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雪泥印痕我的父亲张恨水

正文 25 在北平的创作

    在北平短短的3年内,父亲写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迎來了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也是最后一个高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天下班回家,晚饭后便伏案挥毫,直至夜深人静。

    1946年至1948年,短短的3年内,父亲写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迎來了他创作的又一个髙峰,也是最后一次高峰。虽然他报务繁忙,为报纸发行及人事安排忙碌,更要为纸张奔波,还要主编副刊《北海》及后來增加的《画刊》。而且这一时期,他的应酬也多。1946年5月在中山公园水榭成立了“北平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父亲被推选为主任理事,不久又被推选为“北平新闻记者公会”常务理事,尽管如此,他仍然抓紧一切时间写作。在杂乱的编辑部,一旦处理完编务和报社的油、盐、柴、米等琐事,立即就埋首于稿件之中。能够如此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受外界干扰,马上让自己的情绪进入到创作的冲动中,堪称一绝!父亲白天如此,晚上也从不虚度,每天下班回家,吃完晚饭,略事休息,便又伏案挥毫,直至夜深人静,天天如此,朝朝如是,终其一生!

    在短短的3年里,父亲写了大量的散文、小品、诗、词、曲、赋之外,还写了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五子登科》、《雨淋铃》、《马后桃花》、《纸醉金迷》、《岁寒三友》、《一路福星》、《玉交枝》等,以及中篇小说《雾中行》、《步步高升》、《人迹板桥霜》、《开门雪尚飘》等。这些小说,均在全国各地报刊上连载,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像讽刺北平接受大员丑恶嘴脸的伍子登科》和揭露抗战后期重庆当局搞的“黄金骗局”的《纸醉金迷》,在北平《新民报》和上海的《新闻报》分别连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也使那些贪官污吏惶惶不安,父亲为此是冒了很大风险的。我还想介绍几部父亲未曾写完,也沒有來得及出单行本的连载长篇小说,这三部书,我是在父亲书橱里看到的,或是父亲的手写原稿,或是报纸上的连载,为的是使研究者及读者,全面地了解此一时期父亲的创作思想及多种风格。

    《一路福星》(连载于《旅行杂志》),描写抗日胜利后,以一个团体坐长途汽车返乡的经过为画轴,徐徐地为我们展开一幅从重庆往川、黔、湘、鄂四省的风情画卷,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也写出了各地风土人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南边陲灵秀奇特的山水风光及土产特色,我把它称之为“旅行小说”。后來经过大舍妹和我的努力,把它从《旅行杂志》上抄写下來,收入进《张恨水全集》中。《岁寒三友》(连载于1947年的《唐山日报》),则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3个不同阶层人士的真挚友情,一个是知识分子的公务员,一个是唱京戏的花脸演员,还有一个是开铁工厂的厂主,他们身份不同,情趣不一,性格迥异,然而他们相濡以沫,困难相助的友谊,把我们带入到20世纪20年代北京淳朴爽达的风情之中。《雨淋铃》(发表报刊不详)写的是一位从重庆回到北平的青年,经过8年抗战,满怀着对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准备奋斗一番,谁知与他有婚约的未婚妻,为生活所迫,瞒着他做了京剧女艺人,每日周旋在达官巨贾之间,使这位青年陷入了迷惘、痛苦之中。而《玉交枝》则刻画了20世纪40年代末江南农村财主贪婪虚伪的嘴脸,并且着重描写了农民的痛苦挣扎。需要郑重说明的是,这部小说写到结尾部分时,上海解放,父亲又突患脑溢血,未能完稿。1951年上海《亦报》转载该作时,编辑部请人续写了末一章。以后上海正气书局照此稿出版单行本《玉交枝》,父亲对我说,这个结尾,根本违背了他的原意,文字也不太好,他打算再出此书时,亲自补写。但因种种原因,这个心愿未能实现。我在此特意加以澄淸,以免读者不察,讹误流传。

