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女生就业受歧视(二)
现在社会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社会,社会分工和经济全球化使出差成为“家常便饭”,即使是公务员,也时不时需要出差,不需要“出差”的工作越來越稀少了,沒有哪个用人单位敢保证某个职位不需要出差。
帮助女生成功就业――拯救女孩的五个建议
建议一、帮助女孩认识:考试成绩≠就业竞争能力
为什么许多女生“赢在考试输掉就业”?这固然有性别歧视的因素存在,但有一点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考试成绩”并不能直接与就业能力划等号,也不能直接与毕业后的成就划等号。高考状元可以说是考试成绩最好的群体,如果考试成绩等于职业成就,那么他们毫无疑问就是“职场状元”,事实却并非如此。
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題组推出了《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在考查了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后,得出一个结论:“考场状元”并未成为“职场状元”。高考状元高考成绩突出,大学期间学习能力也十分突出,但其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題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他表示,通过核查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后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沒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沒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对于其中的原因,借用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的解释:“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要靠到社会上去打拼和实践來证明。”
教育上的“第十名”现象也说明考试成绩与职业成就不能相提并论。杭州市一位名叫周武的小学教师根据20余年的教学经历,用十年的时间,对1987-1997届的700多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來的学习和工作中却非常出色,而那些当年学习成绩特别靠前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在职场上却表现平平,甚至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饱受挫折。
在生活和工作中,那些在学校时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却表现得非常出色,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考试成绩不等于职业竞争力。
因此,父母及女生本人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学习成绩好并不能换來一份好工作,考试成绩好并不能代表就业的竞争力。考试与职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游戏规则也是不同的。与单纯的考试成绩相比,用人单位更为看重一个人的就业能力。女生应该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想办法切实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建议二、认清自身优势,切勿枉自菲薄
在职场上,女生其实是有自己的职业优势的,只不过这一点被许多女生所忽视,她们的父母也沒有意识到这一点。
2008年发布的《上海大学生就业问題研究》显示,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满意度已经超过了男大学生。在世界范围内,女企业家、女性管理者的表现都越來越令人赞叹。美国妇女商业研究中心甚至做出预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女性创业时代正在來临。
2010年4月,复旦大学发布的2009年《就业白皮书》就指出 :“女生比男生更吃香”, 除了博士生以外,在其它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保持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本科生中,女生的就业率(94.44%)比男生的就业率(89.80%)高出了4个百分点。据了解,这种“复旦本科女生比男生吃香”的情况,已经延续了好几年。在2005年,这种优势曾达到近5个百分点。
下面就是一个女生成功就业的案例 :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大四女生马芮收到了广州一家知名化工公司的正式录用通知。当初在招聘会上,她曾被招聘人员以“限招男生”为由明确拒绝。
“那是去年11月7日,在华科大校园专场招聘会上。”马芮回忆道,“我对该公司的市场营销岗位非常有兴趣,但招聘要求上却注明‘限招男生’。”马芮走上前递上简历,果然被一口拒绝。“限招男生可能有你们的理由和考虑,但这个岗位女生完全可以做,请至少给我一个陈述的机会。”马芮侃侃而谈,用自信和坚持打动了对方,成功递出了简历。在随后5轮面试中,马芮从20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的女生。最终,赢得了一份仅实习期月薪就达3000元的工作。
“某些公司的招聘条件并非雷打不动,也用不着望而生畏。”谈起求职感受,马芮表示,自信和韧劲很重要,如果当时自己和别的女生一样看到“限招男生”的字样就走开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机会了。
因此,对于女生來讲,切勿妄自菲薄,更不能因为一时的就业歧视而自暴自弃,而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到來,体力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而女性的特点,如人际关系协调、沟通、情感等成为就业市场的竞争利器。
知识链接:二十世纪是女性崛起的世纪
2000年,美国方言学会把“她”(SHE)字推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认为21世纪是一个女性崛起的世纪。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越來越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竞争的方式将不再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体力,而更多地表现为策划、推广、沟通、联络、互动、服务、协调……而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灵活、韧性、关爱、注意力等优势,将大显身手。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预言:知识性的工作将跨越性别的界线,工作性质将由重视体力向重视智力转变。《未來男性世界》所言:“在职场上,技术第一次使得男性的睾酮催发的肌肉优势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继而变成了无关紧要,现在甚至成了一个缺点。随着以服务和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经济不断崛起,人际关系和完成多重任务的能力成为职场必备,而这些都是女性的专长。”
