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人类应该信仰什么(一)
§§§第一节 信仰上帝的根基
上帝对人们说:“人啊人,我创造了地球,给你们钻石、黄金和会发热的煤,我给你们水源,给你们肥沃的土地,但你们用它们來做了些什么呢?人啊,你们自己已经找到了开启能量宝库的钥匙,但竟然还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你们究竟是选择毁灭,还是生存?”
正如上帝创造了水,而水的力量既可以给世界带來好处,也可能给世界带來灾难。所以人成了负载着上帝力量的航船,拥有无穷的力量,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人们有能力解除纷争,战胜困难,但这同一种力量也会带來肆意杀戮的恐怖。
人类最大的财富,在于必然要经历道德选择这一过程。正是这样,人类才具有了尊贵的能力:选择正确而不是错误的能力。相反,一个沒有个性、沒有选择、沒有自我决断、沒有责任感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邪恶的社会。正是因为人们有着自主选择的自由,也就有了可能两种不同的结局:被毁灭或者被拯救。
上帝对人们说:“人啊人,我创造了地球,给你们钻石、黄金和会发热的煤,我给你们水源,给你们肥沃的土地,但你们用它们來做了些什么呢?人啊,你们自己已经找到了开启能量宝库的钥匙,但竟然还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你们究竟是选择毁灭,还是生存?”
“上帝,是你给了我安宁”,但丁身处天堂,跪在上帝面前大声地叫道。其实,这种说法并非从但丁开始的,也不会到他结束。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安宁來源于上帝,我们找到了安宁,也就找到了上帝,这种朴素的想法是上古初民智慧的结晶。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诗人、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都会來到普通的信仰者中间,歌唱那句永恒的赞歌:“啊,上帝,只有你,才能给我们提供安息之所。”
灵魂在无形的圣爱中找到了栖息地,这确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们是上帝的子民,这种信仰比钻石还要宝贵。上帝用他那有力的臂膀支撑着我们,环绕在我们身边,就像是广阔的海洋拥抱并环绕着每一朵浪花中的细小水滴一样。这样,我们这些在宇宙中觉得无家可归的人就能够心平气和地走上生活之道了。
但是精神病理学家却观察到,当代人中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想象,即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承认上帝的存在,或者说,即使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但头脑中对上帝的观念却是非常淡薄的,这些幼稚的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危机。这种虚弱的信念正是现代人感到绝望和内心的根源。
一个病人曾这样向我倾诉:“如果我对一位朋友失去了信心,如果我的生意赔本了,如果我的妻子对我不忠了,我满可以在另一个或者更好的人那里找到新的寄托。但如果我对上帝的存在失去了信心,就像我现在这样,我将去哪儿寻找我的心灵归宿呢?”
在很多人的心里面,都可能存在着一种不可知论的怀疑倾向。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怀疑倾向变相地减轻自虐的痛苦,但事与愿违,他们这样做无异于中世纪的忏悔者,跪在地上无情地鞭笞着自己。
现在,有很多具有高超天赋和严谨思维的人总是不断地研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希望从中找到这个永恒问題的答案:“我怎样才能相信上帝?”这个问題已经进入了一个极为艰深的研究领域。他们就像是但丁在《地狱》中描述的那个精灵一样,永远地摇摆于困境和情感之间。
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总是挖空心思去否认上帝?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够投入到上帝的怀抱之中?其实,他们的灵魂是分裂的,这个世界上到处游荡着这样的灵魂。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这种情况是有着极深的心理根源的。那就是在人们早期的成长阶段,心灵曾蒙受过沉重的阴影,这是一层由于信仰和行为不一致而产生的阴影。
