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正文 第4章 西楚霸王 (二)

    司马欣属于不当封而封,且封非其地。

    司马欣是秦将章邯的部下,但是,司马欣对项梁曾有过大恩(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项梁在秦朝时曾因犯罪被逮捕入栎阳(今西安)监狱,当时栎阳监狱长是司马欣。后来,蕲县(今安徽宿县)监狱的监狱长曹咎给司马欣写了一封信,这场官司才得以了结,项梁因此躲过了一场牢狱之灾。

    对于项梁这场官司来说,司马欣是一个关键人物。秦朝法律苛刻,项梁犯法入狱,凶多吉少。即使有曹咎的说情信,但是,司马欣可以做这个人情,也可以不做这个人情。项梁最终得以了结官司,当然是司马欣的决断的功劳了。

    所以,项梁对曹咎、司马欣一直非常感恩。项梁的态度又大大影响了项羽,项羽对曹咎、司马欣也抱有感恩之心(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

    因此,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王时,司马欣被封为塞王,都栎阳(今陕西富平县)(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

    司马欣在整个楚汉战争中没有任何出色表现:汉二年刘邦杀回关中,司马欣立即降汉。彭城大战司马欣虽然逃归项羽,但在楚汉战争中寸功未建。汉四年,项羽因军粮被彭越所劫,不得不回师,临行前,项羽竟然将镇守成皋的重任交给了曹咎、司马欣。项羽临行之前给他们说得非常清楚:“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只要求他们坚守勿战,维持十五天即可。结果,只挨了刘邦军队五六天的臭骂,大司马曹咎就受不了了(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司马欣不知道是阻拦了还是没阻拦,反正曹咎出战兵败,曹咎与司马欣同时自杀。曹咎擅自出兵时,司马欣是曹咎的副将,他既不能阻止曹咎违令出战,又不能力挽狂澜,最后只落得兵败自杀的下场(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项羽竟然封了这样一位庸才为关中三秦王之一,实在是匪夷所思。

    再看错封章邯。

    章邯当封,但封非其地。

    章的是秦末名将,他曾率兵打败了进入关中的起义军,又战败陈胜、项梁,巨鹿之战后降项羽。此人善于作战,是秦末战争中不可多得的将才。

    章邯率秦王朝二十万野战军降楚,为秦朝最后灭亡的确立有大功。项羽在巨鹿之战结束后立即封章邯为雍王,使之成为关中三秦王中第一位受封者。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的初衷,大概是想以秦人治理秦地。但是,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兵之后,关中百姓把对暴秦之恨倾注到章邯身上。因此,一代名将章邯最终打不赢杀回三秦的汉军,其中,民心的向背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邯虽然败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但是仍然顽强地坚守了十个月。直到彭城大战后,因汉军水淹废丘,他才兵败自杀。

    以计功封王的原则衡量,章邯可以封王。但是,把他封于秦地为王,执行项羽以秦人治秦地的方针却是项羽大分封中的又一大败笔。

    另一位秦降将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三秦王的分封,都是错封。章邯的错封仅仅在于封地不当,不该错封在秦地;司马欣、董翳不仅不该封在秦地,而且根本就不该封王,属双重错封。

    三秦王错封的后果极为严重。汉元年四月诸侯分封完成,刘邦八月杀回关中,除了章邯进行了殊死抵抗外,司马欣和董翳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项羽利用三秦王遏制刘邦杀回关中的愿望完全落空。从此,关中富饶的土地,秦代以来形成的耕战结合的组织方式,为刘邦提供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源源不断的兵员、物资,成为刘邦牢不可破的根据地。

    三秦王除章的外,司马欣、董翳都是庸人;而且,关中百姓都因他们坑杀二十万秦降兵而对他们恨之入骨,而项羽偏偏在关中封了这三位秦将,因此,三秦王的部队全无战斗力。

    15.功臣失封引发叛乱定标准以我为尊再说失封。

    所谓“失封”,是指当封未封。

    项羽主持的分封是“计功封王”,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项羽以什么作为“有功”与“无功”的标准呢?

