为项的计功封王的意图在这段话中说得还不够明白的话,那么,汉四年项羽派去游说韩信的武涉就说得更明白了: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

    可见,“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是项羽在汉元年分封诸侯王的总原则。

    不重血缘重功劳与春秋时期的“因亲封王”相比,项羽的“因功封王”应当是个进步,因为,“因功封王”毕竟挣脱了仅凭血缘就可以世代为王的旧制,而肯定了人的后天努力,肯定了人自身的价值。

    项羽在王业、帝业、霸业三种既有的政治制度中选择了霸业,这既是他本人的想法,又是当时多数人共同的期盼。因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必然。项羽不仅选择了霸业,而且创造性地选择了“因功封王”的分封制。但是,这种大分封给项羽带来的是祸还是福呢?

    项羽主观上的确是要计功封王,但是,项的计功封王的总原则并没有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而是出现了较大的失误。

    项羽分封诸王表姓名王号封地都城都城今在地备注汉王刘邦巴蜀南郑陕西南郑后项伯代求得汉中章邯雍王关中地区,章邯据咸阳以西,司马据咸阳以东,董翳据上郡废丘陕西兴平秦降将,被刘邦军围困自杀司马欣塞王枥阳陕西临潼东北秦降将,成皋战败自杀董翳翟王高奴陕西延安秦降将,成皋战败亡吴芮衡山王除项羽所据西楚地外,原楚国所辖土地邾湖北黄冈县项羽所属,降汉,徙长沙王共敖临江王江陵湖北江陵县项羽部将,未出兵楚汉战争黥布九江王六安徽六安由楚降汉,后反汉被诛赵歇代王原赵国所辖土地代河北蔚县境内张耳常山王襄国河北邢台西由楚降汉,后徙赵王田市胶东王原齐国所辖土地即墨山东平度东南原田荣所立,被田荣杀田安济北王博阳山东聊城境内随项羽入关中,被田荣杀田都临淄王临淄山东临淄随项羽入关中,被田荣杀臧荼燕王原燕国所辖土地蓟北京西南由楚降汉,后谋反被诛韩广辽东王无终河北玉田境内被臧荼所杀魏豹西魏王原魏国所辖土地,魏豹据河东平阳山西临汾西南降汉,叛归楚,后被汉将杀司马?殷王朝歌河南淇县后被韩信俘虏韩成韩王原韩国所辖土地,申阳据河南郡阳翟河南禹州(县)申阳河南王洛阳河南洛阳随项羽入关中,由楚降汉14.错封失误后患无穷项羽大封诸侯的失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错封和失封。

    先看错封。

    错封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其人不该封而封,二是其人该封但所封之地不当。

    项羽错封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对刘邦的错封;二是对三秦王章邯、司马欣、董翳的错封。

    封地不当留隐患一是错封刘邦。

    项羽分封诸侯王时最棘手的问题是刘邦。项羽对刘邦的错封主要是指封地不当。

    依照原来的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刘邦早于项羽两个月入关,因此,刘邦理应被封为关中王。

    但项羽极端的自恋心态和对利害的考虑都使他不可能封刘邦为关中王。

    鸿门宴前、鸿门宴中,是杀刘好,还是放刘好?对于项羽集团来说,当然是杀刘比放刘好。既然未杀,对刘邦的防范应当是项羽分封诸侯时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项羽在分封诸侯时仍然未意识到刘邦是他最大的政治对手,但是,项羽对刘邦阻止自己入关仍心存芥蒂(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同时他又担心此时不封刘邦,诸侯会说自己“负约”,更担心由此导致诸侯的反叛(恐诸侯叛之)。仔细考虑下来,巴、蜀之地,路险难行,秦朝都是犯人的聚集地;于是诡称巴、蜀也是关中,于是封刘邦为汉王,辖区、蜀之地(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

    后来,张良用刘邦赏他的珠宝向项伯大力行贿(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刘邦也向项伯大力行贿,请他说通项羽,把汉中之地也划给自己(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伯双重受赂,自然为刘邦大力斡旋,最后就真的使项羽同意了将汉中之地也划给了刘邦(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汉中与关中仅隔一秦岭,比起从巴蜀还定三秦显然要容易得多。更何况,刘邦得了三郡之地,比起仅仅得到巴、蜀二郡相比,显然要实惠得多。

    项羽同意项伯的意见,将汉中之地又加封给刘邦,这是项羽大分封中的一大败笔。

    尽管加封汉中已经是非常优厚了,也无论项羽对刘邦的汉王辖境怎样进行调整,但是,刘邦仍要以“负约”为名挞伐项羽,占领整个关中。刘邦曾经历数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一条就是“负约”。“负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是一个分量极重的词,项羽封刘邦时就担心天下诸侯以“负约”为名指责和背叛自己。

    即使项羽当年同意刘邦为关中王,刘邦也不会只做个关中王,他必然还要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但是,听信项伯之言,加封刘邦汉中郡,为刘邦还定三秦提供方便,仍然是项羽分封中的一大错误。

    封人不当于重城二是错封三秦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

    司马欣(?~前204),秦朝长使,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而后投降楚军,封为塞王,都栎阳,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与曹咎一同自刭于汜水上。

    董翳(?~前204),秦朝都尉,春秋晋国太史董狐后裔。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而后投降楚军,获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死于汜水之畔。先说错封司马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