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正文 第二章 武帝继位(七)

    7.平安太子:周亚夫就范 除却心患

    太子,年轻而高贵,立于权力的风口浪尖,无一兵一卒自保,恰似宝玉易碎。从太子到武帝,整整九年(7岁-16岁)的预备役,刘彻怎样度过这段风云变幻的成长期?汉景帝如何苦心经营,为爱子铺平登基大道?

    【细柳营中有亚夫】

    汉景帝的皇长子刘荣非常不幸,立太子四年后被废,两年后被逼自杀。景帝可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在新太子身上重演。

    汉景帝运用了怎样的手腕,保证大汉政权平稳过渡呢?

    第一步,他除掉了废太子刘荣。为新太子刘彻扫清了可能卷土重來的政治敌手;同时震慑诸皇子,断绝他们对太子位的凯觎之心。

    那么第二步呢?他还有什么样的手腕,保证大汉政权的平稳过渡呢?

    第二个让汉景帝放心不下的人,就是平叛吴楚七国之乱的功臣条侯周亚夫。周亚夫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进入景帝的黑名单呢?

    周亚夫是太尉周勃之子。因为长兄周胜犯法被废,周亚夫继承父亲的爵位,封为条侯。而周亚夫之所以“大牌”,始于他和汉文帝之间一段百世流芳、英雄浪漫的“细柳营之会”。

    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直接威胁京城安全。汉文帝调拨三支军队,分别在霸上(今西安城东)、棘门(今咸阳市东)、细柳(今咸阳西南渭河北岸)三处扎营,拱卫长安。汉文帝御驾亲临三大军营,挨家逐户送去慰问。先至霸上、棘门,主帅莫不热烈出迎,士兵莫不欢欣鼓舞。看着粮草充沛、士气高昂,汉文帝悬着的一颗心也就放进了肚子里。

    最后,慰问团走到周亚夫的细柳营,出问題了。先头人员近前一看:但见守营士兵一个个弓上弦、刀出鞘,寒光闪闪,严阵以待。先导部队人家不让进!汉文帝又派随从传话,皇帝來看大伙儿啦!谁料士兵不买账,冷冰冰回了一句:军营只听从将军命令,不知道皇上的命令!好话说尽,仍是营门紧闭。

    无奈之下,皇帝使出最后一招:节信!就是派人拿着皇帝的信物,证明确是皇帝亲驾劳军。士兵们得将军之令,这才打开营门,让皇帝一行进來。紧接着,守营门的军士告戒慰劳大军,军营之中骑马不能超速。

    汉文帝只好带着随从,勒着马缰,徐步缓行。行至帐下,见到了说一不二的周亚夫。周将军一身戎装,英武非凡。那时的戎装,类似于今天的防弹衣,材质坚硬,能抵挡各种兵器的伤害。不同的是,古代戎装包裹得更严密,除了露出一双眼睛瞄准目标,伸出一双手攻击敌人,其余的地方:头、肩、肘、四肢,全是硬梆梆的铁甲。所以,周亚夫一边拜见,一边解释:臣戎装在身,不能行跪拜礼。

    检阅完三大军营,汉文帝神清气爽。回宫路上,有人开始嘀咕:这个周亚夫何方神圣?如此傲慢!汉文帝长叹:众人不知周将军一片苦心啊!拿霸上和棘门的军营和周亚夫的细柳营相比,一个是小孩过家家,一个是固若金汤。霸上营、棘门营,一次偷袭就可攻破,而周将军的军营任谁也无法撼动啊!(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细柳营之会”因此成为极具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符号,而“细柳营”更是堡垒牢不可破的代名词。随手翻开中国文学史,以细柳营为命名的诗篇众多。(唐)胡曾《细柳营》这样写到:文帝銮典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

    文帝临终,秘授儿子景帝:国家急难,起用周亚夫。君臣信用,可见一斑。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平叛有功,景帝七年(前150),周亚夫官拜丞相。

    【将军死亦为鬼雄】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周亚夫作风严谨、秉章办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比不动声色、擅打“太极”的汉景帝,二人难免出现交流屏蔽、沟通阻碍。果然,对于景帝朝三桩重大人事安排,周亚夫一次又一次力阻皇命,搅出了一连串不和谐音符。

    周亚夫为什么不顾一切,去扮演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的刺儿头?汉景帝又是如何处理这段敏感的君臣关系呢?

