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武帝继位(六)
6.景帝清障:皇长子自尽 干系难脱
五女博弈十子胜,不能不感叹造化弄人。然而,在汉王朝这个家族大企业中,真正的最高领导人汉景帝却大打太极,别说当局者迷,就是旁观者也闹不清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尘埃落定,汉景帝又将何为?是安抚废太子刘荣?还是力挺新太子刘彻?这位九五之尊的父亲到底站在哪边?
【长子殒命】
“从來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幸运儿的身后,往往有倒霉蛋垫背。整个太子废立事件,刘彻的幸运不言而喻。那么,谁是倒霉蛋?废太子刘荣。他本身并无半点过失,就因为母亲一言不慎,大汉江山,咫尺之遥,失之交臂。然而,坏运气总是结伴而來。贬为临江王以后,又过两年,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刘荣再次撞上枪口!有道是,削职抵罪。刘荣已经失去了最尊贵的太子头衔;除了一条命,他还能拿什么來赎罪?而他那个“太极高手”父亲汉景帝,在性命攸关之时,又将做何表现?
废太子刘荣犯的是逾制之罪。前面讲过,汉景帝的弟弟梁王也是大搞“逾制”,惹得景帝一肚子火。废太子刘荣怎么会“逾制”呢?原來,他在做临江王的时候,把自己的宫殿扩建到祖庙之地。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啊,麻烦大了!汉代各诸侯国、各郡郡府所在地有两大祖庙,一个是汉高祖刘邦的庙,另一个是汉文帝刘恒的庙,周围有一圈低矮的围墙。刘荣沒有侵占祖庙的内院,只把仍属于祖庙范围的外围之地占了。可想而知,刘荣是经过周密策划的,准备“智踩高压线”。不过“再狡猾的狐狸也敌不过好猎手”!一份检举信递上去,汉景帝立刻下令,召刘荣进京。据说,刘荣进京那天,刚一上路,他坐的车的车轴就断了。临江国的百姓纷纷谣传,国君这一去怕是回不來了。
到了京城,刘荣直接被送到中尉府。进了中尉府可不是走亲访友!中尉主管首都的社会治安,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刘荣还心存侥幸:“朝中有人”嘛,何况这人还是当今皇上,自己的亲生父亲。谁知,中尉声色俱厉、铁面无私,一点沒把刘荣放在眼里。这个中尉就是《史记·酷吏列传》明文记载的一个酷吏----郅都。身为废太子,刘荣的自尊心已经摇摇欲坠,经那都一番冷言恶语,更是羞愤交加。两人僵持不下,太子要求笔墨,想给父皇写一封信,一方面说明情况,一方面表示谢罪。孰料这那都非常强硬,坚决不给!谁说老虎屁股摸不得?我今天偏要摸!何况你还是只沒牙的纸老虎!最后还是谁解了围呢?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因为做过刘荣的太子太傅,念及师生之情,偷偷给他送去了刀笔。刘荣写完就自杀了。(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弗与。魏其侯使人问予临江王,临江王即得为书,谢上,因自杀。)
小小中尉竟然逼死皇长子刘荣!此事传出,朝野震惊,皇室寒心。刘荣“逾制”有错,但罪不至诛,到不了杀头的地步!
如果刘荣不犯法,也不自杀,最后会不会还是被杀?这个问題要分两步來回答。
【命案蹊跷】
第一,刘荣为什么要自杀?可以想象刘荣狱中的处境,一个词:孤苦伶仃。刘荣当时不过十多岁,这么小的孩子,太子之位刚刚被废,又被关进大牢,绝望之中最需要什么?爹娘啊!但母亲栗姬早已忧愤而死,母亲娘家在朝中做官的人也都被诛杀。所以困境之中,仅存的希望就是“给父皇写信”。可就是这一点卑微的要求也被拒绝了,曾经万人拥戴的大汉储君,如今连支笔也讨不到。从小娇生惯养的皇子,此时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无助和恐惧攫住了他,刘荣无法承受,宿命般地走上了绝路。
第二,谁是整个事件的主谋?刘荣自杀,虽然事出偶然;但他死后,各方反应,着实蹊跷!
