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正文 第3章 鸿门宴 (三)

    从上述分析可知,项羽在政治上实在是幼稚得可笑。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都认识不清,还谈什么取天下呢?

    鸿门宴是项羽一生事业成败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项羽节节胜利,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鸿门宴之后,项羽一错再错,苦战四年,兵败乌江。刘邦能一而再而三地忽悠住项羽是因为项羽在政治上太幼稚,是因为刘邦看透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所以,整个鸿门宴只说明了一点,就是项羽的政治幼稚。

    项羽的政治幼稚不仅仅表现在谁是自己的敌人这一方面,在其他问题上也同样表现出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诛杀义帝诛杀义帝是项羽政治幼稚的第二个表现。

    义帝的“义”就是“假”,它就像“义父”“义子”的“义”一样。

    立义帝本来是范增的意见,但是,这个意见本身就存有重大缺陷――授人以柄。

    项梁起兵反秦之后,主动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范增错误地总结了陈胜失败的教训,认为其失败的原因是不立楚国君王之后,要求项梁立楚王之后代为王。项梁误信了范增的意见,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仍号称怀王。当时楚怀王的孙子心正在为人牧羊,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新的怀王。

    怀王在反秦之初尚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在项梁战死之后,他对项羽的掣肘已相当明显了:夺项羽军权,派刘邦入秦,任命宋义为统帅救赵,而任命项羽为宋义的副将。这些措施限制了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的重大胜利之后,项羽曾派人向怀王汇报了巨鹿之战及入关的情况(项羽使人还报怀王)。项羽向怀王汇报巨鹿之战及入关情况,意在向怀王表功,希望怀王能收回“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成命。但是,怀王虽然是项氏所立的傀儡,但是,他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傀儡。所以,他利用手中暂时拥有的权力,重申先入关者为关中王的约定(怀王曰:如约),使后入关的项羽陷入政治上非常被动的局面。

    项羽在入关之后究竟该怎样处理义帝的问题,就成为考量项羽政治成熟与政治幼稚的一个标尺。

    项羽先将怀王心尊为义帝,然后将义帝排除在大分封之外,最后派人杀死义帝(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项羽杀死义帝,给了刘邦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刘邦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讨伐项羽,使项羽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其实,刘邦要做皇帝,即使项羽不杀义帝,他也一定会除掉义帝。项羽杀义帝等于为刘邦登基扫清了一个障碍,但同时又成为刘邦讨伐项羽的借口。项羽的政治幼稚于此表现得也相当充分。

    宋人王安石曾经写过题为《范增二首》的诗,其一写道: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

    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这首诗说:秦朝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一时间战争一场接一场。本来得民心者就可以得天下,不知道为什么要用一个放羊娃做义帝?

    可见,王安石对项梁立义帝颇不以为然。

    项羽对义帝可以说既有旧恨,又有新仇。

    先说旧恨。

    当年项梁由于轻敌战死(楚兵已破于定陶),楚怀王心立即赶到彭城,将项羽与吕臣军合并起来,归自己掌管(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夺了项羽的军权。但是,对同样是项梁部下的刘邦,仍然他让独掌军权,封刘邦为武安侯,任命为砀郡长(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项羽同时也受封为鲁公,但是,没有兵权(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此时项羽虽为项梁余部的首领,毕竟项梁战败,军力受损,自己在楚军中的地位尚不突出,所以,只好咽了这口气,但是项羽心中肯定极为不满。

    项梁战败之时,秦兵在章邯的率领下连破陈胜与项梁两支劲旅,整个楚地反秦武装都处在低谷之中,没有人再敢侈谈西入函谷关(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只有项羽与刘邦愿意率军西进。项羽愿意西行入关,直接的原因是项梁被秦军所杀(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他要为项梁报仇。

    但是,楚王心身边的人却极力反对,理由就是项羽太残暴(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悍猾贼),他曾杀死了整个襄城中的成年男子(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所以,最好选派一个忠厚长者,“扶义而西”。秦地的父老乡亲,受秦暴政之害的时间太长了,如果能有一位忠厚长者前往秦地,行仁义之政,一定可以得到秦地父老的拥戴,拿下关中(不如更遣长者,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结果,项羽就被剥夺了西行入关的权力。

