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拯救男孩,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四)
(三)母亲如何做,才能培养真正的男子汉?
对母亲來说,把一个处处依赖他人的孩童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了。培养男孩,虽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是绝对值得。
母亲不能单纯依靠母爱本能去培养男孩,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引导。
关爱,但不溺爱
有相当多的父母存在一种看法,那就是为了让小男孩变成坚强的小男子汉,应该减少对男孩的关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男孩和女孩一样,同样需要足够的关爱。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们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关爱,如拥抱、亲吻、爱抚他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更有安全感,更为自信。这些安全感和自信使他们的婚姻更美满、友谊更亲密、心理更健康、事业更成功。
男孩需要更多的关注,因为男孩本來就更脆弱,尤其男孩在情感上更加脆弱。为了说明这一点,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当6个月大的婴儿坐在座位上与母亲玩耍时,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录了像。首先,婴儿的母亲给他们呈现玩具并对他们说话;然后,母亲停止与他们玩耍并假装板起面孔以使婴儿烦躁不安。实验结束以后,母亲们会尽可能來安慰他们的孩子,如抚摸他们,注视他们,母亲们对儿子所使用的策略与对女儿们所使用的策略几乎相同。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研究录像发现:当母亲停止与婴儿玩耍并假装板起面孔时,与女孩相比,男孩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更多,表现得更为愤怒。当实验结束以后,男孩需要母亲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安静下來。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在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方面,让情绪烦躁和愤怒的男孩高兴起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著名男孩教育专家波拉克也呼吁父母们应该尽可能多给男孩一份关爱,声称这样做绝不会宠坏他们,相反,还会增加男孩的爱心、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波拉克认为只有这样,男孩才能够成为人际关系良好的青少年,才会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心理学的依恋理论特别强调,母爱所提供的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探索的条件与保障。充分的母爱会让男孩感到安全,充分的母爱是男孩心理避险的“安全岛”。 男孩只有在心理上感觉到他是安全的,他才会敢于冒险和探索。
毫无疑问,男孩需要母亲足够的关爱,但关爱应当是理性的,毫无节制的关爱就会演变为溺爱,而溺爱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溺爱而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
什么是真正的关爱?有原则的关爱才是真正的母爱,严慈相济的关爱才是真正的母爱。在这方面,有一位母亲值得我们学习,她曾经这样对顽劣的儿子说:
妈妈此生都疼你,不过你记住,如果你吸毒,就是你毒瘾发作痛苦死掉,我也不会给你钱去买毒品。如果你盗窃抢劫,我一定会去报警,我不会为了面子帮你隐瞒,也不会帮你在法律人情上周旋。你坐牢的时候,我也不会送一分钱到监狱里去,让你在那里吃穿舒服,你只能在那里挨饿受冻。你应该明白,家里人虽然都爱你,但是你沒有特权。
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关爱!真正的母爱!真正的母爱是为了男孩的未來考虑,要考虑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将來要承担责任的人,这是母爱的真正起点,这样的母爱才能够与弱化男孩的“溺爱”区分开來。
爸爸是妈妈最好的“合作伙伴”
母亲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母亲再能干,也无法代替父亲的作用。当一个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女孩蹲着小便,而男孩站着小便时,再高明的母亲也会觉得难以回答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一个与男孩身体构造相同的父亲则很容易让小男孩明白其中的原因,父亲只要示范一下,男孩马上就不会再问了,因为他知道爸爸就是这样的。
聪明的母亲应该知道:父亲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父亲在塑造男孩的男子汉气质方面具有比母亲更重要的作用。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加油站,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养成所。现在许多男孩,甚至成年男性之所以缺乏阳刚之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席,他们缺少可资模仿的男性形象。
明智的母亲,应该想办法让父亲回到男孩的生活中來,让爸爸成为教养男孩的“合作伙伴”,发挥他独特的价值和影响,让儿子顺利成长为男子汉。
