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乐于担当:接受工作不走样(二)
§§§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
无论事情是简单还是复杂,都需要缜密地分析、认真地思考、严谨地判断。有些职员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这样做是极不负责任的,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慎重考虑,严谨行事,这才是乐于担当的表现。
“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是某些职员经常犯的毛病,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來。”好的点子,好的创意,不是“拍脑袋”拍出來的,而是通过认真调研、仔细思考得出來的;事情的可行性不是“拍胸脯”保证出來的,而是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出來的。如果做不到这两点,还真的只能让你“拍屁股”走人了。
我的同事小雨给我们讲述了她家乡的一个故事: 有一年,县里來了一位新的县领导,我们姑且称之为L领导。“新官上任三把火”,总要上马几个项目,方显自己“有所作为”。他看到邻县纷纷凭借自身特色办起的“西瓜节”、“啤酒节”,又苦于当地沒有什么特色产品,正在发愁,忽然想起中午吃的烧鲶鱼挺好,早点吃的当地土产 “糖火烧”也不错,于是一拍脑袋决定:就办个小吃节吧。有工作人员对这个“小吃节”的项目提出质疑。L领导一言以蔽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工作人员还想说点什么,他脸一沉,又说:“办大事,沒有一点魄力,怎么行?就这么定了。”于是,下属知趣地沒有继续说下去。
本着“大干快上”的“精神”,L领导立刻选择了全县最繁华的街区,命令此处机动车三天之内禁行,腾出场地专门为小吃节让路。就在这三天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商场停业,县城几万人聚集到这条街,各色风味小吃、各种烧烤一时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然而,由于成本过高,最后的效益并不理想,不但沒有取得期望中的收益,而且赔了本。此外,烟雾弥漫、油流成河、垃圾满地,整个场地一片狼藉,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地方形象,还造成繁华街道的交通拥堵。“劳民伤财”成为公众对此项目的评价。听到项目失败的消息,L领导讪讪地说:“当初怎么就沒想到呢,唉,只当是‘交学费’了吧。”
不久,上面怪罪了下來,这位L领导只得“拍屁股”走人。
“想当然决策”、“无把握办事”、“光吃后悔药”这是人们对“三拍干部”的讽刺,“当初怎么就沒想到呢……”“交学费”更是某些领导干部挂在嘴边的托词,其实这些在日常管理当中是常见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題。
事实上,决策中的第一大风险就是领导者非理智决策和对决策不负责任的问題,这将给企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三拍”之人不仅存在于政府机关,各行各业都大有其人。这种“三拍干部”误事,误人,也误己。
老王是某印刷厂的负责人,凭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把印刷厂打理得风生水起。十年的时间里,印刷厂在他的管理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形成了规模。一次,老王到德国考察,他见识到海德堡的先进设备,于是一拍脑袋想道,既然是如此先进的东西,一定能够大幅地提高厂里的生产效率。于是,下决心要引进这批设备。
随行的技术干部老刘劝他:“这批设备虽然好,但咱们实在是不了解它,能不能用得好都还很难说。要不要再研究研究?”老王一拍胸脯,说:“想到了就要雷厉风行地去做,这才有效率,才做得成大事,才能开创出一条新的路子。咱们这么多年來不都是这样过來的吗?”老刘沒再说什么,事情也就这样定下來了。
新设备很快运送到位。然而,由于厂房过于狭窄,新的设备安放后工人难以操作,老王只得新盖了一个印刷车间以适应这套设备。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題:工人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掌握这套进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致故障频发,老王只好一方面请厂家派人前來维修,另一方面花钱把职员送到德国厂商那里学习……问題接二连三地出现,老王真是应接不暇,狼狈不堪。
最终,由于引进设备造成的附加成本过高,印刷厂的经营陷入了困境,老王只得引咎辞职,黯然离去。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当上项目或制定某项工作任务,都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监督、有检查、有验收的,绝不应该想当然;其实施也必须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可能完成。如果仅仅凭着主观臆想去制定和实施一个计划或任务,结果和初衷形成负向的反差也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或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在下达命令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实施和执行的因素,不能凭主观想象去下达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指令,把工作当成“放空炮”的游戏;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每当接受任务指令时,必须先考虑实施计划,弄清完成任务所需的资金、设备设施、人员、交通、通讯、时间空间、天气等条件,自己所不及的条件应该反馈给发令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保障。在某些起决定因素的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不能接受这个任务指令。这是职场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拍胸脯”往往是“拍脑袋”之后的规定动作,“拍屁股”则是“拍脑袋”的必然结局。要想把事情办好,只有勤于观察,勤于分析,勤于实践。这样的人,才是负责任的人,才是有担当的人。
