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异**往缺乏制造剩女(三)
知识链接:父亲的独特之处
一只鸟两只翅膀,一个人两条腿,母爱和父爱缺一不可、无法替代。美国《父母》杂志总结父亲的9条独特之处: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促进女孩亲密关系的发展――拯救女孩的五条建议
建议一、及时为女儿提供她所需要的照料和情感支持
越來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成年后的恋爱关系可能受到婴儿期依恋类型的影响。依恋是婴儿和特定的照顾者之间发展起來的积极的情感联结。大部分婴儿的依恋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
安全型依恋――婴儿和照顾者之间是健康、积极、信任的依恋关系;
回避型依恋――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并避免与照顾者进行交互;
矛盾型依恋――婴儿在和照顾者分离时表现出巨大的痛苦,但当照顾者回來后,又对其非常生气。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依恋类型在成年以后会继续发展,并且影响个体的恋爱关系。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很易于与他人接近,容易信赖对方,也获得对方的信任,很少担心被爱的人离弃,或跟他人过于接近而感到不舒服;有的人在跟他人接近时会觉得不自在,很难完全信任别人,当别人过于亲近时会觉得紧张;还有些人觉得别人都不愿意跟自己接近,常常担心别人不是真的爱自己或想和自己在一起,有时他们又想完完全全融入另一个人,但这往往会把人吓跑。
总的來说,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加容易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从中获得快乐;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在亲密关系中投入较少,容易与恋人分手,常常会觉得孤单寂寞;而矛盾型依恋的人通常在亲密关系中投入过多,会反复和同一个恋人分分合合,而且往往自尊水平较低。
婴儿与父母依恋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所受到的照顾。心理学研究发现,能和自己的婴儿形成安全依恋的母亲,其抚养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表3 安全依恋的特征
特征 描述
敏感 对婴儿的信号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
积极态度 对婴儿表现出积极的关心和爱
同步性 与婴儿建立默契、双向的交往
共同性 在交往中婴儿和母亲注意同一件事
支持 对婴儿的活动给予密切的注意和情感支持
刺激 常常引导婴儿的行为
如果母亲对婴儿有积极的态度,敏感地回应她的需要,与她建立了互动的同步性,为她提供许多愉快的刺激和情感支持,婴儿就很可能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如果母亲对自己的婴儿缺乏耐心,对她发出的信号反应不积极,并常对她表现出消极感受,或者依照自己的情绪时而对婴儿无微不至时而又极为冷漠,那么就有可能使婴儿表现出回避型的依恋。
为了女儿将來获得健康的情感和家庭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特别关注她的需要,给她及时的照顾,帮助她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建议二、让异**往成为一种美好经历
让女孩的异**往成为一种美好经历,父母有引导的责任。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异**往经验往往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异**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闫俊博士曾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女孩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并不懂得男女之间交往的事情,男孩塞给她一些好吃的,她不太顾忌就吃了。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交往行为。但是女孩的妈妈就说:男孩子给的东西是不干净的,男人给的食品你随便吃,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你的品格有问題。女孩在接受到这种评价后就认为:原來我接受男生的这些东西,就代表我是不好的,我就不贞洁了。
这个妈妈会有这样的观点,与其自身的经历可能有关。不过这种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女儿后,使女儿就失去了跟异性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和意愿。儿童对事件的解释是与大人的态度高度相关的,女儿由此形成了对异**往的偏差,所以她长大后始终不敢跟男孩子接触,这个阴影一直在影响着她。
闫俊博士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异**往给予负性评价,就有可能使孩子对异**往形成消极的记忆,这种消极记忆会影响到孩子以后跟异**往的情况。女孩的父母在教育女孩自我保护的同时,应该想方设法为女孩创造异**往的机会:
? 在自己居家附近的社区里,让女孩跟男孩一起玩一些都感兴趣的游戏。
? 邻居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现在独生子女很多,邻居的孩子可能也需要一个伴,孩子可以轮流“拼养”。