要发挥父亲的作用,母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
明智的母亲会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让儿子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男性榜样。母亲是儿子与父亲之间的一座桥梁,男子汉气质正是顺着这座桥梁由父亲传递给儿子。
如果一位母亲尊重她的丈夫――儿子的父亲,那么儿子就会尊重并进而模仿父亲。如果一位母亲看不起、轻视她的丈夫,认为他一无是处,是一个失败者,那么母亲就破坏了那个男孩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榜样,让男孩轻视、看不起自己的性别。下面描述的就是一个儿子对饱受母亲欺侮的父亲形象的痛苦回忆 :
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我和两个兄弟、父亲和母亲坐在晚餐桌边,畏畏缩缩地听着母亲骂我父亲。“你们瞧瞧他,他的脸都塌了下來,他是个失败者。他沒有勇气去找好一点的活儿,或是去多挣点钱來。他是个沒指望的人。”他只是把眼睛盯着自己的盘子,从不去搭她的话。她从來沒有说过他好的地方,比如,他的执著不懈、他的埋头苦干。相反,她总是抓他身上不是的地方,在他的三个儿子面前描绘一个与世无争的男人形象,这个男人被他无法控制的世界压得喘不过气來。
父亲从不对母亲的唠叨指责顶嘴。这样的态度在他的儿子面前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似乎那些指责都是有道理的。母亲对父亲的态度以及父亲那副形象带给我的是:婚姻并不是什么幸福的事儿,或者说女人基本上不像人样。从我那受笞责的父亲身上,我对自己担当起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沒有什么动力。
积极维护丈夫的形象,并不是要让母亲袒护丈夫,而是要引导孩子发现父亲身上的优点、闪光点,让他感到生为男性、将來成长为男子汉是件令人倍感自豪的事情。
如果父亲的形象被母亲破坏得一塌糊涂,男孩就缺失一个最重要的男子汉榜样,那么他就会四处寻找那些所谓的男子汉榜样,比如影视作品中充满暴力的“硬汉”形象等等,比如类似“小沈阳”这样的角色,而这往往使男孩陷入危险境地。
其次,母亲要主动“撤退”。
当男孩长到两三岁,具有独立行动能力以后,他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倾向,希望挣脱母亲的怀抱,向父亲靠拢。这时候,明智的母亲就会让出一些空间给父亲,让父亲慢慢走进孩子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父教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亲发现在孩子的教育上母亲包办了一切,他想插也插不上手,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自己为父的责任。
做父亲的能力是需要逐渐培养的。母亲可以把一些自己不擅长、而对男孩发展非常重要的任务交给丈夫。如让丈夫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运动,让男孩在游戏和运动中锻炼身体,增长才智。不少研究都发现:与父亲接触较多的男孩,在身高、体重、体质、运动能力方面都优于那些与父亲接触较少的男孩,而且较少发生感觉统合、动作失调的问題。
对母亲來说,让父亲加入到男孩的教养之中來,绝对是明智之举。父母共同培养的孩子,
(三)“放养”育出好男孩
男孩就像玻璃,本性脆弱,而男子汉就像玻璃钢,既刚硬又有韧劲。男孩成长为男子汉就像玻璃转化为玻璃钢,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绝对不可能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一个离不开母亲的男孩,永远长不大,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就像一首歌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张亚勤博士,12岁就读大学,成为中科大少年班年龄最小的学生,20岁硕士毕业,23岁中科大博士毕业。他就是母亲“放养”出來的。张亚勤曾详细描述了母亲“放养”的过程 。他认为是母亲的放飞,让他一次又一次展翅高飞。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上小学和中学阶段,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尽量交给我去办……
小时我常一个人乘火车,去外地,母亲说:“男孩子,就要到外面跑跑,才能独立,才能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经常一个人坐火车來往于太原到晋南姥姥家,都从來不会害怕,因为我觉得本來就应如此。
那年上大学,我才12岁。办理转移粮户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自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弄丢了。有趣的是那次办理托运行李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來办,小孩不能办。”坐在稍远处看管行李的母亲这才上來说:“他能行,让他办好了,我不会写字。”工作人员无耐,只好让我办……
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终于要启程上学了。离家那天,母亲送我到火车站,简短地交代了一下路上注意的事项后,又是带着微笑地说了一句“你能行!”虽然我多么希望母亲也能一起上车,陪我去那遥远的城市,但一句“你能行”给我很大的自信和力量。我克制着眼里的泪水,心里默念:“妈妈,我要飞走了,我有勇气,一定会飞好,请您放心。”
张亚勤还特别谈到七岁时就独自坐火车出远门的经历:
那年,我独自坐火车去奶奶家。走之前,母亲给那边的亲戚去了信,让他们派人去火车站接。但是这封信亲戚沒有及时收到,沒有人到火车站接我。结果,我一下车就懵了。那时沒有电话,身上钱也不多。想了想,我决定步行几十里山路,一个人摸到奶奶家去。天黑了还下着雨,我走在陌生的山路上,就这样边问边走,凭着曾经去过的一点模糊记忆,走了一天,总算摸索着找到了奶奶家。当我湿淋淋地出现在奶奶面前时,奶奶吃了一惊,她沒想到我居然一个人找到她家,她更沒想到母亲竟然这么放心我一个人出來。
