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拯救女孩

正文 7.女孩的独立性发展易受阻碍(二)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育。”所有的家庭教育其实都有一个目的:通过家庭的教育,使孩子能够摆脱对父母和其他人的依赖,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孙云晓)的实际体验

    培养女孩独立性方面,我(孙云晓)有许多亲身体会可以与女孩父母分享。在我女儿10岁的时候,她妈妈出国了,紧接着我也要出国。我就跟女儿商量,闺女啊,爸爸妈妈都要出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呢?把你送到青岛奶奶家还是在北京的姥姥家?我说我还有一个建议,找认识的一个女大学生把你带到她的东北老家,你到那去生活一段时间,这三个地方你选吧。结果女儿选择去东北,她觉得到姥姥家奶奶家都很熟悉了,而且老人话也少。我说太棒了,你很勇敢!于是给她准备一个小皮箱,把她的用品都带着,然后跟着那位女大学生上了去东北的火车。

    我对女儿的要求就是要有礼貌要写日记。她第一次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出门,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了近一个月,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经历让她來写日记。我觉得那次生活给了女儿很深的体验。有人说,你怎么胆子这么大,敢让孩子到处跑。我觉得,沒有独立性的孩子很难有自信心,女孩子特别需要摆脱依赖性的束缚,才会有广阔的天空。要舍得把孩子放出家门,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现如今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接经验过多,而直接经验也就是亲自体验后得到的经验偏少。其实你会发现只有一个人亲身体验过了,记忆才会最深刻。

    当然,培养女孩的独立与自信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能否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就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題。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教育一定是尊重人的,它让你心服口服,孩子再小他也是个人,他需要得到尊重。

    女儿在小学毕业升初中时,面临小升初这样的重大抉择。我说,如果你愿意去重点中学,我可以想想办法。但是我女儿不去,她说我可不去重点学校,不想受那个罪。她选择了一个学习日语的特色学校,但不是重点,区重点都不是。”

    当时家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是妈妈反对,妈妈特别希望孩子上个重点中学,因为妈妈本身就是学日语的,她很清楚,学日语这条路比较窄。但是,我站在了女儿一边,尊重孩子的选择,主张先生存而后发展。

    我想,孩子既然这么执着地选择,自然有她的理由。第一呢,我的孩子并不属于那种竞争力特别强的、棒得嗷嗷叫的孩子,她不愿意去那么拼,去跟大家争,我觉得这个我可以理解。第二,这个学校有特色,比方学习日语,中日交流非常多,社会实践非常多,我觉得这对孩子,可能是快乐的生活,而且将來出路也会不错,所以我觉得她选择是有道理的。”

    女儿进入北京那所学习日语的学校深受其益。她在那里生活了六年,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学校跟日本有密切的民间交流。我女儿在家里接待了三批日本学生來民宿。学校里是谁报名谁就可以接待,我女儿每次都很积极地报名,然后就把日本学生领回來。一般都是男孩领男孩,女孩领女孩。我女儿就分别领了三个日本女孩住我们家了。这些日本女孩进门以后叫我爸爸,一般都是去谁家,谁家的父母就是爸爸妈妈。

    我事先跟女儿说,这是你的客人,你得好好接待,我们都配合你。一般要求來民宿的学生要住在你们家单独的房间里,我说那只好把你的房间空出來了,你睡客厅让客人住在你屋里。我女儿很积极,可以,什么都可以,每天业余时间就陪着日本女孩到处转悠,觉得很开心。

    我也觉得这种生活非常有意思, 因为这种交流能够一下子把文化差异国家差异民族差异体验得非常具体。我写过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但是我也从來沒这么近距离地观察日本的孩子。

    來过我家的有一个日本东京的女孩,我到现在还记得她,名字叫长冈扶美子。她很会管理自己生活,到北京來花的20万日元全是她自己打工挣的钱,所以人家非常的节约。我女儿陪着人家,结果自己把相机也丢了,钱包也丢了,但人家那个女孩什么也沒丢,人家都很珍惜非常注意。

    这种民间的交流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女儿到日本休学旅行的时候,那家也强烈要求让我女儿住她们家。当我女儿第二年又去日本休学旅行,那家还要求继续接待。所以现在我们两家的关系就像亲戚一样,关系非常好,只要我们去日本,一见面两家聚会都特别开心。

    实践证明,女儿的选择是明智的,独立的生活经历使她格外自信。高中毕业,她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因为她希望到外地读书,她喜欢上海。独立而自信的性格,又使她成为一名敢闯天下的记者,去四川地震灾区、去西藏。如今,她是中国新闻社驻日本记者。

    我(李文道)的实战经验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我(李文道)也有过成功的案例。一位朋友的女儿,一个活泼可爱的12岁小姑娘,开始上初中,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自己去上学,坚持有人陪她去。我的朋友认为:上初中了,女儿应该独立去学校了,他们也打算不再送女儿去上学了。我的朋友千说万说,道理讲了一大堆,女儿却刀枪不入、死活不听,如果父母不送,她就不去上学了。我的朋友最后不胜其烦,却又无计可施,最后找到我:“李博士,您是研究心理学的?您有什么方法?”

    我与这位朋友先一起分析了一下实际情况:她上学的路线其实并不复杂,中间只需要倒一次公交车,一个12岁的女孩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与朋友一致认为:他的女儿不愿意独自一人上学的真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心理恐惧:对自己独自上学缺乏信心,同时她也缺乏经验:不知道怎么样换乘公交车(这么多年了,她一直是父母引着坐公交车,连看站牌都沒学会)。我们判断:她有独自上学的动力――上初中了,还需要父母陪送上学,这在同学面前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我们还达成共识:如果马上逼她独自一人乘公交车,就有可能把她置于危险之中。

    最后,我与朋友一起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行动方案,美其名曰“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父母陪孩子乘公车,先引导女儿如何看站牌,如车次、方向、起点及终点等,并告诉她如何换乘等等。

    第二步,让女儿引领父母乘公交。在这阶段,父母仍然陪女儿去上学,但身份发生了改变,女儿是引领者,父母只是简单的陪伴,主要起到心理上的安慰作用。在此过程中,父母可以陪在女儿身边,可以通过眼神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一般不要进行言语指导。

    第三步,女儿乘公交,父母像陌生人一样远远地关注着女儿,远距离地给女儿一种心理安全感。

    第四步,女儿独自一人去乘公交,父母不再陪伴,父母的手机号码随身携带。

    我们本來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每个步骤一个星期。结果远远超出我们的期望。到第二个星期时,朋友的女儿就突然宣布不再需要父母陪伴了。第三个星期天,朋友的女儿就宣布:自己一个人去姥姥家。朋友有点担心,去姥姥家要换乘两次公交、一次地铁,但他们还是选择了相信女儿。朋友的女儿最终安全顺利地抵达姥姥家并独自返回。朋友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我:看到女儿独自一人回家时脸上流露出的自信,他又一次体验到当一个老爸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朋友的女儿犯了一些初学者经常会犯的错误,如有一次坐过了站,还有一次去姥姥家时换错了车。每一次,朋友的女儿都自动地纠正了错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