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女孩的独立性发展易受阻碍(一)
女孩的独立性发展不容乐观
“富养女”与“拜金女”
据报道:武汉一位女孩即将小学毕业时,妈妈送上一只价值近2万元的路易?威登(LV)手包作为女儿的毕业礼物。这位妈妈表示:“希望女儿能从小见世面,将來气质高雅。现在不也提倡富养女儿吗?”
有许多父母认为:“从來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我们认为:如果是文化层次的富养,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物质层次的“富养”,那么极有可能富养出來一个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女孩。
大家还记得那个“拜金女”马诺,在一档征婚电视节目中,她语出惊人:“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她是怎么样被培养出來的?如果是自己赚钱坐宝马,那倒也无所谓,关键是马诺希望找一个超级有钱的老公,去实现自己“坐宝马”的梦想,这是一种不劳而获得的“寄生”心理。
把幸福寄托于他人,是最不保险的做法
让人担心的是,有“拜金女”马诺这样想法的女孩还不少。在一些女大学生中正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考得好不如长得好,工作好不如嫁得好。许多有这种想法的女孩希望能凭自己的青春与外貌钓得“金龟婿”,找一个有钱老公以解决“长期饭票”。她们认为:嫁一个有钱老公就等于购买了一份终生保险,一劳永逸而无后顾之忧。
其实,把自己的前途与幸福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是一种最不保险的做法,其深层次反映的是这些女孩独立人格的欠缺。
在21世纪这个女性独立的世纪,有这么多女孩有这样的想法,不免让人担忧,因为女孩的独立性本來就不够强大,女孩本來就更容易顺从。
为何女孩更易顺从?
心理学家劳拉?贝克认为,从学龄前期开始,女孩就比男孩更容易顺从成人或同伴的命令,女孩也往往更为频繁地向成人寻求各种帮助,在人格测验中,女孩的依赖性得分也更高。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顺从于社会压力。下面就是两个有关女孩顺从及独立性的心理学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曾经做过一系列的“框棒实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更多的女性属于“场依存性”,依赖周围的信息参照进行信息加工。场独立性强的人,独立性也强,不容易受他人暗示。场依存性强的人,独立性差,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
心理学家凯瑟琳?亚当斯和奥德丽?兰德斯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表明:在面对不同意见时,男生平均顶住约9个不同意见,而女生平均顶住6个。研究者据此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支配性,在不同意见面前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女孩更容易从成人的视角看问題
从学前期开始,女孩对于父母、教师和其他权威者的要求,比男孩更为顺从,也更容易出现“告密”行为。美国研究人员曾调查了20个由学生策划的未遂校园枪击案的案例 。其中有18个案例都是知悉此事的女孩提前报告了校方或其他成年人。对此,研究者总结说:男孩首先忠诚于其他男孩,女孩则从成人的视角看形势。美国一些心理机构的调查发现,女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更好地配合、服从。心理学博士里奥纳多?萨克斯认为,女孩更顺从,是因为她们喜欢和大人拥有同样的目标和价值观。
女孩更容易服从,这种品质无疑会影响到女孩独立性的发展。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研究女性的学者大都认为女孩的服从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母亲的过度依恋阻碍女孩独立
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是生养育一体的。母亲往往把女儿看作为自己的延伸。作为女性,母女之间存在许多一致性,这一方面给女孩带來好处――母亲是发展的榜样和模板,但如果母女关系过于亲密,女孩对母亲的依恋过度,纠缠不清,就会威胁到女孩独立性的发展。
母女关系过于亲密会阻碍女孩独立性的发展,在2010年7月23日的《解放周末?女性》刊登的《恋母的女孩长不大》一文中,学者们给出了以下的解释:对于为什么有些女性在心理上如此依赖母亲?南希?弗莱迪认为:
女性成年后对母亲的依恋可追溯到童年时期所接受的信息。她认为:对于小男孩來说,这个世界是敞开的。他们接触真实的世界,从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加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变数,从容地面对被人拒绝的尴尬。女孩则从小就被过度保护,被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受到小心的呵护,根本沒有机会接触真实的世界。
即使是结婚以后,女性与母亲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很可能会给婚姻带來麻烦。心理学家特里?阿普特认为:
“过分依赖母亲的女性,往往沒有主见――她们不愿住得离母亲太远,时刻牵挂着母亲的喜或忧,凡事都要让母亲替自己拿主意。她们脑海中经常出现母亲的声音,母亲如何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评头论足。”
对母亲的过度依恋会严重压缩女孩独立的时间与空间,进而影响到女孩的独立精神。与男孩相比,女孩需要更大的勇气去克服对母亲的过度依恋。
父教缺失阻碍女孩独立性
