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女生也可能很暴力(二)
知识链接:女生校园暴力的特点
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校园暴力行为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即聚众性、虐待性和持续性。
聚众性
男生中的校园暴力往往以“单挑”、“群殴”为常态,一般具有人数上的对等性。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男生凭借的是自身身体条件的优越性。女生则选择了以多欺少、以众欺寡的方式。对一个被害人,施暴者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以此弥补生理条件上的不足,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迫使受害人乖乖就范。媒体报道的案例中聚众人数最多的一次,加害人多达18人。
虐待性
由男性较强的攻击性和占有欲决定的,男生的校园暴力行为一般说來攻击性很强,通常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与此不同,女生的施暴行为并无明显的暴力攻击倾向,但其表现出來的虐待倾向则令人触目惊心,加害人往往寻求精神刺激,享受任意摆布弱者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心理优越感,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上的恐惧和伤害远远胜过身体上的伤口。其虐待花样之多,手段之恶劣,危害性比男生的野蛮粗暴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持续性
男生的暴力过程时间一般较短,通常是“一打走之”、“一抢了之”的疾风暴雨般的攻击行为。与之截然相反,女生的虐待过程则往往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一般都在几个小时以上。加害的众人往往乐于享受施虐过程给她们带來的刺激和快乐,对被害人來说则是漫长而可怕的梦魔。实践中发生的最长的一次虐待行为持续了36小时。
残酷青春谁之过?
“以暴制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许多父母从小就向孩子灌输以暴制暴的观念,在学校里不吃亏。一些女孩的父母认为女孩本身就处于弱势,要从小就教育她“打要还手,骂要还口”,只有这样,长大以后才能不被他人欺负。
正是由于这种教育方式,制造了许多暴力女生。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组织的“校园暴力研究”调查显示 :7.9%的女生赞成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題。
从小就养成的这种“以暴制暴”的解决问題方式,会自然地变成一种习惯,一旦感觉被人欺负时,就会习惯性的拳脚相向。
有一些女孩的父母本身就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楷模”。在家里,夫妻经常拳脚相加,当女孩做错事情或激怒父母时,往往也会受到暴力惩罚。从小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女孩很快就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題的方式。她们对暴力已经见怪不怪,已经“脱敏”了,遇到冲突时就会自然地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在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不当中性化――“女孩男养”助长“暴力女”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女生暴力的第一责任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研究员认为,“独生子女中性化”助长女生暴力 :
女生暴力事件的增多,与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独生子女“中性化”密切相关。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女儿,很多家庭都实行把女孩当男孩來养的家庭教育,他们认为这样**出來的女孩,性格外向张扬,未來才具有竞争力,但与此同时,这些女孩就有可能趋于粗鲁、野蛮,她们被教导要像男生那样强势,但并不知道这种强势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感受,她们盲目模仿男生抽烟,爆粗口,甚至打人,并引以为荣。
杨雄认为,如果“中性化”是男女两性相互吸收借鉴对方的长处,那么就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偏偏吸取了对方的短处,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他认为,许多女孩父母其实误解了什么是“中性化”,认为“中性化”就是“让女孩像男孩一样强横,这样走到社会上才不会吃亏”,这种家庭教育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价值观在作怪。
广州市青年宫副主任陈冀京也认为,女生暴力事件增多与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独生子女“中性化”有关。他说:“身为女孩子,却想像男性那样变成强势,于是模仿男性那样抽烟、爆粗口甚至打人。”他还从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女生暴力事件多发生在中学阶段的原因:青春期女生性别认同常常出现模糊。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女生常常担任班干部等职务,比较强势,而进入青春期后,“她们潜意识里拒绝承认相对弱势的女性角色身份”。
我们认为,“双性化”绝不是“中性化”。双性化是指男女双方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而不是优点沒有学到,缺点学了一大堆。暴力女生就是“中性化”误入歧途的表现。
知识链接:双性化理论
很久以來,人们一直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为单一维度的对立两极,传统的性别角色也把某些特点赋予一定的性别,如男性的勇敢,女性的温柔。
后來,心理学家桑德拉?本姆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以“帮助人们从性别刻板印象的禁锢中解脱出來。本姆反对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为单一维度的对立两极,而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相对独立的特质,可以看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一个人可以同时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很高,即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这样的人被本姆称作为“双性化”个体。本姆认为适应最好的就是双性化的个体。与双性化个体相对应,那些具有较多男性特征的人属于男性化个体,具有较多女性特征的人属于女性化个体,而既缺乏男性特征又缺乏女性特征的人属于“未分化”个体。