§§§隐形人,草莓人,橡皮人
在职场中,常常存在一批“问題人士”,比如:能力平庸、被人忽视的“隐形人”;外表华丽、不堪重负的“草莓人”;工作麻木、反应迟钝的“橡皮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担当、不肯担当、不敢担当,在工作中难有建树。这种人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隐形人”、“草莓人”和“橡皮人”是职场中最典型的三类“问題人士”。
“隐形人”性格内向,自信心严重不足,在工作中的表现过于平庸,长期下去就会被团队中的成员忽略,无论提拔还是加薪都是被忽略或最后考虑的人选。
当今,优秀的人才应该是能够承受高工作压力的。企业聘用一个职员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问題,而“优胜劣汰”理所当然。
看起來光鲜亮丽的草莓,却“不堪一压”,很容易被压烂。所以,把“草莓人”比喻一些职员抵抗压力的能力不足,受到挫折不能适当地进行自我调节。他们当中很多人外在条件虽好,却难以取得成功。
于是,“逆商”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來。逆商(AQ)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按照他的说法,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我有一位亲戚兰姐,她在武汉的某大商场当大堂经理。今年,兰姐所在的部门招聘了一个女孩担任行政助理。“这下可是长了见识。”春节的时候我刚好去武汉,和兰姐聚会时,聊到现在的职场新人,她向我描述起了这位女孩。
兰姐说,女孩子刚來时,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还挺好,文静乖巧,做事认真。但是有一次她整理报表,出了几处错,兰姐说了她几句,她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起來,兰姐劝了好久她才停止了哭泣。
兰姐觉得很无奈:“这小姑娘眼泪说來就來。公司又不是你们家,要是都这样,工作可怎么办?”其他同事也都觉得,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这么禁不起说,很难在工作中进步,也很难适应职场的氛围。
我听完,笑着跟兰姐说:“这就是典型的‘草莓人’啊!”
职场的这些“草莓人”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特点:遇到挫折时抗压能力较差。他们在工作中一旦落在人后或受到领导批评、同事冷落,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心理上很难平衡,往往将过错推卸到别人身上,认为是领导过分苛求自己。这也是一种沒有担当的表现,会影响到自己的成功。
职场“草莓人”很难接受挫折和批评,他们往往选择辞职或跳槽來逃避职场压力。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草莓人”的心态和做法将直接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因此所有的职员,特别是是新职员,要摆正心态,从零做起,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努力完善自己。
在工作中,即使确实遇到“穿小鞋”、“坐冷板凳”等情况,也要以端正的态度和理智的观念來平静接受,告诉自己这是进入职场后的“必修课”。同时学会适当减压,如培养业余爱好,多到户外活动等,以便逐步适应。
《橡皮人》是王朔的一部中篇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分反映出当代都市中那一群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的状态。
他们是最糟糕的职员,他们沒有神经,沒有痛感,沒有效率,沒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于批评表扬无所谓,沒有耻辱感和荣誉感。
职业枯竭是橡皮人的一个显著特征,身体沒病,却整天感到“心累”,经常忍不住抱怨。尤其是在一个企业工作多年的老职员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題。
崔志勇从大四开始在一家贸易公司实习。他工作很用心,也很希望能获得认可。但几次因工作和同事发生争执后,崔志勇感觉到坚持原则并沒有什么好处,不如不痛不痒,却能混个安稳。
最终,崔志勇在公司留了下來,更把“沉默是金”当成至理名言。在崔志勇看來,现在的工作就像是一块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像崔志勇这样的“橡皮人”对工作渐渐失去了激情,内心充满职业倦怠。而对于那些初入职场的新人來说,因对现实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往往怀揣雄心壮志,总是用自己的标准來评判事物。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就会用橡皮外套麻痹自己,而短暂的成功又会让他们建立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直到自己力所不及。
对于那些存在“橡皮”倾向的职场人來说,要想摆脱“橡皮”境遇,首先要加强与上司和同事的交流。除了工作之外,休息时间不妨与上司、同事多一点聚会、交流,不仅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东西,融洽的同事关系还可以增加团队意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职场人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兴趣。除了对本职工作怀有激情外,还要对生活或工作的其他方面保持一定的好奇与兴趣,培养自己对事情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与此同时,职场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制定一些“小而精”的计划,这能让自己的工作有目标,减少厌倦情绪。
积极担当,主动担当,乐于担当。这样的人,离成功还会远吗?