    第一件事,阻止汉景帝废立太子。周亚夫此举动机非常单纯,就是要维护太子废立的基本原则:太子沒有大恶不能立而复废。周亚夫不是窦婴,沒有做过废太子刘荣的老师,一生戎马倥惚,难得陷入是非漩涡,更勿论与刘荣私交。他执著于事件本身的得失判断,而看不到事件背后人与人的微妙关系,又或者他根本不屑于去留心这些鸡零狗碎。讲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周亚夫是谋国不谋身。景帝七年(前150),为了一个废太子,“谋国不谋身”的周亚夫终于引火上身(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

    第二件事,阻止汉景帝封王信为侯。王信是新皇后王娡(汉武帝之母)的哥哥,新太子刘彻的舅父。王娡深谙“媳妇”之道,坚定不移地走大姑姐路线。一桩“娃娃亲”就收服大姑姐长公主;又在婆婆窦太后之前,强化“乖媳妇”的形象。老太太就喜欢低眉顺眼的小媳妇。于是,窦太后主动提出,要封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为侯。

    周亚夫又一次站出來:我反对。为什么反对?就是刘邦白马盟誓的三句话: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不姓刘不能封王,沒有功不能封侯,如果违反了就是大逆不道。

    周亚夫坚持,皇后的哥哥王信毫无建树,不能封侯。景帝默然而止。我们知道,景帝是最擅长借力打力的“太极”皇帝。这次封侯,在他心里早就画了一个“叉”,但景帝又不能违逆母亲窦太后的旨意。他知道朝议时----自然会有人出來接这个骂名。果然,周亚夫义正词严地上场了。大家还记得当年,袁盎是怎么说服老太太放弃梁王封侯的?讲故事,摆道理,专挑老太太心窝最软的地方捏。武夫周亚夫不行,跟刀枪棍棒处久了,说话也硬邦邦、冷冰冰的。汉景帝故作无奈地拒绝了窦太后的提案。他既利用了周亚夫的原则性,又不满周亚夫的生硬表现。

    第三件事,阻止汉景帝封匈奴降将。景帝朝,出了桩振奋国人的大事件:五位匈奴将领投降大汉!这的确是件让大汉王国八面威风的事。汉景帝非常得意,为了进一步显示受降国君的海量气度,决定封这五位降将为侯。

    周亚夫又來了:我反对!这是他第三次投反对票。

    这次汉景帝和周亚夫两个人是掐上了,汉景帝坚决要封,周亚夫坚决阻封。我们今天來看这件事,很难说谁错谁对。对于汉景帝來说,“造势”也不光是虚名,还有策略上的考虑。匈奴将领降汉者不多。现在有五个人投降,封了他们,就可以鼓励更多的匈奴将领投降。所以,汉景帝“要封”有道理。

    那么,周亚夫“阻封”的理由是什么呢?周亚夫说,这三个人本是匈奴将领,现在投靠汉朝,对于匈奴单于,他们就是不忠之臣。一群贰臣逆子,我们大汉还把他们当宝,这不等于鼓励大家都去变节做汉奸?你看,周亚夫的反对也有道理。他从道德的立场,做出了判断。(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顶归顶,最终拍板权还在汉景帝手里:当然要封!汉景帝这边一封,周亚夫那边就撂挑子,索性泡病假,我不干了!汉景帝也來了脾气:请病假,我批准!您干脆后半辈子都歇着吧!一声令下,把周亚夫的丞相职务给免了。

    这样,周亚夫从一代名将,景帝朝的最大功臣,变成一个赋闲在家的长休病号。

    毕竟是两朝元老,周亚夫的影响和能力都不可小视;虽然忠言逆耳,汉景帝还是想再试探试探周亚夫,给他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那么,周亚夫能不能领会汉景帝的一番美意呢?

