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男孩危机,更是父母危机(一)
我们已经认识到:男孩危机是一种教育危机,学校教育男孩的方式出了问題。在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学校被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这是造成男孩危机的体制性根源。
然而,父母对男孩危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太多的父亲在男孩的教育中缺席,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受限于严父的性别偏见而放弃了为父的责任。他们的男孩从小就整天处在女性的团团包围之中,从小身边就缺少可资模仿的男性榜样,不知道该怎样由男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太多的母亲,沒有意识到男孩独立的需要,她们的过度保护和非理性的宠爱,窒息了男孩的阳刚、勇敢与坚强。她们不知道自己无意之中成为男孩成长为男子汉道路上的一道阻碍。
太多的父母沒有意识到应试教育对男孩的伤害,相反还可能推波助澜,导致男孩危机进一步恶化。有些父母虽然有所警觉,却又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男孩滑向危机的深渊。
我们认为,男孩危机更是父母危机,因为许多父母放弃了自身的责任,把教育男孩的任务托付给了学校教育这种工厂化教育体系。
一、父教缺失,让男孩的成长更危险
1990年,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热遍大江南北,赚尽无数眼泪,它让我们认识到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同时宣告父爱与父教是可有可无的。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一)父教缺失,对男孩具有破坏性影响
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身体验到父教缺席的影响,在2009年父亲节前夕,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父爱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无力填补。”
众多证据早已表明,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父教缺失会让男孩终身“缺钙”。我们的社会所推崇和需要的男性风格,比如宽容大度的胸怀、坚强果断的行事作风、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等等,往往只有通过父亲和儿子的积极关系才能得以传承。儿子是在对父亲的动作行为和男性风格的模仿中逐渐长大成为男人的。
父亲角色是母亲永远无法替代的。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教缺失会给男孩的成长投射下了阴影,并有可能带來非常严重的后果,违法犯罪就是其中之一。
自然界的教训
让我们先來看看來自自然界的教训。在人们的印象中,大象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动物,虽然体形庞大,却极少主动攻击其它动物。但是在南非西北部的国家公园里,管理人员却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年幼的雄象变得越來越富有攻击性,在沒有受到任何挑衅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凶狠地攻击附近的白犀牛,把它击倒在地,残忍地用脚踩死。
这种行为让公园的管理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大象的这种行为极其少见,跟大象温顺的秉性不相符。
最终,公园管理人员找到了答案。原來政府为了维护公园的生态平衡,采取了猎杀成年公象的做法,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几乎所有的小象在小时候都成为孤儿。而成年公象对幼象成长非常重要,因为成年公象会管好这些小象,并为它们与其它动物和平共处提供榜样。在失去这种榜样和影响以后,年幼公象本能的攻击性就毫无节制的释放出來,并在象群中逐渐蔓延滋长。
小象暴乱的行为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早期监督和纪律管束的缺乏往往带來灾难性的后果,无论对大象还是对孩子來说都是如此。
硫酸泼熊的悲剧
很多人还记得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荒诞事件。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某某为了“研究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先后两次用火碱和硫酸伤害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刘某某被当场抓获,并送交公安机关,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刘某某被清华大学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北京西城区检察院2003年以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对刘某某提起公诉。
伤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和社会各界展开了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刘某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从小由妈妈一手养大。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又给予了刘某某太多不正常的爱,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与刘某某的行为有很大的关联。
在看守所里,刘某某回忆说,在他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他除了知道父亲姓刘,其他一概不知。刘某某的妈妈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刘某某出生56天后,我和他爸就分居了,但一直到刘某某3岁时才办了离婚手续。20年來,虽然和他近在咫尺,但我们沒有一分钱、一句话的來往。”在反思刘某某的行为时,李女士认为儿子的行为跟沒有父亲在身边有一定的关系。
來自心理学的证据
对于父教缺失与男孩犯罪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这样解释:在沒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沒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美国加州大学的辛西娅?哈珀与普林斯顿大学的萨拉?麦克拉纳汉合作主持了“全国青年纵向研究”,以探讨父亲缺失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选定了6,403位年龄在14~23岁之间的男孩进行连续追踪直至他们30岁。其中有两条重要的发现:
第一,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作出暴力行为,显然他们与父亲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一个婚外出生的孩子蹲监狱服刑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2.5倍。
第二,各种给予单亲家庭孩子支持的方法都沒有特别的效果,男孩长大后依然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悲剧的发生,单身母亲的经济状况差似乎并非是主要因素,原因在于沒有“爸爸”。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 ,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的数据表明,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來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來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來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來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父教缺失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患有此症的男孩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
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联合对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題调查,结果发现 :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1倍。
美国著名的婚姻与子女教育研究专家麦道卫先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成长为危险男人”。因此,作为父亲的您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缺席”儿子的教育与成长,我们都要迫切地呼吁您回到儿子的身边。
(二)父亲们到哪里去了?