第一个作出强烈反应的,是他的老祖母窦太后。窦太后听说长孙自杀,勃然大怒,立即要求处死祸首郅都。我们讲过,窦太后是个很有权势的女人,说她贪啊,霸啊,蠢啊,都沒错。但是,她的这些人性弱点,终究只是出于一种天然的母性情感。对儿女,做母亲的和外人的价值判断绝对不同。不是说哪个有钱有势了,她就喜欢谁;相反,她们往往心疼最潦倒的孩子。窦太后不是吕后。我们要理解这个人物,首先要把她当一个母亲來看,其次才是一个擅权的女性。俗话说,“幼子长孙心头肉”。人类的隔代情结最突出地体现在祖母和长孙之间。这个长孙先是被废,接着竟因为一点小错被逼自杀!窦太后当然要求立即处死郅都!对于此事,郅都都到底负有多大责任,她根本无暇分辨。
第二个受到刺激的人是谁?按常理來说,人生一大痛事:“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国之君竟不能保全儿子性命,手捧绝命书----曾经的求救信,做父亲的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然而,汉景帝一不痛心,二不震惊,好像死的是别人的孩子。他很被动、很勉强地把逼死儿子的郅都免了官,以罚代杀。这还不够,沒几个月,汉景帝竟然派人到郅都家中送上一个大礼包----任命郅都为雁门郡太守。还有一个附赠品,给他特权,作为边郡太守,郅都可以便宜行事。所谓“便宜行事”,就是遇到紧急情况,郅都可以不向任何人报告,自主处理。天下竟有如此涵养深厚的父亲?!
景帝曰:都忠臣。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最终,郅都被窦太后罗织的罪名所杀。
面对“仇人”郅都,母子的反应天壤之别。窦太后欲“食肉寝皮”很正常,汉景帝“无动于衷”却令人诧异。从中我们能品出点什么呢?
汉景帝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皇帝,众人皆动他不动,其实,人人都是他棋盘上的棋子。那么,如此心思填密的皇帝,让酷吏郅都审讯废太子刘荣,是何用意?
我们先查询《史记·酷吏列传》的记载,看看那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郅都原是汉景帝身边的侍从。有一次,景帝外出打猎,随侍的除了郅都,还有一个贾姬。途中,贾姬去皇家猎苑的卫生间。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來一头野猪,也跟了进去。汉景帝眼睁睁看着贾姬和野猪,一前一后进了卫生间,大惊失色。
一向薄情的汉景帝怎么突然知道疼人了呢?原來,汉景帝一共十四个儿子,其中贾姬生了三个,仅次于王美人的妹妹王兒姁,屈居亚军。无子无宠,有子有宠,由此可见贾姬在汉景帝心目中地位非同寻常。情急之下,景帝使眼色给郅都,叫他进卫生间解救贾姬。郅都纹丝不动,权当沒看见。景帝急了,提着剑往里冲。郅都拦住景帝,“璞通”一声跪下來:皇上,您即使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得为太后、为大汉江山着想啊!为了一个女人,您怎能如此冒险呢?
郅都是酷吏,汉代的酷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忠于皇帝一个人,其他人的死活与他无关!后來,野猪在卫生间里晃荡了一圈,出來了;紧接着,花容失色的贾姬也出來了,一场虚惊。这次猎场惊魂立即被报到窦太后那儿。窦太后一听,好个忠臣!救子有功!于是重赏郅都,大加信用。
“猎场惊魂”是第一件事。
过了不久,齐地的济南郡有一个姓瞷(xian,闲)的人家,仗着宗族势大,为非作歹。太守对此束手无策。汉景帝毫不犹豫,把郅都派过去。郅都一上任,眨眨眼就把黑帮老大杀了。一时间全城惊然,临城的郡守见了郅都都像见到顶头上司,低眉顺眼,察言观色。这是那都的第二件事:镇压豪强。
讲到第三件事,真相昭然若揭。当年汉景帝一边废太子、贬栗姬,还杀尽了栗姬在朝中的所有亲属,而行刑的刽子手是谁呢?正是郅都!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本來负责主审栗姬亲眷的中尉并不是郅都,是一个叫卫绾(西汉代国大陵人,历任中郎将、河间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并做过三年丞相)的人。汉景帝觉得卫绾太老实,沒魄力,不适合做这种杀人的事;就把卫绾叫來说,卫大人日理万机,辛苦啦!这样,朕放你几个月大假,让郅都顶替你,怎么样?卫绾一走,郅都到任,把栗姬的亲属三下五除二,赶尽杀绝。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一落到郅都手里,刘荣立马崩溃,因为娘这一支的亲人都死于这个“魔王”之手,自己也命不久矣!
