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正文 第四章 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二)

    由此说來,在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一种互爱的关系就不再可能了么?宗教要求人们爱自己的同类如同爱自己的兄弟,这难道只是上帝的幻想吗?有很多人对这种想法嗤之以鼻,认为这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是不可能的事。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有一次谈到他的幸福观时,半开玩笑地说:“我需要的只是一间简陋的茅草屋,一张好床,好的食物,在窗台上摆些花,在我的门前栽几棵大树。如果仁慈的上帝希望我彻底快乐的话,最好将六七个敌人挂在我门前的大树上。”

    海涅用残酷的语气表达了一个真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敌人遭到失败、受到惩罚。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对朋友和家人竟然也常常怀有这种幸灾乐祸的情感。人的心理有一种奇特的矛盾现象----对同一个对象,同时怀有同等的爱和恨。人类社会认识到了这一点:人们相互之间怀着原始的敌意,这种敌意威胁着社会文明。

    因而,社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抵消内心世界的原始仇恨。最理想的方法便是要求人们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邻人。尽管它不可能完全实现,但人们或多或少会遵守这条戒律。人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一旦抛弃了这条戒律,世界将会变成一片凌乱和凄凉。

    从人性中积极的、肯定的方面來理解,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英雄和烈士对人类怀着真挚的热爱,而平凡的人们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也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希望。当人们在海、陆、空联合作战时,当他们面临共同的危险和目标时,这里几乎看不到个人的直接作用,每个人都融合在集体的力量中,这是他们能够团结一致的最好证明。

    并不是每个女性都能像圣女贞德或居里夫人那样伟大,但成千上万的女性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耐心照料家庭,她们的行为同样是值得钦佩的;无数的男子忍辱负重,承担着自己应有的责任。正是对他人的爱,激励着人们完成最平凡的工作。这种爱是深沉的、无言的。无论在田间,还是在工厂,劳动者的心中都充满了这种平凡而崇高的爱!在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之间,形成了独特的默契关系。他们不相信局外人,但他们之间却相互合作、朴实亲切,这种温情会让人们大为感动。

    §§§第四节 一切皆因爱而生

    很多的文学作品都表达着人类对爱的渴求,这是西方诗歌的伟大主題。爱,能够带给人们最深层的快乐,完美卓越的诗人已经将这种快乐编织成了华丽的诗歌。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爱的向往,悲惨的痛苦便会不期而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诗歌片段,并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宽慰。我特别喜欢爱默生的一段诗歌:

    一切皆因爱而生,

    只要忠于此心;

    朋友,亲人,所有美好的日子,

    地位和名声,

    理想,荣誉和天才,

    一切都如期而至。

    一切皆因爱而生!一切皆如期而至!如果人们能够按照这条戒律去生活,世界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要求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也许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可以在较低的层次上表达我们的爱,这种爱存在于普通人之间,在朋友之间,在同事之间。在这里,我指的是朴实的爱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温情。除了用面包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外,爱和温情也许是人类最需要的了,它是心灵世界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我们发现,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正是因为爱的力量,才使人类走出了绝望的困境。爱是反照我们人类行为的一面镜子。

    在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很少会有人会发现不寻常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最平凡的人,如售货员、家庭保姆、汽车修理员、裁缝师傅,他们对他人有着最真挚、最朴实的爱。我们其中的许多人都唱着老生常谈的高调,宣扬兄弟般的互爱,但骨子里面却怀有深深的等级观念。在他们的观念中,那些平凡的人似乎总低人一等。

    梭罗曾说:“自以为比理发师、厨师和机械修理师高人一等的人,在我看來,并不具有真正的爱心。”这些最平凡的劳动者是创造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对这些人颐指气使,我们将会很难得到心灵上的安宁。我们应该深入到他们中去,问问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爱,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神给我们以希望,鼓励我们去爱;社会的责任也在鞭策着我们,使得爱永驻人间。只有对这一点形成深刻的认识,我们才有能力去谈论爱。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应该受到旁人的尊重。粗暴地呵斥他们和羞辱他们是一种罪过。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太阳和星星之间的引力定律是怎么产生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爱与相互吸引的定律又是怎么回事?物体间的引力和斥力是怎么产生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纷争又是怎么回事?对这些问題很少有人仔细思考过。

    人生最大的快乐源自于被他人认可,也就是说,我们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心中不再感到孤独,这是快乐的源泉。这种亲密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人们的孤独感,使人们感到世间的温暖,产生了归属感。这种感觉是人类深层次的需要之一。

