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雪泥印痕我的父亲张恨水

正文 32 情深意笃《悼亡吟》

    父亲一生写了几千首诗,我不知道第一首诗写于何时何地,这将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最后的绝唱,是献给母亲的。一个病弱头发斑白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捧出一颗滚烫的心!

    常言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这话用在母亲的身上是不确的,我的母亲是个完美的“圣者”。在我心目中,她沒有任何缺点,集中了中国女性的优点和长处,她美丽温柔,娴雅端庄,大方贤淑,和蔼可亲,总之用一切美好的形容词來赞美她,都不过分。母亲似乎是上天赐给我们兄妹的保护神,永远呵护着我们,关爱着我们。我记得避难四川山村的时候,日寇飞机常來轰炸,母亲带着三家兄和我及大舍妹躲防空洞,一次在洞口处扔下了炸弹,在洞外及洞口的人一下子涌进了洞里,人挤人像一股强大的狂潮,很多人站立不稳,母亲怕我们兄妹三人受挤,用身体把我们挡在怀下,一任人群从她身上踩过,事后母亲的后背,青一块紫一块,淤伤多处,我们兄妹则安然无恙。事情过去60多年了,这伤痕仍时时闪现在我的脑际,伴随着母亲身影的,却是个熠熠闪亮的光环。母亲又是上天賜给我们抚慰心灵的天使,所以每逢我遇到高兴的事,比如有了女朋友,我的习作第一次被发表,我都会第一个告诉她,愿意和她共享我的快乐,看到母亲慈爱美丽的笑靥,漩起了两个浅浅的酒涡,我会感到异常的幸福!如果我有不顺心的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更会第一个向母亲倾诉,静静听她细声细气的宽慰,她慈样温婉的劝解,顿时化解我心中的郁结,就像一只暖暖的熨斗,抚平了我心上所有的皱褶。在母亲那娇小瘦弱的身体内,似乎有一股巨大的能源,喷涌着永不枯竭的暖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让我永远沐浴在她的慈爱的温泉中。

    母亲的身体一向单薄,加之孩子多,和父亲患难与共,忧患半生,在奔波劳碌的生涯中,早已埋下了病因。1956年,母亲得了癌症,虽然动了手术,但仍日渐消瘦。我们那时年轻无知,小弟弟只有7岁,并不知道母亲的病在那时是很难治愈的。但是母亲知道,她背着父亲买了许多的医书,偷偷地看,偷偷地流泪,她并不是担心她自己,而是担心父亲和孩子,尤其是小弟弟,只有7岁。不久,她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她知道自己來日无多了,但她仍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强打精神,勉作笑颜,不愿父亲知道她的病情,依旧料理家务,招待客人。后來,我们知道了她的病情,尽量围在她的身边,瞒着父亲,更不愿向她挑破,其实母亲早已猜出了我们的心思,更是瞒着我们,依旧谈笑自若。

    1959年,正是我毕业之年,被分配到沈阳,母亲知道东北寒冷,亲自为我料理衣物,买來厚厚的长筒线袜,忍着难以忍受的病痛,为我一针一线地缝补袜底,密密的针线,白白的袜子底布,织出了母亲的一片深情,果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双袜子我始终沒舍得穿,成了母亲留给我的宝贵“手泽”。每逢我拿起这双厚厚的袜子,看着那密密麻麻、一针一线缝起的袜底,泪水就会模糊我的双眼……

    1959年9月,母亲卧床不起了。我从沈阳请假回來,见母亲己经消瘦得不成样子了。然而放在她枕边的,是我寄给她的一篇戏评剪报,我的处女作。來了客人,母亲总会充满自豪地把那篇剪报拿出來,说:“看,孩子写的!”父亲一生写了几千万字,一百多部书,她都未如此得意,她从不拿出來炫耀,而我那比豆腐干大不了多少的习作,却使她那么兴奋、欣慰,因为这是自己的孩子写的。

    父亲终于知道了母亲的病情,他这个一生都不求人的人,终于为了母亲的病四处托人请医,但是母亲的病已入膏肓,医药罔效了。父亲默默地坐在他的卧室兼书房里,不出房门一步,静静的陪伴母亲。不写作,也很少说话,就是那样一动不动地坐着。父亲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感情含蓄而不外露,终于有一天爆发了,一天他忽然充满感情地对我说:“你们年轻人,不懂得老年夫妻的感情,尤其是患难与共的老年夫妻。青年人,形影不离,有说不完的话。可是老年夫妻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我和你母亲,我们很少一起出去,也沒有什么话,甚至一天讲不了几句话,因为话已经多余了,不需要用语言來表达,我要什么,想什么,她要什么,想什么,彼此都知道。现在你母亲躺在床上,我坐在这屋里,她知道我在,我知道她在,就够了,就是安慰。只要她还躺在床上,还有一口气,对我就是莫大的安慰!”

