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男孩危机,更是父母危机(二)
当个负责任的父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是整个社会通过许多方式隔绝了父亲参与子女的教育。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仍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父亲对养育孩子的事情敬而远之,漠不关心;社会的工作结构和政策制度也在强化父母角色的差异,将教育孩子的职责指向母亲,使父亲对孩子教育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另外,传统的“严父”刻板印象也降低了父亲对孩子表达关爱的意愿和能力。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如此强大,所以我们看到远离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个别父亲的选择,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测验:您是一个缺席的父亲吗?
如果您是一位父亲,请您在下面一些有关父亲教养行为的陈述中进行选择。
1.教育儿子,我(父亲)不是配角,父亲和母亲同样重要。
是【】 否【】
2.我(父亲)每个学期至少去开一次家长会。
是【】 否【】
3.我(父亲)知道儿子的身高和体重。
是【】 否【】
4.我(父亲)知道儿子的班主任的名字。
是【】 否【】
5.我(父亲)知道儿子上学所用教材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是【】 否【】
6.我(父亲)平均每天专门陪伴儿子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是【】 否【】
7.我(父亲)去外地时总会给儿子打电话。
是【】 否【】
8.我(父亲)知道儿子好朋友的名字。
是【】 否【】
9.儿子有心事时,愿意跟我(父亲)分享。
是【】 否【】
10.儿子愿意跟我(父亲)一起说话聊天。
是【】 否【】
11.儿子遇到困难时,愿意征求我(父亲)的意见。
是【】 否【】
12.我(父亲)知道儿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是【】 否【】
以上12个问題的答案都为“是”。如果在以上12个问題中,您有8个的回答为“是”,那么您是一位合格的老爸,您在儿子的生活中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您沒有缺席。如果您对以上12个问題的回答都为“是”,恭喜您!您是一个超级棒老爸!儿子将为有您这样一个老爸而感到骄傲!如果您回答“是”的数量少于8个,那么您应该警惕了,您极可能是一位“不合格”的老爸。
二、母亲“溺爱”,让男孩永远长不大
2009年9月,我(孙云晓)应邀去河北某城市讲课,课后,一位中年母亲找我咨询。等别的父母离开后,她悄悄问我,说儿子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还是总愿意与她同床睡觉,有时还要吃奶,她也觉得似乎不好却不忍心拒绝,问我这是否正常?经了解,这位母亲正与丈夫分居。我告诉她,这种溺爱孩子的做法当然是不正常的行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伤害尤其严重,而改变需要从母亲自身做起。
有一位胆小怕事、性格拘谨内向的小伙子找心理医生咨询,他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我到高中三年级,她都不肯我坐校车到学校去。我苦苦哀求,她才让我坐校车。她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所以她天天开车,把我送到学校并接我回家,这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她真的是太爱我了!”
我们都承认,母爱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充满爱的教育给孩子带來幸福,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孩子的不幸。但是,那些教育失败的母亲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爱孩子,问題的症结在于她们误解了母爱的内涵。
上面那两位母亲的行为是真正的爱吗?她了解爱的本质吗?
