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女生就业受歧视(一)
受歧视的女生就业
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有点搞笑的网帖:
在回答用人单位“谈恋爱了吗”的问題时,某女大学生称:我的EQ(情商)很低,对男孩子沒感觉。所以,5年内保证不恋爱;5年后万一不慎恋爱了,保证5年内不结婚;5年后万一不得不结婚了,保证5年内不生孩子;5年后万一不小心必须生孩子了……那应该是45岁以后的事了,你们可以考虑辞退我了。
这则网贴当然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但它既诙谐又酸楚地指出了一个事实: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存在性别歧视,“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在就业时,女生往往面临着许多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歧视,有些单位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有些单位则更隐蔽一些,说得很模糊,但往往隐含着这样一些信息:同等条件下,他们会优先录用男生。有一些女生对就业竞争力排了一个顺序:男硕士、优秀男本科生、女硕士、女本科生……
“赢在考试输在就业”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女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男生,以我国最高水平的国家奖学金为例,2006-2007、2007-2008两个年度,男女生获奖比例接近1:2,高考状元中,女生比例也远远高于男生。目前,女大学生已撑起高校的半边天,大学校里一片姹紫嫣红。但是,这些学业优秀的女生在就业时往往却屡遭挫折,在学业征程的终点上,她们遇到了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有些用人单位明目张胆地告知:只要男生,女生免谈,而有些用人单位则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这让她们步履蹒跚,莫名其妙地输给那些远不如她们的男生,而这一切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她们是“女生”。
女大学生就业受到不公正对待,各种各样、有形无形、正当的不正当的因素在阻碍她们的就业之路,她们也在不断谋求“出路”:
“曲线就业”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各种性别歧视,有些女生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曲线就业”,把重心转移到找一个男朋友、好老公上,这被女生们戏称为找一张“长期饭票”。她们寄希望于钓到一个“有车、有房、有钱”的“金龟嫁”,下半生吃喝无忧。工作嘛,对她们來说已不重要。她们放弃了对独立的追求,选择了依赖别人去寻找幸福。
“打包就业”
有些企业虽然不太愿意招聘理工科女生,为了留往优秀男生,愿意同时招聘其女朋友,以解决“家属问題”,以便让男性员工更愿意把根留住安稳工作。这种就业形式被称作为“打包”。许多女生表示,其实被“打包”实属无奈之举。
考硕读博
因为就业困难,更多的女生选择读研究生深造而推迟就业,暂时逃避就业。近些年,女硕士和女博士的数量迅速攀升,女生考研率持续走高,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就业。就业虽然推迟了,但将來的就业仍然是她们绕不过的一道坎。由于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研究后毕业后的就业不见得比当初好。
真实的数据
2010届大学生月度跟踪调查显示:截止2月底,2010届毕业生中女生的签约率为21%,男生为29.5%。女生签约国企的比率以及女生在国企、民企方面的月薪和专业对口率等都低于男生。在已签约的毕业生中,男女生月薪平均最大差距为563元,女生的专业对口率低12个百分点。民企方面,2010届已签约女生的平均月薪比男生低370元,女生的专业对口率也低12个百分点。在国企方面,女生的平均月薪低357元,专业对口率低14个百分点。这次调查由专业的教育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公布,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4万余份,其中本科生3.5万份,专科生2.9万份,应该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
2004年,对厦门大学2002届1068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控制其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男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要比女生多出14%。
2003年,云南省妇联、云南省社科院等部门合作的一项专題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投入在找工作上的时间为正常学习时间的30-70%,女生花在找工作的时间远远多于男生,但结果却是男生就业率为35.5%,女生仅为17.5%,男生就业率是女生的2倍。
性别歧视在作怪
在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歧视思想,认为女性的劳动能力要低于男性。在过去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时代,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女性的体力普遍比不上男性。今天,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知识经济已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一个人的劳动能力不再取决于体力的大小,而取决于智慧的高低,在智慧方面,男女两性是不分高下的。但是,“重男轻女”的歧视思想仍然具有较为强大的惯性,仍在支配着某些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生容易在市场上受到歧视。
女生背负更高的生育成本
女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经常被问及婚育问題,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年之内不得结婚生子”。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单位,以赢利为目的,考虑到用人成本,往往会把生育成本这种“性别亏损”计算入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曾毫不避讳地说,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等“四期”增加的企业成本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企业计算得很清楚:
单位招聘一名大学应届生,基本需要培养2至3年才能成熟,这时女本科生大多到了24、25岁,女硕士生已27、28岁了,接下來就是结婚、生育,而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基本需要2年时间,企业大概有3到5年时间只有投入沒有回报。而一些技术更新比较快的行业比如软件开发等,5年的时间早已更新换代好几轮了,女员工还要再培训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客观因素共同导致女生就业易受歧视。我们关注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女孩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还有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原因,因为这些是父母和女生有能力去改变的。
女生自身因素:“三怕”
