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正文 第3章 鸿门宴 (二)

    大家也许会感到很奇怪:项羽已经深感对不起刘邦了,为什么还会同意项庄舞剑行刺刘邦呢?

    我们不妨对鸿门宴上的全部参加者作一分析。鸿门宴开始时只有四个人参加宴会:项羽、刘邦、范增、张良。但是,范增自作主张,召来了项庄,让他进入宴会,以舞剑助兴为名(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刺杀刘邦。这样,鸿门宴就有了五个人。可是,项庄还没有舞剑,又杀出来了一个人――项伯。项伯是一个政治糊涂虫,夜见张良,泄露重要军事情报即是明证。但是,此时的项伯表现得非常清醒:他知道项庄舞剑是要行刺刘邦,因此,便主动要求与项庄对舞。项伯此时如此清醒,原因只有一个:刘邦是自己的亲家,万万不能让自己的亲家在鸿门宴上遇刺。可见,刘邦前一天晚上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竟然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真行!

    对于此时的鸿门宴来说,范增是主谋,项庄是刺客,他俩心中自然明白为什么要舞剑;刘邦是被刺杀的对象,加上刘邦的精明强干,他心中也十分明白情况的凶险。张良就更不用说了,他对这一切都洞若观火。连我们前面讲过的那位将个人之“义”置于集团根本利益之上的政治糊涂虫项伯,这会儿也变得非常机灵。项庄刚刚拔剑起舞,他就立即拔剑起舞,而且常常用他的身体保护着刘邦(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项羽此时对刘邦深感忏悔,范增使眼色,他不应;范增举玉?暗示,他不理睬,他要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岂能同意?项羽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同意项庄舞剑,恰恰证明他并不知道项庄舞剑的真实目的,他也不知道项伯为什么也要拔剑起舞。整个舞剑的真正目的他是一无所知,只对场上的表演看得津津有味。

    参与鸿门宴的六个人,五个心如明镜,唯独项羽完全不了解真相,项羽政治上的糊涂还用再说了吗?鸿门宴其实是五位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的宴会!

    4.警告威慑樊哙陈词项羽惊呼:客何为者张良看到项伯在保护着刘邦,但是,宴会上剑光闪烁,很难说会出什么意外。于是,趁项伯保护刘邦之际,张良立即出营门急召樊哙。

    樊哙的妻子叫吕?,刘邦的妻子叫吕雉,吕雉与吕?是亲姐妹。因此,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关系,而且,樊哙本人还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

    樊哙得知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危险后,立即闯入大帐。樊哙入账,“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威猛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中止了项庄的舞剑,化解了一场危机。眦,是眼眶。连麻木到极点的项羽对樊哙的闯帐都立即戒备起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是古人由坐到站的过渡阶段,相当于今天的跪姿。政治上极其麻木的项羽“按剑而跽”,说明樊哙的闯帐一下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张良马上向项羽解释:这是沛公的侍从。

    樊哙警告:别学亡秦樊哙闯帐后,借题发挥,慷慨陈词,与刘邦前后呼应。

    樊哙的说辞十分有力:一是以亡秦作比。

    樊哙开场即以“亡秦”作比,说“亡秦”杀人如麻,导致天下叛乱(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如果项羽要杀刘邦,“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实际上是以“亡秦”警告项羽,不要走“亡秦”的老路,随便杀人。当然,樊哙警告项羽不要随便“杀人”并不是泛指,而是指刘邦。

    此番说辞最后说,如果要杀了像刘邦这样有功的人,那简直就是继续走“亡秦”的道路。

    攀哙拈出“亡秦”作比,明显含有对项羽的告诫。用现代的话来讲,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一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二是要防止重蹈历史覆辙。在暴秦刚刚灭亡之时,人们普遍认为秦亡的原因是过于暴虐,因此,樊哙的话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二是拈出怀王之约。