    这一天,汉景帝请他吃饭。周亚夫欣欣然奔赴酒宴。坐到席间一看,一大块肉(大胔zi)!这一大块肉,四四方方、平平整整,类似西餐牛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壮士!可这块“牛排”既沒有切开,也不给任何餐具,眼瞅着沒法下嘴。周亚夫急了,这不是有意消遣老夫吗?风风火火地,找主管安排酒宴的官员(尚席):给老夫來一套餐具。

    汉景帝火了,只问一句:你还不知足吗?意思是:你这个犯了错误、讨人嫌的倔老头子,我把你请过來,分你这么一大块肉,你还不满足吗?周亚夫心想,这块肉只能看,不能吃啊!见汉景帝在气头上,也不敢还嘴,连忙站起來,脱下帽子请罪。景帝不依,周亚夫只好憋着一肚子火走了。周亚夫在前面走,汉景帝在后面指着他的背影一通斥责:这绝不是一个侍奉少主之人!

    这个结论非常可怕,不是侍奉少主之人,那就是乱臣贼子,背后的意思就是要把这根“刺”给剔掉。

    我们回头來破译一下汉景帝的这个“牛排之谜”----

    汉景帝请人吃饭,搞这么一整块肉,既沒切好也不给餐具,用意何在?周亚夫典型的“一根筋”,哪有这个悟性?原來,汉景帝在暗示周亚夫,沒有我的帮助,再好的肉就是到了你嘴边上,你也吃不到。所以,汉景帝在用“吃肉”这件事,比附周亚夫的立功,你凭什么居功自傲啊?沒有我,你能立功吗?你的相位,是皇上给的;你的大军,是皇上派的;你浴血奋战,所向披靡,那也是皇上的天威。

    所以,周亚夫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离席,向皇帝谢罪,臣无能,皇上圣明,服了您了!这样,汉景帝就会放过你。周亚夫虽破敌无数,却从不会揣摩人心;丝毫沒有琢磨出其中的奥秘。他野性难驯,很难博皇上喜欢。

    看來,从古至今,都有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周亚夫就是!他只需把带兵打仗的头脑分出一点点,來琢磨汉景帝,断不会栽那么大的跟头。反过來,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人,或许终身一事无成,但八面玲珑、巧舌如簧,仕途反而顺风顺水。

    汉景帝“只做不说”,周亚夫又“只琢磨事不琢磨人”,君臣之间因为“牛排之谜”,产生了致命误解。

    预感死期将至,周亚夫的儿子走后门、托关系,想给颐养天年的老父买五百套铠甲,准备作为殉葬的陪葬品。在汉代,私人购买恺甲绝对违法,何况还是直接从国家仓库里购买?周亚夫的这个儿子,心疼父亲到无微不至,对待下人却十分苛刻。本來铠甲那么重,搬运的时候相当累,他还不把工钱给足。于是这些搬运工人就告状,告周亚夫儿子买军械造反!

    这可是谋逆大罪啊!

    案子很快上报汉景帝。汉景帝一看,周亚夫的儿子,又牵扯到周亚夫。立即批转查办。批复到廷尉府,廷尉府文书官拿着景帝批示、法律条文,跑到周亚夫家中做笔录。周亚夫怎么办呢?好好解释,争取宽大处理吧。沒有!周亚夫一字不答。

    文书官碰了一鼻子灰,立即上报。(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于是,就有了《史记》中记载的汉景帝唯一一次破口大骂:吾不用也!我不需要核实了!你不服软,就下地狱吧!

    汉景帝下令召周亚夫到廷尉府(九卿之一,主管全国刑事案件,相当于最高法院)受审。廷尉指责周亚夫说:你想造反吗?周亚夫回答:我买的是殉葬用品,怎么能称作是造反呢?廷尉狡辩地说: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想在地下造反。(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周亚夫越是据理力争,这些主审官对周亚夫越是肆意污辱。这样,一代名将周亚夫,投入大牢,绝食五日,吐血而死。

    汉景帝因为护佑少主而逼杀重臣周亚夫。其实,周亚夫对太子刘彻沒有任何威胁。周亚夫的“三阻”表明他是一位恪守臣道之人。即使在位也不会威胁少主;何况景帝朝末期,他已经赋闲在家,朝中大事鞭长莫及。所以,我认为,极端独裁的皇权与不肯示弱的相权之间的尖锐冲突,才是周亚夫之死的根本原因。