    父亲如此动情地向我表达自己的心声,这还是第一次。

    假期到了,我向卧病在床的母亲告别。她虽然消瘦,但还是那样慈样可敬。我并不知道这是最后诀别,但是母亲知道,她沒有哭,用深情的目光看着我,仍然微笑着要我别惦记她。然而回到沈阳沒几天,就接到家里电报,我又匆匆赶回,但是母亲再也沒能看见我,她已于10月14日差五分六时弃我们而去了,母亲留给我的最后一面,是深情的微笑,漩起了两个酒涡的笑靥,我实在写不下去了,我的泪水已潸然而下……

    听妹妹说,母亲在弥留之际,挣扎着向父亲告别,嘱咐他好好照顾小弟弟。父亲泣不成声地在母亲的额头深情地吻了一下,说了句:“你放心地去吧……”母亲便合上了双眼。这时外婆喊着:“你等等,老三在火车上……”母亲那僵滞的面孔,突然一动,用尽了力气,寻觅着日夜兼程回赶的三家兄和我。

    沒有,她等不下去了,摇了摇头,她太累了,需要休息,她终于静静地长期休息了。

    母亲的逝世,对父亲的打击太大了,他在送母亲的寿材出门的时候,失声痛哭,并且像孩子般地喃喃自语,重复着:“你走了,我怎么办……”父亲亲自为母亲立了碑,并且让三家兄和我,去请左笑鸿叔书写碑文,他几乎一星期去一次母亲的墓地,坐上门口熟识的三轮车,直到暮色苍茫,倦鸟归巢,才返回家。父亲变得更加不爱说话了,总是独自默默地坐在书房里,思念着母亲,他把母亲所有的照片挂在床边,似乎还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全部倾诉于诗词中,从此,父亲所写的诗词,几乎全是为悼亡母亲而做了。在这近百首的诗词中,抒发着他们生死与共的爱情,我认为这是父亲所有的诗词中,写得最真挚最富有感情,我在前文曾引用过几首,再选录一些:

    悼亡吟(27首选5)

    1959年10月14日六时差五分,南害癌病逝世。精神麻乱不能拿笔,今为11月3日把笔为悼亡吟。只恐诗有时不能达意也。

    二十八年学画眉,一双游履合欢枝;

    而今踯躅秋坟里,八宝山前日暮时。

    老少相逢握手欢,蜜柑笑斗水晶盘;

    低头莫过南京路,不见人來共倚栏。

    驰车快上万人场,龙跃珠跳引兴长,

    今日野田何以寄,纸钞一束一壶浆。

    (父亲婚后,曾到申、苏、杭一带旅游,这两首诗全是回忆他们蜜月之行的。----笔者注)

    随园说在小仓山,寻墓问诗半日闲;

    摘朵菊花斜插鬓,何年忘却旧时颜。

    (母亲曾向父亲习诗,读过袁子才《随园诗语》,对随园心向往之。在南京居住时,邀父亲去小仓山,寻访随园旧址。----笔者注)

    不辩啼痕与血痕,相传一点入诗魂;

    新闻吾业归來晚,风雨灯窗候打门。

    (父亲从业新闻,工作至深夜才归,母亲怕父亲回來无人照顾,故灯下等候,并以南女士之名,撰《夜归》一文,发表在《南京人报》,父亲十分感动。----笔者注)

    逼真山水足徘徊,十里荷花锦作堆;

    玄武湖滨痴久立,谯楼三鼓盼卿來。

    一日思卿十二时,烟枝访购似金丝。

    如今痴坐茶烟淡,斋冷人亡几个知。

    两番轰炸过江行,乱后相逢笑语生。

    我尚平安今似昔,呼卿万遍沒回声。

    (抗日时期,避难重庆山村,父亲在市区工作,日寇飞机对渝市滥炸,重庆市民死伤无数,母亲闻讯,赶往重庆市,在轮渡巳启航之际,母亲不顾己身危险,纵身跳向离岸之船,父亲为之感动不已。----笔者注)

    碧水青山锦句收,川黔湘鄂忆同游;

    可怜故里他年约,莫再驰车上责州。

    (抗日胜利后,乘长途卡车,经川黔湘鄂四省北返,行色匆匆,未多勾留,父亲曾约母亲,他日再畅游贵州。----笔者注)

    小舟风里浪花飘,天际迢逍水一条;

    渡到武昌回首谢,依然无影是今朝。

    (在汉口等船东归,需乘木船渡至江心乘江亚轮,是时狂风大作,浪涛汹涌,木船险象环生,给父母留下了难以磨灭印象。----笔者注)

    泪看黄泉月作邻,身轻千里走风尘;

    故乡料是卿先到,二字平安告母亲。

    玉堂铜柱爱故宫,珊瑚尤爱落霞红;

    年年花柳山前路,多少啼痕泪雨中。

    含笑狂欢竹马童,遇人遥远给春风;