父教缺失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沒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沒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父教严重缺失的社会。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对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的调查发现:在小学儿童中,有9%的父亲称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零,有22.2%的父亲称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孩子。
父教缺失对女孩独立性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著名女性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认为,男女两性与他人的联系方式截然不同,女性往往侧重于联系,男性往往侧重于分离。父亲往往鼓励孩子的自由探索,而母亲往往倾向于过度保护。作为男性,父亲更容易鼓励孩子的自主,这已获研究证实。对以色列12-16岁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时期,父亲会比母亲提供更多的自主性支持,父亲的角色可以促进青少年独立性的发展,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还有研究发现:父亲本人也认为自己要比母亲更能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在心理学上,父亲被看作是孩子挣脱母亲怀抱的关键力量,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桥梁,父亲的存在与鼓励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基础,对男孩女孩都是如此。
应试教育削弱了女孩的独立性
在《拯救男孩》一本中,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应试教育对男孩更不利。由于女孩顺从、听话、安静等品质更为适合应试教育的需要,女生也更容易忍受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近些年來,女生成绩异军突起,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女孩成绩均优于男生,女生的听话、服从是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认识到女孩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她们的顺从意识,扼制了女孩独立精神的发展:
第一,在教育评价上,应试教育把听话、顺从、绝对服从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不可避免地强化了女孩的顺从。
第二,在考试评价上,应试教育强调标准答案,几乎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这不利于女孩独立性的发展。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是被动的,其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把孩子看作成为一个个等待填满的容器,教师占据权威、主导地位,不鼓励学生的质疑与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极端服从,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应试教育所导致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女孩把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学业,把女孩的身体局限于课堂与课本。
应试教育严重限制了女孩独立行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扼杀了她们本來就很珍贵的独立意识和精神。中国的应试教育,进一步弱化了女孩的独立思考能力。
知识链接:教科书与女性形象
1975年,美国一个名为“语言和图画中的妇女”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6家出版社的134本小学教科书中的2760个故事,结果发现关于男性的故事比关于女性的故事多出4倍。而且,故事中的女性多出现在家里,她们的行为多表现为被动、害怕和退缩等,男性则往往表现为富有支配性和冒险倾向 。我国研究者佐斌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文的研究分析发现 :小学语文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男性是女性的4.3倍;而在男女能力方面,语文教材中描述女性的是无知低能的多,男性则是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多;在男女性格方面,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性格特征(如小气、狠毒、不信任、迷信等),而男性则多是坚强、勇敢、正直、友爱等优良的性格品质。史静寰等对人教社版(1994-1996)的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12本)的数据统计 :女性形象出现率仅为20.4%,而且呈现年级越高,课本中女性出现的比例越低的趋势。除此之外,史静寰等还发现 :小学教材中依然普遍存在“男性强于女性”、“男性优于女性”的性别观念。
培养独立女孩――拯救女孩的五个建议
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女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解放过程。独立性是女孩奋飞的翅膀。21世纪将是一个女性大展身手的世纪,独立精神是21世纪女性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21世纪的女孩和女性应该明白这样一点:男女之间的依赖是以人身和经济独立为基础的相互依赖。独立是第一位的,相互依赖是第二位的。对女孩父母來说,培养女孩的目标不应该是嫁一个好丈夫,而应该着力培养女孩的独立与自信。
“富养女”与“拜金女”
据报道:武汉一位女孩即将小学毕业时,妈妈送上一只价值近2万元的路易?威登(LV)手包作为女儿的毕业礼物。这位妈妈表示:“希望女儿能从小见世面,将來气质高雅。现在不也提倡富养女儿吗?”
