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正文 第八章 人类应该信仰什么(二)

    我对这一理论持否定态度。如果我不能确信这一点,即恰恰根据他所创造的世界的性质而认为上帝是有限的,那么我必将放弃我所具有的全部信念。

    其实,通常人们所认为的上帝是全能的,这种观念是错误和幼稚的,对上帝的这一评价也并不公正。每个成年男女对孩童时期都会有一点模糊的记忆,那时候好像父母就是无所不能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总以为父母能够得到任何东西,他们好像是魔术师,一挥舞那神奇的手杖,就能够变出一切孩子们想要的东西。岁月留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即父母不受任何律令的限制,也不受任何应该避免之事的约束。

    只有当我们长大了,才会发现,父母既不是魔术师也不是什么世界的主宰。我们必须长大成熟,才能理解上帝也同样不是什么魔术师,也不能眨下眼睛就能够改变世界上的一切。但当我们与父母间的关系趋向于成熟时,就能够对父母受到的限制和必然性产生足够的认识。而在宗教领域里的成熟,同样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对上帝的浅薄之见,认识到上帝是在创造一个可预见性的,为普遍法则所统治的世界的同时,也自愿放弃了一些无上的统治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许许多多被称作为“邪恶”的东西也充斥着这个世界。以水的属性为例,但上帝创造出水之时,他能够浮载航船与转动磨盘,这被看做是好的,但就是水的本性之中,也包含着能将我们溺死这一点。

    正是这个事实对那些无神论者提出的极其尖锐的问題给出了回答:“为何上帝不将人类造成不犯错误的物种?”如果上帝真的这么做了,人类或许现在还是上帝把玩的木偶,在其指尖的吊绳牵引之下來回跳动呢。这样,人类就被剥夺了最尊贵的能力:选择正确而不是错误的能力。

    不,上帝不应该为人类所犯的罪孽给予完全的救赎。上帝赋予了所有人解救自身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上帝显示了至上的智慧。在可以将我们造成僵硬的机器之时,上帝却将我们造成了智慧的人,能做出选择的人。这正是真正的个人主义,是追随着道德直觉作出道德决断的天赋能力。

    这也正是世界的希望之所在。

    §§§第三节 具有自由选择权的人

    我们相信独立的个性,我们相信自我成长的价值,我们相信个人责任给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也是上帝与人关系的真相。如果我们确实在寻求自身的个性与自由,我们就不该向上帝祈求给予我们不犯错的能力。因为这样,两者间的关系就从根本上被取消了。

    那时候,上帝就不过是一个神圣的暴君,我们也不过是其独裁统治下的奴隶而已。一个沒有个性、沒有选择、沒有自我判断、沒有责任感的世界是一个邪恶而非美好的世界。这看似一个悖论,但上帝的存在就是一个证明,人在这个世界中是有大量自主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存在着被毁灭或被拯救的两种结局。

    但我们并非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形单影只,茕茕孑立。我们想要其属于一个整体,去影响他人,同时也被我们社会的整个观念相影响,沒有什么比那些绝对的孤立更让人们感到恐怖了。

    上帝赐予我们这个欣欣向荣的星球,我们身在其中并不感到孤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影响的圈子也愈來愈大。正是在这星球的荣光与悲鸣中,我们彼此相连。从这种互相纠缠的命运之链中,我们理应获益匪浅。虽然不是每个个体都能够制造出电灯照明、安眠药或交响乐等,但在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中,我们却成为了这些东西的享用者和受益者。

    人们之间互相依存,才构成了这个社会,为此我们也确实付出了代价。由于人的互相交往,邪恶也像黑色污染源一样在大地上蔓延,承受如此的苦难确实是人类的悲剧。但如果不是这样,人类的苦难将更加沉重;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像是封印在魔法图章中的渺小灵魂,不仅与社会中的邪恶,也和社会上的善良严格地隔绝开來。社会是上帝对人类的馈赠,我们的相互交往也许正是上帝对我们的最高意愿。

    我并不认为,我所说的这些是对邪恶的完整回答。但我以为这的确是一个更符合逻辑也更具有理性的答案。我知道,会有某些时刻,我们深切地盼望上帝能够从天而降,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命运与进展。我们热切地希望上帝能将他的规则打破,将我们心中的悲痛和民族所承受的苦难统统地化解掉。这是很正常也是很自然的祈求----祈求上帝能够阻止人间的悲剧,或者避免某些带给人类威胁的事件发生。

    但是,我们应该理智地规劝自己,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我们好像孩子一般向父亲哭泣,要求他打碎一些人类社会的律令,要他粉碎如万有引力一般的道德法则,以使人类避免承受因自身的愚蠢和软弱带來的后果。

    每当我用头脑思考而不是用心灵感受之时,我就明白,上帝不会无缘无故地涉人红尘琐事之中的,这会使所有人类自己的努力都化为乌有。我们不能祈望上帝将我们从自身的邪恶中拯救出來,无论那是源自无知还是贪婪,是一国引起的灾难,还是人类长久以來就在忍受的、如不加以制止必将波及更广、殃及无辜的独裁统治。我们不指望上帝用魔术将人类恶的后果消除殆尽,我们不能只是关心自身内在的心灵福祉,而希望上帝会免除我们生命中所必然经历的一切危险与失败。