建议三、主动弥补女生的劣势与不足
女孩在就业市场有很多优势,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我们在前面提到许多女生工作求稳定、怕吃苦、独立性不够等等,都是阻碍她们顺利就业的因素。
有认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这个变化日益剧烈的世界,职业世界正变得越來越复杂,职业发展演化速度日益加快,个人的职业稳定性变差,社会的职业流动性加剧,稳定的工作机会正变得越來越稀少。父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过去那种为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的生活方式已经结束了。现在的女孩,必须具有适应将來社会变化的能力,在心里把职业变化看作为一种正常的职业现象。
女孩怕吃苦、独立性不够,这往往都跟父母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女孩在生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父母很容易对女孩进行过度保护,无意识地变相剥夺了女孩承担风雨、经受磨练的机会,使女孩对生活和职业中的困难产生畏惧心理。父母要做的,是把生活中的历练机会还回女孩,做她们的坚强后盾与支持者,但绝不能代替她们成长。
建议四、引导女孩了解真实的职业
现在中国的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題,就是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在漫长的中小学期间,学生几乎完全都在忙于学习各门功课,学校不关注他们未來的职业发展,父母也缺少这种意识。因此,中国的学生从小开始就对外面的职业世界所知甚少,而一旦到了大学阶段,又迅速要求他们做出职业选择,这使许多大学生无所适从,只好盲目选择,无疑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2010年暑假,我(孙云晓)在日本生活了一个月,发现日本中学生假期最热门的事情,就是职业体验活动。在学校的支持下,许多中学生到企业或医院或各类服务机构去体验。我到东京荒川区教育局了解到,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安排,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都要安排4天以上的时间进行职业体验。据说,韩国的职业体验活动更为规范和普及。在美国,学校会鼓励父母开展一些帮助孩子了解职业世界的活动,比如让孩子跟父母工作一天,借此了解真正的职业生活是什么样的。还有些学校开展“职业日”(Career Day)活动,学校邀请某一行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解这个行业的工作特点。
在中国,鉴于学校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父母就有必要做一些特别的活动让孩子了解各种职业。父母要鼓励孩子走出校园,了解外面更广阔的职业世界。在此过程中,她们会对某些职业表现出兴趣,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这种兴趣。特别是当女孩对一些“非女性”的职业(如工程师、机械师)产生兴趣时,父母要学会保护她的这种职业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角色对女孩对抗职业偏见与歧视更有作用。
这种兴趣不一定会成为她最终的职业选择,但这种兴趣对女孩认识职业世界是很有价值的。当她们最终做出职业选择时,这种认识会帮助她们更理智地做出选择。
帮助女生成功就业――拯救女孩的五个建议
建议一、帮助女孩认识:考试成绩≠就业竞争能力
为什么许多女生“赢在考试输掉就业”?这固然有性别歧视的因素存在,但有一点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考试成绩”并不能直接与就业能力划等号,也不能直接与毕业后的成就划等号。高考状元可以说是考试成绩最好的群体,如果考试成绩等于职业成就,那么他们毫无疑问就是“职场状元”,事实却并非如此。
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題组推出了《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在考查了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后,得出一个结论:“考场状元”并未成为“职场状元”。高考状元高考成绩突出,大学期间学习能力也十分突出,但其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題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他表示,通过核查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后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沒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沒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对于其中的原因,借用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的解释:“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要靠到社会上去打拼和实践來证明。”
教育上的“第十名”现象也说明考试成绩与职业成就不能相提并论。杭州市一位名叫周武的小学教师根据20余年的教学经历,用十年的时间,对1987-1997届的700多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來的学习和工作中却非常出色,而那些当年学习成绩特别靠前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在职场上却表现平平,甚至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饱受挫折。
在生活和工作中,那些在学校时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却表现得非常出色,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考试成绩不等于职业竞争力。
因此,父母及女生本人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学习成绩好并不能换來一份好工作,考试成绩好并不能代表就业的竞争力。考试与职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游戏规则也是不同的。与单纯的考试成绩相比,用人单位更为看重一个人的就业能力。女生应该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想办法切实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建议二、认清自身优势,切勿枉自菲薄
在职场上,女生其实是有自己的职业优势的,只不过这一点被许多女生所忽视,她们的父母也沒有意识到这一点。