    我们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分封的几条记载:1.申阳,首先攻下河南郡迎接楚军,被立为河南王;2.张耳,一向有贤能之名,又随从项羽入关,被立为常山王;3.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随从项羽入关,被立为衡山王;4.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又随从项羽入关,被立为燕王;5.齐将田都,带兵救赵,又随从项羽入关,被立为齐王;6.田安,项羽渡河救赵之时,田安攻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被立为济北王。

    吴芮(?~前202),济阴鄄城(今山东淄县)人。任秦番阳令。与英布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后从项羽入关击秦。项羽分封,立其为衡山王,都郑。后归顺刘邦,前202年(高祖五年)徒为长沙王,都临湘(今长沙),旋卒,谥文王。

    田安,项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赵时,田安攻下济北数城,并率所部投奔项羽。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都博阳(今山东泰安)。田荣造反时被杀。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项羽是以尊楚为盟主、随同自己救赵入关作为衡量“有功”“无功”的标准。

    基于这一标准的分封只封了两类人:一是随他救赵、入关的将领,一是反秦起义初期时形成的诸侯王。

    封诸王失封功臣但是,还有一些人,如齐地的田荣、彭越,赵地的陈余,项羽没有封他们,他们有没有功劳呢?

    有!

    应该不应该封呢?

    应该!

    齐地是秦末大起义中三大中心之一。率先举兵反秦的是田儋。田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王族后裔,他的堂弟田荣,田荣的弟弟田横,都是齐地的豪强;而且,他们三人都深得齐地士人之心,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陈涉举兵反秦之后,田儋第一个杀掉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县令举兵。举兵后,田儋认为:自己是齐国田氏王族的后裔,因此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田儋自立为王的法理是自己为齐国王族后裔。

    田儋起兵后,带兵平定了整个齐地。

    秦将章邯围攻魏国时,田儋发兵救魏,被章的所杀。而且,章的还趁机包围了田荣。

    齐地百姓听说田儋死了,又立了另一位齐国王族田假为齐王,田假任命了两位田氏宗族分别为将、相。这位被齐地百姓所立的另一位齐王田假,成为田荣与项梁反目的导火索。

    项梁听说田荣处境危险,于是率楚兵打败章邯,救了田荣。田荣解围之后,赶走了齐王田假,田假逃到了项梁军中,两位田氏将相逃到了赵国。田荣另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

    田市,汉时期人。的儿子。被叔叔立为齐王。项羽后来封为胶东王,都即墨(今山东平度)。田市胆小怕事,不听田荣的话,被田荣诛杀。章邯得到秦朝的增兵之后,要与项梁决战。面对兵力大增的章邯,项梁要求刚刚被自己救出的田荣参战。但是,田荣却提出了出兵的条件:要求项梁杀死逃到楚军中的齐王田假,赵国处死逃到赵境的齐王田假的将、相。项梁和赵国没有同意田荣的条件,田荣便赌气不派兵救赵。从此,田荣和项梁结下了仇怨。

    虽然田儋、田荣是秦末大起义中齐地反秦武装的杰出代表,为推翻暴秦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田荣既没有参加救赵,也没有随同项羽入关,所以在项羽大封诸王时,田荣失封。

    扫障碍不识对手失封田荣是项羽的一个重大失策,导致了严重后果。

    汉元年四月,项羽完成了诸侯分封,各诸侯王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五月,没有得到分封的田荣率先叛乱。他联合同样没有得到分封的齐地另一位实力派人物彭越,杀死了项羽分封的三齐王,吞并三齐,自封齐王。

    田荣的叛乱立即引起了项羽的极大注意。因为田荣的叛乱――第一,率先叛乱;第二,威胁彭城;第三,鼓动叛乱;第四,误导项羽轻视刘邦的威胁。

    田荣是项羽大封诸侯之后的第一个叛乱者,而且,叛乱的齐地距离彭城较近,项羽自认为田荣叛乱威胁到了彭城。

    彭越原为江洋大盗,趁乱起兵,未得分封而心怀不满。其实,彭越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

    陈涉起兵之后,张耳、陈余说服陈涉到赵地策动反秦,并立赵王之后赵歇为赵王,使今河北一带成为天下反秦的又一个中心。张耳、陈余的反秦活动引起了秦国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章邯杀死了陈涉、项梁、田儋之后,立即带兵进攻赵国,引发了著名的巨鹿之战。

    张耳(?~前202)(今天封)人,秦灭魏后,任外黄县令。秦朝末期,、,进入阵地(令淮阳)时,聚众已数万。张耳投奔陈胜起义军,被任为左右校尉。同各路诸侯入关,项羽立为常山王。此后投汉,封赵王。巨鹿城被围之时,张耳在巨鹿城内,陈余带兵在巨鹿城外。张耳屡屡要求陈余发兵救援巨鹿,陈余知道自己兵寡力弱无法施援,引起张耳对陈余极端不满。巨鹿之战结束后,张耳指责陈余救援不力,并且怀疑陈余杀了自己派来求援的将领。陈余面对挚友的误解、指责极其愤怒,弃印而去。因此,陈余未能像张耳一样随同项羽入关。只是因为陈余一向颇有贤名,巨鹿之战中又立有大功,因此,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封给陈余三个县。陈余因此大为不满。他认为自己仅封三个县,只相当于一个侯,比起张耳封常山王差得太多。