在一些家庭中,行为和信仰则是不一致的,父母在行为和言论方面都是温和的、充满爱心的,但他们心中的上帝却是严厉的、带着仇恨的。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起來的孩子会患上精神分裂症,这是他们在爱与恨之间徘徊说造成的负面效果。因为他们在孩童时代一直生活在一种矛盾的气氛当中,这种矛盾就是其父母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协调所产生的----父母信仰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他们带着爱心去做事,却又带着充满着恐惧去信仰上帝或认为上帝是邪恶的;他们粗暴地对待上帝,却又在伦理上认为上帝是爱他的。这种冲突的成长氛围就成了滋生他们日后的痛苦、矛盾和无信仰的温床。
有神论者也是形形**、各式各样的。心灵健康的有神论者和心灵扭曲的有神论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之间的差别是成熟的信仰和病态的信仰之间的差别。其实,在所有祈祷者和宗教仪式的背后,确实存在着可能隐藏着的虚假真诚,就像是存在着虚假的爱与悲痛一样。
宗教的确应该感谢心理学,正是心理学将这种幼稚的上帝观念揭露了出來,这种观念不过是一些情感扭曲的幻想罢了。也正是心理学将这些幼稚的上帝观念清除掉了,从而为形成成熟的上帝观念扫清了道路。
神学家这么说:“我是直接面对上帝的,我和上帝的交流是不能用语言來表达的,也是不能去分析的。我知道上帝就像是我知道太阳在发光,自己在呼吸一样,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所以我拒绝任何心理学上的分析。”
传统的教徒可能会这样说:“我是通过自己的理性和天赋认识到上帝的,上帝总是用一种腔调对人类说话,正如他在西奈山上对摩西训诫时的腔调一样。”
他创造了我们,他向我们发出了召唤;他是永恒的主,高高地耸立在了不安定的“小我”之上。上帝不仅仅是人类心灵中的一个观念,而且是一种永恒的现实。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心理经验或情感需求的一种反应。这些琐碎的分析会破坏上帝那完美的形象。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的宗教信仰尽管非常坚定,但仍然是非常不成熟的,并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信仰者,他们头脑中关于神的观念其实是残缺不全的。
前些日子,一个极度悲痛的妇女前來向我求助,在残酷的战争中,她的儿子离她远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她掉下了眼泪:“为什么这种灾难偏偏落在了我的头上?我是善良的,从來沒有干过什么错事啊!在礼拜天和宗教节日中,我都是虔诚着遵守各种仪式的。现在,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啊?难道我多年虔诚的祈祷,就换來如此的下场吗?”
我对这个妇女的遭遇非常同情,也理解她的悲痛与伤心。她的这种反应是任何一个陷入悲痛之中的人都会有的。但同时我也发现,她的想法很不成熟,她对上帝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她的倾诉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如果上帝不对我特殊照顾,将可怕的死神从我的生活中剔除的话,我就不会再去信仰他、崇拜他了。”对她而言,只有上帝赐予她好处时,她才去信仰他。反之,如果上帝对她那近乎天真的祷告沒有什么反应的话,她就不愿意去信仰上帝了。
对很多人而言,他们去信仰上帝是需要附加条件的,这是一个“如果……那么……”的信仰模式(如果上帝对我好,我才去信仰上帝)。对他们而言,是否信仰上帝有赖于能否长期不断地得到实惠和帮助。
每一个宗教首领在其教会里都有不计其数的崇拜者,他们将这个领袖尊为至高无上的神。对他们來说,宗教首领就应该像一位厨师长,负责煎那条最大的鱼,其他的教徒只是对他们发出的命令做出应承的侍者而已。而在很多人心中,上帝只不过是一个英雄的化身,他们可能也会嘲笑上帝主宰天下一切的观念,也会蔑视这种幼稚的做法,但如果他们真诚地反思一下自己,就会发现他们的上帝观也和这些想法沒有什么区分。
有人可能会反对我说,你对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是对上帝的亵渎。对于这种看法,我的回答是:对于长期居住在天堂里面非常孤独的上帝而言,能够揭示出人们心中虚假的情感,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吗?