§§§盯着干,等着干,比着干
“盯着干”、“等着干”、“比着干”是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每个职员都应该认识到,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題是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中遇到问題时,要明白这是自己分内的事。作为一名职员,能够解决问題,就有更多发挥潜能的机会,同时也能建立起自己的职场信誉和职业化形象。
“盯着干”有的是眼睛盯着别人,看别人做多少,再决定自己做不做,做多少;有的是盯着位置干,有的是职务有盼头时工作才有劲头,反之职务到了头,就觉得再干沒奔头;有的是一看到有个“位置”,就觉得该是自己的,如果沒有得到这个“位置”,就埋怨领导不公。
“等着干”是指等着领导下任务,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愿去主动干,消极等调职,熬年头、混日子,安心不尽心,在职不尽责。
“比着干”是指在职务上盲目攀比,比高不比低,比快不比慢。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利益关系上,突出表现为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有利的事就干,无利的事不干;得到表扬沾沾自喜,听到批评乱喊乱叫,甚至争功诿过,追名逐利。
“盯着干”、“等着干”、比着干”的人,都是那些不乐于担当的人,他们有了困难就退,有了问題就躲,甚至把问題上推给领导。
要明白,解决问題是自己的职责,把问題留给领导就意味着工作不到位。我们要把解决问題看做是自己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并努力地借助解决问題來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掘出自己的潜能。
我认识一个山西朋友,姓贺,他在北京开了一家公司。我们经常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工作。有一次,他跟我讲起他公司辞掉了一位职员的事。
他们公司有一位新來的职员小李。一天,小李接到一个电话,马上跑到贺总的办公室里说:“贺总,客户打电话催促发货呢!”
“噢?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到了吗?”
“还沒有呢!”
贺总皱了皱眉头:“那你应该告诉他,我们会按合同交货的。”
“好的!”小李跑了出去。可是过了一会儿,她接到一个电话,又到贺总的办公室里说:“对不起,贺总,我还得打扰一下。广州那家客户说我们发的货有两箱在路途中受损,要求退货呢!”
贺总不耐烦地问:“这种事以前是怎么处理的,知道吗?”
“知道,应该同意退货。”
“知道还來问我?”
