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重寻一颗宁静的心

正文 第四章 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三)

    §§§第六节 宽容彰显大爱

    我们该怎样做才算是爱他人?很多人选择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只想论及一二。首先,我们不能粗暴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对别人的个性要采取尊重和容忍的态度,这是我们表达爱的最好方式。世界上有过形形**的帝国主义,而我要谈到这种人虽不是国际政治上所说的帝国主义(因为他们并不侵犯别人财产和领土),但却是人际关系问題上的帝国主义者。他们强迫最亲近的人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听从他们专横的命令。

    比如,父亲强迫富有艺术天赋的儿子去经商,母亲则要求女儿忠诚地伺候,让其过着悲惨的生活,不给她属于自己的独立发展空间。与这些家庭中的极权主义者相反,我们应该对最亲近的人怀有真正的爱,尊重他们的个性,而不是要求他们必须服从自己的意志。我们更不应该戴着爱的面具,假借爱之名义,要求我们的妻子和兄弟为我们做无条件的牺牲。

    宗教是这样看待生命的:上帝造就的每一个人都是神圣的、独特的,有其独特的气质、独特的需要、独特的愿望和独特的梦想。我们赞成宗教的这些观点,我们不仅要允许各种观点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唯有如此,我们对人类才可能怀有真正的爱。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化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沒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看來上帝并不钟情于单一、枯燥的世界,早在创世之初,他就已经让这个世界多姿多彩了。

    我们人类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天生好动;有些人却心平气和,喜欢沉思。如果一个人具有摔跤运动员那样的强壮体魄,那么在与那些白面书生和憔悴的苦行者相比,他们的身体里则有很多的能量需要释放。有些人是天生的乐天派,整天乐乐呵呵;而另一些人却显得忧郁伤感。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会造成我们自我实现的方式有极大不同。有些人惯于行动,而有些人却擅长思考;有些人热情奔放,有些人则自制拘谨;有些人喜欢征服,而有些人却乐于服从。

    当然,我在这儿可不是在宣扬某种宿命论。我只是想说,我们完全可以对生命之树进行修剪、整形,让她长得更好。但我们决不能允许任何外在的力量对生命之树进行任意地裁剪、遏制,甚至愚蠢地将最繁茂的心灵枝条剪掉。

    对他人的宽容,不仅仅是谈论伦理问題的先决条件,也是个人自我调适的前提。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适当的,如果别人与我们的看法产生分歧,我们就不高兴、难以容忍,这只能说明我们自己内心的信念还不坚定。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他希望每个人都保持与自己相同的自信。一个沒有鲜明个性的人,却希望别人与自己是同一个模子里面造出來的,这是不可能达到心灵的宁静的。

    我们并不希望别人的观点与我们自己的观点完全一致,也不希望他们的性格只是我们的翻版,能够做到这些,我们才会真正地热爱别人。

    宽容,作为对人类之爱的一种方式,不仅仅适用于私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需要我们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实践这条原则。在相互交流思想时,或参与政治生活时,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宽容的话,就能够避免自我偏执和相互敌视。我们主张宽容,但并不是要消极地对待别人的不同观点。

    严格地说,宽容意味着积极主动地去理解他人的观点、行为和习惯,当然,并不是要我们非得去接受它们。采取宽容的态度,我们便懂得欣赏,尊重别人的观点。更进一步说,当持有不同意见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这种宽容的心态会让你挺身而出,为此辩护。正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言:“我绝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桿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迄今为止对宽容理念最简洁、最完美的表述。

    非理性的仇恨源自无知和恐惧。对异见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只能表明一个人精神上的懒惰。要做到宽容,需要在仇恨与冷漠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约翰·莫里曾经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借着宽容的名义,对一切都毫不在意,这只不过是一种虚伪而已,借以掩饰自己的毫无主见,或者掩饰自己不想发表主见。”

    宽容并非道德上的随意,也不是随便偏离确定的原则。如果我漠不关心,只是信口说出彼此对立的两种观点都是一样的好,这并不表明我是宽容的,只不过说明了我的懒惰而已。但是如果我们强迫周围的人与我们的观点一致,那就意味着我们干涉了别人的权利。

    §§§第七节 宽容是自由的堡垒

    对于这些问題,英国诗人约翰·米尔顿和美国诗人威廉·罗杰都是极好的宣传者。他们并不希望人们违心地默许那些自己并不同意的观点,也不鼓励人们狂妄自大,采取暴力。而是认为,如果自己掌握着绝对的真理,并不容许他人争辩,这是那些愚昧的,未开化的人的想法。有些人甚至试图借助武力去解决这些问題。但是,真理并不是个人所能穷究的,也不是靠武力所能解决的,这一点恐怕不难理解。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放弃了许多落伍的观念和情感方式,但一些人却仍旧坚持着旧式的教条。只要我们能够保持着精神上的活力,不断地追求进步,我们就可以很幸运地摆脱更多的落伍观念和情感方式。瑞纳曾说:“只要我们不停止思考,我们就不会固步自封,就不会坚守那些陈腐的观念不变。”很多人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还有一些人的智力成熟得太早,此后便顽固不化了,瑞纳的这句话对有些人來说是一个很好的警告。