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溺爱,它以爱为名义,剥夺孩子的自由,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记得1991年6月,当我(孙云晓)采访著名作家冰心时,这位饱经沧桑的92岁老人说道:“我长大了才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母爱。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就因为母爱不健康。”我问:“您是指溺爱孩子吗?”老人点点头,回答:“对!‘小皇帝’是独生子,什么事情都听他的,什么东西都任他享受,这就会害了他。”
溺爱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过分满足,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二是过度保护,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遇到问題包办代替。
在生育和养育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使许多母亲容易成为溺爱的实施者。
(一)“溺爱”,男孩伤害更大
“溺”,在词典上解释为“淹沒”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來,那也会“淹沒”孩子的,也就是所谓的溺爱。溺爱实际上是一种软暴力,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溺爱是在爱的名义下行自私之实,溺爱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赖父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解和尊重,以恰当的教育促进孩子的成长。
男孩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比女孩更多,因为男孩的天性更脆弱、更叛逆、更不愿被束缚,社会又要求他们必须成为勇敢、刚强、独立、负责、有爱心的男子汉,而溺爱正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天敌,足以摧毁其中任何一种品质,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
溺爱,让脆弱的男孩更软弱
一只幼蝶正从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痛苦地挣扎着,有好心人于心不忍,便拿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早产的蝴蝶却身体软弱,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原來,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在锻炼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脱茧后能够飞翔,恰恰是那颗充满同情的“爱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们的男孩就像幼蝶一样,要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定要经过痛苦的挣扎。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母亲的溺爱而人为地剥夺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剥夺了他们磨炼和完善自己的机会,就会使男孩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软弱无能。母亲的包办代替其实向男孩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因为你做不好,因为我们对你不放心,所以才帮你。长此以往,这种信息就会内化为男孩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不能独立的,是需要他人帮助的。他会因此而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进而缺乏解决现实问題的能力。这种软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会逐渐演化为男孩的人格。一旦转化为人格,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这样的男孩连自身的生存都有可能成为问題。
溺爱,让男孩的爱心更稀缺
有一个倍受宠爱的男孩,由于平时有好东西习惯先吃,在奶奶60大寿时,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父亲不允,儿子犯横道:“不让我先吃,你们谁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其实,溺爱与爱心培养背道而驰,溺爱的结果往往会扼杀男孩的爱心。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小男孩也会本能地表示关心:“妈妈,您怎么啦?您哪里不舒服?”许多妈妈的反应是:“儿子,我沒事,死不了,不用管我,你玩你的”,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撑着给孩子做饭。一次两次,当次数多了,本來就不够敏感的男孩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妈妈是“铁打”的,舒不舒服,生不生病,都不用别人关心,他的爱心就会逐渐萎缩。当父母年迈体衰多病时,需要孩子奉献孝心时,他们会发现儿子是一个对父母漠不关心、沒有爱心的孩子,后悔为时已晚。
发现妈妈不舒服,孩子动了恻隐之心,这是十分自然并且容易见效的教育契机。按照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说,同情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爱的萌芽。所谓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爱。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却被溺爱变成了训练孩子麻木不仁的过程,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爱心辛辛苦苦的摧毁了孩子的爱心。
溺爱,让男孩更不受欢迎
女孩(女性)是天生的人际关系专家,男孩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处于劣势,溺爱则会雪上加霜,使男孩原本就落后的人际关系表现得更糟糕。
溺爱常常会使男孩自视甚高、自我中心。在家里,父母围绕着男孩转,他成为小皇帝,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走出家门以后,他仍然希望得到同样的待遇,时时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有意无意的冒犯别人,这样的男孩往往最不受欢迎。