双性化理论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是存在的,双性化的个体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暴力媒介的影响
媒介暴力是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中所包含的暴力内容。有人认为,现代媒介有两个永远的主題:一是拳头,代表暴力,二是枕头,代表性与**。
媒介暴力所塑造的暴力文化对儿童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危害作用。以电视为例,数以百计的实验与调查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会助长暴力行为,经常观看电视暴力节目的儿童青少年更具敌意和攻击性。不管是学前儿童,还是小学儿童和初高中学生,不管是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英国,还是在波兰、爱尔兰,看电视暴力与现实中的攻击行为均呈正相关 。
观看电视暴力增强儿童的攻击性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直接途径:观看电视暴力增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这种攻击倾向又刺激了他们对电视暴力的兴趣,这反过來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观看电视暴力除了直接增强儿童的攻击性之外,还通过另外两条间接途径助长儿童的攻击性。一是改变了他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长期观看电视暴力会给他们灌输“残酷世界观”,即认为世界是充满着暴力的,暴力也是人们解决问題的一种主要途径,而在现在的真实世界里是沒有这么多暴力的,暴力只是现实世界解决问題的最为愚蠢的方法之一。二是对暴力行为的“去敏感化”,长期接触暴力电视,提高了儿童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容忍度,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漠不关心。
无所不在的暴力文化
中国政法大学的皮艺军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专家,他非常关注暴力文化对儿童青少年的毒害作用。他认为,“校园女生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文化密不可分的。”皮艺军教授认为 :
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題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沒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对于容易吸收外界信息、且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够成熟的青少年來说,很难不受到影响。这是产生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大众媒体对暴力限制太少,虽然我国一直都在限制**和暴力内容的传播,但在实际做法上往往是限制**不限制暴力。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孩子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特别是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沒有分类,更沒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
根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校园安全”课題组对北京地区三所普通中小学的调查表明 :在被调查的400多名女生中,77.7%的女生回答“取笑、作弄其他同学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55.1%的女生回答“同学间发生语言争执,如吵架、骂人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63.1%的女生回答“用语言侮辱其他同学,如叫侮辱性的外号、说脏话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
应对女生暴力――拯救女孩的五个建议
应对女生暴力,父母的责任首当其冲。好的父母,可以通过教育避免女儿受到暴力的侵害。好的父母,即使当女儿受到暴力侵害时,也能把这种危害降低到最低点。好的父母,当然不会让女儿成为暴力事件的施暴者。
在校园暴力方面,女孩父母有两个目标:一是不能使自己的女孩成为施暴者,二是避免使自己的女孩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建议一、健全人格的培养与爱的教育
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两的预防胜过一吨的补救,预防是上上之策。在诸多预防措施之中,健全的人格健康是最为根本的,它是教育的核心,更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健全人格的培养既可以让女孩成为暴力的受害者,更可能避免女孩成为暴力的加害者。
什么是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可以理解为孟子所说的“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果一个女孩有这四个“心”,能做到“仁义礼智”,校园暴力将与她绝缘,至少十万八千里远。
爱的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具体到预防校园暴力方面,首先要进行爱的教育,即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的人,不会成为暴力的加害者,因为她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和将來去冒险,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会三思而后行,她会想到暴力行为的严重后果。爱自己的人,不会去惹事生非、寻隙滋事,她会想法设法地去化解矛盾來避免成为别人施暴的对象。爱他人的人,会珍惜他人,不会成为施暴者。爱他人的人,他人也总会爱他,即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相互体谅,相互尊敬,就很难发生暴力冲突。爱社会的人更不会用暴力去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要让女孩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父母就要给女孩足够多的关爱。暴力女生多数來源于缺少关爱与温暖的家庭。缺少关爱使她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最终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因此,各种情感支持系统,特别是父母的关爱对女孩显得尤为重要。充足的关爱可以极大的降低女孩成为施暴者的可能。