在心理分析学的帮助下,消除这样一种荒唐的上帝观不是非常具有意义吗?不要忘了,在人类历史上,人们信仰的大多是居住在天堂的、经过自己思维加工过的上帝,对于长期存在的真正的上帝而言,我们是从來沒有认真地描绘过的,现在到了揭示这种虚假观念的时候了。
§§§第二节 个人信仰的演变过程
面对如此令人失望的表现,面对人类心灵上如此众多的心理疾患,还能指望当代人生活在一种健康、成熟的宗教观中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是。”所有自然的声音都证实着上帝的存在,而现在所需要的就是:人类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神圣之音。
任何一个人在灵魂深处,或许都会对另一颗真正寻求宁静的心灵产生兴趣。因为借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狂躁和平静。所以我愿说出我的经历----这绝非一个特例----如果对心绪不宁的同时代人哪怕有些许帮助的话,也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总体來讲,我对上帝的思考经历过好几个阶段。孩童时代,我对神的印象是人们通常都有的----一个年长的、长胡子的、德高望重的形象,大概就像是我祖父的相片那样,不过这张照片蕴含着某种天堂式的虚幻感。
之后,作为一名神学专业的学生,我度过了精神上极其痛苦的几年,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挡不住我的一个追问:“上帝到底在那儿,他的本性究竟怎么样?”后來我才意识到,年轻时代的痛苦只是对生命缺乏信任感和对个人信仰不确定的不安。但我知道,寻觅上帝的这段青春岁月,对我精神成长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一位从未品尝过拒绝、迷茫、恐惧的宗教导师,是不会对人们的心灵世界有所帮助的。
这么多年以來,曾有那么一刻,我认为人是有足够能力去解决一生中遇到的所有问題的,人性自身就是全部的答案。从传统上讲,对人和人性价值的强调一直就是犹太人思想理念的一个根基,但不久之后,我开始认识到,人性不足以解释人类的全部。无论是心智还是创造力,除非将它看做是发源于宇宙的神力,否则根本得不到真实的理解。
我开始觉得,整个人类历史,连同其所有的悲与喜、成与败,都是从一本既无开头也沒有结尾的大部头书中截取出來的一页----它永远也无法被真正破解。如果割裂了与此页有关联的内容,就更让人觉得是在翻看一本天书。
人类的探究也仅仅是宇宙的历史中壮丽篇章的一段,只是不间断的生命之歌中的一曲。人类的智慧和那时常萦绕在人类心头的良知,也只不过是一种更强大的智性和更宽广的创造力的局部反映。沒有这一信念,就找不到开启心灵密码的钥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人类史诗就会成为隐匿着的文字符号----一些毫无疑义的字母拼凑。
在很多年中,有一个问題就像是一团无法消逝的迷雾,就像一块摇摇欲坠的大石头,压在我的信念之上,几乎让我的心都碎了。这个可怕的问題就是:“正义的、仁慈的上帝为何允许罪恶和苦难横行?”
只要困守在传统上帝观的正统教义中,我就沒办法就化解其中的剧烈冲突。我搜遍了宗教史上的典籍,但那些著名的论证,无论是用本体论、宇宙论还是目的论对上帝进行解读,我都很少能得到慰藉。我读了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读了斐洛和萨阿迪,读了笛卡尔、贝克莱、康德和黑格尔,虽然我对他们用字词构建起來的辉煌大厦深感敬意,但我那饥饿的灵魂,竟找不到一点有用的精神食量。
到了近些年,我才开始发现那条通往上帝的大道,才开始令我那充满矛盾的心灵得到歇息。在希伯來人的智慧箴言录中,给予了我一点暗示。我开始明白,犹太人的先知们也曾被同一问題所困扰。
那些影响力持久的古代圣贤们对以色列人说:“上帝建立了宇宙中的自然规律,希望能起到作用。他又给了你们良心和理智,希望你们能够使用。如果你们滥用它们,他不会因为要维护这个世界的秩序而搭救你们,所有的苦汁都是你们自己酿成的。”
在这种体会中,我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智慧、一种成熟的智慧----它并非让上帝成为干涉人类生活的天父,那种上帝即一切的理念只不过是甜言蜜语或者恶意欺骗罢了。我理解为什么雅阁告诉本族人(他们确信自己被上帝所爱),不要自作多情地相信,上帝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圣城有所偏爱。道德律令在神性世界中并沒有偏袒----渐渐地,我开始理解,我的先辈们为何不是在奢华和安逸中,而是在世界秩序的动荡不安、行将坍塌之际,在他们历尽颠沛流离之苦之后,才发现了上帝的伟大,窥见了宇宙的真相。
那些沒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人们会说,正是这个理念使得整个民族受苦受难,犹太人理应丧失这种信仰。但是,不是在那些胜利者的目光之中,而是在这悲剧的墓志铭上,圣徒们发现了上帝的手记。在几乎被忽略了的事实面前,难道沒有什么能够让人震惊、发人深省的东西吗?这听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邪恶与苦难正是上帝的诞生之所。
对先知的思考让我对上帝的观念愈加清晰了,乍得一看,这即使不是异教观念,也是让人感到害怕的观念,因为我们竟然说上帝不是万能的----它也是受限制的。我们会充满疑虑地问道:“上帝怎么可能是有局限的呢?如果他不是全能的----如果他不能做出他愿意做出的一切----那么他肯定不是上帝。”
上帝对人们说:“人啊人,我创造了地球,给你们钻石、黄金和会发热的煤,我给你们水源,给你们肥沃的土地,但你们用它们來做了些什么呢?人啊,你们自己已经找到了开启能量宝库的钥匙,但竟然还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你们究竟是选择毁灭,还是生存?”
