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女生也可能很暴力(三)
建议二、帮助女孩认识女生暴力
在女生暴力事件中,有些女生并沒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暴力”行为。有些女孩稀里糊涂的成为暴力的帮凶,有些女孩受到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因为她们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暴力,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伤害的暴力行为可能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父母有责任引导女孩认识这些内容。
什么是暴力呢?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1996)首次明确将暴力定义为“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父母引导女孩认识这个定义,既可以使女孩避免因无知而成施暴者,又可以使女孩知道自己是否受到了暴力侵犯。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儿童暴力预防和干预项目中,所采用的儿童暴力定义取自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9条:即“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忽略与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等对儿童造成伤害的行为。
父母还要引导女孩了解校园暴力带來的各种危害。女生暴力,对会受害者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但是肉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伤害。严重的暴力伤害有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受害者表现出易怒、焦虑、沮丧、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甚至拒绝上学;突然沉默寡言、孤僻古怪;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自伤、自残和自杀行为。严重暴力伤害所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可能会伴随一生,如梦魇一般挥之不去。对施暴者本身來说,其实也是一种伤害,她们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此外,她们的行为所暴露出的人性阴暗也会使她们受到良心的谴责,就像有些文革中犯下暴行的红卫兵,终生都在为此受到良心的折磨。施暴者的暴力行为还有可能得到暴力行为的强化,使施暴者迷恋暴力,导致罪行升级而锒铛入狱。
最后,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孩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年满14周岁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一旦被受害者起诉,将根据情节轻重调查,最高刑期高达5年。这既可以震慑暴力,又可以教人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建议三、引导女孩避免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许多女孩是稀里糊涂的成为暴力的受害者的。怎么样避免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呢?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咨询师肖峰的三点建议值得父母们借鉴:
首先,注意不要冒犯别人的自尊和隐私。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软弱的敏感区,危险的避讳区,此区域好像是一片布雷区,是主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小心呵护的地方。
其次,要注意和他人特别是与自己可能有矛盾的人及时沟通。应当经常主动地同他谈论学习和生活,使他有陈述自己想法的机会。
最后,对那些有攻击或潜在攻击倾向的人,平时最好敬而远之,实在躲不开时,须注意言行举止不卑不亢,不要摆出一副傲慢或过于害怕的样子。当受到暴力攻击时,切忌用激烈的言辞激怒对方,可用表示顺从或先答应对方条件的“缓兵之计”來脱离险境再说。
建议四、不要“以暴制暴”
暴力行为往往是恶性循环的结果,许多暴力女生往往也同时是暴力的受害者。比如,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殴打,或者受到同伴的欺负和殴打,使她们最终学会“以暴制暴”,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題的唯一途径。
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用暴力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題。要通过其它更有智慧、更文化的手段來处理亲子冲突以及人际冲突,为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鼓励或变相支持“以暴制暴”,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寻找暴力之外的问題解决途径,比如协商谈判等等,以此培养孩子冷静处理问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
建议五、把暴力伤害降低到最低
如果暴力侵害真的发生了,面对暴力,女孩该怎么办?父母在平时就要让女孩知道:第一,生命是最珍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遭受侵害时,生命的价值大于其它一切价值。第二,尽量保持冷静,看是否有逃脱的机会。第三,不要进一步激怒施暴者,以免伤害变本加厉。第四,一旦逃脱,迅速报警,以利警方在第一时间抓住施暴者。
如果暴力侵害真的发生了,该如何安慰遭受暴力侵害后的女孩?
父母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告诉她现在安全了,时刻陪伴在她身边;第二,鉴于遭受暴力侵害的女孩容易出现自责心理――认为自己的不当言行导致了对方的暴力行为,父母不能指责她,而要慢慢引导她,反复地明确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第三,除非必要(如警方询问,不要让她去回忆暴力侵害的场景,以免二次伤害。第四,如受害女孩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且持续时间过长,建议去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当暴力侵害发生时,父母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暴力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性行为,往往是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受侵害者几乎沒有能力自行解决问題,因此需要父母的介入,父母应该把保护孩子免受暴力侵害当作自己的责任。父母的选择很多,既可以带孩子去找那些暴力实施者,告诉他们你的态度和他们的行为可能带來的后果,还可以去找暴力实施者的父母进行沟通协商,平静但很严肃地告诉对方父母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讲明自己的态度,取得对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当然父母还可以与孩子所在学校的管理人员和老师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知识链接:受到暴力怎么办?