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校园暴力行为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即聚众性、虐待性和持续性。
聚众性
男生中的校园暴力往往以“单挑”、“群殴”为常态,一般具有人数上的对等性。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男生凭借的是自身身体条件的优越性。女生则选择了以多欺少、以众欺寡的方式。对一个被害人,施暴者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以此弥补生理条件上的不足,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迫使受害人乖乖就范。媒体报道的案例中聚众人数最多的一次,加害人多达18人。
虐待性
由男性较强的攻击性和占有欲决定的,男生的校园暴力行为一般说來攻击性很强,通常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与此不同,女生的施暴行为并无明显的暴力攻击倾向,但其表现出來的虐待倾向则令人触目惊心,加害人往往寻求精神刺激,享受任意摆布弱者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心理优越感,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上的恐惧和伤害远远胜过身体上的伤口。其虐待花样之多,手段之恶劣,危害性比男生的野蛮粗暴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持续性
男生的暴力过程时间一般较短,通常是“一打走之”、“一抢了之”的疾风暴雨般的攻击行为。与之截然相反,女生的虐待过程则往往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一般都在几个小时以上。加害的众人往往乐于享受施虐过程给她们带來的刺激和快乐,对被害人來说则是漫长而可怕的梦魔。实践中发生的最长的一次虐待行为持续了36小时。
残酷青春谁之过?
“以暴制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许多父母从小就向孩子灌输以暴制暴的观念,在学校里不吃亏。一些女孩的父母认为女孩本身就处于弱势,要从小就教育她“打要还手,骂要还口”,只有这样,长大以后才能不被他人欺负。
正是由于这种教育方式,制造了许多暴力女生。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组织的“校园暴力研究”调查显示 :7.9%的女生赞成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題。
从小就养成的这种“以暴制暴”的解决问題方式,会自然地变成一种习惯,一旦感觉被人欺负时,就会习惯性的拳脚相向。
有一些女孩的父母本身就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楷模”。在家里,夫妻经常拳脚相加,当女孩做错事情或激怒父母时,往往也会受到暴力惩罚。从小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女孩很快就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題的方式。她们对暴力已经见怪不怪,已经“脱敏”了,遇到冲突时就会自然地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在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不当中性化――“女孩男养”助长“暴力女”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女生暴力的第一责任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研究员认为,“独生子女中性化”助长女生暴力 :
女生暴力事件的增多,与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独生子女“中性化”密切相关。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女儿,很多家庭都实行把女孩当男孩來养的家庭教育,他们认为这样**出來的女孩,性格外向张扬,未來才具有竞争力,但与此同时,这些女孩就有可能趋于粗鲁、野蛮,她们被教导要像男生那样强势,但并不知道这种强势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感受,她们盲目模仿男生抽烟,爆粗口,甚至打人,并引以为荣。
杨雄认为,如果“中性化”是男女两性相互吸收借鉴对方的长处,那么就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偏偏吸取了对方的短处,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他认为,许多女孩父母其实误解了什么是“中性化”,认为“中性化”就是“让女孩像男孩一样强横,这样走到社会上才不会吃亏”,这种家庭教育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价值观在作怪。
广州市青年宫副主任陈冀京也认为,女生暴力事件增多与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独生子女“中性化”有关。他说:“身为女孩子,却想像男性那样变成强势,于是模仿男性那样抽烟、爆粗口甚至打人。”他还从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女生暴力事件多发生在中学阶段的原因:青春期女生性别认同常常出现模糊。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女生常常担任班干部等职务,比较强势,而进入青春期后,“她们潜意识里拒绝承认相对弱势的女性角色身份”。
我们认为,“双性化”绝不是“中性化”。双性化是指男女双方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而不是优点沒有学到,缺点学了一大堆。暴力女生就是“中性化”误入歧途的表现。
知识链接:双性化理论
很久以來,人们一直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为单一维度的对立两极,传统的性别角色也把某些特点赋予一定的性别,如男性的勇敢,女性的温柔。
后來,心理学家桑德拉?本姆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以“帮助人们从性别刻板印象的禁锢中解脱出來。本姆反对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为单一维度的对立两极,而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相对独立的特质,可以看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一个人可以同时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很高,即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这样的人被本姆称作为“双性化”个体。本姆认为适应最好的就是双性化的个体。与双性化个体相对应,那些具有较多男性特征的人属于男性化个体,具有较多女性特征的人属于女性化个体,而既缺乏男性特征又缺乏女性特征的人属于“未分化”个体。