    刘邦对项伯、项羽的说辞都没有敢提到当年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灭秦进入秦国都城咸阳的人封关中王)这句话,为的是怕项羽认为自己有当关中王的野心。但是,樊哙此时却毫不忌讳地讲出来(怀王与诸将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樊哙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出这件事,使项羽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告诫了项羽――刘邦是功臣,是理所当然的关中王。这就在道义上公开抢占了制高点。

    三是与刘邦前后呼应。

    刘邦在鸿门宴前一天面见项伯时曾说过封闭仓库、登记官吏百姓是为了等待项羽,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应付非常事件。樊哙将这层意思加以强调,使刘邦的谎言更令人相信。更为重要的是,樊哙讲,沛公有如此大的功劳,不但没有封侯之赏,项羽反而听信挑拨离间的话,想杀有功的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这是刘邦不敢说也不便说的话,但是,出自樊哙之口,就非常自然了。

    四是出自武夫之口。

    樊哙是一介武夫,给人的印象是粗鲁豪爽,上述三点借樊哙之口说出来,更容易使人相信。

    项羽面对樊哙一番说辞竟然无话可答,只是非常尴尬地说了一个字:坐(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明明是樊哙满口谎言,却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明明是被人欺骗,项羽却似乎真的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过之人!

    刘邦集团的团结一心,项羽本人的政治幼稚,昭然若揭。

    我颇疑樊哙之言是张良所教,否则,一介武夫何以有如此睿智!

    10.不辞而别刘邦逃亡樊哙决断不辞而别刘邦利用樊哙闯帐的机会,立即借口“如厕”――就是上厕所,招樊哙出了项羽的大帐,安排逃席。

    因为刘邦再也经不起范增的屡生事端了。

    刘邦离席之后,一连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

    刘邦深知鸿门宴凶多吉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因此,逃席开溜是上上之选。但是,精明老到的刘邦即使是逃席,也希望安排得有条不紊。

    刘邦首先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对是否告别一事心中犹豫不决,所以他才向部下征求意见。樊哙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这一次他的判断却很好:不辞行。因为,办大事不拘小节,行大礼不顾细节。如今,项羽集团人多气壮,比如砧板与刀,我们只是砧板与刀之间的鱼肉,何必要告辞(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刘邦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

    刘邦镇静安排善后第二,安排善后。

    首先是选定善后人。张良的精明强干已经被刘邦所了解,所以,刘邦特地选定张良作为善后人,留下来善后。所谓善后,一是辞行,二是献礼。张良献的礼是刘邦带来的白璧、玉斗,这可以从反面证明刘邦的“籍吏民,封府库”未必完全可信――如果真是封了府库,刘邦的白璧、玉斗从何而来?这么造反的沛公从哪能弄来的白璧、玉斗?

    其次是交待辞行时间。刘邦脱逃之时,极其紧张,但是,他仍然不忘向张良交待了一个重要细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公乃入。”

    项羽与刘邦的驻地相距四十里,但是,刘邦逃席走的是小道,只有二十里。即使如此,他仍然仔细交待张良,务必等到他回到大营,才能进帐辞行,以免范增再生事端。

    刘邦的精细、老到,项羽怎么能比得上?

    再次是处理随从。

    刘邦来鸿门赴宴时带来了一百多位骑从,刘邦逃席时将他们全部抛下,只带了四员大将: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而且只有他自己一人骑马,四员大将全部步行。

    这样安排,明里说是避免了大队人马出走的动静太大引发范增的追杀,暗里说四员大将无马步行,一旦遇到不测,四员大将只有拼死格斗,组成一道防火墙,方便刘邦自己脱身。当然,此中真意刘邦不便明言,司马迁也不便明写。

    四员大将中的纪信在后来的荥阳之战中装扮做刘邦,带领两千女子,开东门出降,吸引了项羽军队的注意力。刘邦趁机带了十几位随从,从西门脱身。纪信冒充刘邦,帮助刘邦逃跑,最终被项羽所杀。

    刘邦的这种安排虽然很周密,但是,他宁可牺牲部下也要保全自己的用心,也让人看到了刘邦自私阴刻的一面。

    刘邦逃回了自己军中,张良入席善后,项羽竟然还问:“沛公安在?”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张良代刘邦献给他的一双白璧。项羽政治上糊涂到了何种程度啊!