凭这三件事,看得出汉景帝对那都是“知人善任”,何时何地如何任用,他心知肚明。
如果汉景帝想放刘荣一马,只要换下郅都即可,可是他沒有。难道他不想放过儿子刘荣吗?刘荣之死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如果我们把这两件事联系起來:其一,刘荣自杀以后,窦太后跟汉景帝的两种不同反应。一个痛心疾首,一个麻木不仁。其二,汉景帝任命杀死栗姬娘家人的郅都为案件主审人。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荣被逼自杀,汉景帝脱不了干系!甚至有可能是汉景帝早就盘算好了的,从废太子那天起,这次杀人计划已经列入议事日程。
【幕后之凶】
当然,史学界沒有人这样讲,我个人认为,皇长子刘荣之死一案中,汉景帝是主谋,这是一起“父杀子”案!令人不解一的是,一个父亲,而且还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逼杀自己的长子呢?何况儿子已不做太子,不足以威胁他人,何以如此狠心非得赶尽杀绝?
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废太子对现任太子的威胁。历朝历代被废太子的结局都非常惨,因为太子是储君,是后备君主;总有一些大臣围绕在他的身边,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潜力股。一朝太子登基,拥立太子的有功之臣,就相当于大笔原始股持有者,昔日的投资定获丰厚回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必将源源不断,滚滚而來。但是,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如果登基未成,半路夭折,成为一个废太子,其中的盘根错节就成了新老皇帝的心腹之患。因为这些人为了挽回自己的投资成本,随时可能把废太子再次抬出來,和新太子抗衡,搅乱时局。这就是刘荣的必死之道,他的废太子身份,注定他随时可能被皇帝、新太子当作政敌,视为隐患。
刘荣被贬到临江后,本应非常清楚自己的地位。你已经被废了,你的母亲已死,母亲家族的人也被杀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刘荣却自作聪明,打政策的“擦边球”,扩建宫殿,侵占祖庙。这已不是“莫须有”之罪,而是昭然若揭的违法事实!
这样來看,刘荣遗传了母亲栗姬的一个致命弱点:缺乏自知之明!他完全意识不到自身的危险。过去是“一线”太子,现在好歹还是皇子吧,是诸侯王吧;尽管退居“二线”,捞些特权还是可以的吧。殊不知,被废掉的太子绝对远远不及其他“二线”诸侯王。诸侯王从來沒有做过太子,不可能对新太子构成太大威胁。唯独废太子,你的存在就是新太子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你竟然还“逾制”犯忌,必定是咎由自取!
第二,击溃“废太子”党。当年刘邦爱怜娇妻幼子,想让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继位,把吕后生的惠帝刘盈换下來,不过雷声大雨点小,费了好大劲儿也沒得逞。为什么呢?刘邦这时候还在讲民主,凡事和大臣们商量,希望能够群策群力。大臣们一不同意,刘邦就让步。
汉景帝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废太子是突然发力,來势凶猛,打了群臣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他还是遭遇了强大阻力,依然有“不畏死”的权臣忍不住要管这桩不是“家务事”的“家务事”。一个是周亚夫,就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太尉。另一个呢?就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大将军窦婴。这两人既是重臣,又是功臣,按照ABC打分,就是A+级!因为平叛有功,窦婴被封为魏其侯,周亚夫为条侯。难得这两位浴血沙场的黄金组合,朝堂之上更是意气相投、惺惺相惜。朝中大事,条侯和魏其侯,这两张至关重要的选票,往往投进一个票箱内。景帝提出废太子刘荣,条侯和魏其侯再次达成共识:反对!然而,反对无效!汉景帝一旦决定了,那就是“铁板钉钉。”,而且还回了脚,沒人能拔得出來!