很多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这些难忘的经历现在看來却成了珍贵的财富。母亲说过:“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永远不要指望别人。”
……
母亲常说:“孩子总是会离妈妈越來越远的。连动物都是这样,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啊,孩子从一出生抱在怀里,到慢慢挣脱怀抱蹒跚学步,直到千里之外读大学……母亲并不把我束缚在她的身边,这个渐渐远离的过程,她总是在一旁微笑着看我经历。
母亲的放手,是对我的信任,当别人孩子还溺爱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我却经历了许多,也渐渐长大成人。轻松平常,自在成长,我享受着这种母亲给予的“放飞的爱”。
一个明智的母亲会懂得:好男孩是“放养”出來的。母亲们,一定要慎防溺爱的陷阱,只有放手、放飞,男孩才能在风雨中历练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如何放养?怎样磨练男孩?有人总结为五个应该 ,您不妨试试看:
该碰的钉子让他碰
孩子初來人世,单纯幼稚,假如家长事事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真正的了解,将來很可能会碰大钉子。
我们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该绕的弯路让他绕
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來,反而会对自己设计的路难以忘怀。
该受的苦累让他受
平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劳累刺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运动量适当的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劳动中增长智慧,体验他人工作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该动的脑子让他动
一來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二來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该受的批评让他受
许多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骄横傲慢,偶尔受到批评,便会大使性子、大哭大闹或者丧失信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及时适当地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缺点与不足,并子以适当的约束是非常必要的。
亲爱的母亲,做出改变吧,用您的理智与爱心!
请相信,一个坚强、独立、负责任的男子汉正在向您走來!
对母亲來说,把一个处处依赖他人的孩童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了。培养男孩,虽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是绝对值得。
母亲不能单纯依靠母爱本能去培养男孩,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引导。
关爱,但不溺爱
有相当多的父母存在一种看法,那就是为了让小男孩变成坚强的小男子汉,应该减少对男孩的关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男孩和女孩一样,同样需要足够的关爱。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们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关爱,如拥抱、亲吻、爱抚他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更有安全感,更为自信。这些安全感和自信使他们的婚姻更美满、友谊更亲密、心理更健康、事业更成功。
男孩需要更多的关注,因为男孩本來就更脆弱,尤其男孩在情感上更加脆弱。为了说明这一点,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当6个月大的婴儿坐在座位上与母亲玩耍时,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录了像。首先,婴儿的母亲给他们呈现玩具并对他们说话;然后,母亲停止与他们玩耍并假装板起面孔以使婴儿烦躁不安。实验结束以后,母亲们会尽可能來安慰他们的孩子,如抚摸他们,注视他们,母亲们对儿子所使用的策略与对女儿们所使用的策略几乎相同。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研究录像发现:当母亲停止与婴儿玩耍并假装板起面孔时,与女孩相比,男孩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更多,表现得更为愤怒。当实验结束以后,男孩需要母亲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安静下來。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在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方面,让情绪烦躁和愤怒的男孩高兴起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著名男孩教育专家波拉克也呼吁父母们应该尽可能多给男孩一份关爱,声称这样做绝不会宠坏他们,相反,还会增加男孩的爱心、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波拉克认为只有这样,男孩才能够成为人际关系良好的青少年,才会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心理学的依恋理论特别强调,母爱所提供的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探索的条件与保障。充分的母爱会让男孩感到安全,充分的母爱是男孩心理避险的“安全岛”。 男孩只有在心理上感觉到他是安全的,他才会敢于冒险和探索。