    因此,陈余向田荣请求救助,田荣资助陈余军队,赶走常山王张耳,陈余于是加入到田荣的叛乱之中。

    田荣又封彭越为将军,让彭越参加诛灭三齐王的行动。

    田荣还写信给汉王刘邦,联合刘邦反项。一时间,田荣叛乱引发了诸侯大乱,刘邦乘机得利。

    因此,项羽决定发兵平齐。

    但是,田荣只想当齐王,彭越是趁机发难,陈余是发泄不满,他们三个人都有怨气,但是,他们三个人都没有消灭项羽、建立帝业的大志,也没有建立帝业的资本。

    只有刘邦,既有大志,又有资本,是项羽的头号敌人。但是,项羽由于政治上的幼稚,不仅鸿门宴前、宴中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他最大的政治对手;而且,面临汉元年五月田荣叛乱,八月刘邦还定三秦的复杂局面,仍然没有意识到最大的危险在刘邦而不在田荣。

    因此,项羽兵发齐地,没有及时增援坚守废丘的章邯,没有及时亲临关中,使刘邦乘机轻取关中。这是项羽在政治上的一大失策。

    探原因且听分明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分封问题上出现了那么多失误呢?

    关于失封的原因。

    第一,对田荣。

    田儋、田荣是齐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战死之后,田荣成为齐地反秦武装的首领。田荣对项梁请其出兵救赵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杀田假为先决条件,并在其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时拒绝出兵,明显不对,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但是,项羽因为田荣当年不与项梁合作,又不参加巨鹿之战和联军入关,拒绝承认田荣反秦有功,拒绝封田荣为王,明显有悖于“计功封王”的原则。

    因此,田荣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田荣叛楚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1.他资助了陈余叛楚;2.他煽动了彭越叛楚;3.他误导了项羽,让项羽再次忽略还定三秦的刘邦,让刘邦成为日后项羽的大麻烦;田荣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第二,对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盗出身,虽然此人在政治上极为糊涂,却极有军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与刘邦共同攻击过秦军。《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与彭越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相遇。彭越是昌邑人,当时他刚刚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与刘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军。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来。此后,刘邦带兵西进,彭越占据巨野,聚众万余。这是今存正史中有关彭越参加反秦的唯一记载。

    项羽没有和彭越共过事,对彭越的重视明显不足。项羽没有分封彭越基于两点:一是彭越没有大军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诸侯王。

    后来,对项羽未分封的不满与刘邦的拉拢,使彭越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成为楚汉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游击司令,成为困扰项羽的军粮供应问题的最大障碍。这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项羽“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则并无错,依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封也是大势所趋。忽略了彭越这位著名的游击将军不能全怪项羽谋划不周,只能说是项羽运气不好。刚好这位不符合分封标准的人是如此优秀的一位游击战专家。

    第三,对陈余。

    陈余早年就是一位名士。陈涉一起义陈余和张耳就面见陈涉,劝其立六国之后以培植反秦力量。后来,又随武臣一块来到赵地,使赵地发展成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战中,他是驻守巨鹿城外的盟军的主要力量之一。项羽消灭王离军团之后,他与诸侯军共同参加了对章邯的作战,还亲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害,成为章邯最终决定降楚的原因之一。只是因为他后来与张耳反目,愤然出走,所以才没有参加入关。但是,陈余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王离,秦朝名将孙子,之子。继其父为秦将,率兵戍边备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与章邯一起统率秦兵与作战。公元前208年,他奉命率军南下与等共围张耳反秦军于,杀后为率援军击破,被虏,遭杀害。项羽仅仅以陈余没有跟随自己入关而忽略了陈余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明智的。

    项羽的失封导致田荣、彭越、陈余联手叛楚,客观上帮了刘邦。

    可见,项羽分封诸侯的误封、失封,给他自己带来了重大灾难。

    上面我们所谈的都是项羽失败的政治原因。除了政治原因之外,军事被动也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人们一般都认为项羽是一位名将,英勇善战,但是,在楚汉战争中他却一再表现出军事上的被动。要知道项羽在军事上为什么被动,怎样被动,请看:生死决战。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