    怀王心手下这批官员,都是靠项梁立怀王心才有了今日的地位,自然知道项氏家族势力之大。现在项梁战死,项梁这把悬在所有官员头上的利剑刚刚解除,谁愿意再让项梁的接班人项羽再立奇功,重新骑在自己头上呢?所以,他们抨击项羽残虐,歌颂刘邦是忠厚长者,其真实的意图是想借机打压项羽,不让项氏集团恢复壮大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集团恰恰充当了打压项羽集团的一张王牌。

    既然是墙倒众人推,项羽也只有忍气吞声,放弃西行入关的机会,作为“次将”,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

    当时秦军两大主力军团包围了赵国,北上救赵的风险极大。项羽北上之路,要打硬仗,注定比刘邦直接向西入秦要艰难得多,而且也不如刘邦胜算大。这一安排明显偏袒刘邦,项羽心中岂能无恨?

    但是,一个人怀才就像女人怀孕一样,终究不可能不让世人知晓。项羽北上救赵,建立奇功,歼灭秦军两大主力军团,成为诸侯的总盟主,并以诸侯总盟主的身份向怀王报告了消灭秦军主力之事,但是,怀王仍然坚持按照入关前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为关中王”办理,丝毫没有考虑项羽在灭秦斗争中的巨大贡献,这肯定让旧恨在心的项羽更加恼怒(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项羽并不是没有能力西行入灭秦,而是楚怀王心不让他西行入秦。这岂不是将项羽逼上了梁山?不反就没有出头之日。所以,项羽杀怀王也是怀王一逼再逼的必然结果。

    项羽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怀王是我家项梁所立,三年反秦,怀王没有任何功劳,他怎么能够主持盟约(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真正打江山的是你们大家和我(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项羽讲的是实话,但是在操作上不够谨慎,因为怀王是杀不得的。杀了怀王,就是以臣弑君,就给了自己的政治对手一面正义的旗帜,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极大的被动。

    刘邦的目的是做大汉皇帝,他与项羽一样不能容忍怀王凌驾于自己之上。所以,项羽不杀怀王,刘邦将来也必然会除掉怀王。项羽率先除掉怀王,做了刘邦未来要做的事,又给了刘邦一个讨伐项羽的最好借口,这是项羽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误!

    公元前205年月三月,刘邦第一次出关到达洛阳,新城(今河南偃师)三老董公(负责教育的乡官)建议刘邦为义帝发丧,公开讨伐项羽。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刘邦不但为义帝发丧,还整整为义帝哭祭了三天,并派使者遍告天下诸侯:义帝是天下的共主,如今项羽先则流放义帝,继则将义帝杀害,这是大逆无道之举(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希望天下的诸侯能够与我一道讨伐诛杀义帝的逆贼(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项羽诛杀义帝成为项羽在政治上陷于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刘邦在政治上打击项羽的一面正义的旗帜。

    迷信武力迷信武力是项羽政治幼稚的第三个表现。

    项羽迷信武力有它的客观基础,就是项羽个人的勇猛善战。项羽在垓下被围之时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力能拔山,豪气盖世,但是,战局对我如此不利,连一生追随我转战的宝马也不愿再跑了。宝马不愿再跑了怎么办?虞啊虞啊,我怎么安排你?

    这首歌充满了英雄末路的万绪悲凉,与刘邦的《大风歌》同样有名。其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七个字表达了项羽对自己武力的肯定,这是项羽迷信武力的基础。

    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骓,是跟随项羽转战南北的宝马;虞,是项羽最宠爱的美女,一直追随项羽,在项羽垓下突围之后,虞可能自杀身亡。今天安徽灵璧县城东十五里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横额刻有“巾帼千秋”四字。两旁对联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项羽迷信武力,不懂得军事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军事并非目的。因此,不讲政治策略,暴虐滥杀,绝对不可取。

    项羽起兵不久,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久攻不下,攻下来之后,将襄城的成年男子全部活埋(已拔,皆坑之)。