双性化理论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是存在的,双性化的个体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暴力媒介的影响
媒介暴力是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中所包含的暴力内容。有人认为,现代媒介有两个永远的主題:一是拳头,代表暴力,二是枕头,代表性与**。
媒介暴力所塑造的暴力文化对儿童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危害作用。以电视为例,数以百计的实验与调查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会助长暴力行为,经常观看电视暴力节目的儿童青少年更具敌意和攻击性。不管是学前儿童,还是小学儿童和初高中学生,不管是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英国,还是在波兰、爱尔兰,看电视暴力与现实中的攻击行为均呈正相关 。
观看电视暴力增强儿童的攻击性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直接途径:观看电视暴力增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这种攻击倾向又刺激了他们对电视暴力的兴趣,这反过來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观看电视暴力除了直接增强儿童的攻击性之外,还通过另外两条间接途径助长儿童的攻击性。一是改变了他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长期观看电视暴力会给他们灌输“残酷世界观”,即认为世界是充满着暴力的,暴力也是人们解决问題的一种主要途径,而在现在的真实世界里是沒有这么多暴力的,暴力只是现实世界解决问題的最为愚蠢的方法之一。二是对暴力行为的“去敏感化”,长期接触暴力电视,提高了儿童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容忍度,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漠不关心。
无所不在的暴力文化
中国政法大学的皮艺军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专家,他非常关注暴力文化对儿童青少年的毒害作用。他认为,“校园女生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文化密不可分的。”皮艺军教授认为 :
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題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沒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对于容易吸收外界信息、且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够成熟的青少年來说,很难不受到影响。这是产生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大众媒体对暴力限制太少,虽然我国一直都在限制**和暴力内容的传播,但在实际做法上往往是限制**不限制暴力。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孩子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特别是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沒有分类,更沒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
根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校园安全”课題组对北京地区三所普通中小学的调查表明 :在被调查的400多名女生中,77.7%的女生回答“取笑、作弄其他同学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55.1%的女生回答“同学间发生语言争执,如吵架、骂人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63.1%的女生回答“用语言侮辱其他同学,如叫侮辱性的外号、说脏话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
应对女生暴力――拯救女孩的五个建议
应对女生暴力,父母的责任首当其冲。好的父母,可以通过教育避免女儿受到暴力的侵害。好的父母,即使当女儿受到暴力侵害时,也能把这种危害降低到最低点。好的父母,当然不会让女儿成为暴力事件的施暴者。
在校园暴力方面,女孩父母有两个目标:一是不能使自己的女孩成为施暴者,二是避免使自己的女孩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建议一、健全人格的培养与爱的教育
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两的预防胜过一吨的补救,预防是上上之策。在诸多预防措施之中,健全的人格健康是最为根本的,它是教育的核心,更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健全人格的培养既可以让女孩成为暴力的受害者,更可能避免女孩成为暴力的加害者。
什么是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可以理解为孟子所说的“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果一个女孩有这四个“心”,能做到“仁义礼智”,校园暴力将与她绝缘,至少十万八千里远。
爱的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具体到预防校园暴力方面,首先要进行爱的教育,即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的人,不会成为暴力的加害者,因为她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和将來去冒险,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会三思而后行,她会想到暴力行为的严重后果。爱自己的人,不会去惹事生非、寻隙滋事,她会想法设法地去化解矛盾來避免成为别人施暴的对象。爱他人的人,会珍惜他人,不会成为施暴者。爱他人的人,他人也总会爱他,即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相互体谅,相互尊敬,就很难发生暴力冲突。爱社会的人更不会用暴力去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要让女孩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父母就要给女孩足够多的关爱。暴力女生多数來源于缺少关爱与温暖的家庭。缺少关爱使她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最终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因此,各种情感支持系统,特别是父母的关爱对女孩显得尤为重要。充足的关爱可以极大的降低女孩成为施暴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