    范增气得拔剑撞破了玉斗,气急败坏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断定,将来夺项羽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11.幼稚糊涂项羽六言道尽糊涂整个鸿门宴项羽一共说了六句话:1.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2.壮士,赐之卮酒;3.赐之彘肩;4.壮士,能复宴乎;5.坐;6.沛公安在。

    第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性命;第二句话,表明项羽完全不理解樊哙闯帐的真实目的,反倒欣赏起了樊哙的勇武;第三句话,樊哙的闯帐坏了范增的大事,项羽竟然浑然不知;第四句话:继续欣赏樊哙的勇武;第五句话,一个“坐”写尽了项羽的政治幼稚;第六句话,一句“沛公安在?”,道尽项羽糊涂到底。

    可以说,直至鸿门宴结束,项羽始终未能认识到刘邦是秦朝灭亡之后与他争夺天下的真正对手。因此,宴前、宴中都错失了消灭刘邦集团的大好时机。

    以上我们讨论了项羽政治幼稚的第一个例证,就是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刘邦是他真正的政治对手。

    总被忽悠下面我们补充论证项羽政治幼稚的第二个例证。

    鸿门宴结束了。刘邦忽悠住了项羽,躲过了鸿门宴前的军事打击,也避开了鸿门宴的行刺,在接下来由项羽主持的大分封中刘邦又分到了巴郡、蜀郡、汉中郡,号为汉王。

    项羽完成了大分封之后,回到西楚国的国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没有得到分封的田荣率先驱逐、杀死项羽分封的三位齐王,自立为齐王。刘邦重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关中。此时,项羽面临东西两方面的叛乱,东面是田荣,西面是刘邦。项羽何去何从?应当先剿灭谁?

    刘邦为了迷惑项羽,给项羽传达了两条信息:一是向项羽保证,自己该当关中王而没有当上,因此想得到关中,达到这一目的就会立即罢手,绝不敢向东侵占项王的地盘(乃遣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二是把“齐梁反书”送给项羽,向项羽告发齐、梁想要与赵国联手起来灭楚(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羽曰:齐欲与赵并灭楚)。齐是自立为齐王的田荣,梁指彭越。这封书信应当是田荣、彭越想联合刘邦一块儿反叛项羽的一封信。此时刘邦已经攻占了三秦之地,占据了关中;还要表明自己没有非分之想。项羽相信了刘邦确实是只想得到关中地的谎言,于是放弃了攻打关中的想法,将兵锋指向了齐地的田荣(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项羽到此时还不知刘邦的目的是整个天下,还误以为齐地田荣是主要敌人。

    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令萧公角等击彭越,彭越败萧公角等。

    在关中,另外两个被封的秦王早已归降了刘邦,只有章邯坚守了十个月,他在等项羽,等项羽杀回关中时做内应,但是,他始终没有等来项羽。项羽误以为成不了大气候的齐地田荣是最大威胁,于是出兵齐地,而没有及时出兵关中,将刘邦逐出关中或加以消灭,致使刘邦在关中坐大坐稳,将关中变为他与项羽对决四年的大本营。

    直至刘邦站稳关中,又挥师东进,占领了西楚国的国都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这时才意识到刘邦这老小子是自己真正的敌人,但是,此时离鸿门宴已达半年之久了。

    可见,项羽不仅在鸿门宴上认识不到刘邦是自己真正的敌人,而且,在刘邦占了关中之后还认识不到刘邦的危害之大。等刘邦攻占了自己西楚国的国都,他才认识到刘邦非同小可,是真正的敌人;但是,为时太晚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