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途中与你相见(六)
途中与你相见
十三世**喇嘛圆寂后,经过多次权利争夺,活佛“热振”最终成为摄政,暂领西藏的统治权。在1936年的西藏民众大会上,热振公布了自己在拉姆拉措湖所见的预兆,寻访转世灵童的行动旋即展开。
在青海塔尔寺附近的当采,一名叫拉木登珠的五岁孩子进入了寻访者的视线。这个孩子是九世班禅喇嘛推荐的两个孩子之一,尽管经过初步寻访,已将十二个孩子列为候选,但对于班禅喇嘛的推荐,寻访者依旧非常重视。为了不暴露此行目的,寻访者扮作过路的旅客去拉木登珠家做客,首领格乌鲁活佛装成仆人模样,借机与拉木登珠单独交谈。拉木登珠指着活佛颈上的念珠说:“我想要这个。”活佛说:“如果你知道我是谁,我会把这个念珠给你。”之前从未见过活佛的孩子脱口而出:“你是色拉寺的喇嘛。”而那串念珠恰恰是十三世**喇嘛佩戴过的。当寻访者准备离开,拉木登珠竟哭着要求和他们一起走。
但仅凭这次巧合,还不足以认定转世灵童的身份。寻访者决定进行第二次测试,这一次,他们发现,拉木登珠家的房子与热振描述的预兆极其相似。在测试中,他们拿出十三世**喇嘛曾用过的物品,和其他东西放在一起,要拉木登珠分辨哪个是**喇嘛曾用过的:两串相同的念珠,孩子选对了。两个手杖,起初,孩子拿起那根不属于**喇嘛的,但很快又放下,选择了另一根。这件事过后,寻访者想到,那根拿错的手杖,也曾是十三世**喇嘛所有,只是转赐给了另一位喇嘛。最后,他们用一个朴素的小摇鼓和一个漂亮的大摇鼓放在一起,要孩子选择,孩子拿起了小的,那正是十三世**喇嘛生前用來招呼仆人的。
以上故事來自当时参与寻访的凯墨·索朗旺堆的回忆录,其余的候选幼童都沒能通过测试,拉萨政府从而认定,拉木登珠就是十三世**喇嘛的转世灵童,命名为旦增嘉措。
清乾隆以后,还有另一个与转世灵童有关的制度----金瓶掣签。由于对转世灵童的认定,意见常常相左,难以调和,乾隆皇帝时,金瓶掣签制度开始执行。制度的核心是在中央政府监督下,西藏僧俗官员共同参与,将几名甄选后可能是转世灵童的名签放入金瓶内,祷告上天后,摇动金瓶,掣出一个名签,签上所标之人,既认定为转世灵童,**喇嘛和班禅喇嘛转世灵童的最终确认都采用这个制度。
然而,认定十四世**喇嘛时,中央政府正深陷抗日战争的烽火,对西藏的控制已力不从心。最终,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热振请求中央政府免予金瓶掣签,算是给中央一个面子,国民党政府也就借机下台阶,承认了十四世**喇嘛的身份。
乾隆年间拟定金瓶掣签的制度,除了申明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辖权,也是鉴于历代**喇嘛转世灵童的确认往往引发西藏内部的混乱,需以中央政府的身份加以断然裁度,以避免纷乱难决。
在未寻觅到转世灵童及**喇嘛亲政前的阶段,拉萨政府控制在摄政手中。由于这种特殊的政治状况,许多**喇嘛实际成为当权者手中的傀儡。
之所以**喇嘛至今已十四世,而班禅喇嘛只十一世,原因即在多位**喇嘛的早夭。九世**喇嘛卒年9岁,十世**喇嘛卒年21岁,十一世**喇嘛卒年18岁,十二世**喇嘛卒年19岁,尽管沒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喇嘛死于阴谋,但死因的确蹊跷。七世**喇嘛享寿50岁,但其执政期间曾被迫离开拉萨,移居理塘,西藏政事二十年间由清政府驻藏大臣统摄。八世**喇嘛活到46岁,政权则实际先后处于第穆阿旺降白德勒嘉措和清政府指定的阿旺楚臣之手。
布达拉宫内有五世**喇嘛及其后七位**喇嘛的灵塔,惟独不见六世**喇嘛仓央嘉措一席之地,那是一个为政治和宗教抛弃的异数。
五世**喇嘛圆寂后,摄政桑杰嘉措长期隐不发丧,这位桑杰嘉措就是金庸《鹿鼎记》中的桑结喇嘛,善于改编历史的金庸在书中大大调侃了一番。真实的历史中,桑杰嘉措长期执掌西藏军政大权,他在十五年后才宣布寻访到五世**喇嘛转世灵童仓央嘉措。
桑杰嘉措的确与噶尔丹交好,却与另一股蒙古势力拉藏汗不睦。1705年,桑杰嘉措在与拉藏汗的战争中失败被杀,拉藏汗掌握了西藏大权,桑杰嘉措认定的六世**喇嘛也就成了眼中钉。拉藏汗上书清政府,称桑杰嘉措勾结噶尔丹,阴谋反叛清廷,仓央嘉措不是五世**喇嘛真正的转世灵童。