毫无疑问,男孩需要母亲足够的关爱,但关爱应当是理性的,毫无节制的关爱就会演变为溺爱,而溺爱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溺爱而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
什么是真正的关爱?有原则的关爱才是真正的母爱,严慈相济的关爱才是真正的母爱。在这方面,有一位母亲值得我们学习,她曾经这样对顽劣的儿子说:
妈妈此生都疼你,不过你记住,如果你吸毒,就是你毒瘾发作痛苦死掉,我也不会给你钱去买毒品。如果你盗窃抢劫,我一定会去报警,我不会为了面子帮你隐瞒,也不会帮你在法律人情上周旋。你坐牢的时候,我也不会送一分钱到监狱里去,让你在那里吃穿舒服,你只能在那里挨饿受冻。你应该明白,家里人虽然都爱你,但是你沒有特权。
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关爱!真正的母爱!真正的母爱是为了男孩的未來考虑,要考虑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将來要承担责任的人,这是母爱的真正起点,这样的母爱才能够与弱化男孩的“溺爱”区分开來。
爸爸是妈妈最好的“合作伙伴”
母亲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母亲再能干,也无法代替父亲的作用。当一个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女孩蹲着小便,而男孩站着小便时,再高明的母亲也会觉得难以回答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一个与男孩身体构造相同的父亲则很容易让小男孩明白其中的原因,父亲只要示范一下,男孩马上就不会再问了,因为他知道爸爸就是这样的。
聪明的母亲应该知道:父亲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父亲在塑造男孩的男子汉气质方面具有比母亲更重要的作用。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加油站,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养成所。现在许多男孩,甚至成年男性之所以缺乏阳刚之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席,他们缺少可资模仿的男性形象。
明智的母亲,应该想办法让父亲回到男孩的生活中來,让爸爸成为教养男孩的“合作伙伴”,发挥他独特的价值和影响,让儿子顺利成长为男子汉。
要发挥父亲的作用,母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
明智的母亲会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让儿子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男性榜样。母亲是儿子与父亲之间的一座桥梁,男子汉气质正是顺着这座桥梁由父亲传递给儿子。
如果一位母亲尊重她的丈夫――儿子的父亲,那么儿子就会尊重并进而模仿父亲。如果一位母亲看不起、轻视她的丈夫,认为他一无是处,是一个失败者,那么母亲就破坏了那个男孩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榜样,让男孩轻视、看不起自己的性别。下面描述的就是一个儿子对饱受母亲欺侮的父亲形象的痛苦回忆 :
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我和两个兄弟、父亲和母亲坐在晚餐桌边,畏畏缩缩地听着母亲骂我父亲。“你们瞧瞧他,他的脸都塌了下來,他是个失败者。他沒有勇气去找好一点的活儿,或是去多挣点钱來。他是个沒指望的人。”他只是把眼睛盯着自己的盘子,从不去搭她的话。她从來沒有说过他好的地方,比如,他的执著不懈、他的埋头苦干。相反,她总是抓他身上不是的地方,在他的三个儿子面前描绘一个与世无争的男人形象,这个男人被他无法控制的世界压得喘不过气來。
父亲从不对母亲的唠叨指责顶嘴。这样的态度在他的儿子面前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似乎那些指责都是有道理的。母亲对父亲的态度以及父亲那副形象带给我的是:婚姻并不是什么幸福的事儿,或者说女人基本上不像人样。从我那受笞责的父亲身上,我对自己担当起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沒有什么动力。
积极维护丈夫的形象,并不是要让母亲袒护丈夫,而是要引导孩子发现父亲身上的优点、闪光点,让他感到生为男性、将來成长为男子汉是件令人倍感自豪的事情。
如果父亲的形象被母亲破坏得一塌糊涂,男孩就缺失一个最重要的男子汉榜样,那么他就会四处寻找那些所谓的男子汉榜样,比如影视作品中充满暴力的“硬汉”形象等等,比如类似“小沈阳”这样的角色,而这往往使男孩陷入危险境地。
其次,母亲要主动“撤退”。
当男孩长到两三岁,具有独立行动能力以后,他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倾向,希望挣脱母亲的怀抱,向父亲靠拢。这时候,明智的母亲就会让出一些空间给父亲,让父亲慢慢走进孩子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父教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亲发现在孩子的教育上母亲包办了一切,他想插也插不上手,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自己为父的责任。
做父亲的能力是需要逐渐培养的。母亲可以把一些自己不擅长、而对男孩发展非常重要的任务交给丈夫。如让丈夫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运动,让男孩在游戏和运动中锻炼身体,增长才智。不少研究都发现:与父亲接触较多的男孩,在身高、体重、体质、运动能力方面都优于那些与父亲接触较少的男孩,而且较少发生感觉统合、动作失调的问題。
