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正文 第3章 鸿门宴

    刘邦巧妙地利用和项伯订立的儿女亲家关系,欺骗项伯,并且通过项伯初步欺骗了项羽,让项羽取消了第二天用军事手段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这对刘邦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胜利。但是,项羽对刘邦的疑虑和恼怒并没有得到完全解除。

    而且,项伯也明确告诉他,要他第二天一早到鸿门拜见项羽。所以,刘邦第二天必须亲自到鸿门面见项羽。那么,鸿门宴上刘邦又会怎样与项羽集团进行周旋呢?刘邦的这种巧妙周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6.刘邦说辞暗藏玄机解释而非谢罪第二天一早,刘邦带领一百多位随从来到鸿门,面见项羽。鸿门,是古地名,在今临潼市东五公里的鸿门堡村,是当时通往新丰的大道。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许多解读《项羽本纪》的人都认为这个“谢曰”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我认为:这个“谢”绝对不能讲成“谢罪”。“谢罪”是承认自己有罪,刘邦此时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自己有罪。这个“谢”就是“解释”。刘邦对项羽的一番说辞主要是向项羽进行解释,他要将项羽对他的敌意说成是项羽对他的误会,因此,他需要向项羽进行一番解释。

    刘邦的鸿门说辞非常高明,非常值得认真品味: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我与项王共同攻打秦军,您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我都没有料到我能先入关破秦,又在此处见到将军。如今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你我之间产生误解。

    要害细细品味刘邦这段话的要害有三条:第一,叙旧。

    刘邦这番讲话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极力模糊项羽的政治警觉,使项羽的政治认识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历史阶段之中。因此,叙旧就成为刘邦最重要的手段。

    通过叙旧,刘邦想使项羽顾念当年并肩作战的友情,不去思考秦王朝灭亡之后刘、项两大集团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项羽本来在政治上就十分糊涂,刘邦这番话的目的就是使糊涂的项羽更糊涂,以便利用项羽政治上的糊涂,避免与项羽在此时摊牌。

    第二,逢迎。

    经过张良的开导,刘邦已经完全了解引发项羽大怒的原因,是自己的行为刺伤了项羽的自尊与虚荣,关键又是自己比项羽先入关。因此,鸿门宴上见到项羽后,刘邦极力淡化自己首先入关灭秦的功劳,把自己费尽心机攻入关中,说成是“不自意”,是自己都没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刘邦心中也认为是将军您应该先入关。

    这一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羽的自尊与虚荣。刘邦这一手其实就是拍马屁,只是刘邦拍得非常高明,拍得项羽浑然不觉。这在拍马屁之中应当是最高境界。

    第三,化必然为偶然。

    刘、项两大集团的矛盾是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必然性冲突,不是一般的偶然性冲突。

    刘邦有意要淡化这种冲突的必然性,因此,他说是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了、项误会。这明显是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刘邦的这番鸿门说辞非常厉害。

    而且,这段话出自刘邦之口,更是不容易。刘邦平时怎么说话?那是张口“骂曰”,闭口“乃翁”(你老子)。《史记》中记述刘邦语言,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一个“骂”,似乎刘邦不骂人就不说话,说话就要骂人。《史记》中刘邦有三种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汉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记》写刘邦说话,最多的是“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

    但是,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骂人话都没有,可以说,对刘邦一生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然,这也说明刘邦说话完全可以不骂人。

    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

    7.项羽被蒙自惭自傲项羽心生忏悔项羽又是如何理解刘邦的鸿门说辞的呢?

    听到刘邦这一番甜言蜜语、谦恭卑微地说辞,项羽晕头转向了,简直摸不着北了,因为他的自尊和虚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了。

    此时他真心实意地感到对不起自己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差一点毁灭掉刘邦集团感到内心忏悔。

    我们这样讲有根据吗?

    有!

    我们只要看看项羽听了刘邦的鸿门说辞后的回答就能明白项羽是怎么想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推出曹无伤作为替罪羊,为自己开脱“罪责”,这不是内心忏悔是什么?项羽对刘邦的内心忏悔是项羽彻底受骗的标志。

    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之命!

    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当然,这个“罪责”是项羽自己认为的“罪责”,并不是项羽真正的罪责。消灭刘邦集团,对项羽集团来说,何罪之有?