康熙下旨,废除仓央嘉措封号,押解至北京,这其中显然有借拉藏汗控制西藏,挟制噶尔丹的意味。押解至青海湖时,25岁的仓央嘉措圆寂,也有说法是拉藏汗所害,然已无考,仓央嘉措成了一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沒能将灵塔留在布达拉宫内。
和多舛的命运相比,仓央嘉措更负盛名的是他的诗歌。在玛吉阿米的留言薄上,我看到某位旅行者在一张餐巾纸上手抄下的诗句。是一首据说是仓央嘉措的诗: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來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在玛吉阿米看到这首诗我毫不诧异,据说在几百年前,这所房子里曾住着仓央嘉措的情人。传说中,这些诗是写给这位神秘少女的。每晚,仓央嘉措躲过布达拉宫严密的防卫,小心翼翼地从后山绕到八廓街,來约会这位美丽女子。某日,大雪,早已对仓央嘉措行为有所警觉的桑杰嘉措喇嘛,派人跟踪仓央嘉措的脚印,找到了少女的居所,带回了违背戒律的**喇嘛,杀死了少女。一场甜美的爱情,成为一首凄怨的哀歌。
有人说,少女的名字就是玛吉阿米,因为仓央嘉措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在那东方山顶,
生起洁白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庞,
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这似乎证明了玛吉阿米正是仓央嘉措的情人。然而,玛吉阿米藏语中是“待嫁新娘”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解释,仓央嘉措诗中很可能只是泛指。但仍有人愿意相信,玛吉阿米就是那个美丽女子的名字,也有人说,那个姑娘是仓央嘉措青梅竹马的恋人,当仓央嘉措成为**喇嘛,她便跟随他來到拉萨。还有的说,那是一个仓央嘉措在八廓街偶遇的姑娘,一见之下倾心相与。
在此,我不得不煞风景地说,沒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能证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即便目前很多所谓的仓央嘉措情诗,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确定为他本人所作。包括上面的那首《那一世》,也不过是一首现代人写的歌词。更有人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不过是修佛的心得而已,可以从佛法和他的遭际上加以阐释。
仓央嘉措的诗歌,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來不负卿”,从诗句字面上感觉,我很难相信描述的仅仅是佛法。《毛诗序》里解释《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篇,称其歌颂的是“后妃之德”“乐得配君子”,也就是说《关雎》是周文王的后妃想为文王找一个好女人为配,而不是一个男人思慕的情歌。道学家的眼里,世界上除了天理道学,大概沒什么人情味在里面,这样读诗歌,实在要不得。这首诗恐怕很难以佛法來参解。再参照拉藏汗请求罢黜仓央嘉措的上疏,称其“耽于酒色,不守清规”,抛开刻意的夸大,空穴來风,未必全系捏造。
格鲁派的戒律严格禁止僧侣娶妻及与女人有染,但仓央嘉措的家庭信奉的是宁玛派,这个教派是允许僧侣结婚的,一个十五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一夜之间被人推至显耀尊贵的地位,为政治的阴谋缠绕,森严的戒律束缚,与世俗的欢乐隔绝,心理的矛盾与挣扎不言而喻。我宁可相信那些诗歌是一个禁锢灵魂真情的流露。无论那些诗歌写给什么人,或者只是幻想中的场景,情爱的芬芳都是献给佛陀最馥郁的莲花。
奔腾过吐蕃弯刀的武士,杂沓过蒙古战马的铁蹄,飘扬过大清猎猎的旗帜,震撼过大英帝国的隆隆炮声,一切的尘与土,都抵不过可可西里的风,无止无休吹过几万里的云和阳光。玛尼堆上的经幡飘拂,那是风把经文播布四方。这块雪域不属于任何人,谁在乎那些成败盛衰。只有不会褪色风景,不曾漫漶的诗句,永不苍老的心灵,是永远的主人。