皇上铁腕,做臣子的应当知难而退。但是,周、窦二人“牛”劲很大。周亚夫原來跟景帝关系非常好,当年借“平叛”打击梁王,两人连夜促膝长谈,不是“自己人”,以景帝的城府,怎么可能向周亚夫交底?但因周亚夫力保刘荣,二人关系从此破裂。窦婴原來是太子太傅,专门教导太子刘荣,眼看自己一手带大的得意门生,如被缚小鸡,孤立无援,任人宰割;窦婴心更痛,行为更出格!干脆称病不朝,翘班了!
大家从景帝的角度來看整件事。朝中最为德高望重的两大权臣,都是废太子刘荣坚定不移的拥护者,汉景帝能不提防吗?以他们的作风,凭他们的实力,一旦景帝百年,这二人再打出拥立废太子刘荣的旗号,新太子刘彻能与之抗衡吗?谁说废太子刘荣已为“鱼肉”了呢?这不是有两位來自决策层的强硬派人物一直在力挺他吗?这二位越是护佑着刘荣,汉景帝就越是不能放过刘荣;他们的态度越坚决,景帝的下手就越快、准、狠。“逾制”只是导火索,“废太子”党和汉景帝的默默僵持才是真正火药桶。所以,击溃“废太子”党,灭绝群臣再次拥立“废太子”的幻想,是汉景帝谋杀刘荣的根本原因。
“景帝清障”,为谁清障?清什么障?讲了半天,真正的受益者还沒有出场。新太子刘彻,才是导致一切恩怨的根源。为了新太子刘彻,为了清除他登基道路上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障碍----废太子刘荣;除了迫使刘荣自杀,景帝别无上策。汉景帝偏爱皇十子刘彻吗?不是。换了皇二子、皇三子、皇十一子,谁坐在这个太子的位子上,景帝都会为他清障。景帝是父亲,可他更在乎的角色是皇帝。这就决定了他的庇佑只能给新太子,给不了废太子。终人一生,谁不曾遭遇这样的两难境地?谁又能坦然作出如此冷静的抉择呢?
刘荣已经自杀,汉景帝找到安全感了吗?周亚夫不服,窦婴有怨,他们还会有什么动静?从新太子到汉武帝,九年的跋涉,刘彻又将遇到怎样的急流险滩?
请看:平安太子。
五女博弈十子胜,不能不感叹造化弄人。然而,在汉王朝这个家族大企业中,真正的最高领导人汉景帝却大打太极,别说当局者迷,就是旁观者也闹不清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尘埃落定,汉景帝又将何为?是安抚废太子刘荣?还是力挺新太子刘彻?这位九五之尊的父亲到底站在哪边?
【长子殒命】
“从來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幸运儿的身后,往往有倒霉蛋垫背。整个太子废立事件,刘彻的幸运不言而喻。那么,谁是倒霉蛋?废太子刘荣。他本身并无半点过失,就因为母亲一言不慎,大汉江山,咫尺之遥,失之交臂。然而,坏运气总是结伴而來。贬为临江王以后,又过两年,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刘荣再次撞上枪口!有道是,削职抵罪。刘荣已经失去了最尊贵的太子头衔;除了一条命,他还能拿什么來赎罪?而他那个“太极高手”父亲汉景帝,在性命攸关之时,又将做何表现?
废太子刘荣犯的是逾制之罪。前面讲过,汉景帝的弟弟梁王也是大搞“逾制”,惹得景帝一肚子火。废太子刘荣怎么会“逾制”呢?原來,他在做临江王的时候,把自己的宫殿扩建到祖庙之地。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啊,麻烦大了!汉代各诸侯国、各郡郡府所在地有两大祖庙,一个是汉高祖刘邦的庙,另一个是汉文帝刘恒的庙,周围有一圈低矮的围墙。刘荣沒有侵占祖庙的内院,只把仍属于祖庙范围的外围之地占了。可想而知,刘荣是经过周密策划的,准备“智踩高压线”。不过“再狡猾的狐狸也敌不过好猎手”!一份检举信递上去,汉景帝立刻下令,召刘荣进京。据说,刘荣进京那天,刚一上路,他坐的车的车轴就断了。临江国的百姓纷纷谣传,国君这一去怕是回不來了。
到了京城,刘荣直接被送到中尉府。进了中尉府可不是走亲访友!中尉主管首都的社会治安,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刘荣还心存侥幸:“朝中有人”嘛,何况这人还是当今皇上,自己的亲生父亲。谁知,中尉声色俱厉、铁面无私,一点沒把刘荣放在眼里。这个中尉就是《史记·酷吏列传》明文记载的一个酷吏----郅都。身为废太子,刘荣的自尊心已经摇摇欲坠,经那都一番冷言恶语,更是羞愤交加。两人僵持不下,太子要求笔墨,想给父皇写一封信,一方面说明情况,一方面表示谢罪。孰料这那都非常强硬,坚决不给!谁说老虎屁股摸不得?我今天偏要摸!何况你还是只沒牙的纸老虎!最后还是谁解了围呢?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因为做过刘荣的太子太傅,念及师生之情,偷偷给他送去了刀笔。刘荣写完就自杀了。(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弗与。魏其侯使人问予临江王,临江王即得为书,谢上,因自杀。)
小小中尉竟然逼死皇长子刘荣!此事传出,朝野震惊,皇室寒心。刘荣“逾制”有错,但罪不至诛,到不了杀头的地步!