    几多邻右无穷意,都在临床一哭中。

    (母亲乐善好施,喜于助人,尤爱孩子,常义务为邻里看护幼儿,人缘极佳,胡同里的孩子都亲热称她为“涨妈妈”。----笔者注)

    驴蹄健足踢飞沙,人赞轻绸护浅霞;

    遥想白云观里事,平生一梦似昙花。

    (父母婚后,每逢新年,都要骑毛驴去白云观游玩,一次母亲身着斗篷短靴,父亲十分赞美,曾把这感慨移到《巴山夜雨》小说主人公身上,引录如下:“我们一路骑驴去逛白云观。你披着青呢斗篷,鬓边斜插着一支通草扎的海棠花。脚下踏着海绒小蛮靴。恰好,那驴夫给你的那一支鞭子,用彩线绕着,非常的美丽。我在后面,看到你那斗篷,披在驴背上,实在是一幅绝好的美女图。那个时候,我就想着,我实在有福气,娶得这样一个入画的太太。”----笔者注)

    潜山万笏又清虚,烟树人家绣不如;

    他世故园身后约,卿攻图画我攻书。

    浣纱溪 忆南词(六首选二)

    无语微风立小廊,蔷薇花谢伴斜阳,可怜人逝问垂杨。含笑传杯茶味苦,闲看染指粉痕香,于今空道不寻常。

    太液池边翠叶弯,惹人春意立栏杆,隋心只着浅罗衫。举步长廊留淡影,如人细柳记湖山,令人步步想周南。

    惮亡吟(十一首选三)

    一九六〇年

    十月十四,南哀逝,又照阴历算,忌日为九月十三(今年六月逢闰)。然均过一年矣。又作此吟。

    其二

    停笔鸡鸣太觉忙,归來犹读在灯旁。

    笑摩笼袖肌何冷,屈指茶档水尚香。

    游览莫偕狂士伍,欢呼仍效女儿妆。

    回头二十年前事,只有菊花弄影黄。

    封碑无语尽情啼,墓对西山日又西。

    流水化冰终入海,落花沾土已成泥。

    誓盟今夕人空愿,缘结他生局易迷。

    若是归來还识路,幽魂试听满城鸡。

    梦破迷胡别泪倾,犹思私语忆多情。

    休订职业归深夜,愿听终身唤小名。

    山径四方來访我,波航千里可怜卿。

    生平好处无从记,只记双飞未记程。

    1961年,父亲又赋诗怀念母亲:

    周南生日 二十八晚作二十九日抄。

    生日就是此日。

    花朝正好周南日,桃李花繁是十三。

    去后不能生趣减,风清月白过江南。

    (江南习俗,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也有过二月十三日,母亲正是这天生日。----笔者注)

    影画床前壁上悬,夜來洽是梦相连。

    今宵若有魂能会,只在垂杨夕照边。

    记得生前二月时,幽人微挂合欢枝。

    於今诞日枝空在,水样心情欲语谁。

    蜡烛流干万事灰,二年湿帛有余哀。

    试看山陌长眠客,谁听呼声却转來。

    纳凉偶感(四选二)八月七日

    六月二十六

    对镜秋霜太瘦生,纳凉细想别离情。

    四更眉月窥窗久,不觉思人坐到明。

    独睡惺忪梦半成,昏然山水逐南行。

    醒來隔户天河淡,如此因缘了一生。

    (父亲思念母亲,长夜不寐,入睡则又梦见母亲。----笔者注)

    七夕

    牛女双星别更亲,一年一会爱情新。

    我今七夕登高望,望尽山川不见人。

    这些,都是不爱说话的父亲,用“啼痕与血痕”,裹着甜蜜的回忆,写就这些情真意切,悱恻回肠的诗句。

    1963年,父亲脑血管痉挛,身体愈加不好,1965年再度住院治疗,出院后,手颤抖不能握笔,记忆力大为衰退,也更加沉默寡言。一夕,他梦见了母亲,得《如梦令》三阕,醒來不复记忆,依韵填之。父亲在填写这三阕词时,写字已是相当困难,但他仍是艰难的一字一字的写下來。我录其最后一阕:

    浣沙溪

    化为鹧鸪引兴歌,这山歌□那山和,化为鹧鸪叫哥哥。

    化成鸪啼浑是血,人间碧落有银河,人莫奈何奈情何?

    我捧着这勾抹涂改,模糊不清还有丢字的诗稿,被深深的感动了,泪水夺眶而出。这不是用手写的诗,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天籁之歌。

    此时的父亲,已经不在意遣词造句的安排,推和敲都不重要了,他要的是真情的流露,难以排遣的思念和缅怀,需要他艰难地写给自己。

    这是他最后的诗作,此后就封笔不写了。父亲从13岁开始写诗,一生写了几千首诗。我不知他的第一首诗,写于何时何地,什么内容?恐怕很难考证了,也将是一个很难解破的谜。但是他最后的绝唱,是献给母亲的。一个病弱的头发斑白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捧着一颗滚烫的心,倾诉着生死不渝的爱情!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