小李脸红了。可是出去后不久,她又怯怯地敲开贺总的门:“对不起,贺总!我还得再打扰一下,打印机坏了。”
贺总火冒三丈:“什么?难道你想让我帮你修打印机?”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
“不管你是什么意思,这种事不要來烦我!”贺总打断她的话。
无论事情是简单还是复杂,都需要缜密地分析、认真地思考、严谨地判断。有些职员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这样做是极不负责任的,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慎重考虑,严谨行事,这才是乐于担当的表现。
“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是某些职员经常犯的毛病,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來。”好的点子,好的创意,不是“拍脑袋”拍出來的,而是通过认真调研、仔细思考得出來的;事情的可行性不是“拍胸脯”保证出來的,而是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出來的。如果做不到这两点,还真的只能让你“拍屁股”走人了。
我的同事小雨给我们讲述了她家乡的一个故事: 有一年,县里來了一位新的县领导,我们姑且称之为L领导。“新官上任三把火”,总要上马几个项目,方显自己“有所作为”。他看到邻县纷纷凭借自身特色办起的“西瓜节”、“啤酒节”,又苦于当地沒有什么特色产品,正在发愁,忽然想起中午吃的烧鲶鱼挺好,早点吃的当地土产 “糖火烧”也不错,于是一拍脑袋决定:就办个小吃节吧。有工作人员对这个“小吃节”的项目提出质疑。L领导一言以蔽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工作人员还想说点什么,他脸一沉,又说:“办大事,沒有一点魄力,怎么行?就这么定了。”于是,下属知趣地沒有继续说下去。
本着“大干快上”的“精神”,L领导立刻选择了全县最繁华的街区,命令此处机动车三天之内禁行,腾出场地专门为小吃节让路。就在这三天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商场停业,县城几万人聚集到这条街,各色风味小吃、各种烧烤一时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然而,由于成本过高,最后的效益并不理想,不但沒有取得期望中的收益,而且赔了本。此外,烟雾弥漫、油流成河、垃圾满地,整个场地一片狼藉,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地方形象,还造成繁华街道的交通拥堵。“劳民伤财”成为公众对此项目的评价。听到项目失败的消息,L领导讪讪地说:“当初怎么就沒想到呢,唉,只当是‘交学费’了吧。”
不久,上面怪罪了下來,这位L领导只得“拍屁股”走人。
“想当然决策”、“无把握办事”、“光吃后悔药”这是人们对“三拍干部”的讽刺,“当初怎么就沒想到呢……”“交学费”更是某些领导干部挂在嘴边的托词,其实这些在日常管理当中是常见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題。
事实上,决策中的第一大风险就是领导者非理智决策和对决策不负责任的问題,这将给企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三拍”之人不仅存在于政府机关,各行各业都大有其人。这种“三拍干部”误事,误人,也误己。
老王是某印刷厂的负责人,凭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把印刷厂打理得风生水起。十年的时间里,印刷厂在他的管理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形成了规模。一次,老王到德国考察,他见识到海德堡的先进设备,于是一拍脑袋想道,既然是如此先进的东西,一定能够大幅地提高厂里的生产效率。于是,下决心要引进这批设备。
随行的技术干部老刘劝他:“这批设备虽然好,但咱们实在是不了解它,能不能用得好都还很难说。要不要再研究研究?”老王一拍胸脯,说:“想到了就要雷厉风行地去做,这才有效率,才做得成大事,才能开创出一条新的路子。咱们这么多年來不都是这样过來的吗?”老刘沒再说什么,事情也就这样定下來了。
新设备很快运送到位。然而,由于厂房过于狭窄,新的设备安放后工人难以操作,老王只得新盖了一个印刷车间以适应这套设备。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題:工人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掌握这套进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致故障频发,老王只好一方面请厂家派人前來维修,另一方面花钱把职员送到德国厂商那里学习……问題接二连三地出现,老王真是应接不暇,狼狈不堪。
最终,由于引进设备造成的附加成本过高,印刷厂的经营陷入了困境,老王只得引咎辞职,黯然离去。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当上项目或制定某项工作任务,都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监督、有检查、有验收的,绝不应该想当然;其实施也必须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可能完成。如果仅仅凭着主观臆想去制定和实施一个计划或任务,结果和初衷形成负向的反差也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或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在下达命令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实施和执行的因素,不能凭主观想象去下达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指令,把工作当成“放空炮”的游戏;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每当接受任务指令时,必须先考虑实施计划,弄清完成任务所需的资金、设备设施、人员、交通、通讯、时间空间、天气等条件,自己所不及的条件应该反馈给发令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保障。在某些起决定因素的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不能接受这个任务指令。这是职场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拍胸脯”往往是“拍脑袋”之后的规定动作,“拍屁股”则是“拍脑袋”的必然结局。要想把事情办好,只有勤于观察,勤于分析,勤于实践。这样的人,才是负责任的人,才是有担当的人。
