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雪泥印痕我的父亲张恨水

正文 24 京味十足的砖塔胡同(下)

    说起老北京的吆喝,更是一绝。小贩们的吆喝各具特色,不像一般城市的小贩单调的叫喊,**裸的“卖”。北京小贩的吆喝是一种艺术,其声调的和谐与旋律变化,是优美的音乐,其词句的夸张幽默,又是一首白描体的诗,它虽然也是“广告”,但又不让你生厌。比如夏天卖切块西瓜的,掌柜的手拿芭蕉扇,边轰苍蝇边吆喝:“船呐大的块,冰糖的味,闹块尝了吧,两个大來。”唱了半天,并沒出现“西瓜”两字。而“瓜”自在其中,也沒有叫你买,只是请你“尝”,你不动心吗?再比如,炎炎夏日,下午两三点钟,正是酷热难耐之际,胡同深处,传來京腔京韵的叫卖声:“冰激儿的凌,雪花儿的酪,盛得多來尝口道!桂花糖,搁得多,又甜又凉又解渴……”就凭这如歌的吆喝,不用吃,就让人从心底沁出甜津津的凉意,何况卖的是“雪花酪”多美的名字!还有卖果子干的,平头车的四周围上蓝布,并用白布绽上“冰镇梅汤”字样,讲究的车上放着银漆的冰桶,成对的蓝花磁海碗,一只盛果子干,一只盛酸梅汤,盛冰盘、小瓷壶的铜方盘,周围都是呈亮的铜钉,还有铜嵌的字号牌,大都是“路遇斋”或“遇缘斋”,小贩子手持两个小铜碗,敲击出动听的“叮叮铎,叮铎叮铎,叮叮铎”的花点來,北京人称之为“打冰盏儿的”,吆喝出來意味悠长:“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碗尝一尝,酸梅汤的汤儿來,哎,另一个味儿呀。”春天,卖小金鱼的小贩,拉着长声吆喝:“吆喝大小……小金鱼咧……蛤蟆骨朵儿哎”听见这叫卖声,父亲就会搁下笔,带着我们到门外去选几尾金鱼。看着玻璃缸里绿草红鱼,看着我们喜悦的样子,父亲脸上总会绽出笑容。

    北京的吆喝,随着季节而变化,胡同里的叫卖声也随之变化着情韵。一般來说,叫卖声都是欢快而活泼的。而惟独卖硬面饽饽的吆喝,却是一种凄凉怨楚的呼叫,使你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售者大都是老翁,在冬夜,家人正在围炉闲话,随着凄厉的西北风,传來一声苍老的哀号:“硬面……饽饽……”谁不为之心动,父亲说:“这吆喝,像深夜钟声那么感人!”冬夜中,还有卖水萝卜的,“水萝卜赛鸭梨,辣來换!”其声也哀婉动人,父亲为此,曾填词一阕:

    白话摸鱼儿禁夜市声

    卜居西四之西,街巷偏僻,值此冬防禁夜,愈感幽静。晚來佣书小倦,掷笔起立,窗外凉月半环,霜寒压瓦。自启门视之,长街如洗,寂无行踪,偶有三轮车过,始觉犹是梦境。忽闻“萝卜赛梨辣來换”声,正是川居八年梦想境地之实现也。归室构思,填《摸鱼儿》一阕。因押换字,非鸾端韵不可(押上声入声,便不好听)。此韵极狭,颇为所苦,既成,亦颇引为得意也。录供读者一粲。

    满长街电灯黄色,三轮儿无伴。寒风一卷风沙起,落叶枯条牵绊。十点半,原不是更深,却已行人断。岗亭几段,有一警青衣,老枪挟着着,悄立短墙畔。

    谁吆喝?隔条胡同正蹿,长声拖得难贯。硬面饽饽呼凄切,听着教人心颤。将命算。扶棍的。盲人锣打丁当缓。应声可玩。道萝卜赛梨,央求买,允许辣來换。

    此调调以幽咽见长,平仄一定,填词家向不通融。十点半之十字,宜平,我沒法换,硬面二字宜平,萝卜赛梨之赛,亦宜平。

    吆喝声中,硬面向叫成银棉,赛呼筛,只好从俗矣。反正是打油,我想见笑大方,也沒关系也。

    词中把北平冬夜胡同的特有情韵,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刻摹出來,一幅萧瑟冬夜市井图,赫然入目!此词一出,深受读者赞许,事隔60年,还有词曲爱好者,对我盛赞这词,认为俚句入词,不仅幽默,而且妥贴,沒有深厚的词章功底,是很难做到的。我对于词只是个爱好者,不谙此道,不敢妄加议论,可是读起來感到亲切有味,完全是我童年记忆中的胡同写照。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到北平后的第一个农历七月十五,晚上一轮明月,像一只晶莹剔透的冰盘,洒着银色的光辉,点点的星辰,闪闪烁烁,如颗颗明珠。胡同里很多人家都点上了蒿子灯。蒿子灯是北平平民家庭点的自制灯。七月的蒿子长的很茂盛,齐高人肩,郊区农民挑了许多蒿子进城來卖,家庭主妇把买來的蒿子,绑上许许多多的香头,或放在院子里,或放在街门口,点着了的香头,放出点点红光,远远望去,如千百点火珠,褶褶荧荧,似乎和天上的星星争辉。孩子们举着各式各样的灯,在胡同里跑來跑去,少数的孩子手里提着是买來的精致纸灯笼,大多数的孩子则是举着张带柄的荷叶,上插香头或是蜡烛,母亲给我和大妹妹一人买了一张长茎荷叶,叶中插了佛香,这就是北平孩子地道的“莲花灯”,我和妹妹跑出了家门,加入到胡同里小伙伴中,嘴里唱着:“莲花灯,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妈妈论”的约定俗成,七月十五莲花灯不能留,当夜点完必须扔掉,所以才有“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一说。

    旧北平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人说“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因为绝大部分的胡同都是土路,加之风沙又多,所谓“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每逢雨过天晴,胡同里积满了水,我喜欢光着脚丫儿趟水,逮“老琉璃”(蜻蜓)。“青灯有味忆儿时”每逢忆起儿时的生活,就会沉浸在无忧无虑的快乐中!然而每逢雨霁,泥滑烂浆的胡同,可使大人们苦不堪言。为此父亲曾经自度一曲,作为自嘲:

    夫子喟然叹不成曲

    夫子喟然叹,叹一声命悭,我邻居绝少大机关。也沒有新贵公馆。那马路修成不知是哪年,到如今,直的是沟,横的是斑,高的是堆,洼的是坑。好一似波浪腾翻,好一似山脉绵延。刮风是沙满天,下雨是泥浆遍,天晴也不见怎方便。走路坐车,不是脚板儿咯着,就是身子整个儿颠。若说山林城市,那才冤!咱这条马路呀,光秃秃地,沒一棵树影儿圆。

    若要派款,咱这儿可不漏捐,若要派人,也是照份儿摊。保长老爷是老是少,是肥是瘦,咱会不了然,终年谁也不打个闲照面。若有事,凭个纸条儿传,盖了图章,那就算完。

    市立医院既远,市立学校又偏,一切市民福利,咱这儿少缘。不信吧?您就说停电,远从去年把时间算。咱这儿灭灯,沒一天儿间断。若说别条街停两遍,咱这儿得就三遍。

    这一些原因,就是缺少大机关,阔公馆。咱祷告老天,结了个善缘,鬼使神差,让二三阔人向这里搬。那时间,马路平坦,秩序完善,管保还是终年不停电。可是这里越酸,阔人越不向这儿搬。忍着啵!夫子喟然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