如果刘荣不犯法,也不自杀,最后会不会还是被杀?这个问題要分两步來回答。
【命案蹊跷】
第一,刘荣为什么要自杀?可以想象刘荣狱中的处境,一个词:孤苦伶仃。刘荣当时不过十多岁,这么小的孩子,太子之位刚刚被废,又被关进大牢,绝望之中最需要什么?爹娘啊!但母亲栗姬早已忧愤而死,母亲娘家在朝中做官的人也都被诛杀。所以困境之中,仅存的希望就是“给父皇写信”。可就是这一点卑微的要求也被拒绝了,曾经万人拥戴的大汉储君,如今连支笔也讨不到。从小娇生惯养的皇子,此时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无助和恐惧攫住了他,刘荣无法承受,宿命般地走上了绝路。
第二,谁是整个事件的主谋?刘荣自杀,虽然事出偶然;但他死后,各方反应,着实蹊跷!
第一个作出强烈反应的,是他的老祖母窦太后。窦太后听说长孙自杀,勃然大怒,立即要求处死祸首郅都。我们讲过,窦太后是个很有权势的女人,说她贪啊,霸啊,蠢啊,都沒错。但是,她的这些人性弱点,终究只是出于一种天然的母性情感。对儿女,做母亲的和外人的价值判断绝对不同。不是说哪个有钱有势了,她就喜欢谁;相反,她们往往心疼最潦倒的孩子。窦太后不是吕后。我们要理解这个人物,首先要把她当一个母亲來看,其次才是一个擅权的女性。俗话说,“幼子长孙心头肉”。人类的隔代情结最突出地体现在祖母和长孙之间。这个长孙先是被废,接着竟因为一点小错被逼自杀!窦太后当然要求立即处死郅都!对于此事,郅都都到底负有多大责任,她根本无暇分辨。
第二个受到刺激的人是谁?按常理來说,人生一大痛事:“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国之君竟不能保全儿子性命,手捧绝命书----曾经的求救信,做父亲的该是怎样的痛彻心扉!然而,汉景帝一不痛心,二不震惊,好像死的是别人的孩子。他很被动、很勉强地把逼死儿子的郅都免了官,以罚代杀。这还不够,沒几个月,汉景帝竟然派人到郅都家中送上一个大礼包----任命郅都为雁门郡太守。还有一个附赠品,给他特权,作为边郡太守,郅都可以便宜行事。所谓“便宜行事”,就是遇到紧急情况,郅都可以不向任何人报告,自主处理。天下竟有如此涵养深厚的父亲?!
景帝曰:都忠臣。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最终,郅都被窦太后罗织的罪名所杀。
面对“仇人”郅都,母子的反应天壤之别。窦太后欲“食肉寝皮”很正常,汉景帝“无动于衷”却令人诧异。从中我们能品出点什么呢?
汉景帝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皇帝,众人皆动他不动,其实,人人都是他棋盘上的棋子。那么,如此心思填密的皇帝,让酷吏郅都审讯废太子刘荣,是何用意?