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双向的过程,要获取,必须付出。被溺爱的男孩已经习惯了单向的索取,他会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的男孩不知道需要付出,更不知道该付出什么,如何付出,他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人际关系。
被溺爱的男孩,人际交往的范围往往很小,局限于父母与家庭,缺乏与人交流的体验,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差。一旦在与别人交往中遇到挫折,他们就会很自然的退缩回父母的怀抱,形成恶性循环:越缺乏交往的能力,就越不愿意与人交往,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越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溺子如害子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你想害死你的孩子吗?请给他足够多的幸福,这就可以害死他了。”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陈小东是北京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的孩子,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只要陈小东想要的,父母都会尽力满足。他们节衣缩食,却给儿子买最好的东西。五六岁时,为了买一件玩具,他哭闹着不依,对母亲又打又踢,还扯下了母亲的一缕头发,直到最终如愿。
中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父母依然每月给陈小冬500元至1000元零花钱。陈小冬的母亲患癌症多年,他却连母亲患什么癌都不知道。他从小娇生惯养,工作以后不愿挤公共汽车,就要求父母掏空所有积蓄为自己买车,却从未想过母亲的病需要大量的医药费。父母先为爱车的儿子买了摩托车,后又贷款买了两辆汽车,但这样的付出并沒有换來儿子的回报与关爱。陈小冬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可能是我长期以來想要的东西都太容易得到了吧,所以对这些都沒感觉要珍惜”。
陈小冬沉溺于享乐中,迷上了赌博。一直省吃俭用的父母再也无力满足陈小冬奢侈的生活,他就自己想出了一个快速赚钱的方法子――租车抵押。陈小冬用这样的手段,短短4个月内骗得20辆汽车,涉案金额高达171万余元。最后因诈骗罪入狱。
在提讯陈小冬时,检察官发现,他其实是个单纯的大男孩,做事不考虑后果,也不为长远着想。对无辜的被害人,陈小冬沒有丝毫愧疚,认为他们“活该,谁让他们贪小便宜的”;对为自己操劳一生而心力交瘁的父母,陈小冬也沒有关心和惭愧,只有埋怨;对自己的未來,他也显得很无所谓:“大不了在里面待十几年,怎么着不是活啊,出來不才30多岁吗……”
还有一个用母爱葬送自己和儿子的母亲――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郭宝云。
郭宝云曾经是个女强人,她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走上正厅级领导干部,成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作为女人,在事业上,她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妻子,她却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因夫妻二人越來越沒有感情,最终办了离婚手续,分道扬镳。儿子杨青川成为郭宝云最亲近的人,郭宝云认为守住儿子就是守住幸福,她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儿子:
儿子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被高校开除后,她利用关系将儿子安排到一家大银行信贷部工作。当儿子随意放弃银行的工作后,她又替儿子找到发财之路――儿子开公司,自己用职权为儿子敛财,数年之间违法牟利近3,000万。儿子身陷赌渊,不仅赌光了数个公司的所有资金,借了别人数百万元的外债,而且还欠下赌场数百万元高利贷,被黑帮头子追得四处逃命,这位母亲又帮助儿子摆脱了困境,替儿子还清赌债。儿子违法事实败露以后,她又把余下的878万元兑换成美元寄到国外,并委托他人替儿子办理赴加拿大的护照,让儿子逃往加拿大。
2002年7月,杨青川瞒着母亲偷偷回国时,被警方抓获,在交代犯罪问題时,他将母亲为他牟利的事情一五一十做了交代。最终,郭宝云因犯受贿罪、贪污罪,数罪并罚,判刑18年。
测验:您是一个缺席的父亲吗?
如果您是一位父亲,请您在下面一些有关父亲教养行为的陈述中进行选择。
1.教育儿子,我(父亲)不是配角,父亲和母亲同样重要。
是【】 否【】
2.我(父亲)每个学期至少去开一次家长会。
是【】 否【】
3.我(父亲)知道儿子的身高和体重。
是【】 否【】
4.我(父亲)知道儿子的班主任的名字。
是【】 否【】
5.我(父亲)知道儿子上学所用教材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是【】 否【】
6.我(父亲)平均每天专门陪伴儿子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是【】 否【】
7.我(父亲)去外地时总会给儿子打电话。
是【】 否【】
8.我(父亲)知道儿子好朋友的名字。
是【】 否【】
9.儿子有心事时,愿意跟我(父亲)分享。
是【】 否【】
10.儿子愿意跟我(父亲)一起说话聊天。
是【】 否【】
11.儿子遇到困难时,愿意征求我(父亲)的意见。
是【】 否【】
12.我(父亲)知道儿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是【】 否【】
以上12个问題的答案都为“是”。如果在以上12个问題中,您有8个的回答为“是”,那么您是一位合格的老爸,您在儿子的生活中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您沒有缺席。如果您对以上12个问題的回答都为“是”,恭喜您!您是一个超级棒老爸!儿子将为有您这样一个老爸而感到骄傲!如果您回答“是”的数量少于8个,那么您应该警惕了,您极可能是一位“不合格”的老爸。
二、母亲“溺爱”,让男孩永远长不大
2009年9月,我(孙云晓)应邀去河北某城市讲课,课后,一位中年母亲找我咨询。等别的父母离开后,她悄悄问我,说儿子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还是总愿意与她同床睡觉,有时还要吃奶,她也觉得似乎不好却不忍心拒绝,问我这是否正常?经了解,这位母亲正与丈夫分居。我告诉她,这种溺爱孩子的做法当然是不正常的行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伤害尤其严重,而改变需要从母亲自身做起。
有一位胆小怕事、性格拘谨内向的小伙子找心理医生咨询,他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我到高中三年级,她都不肯我坐校车到学校去。我苦苦哀求,她才让我坐校车。她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所以她天天开车,把我送到学校并接我回家,这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她真的是太爱我了!”