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就业方面有“三怕”:
怕不稳定
许多女生都希望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47.3%的女大学生首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稳定职业,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倾向于大城市、离家近等。有一些女生,一入大学,就把考公务员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而这个目标99%的情况是不切可实际的。以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为例,最终通过报考审查的人数达104万余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相较于2008年的60:1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一个职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一职,有4723人报考,成为本次考试第一抢手职位。求稳定,说明女生缺乏开拓意识,说得透彻一些,是保守,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强调创新的时代,用人单位自然不愿意考虑这样的女生,可能沒到最后一个环节,她们就会被“过滤掉”。
女生求稳定,其实许多女生父母也是这么希望的,女生的这种求稳倾向,与父母的影响有一定的联系。
怕吃苦
找一份“轻松”的工作是许多女生的梦想。许多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吃苦。2009年9月7日下午,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与千余新生父母面对面交流,在提问环节,现场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一位來自广东的母亲拿到话筒后竟先低声抽泣起來。随后这位母亲哽咽地说出了她流泪的原因:“为什么不能给寝室装上空调?”她介绍道:“我的小孩从出生就有空调吹,沒想到考上了大学,宿舍里竟然连空调和卫生间都沒有。今天我去宿舍看了,这种住宿条件太恶劣,孩子受罪,我也心疼!”。这位母亲还有更“雷人”的语言:“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这位母亲还进一步提出,如果学校不能给她的孩子安排一个条件更好的宿舍,那就请把孩子调到一个“能分到好宿舍的专业”。
这则新闻当初被戏称为“空调门事件”。空调门事件属于个案,但也能反映出部分女生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与过度保护。事后,我(李文道)问过几个还在做人力资源的朋友,他们都觉得这位母亲的说法有点“搞笑”,并认真地告诉我:如果这样的女生前來求职,他们会毫不客气的“枪毙掉”。用人单位的逻辑是这样的:单位不是“养人”的,是“用”人的。
父母愿意“富养”,不愿让女孩吃一点点苦,但是沒有一个用人单位愿意“富养”,用人单位希望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父母自小不愿让女孩吃一点苦,到找工作就业时,女孩注定是要吃大苦头的。沒有一个用人单位愿意录用一个不愿吃苦、不能吃苦的大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
怕出差
在面试时,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很自然地问一个问題:“能出差吗?”很多女生往往面露难色,或直接或委婉地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份不太需要出差的工作,这样的女生会大大降低自己被录用的机会。对用人单位來说,“怕出差”,一是说明怕吃苦,二是反映了独立性差,缺少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能独当一面,时时处处需要他人提供保护,用人单位是不喜欢这样的女生的。
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有点搞笑的网帖:
在回答用人单位“谈恋爱了吗”的问題时,某女大学生称:我的EQ(情商)很低,对男孩子沒感觉。所以,5年内保证不恋爱;5年后万一不慎恋爱了,保证5年内不结婚;5年后万一不得不结婚了,保证5年内不生孩子;5年后万一不小心必须生孩子了……那应该是45岁以后的事了,你们可以考虑辞退我了。
这则网贴当然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但它既诙谐又酸楚地指出了一个事实: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存在性别歧视,“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在就业时,女生往往面临着许多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歧视,有些单位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有些单位则更隐蔽一些,说得很模糊,但往往隐含着这样一些信息:同等条件下,他们会优先录用男生。有一些女生对就业竞争力排了一个顺序:男硕士、优秀男本科生、女硕士、女本科生……
“赢在考试输在就业”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女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男生,以我国最高水平的国家奖学金为例,2006-2007、2007-2008两个年度,男女生获奖比例接近1:2,高考状元中,女生比例也远远高于男生。目前,女大学生已撑起高校的半边天,大学校里一片姹紫嫣红。但是,这些学业优秀的女生在就业时往往却屡遭挫折,在学业征程的终点上,她们遇到了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有些用人单位明目张胆地告知:只要男生,女生免谈,而有些用人单位则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这让她们步履蹒跚,莫名其妙地输给那些远不如她们的男生,而这一切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她们是“女生”。
女大学生就业受到不公正对待,各种各样、有形无形、正当的不正当的因素在阻碍她们的就业之路,她们也在不断谋求“出路”:
“曲线就业”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各种性别歧视,有些女生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曲线就业”,把重心转移到找一个男朋友、好老公上,这被女生们戏称为找一张“长期饭票”。她们寄希望于钓到一个“有车、有房、有钱”的“金龟嫁”,下半生吃喝无忧。工作嘛,对她们來说已不重要。她们放弃了对独立的追求,选择了依赖别人去寻找幸福。
“打包就业”
有些企业虽然不太愿意招聘理工科女生,为了留往优秀男生,愿意同时招聘其女朋友,以解决“家属问題”,以便让男性员工更愿意把根留住安稳工作。这种就业形式被称作为“打包”。许多女生表示,其实被“打包”实属无奈之举。
考硕读博
因为就业困难,更多的女生选择读研究生深造而推迟就业,暂时逃避就业。近些年,女硕士和女博士的数量迅速攀升,女生考研率持续走高,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就业。就业虽然推迟了,但将來的就业仍然是她们绕不过的一道坎。由于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研究后毕业后的就业不见得比当初好。
真实的数据
2010届大学生月度跟踪调查显示:截止2月底,2010届毕业生中女生的签约率为21%,男生为29.5%。女生签约国企的比率以及女生在国企、民企方面的月薪和专业对口率等都低于男生。在已签约的毕业生中,男女生月薪平均最大差距为563元,女生的专业对口率低12个百分点。民企方面,2010届已签约女生的平均月薪比男生低370元,女生的专业对口率也低12个百分点。在国企方面,女生的平均月薪低357元,专业对口率低14个百分点。这次调查由专业的教育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公布,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4万余份,其中本科生3.5万份,专科生2.9万份,应该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