? 在朋友或亲戚聚会时,把各家的孩子都带上,孩子们最好和大人分开,大人一个群体,男孩女孩一个团体,让他们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
这样会使女孩对异性有直观的经验性的了解,这对她以后的恋爱和婚姻都是大有裨益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青春期女孩,千万不要给正常的异**往扣上“早恋”的帽子,给正常的异**往蒙上阴影。
建议三、培养与异**往的能力
世界是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异**往是我们人际交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异**往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它是需要培养的。
青春期是异**往的关键时期。曾任《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督导的龙迪博士长期接触青春期少男少女,她给出了两点很好的建议――群体交往和浅交:
一是群体交往。最好多参加有男女生同时参加的群体活动。由于同时与几个异**往,他们可能不像面对某个异性那么紧张、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达自己,这样有助于培养自己以平常心与异性相处。另外,在群体活动中,一个孩子会更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异性,因为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比他(她)在某个异性面前的表现更为真实。如果经常只和一位异性在一起,实际上失去了解其他异性的机会。
二是浅交。不要一下子与某个异性确定很深的个人关系。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的好感很容易变化。常常是随着了解的加深,原來在他们眼中颇有好感的男孩或女孩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如果沒有经过深入的了解就将两个人的关系定性为恋爱,当感情发生变化时会给双方带來不必要的伤害和麻烦。与多个异性保持平等、广泛的交往有助于给两个人的关系的发展留下一些余地。不要刻意给两个人的关系贴上标签。任友情在岁月的长河中自由地流淌,看看五年、十年后彼此是否依然相互倾慕,那时再决定对方是否就是自己的唯一。在这五年、十年的时间里,你尽可以让自己自由地发展。
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父母要根据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的特点,学会“以群制独”,创造机会让女孩与男孩在一起活动、游戏、玩耍,如几个家庭一起去郊外游玩、爬山、集体参观博物馆等等。在此过程中,父母们可以放手,让男孩女孩自由交往,发生了冲突,鼓励他们自行解决,让男孩女孩自然地去体验性别差异的存在。
在我(孙云晓)女儿14岁时,我们一家约了另一个有男孩子的朋友一家一起走三峡。这种经历可以给女儿一个新的视角,让她看到一个男孩子的生活,一种非常阳刚、非常顽强的生活状态。在旅途中,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一向不喜欢运动的女儿,参加运动的时间也多了起來。
建议四、发挥父教的独特价值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这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取决于每一位父亲的作为。父亲既有可能指引女儿,给她一个有责任感的、坚强的男子汉榜样,使她对男性持有健康的认识,也可能误导女儿,使他在与男性相处时迷惘困惑,不知所措。
作为异性,父亲是女儿了解异性的第一个渠道,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渠道。父教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其独特价值,帮助她了解异性、欣赏异性。从婴儿时期开始,父亲就应该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游戏、玩耍。父亲要带女儿去领略男性的世界,一起从事体育运动、户外运动等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女孩会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认知异性,男性的特点会很自然地印刻在女孩的脑海中。父亲当然可以直接告诉她一些有关男性的知识与事实,如对待同一件事情,男性会怎么想,女性又会怎么样。父亲这样的做法,无疑将有助于女孩对异性的了解,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不一样的异性世界,这将有助于她将來的情感、恋爱与婚姻。
还有,父亲往往比母亲更尊重女儿的隐私,比如,当女儿到达青春期的时候,父亲更有可能在进入女儿的卧室之前先敲门,母亲则较少敲门而径直进入女儿的卧室。
发挥父教的独特价值,父亲值得做的事情很多:
每天下班后,父亲可以多陪女儿聊聊天,了解女儿的生活与学习。聊天时,父亲应避免说教,多倾听女儿的感受,多给予包容与理解。
与女儿一起去运动。散步、快走,跑步,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父亲可以与女儿一起进行各种球类运动。当然,父亲与女儿可以去看各种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等。这些活动既能增进父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又能增进女儿对男性运动天性的了解。
父亲还可以与女孩探讨一些社会问題,帮助女孩了解不同的性别视角。
建议五、母亲要学会“放手”
手握一把沙子,我们攥得越紧,沙子流失的越快,心里越怕失去它,就越容易失去它。养育女孩,也是这个道理,母亲控制的越紧,就越容易失去对女儿的影响力。