我们都承认,母爱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充满爱的教育给孩子带來幸福,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孩子的不幸。但是,那些教育失败的母亲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爱孩子,问題的症结在于她们误解了母爱的内涵。
上面那两位母亲的行为是真正的爱吗?她了解爱的本质吗?
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溺爱,它以爱为名义,剥夺孩子的自由,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记得1991年6月,当我(孙云晓)采访著名作家冰心时,这位饱经沧桑的92岁老人说道:“我长大了才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母爱。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就因为母爱不健康。”我问:“您是指溺爱孩子吗?”老人点点头,回答:“对!‘小皇帝’是独生子,什么事情都听他的,什么东西都任他享受,这就会害了他。”
溺爱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过分满足,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二是过度保护,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遇到问題包办代替。
在生育和养育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使许多母亲容易成为溺爱的实施者。
(一)“溺爱”,男孩伤害更大
“溺”,在词典上解释为“淹沒”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來,那也会“淹沒”孩子的,也就是所谓的溺爱。溺爱实际上是一种软暴力,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溺爱是在爱的名义下行自私之实,溺爱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赖父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解和尊重,以恰当的教育促进孩子的成长。
男孩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比女孩更多,因为男孩的天性更脆弱、更叛逆、更不愿被束缚,社会又要求他们必须成为勇敢、刚强、独立、负责、有爱心的男子汉,而溺爱正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天敌,足以摧毁其中任何一种品质,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
溺爱,让脆弱的男孩更软弱
一只幼蝶正从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痛苦地挣扎着,有好心人于心不忍,便拿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早产的蝴蝶却身体软弱,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原來,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在锻炼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脱茧后能够飞翔,恰恰是那颗充满同情的“爱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们的男孩就像幼蝶一样,要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定要经过痛苦的挣扎。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母亲的溺爱而人为地剥夺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剥夺了他们磨炼和完善自己的机会,就会使男孩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软弱无能。母亲的包办代替其实向男孩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因为你做不好,因为我们对你不放心,所以才帮你。长此以往,这种信息就会内化为男孩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不能独立的,是需要他人帮助的。他会因此而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进而缺乏解决现实问題的能力。这种软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会逐渐演化为男孩的人格。一旦转化为人格,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这样的男孩连自身的生存都有可能成为问題。
溺爱,让男孩的爱心更稀缺
有一个倍受宠爱的男孩,由于平时有好东西习惯先吃,在奶奶60大寿时,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父亲不允,儿子犯横道:“不让我先吃,你们谁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其实,溺爱与爱心培养背道而驰,溺爱的结果往往会扼杀男孩的爱心。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小男孩也会本能地表示关心:“妈妈,您怎么啦?您哪里不舒服?”许多妈妈的反应是:“儿子,我沒事,死不了,不用管我,你玩你的”,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撑着给孩子做饭。一次两次,当次数多了,本來就不够敏感的男孩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妈妈是“铁打”的,舒不舒服,生不生病,都不用别人关心,他的爱心就会逐渐萎缩。当父母年迈体衰多病时,需要孩子奉献孝心时,他们会发现儿子是一个对父母漠不关心、沒有爱心的孩子,后悔为时已晚。