走出玛吉阿米的大门,八廓街依旧人流喧嚷,雪域的阳光使人透明。走了这么久,这么远,莫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十三世**喇嘛圆寂后,经过多次权利争夺,活佛“热振”最终成为摄政,暂领西藏的统治权。在1936年的西藏民众大会上,热振公布了自己在拉姆拉措湖所见的预兆,寻访转世灵童的行动旋即展开。
在青海塔尔寺附近的当采,一名叫拉木登珠的五岁孩子进入了寻访者的视线。这个孩子是九世班禅喇嘛推荐的两个孩子之一,尽管经过初步寻访,已将十二个孩子列为候选,但对于班禅喇嘛的推荐,寻访者依旧非常重视。为了不暴露此行目的,寻访者扮作过路的旅客去拉木登珠家做客,首领格乌鲁活佛装成仆人模样,借机与拉木登珠单独交谈。拉木登珠指着活佛颈上的念珠说:“我想要这个。”活佛说:“如果你知道我是谁,我会把这个念珠给你。”之前从未见过活佛的孩子脱口而出:“你是色拉寺的喇嘛。”而那串念珠恰恰是十三世**喇嘛佩戴过的。当寻访者准备离开,拉木登珠竟哭着要求和他们一起走。
但仅凭这次巧合,还不足以认定转世灵童的身份。寻访者决定进行第二次测试,这一次,他们发现,拉木登珠家的房子与热振描述的预兆极其相似。在测试中,他们拿出十三世**喇嘛曾用过的物品,和其他东西放在一起,要拉木登珠分辨哪个是**喇嘛曾用过的:两串相同的念珠,孩子选对了。两个手杖,起初,孩子拿起那根不属于**喇嘛的,但很快又放下,选择了另一根。这件事过后,寻访者想到,那根拿错的手杖,也曾是十三世**喇嘛所有,只是转赐给了另一位喇嘛。最后,他们用一个朴素的小摇鼓和一个漂亮的大摇鼓放在一起,要孩子选择,孩子拿起了小的,那正是十三世**喇嘛生前用來招呼仆人的。
以上故事來自当时参与寻访的凯墨·索朗旺堆的回忆录,其余的候选幼童都沒能通过测试,拉萨政府从而认定,拉木登珠就是十三世**喇嘛的转世灵童,命名为旦增嘉措。
清乾隆以后,还有另一个与转世灵童有关的制度----金瓶掣签。由于对转世灵童的认定,意见常常相左,难以调和,乾隆皇帝时,金瓶掣签制度开始执行。制度的核心是在中央政府监督下,西藏僧俗官员共同参与,将几名甄选后可能是转世灵童的名签放入金瓶内,祷告上天后,摇动金瓶,掣出一个名签,签上所标之人,既认定为转世灵童,**喇嘛和班禅喇嘛转世灵童的最终确认都采用这个制度。
然而,认定十四世**喇嘛时,中央政府正深陷抗日战争的烽火,对西藏的控制已力不从心。最终,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热振请求中央政府免予金瓶掣签,算是给中央一个面子,国民党政府也就借机下台阶,承认了十四世**喇嘛的身份。
乾隆年间拟定金瓶掣签的制度,除了申明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辖权,也是鉴于历代**喇嘛转世灵童的确认往往引发西藏内部的混乱,需以中央政府的身份加以断然裁度,以避免纷乱难决。
在未寻觅到转世灵童及**喇嘛亲政前的阶段,拉萨政府控制在摄政手中。由于这种特殊的政治状况,许多**喇嘛实际成为当权者手中的傀儡。
之所以**喇嘛至今已十四世,而班禅喇嘛只十一世,原因即在多位**喇嘛的早夭。九世**喇嘛卒年9岁,十世**喇嘛卒年21岁,十一世**喇嘛卒年18岁,十二世**喇嘛卒年19岁,尽管沒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喇嘛死于阴谋,但死因的确蹊跷。七世**喇嘛享寿50岁,但其执政期间曾被迫离开拉萨,移居理塘,西藏政事二十年间由清政府驻藏大臣统摄。八世**喇嘛活到46岁,政权则实际先后处于第穆阿旺降白德勒嘉措和清政府指定的阿旺楚臣之手。
布达拉宫内有五世**喇嘛及其后七位**喇嘛的灵塔,惟独不见六世**喇嘛仓央嘉措一席之地,那是一个为政治和宗教抛弃的异数。
五世**喇嘛圆寂后,摄政桑杰嘉措长期隐不发丧,这位桑杰嘉措就是金庸《鹿鼎记》中的桑结喇嘛,善于改编历史的金庸在书中大大调侃了一番。真实的历史中,桑杰嘉措长期执掌西藏军政大权,他在十五年后才宣布寻访到五世**喇嘛转世灵童仓央嘉措。
桑杰嘉措的确与噶尔丹交好,却与另一股蒙古势力拉藏汗不睦。1705年,桑杰嘉措在与拉藏汗的战争中失败被杀,拉藏汗掌握了西藏大权,桑杰嘉措认定的六世**喇嘛也就成了眼中钉。拉藏汗上书清政府,称桑杰嘉措勾结噶尔丹,阴谋反叛清廷,仓央嘉措不是五世**喇嘛真正的转世灵童。
康熙下旨,废除仓央嘉措封号,押解至北京,这其中显然有借拉藏汗控制西藏,挟制噶尔丹的意味。押解至青海湖时,25岁的仓央嘉措圆寂,也有说法是拉藏汗所害,然已无考,仓央嘉措成了一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沒能将灵塔留在布达拉宫内。