    这件屠城之事成了项羽残暴的第一项指控。

    当怀王召集大家商议进兵攻秦之事时,怀王身边近臣列举项羽暴虐的案例即是曾经屠杀了襄城的百姓。

    汉元年(前206年)四月,项羽分封诸侯归国,其中齐地分封了三位诸侯王。没有得到分封的田荣率先在齐地叛乱,拒绝项羽分封的齐王入境,并且杀死胶东王,指示彭越杀济北王,然后田荣自己独占了整个三齐之地,也就是整个的山东。

    项羽率部平定田荣,田荣败走平原,平原的百姓杀死了田荣。按理说,如果项羽在田荣死后再对齐地进行一些政治安抚,齐地的叛乱便可彻底平定,但是,项羽却到处焚烧房屋,杀戮田荣降卒(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田荣降卒),逼得齐地百姓纷纷反叛项羽(齐人相聚而叛之),田荣的弟弟田横乘机起兵反楚(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

    当时,刘邦在关中已经得逞,项羽需要的是迅速平定齐地,抽身对付刘邦。但是由于他迷信武力,一味屠杀,结果身陷齐地战场,无从抽身(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刘邦趁机坐大坐在,占领整个关中,进而出兵东进,一直打到彭城。

    再比如说外黄(今河南民权县)事件。

    汉四年,刘邦第二次在项羽猛攻下失守成皋,仅和滕公逃出城,到达韩信所在的河北。刘邦夺走了韩信手下的精兵,并接受了郎中郑忠的建议,命令刘贾率兵两万,帮助彭越在梁地烧楚军粮。

    这一年,项羽面临起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先是韩信攻齐地,接着是龙且军团被韩信全部歼灭,彭越又南下切断项羽军粮道(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所以,项羽被迫第二次从成皋前线回来平定彭越之乱。彭越这次出兵,占了十七座城。项羽费了好大力气才攻下外黄。由于攻占外黄伤亡颇多,项羽占领外黄后,曾下令杀戮城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乃东行击陈留、外黄,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指城东,欲?之)。但是,这件事却被外黄县令一位幕僚的十三岁小孩子制止了。此事说来真怪,这位十三岁的小娃娃,对项羽说:彭越势力大,外黄抗不住,只能暂时投降彭越,等待大王。现在大王来了,又要将满城的男人杀光。如果这样干,整个外黄以东的这十几座城,都不敢降项王了(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

    项羽听了这位十三岁小孩子的话,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把原来准备屠杀的外黄男人全放了(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者)。

    这事一传开,从外黄到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的十几座城立即都归顺了项羽,项羽迅速平定了彭越占领的梁地(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王安石《范?二首》的第二首说:?人七十漫多奇,为汉驱民了不知。

    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居?,即今安徽桐城。范增是居?人,故称其为“?人”。

    这首诗说:范增七十多岁,号称多奇计,实际上他是在为汉王刘邦驱赶百姓。谁说他可以在项羽的军队中称为“亚父”?真应当把远远胜过范增的外黄县令门客的孩子当做项羽的谋士。

    这首诗讽刺范增自称多奇计,实际上并没有为项羽提过什么好建议。这位十三岁的外黄少年,就胜过范增。

    可见项羽的暴虐虽出自本性,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遇到一个能够用正确的策略来引导他的人。范增虽然是项羽谋士,但是,范增并没有完成规劝项羽的任务。所以,王安石写诗讽刺范增不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但是,此时已是汉四年的冬十月(中历?西历?),离项羽最后败亡已为期不远。如果项羽能够早一点认识到迷信武力是一大过失,可能不会失败得那么惨。

    综上所述,项羽的政治幼稚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政治对手缺乏认识;二是错杀义帝使自己陷于政治上的被动;三是迷信武力,不讲政治。

    但是,上述三点只是项羽政治幼稚的三个方面;项羽政治上的失败绝不仅仅是上述三点,应当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这一原因给项羽带来了一系列的厄运,直接导致了项羽的失败,那么,这一原因是什么呢?请看:西楚霸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