对母亲來说,让父亲加入到男孩的教养之中來,绝对是明智之举。父母共同培养的孩子,
(三)“放养”育出好男孩
男孩就像玻璃,本性脆弱,而男子汉就像玻璃钢,既刚硬又有韧劲。男孩成长为男子汉就像玻璃转化为玻璃钢,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绝对不可能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一个离不开母亲的男孩,永远长不大,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就像一首歌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张亚勤博士,12岁就读大学,成为中科大少年班年龄最小的学生,20岁硕士毕业,23岁中科大博士毕业。他就是母亲“放养”出來的。张亚勤曾详细描述了母亲“放养”的过程 。他认为是母亲的放飞,让他一次又一次展翅高飞。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上小学和中学阶段,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尽量交给我去办……
小时我常一个人乘火车,去外地,母亲说:“男孩子,就要到外面跑跑,才能独立,才能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经常一个人坐火车來往于太原到晋南姥姥家,都从來不会害怕,因为我觉得本來就应如此。
那年上大学,我才12岁。办理转移粮户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自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弄丢了。有趣的是那次办理托运行李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來办,小孩不能办。”坐在稍远处看管行李的母亲这才上來说:“他能行,让他办好了,我不会写字。”工作人员无耐,只好让我办……
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终于要启程上学了。离家那天,母亲送我到火车站,简短地交代了一下路上注意的事项后,又是带着微笑地说了一句“你能行!”虽然我多么希望母亲也能一起上车,陪我去那遥远的城市,但一句“你能行”给我很大的自信和力量。我克制着眼里的泪水,心里默念:“妈妈,我要飞走了,我有勇气,一定会飞好,请您放心。”
张亚勤还特别谈到七岁时就独自坐火车出远门的经历:
那年,我独自坐火车去奶奶家。走之前,母亲给那边的亲戚去了信,让他们派人去火车站接。但是这封信亲戚沒有及时收到,沒有人到火车站接我。结果,我一下车就懵了。那时沒有电话,身上钱也不多。想了想,我决定步行几十里山路,一个人摸到奶奶家去。天黑了还下着雨,我走在陌生的山路上,就这样边问边走,凭着曾经去过的一点模糊记忆,走了一天,总算摸索着找到了奶奶家。当我湿淋淋地出现在奶奶面前时,奶奶吃了一惊,她沒想到我居然一个人找到她家,她更沒想到母亲竟然这么放心我一个人出來。
很多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这些难忘的经历现在看來却成了珍贵的财富。母亲说过:“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永远不要指望别人。”
……
母亲常说:“孩子总是会离妈妈越來越远的。连动物都是这样,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啊,孩子从一出生抱在怀里,到慢慢挣脱怀抱蹒跚学步,直到千里之外读大学……母亲并不把我束缚在她的身边,这个渐渐远离的过程,她总是在一旁微笑着看我经历。
母亲的放手,是对我的信任,当别人孩子还溺爱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我却经历了许多,也渐渐长大成人。轻松平常,自在成长,我享受着这种母亲给予的“放飞的爱”。
一个明智的母亲会懂得:好男孩是“放养”出來的。母亲们,一定要慎防溺爱的陷阱,只有放手、放飞,男孩才能在风雨中历练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如何放养?怎样磨练男孩?有人总结为五个应该 ,您不妨试试看:
该碰的钉子让他碰
孩子初來人世,单纯幼稚,假如家长事事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真正的了解,将來很可能会碰大钉子。
我们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该绕的弯路让他绕
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來,反而会对自己设计的路难以忘怀。
该受的苦累让他受
平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劳累刺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运动量适当的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劳动中增长智慧,体验他人工作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该动的脑子让他动
一來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二來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该受的批评让他受
许多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骄横傲慢,偶尔受到批评,便会大使性子、大哭大闹或者丧失信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及时适当地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缺点与不足,并子以适当的约束是非常必要的。
亲爱的母亲,做出改变吧,用您的理智与爱心!
请相信,一个坚强、独立、负责任的男子汉正在向您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