和多舛的命运相比,仓央嘉措更负盛名的是他的诗歌。在玛吉阿米的留言薄上,我看到某位旅行者在一张餐巾纸上手抄下的诗句。是一首据说是仓央嘉措的诗: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來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在玛吉阿米看到这首诗我毫不诧异,据说在几百年前,这所房子里曾住着仓央嘉措的情人。传说中,这些诗是写给这位神秘少女的。每晚,仓央嘉措躲过布达拉宫严密的防卫,小心翼翼地从后山绕到八廓街,來约会这位美丽女子。某日,大雪,早已对仓央嘉措行为有所警觉的桑杰嘉措喇嘛,派人跟踪仓央嘉措的脚印,找到了少女的居所,带回了违背戒律的**喇嘛,杀死了少女。一场甜美的爱情,成为一首凄怨的哀歌。
有人说,少女的名字就是玛吉阿米,因为仓央嘉措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在那东方山顶,
生起洁白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庞,
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这似乎证明了玛吉阿米正是仓央嘉措的情人。然而,玛吉阿米藏语中是“待嫁新娘”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解释,仓央嘉措诗中很可能只是泛指。但仍有人愿意相信,玛吉阿米就是那个美丽女子的名字,也有人说,那个姑娘是仓央嘉措青梅竹马的恋人,当仓央嘉措成为**喇嘛,她便跟随他來到拉萨。还有的说,那是一个仓央嘉措在八廓街偶遇的姑娘,一见之下倾心相与。
在此,我不得不煞风景地说,沒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能证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即便目前很多所谓的仓央嘉措情诗,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确定为他本人所作。包括上面的那首《那一世》,也不过是一首现代人写的歌词。更有人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不过是修佛的心得而已,可以从佛法和他的遭际上加以阐释。
仓央嘉措的诗歌,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來不负卿”,从诗句字面上感觉,我很难相信描述的仅仅是佛法。《毛诗序》里解释《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篇,称其歌颂的是“后妃之德”“乐得配君子”,也就是说《关雎》是周文王的后妃想为文王找一个好女人为配,而不是一个男人思慕的情歌。道学家的眼里,世界上除了天理道学,大概沒什么人情味在里面,这样读诗歌,实在要不得。这首诗恐怕很难以佛法來参解。再参照拉藏汗请求罢黜仓央嘉措的上疏,称其“耽于酒色,不守清规”,抛开刻意的夸大,空穴來风,未必全系捏造。
格鲁派的戒律严格禁止僧侣娶妻及与女人有染,但仓央嘉措的家庭信奉的是宁玛派,这个教派是允许僧侣结婚的,一个十五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一夜之间被人推至显耀尊贵的地位,为政治的阴谋缠绕,森严的戒律束缚,与世俗的欢乐隔绝,心理的矛盾与挣扎不言而喻。我宁可相信那些诗歌是一个禁锢灵魂真情的流露。无论那些诗歌写给什么人,或者只是幻想中的场景,情爱的芬芳都是献给佛陀最馥郁的莲花。
奔腾过吐蕃弯刀的武士,杂沓过蒙古战马的铁蹄,飘扬过大清猎猎的旗帜,震撼过大英帝国的隆隆炮声,一切的尘与土,都抵不过可可西里的风,无止无休吹过几万里的云和阳光。玛尼堆上的经幡飘拂,那是风把经文播布四方。这块雪域不属于任何人,谁在乎那些成败盛衰。只有不会褪色风景,不曾漫漶的诗句,永不苍老的心灵,是永远的主人。
走出玛吉阿米的大门,八廓街依旧人流喧嚷,雪域的阳光使人透明。走了这么久,这么远,莫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