    从这个角度來看,宽容是保卫社会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坚固堡垒,是人权的坚定捍卫者,也是文明进步的主要体现。如果破坏掉宽容的气氛,我们争取到的自由也将奄奄一息,并将社会带进新的战争中----要为自由而战,最终的结局必定是自由的胜利。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宗教和信仰的自由,政治上的民主自由,所有这些都是以宽容作为基石的。

    宽容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不懈地奋斗努力,它要求每个人都能坚持它并在个人的生活中去努力地实践它。如果我们在个人的生活中不再宽容,那么就会破坏以此为核心的一切社会结构。

    在美国历史上,就有很多宽容精神的伟大提倡者。乔治·华盛顿为当时的那些亲英派开脱便是极好的例子。当独立战争中狂热的爱国者打算劫掠这些亲英派的财产,用暴力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时,华盛顿却安排这些亲英派迅速地离开了美国,前往加拿大。自由是保证社会道德的必要条件,为了保卫自由,华盛顿在其他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

    罗杰·威廉认为,在塞勒姆不会有真正的宗教自由,他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穿过寒冷的森林,找到了美国的第一个民间圣殿----普罗维登斯,因为这里主张宗教教派之间的宽容。菲利浦·布鲁克斯在他的一次布道中将美国的宽容精神提炼为如下的一段文字:“宽容的态度在两颗对立的心灵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互敬的关系。我不同意我朋友的观点,但是我必须尊重他。我希望朋友真诚地信奉自己的观点,然而我有权利、有责任去说服他,使他同意我的观点。宽容好比是一个奇特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对观点的严肃批判和不追究其个人责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尽管提倡宽容的人通常具有坚定的信念,但宽容本身却是一株脆弱的树苗,它需要大家的精心呵护。如果不加照料与呵护,它会枯萎甚至死亡。随着宽容精神的消失,整个社会也将变得狭隘和专制,这是极其危险的、有害的。

    这种偏执会在无声无息中扩散开來。人们的基本权利会受到漠视,言论、出版会受到严格的审查,人们相互之间的仇恨也会逐步地深化,法律也就成为驯服人民的工具。很快,他们就像是迷失在了黑暗的森林之中,沒有光,沒有安全感,有的只是笼罩在心头上的恐惧的阴影。

    民主就是宽容原则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运作和体现。在政治领域中运用宽容的原则,就是要接受而非消灭不同己见者。其实,这些持有异见的人士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一股批判的力量,可以防止执政党变得过于专制和腐败。这也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前提,如果宽容不复存在,民主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第八节 宗教教义中的爱与恨

    宗教非常关心人性中的爱与恨。就这一点而言,借助动机心理学的发现,宗教的目标也许会阐述得更加清楚。我们不应该去强迫人们信奉利他主义,而应该揭开自恋和自虐的假面具,认清自我憎恶的真面目。这样的话,宗教才可以帮助人们弄清楚造成自我性格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并告诉人们如何抵制这股扭曲的力量,获得心灵的宁静。

    对他人虚假的爱,常常是伪装了的虐待,宗教自然会揭开它们的面纱。这样,我们便能够直观地理解真正的爱意味着什么,真爱和虚假的爱之间有何微妙的区别。我们便会更加坚信,对他人爱不再是幻想,它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最根本的心理冲动。

    宗教让我们懂得,有些人只求索取而吝于付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其人格发展受阻的结果。我们应该对这类人抱有深深的同情而不是责备,并帮助他们改变这种心理,就像医生帮助那些天生有缺陷的,发育不全的儿童一样,通过注射荷尔蒙和内分泌腺激素,也可以使他们在生理上尽快地发育成熟。现在,我们应该用新眼光去看待那些自私的灵魂,就像我们看待那些发育不全的人一样。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是道德上的弱者,精神上的侏儒。只求索取而不讲付出,只不过是精神残疾人而已。

    宗教在汲取现代心理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理解了爱的含义,明白了什么是成熟的爱,什么是不成熟的爱。如果对自身的缺陷和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苛求自己去弥补那些不可挽回的过去,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精神重负,这样的自爱是极不成熟的。如果我们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完全自立,那么,无论我们花多大的精力去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也只是走在了歧途上,徒劳无功,就像是宗教裁判所的法官“爱”异教徒一样,结果却是将其烧死。

    我们对同胞成熟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我们并不苛求别人做自己能力不可能完成的事。成熟的爱蕴含着这样的生活理念:学会宽容,互敬互爱,独立自强,互相学习,和平共处,共同进步。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和优点,这样的爱才是真正成熟的爱。

    如果一个人懂得尊重自己个性中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因素,并认为那是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影响的结果,那么他就愿意付出爱,也愿意接受爱,而不是去支配别人,更不是去被别人奴役。如果一个人具有这样的胸怀,那么他已经步入了真正的爱的殿堂。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