2008年发布的《上海大学生就业问題研究》显示,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满意度已经超过了男大学生。在世界范围内,女企业家、女性管理者的表现都越來越令人赞叹。美国妇女商业研究中心甚至做出预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女性创业时代正在來临。
2010年4月,复旦大学发布的2009年《就业白皮书》就指出 :“女生比男生更吃香”, 除了博士生以外,在其它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保持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本科生中,女生的就业率(94.44%)比男生的就业率(89.80%)高出了4个百分点。据了解,这种“复旦本科女生比男生吃香”的情况,已经延续了好几年。在2005年,这种优势曾达到近5个百分点。
下面就是一个女生成功就业的案例 :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大四女生马芮收到了广州一家知名化工公司的正式录用通知。当初在招聘会上,她曾被招聘人员以“限招男生”为由明确拒绝。
“那是去年11月7日,在华科大校园专场招聘会上。”马芮回忆道,“我对该公司的市场营销岗位非常有兴趣,但招聘要求上却注明‘限招男生’。”马芮走上前递上简历,果然被一口拒绝。“限招男生可能有你们的理由和考虑,但这个岗位女生完全可以做,请至少给我一个陈述的机会。”马芮侃侃而谈,用自信和坚持打动了对方,成功递出了简历。在随后5轮面试中,马芮从20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的女生。最终,赢得了一份仅实习期月薪就达3000元的工作。
“某些公司的招聘条件并非雷打不动,也用不着望而生畏。”谈起求职感受,马芮表示,自信和韧劲很重要,如果当时自己和别的女生一样看到“限招男生”的字样就走开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机会了。
因此,对于女生來讲,切勿妄自菲薄,更不能因为一时的就业歧视而自暴自弃,而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到來,体力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而女性的特点,如人际关系协调、沟通、情感等成为就业市场的竞争利器。
知识链接:二十世纪是女性崛起的世纪
2000年,美国方言学会把“她”(SHE)字推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认为21世纪是一个女性崛起的世纪。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越來越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竞争的方式将不再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体力,而更多地表现为策划、推广、沟通、联络、互动、服务、协调……而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灵活、韧性、关爱、注意力等优势,将大显身手。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预言:知识性的工作将跨越性别的界线,工作性质将由重视体力向重视智力转变。《未來男性世界》所言:“在职场上,技术第一次使得男性的睾酮催发的肌肉优势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继而变成了无关紧要,现在甚至成了一个缺点。随着以服务和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经济不断崛起,人际关系和完成多重任务的能力成为职场必备,而这些都是女性的专长。”
建议三、主动弥补女生的劣势与不足
女孩在就业市场有很多优势,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我们在前面提到许多女生工作求稳定、怕吃苦、独立性不够等等,都是阻碍她们顺利就业的因素。
有认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这个变化日益剧烈的世界,职业世界正变得越來越复杂,职业发展演化速度日益加快,个人的职业稳定性变差,社会的职业流动性加剧,稳定的工作机会正变得越來越稀少。父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过去那种为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的生活方式已经结束了。现在的女孩,必须具有适应将來社会变化的能力,在心里把职业变化看作为一种正常的职业现象。
女孩怕吃苦、独立性不够,这往往都跟父母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女孩在生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父母很容易对女孩进行过度保护,无意识地变相剥夺了女孩承担风雨、经受磨练的机会,使女孩对生活和职业中的困难产生畏惧心理。父母要做的,是把生活中的历练机会还回女孩,做她们的坚强后盾与支持者,但绝不能代替她们成长。
建议四、引导女孩了解真实的职业
现在中国的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題,就是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在漫长的中小学期间,学生几乎完全都在忙于学习各门功课,学校不关注他们未來的职业发展,父母也缺少这种意识。因此,中国的学生从小开始就对外面的职业世界所知甚少,而一旦到了大学阶段,又迅速要求他们做出职业选择,这使许多大学生无所适从,只好盲目选择,无疑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2010年暑假,我(孙云晓)在日本生活了一个月,发现日本中学生假期最热门的事情,就是职业体验活动。在学校的支持下,许多中学生到企业或医院或各类服务机构去体验。我到东京荒川区教育局了解到,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安排,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都要安排4天以上的时间进行职业体验。据说,韩国的职业体验活动更为规范和普及。在美国,学校会鼓励父母开展一些帮助孩子了解职业世界的活动,比如让孩子跟父母工作一天,借此了解真正的职业生活是什么样的。还有些学校开展“职业日”(Career Day)活动,学校邀请某一行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解这个行业的工作特点。
在中国,鉴于学校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父母就有必要做一些特别的活动让孩子了解各种职业。父母要鼓励孩子走出校园,了解外面更广阔的职业世界。在此过程中,她们会对某些职业表现出兴趣,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这种兴趣。特别是当女孩对一些“非女性”的职业(如工程师、机械师)产生兴趣时,父母要学会保护她的这种职业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角色对女孩对抗职业偏见与歧视更有作用。
这种兴趣不一定会成为她最终的职业选择,但这种兴趣对女孩认识职业世界是很有价值的。当她们最终做出职业选择时,这种认识会帮助她们更理智地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