正如上帝创造了水,而水的力量既可以给世界带來好处,也可能给世界带來灾难。所以人成了负载着上帝力量的航船,拥有无穷的力量,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人们有能力解除纷争,战胜困难,但这同一种力量也会带來肆意杀戮的恐怖。
人类最大的财富,在于必然要经历道德选择这一过程。正是这样,人类才具有了尊贵的能力:选择正确而不是错误的能力。相反,一个沒有个性、沒有选择、沒有自我决断、沒有责任感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邪恶的社会。正是因为人们有着自主选择的自由,也就有了可能两种不同的结局:被毁灭或者被拯救。
上帝对人们说:“人啊人,我创造了地球,给你们钻石、黄金和会发热的煤,我给你们水源,给你们肥沃的土地,但你们用它们來做了些什么呢?人啊,你们自己已经找到了开启能量宝库的钥匙,但竟然还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你们究竟是选择毁灭,还是生存?”
“上帝,是你给了我安宁”,但丁身处天堂,跪在上帝面前大声地叫道。其实,这种说法并非从但丁开始的,也不会到他结束。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安宁來源于上帝,我们找到了安宁,也就找到了上帝,这种朴素的想法是上古初民智慧的结晶。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诗人、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都会來到普通的信仰者中间,歌唱那句永恒的赞歌:“啊,上帝,只有你,才能给我们提供安息之所。”
灵魂在无形的圣爱中找到了栖息地,这确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们是上帝的子民,这种信仰比钻石还要宝贵。上帝用他那有力的臂膀支撑着我们,环绕在我们身边,就像是广阔的海洋拥抱并环绕着每一朵浪花中的细小水滴一样。这样,我们这些在宇宙中觉得无家可归的人就能够心平气和地走上生活之道了。
但是精神病理学家却观察到,当代人中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想象,即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承认上帝的存在,或者说,即使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但头脑中对上帝的观念却是非常淡薄的,这些幼稚的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危机。这种虚弱的信念正是现代人感到绝望和内心的根源。
一个病人曾这样向我倾诉:“如果我对一位朋友失去了信心,如果我的生意赔本了,如果我的妻子对我不忠了,我满可以在另一个或者更好的人那里找到新的寄托。但如果我对上帝的存在失去了信心,就像我现在这样,我将去哪儿寻找我的心灵归宿呢?”
在很多人的心里面,都可能存在着一种不可知论的怀疑倾向。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怀疑倾向变相地减轻自虐的痛苦,但事与愿违,他们这样做无异于中世纪的忏悔者,跪在地上无情地鞭笞着自己。
现在,有很多具有高超天赋和严谨思维的人总是不断地研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希望从中找到这个永恒问題的答案:“我怎样才能相信上帝?”这个问題已经进入了一个极为艰深的研究领域。他们就像是但丁在《地狱》中描述的那个精灵一样,永远地摇摆于困境和情感之间。
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总是挖空心思去否认上帝?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够投入到上帝的怀抱之中?其实,他们的灵魂是分裂的,这个世界上到处游荡着这样的灵魂。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这种情况是有着极深的心理根源的。那就是在人们早期的成长阶段,心灵曾蒙受过沉重的阴影,这是一层由于信仰和行为不一致而产生的阴影。