有许多父母认为:“从來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我们认为:如果是文化层次的富养,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物质层次的“富养”,那么极有可能富养出來一个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女孩。
大家还记得那个“拜金女”马诺,在一档征婚电视节目中,她语出惊人:“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她是怎么样被培养出來的?如果是自己赚钱坐宝马,那倒也无所谓,关键是马诺希望找一个超级有钱的老公,去实现自己“坐宝马”的梦想,这是一种不劳而获得的“寄生”心理。
把幸福寄托于他人,是最不保险的做法
让人担心的是,有“拜金女”马诺这样想法的女孩还不少。在一些女大学生中正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考得好不如长得好,工作好不如嫁得好。许多有这种想法的女孩希望能凭自己的青春与外貌钓得“金龟婿”,找一个有钱老公以解决“长期饭票”。她们认为:嫁一个有钱老公就等于购买了一份终生保险,一劳永逸而无后顾之忧。
其实,把自己的前途与幸福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是一种最不保险的做法,其深层次反映的是这些女孩独立人格的欠缺。
在21世纪这个女性独立的世纪,有这么多女孩有这样的想法,不免让人担忧,因为女孩的独立性本來就不够强大,女孩本來就更容易顺从。
为何女孩更易顺从?
心理学家劳拉?贝克认为,从学龄前期开始,女孩就比男孩更容易顺从成人或同伴的命令,女孩也往往更为频繁地向成人寻求各种帮助,在人格测验中,女孩的依赖性得分也更高。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顺从于社会压力。下面就是两个有关女孩顺从及独立性的心理学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曾经做过一系列的“框棒实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更多的女性属于“场依存性”,依赖周围的信息参照进行信息加工。场独立性强的人,独立性也强,不容易受他人暗示。场依存性强的人,独立性差,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
心理学家凯瑟琳?亚当斯和奥德丽?兰德斯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表明:在面对不同意见时,男生平均顶住约9个不同意见,而女生平均顶住6个。研究者据此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支配性,在不同意见面前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女孩更容易从成人的视角看问題
从学前期开始,女孩对于父母、教师和其他权威者的要求,比男孩更为顺从,也更容易出现“告密”行为。美国研究人员曾调查了20个由学生策划的未遂校园枪击案的案例 。其中有18个案例都是知悉此事的女孩提前报告了校方或其他成年人。对此,研究者总结说:男孩首先忠诚于其他男孩,女孩则从成人的视角看形势。美国一些心理机构的调查发现,女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更好地配合、服从。心理学博士里奥纳多?萨克斯认为,女孩更顺从,是因为她们喜欢和大人拥有同样的目标和价值观。
女孩更容易服从,这种品质无疑会影响到女孩独立性的发展。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研究女性的学者大都认为女孩的服从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母亲的过度依恋阻碍女孩独立
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是生养育一体的。母亲往往把女儿看作为自己的延伸。作为女性,母女之间存在许多一致性,这一方面给女孩带來好处――母亲是发展的榜样和模板,但如果母女关系过于亲密,女孩对母亲的依恋过度,纠缠不清,就会威胁到女孩独立性的发展。
母女关系过于亲密会阻碍女孩独立性的发展,在2010年7月23日的《解放周末?女性》刊登的《恋母的女孩长不大》一文中,学者们给出了以下的解释:对于为什么有些女性在心理上如此依赖母亲?南希?弗莱迪认为:
女性成年后对母亲的依恋可追溯到童年时期所接受的信息。她认为:对于小男孩來说,这个世界是敞开的。他们接触真实的世界,从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加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变数,从容地面对被人拒绝的尴尬。女孩则从小就被过度保护,被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受到小心的呵护,根本沒有机会接触真实的世界。
即使是结婚以后,女性与母亲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很可能会给婚姻带來麻烦。心理学家特里?阿普特认为:
“过分依赖母亲的女性,往往沒有主见――她们不愿住得离母亲太远,时刻牵挂着母亲的喜或忧,凡事都要让母亲替自己拿主意。她们脑海中经常出现母亲的声音,母亲如何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评头论足。”
对母亲的过度依恋会严重压缩女孩独立的时间与空间,进而影响到女孩的独立精神。与男孩相比,女孩需要更大的勇气去克服对母亲的过度依恋。
父教缺失阻碍女孩独立性
父教缺失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沒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沒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父教严重缺失的社会。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对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的调查发现:在小学儿童中,有9%的父亲称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零,有22.2%的父亲称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孩子。