发现妈妈不舒服,孩子动了恻隐之心,这是十分自然并且容易见效的教育契机。按照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说,同情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爱的萌芽。所谓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爱。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却被溺爱变成了训练孩子麻木不仁的过程,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爱心辛辛苦苦的摧毁了孩子的爱心。
溺爱,让男孩更不受欢迎
女孩(女性)是天生的人际关系专家,男孩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处于劣势,溺爱则会雪上加霜,使男孩原本就落后的人际关系表现得更糟糕。
溺爱常常会使男孩自视甚高、自我中心。在家里,父母围绕着男孩转,他成为小皇帝,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走出家门以后,他仍然希望得到同样的待遇,时时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有意无意的冒犯别人,这样的男孩往往最不受欢迎。
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双向的过程,要获取,必须付出。被溺爱的男孩已经习惯了单向的索取,他会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的男孩不知道需要付出,更不知道该付出什么,如何付出,他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人际关系。
被溺爱的男孩,人际交往的范围往往很小,局限于父母与家庭,缺乏与人交流的体验,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差。一旦在与别人交往中遇到挫折,他们就会很自然的退缩回父母的怀抱,形成恶性循环:越缺乏交往的能力,就越不愿意与人交往,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越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溺子如害子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你想害死你的孩子吗?请给他足够多的幸福,这就可以害死他了。”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陈小东是北京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的孩子,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只要陈小东想要的,父母都会尽力满足。他们节衣缩食,却给儿子买最好的东西。五六岁时,为了买一件玩具,他哭闹着不依,对母亲又打又踢,还扯下了母亲的一缕头发,直到最终如愿。
中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父母依然每月给陈小冬500元至1000元零花钱。陈小冬的母亲患癌症多年,他却连母亲患什么癌都不知道。他从小娇生惯养,工作以后不愿挤公共汽车,就要求父母掏空所有积蓄为自己买车,却从未想过母亲的病需要大量的医药费。父母先为爱车的儿子买了摩托车,后又贷款买了两辆汽车,但这样的付出并沒有换來儿子的回报与关爱。陈小冬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可能是我长期以來想要的东西都太容易得到了吧,所以对这些都沒感觉要珍惜”。
陈小冬沉溺于享乐中,迷上了赌博。一直省吃俭用的父母再也无力满足陈小冬奢侈的生活,他就自己想出了一个快速赚钱的方法子――租车抵押。陈小冬用这样的手段,短短4个月内骗得20辆汽车,涉案金额高达171万余元。最后因诈骗罪入狱。
在提讯陈小冬时,检察官发现,他其实是个单纯的大男孩,做事不考虑后果,也不为长远着想。对无辜的被害人,陈小冬沒有丝毫愧疚,认为他们“活该,谁让他们贪小便宜的”;对为自己操劳一生而心力交瘁的父母,陈小冬也沒有关心和惭愧,只有埋怨;对自己的未來,他也显得很无所谓:“大不了在里面待十几年,怎么着不是活啊,出來不才30多岁吗……”
还有一个用母爱葬送自己和儿子的母亲――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郭宝云。
郭宝云曾经是个女强人,她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走上正厅级领导干部,成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作为女人,在事业上,她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妻子,她却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因夫妻二人越來越沒有感情,最终办了离婚手续,分道扬镳。儿子杨青川成为郭宝云最亲近的人,郭宝云认为守住儿子就是守住幸福,她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儿子:
儿子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被高校开除后,她利用关系将儿子安排到一家大银行信贷部工作。当儿子随意放弃银行的工作后,她又替儿子找到发财之路――儿子开公司,自己用职权为儿子敛财,数年之间违法牟利近3,000万。儿子身陷赌渊,不仅赌光了数个公司的所有资金,借了别人数百万元的外债,而且还欠下赌场数百万元高利贷,被黑帮头子追得四处逃命,这位母亲又帮助儿子摆脱了困境,替儿子还清赌债。儿子违法事实败露以后,她又把余下的878万元兑换成美元寄到国外,并委托他人替儿子办理赴加拿大的护照,让儿子逃往加拿大。
2002年7月,杨青川瞒着母亲偷偷回国时,被警方抓获,在交代犯罪问題时,他将母亲为他牟利的事情一五一十做了交代。最终,郭宝云因犯受贿罪、贪污罪,数罪并罚,判刑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