我们先查询《史记·酷吏列传》的记载,看看那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郅都原是汉景帝身边的侍从。有一次,景帝外出打猎,随侍的除了郅都,还有一个贾姬。途中,贾姬去皇家猎苑的卫生间。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來一头野猪,也跟了进去。汉景帝眼睁睁看着贾姬和野猪,一前一后进了卫生间,大惊失色。
一向薄情的汉景帝怎么突然知道疼人了呢?原來,汉景帝一共十四个儿子,其中贾姬生了三个,仅次于王美人的妹妹王兒姁,屈居亚军。无子无宠,有子有宠,由此可见贾姬在汉景帝心目中地位非同寻常。情急之下,景帝使眼色给郅都,叫他进卫生间解救贾姬。郅都纹丝不动,权当沒看见。景帝急了,提着剑往里冲。郅都拦住景帝,“璞通”一声跪下來:皇上,您即使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得为太后、为大汉江山着想啊!为了一个女人,您怎能如此冒险呢?
郅都是酷吏,汉代的酷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忠于皇帝一个人,其他人的死活与他无关!后來,野猪在卫生间里晃荡了一圈,出來了;紧接着,花容失色的贾姬也出來了,一场虚惊。这次猎场惊魂立即被报到窦太后那儿。窦太后一听,好个忠臣!救子有功!于是重赏郅都,大加信用。
“猎场惊魂”是第一件事。
过了不久,齐地的济南郡有一个姓瞷(xian,闲)的人家,仗着宗族势大,为非作歹。太守对此束手无策。汉景帝毫不犹豫,把郅都派过去。郅都一上任,眨眨眼就把黑帮老大杀了。一时间全城惊然,临城的郡守见了郅都都像见到顶头上司,低眉顺眼,察言观色。这是那都的第二件事:镇压豪强。
讲到第三件事,真相昭然若揭。当年汉景帝一边废太子、贬栗姬,还杀尽了栗姬在朝中的所有亲属,而行刑的刽子手是谁呢?正是郅都!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本來负责主审栗姬亲眷的中尉并不是郅都,是一个叫卫绾(西汉代国大陵人,历任中郎将、河间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并做过三年丞相)的人。汉景帝觉得卫绾太老实,沒魄力,不适合做这种杀人的事;就把卫绾叫來说,卫大人日理万机,辛苦啦!这样,朕放你几个月大假,让郅都顶替你,怎么样?卫绾一走,郅都到任,把栗姬的亲属三下五除二,赶尽杀绝。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一落到郅都手里,刘荣立马崩溃,因为娘这一支的亲人都死于这个“魔王”之手,自己也命不久矣!
凭这三件事,看得出汉景帝对那都是“知人善任”,何时何地如何任用,他心知肚明。
如果汉景帝想放刘荣一马,只要换下郅都即可,可是他沒有。难道他不想放过儿子刘荣吗?刘荣之死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如果我们把这两件事联系起來:其一,刘荣自杀以后,窦太后跟汉景帝的两种不同反应。一个痛心疾首,一个麻木不仁。其二,汉景帝任命杀死栗姬娘家人的郅都为案件主审人。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荣被逼自杀,汉景帝脱不了干系!甚至有可能是汉景帝早就盘算好了的,从废太子那天起,这次杀人计划已经列入议事日程。
【幕后之凶】
当然,史学界沒有人这样讲,我个人认为,皇长子刘荣之死一案中,汉景帝是主谋,这是一起“父杀子”案!令人不解一的是,一个父亲,而且还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逼杀自己的长子呢?何况儿子已不做太子,不足以威胁他人,何以如此狠心非得赶尽杀绝?
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废太子对现任太子的威胁。历朝历代被废太子的结局都非常惨,因为太子是储君,是后备君主;总有一些大臣围绕在他的身边,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潜力股。一朝太子登基,拥立太子的有功之臣,就相当于大笔原始股持有者,昔日的投资定获丰厚回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必将源源不断,滚滚而來。但是,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如果登基未成,半路夭折,成为一个废太子,其中的盘根错节就成了新老皇帝的心腹之患。因为这些人为了挽回自己的投资成本,随时可能把废太子再次抬出來,和新太子抗衡,搅乱时局。这就是刘荣的必死之道,他的废太子身份,注定他随时可能被皇帝、新太子当作政敌,视为隐患。
刘荣被贬到临江后,本应非常清楚自己的地位。你已经被废了,你的母亲已死,母亲家族的人也被杀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刘荣却自作聪明,打政策的“擦边球”,扩建宫殿,侵占祖庙。这已不是“莫须有”之罪,而是昭然若揭的违法事实!