女孩需要來自母亲的足够的关爱,但这种关爱不要过度,不要发展成为母女之间的过度依恋而纠缠不清,因为女孩有可能因为过度依恋母亲而不愿去探索新的亲密关系,她可能习惯于母亲营造的家庭“安乐窝”,从而失去了情感独立的动力。因此,母亲在养育女儿过程中要给予女孩足够的时间与发展空间,让她有机会、有意愿去发展各种人际关系。
母亲要鼓励女孩与异性的交往,最好能创造机会,有几个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游戏、玩耍,让女孩从小就很自然地接近异性、了解异性,认识一个不一样的男性世界。
“放手”的母亲还要敢于把女孩交给丈夫,让丈夫以男性特有的方式去教育女孩。
发现女孩之六:更有韧性的女孩
与男性相比,女性是个更有韧性的性别,成年女性的生命力也更顽强。
在胎儿时期,女性胎儿的成活率就更高。在发育过程中,男孩出现发育失调症状的几率要比女孩高3-4倍 ,男孩对各种危险以及疾病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常见心理疾病方面,女孩的发病率远远低于男孩。
女孩在常见心理疾病方面的发病率远低于男孩。在多动症方面,美国心理学会(APA)2000年的权威数据指出 :多动症的男女比例为2:1-9:1。国内有学者指出:男孩与女孩患多动症的比率为4:1-9:1 。在自闭症方面,国外学者指出其发病率男女比例为3:1-4:1 。在学习障碍方面,美国教育部198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男生为女生的2.6倍之多。我国学者认为,男孩与女孩患学习障碍的比例可能在2:1-6:1之间,其中,在最为普遍的阅读障碍上,患有严重阅读障碍的男孩是女孩的3倍多 。在智力障碍方面,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5:1-1.8:1。
在各种成瘾行为上,女孩的发生率也远远低于男孩。在网络成瘾方面,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指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性约比女性高出7.18个百分点;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4%,远远高于女性的31.36%。在吸烟、酗酒、吸毒等成瘾行为上,女孩的发生率均远远低于男孩。
对于女孩生命力更具韧性的原因,有学者从进化角度进行了论述:男性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更脆弱,Y染色体本身比女性的X染色体更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基因变异,其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是女性染色体细胞的10-15倍。Y染色体弱小而萎缩,仅有大约78个基因,而X染色体(女性染色体)上有1098个基因。而且,由于Y染色体形单影只,它沒有机会与其他任何染色体结合,不能利用有性生殖提供的机遇与其他染色体交换DNA,Y染色体也无法自行修复基因变异带來的损伤。
一只鸟两只翅膀,一个人两条腿,母爱和父爱缺一不可、无法替代。美国《父母》杂志总结父亲的9条独特之处: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促进女孩亲密关系的发展――拯救女孩的五条建议
建议一、及时为女儿提供她所需要的照料和情感支持
越來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成年后的恋爱关系可能受到婴儿期依恋类型的影响。依恋是婴儿和特定的照顾者之间发展起來的积极的情感联结。大部分婴儿的依恋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
安全型依恋――婴儿和照顾者之间是健康、积极、信任的依恋关系;
回避型依恋――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并避免与照顾者进行交互;
矛盾型依恋――婴儿在和照顾者分离时表现出巨大的痛苦,但当照顾者回來后,又对其非常生气。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依恋类型在成年以后会继续发展,并且影响个体的恋爱关系。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很易于与他人接近,容易信赖对方,也获得对方的信任,很少担心被爱的人离弃,或跟他人过于接近而感到不舒服;有的人在跟他人接近时会觉得不自在,很难完全信任别人,当别人过于亲近时会觉得紧张;还有些人觉得别人都不愿意跟自己接近,常常担心别人不是真的爱自己或想和自己在一起,有时他们又想完完全全融入另一个人,但这往往会把人吓跑。
总的來说,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加容易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从中获得快乐;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在亲密关系中投入较少,容易与恋人分手,常常会觉得孤单寂寞;而矛盾型依恋的人通常在亲密关系中投入过多,会反复和同一个恋人分分合合,而且往往自尊水平较低。
婴儿与父母依恋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所受到的照顾。心理学研究发现,能和自己的婴儿形成安全依恋的母亲,其抚养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表3 安全依恋的特征
特征 描述
敏感 对婴儿的信号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
积极态度 对婴儿表现出积极的关心和爱
同步性 与婴儿建立默契、双向的交往
共同性 在交往中婴儿和母亲注意同一件事
支持 对婴儿的活动给予密切的注意和情感支持
刺激 常常引导婴儿的行为