    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一生都妄图用别的追求來替代这种“对认同感的追求”。许多人耽于声色,像唐·璜走马灯似的更换情人,想借此來麻醉自己的灵魂,发泄过剩的情欲和精力。他们就像是孤独的弃儿,赤身裸体被抛弃在一个荒芜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沒有爱,沒有温情。他们沒有任何的人生目标,只是茫然地穿梭于时间的隧道,行尸走肉般地过活。

    另外一些人,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残忍狂暴,雄霸一世。但揭开那层面具,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孤独的灵魂。事实上,他们在心灵的战场上屡战屡败。

    作为个体,我们最需要的乃是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爱和交流。爱,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鼓励与安慰。爱能抚平生活中遭遇的痛苦,这也是友谊和爱情的秘密所在。当有人透彻地了解和喜欢我们时,我们的价值得到了他们的肯定,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宁静,这样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今天,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一旦被剥夺了这种爱,人的内心就无法平静,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但更为重要的是,将我们的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这也是我们的内在需求。

    §§§第五节 爱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有着强烈的爱的冲动,去爱我们的同胞。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会扭曲,人格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成熟的男人和女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自身具有给予和付出的冲动,他们希望结婚,能够生个孩子。人是能够做到这种慷慨大度,无私奉献的,这是人性的固有本性,成人所具有的结婚生子的念头便是最好的证明。父母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给生命增添些什么,而不求得到什么回报。

    人们强烈的地希望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奉献出去,这种付出既可以是肉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人们会努力地去建造一座桥梁、写一首诗、做出一项发明,或者发现疾病的治疗方法。那些愤世嫉俗者和悲观主义者会认为,人是彻头彻尾的自私的动物,人们身上体现出來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许是对他们最好的反驳。

    从他人那里不断地索取,这是自私自利的本质特征。在人格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观念便会让位于另一种观念,即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奉献出去,让自己的生命在自己之外发育成长,这不仅体现在结婚生子,建立家庭这一方面,也体现在为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而不断地努力之中。

    一个人如果在自我的世界中徘徊太久,就会产生腻烦之感,便会产生强烈地关注外部世界的需要。我们不能总是消极地去接受,而应该让自己成为鲜活的生命之泉,去滋润他人。生活并不在意我们在这些问題上所持有的愿望,但随着我们生理的成熟,现实逼迫我们放弃那些自私的观念----不要做社会的寄生虫,而应该积极地参与生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认为,向世界奉献自己的爱,这是成熟人性的一部分,这种冲动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心理学还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需要,即希望这个世界由许多种独立的个人组成,而这些人并不受我们自己的支配。

    显而易见的是,在我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來爱我们,崇拜我们之时,我们最终却不会很欣赏自己,同时也不会去很喜欢他人。我们只有尊重别人的个性和自由,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是自由的,而别人都受你奴役,这其实是你最大的不幸。

    如果世界是不自由的,自我、个性就无从谈起。如果社会上只有一个人独裁专制,别人都只是被迫地去服从,这样的世界着实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心理学表明,爱他人是爱我们自己的不可获取的条件。

    著名的心理学家保罗·希尔德认为,残忍和破坏性在人格中居于次要的地位,人性的主要心理冲动是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他以小孩子的行为作为观察对象,得到的结果证明了他的结论的正确性。给这些小孩子许多的木偶,他们是很容易将这些木偶弄坏的。但接下來,这些小孩子很容易将这些打碎的玩具重新组合起來,使他们恢复原來的形状。小孩子们看起來非常残忍和具有侵略性,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出于求知的冲动,他们想了解外部世界的奥秘。

    小孩子表现出來的好奇和成人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不仅仅是渴望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也体现了人天生所具有的建设性和爱的本能。我们应该将自身所具有的力量表现出來,努力地帮助我们周围的同胞实现他们的自由,让他们保持人格的完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肯定自我的价值,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社会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

    当人们沮丧和无助时,当人们无法解决内在的人格扭曲和情感冲突时,他们便将这种报复欲望转向了外在的世界,用破坏和仇恨去寻求满足。

    但人的虐待性倾向并非人性的全部。无数的心理学家用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对他人的爱和肯定,是人性的基本倾向。当人们消除了内在的人格扭曲和情感冲突时,这种爱的倾向便会很明显地表现出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