在一些家庭中,行为和信仰则是不一致的,父母在行为和言论方面都是温和的、充满爱心的,但他们心中的上帝却是严厉的、带着仇恨的。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起來的孩子会患上精神分裂症,这是他们在爱与恨之间徘徊说造成的负面效果。因为他们在孩童时代一直生活在一种矛盾的气氛当中,这种矛盾就是其父母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协调所产生的----父母信仰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他们带着爱心去做事,却又带着充满着恐惧去信仰上帝或认为上帝是邪恶的;他们粗暴地对待上帝,却又在伦理上认为上帝是爱他的。这种冲突的成长氛围就成了滋生他们日后的痛苦、矛盾和无信仰的温床。
有神论者也是形形**、各式各样的。心灵健康的有神论者和心灵扭曲的有神论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之间的差别是成熟的信仰和病态的信仰之间的差别。其实,在所有祈祷者和宗教仪式的背后,确实存在着可能隐藏着的虚假真诚,就像是存在着虚假的爱与悲痛一样。
宗教的确应该感谢心理学,正是心理学将这种幼稚的上帝观念揭露了出來,这种观念不过是一些情感扭曲的幻想罢了。也正是心理学将这些幼稚的上帝观念清除掉了,从而为形成成熟的上帝观念扫清了道路。
神学家这么说:“我是直接面对上帝的,我和上帝的交流是不能用语言來表达的,也是不能去分析的。我知道上帝就像是我知道太阳在发光,自己在呼吸一样,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所以我拒绝任何心理学上的分析。”
传统的教徒可能会这样说:“我是通过自己的理性和天赋认识到上帝的,上帝总是用一种腔调对人类说话,正如他在西奈山上对摩西训诫时的腔调一样。”
他创造了我们,他向我们发出了召唤;他是永恒的主,高高地耸立在了不安定的“小我”之上。上帝不仅仅是人类心灵中的一个观念,而且是一种永恒的现实。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心理经验或情感需求的一种反应。这些琐碎的分析会破坏上帝那完美的形象。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的宗教信仰尽管非常坚定,但仍然是非常不成熟的,并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信仰者,他们头脑中关于神的观念其实是残缺不全的。
前些日子,一个极度悲痛的妇女前來向我求助,在残酷的战争中,她的儿子离她远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她掉下了眼泪:“为什么这种灾难偏偏落在了我的头上?我是善良的,从來沒有干过什么错事啊!在礼拜天和宗教节日中,我都是虔诚着遵守各种仪式的。现在,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啊?难道我多年虔诚的祈祷,就换來如此的下场吗?”
我对这个妇女的遭遇非常同情,也理解她的悲痛与伤心。她的这种反应是任何一个陷入悲痛之中的人都会有的。但同时我也发现,她的想法很不成熟,她对上帝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她的倾诉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如果上帝不对我特殊照顾,将可怕的死神从我的生活中剔除的话,我就不会再去信仰他、崇拜他了。”对她而言,只有上帝赐予她好处时,她才去信仰他。反之,如果上帝对她那近乎天真的祷告沒有什么反应的话,她就不愿意去信仰上帝了。
对很多人而言,他们去信仰上帝是需要附加条件的,这是一个“如果……那么……”的信仰模式(如果上帝对我好,我才去信仰上帝)。对他们而言,是否信仰上帝有赖于能否长期不断地得到实惠和帮助。
每一个宗教首领在其教会里都有不计其数的崇拜者,他们将这个领袖尊为至高无上的神。对他们來说,宗教首领就应该像一位厨师长,负责煎那条最大的鱼,其他的教徒只是对他们发出的命令做出应承的侍者而已。而在很多人心中,上帝只不过是一个英雄的化身,他们可能也会嘲笑上帝主宰天下一切的观念,也会蔑视这种幼稚的做法,但如果他们真诚地反思一下自己,就会发现他们的上帝观也和这些想法沒有什么区分。
有人可能会反对我说,你对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是对上帝的亵渎。对于这种看法,我的回答是:对于长期居住在天堂里面非常孤独的上帝而言,能够揭示出人们心中虚假的情感,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吗?