儿童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儿童从父亲的身上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儿童从母亲的身上观察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妻子、什么是母亲。儿童从父母身上观察什么是爱情和婚姻,男人和女人怎么样合作。因此,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为长久也最为深刻的榜样,父亲是对男孩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由于父亲如此重要,我们特别关注父亲的存在,并注意到这样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实――父教缺失。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即使在正常家庭中,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的情感中心,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网友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父亲由于离异或其它原因而导致父教的缺失;更多的父亲虽是完整家庭的一员,但实际上并沒有尽到父亲的教养责任,他们的孩子同样陷入成长危机。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父教缺失”。
父亲离开了孩子
近年來我国的离婚率迅速攀升,单亲家庭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数据显示 :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以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來计算的离婚率已从4.7%上升到20%,上海同期则从5%上升到29%,由此导致单亲家庭的数量也显著上升,中国目前的单亲家庭总数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量。我们知道,大部分单亲家庭是由单身妈妈及其孩子组成的,所以可以估计单亲家庭中父教缺失的现象相当普遍。
另外,每一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里打工,在他们中间有相当数量的父亲,他们在孩子的生活中也处于实际缺失状态。
父亲疏忽了责任
即使在完整家庭中,父教缺失也成了日益严重的现象,相当多的父亲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而把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付于母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可见,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題解决方面,母亲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沒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显示 :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对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的调查发现:在小学儿童中,有9%的父亲称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零,有22.2%的父亲称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对北京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沒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 ,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觉得不好说”,仅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11.4%选择其他,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然而,父母对男孩危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太多的父亲在男孩的教育中缺席,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受限于严父的性别偏见而放弃了为父的责任。他们的男孩从小就整天处在女性的团团包围之中,从小身边就缺少可资模仿的男性榜样,不知道该怎样由男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太多的母亲,沒有意识到男孩独立的需要,她们的过度保护和非理性的宠爱,窒息了男孩的阳刚、勇敢与坚强。她们不知道自己无意之中成为男孩成长为男子汉道路上的一道阻碍。
太多的父母沒有意识到应试教育对男孩的伤害,相反还可能推波助澜,导致男孩危机进一步恶化。有些父母虽然有所警觉,却又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男孩滑向危机的深渊。
我们认为,男孩危机更是父母危机,因为许多父母放弃了自身的责任,把教育男孩的任务托付给了学校教育这种工厂化教育体系。
一、父教缺失,让男孩的成长更危险
1990年,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热遍大江南北,赚尽无数眼泪,它让我们认识到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同时宣告父爱与父教是可有可无的。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一)父教缺失,对男孩具有破坏性影响
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身体验到父教缺席的影响,在2009年父亲节前夕,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父爱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无力填补。”
众多证据早已表明,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父教缺失会让男孩终身“缺钙”。我们的社会所推崇和需要的男性风格,比如宽容大度的胸怀、坚强果断的行事作风、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等等,往往只有通过父亲和儿子的积极关系才能得以传承。儿子是在对父亲的动作行为和男性风格的模仿中逐渐长大成为男人的。
父亲角色是母亲永远无法替代的。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教缺失会给男孩的成长投射下了阴影,并有可能带來非常严重的后果,违法犯罪就是其中之一。
自然界的教训
让我们先來看看來自自然界的教训。在人们的印象中,大象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动物,虽然体形庞大,却极少主动攻击其它动物。但是在南非西北部的国家公园里,管理人员却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年幼的雄象变得越來越富有攻击性,在沒有受到任何挑衅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凶狠地攻击附近的白犀牛,把它击倒在地,残忍地用脚踩死。
这种行为让公园的管理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大象的这种行为极其少见,跟大象温顺的秉性不相符。
最终,公园管理人员找到了答案。原來政府为了维护公园的生态平衡,采取了猎杀成年公象的做法,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几乎所有的小象在小时候都成为孤儿。而成年公象对幼象成长非常重要,因为成年公象会管好这些小象,并为它们与其它动物和平共处提供榜样。在失去这种榜样和影响以后,年幼公象本能的攻击性就毫无节制的释放出來,并在象群中逐渐蔓延滋长。
小象暴乱的行为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早期监督和纪律管束的缺乏往往带來灾难性的后果,无论对大象还是对孩子來说都是如此。
硫酸泼熊的悲剧
很多人还记得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荒诞事件。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某某为了“研究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先后两次用火碱和硫酸伤害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刘某某被当场抓获,并送交公安机关,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刘某某被清华大学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北京西城区检察院2003年以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对刘某某提起公诉。