    有人认为:为了辩白和洗刷自己,项羽将归附和投靠自己的人说出来,是项羽的粗豪少谋。

    这话并不错,但是,这种看法并没有看清项羽。项羽是因为内心深感忏悔才说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的,根本原因不是“粗豪少谋”,而是不知道刘邦在演戏,在有意掩盖自己和项羽主动争天下的真相。也就是说,项羽不知道刘邦是和他争夺天下的真正对手。

    在自责、忏悔之中,项羽以诸侯上将军和东道主的双重身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鸿门宴。整个鸿门宴上,项羽一方面因为自尊得到满足而非常自傲,另一方面因为内心忏悔而感到自惭。

    不失骄傲本色我们怎么知道鸿门宴上项羽的自傲呢?

    看看鸿门宴上的座次便可知晓项羽的自傲。

    战国秦汉时习俗,堂上的座位,对堂下而言,面向南是最尊贵的;不对堂下而言,面向东的座次最尊贵,其次是面向南,再次是面向北,最后是面向西。

    鸿门宴上,项羽面向东坐,是最尊贵的地位;范增面向南坐,是次尊贵的地位;刘邦面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张良面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

    项羽坐在最为尊贵的面向东的位置,表现了项羽以诸侯总盟主自诩的心情;刘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面向北的位置,让项羽、范增坐上位,从行动上有意表现对项羽的尊崇。刘邦的做秀谦恭,项羽的自负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表明项羽已经完全被刘邦所哄骗!

    我总觉得项羽这个人非常好哄。

    后来楚汉相争时,刘邦手下一个重要谋士陈平献反间计,要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因为,项羽手下仅有这一位谋士,如果离间了他们两人的关系,项羽自然更容易对付。陈平是怎么施行离间计呢?说起来都让人好笑。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阳武(今原阳东南)人。、起义后,陈平往事魏王咎。刘邦还定三秦,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诸役,成为匈奴汉高祖的重要谋士。高帝六年(前201)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为左丞相,不久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原来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的大营,陈平让人先端上上等的酒菜。等项羽的使者说明自己是代表项羽出使,陈平马上对项羽的使者说,我以为是范增的使者。然后将上等的酒菜撤下去,再换上劣等酒菜。项羽的使者很气愤,回去如实汇报,项羽听了怀疑范增和刘邦暗中勾通,马上夺了范增的权,范增气得离开了项羽。这样,项羽手下连一位谋士都没有了。

    这种低级把戏都能骗住项羽,项羽实在太好哄骗。

    8.阴谋血腥席间较量项羽的彻底受骗是否意味着刘邦在鸿门宴上已经转危为安了呢?

    不一定。

    我们今天仍然用“鸿门宴”来代表险象环生、难于应对的场面,特别是酒宴;因为,在项羽忏悔之后,鸿门宴仍然不太平。因为在宴会上接连发生了两件事:一是范增举?,二是项庄舞剑。

    范增举?默然不应我们先说第一件事。项羽决定的专断和随意,使他唯一的谋士范增都不了解此时项羽的忏悔之情。所以,项羽不杀刘邦并不代表范增不想谋杀刘邦。范增的第一个举动是“数目项王”,屡屡向项羽使眼色。范增使眼色,当然是示意项羽在宴席上诛杀刘邦。但是,范增完全不了解此时项羽心中已经非常懊悔不该起兴兵灭刘的念头,怎么可能再在宴会上杀掉刘邦呢?范增看见使眼色不见效,这才一而再而三地举?(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是一种有缺口的环形佩玉,范增举“?”是以“玉?”的“?”谐音“决心”的“决”,要求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但是,“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并不知道此时的项羽已经不是入关之后两次“大怒”的项羽了,项羽当时“大怒”的前提――自尊和虚荣的受到伤害――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项羽充满了对刘邦的忏悔之情,因此,他绝不可能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面对范增的频频举“?”,项羽必然是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浑然不知再说项庄舞剑。

    范增看见项羽对自己举“?”不作任何反应,他终于明白项羽是不愿意在宴会上除掉刘邦。于是,范增采取了另一措施:用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舞剑,计划在舞剑中刺杀刘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句熟语即出于此。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