如果母亲对婴儿有积极的态度,敏感地回应她的需要,与她建立了互动的同步性,为她提供许多愉快的刺激和情感支持,婴儿就很可能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如果母亲对自己的婴儿缺乏耐心,对她发出的信号反应不积极,并常对她表现出消极感受,或者依照自己的情绪时而对婴儿无微不至时而又极为冷漠,那么就有可能使婴儿表现出回避型的依恋。
为了女儿将來获得健康的情感和家庭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特别关注她的需要,给她及时的照顾,帮助她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建议二、让异**往成为一种美好经历
让女孩的异**往成为一种美好经历,父母有引导的责任。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异**往经验往往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异**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闫俊博士曾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女孩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并不懂得男女之间交往的事情,男孩塞给她一些好吃的,她不太顾忌就吃了。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交往行为。但是女孩的妈妈就说:男孩子给的东西是不干净的,男人给的食品你随便吃,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你的品格有问題。女孩在接受到这种评价后就认为:原來我接受男生的这些东西,就代表我是不好的,我就不贞洁了。
这个妈妈会有这样的观点,与其自身的经历可能有关。不过这种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女儿后,使女儿就失去了跟异性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和意愿。儿童对事件的解释是与大人的态度高度相关的,女儿由此形成了对异**往的偏差,所以她长大后始终不敢跟男孩子接触,这个阴影一直在影响着她。
闫俊博士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异**往给予负性评价,就有可能使孩子对异**往形成消极的记忆,这种消极记忆会影响到孩子以后跟异**往的情况。女孩的父母在教育女孩自我保护的同时,应该想方设法为女孩创造异**往的机会:
? 在自己居家附近的社区里,让女孩跟男孩一起玩一些都感兴趣的游戏。
? 邻居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现在独生子女很多,邻居的孩子可能也需要一个伴,孩子可以轮流“拼养”。
? 在朋友或亲戚聚会时,把各家的孩子都带上,孩子们最好和大人分开,大人一个群体,男孩女孩一个团体,让他们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
这样会使女孩对异性有直观的经验性的了解,这对她以后的恋爱和婚姻都是大有裨益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青春期女孩,千万不要给正常的异**往扣上“早恋”的帽子,给正常的异**往蒙上阴影。
建议三、培养与异**往的能力
世界是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异**往是我们人际交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异**往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它是需要培养的。
青春期是异**往的关键时期。曾任《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督导的龙迪博士长期接触青春期少男少女,她给出了两点很好的建议――群体交往和浅交:
一是群体交往。最好多参加有男女生同时参加的群体活动。由于同时与几个异**往,他们可能不像面对某个异性那么紧张、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达自己,这样有助于培养自己以平常心与异性相处。另外,在群体活动中,一个孩子会更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异性,因为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比他(她)在某个异性面前的表现更为真实。如果经常只和一位异性在一起,实际上失去了解其他异性的机会。
二是浅交。不要一下子与某个异性确定很深的个人关系。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的好感很容易变化。常常是随着了解的加深,原來在他们眼中颇有好感的男孩或女孩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如果沒有经过深入的了解就将两个人的关系定性为恋爱,当感情发生变化时会给双方带來不必要的伤害和麻烦。与多个异性保持平等、广泛的交往有助于给两个人的关系的发展留下一些余地。不要刻意给两个人的关系贴上标签。任友情在岁月的长河中自由地流淌,看看五年、十年后彼此是否依然相互倾慕,那时再决定对方是否就是自己的唯一。在这五年、十年的时间里,你尽可以让自己自由地发展。
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父母要根据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的特点,学会“以群制独”,创造机会让女孩与男孩在一起活动、游戏、玩耍,如几个家庭一起去郊外游玩、爬山、集体参观博物馆等等。在此过程中,父母们可以放手,让男孩女孩自由交往,发生了冲突,鼓励他们自行解决,让男孩女孩自然地去体验性别差异的存在。