    如果上帝看到人类是如何错误地理解了他们的选择自由,是如何违反道德律令时,他必定会充满哀愁。

    “人啊,人”,他痛苦地哀鸣,“我赐给你们星球,赐给你们钻石、黄金和那些会提供热能的煤炭,它们遍布大地,就像是叶脉上长满了树叶;我给你们水源,它们源源不断,推动你们的磨盘,让你们的生存繁衍;我赐给你们肥沃的土地,你们可以在上面耕种稻谷,微风吹过扶起了一阵阵波浪。但你们对它们做了什么呢?”你们疯狂开采煤矿,留给后人的所剩无几。我的钻石,我的黄金以及我给你们的生命水源,你们都将它们封闭起來,藏在自私和贪婪的围墙之内。你们既拒绝用我的礼赠建立起公义的世界,你们也必将滥用黄金和我赐予的有价值的资源。

    “你们已经将城市变成了废墟,无辜的孩子们在千百次的战争和杀戮中丧命。噢,人啊,你已经找到了开启我的能量宝库的钥匙。在这个统御世界的秘密心房中藏着决定所有人生死的力量。噢,这次你是要选择死亡的武器还是生命的器具?是必然的毁灭还是可能的生存?”

    §§§第四节 宇宙给人类的伟大启示

    我们今天所欠缺的东西正是对天启的新理解。从历史典故中看,天启是发生在西奈山上的。上帝通过圣经或先知与圣徒在西奈山上表述了自己的意志。

    而事实上,天启应该被看做是日常生活中和上帝的共存,人类的命运的器具往往就是上帝传送意志的工具。一个好友,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或者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领袖就负载着神性,就像沥青包含着抵制辐射的不羁能力一样。

    将上帝看做具有仁爱和创造力,看做人类自赎和完善自己的源泉,这绝非一种主观的印象,因为整个宇宙都在切切实实地证明着这一神圣的概念。这是一个彼此相连的世界,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储存着永无止境的仁爱、真实和美好。世界上确实有恶行涌动,但正如哲学家怀特海所指出的,在人类历史的大潮中,这些恶都不会永远地存在下去,也不会取得对善的胜利。它们终将屈从于正面的、富于生命力的人类潜能。

    正是在善良的人的日常琐事中,上帝得以向人们阐明自己的心声。先是从一个善良的父亲或善良的母亲的性格那里看到何为“良善”,再转到更为普遍的上帝的“良善”,这是合情合理的。对上帝的这一看法,正是根植于像家庭这样充满和睦和亲切感的社会形式之中,然而才逐渐延伸到无限的领域中去,逐渐地成熟,从而成为不朽的。

    我们不能说上帝是我们臆想中的一种印象,其实我们无处不在地与上帝相遇。“相遇”意味着我们能与上帝谋面,与这个真理的倡导者、仁爱的创造者和正义的追寻者面对面地进行沟通。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宇宙带给我们的伟大启示中,我们能够学到的东西比斯宾诺莎曾经说过的还要多。我们的仁爱、同情与上帝相关联。它们居于此处。就像是万有引力定律之于自然界,它们是上帝赋予世界的构架基础。

    人类不仅仅与神圣的价值准则相遇,而且我们本身就体现、呈现并传承它们,我们是价值的传播者,在它的光影下起舞。留待我们自己决定的重要问題是,我们要做神的什么样的使者。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是否是上帝的合格使者,我们是在冷酷之中表现出对智慧而非神性的信仰了?还是在充满创造力的同情中成为上帝值得信赖的真正臣子?

    我们确实无法真正地为上帝下定义,因为人类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我们的见识总是肤浅的,也许借助于比喻,我们才能解释真正的神性。但让许多人不理解的是,我们对宇宙的科学揭示同样是某种形式的比喻,正如宗教所描述的一样。人类认为,在他们将世界称作是一个大机器时,他们的用词很准确,这难道不是一个比喻、一个暗喻吗?

    理智、目的、求生的意志、爱的需求、面对世界的渴望----所有这些都是通往现实的重要途径,就像是原子和电子一般。有时候,在我看來,我们之所以用习惯和粗俗,而非善良和良知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正是我们甘愿以一种低级的眼光來审视自己----好像我们人类不配作为神性之镜一般。

    这或许正是在一些神学圈子中,总是流行精神上的自我贬低的原因之所在。但是,为什么我们必须通过将复杂化为简单來解释这个世界呢?这并沒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为什么我们对原子倍加尊崇而对人心却置之不理?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在内心深处,也存在着最高的、反映着宇宙之中最深沉的东西----我们的力量之源了?正是这力量让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寻找完美和至善。

    或许我们还未认识到上帝的本质,但是上帝规定了种种律条----即对社会、心智的普遍法则,以及道德上的约束力----这些我们都已经具有。就像是哈可因所坚持认为的那样,上帝为世人疗伤并非梦幻,而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和上帝的相遇既在心智的完善也在自然的普遍之中,既处于人性的目标之中,也处于原子运动的规律之中。

    疯狂的男人,敏感的女人,他们对上帝只是抱有病态的尊重。从那些病态的迷乱中获得自由,这正是宗教偏见的肇端!一旦我们从人类的实例中懂得了正义与仁爱,我们就会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正义的世界,这种对世界的解释并非黑暗中尖厉的口哨。人类无需将仁爱与理性加入宇宙,因为他发现它们就在那里;他无需将这些特性投射到世界中,因为我们就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与它们相遇。

    这种对上帝的理解并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正重新构建着上帝的理念,比以往多了一份成熟而少了一份脆弱。我们对上帝的新观念并非是说上帝改变了自己,而是说随着自己见解与经历的改变,我们自身也在发生改变。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