    《紙醉金迷》是父亲这个时期的力作。全书50万字,1946年在上海《新闻报》连载,1949年4月由广州国广新书局出版单行本。书中描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公,嗜赌成性,最后沦落到出卖自己,抛弃家庭的堕落过程,并以她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官商勾结,操纵市场,大发国难财的社会黑暗,最后大胆地把笔锋直指重庆当局搞的“黄金骗局”,把当时亦官亦商,亦商亦官,沆瀣一气,惟利是图,荒淫贪婪的“纸醉金迷”畸形世态,暴露无遗。由于写得既深刻又大胆,笔锋犀利泼辣,说出了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因而还在连载时,上海一家电影公司就要求改编为电影,后來上海解放,改电影之事就作罢了。《纸醉金迷》在《凄凉的童歌》一章中,用被抛弃了的孩子所唱的儿歌,对那个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进行了控诉和诅咒:

    买黄金,买黄金,个个动了心。黑市去卖出,官价來买进,只要守得紧,一赚好几成,什么都不干,大家买黄金。

    买黄金,买黄金,个个变了心。买米钱也成,买布钱也成,借私债也成,挪公款也成,只要钱到手,赶快买黄金。

    买黄金,买黄金,疯了多少人。半夜去排队,银行挤破门。满街兜圈子,各处找头寸,天昏又地黑,只为买黄金。

    买黄金,买黄金,害死多少人。如疯又如痴,不饿也不冷,就算发了财,也得神经病,若是不发财,人财两蚀本。

    买黄金,买黄金,疯了大重庆。家事不在意,国事不关心,个个想黄金,个个说黄金,有了黄金万事足,黄金疯了大重庆。

    父亲回到北平后,一件令他非常痛心又惊心的事,就是在敌伪时期,在东北、华北、华东有许多冒“张恨水”之名出版的伪书。伪书之多,使他极其吃惊!虽然抗战初期,父亲就知道有人冒他之名作伪书。他曾多次发表声明,痛斥伪作,一再说明,自进川后,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就再沒有作品出川,但伪作还是时有耳闻。他在1943年4月11日和12日的《上下古今谈》专栏中,连续两天登载了《文学被窃》一文,文中说:

    今天一谈,谈到自己,我也许中点线装书的毒。又在河朔多年,再加上我还是个将门后代,因之朋友总这样赞许我一声,淡泊(也许是无用)而爽直(也许是粗鲁)。而社会为了我终年作小说,又送我许多帽子,向來是誉多于毁。但我自己看來,只是一个章回小说改良匠人而已(甚至是礼拜六派余孽)。有什么了不得?

    就是这么一点点,而敌人和汉奸们就放不过我。由“九一八事变”之后,大连的《满洲日报》就连续着翻版我的长篇,沈阳《盛京日报》还托过一个外国通讯社的朋友,出二十块硬币一千字的发表费,要我替他作小说,尚幸我还不钱迷脑瓜,一笑置之。“八一三”后,我抱病还乡,转道入川,上海的汉奸报纸就有好几家翻版我的旧作。变质的《晶报》尤其毒辣,把《南京人报》上的《中原豪侠传》,改一題目,将我的签名制锌版登出來,说是我的新作。这种鱼目混珠的手法,社会上是很难知其内情的。害得我在重庆、香港、汉口大登启事,但我尽管启事,他照常地翻版,我绝对无可奈何。

    我虽沒有那资格,手杀汉奸,但至少也可以说一声“汉贼不两立”。而汉奸的暗箭,却也始终不停地向我放着。

    在“六二八”上海全部沦陷之后,《新闻报》也变了质,《旅行杂志》移往桂林,《小说月报》根本就附逆了。最后和我有文字來往的三家上海刊物,便从此绝了缘。两年以來,我的文字,已不出重庆一步,休说上海,连责阳、桂林、西安、洛阳各地刊物之约,我也以文章不值钱,身又多病,谢绝了供给。最近,朋友给我一个扫兴的消息,说上海來人,看到小说日(月?)报和海报,都栽了我的长篇。无疑这又是一次文字被窃。因为朋友沒有告诉我小说篇名,不知他是把我旧作拿去,改題登出呢?或者是不肖文人作了小说,冒我的名字揭载?但恶意陷害,是无可讳言的。

    我绝不自夸敌伪要得我而甘心,借以邀功,作秋波之微托。我也不以自我宣传,说我是敌伪注意的人物,转赚社会一番青睐。可是横逆之來,缄默就是认可,我无法将张恨水三字放在保险箱里,我这一番报告,也许不算是增加身份的广告吧?