在心理分析学的帮助下,消除这样一种荒唐的上帝观不是非常具有意义吗?不要忘了,在人类历史上,人们信仰的大多是居住在天堂的、经过自己思维加工过的上帝,对于长期存在的真正的上帝而言,我们是从來沒有认真地描绘过的,现在到了揭示这种虚假观念的时候了。
§§§第二节 个人信仰的演变过程
面对如此令人失望的表现,面对人类心灵上如此众多的心理疾患,还能指望当代人生活在一种健康、成熟的宗教观中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是。”所有自然的声音都证实着上帝的存在,而现在所需要的就是:人类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神圣之音。
任何一个人在灵魂深处,或许都会对另一颗真正寻求宁静的心灵产生兴趣。因为借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狂躁和平静。所以我愿说出我的经历----这绝非一个特例----如果对心绪不宁的同时代人哪怕有些许帮助的话,也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总体來讲,我对上帝的思考经历过好几个阶段。孩童时代,我对神的印象是人们通常都有的----一个年长的、长胡子的、德高望重的形象,大概就像是我祖父的相片那样,不过这张照片蕴含着某种天堂式的虚幻感。
之后,作为一名神学专业的学生,我度过了精神上极其痛苦的几年,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挡不住我的一个追问:“上帝到底在那儿,他的本性究竟怎么样?”后來我才意识到,年轻时代的痛苦只是对生命缺乏信任感和对个人信仰不确定的不安。但我知道,寻觅上帝的这段青春岁月,对我精神成长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一位从未品尝过拒绝、迷茫、恐惧的宗教导师,是不会对人们的心灵世界有所帮助的。
这么多年以來,曾有那么一刻,我认为人是有足够能力去解决一生中遇到的所有问題的,人性自身就是全部的答案。从传统上讲,对人和人性价值的强调一直就是犹太人思想理念的一个根基,但不久之后,我开始认识到,人性不足以解释人类的全部。无论是心智还是创造力,除非将它看做是发源于宇宙的神力,否则根本得不到真实的理解。
我开始觉得,整个人类历史,连同其所有的悲与喜、成与败,都是从一本既无开头也沒有结尾的大部头书中截取出來的一页----它永远也无法被真正破解。如果割裂了与此页有关联的内容,就更让人觉得是在翻看一本天书。
人类的探究也仅仅是宇宙的历史中壮丽篇章的一段,只是不间断的生命之歌中的一曲。人类的智慧和那时常萦绕在人类心头的良知,也只不过是一种更强大的智性和更宽广的创造力的局部反映。沒有这一信念,就找不到开启心灵密码的钥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人类史诗就会成为隐匿着的文字符号----一些毫无疑义的字母拼凑。
在很多年中,有一个问題就像是一团无法消逝的迷雾,就像一块摇摇欲坠的大石头,压在我的信念之上,几乎让我的心都碎了。这个可怕的问題就是:“正义的、仁慈的上帝为何允许罪恶和苦难横行?”
只要困守在传统上帝观的正统教义中,我就沒办法就化解其中的剧烈冲突。我搜遍了宗教史上的典籍,但那些著名的论证,无论是用本体论、宇宙论还是目的论对上帝进行解读,我都很少能得到慰藉。我读了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读了斐洛和萨阿迪,读了笛卡尔、贝克莱、康德和黑格尔,虽然我对他们用字词构建起來的辉煌大厦深感敬意,但我那饥饿的灵魂,竟找不到一点有用的精神食量。
到了近些年,我才开始发现那条通往上帝的大道,才开始令我那充满矛盾的心灵得到歇息。在希伯來人的智慧箴言录中,给予了我一点暗示。我开始明白,犹太人的先知们也曾被同一问題所困扰。
那些影响力持久的古代圣贤们对以色列人说:“上帝建立了宇宙中的自然规律,希望能起到作用。他又给了你们良心和理智,希望你们能够使用。如果你们滥用它们,他不会因为要维护这个世界的秩序而搭救你们,所有的苦汁都是你们自己酿成的。”
在这种体会中,我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智慧、一种成熟的智慧----它并非让上帝成为干涉人类生活的天父,那种上帝即一切的理念只不过是甜言蜜语或者恶意欺骗罢了。我理解为什么雅阁告诉本族人(他们确信自己被上帝所爱),不要自作多情地相信,上帝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圣城有所偏爱。道德律令在神性世界中并沒有偏袒----渐渐地,我开始理解,我的先辈们为何不是在奢华和安逸中,而是在世界秩序的动荡不安、行将坍塌之际,在他们历尽颠沛流离之苦之后,才发现了上帝的伟大,窥见了宇宙的真相。
那些沒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人们会说,正是这个理念使得整个民族受苦受难,犹太人理应丧失这种信仰。但是,不是在那些胜利者的目光之中,而是在这悲剧的墓志铭上,圣徒们发现了上帝的手记。在几乎被忽略了的事实面前,难道沒有什么能够让人震惊、发人深省的东西吗?这听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邪恶与苦难正是上帝的诞生之所。
对先知的思考让我对上帝的观念愈加清晰了,乍得一看,这即使不是异教观念,也是让人感到害怕的观念,因为我们竟然说上帝不是万能的----它也是受限制的。我们会充满疑虑地问道:“上帝怎么可能是有局限的呢?如果他不是全能的----如果他不能做出他愿意做出的一切----那么他肯定不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