如果遭遇暴力威胁或侵害,该怎么办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给出了她的建议 :
1.相信正义在你一方,受到暴力不是你的错,不要因为受到暴力而感到自卑和沮丧,这是对方的错,不要害怕对方。可耻的人是欺负你的人,不是你。即使挨了打或骂,也应继续挺起腰杆做人。
2.观察一下你的环境,如果你经常受到欺负,要考虑一下谁是经常欺负你的人,为什么要欺负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欺负你,如果你有足够的准备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去找经常欺负你的人谈话,严肃地告诉对方你不能容忍他的欺负。你不需要吵架或打架或威胁,你只要严肃地告诉他,你们是同学,需要互相尊重。(这种方法对一些人是有效的)
3.寻求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帮助。受到暴力,尤其是经常受到暴力,一定要告诉父母你的情况,还有你的屈辱的感受。受到暴力的情况应该公开出來。要知道,所有暴力或欺侮行为通常会在秘密的环境中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说出來,你会继续受到欺负,如果说出來,你是在保护你自己和别人。作为你的监护人,家长有责任帮助你。向家长介绍你的情况,一起讨论解决这个问題的办法。
4.尽量避免一个人呆在有可能遭受暴力的地方。
5.寻求朋友的帮助。将你的情况和感受告诉你要好的朋友,取得他们的理解。在可能遭受新的暴力的时候,尽量与朋友们在一起,或者要求父母护送。
6.尝试在班里解决这个问題的可能,比如,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主題班会、队会、黑板报等形式公开讨论这个问題,联合所有受过欺负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班里形成谴责暴力的舆论。
7.如果你经常受到贬低、辱骂、起哄,尽量不表现出你的烦恼或气愤。要知道欺负你的人特别希望看到你的气恼。在遭受欺负的时候,你尽量无视他们,不要对骂,通常力量悬殊的对骂会成为对方的一种娱乐。想想你未來的目标、你的朋友们、爱你的父母以及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重要的事情,将这种欺负的影响降至最小。但事后,你要解决它。
8.如果你的学校有心理咨询老师,请求他们帮助,告诉他们你的恐惧和担心,向他们讨教如何对待暴力的方法。
9.即使在害怕的时候,也要自信地走路。
10.如果你告诉父母你正在受欺负,父母不理会你的话,请将下面的“给父母的建议”读给他们听。
知识链接:來自卜卫――给父母的建议
1.请重视孩子对你说的每一句话。从孩子的话中可能捕捉到严重影响他身心健康的信息。不要轻视孩子的话。当他(她)说出想“转学”的时候,问題就已经很严重了。
2.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情况,了解儿童中的暴力情况,经常与孩子讨论这个问題,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或朋友的情形和感受说出來。无论是本人还是朋友受到暴力,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即使孩子不谈这个问題,也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感受,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題。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
4.当孩子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记住,可能是他(她)鼓足了勇气才说出來,可能他(她)仍然受到严重威胁,所以要及时拥抱和安慰孩子,仔细听孩子诉说。让孩子觉得家庭是安全的地方,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康复。
5.孩子间的暴力不是孩子们中间的小事,不能看作儿童生活中正常的现象,不应认为自己的女孩被男同学亲了是好玩的事情,只要是非意愿的强制行为,就是对孩子人身权利的侵害。也不要认为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它将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性格养成。要重视帮助受到暴力的孩子。
6.不要指责孩子“窝囊”或“欠招”,即不要责备受害者。遭受暴力的孩子需要安慰和鼓励,不需要责备。责备将造成“二度伤害”。
7.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要教孩子去报复对方,除非在遭受暴力的时候需要自卫或“正当防卫”。一次报复解决问題是电影电视中的模式,现实生活中,报复大都会带來更多的暴力。
8.要教会孩子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保护方法,如避免一个人呆在可能遭受攻击的地方、在胡同里不要靠墙跟走等等。告诉孩子不要害怕打人者,人不可以因为弱小就失去人的尊严。告诉孩子父母会随时保护孩子,必要时要接送孩子或给孩子提供及时通讯的手段等。
9.不要认为儿童的事情要儿童自己來处理。暴力是一个非常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題,况且暴力常常发生在力量悬殊的儿童中间,比如高年级孩子欺负低年级孩子等,儿童几乎沒有能力自己解决这个问題。父母不能不去“干涉”。父母应把保护孩子免受暴力视为自己当然的责任。
10.在孩子遭受暴力后,父母应详细了解情况,包括谁经常欺负自己孩子,因为什么欺负,如何欺负等等。将孩子的话记录下來,然后可以带孩子或自己去找欺负他的孩子谈话,了解并核实情况。不要将欺负自己孩子的儿童当作敌人进行威胁恐吓,这是以暴治暴。要严肃地告诉对方,孩子受到的一切,是对孩子的伤害,作为父母,你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遭受任何形式的暴力,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題;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你将很高兴看到他们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11.必要时,也可与欺负者的父母协商解决问題。平静但很严肃地告诉对方父母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讲明自己的态度,取得对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12.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暴力,学校也有责任。父母也可尝试与老师协商解决问題。如果老师不太理解或不太重视,可先收集其他孩子的类似经历,写成报告,以显示出问題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然后正式递交给学校或负责的教师。
发现女孩之八:女孩的不足
与男孩群体相比,女孩群体存在以下方面显著但微小的不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不足是指群体层面的,并不能据此判断某一个女孩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
一、空间能力
空间能力是指从不同空间维度知觉某一现象的能力,在把一个平面图形解读为一个立体图形或者在辨别方向时,就需要这种空间能力。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男孩的空间能力优于女孩。研究者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來考察3-11岁儿童之间的空间能力差异:一杯水由垂直竖立状态倾斜50度,杯中的水平面看起來是什么样的?男孩成绩优于女孩。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在个体生命的初期就已经出现,而且贯穿整个生命全程。