    汉景帝也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然而,吴楚七国之乱他枉杀晁错,平定吴楚之国之乱后他冤杀周亚夫。所谓的好皇帝只是对国家的治理有贡献,对历史的发展有贡献;就个人而言,好皇帝同样是极端的独裁者,同样霸道、残忍。

    【工于心计受重用】

    为了爱子刘彻能成为景帝朝的平安太子,顺利继位。汉景帝披荆斩棘,除掉废太子刘荣,力拔老丞相周亚夫;做完减法之后做加法,景帝又费心给太子安排一个辅佐他的领路人。他是谁?凭什么让机关重重的汉景帝放心、放手,将少主托付于他呢?

    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被那都顶下來的老实人卫绾,汉景帝任命他做太子刘彻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按说太子的老师一定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吧?可卫绾是什么出身呢?《史记》记载,卫绾因为车技一流而(以戏车为郎)做了汉文帝的侍从。换句话说,卫绾从前不过是一名车把式,却连升三级,成了现任太子身边的教头。

    看來出身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人得皇上的法眼。刚愎自用者太重,用不动;逆來顺受者太轻,坐不稳;只有刚柔相济的人,分量正好,最为得力。

    卫绾默默无闻,不卑不亢,倒是先被汉文帝重用,后來,又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看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当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请汉文帝身边的一些官员到太子府中,参加一个盛大酒宴。几乎所有被邀请的人都忙不迭地准时赴会。只有一个人,称病不去,这个人就是卫绾。可事实上,卫绾并沒有生病,他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作为文帝身边的侍从,你心急火燎跑到太**中去喝酒,很容易给老皇帝造成一种印象:你提前去巴结、交往未來的新皇帝,是不是觉得我不久于人世了?沒有利用价值了?忙着找新靠山,改换门庭?察言观色、工于心计的卫绾沒有去。(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后來的情形如何?去的人太子沒印象,反而是不去的人被太子记住了。汉景帝继位后,对他身边殷勤侍奉的卫绾不理不睬,不闻不问,冷淡异常。这就是惦记上了。卫绾怎么办呢?一味勤勉工作、任劳任怨。不久,汉景帝外出打猎,竟一反常态,和风细雨,让卫绾上來做他的参乘,就是陪他坐车。卫绾刚刚坐定,汉景帝就问他,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请你坐我的车吗?卫绾说,不知道啊。我本來不过一个车夫出身,圣上却叫我上來坐车。汉景帝也不解释,意味深长地说,那一年,我请客,所有的人都來了,你为什么不來?

    以景帝的高智商,他怎么会不知道卫绾当年不赴宴的真实原因呢?你不是忠于老皇帝吗?那你现在愿不愿意效忠我呢?所以他不死心,还要问。卫绾呢?既然我说过的话,就不能反悔。请皇上原谅!那天我确实病了。

    临下车,汉景帝意犹未尽,说,我赏你一把剑吧!卫绾回答,剑是多么贵重的礼物啊,我不敢要。先皇赏给我的六把剑,还在家里放着呢。汉景帝不信,爱卿说笑了,一般人拿到剑,要么是佩戴,要么是互赠,你摆在家里干吗呢?汉景帝疑心极重,马上派人到卫绾家去察看。果然,六把崭新的剑,烁烁放光,全在墙上挂着,一点儿沒用过。使者如此这般一说,汉景帝更加受用,因为这表明了卫绾对皇上赏赐相当重视。

    看看卫绾,既会装傻充愣,又善表白心迹;从车夫升迁太子太傅,官居丞相。又想想周亚夫,倔强自我,从不妥协;从丞相落人罢官归田,惨死狱中。一个驾辕扶车的老车夫,一个调兵遣将的大将军;智商高下,一望即知,情商强弱,不也昭然?世事如此,怎不叫人心生浩叹!

    由于汉景帝的成功运作,刘彻平安渡过九年的太子生涯,一直到他十六岁登基为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少年天子刘彻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新人上任“三把火”又是怎么烧起來的呢?

    请看:董生对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