父教缺失对女孩独立性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著名女性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认为,男女两性与他人的联系方式截然不同,女性往往侧重于联系,男性往往侧重于分离。父亲往往鼓励孩子的自由探索,而母亲往往倾向于过度保护。作为男性,父亲更容易鼓励孩子的自主,这已获研究证实。对以色列12-16岁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时期,父亲会比母亲提供更多的自主性支持,父亲的角色可以促进青少年独立性的发展,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还有研究发现:父亲本人也认为自己要比母亲更能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在心理学上,父亲被看作是孩子挣脱母亲怀抱的关键力量,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桥梁,父亲的存在与鼓励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基础,对男孩女孩都是如此。
应试教育削弱了女孩的独立性
在《拯救男孩》一本中,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应试教育对男孩更不利。由于女孩顺从、听话、安静等品质更为适合应试教育的需要,女生也更容易忍受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近些年來,女生成绩异军突起,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女孩成绩均优于男生,女生的听话、服从是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认识到女孩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她们的顺从意识,扼制了女孩独立精神的发展:
第一,在教育评价上,应试教育把听话、顺从、绝对服从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不可避免地强化了女孩的顺从。
第二,在考试评价上,应试教育强调标准答案,几乎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这不利于女孩独立性的发展。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是被动的,其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把孩子看作成为一个个等待填满的容器,教师占据权威、主导地位,不鼓励学生的质疑与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极端服从,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应试教育所导致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女孩把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学业,把女孩的身体局限于课堂与课本。
应试教育严重限制了女孩独立行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扼杀了她们本來就很珍贵的独立意识和精神。中国的应试教育,进一步弱化了女孩的独立思考能力。
知识链接:教科书与女性形象
1975年,美国一个名为“语言和图画中的妇女”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6家出版社的134本小学教科书中的2760个故事,结果发现关于男性的故事比关于女性的故事多出4倍。而且,故事中的女性多出现在家里,她们的行为多表现为被动、害怕和退缩等,男性则往往表现为富有支配性和冒险倾向 。我国研究者佐斌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文的研究分析发现 :小学语文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男性是女性的4.3倍;而在男女能力方面,语文教材中描述女性的是无知低能的多,男性则是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多;在男女性格方面,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性格特征(如小气、狠毒、不信任、迷信等),而男性则多是坚强、勇敢、正直、友爱等优良的性格品质。史静寰等对人教社版(1994-1996)的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12本)的数据统计 :女性形象出现率仅为20.4%,而且呈现年级越高,课本中女性出现的比例越低的趋势。除此之外,史静寰等还发现 :小学教材中依然普遍存在“男性强于女性”、“男性优于女性”的性别观念。
培养独立女孩――拯救女孩的五个建议
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女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解放过程。独立性是女孩奋飞的翅膀。21世纪将是一个女性大展身手的世纪,独立精神是21世纪女性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21世纪的女孩和女性应该明白这样一点:男女之间的依赖是以人身和经济独立为基础的相互依赖。独立是第一位的,相互依赖是第二位的。对女孩父母來说,培养女孩的目标不应该是嫁一个好丈夫,而应该着力培养女孩的独立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