与空间能力相一致的是男孩的数学能力要优于女孩。从青春期开始,男孩在算术推理测验上表现出了相对于女孩的微小但持续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非是全面的优势,女孩在运算技能上比男孩强,在基础数学知识方面,女孩和男孩旗鼓相当,在数学推理、几何等方面,女孩落后于男孩。
男孩空间能力的优势可能源于男孩有一个更为发达的大脑右半球,而数学能力则与男孩的空间能力优势密不可分。
二、数学能力
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以前,男孩和女孩的数学能力沒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从青春期开始,男孩在大多数数学能力上占有优势。相对于女孩,男孩在算术推理测验上表现出微小但持续的优势;男孩掌握着更多的数学问題解决策略,因而能够在复杂的几何问題上比女孩有更好的成绩。男性在数学问題上的优势在高中阶段最为显著,有更多的男性在数学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研究也同时指出,男孩的数学优势并非全面优势,在计算技能上,女孩的表现就优于男孩。
在女生暴力事件中,有些女生并沒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暴力”行为。有些女孩稀里糊涂的成为暴力的帮凶,有些女孩受到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因为她们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暴力,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伤害的暴力行为可能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父母有责任引导女孩认识这些内容。
什么是暴力呢?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1996)首次明确将暴力定义为“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父母引导女孩认识这个定义,既可以使女孩避免因无知而成施暴者,又可以使女孩知道自己是否受到了暴力侵犯。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儿童暴力预防和干预项目中,所采用的儿童暴力定义取自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9条:即“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忽略与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等对儿童造成伤害的行为。
父母还要引导女孩了解校园暴力带來的各种危害。女生暴力,对会受害者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但是肉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伤害。严重的暴力伤害有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受害者表现出易怒、焦虑、沮丧、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甚至拒绝上学;突然沉默寡言、孤僻古怪;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自伤、自残和自杀行为。严重暴力伤害所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可能会伴随一生,如梦魇一般挥之不去。对施暴者本身來说,其实也是一种伤害,她们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此外,她们的行为所暴露出的人性阴暗也会使她们受到良心的谴责,就像有些文革中犯下暴行的红卫兵,终生都在为此受到良心的折磨。施暴者的暴力行为还有可能得到暴力行为的强化,使施暴者迷恋暴力,导致罪行升级而锒铛入狱。
最后,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孩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年满14周岁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一旦被受害者起诉,将根据情节轻重调查,最高刑期高达5年。这既可以震慑暴力,又可以教人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建议三、引导女孩避免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许多女孩是稀里糊涂的成为暴力的受害者的。怎么样避免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呢?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咨询师肖峰的三点建议值得父母们借鉴:
首先,注意不要冒犯别人的自尊和隐私。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软弱的敏感区,危险的避讳区,此区域好像是一片布雷区,是主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小心呵护的地方。
其次,要注意和他人特别是与自己可能有矛盾的人及时沟通。应当经常主动地同他谈论学习和生活,使他有陈述自己想法的机会。
最后,对那些有攻击或潜在攻击倾向的人,平时最好敬而远之,实在躲不开时,须注意言行举止不卑不亢,不要摆出一副傲慢或过于害怕的样子。当受到暴力攻击时,切忌用激烈的言辞激怒对方,可用表示顺从或先答应对方条件的“缓兵之计”來脱离险境再说。
建议四、不要“以暴制暴”
暴力行为往往是恶性循环的结果,许多暴力女生往往也同时是暴力的受害者。比如,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殴打,或者受到同伴的欺负和殴打,使她们最终学会“以暴制暴”,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題的唯一途径。
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用暴力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題。要通过其它更有智慧、更文化的手段來处理亲子冲突以及人际冲突,为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鼓励或变相支持“以暴制暴”,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寻找暴力之外的问題解决途径,比如协商谈判等等,以此培养孩子冷静处理问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
建议五、把暴力伤害降低到最低
如果暴力侵害真的发生了,面对暴力,女孩该怎么办?父母在平时就要让女孩知道:第一,生命是最珍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遭受侵害时,生命的价值大于其它一切价值。第二,尽量保持冷静,看是否有逃脱的机会。第三,不要进一步激怒施暴者,以免伤害变本加厉。第四,一旦逃脱,迅速报警,以利警方在第一时间抓住施暴者。
如果暴力侵害真的发生了,该如何安慰遭受暴力侵害后的女孩?