这样來看,刘荣遗传了母亲栗姬的一个致命弱点:缺乏自知之明!他完全意识不到自身的危险。过去是“一线”太子,现在好歹还是皇子吧,是诸侯王吧;尽管退居“二线”,捞些特权还是可以的吧。殊不知,被废掉的太子绝对远远不及其他“二线”诸侯王。诸侯王从來沒有做过太子,不可能对新太子构成太大威胁。唯独废太子,你的存在就是新太子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你竟然还“逾制”犯忌,必定是咎由自取!
第二,击溃“废太子”党。当年刘邦爱怜娇妻幼子,想让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继位,把吕后生的惠帝刘盈换下來,不过雷声大雨点小,费了好大劲儿也沒得逞。为什么呢?刘邦这时候还在讲民主,凡事和大臣们商量,希望能够群策群力。大臣们一不同意,刘邦就让步。
汉景帝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废太子是突然发力,來势凶猛,打了群臣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他还是遭遇了强大阻力,依然有“不畏死”的权臣忍不住要管这桩不是“家务事”的“家务事”。一个是周亚夫,就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太尉。另一个呢?就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大将军窦婴。这两人既是重臣,又是功臣,按照ABC打分,就是A+级!因为平叛有功,窦婴被封为魏其侯,周亚夫为条侯。难得这两位浴血沙场的黄金组合,朝堂之上更是意气相投、惺惺相惜。朝中大事,条侯和魏其侯,这两张至关重要的选票,往往投进一个票箱内。景帝提出废太子刘荣,条侯和魏其侯再次达成共识:反对!然而,反对无效!汉景帝一旦决定了,那就是“铁板钉钉。”,而且还回了脚,沒人能拔得出來!
皇上铁腕,做臣子的应当知难而退。但是,周、窦二人“牛”劲很大。周亚夫原來跟景帝关系非常好,当年借“平叛”打击梁王,两人连夜促膝长谈,不是“自己人”,以景帝的城府,怎么可能向周亚夫交底?但因周亚夫力保刘荣,二人关系从此破裂。窦婴原來是太子太傅,专门教导太子刘荣,眼看自己一手带大的得意门生,如被缚小鸡,孤立无援,任人宰割;窦婴心更痛,行为更出格!干脆称病不朝,翘班了!
大家从景帝的角度來看整件事。朝中最为德高望重的两大权臣,都是废太子刘荣坚定不移的拥护者,汉景帝能不提防吗?以他们的作风,凭他们的实力,一旦景帝百年,这二人再打出拥立废太子刘荣的旗号,新太子刘彻能与之抗衡吗?谁说废太子刘荣已为“鱼肉”了呢?这不是有两位來自决策层的强硬派人物一直在力挺他吗?这二位越是护佑着刘荣,汉景帝就越是不能放过刘荣;他们的态度越坚决,景帝的下手就越快、准、狠。“逾制”只是导火索,“废太子”党和汉景帝的默默僵持才是真正火药桶。所以,击溃“废太子”党,灭绝群臣再次拥立“废太子”的幻想,是汉景帝谋杀刘荣的根本原因。
“景帝清障”,为谁清障?清什么障?讲了半天,真正的受益者还沒有出场。新太子刘彻,才是导致一切恩怨的根源。为了新太子刘彻,为了清除他登基道路上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障碍----废太子刘荣;除了迫使刘荣自杀,景帝别无上策。汉景帝偏爱皇十子刘彻吗?不是。换了皇二子、皇三子、皇十一子,谁坐在这个太子的位子上,景帝都会为他清障。景帝是父亲,可他更在乎的角色是皇帝。这就决定了他的庇佑只能给新太子,给不了废太子。终人一生,谁不曾遭遇这样的两难境地?谁又能坦然作出如此冷静的抉择呢?
刘荣已经自杀,汉景帝找到安全感了吗?周亚夫不服,窦婴有怨,他们还会有什么动静?从新太子到汉武帝,九年的跋涉,刘彻又将遇到怎样的急流险滩?
请看:平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