    父亲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教育出了他大度宽厚谦和的性格,他从不打笔仗,就是指着鼻子教训他,他也是默而受之,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但是从上面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文字被窃和姓名被盗,使他多么愤怒!尽管如此,他还以为伪书不会太多。而到了北平,据朋友相告及他在伪书封底所看到的广告统计一下,竟有40多部!这实在让父亲瞠目结舌。而东北某大城市居然堂而皇之地有一家“张恨水书店”,专门出售张恨水的书,其中不是伪作就是盗印,这种荒唐和无耻,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真是闻所未闻!有一次,父亲在《新民报》社经理室,看到一位工友正在看一本“张恨水作的肉感小说”便立即向工友做了解释,并请他不要再看。但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把这些伪书通通买來烧了吧。为了这事,父亲难过了好几天。我们兄妹有时在书摊上发现了伪书,买回來请他过目,他总是看也不看就说:“烧了!”

    关于伪书,父亲曾亲口对我说:“做伪书的人,都是些不肖文人,盗名欺世而已。可是也有些小有名气的洋场才子,也盗用我的名字大做伪书,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父亲对于伪书,真是又气愤又无奈。我当时年幼,曾经想过,这些做伪书的人,自己费尽脑汁,却冒用张恨水的名字,他们这是为什么?不是太冤了吗?父亲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这样写道:

    看了书的内容,甚至一看书的名字,就知道太冤的是张恨水,而不是做伪书者。记得这些书里,有一部叫《我一生的事情》。张恨水一生的事情,由张恨水写出來,这实在是不折不扣的黄色小说。喜欢低级趣味的人也好,好奇的人也好,怀疑的人也好,还有替我爱惜羽毛的人也好,少不得要买上一本看看。而做伪书者其计就得矣。我不知道这书里把我糟蹋成个什么人物,以这种手段给张恨水做伪书,那不仅仅是骗读者的钱,对张恨水是恶意的侮辱,乃是无疑问的。

    俗言道得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我不敢说我的文章好,但我绝不承认我的文章下流。七八年來,伪满洲国和华北、华东沦陷区,却让我的尊姓大名下流了一个长时期,我想,社会上许多我的神交,一定为我叹息久矣。

    然后最使父亲头疼的还不是伪书,而是“半伪书”。因为彻头彻尾的伪作,难逃读者之眼,稍有常识,读过几本张恨水小说的人,一看就能辨别真伪,知道哪本是盗名欺世的“赝品”,不易蒙混过去。而半伪书则不然了。所谓半伪书,就是把父亲的书,或删改,或割裂,或改变立意,换个书名,仍写上“张恨水著”,让你真伪难辨。而这些半伪书的作者和伪书作者一样的文字低劣,不仅毫无章法,文不对題,下文不接上文,最让人生厌的是篡改主題,把书的命意來一个大颠倒,搞得面目全非,不是庸俗媚世,就是不知所云。例如父亲写的《锦片前程》,本沒有完书,偏偏就有那么一位自作聪明的“多事者”,添了个尾巴,加了许多空洞不通的文字,而且易名《胭脂泪》。这位自视不凡者,根本不懂《锦片前程》是什么意思,就改了这么个俗而又俗与原名大相径庭的书名。父亲说:“这些半伪书,叫你承认不是,不承认也不是,真让人啼笑皆非!”

    这些令人气愤的做伪书者,为害匪浅,使父亲遭受了长期的不白之冤,我在一些城市的图书馆里看到大量的伪书存在,而且在一些介绍文章和文学专著中,也引用了伪书,甚至在一些词书的“张恨水条目”中,也出现了伪书名,而且还流传到了海外,我在美国和香港的一些图书馆也都发现过伪书。自从《张恨水全集》问世以后,情况有所好转,凡是读过《全集》的人,大都知道父亲作品的书名。可是仍然有一些读者,至今还向我们提起一些伪书。

    就我查到的单行本伪书就有51种之多,以每本20万字计,就是1000万字,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实在令人怵目惊心!

    此外,我在香港看到一本由香港长新书局所出刘天任著的《续金粉世家》。父亲的书由别人续写,本已司空见惯,但它偏偏要署上“张恨水校”,这不是伪书,当是冒名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