父母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告诉她现在安全了,时刻陪伴在她身边;第二,鉴于遭受暴力侵害的女孩容易出现自责心理――认为自己的不当言行导致了对方的暴力行为,父母不能指责她,而要慢慢引导她,反复地明确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第三,除非必要(如警方询问,不要让她去回忆暴力侵害的场景,以免二次伤害。第四,如受害女孩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且持续时间过长,建议去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当暴力侵害发生时,父母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暴力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性行为,往往是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受侵害者几乎沒有能力自行解决问題,因此需要父母的介入,父母应该把保护孩子免受暴力侵害当作自己的责任。父母的选择很多,既可以带孩子去找那些暴力实施者,告诉他们你的态度和他们的行为可能带來的后果,还可以去找暴力实施者的父母进行沟通协商,平静但很严肃地告诉对方父母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讲明自己的态度,取得对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当然父母还可以与孩子所在学校的管理人员和老师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知识链接:受到暴力怎么办?
如果遭遇暴力威胁或侵害,该怎么办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给出了她的建议 :
1.相信正义在你一方,受到暴力不是你的错,不要因为受到暴力而感到自卑和沮丧,这是对方的错,不要害怕对方。可耻的人是欺负你的人,不是你。即使挨了打或骂,也应继续挺起腰杆做人。
2.观察一下你的环境,如果你经常受到欺负,要考虑一下谁是经常欺负你的人,为什么要欺负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欺负你,如果你有足够的准备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去找经常欺负你的人谈话,严肃地告诉对方你不能容忍他的欺负。你不需要吵架或打架或威胁,你只要严肃地告诉他,你们是同学,需要互相尊重。(这种方法对一些人是有效的)
3.寻求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帮助。受到暴力,尤其是经常受到暴力,一定要告诉父母你的情况,还有你的屈辱的感受。受到暴力的情况应该公开出來。要知道,所有暴力或欺侮行为通常会在秘密的环境中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说出來,你会继续受到欺负,如果说出來,你是在保护你自己和别人。作为你的监护人,家长有责任帮助你。向家长介绍你的情况,一起讨论解决这个问題的办法。
4.尽量避免一个人呆在有可能遭受暴力的地方。
5.寻求朋友的帮助。将你的情况和感受告诉你要好的朋友,取得他们的理解。在可能遭受新的暴力的时候,尽量与朋友们在一起,或者要求父母护送。
6.尝试在班里解决这个问題的可能,比如,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主題班会、队会、黑板报等形式公开讨论这个问題,联合所有受过欺负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班里形成谴责暴力的舆论。
7.如果你经常受到贬低、辱骂、起哄,尽量不表现出你的烦恼或气愤。要知道欺负你的人特别希望看到你的气恼。在遭受欺负的时候,你尽量无视他们,不要对骂,通常力量悬殊的对骂会成为对方的一种娱乐。想想你未來的目标、你的朋友们、爱你的父母以及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重要的事情,将这种欺负的影响降至最小。但事后,你要解决它。
8.如果你的学校有心理咨询老师,请求他们帮助,告诉他们你的恐惧和担心,向他们讨教如何对待暴力的方法。
9.即使在害怕的时候,也要自信地走路。
10.如果你告诉父母你正在受欺负,父母不理会你的话,请将下面的“给父母的建议”读给他们听。
知识链接:來自卜卫――给父母的建议
1.请重视孩子对你说的每一句话。从孩子的话中可能捕捉到严重影响他身心健康的信息。不要轻视孩子的话。当他(她)说出想“转学”的时候,问題就已经很严重了。
2.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情况,了解儿童中的暴力情况,经常与孩子讨论这个问題,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或朋友的情形和感受说出來。无论是本人还是朋友受到暴力,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即使孩子不谈这个问題,也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感受,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題。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