2004年,对厦门大学2002届1068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控制其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男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要比女生多出14%。
2003年,云南省妇联、云南省社科院等部门合作的一项专題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投入在找工作上的时间为正常学习时间的30-70%,女生花在找工作的时间远远多于男生,但结果却是男生就业率为35.5%,女生仅为17.5%,男生就业率是女生的2倍。
性别歧视在作怪
在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歧视思想,认为女性的劳动能力要低于男性。在过去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时代,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女性的体力普遍比不上男性。今天,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知识经济已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一个人的劳动能力不再取决于体力的大小,而取决于智慧的高低,在智慧方面,男女两性是不分高下的。但是,“重男轻女”的歧视思想仍然具有较为强大的惯性,仍在支配着某些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生容易在市场上受到歧视。
女生背负更高的生育成本
女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经常被问及婚育问題,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年之内不得结婚生子”。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单位,以赢利为目的,考虑到用人成本,往往会把生育成本这种“性别亏损”计算入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曾毫不避讳地说,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等“四期”增加的企业成本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企业计算得很清楚:
单位招聘一名大学应届生,基本需要培养2至3年才能成熟,这时女本科生大多到了24、25岁,女硕士生已27、28岁了,接下來就是结婚、生育,而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基本需要2年时间,企业大概有3到5年时间只有投入沒有回报。而一些技术更新比较快的行业比如软件开发等,5年的时间早已更新换代好几轮了,女员工还要再培训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客观因素共同导致女生就业易受歧视。我们关注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女孩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还有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原因,因为这些是父母和女生有能力去改变的。
女生自身因素:“三怕”
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就业方面有“三怕”:
怕不稳定
许多女生都希望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47.3%的女大学生首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稳定职业,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倾向于大城市、离家近等。有一些女生,一入大学,就把考公务员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而这个目标99%的情况是不切可实际的。以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为例,最终通过报考审查的人数达104万余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相较于2008年的60:1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一个职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一职,有4723人报考,成为本次考试第一抢手职位。求稳定,说明女生缺乏开拓意识,说得透彻一些,是保守,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强调创新的时代,用人单位自然不愿意考虑这样的女生,可能沒到最后一个环节,她们就会被“过滤掉”。
女生求稳定,其实许多女生父母也是这么希望的,女生的这种求稳倾向,与父母的影响有一定的联系。
怕吃苦
找一份“轻松”的工作是许多女生的梦想。许多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吃苦。2009年9月7日下午,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与千余新生父母面对面交流,在提问环节,现场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一位來自广东的母亲拿到话筒后竟先低声抽泣起來。随后这位母亲哽咽地说出了她流泪的原因:“为什么不能给寝室装上空调?”她介绍道:“我的小孩从出生就有空调吹,沒想到考上了大学,宿舍里竟然连空调和卫生间都沒有。今天我去宿舍看了,这种住宿条件太恶劣,孩子受罪,我也心疼!”。这位母亲还有更“雷人”的语言:“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这位母亲还进一步提出,如果学校不能给她的孩子安排一个条件更好的宿舍,那就请把孩子调到一个“能分到好宿舍的专业”。
这则新闻当初被戏称为“空调门事件”。空调门事件属于个案,但也能反映出部分女生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与过度保护。事后,我(李文道)问过几个还在做人力资源的朋友,他们都觉得这位母亲的说法有点“搞笑”,并认真地告诉我:如果这样的女生前來求职,他们会毫不客气的“枪毙掉”。用人单位的逻辑是这样的:单位不是“养人”的,是“用”人的。
父母愿意“富养”,不愿让女孩吃一点点苦,但是沒有一个用人单位愿意“富养”,用人单位希望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父母自小不愿让女孩吃一点苦,到找工作就业时,女孩注定是要吃大苦头的。沒有一个用人单位愿意录用一个不愿吃苦、不能吃苦的大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
怕出差
在面试时,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很自然地问一个问題:“能出差吗?”很多女生往往面露难色,或直接或委婉地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份不太需要出差的工作,这样的女生会大大降低自己被录用的机会。对用人单位來说,“怕出差”,一是说明怕吃苦,二是反映了独立性差,缺少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能独当一面,时时处处需要他人提供保护,用人单位是不喜欢这样的女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