在我(孙云晓)女儿14岁时,我们一家约了另一个有男孩子的朋友一家一起走三峡。这种经历可以给女儿一个新的视角,让她看到一个男孩子的生活,一种非常阳刚、非常顽强的生活状态。在旅途中,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一向不喜欢运动的女儿,参加运动的时间也多了起來。
建议四、发挥父教的独特价值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这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取决于每一位父亲的作为。父亲既有可能指引女儿,给她一个有责任感的、坚强的男子汉榜样,使她对男性持有健康的认识,也可能误导女儿,使他在与男性相处时迷惘困惑,不知所措。
作为异性,父亲是女儿了解异性的第一个渠道,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渠道。父教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其独特价值,帮助她了解异性、欣赏异性。从婴儿时期开始,父亲就应该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游戏、玩耍。父亲要带女儿去领略男性的世界,一起从事体育运动、户外运动等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女孩会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认知异性,男性的特点会很自然地印刻在女孩的脑海中。父亲当然可以直接告诉她一些有关男性的知识与事实,如对待同一件事情,男性会怎么想,女性又会怎么样。父亲这样的做法,无疑将有助于女孩对异性的了解,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不一样的异性世界,这将有助于她将來的情感、恋爱与婚姻。
还有,父亲往往比母亲更尊重女儿的隐私,比如,当女儿到达青春期的时候,父亲更有可能在进入女儿的卧室之前先敲门,母亲则较少敲门而径直进入女儿的卧室。
发挥父教的独特价值,父亲值得做的事情很多:
每天下班后,父亲可以多陪女儿聊聊天,了解女儿的生活与学习。聊天时,父亲应避免说教,多倾听女儿的感受,多给予包容与理解。
与女儿一起去运动。散步、快走,跑步,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父亲可以与女儿一起进行各种球类运动。当然,父亲与女儿可以去看各种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等。这些活动既能增进父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又能增进女儿对男性运动天性的了解。
父亲还可以与女孩探讨一些社会问題,帮助女孩了解不同的性别视角。
建议五、母亲要学会“放手”
手握一把沙子,我们攥得越紧,沙子流失的越快,心里越怕失去它,就越容易失去它。养育女孩,也是这个道理,母亲控制的越紧,就越容易失去对女儿的影响力。
女孩需要來自母亲的足够的关爱,但这种关爱不要过度,不要发展成为母女之间的过度依恋而纠缠不清,因为女孩有可能因为过度依恋母亲而不愿去探索新的亲密关系,她可能习惯于母亲营造的家庭“安乐窝”,从而失去了情感独立的动力。因此,母亲在养育女儿过程中要给予女孩足够的时间与发展空间,让她有机会、有意愿去发展各种人际关系。
母亲要鼓励女孩与异性的交往,最好能创造机会,有几个小男孩和小女孩一起游戏、玩耍,让女孩从小就很自然地接近异性、了解异性,认识一个不一样的男性世界。
“放手”的母亲还要敢于把女孩交给丈夫,让丈夫以男性特有的方式去教育女孩。
发现女孩之六:更有韧性的女孩
与男性相比,女性是个更有韧性的性别,成年女性的生命力也更顽强。
在胎儿时期,女性胎儿的成活率就更高。在发育过程中,男孩出现发育失调症状的几率要比女孩高3-4倍 ,男孩对各种危险以及疾病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常见心理疾病方面,女孩的发病率远远低于男孩。
女孩在常见心理疾病方面的发病率远低于男孩。在多动症方面,美国心理学会(APA)2000年的权威数据指出 :多动症的男女比例为2:1-9:1。国内有学者指出:男孩与女孩患多动症的比率为4:1-9:1 。在自闭症方面,国外学者指出其发病率男女比例为3:1-4:1 。在学习障碍方面,美国教育部198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男生为女生的2.6倍之多。我国学者认为,男孩与女孩患学习障碍的比例可能在2:1-6:1之间,其中,在最为普遍的阅读障碍上,患有严重阅读障碍的男孩是女孩的3倍多 。在智力障碍方面,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5:1-1.8:1。
在各种成瘾行为上,女孩的发生率也远远低于男孩。在网络成瘾方面,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指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性约比女性高出7.18个百分点;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4%,远远高于女性的31.36%。在吸烟、酗酒、吸毒等成瘾行为上,女孩的发生率均远远低于男孩。
对于女孩生命力更具韧性的原因,有学者从进化角度进行了论述:男性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更脆弱,Y染色体本身比女性的X染色体更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基因变异,其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是女性染色体细胞的10-15倍。Y染色体弱小而萎缩,仅有大约78个基因,而X染色体(女性染色体)上有1098个基因。而且,由于Y染色体形单影只,它沒有机会与其他任何染色体结合,不能利用有性生殖提供的机遇与其他染色体交换DNA,Y染色体也无法自行修复基因变异带來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