4.当孩子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记住,可能是他(她)鼓足了勇气才说出來,可能他(她)仍然受到严重威胁,所以要及时拥抱和安慰孩子,仔细听孩子诉说。让孩子觉得家庭是安全的地方,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康复。
5.孩子间的暴力不是孩子们中间的小事,不能看作儿童生活中正常的现象,不应认为自己的女孩被男同学亲了是好玩的事情,只要是非意愿的强制行为,就是对孩子人身权利的侵害。也不要认为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它将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性格养成。要重视帮助受到暴力的孩子。
6.不要指责孩子“窝囊”或“欠招”,即不要责备受害者。遭受暴力的孩子需要安慰和鼓励,不需要责备。责备将造成“二度伤害”。
7.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要教孩子去报复对方,除非在遭受暴力的时候需要自卫或“正当防卫”。一次报复解决问題是电影电视中的模式,现实生活中,报复大都会带來更多的暴力。
8.要教会孩子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保护方法,如避免一个人呆在可能遭受攻击的地方、在胡同里不要靠墙跟走等等。告诉孩子不要害怕打人者,人不可以因为弱小就失去人的尊严。告诉孩子父母会随时保护孩子,必要时要接送孩子或给孩子提供及时通讯的手段等。
9.不要认为儿童的事情要儿童自己來处理。暴力是一个非常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題,况且暴力常常发生在力量悬殊的儿童中间,比如高年级孩子欺负低年级孩子等,儿童几乎沒有能力自己解决这个问題。父母不能不去“干涉”。父母应把保护孩子免受暴力视为自己当然的责任。
10.在孩子遭受暴力后,父母应详细了解情况,包括谁经常欺负自己孩子,因为什么欺负,如何欺负等等。将孩子的话记录下來,然后可以带孩子或自己去找欺负他的孩子谈话,了解并核实情况。不要将欺负自己孩子的儿童当作敌人进行威胁恐吓,这是以暴治暴。要严肃地告诉对方,孩子受到的一切,是对孩子的伤害,作为父母,你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遭受任何形式的暴力,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題;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你将很高兴看到他们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11.必要时,也可与欺负者的父母协商解决问題。平静但很严肃地告诉对方父母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讲明自己的态度,取得对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12.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暴力,学校也有责任。父母也可尝试与老师协商解决问題。如果老师不太理解或不太重视,可先收集其他孩子的类似经历,写成报告,以显示出问題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然后正式递交给学校或负责的教师。
发现女孩之八:女孩的不足
与男孩群体相比,女孩群体存在以下方面显著但微小的不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不足是指群体层面的,并不能据此判断某一个女孩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
一、空间能力
空间能力是指从不同空间维度知觉某一现象的能力,在把一个平面图形解读为一个立体图形或者在辨别方向时,就需要这种空间能力。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男孩的空间能力优于女孩。研究者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來考察3-11岁儿童之间的空间能力差异:一杯水由垂直竖立状态倾斜50度,杯中的水平面看起來是什么样的?男孩成绩优于女孩。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在个体生命的初期就已经出现,而且贯穿整个生命全程。
与空间能力相一致的是男孩的数学能力要优于女孩。从青春期开始,男孩在算术推理测验上表现出了相对于女孩的微小但持续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非是全面的优势,女孩在运算技能上比男孩强,在基础数学知识方面,女孩和男孩旗鼓相当,在数学推理、几何等方面,女孩落后于男孩。
男孩空间能力的优势可能源于男孩有一个更为发达的大脑右半球,而数学能力则与男孩的空间能力优势密不可分。
二、数学能力
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以前,男孩和女孩的数学能力沒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从青春期开始,男孩在大多数数学能力上占有优势。相对于女孩,男孩在算术推理测验上表现出微小但持续的优势;男孩掌握着更多的数学问題解决策略,因而能够在复杂的几何问題上比女孩有更好的成绩。男性在数学问題上的优势在高中阶段最为显著,有更多的男性在数学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研究也同时指出,男孩的数学优势并非全面优势,在计算技能上,女孩的表现就优于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