伤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和社会各界展开了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刘某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从小由妈妈一手养大。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又给予了刘某某太多不正常的爱,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与刘某某的行为有很大的关联。
在看守所里,刘某某回忆说,在他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他除了知道父亲姓刘,其他一概不知。刘某某的妈妈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刘某某出生56天后,我和他爸就分居了,但一直到刘某某3岁时才办了离婚手续。20年來,虽然和他近在咫尺,但我们沒有一分钱、一句话的來往。”在反思刘某某的行为时,李女士认为儿子的行为跟沒有父亲在身边有一定的关系。
來自心理学的证据
对于父教缺失与男孩犯罪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这样解释:在沒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沒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美国加州大学的辛西娅?哈珀与普林斯顿大学的萨拉?麦克拉纳汉合作主持了“全国青年纵向研究”,以探讨父亲缺失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选定了6,403位年龄在14~23岁之间的男孩进行连续追踪直至他们30岁。其中有两条重要的发现:
第一,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作出暴力行为,显然他们与父亲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一个婚外出生的孩子蹲监狱服刑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2.5倍。
第二,各种给予单亲家庭孩子支持的方法都沒有特别的效果,男孩长大后依然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悲剧的发生,单身母亲的经济状况差似乎并非是主要因素,原因在于沒有“爸爸”。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 ,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的数据表明,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來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來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來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來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父教缺失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患有此症的男孩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
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联合对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題调查,结果发现 :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1倍。
美国著名的婚姻与子女教育研究专家麦道卫先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成长为危险男人”。因此,作为父亲的您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缺席”儿子的教育与成长,我们都要迫切地呼吁您回到儿子的身边。
(二)父亲们到哪里去了?
儿童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儿童从父亲的身上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儿童从母亲的身上观察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妻子、什么是母亲。儿童从父母身上观察什么是爱情和婚姻,男人和女人怎么样合作。因此,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为长久也最为深刻的榜样,父亲是对男孩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由于父亲如此重要,我们特别关注父亲的存在,并注意到这样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实――父教缺失。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即使在正常家庭中,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的情感中心,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网友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父亲由于离异或其它原因而导致父教的缺失;更多的父亲虽是完整家庭的一员,但实际上并沒有尽到父亲的教养责任,他们的孩子同样陷入成长危机。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父教缺失”。
父亲离开了孩子
近年來我国的离婚率迅速攀升,单亲家庭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数据显示 :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以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來计算的离婚率已从4.7%上升到20%,上海同期则从5%上升到29%,由此导致单亲家庭的数量也显著上升,中国目前的单亲家庭总数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量。我们知道,大部分单亲家庭是由单身妈妈及其孩子组成的,所以可以估计单亲家庭中父教缺失的现象相当普遍。
另外,每一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里打工,在他们中间有相当数量的父亲,他们在孩子的生活中也处于实际缺失状态。
父亲疏忽了责任
即使在完整家庭中,父教缺失也成了日益严重的现象,相当多的父亲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而把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付于母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可见,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題解决方面,母亲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沒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显示 :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对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的调查发现:在小学儿童中,有9%的父亲称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零,有22.2%的父亲称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对北京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沒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 ,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觉得不好说”,仅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11.4%选择其他,仅有13.0%表示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