§§§隐形人,草莓人,橡皮人
在职场中,常常存在一批“问題人士”,比如:能力平庸、被人忽视的“隐形人”;外表华丽、不堪重负的“草莓人”;工作麻木、反应迟钝的“橡皮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担当、不肯担当、不敢担当,在工作中难有建树。这种人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隐形人”、“草莓人”和“橡皮人”是职场中最典型的三类“问題人士”。
“隐形人”性格内向,自信心严重不足,在工作中的表现过于平庸,长期下去就会被团队中的成员忽略,无论提拔还是加薪都是被忽略或最后考虑的人选。
当今,优秀的人才应该是能够承受高工作压力的。企业聘用一个职员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问題,而“优胜劣汰”理所当然。
看起來光鲜亮丽的草莓,却“不堪一压”,很容易被压烂。所以,把“草莓人”比喻一些职员抵抗压力的能力不足,受到挫折不能适当地进行自我调节。他们当中很多人外在条件虽好,却难以取得成功。
于是,“逆商”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來。逆商(AQ)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按照他的说法,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我有一位亲戚兰姐,她在武汉的某大商场当大堂经理。今年,兰姐所在的部门招聘了一个女孩担任行政助理。“这下可是长了见识。”春节的时候我刚好去武汉,和兰姐聚会时,聊到现在的职场新人,她向我描述起了这位女孩。
兰姐说,女孩子刚來时,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还挺好,文静乖巧,做事认真。但是有一次她整理报表,出了几处错,兰姐说了她几句,她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起來,兰姐劝了好久她才停止了哭泣。
兰姐觉得很无奈:“这小姑娘眼泪说來就來。公司又不是你们家,要是都这样,工作可怎么办?”其他同事也都觉得,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这么禁不起说,很难在工作中进步,也很难适应职场的氛围。
我听完,笑着跟兰姐说:“这就是典型的‘草莓人’啊!”
职场的这些“草莓人”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特点:遇到挫折时抗压能力较差。他们在工作中一旦落在人后或受到领导批评、同事冷落,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心理上很难平衡,往往将过错推卸到别人身上,认为是领导过分苛求自己。这也是一种沒有担当的表现,会影响到自己的成功。
职场“草莓人”很难接受挫折和批评,他们往往选择辞职或跳槽來逃避职场压力。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草莓人”的心态和做法将直接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因此所有的职员,特别是是新职员,要摆正心态,从零做起,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努力完善自己。
在工作中,即使确实遇到“穿小鞋”、“坐冷板凳”等情况,也要以端正的态度和理智的观念來平静接受,告诉自己这是进入职场后的“必修课”。同时学会适当减压,如培养业余爱好,多到户外活动等,以便逐步适应。
《橡皮人》是王朔的一部中篇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分反映出当代都市中那一群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的状态。
他们是最糟糕的职员,他们沒有神经,沒有痛感,沒有效率,沒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于批评表扬无所谓,沒有耻辱感和荣誉感。
职业枯竭是橡皮人的一个显著特征,身体沒病,却整天感到“心累”,经常忍不住抱怨。尤其是在一个企业工作多年的老职员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題。
崔志勇从大四开始在一家贸易公司实习。他工作很用心,也很希望能获得认可。但几次因工作和同事发生争执后,崔志勇感觉到坚持原则并沒有什么好处,不如不痛不痒,却能混个安稳。
最终,崔志勇在公司留了下來,更把“沉默是金”当成至理名言。在崔志勇看來,现在的工作就像是一块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像崔志勇这样的“橡皮人”对工作渐渐失去了激情,内心充满职业倦怠。而对于那些初入职场的新人來说,因对现实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往往怀揣雄心壮志,总是用自己的标准來评判事物。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就会用橡皮外套麻痹自己,而短暂的成功又会让他们建立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直到自己力所不及。
对于那些存在“橡皮”倾向的职场人來说,要想摆脱“橡皮”境遇,首先要加强与上司和同事的交流。除了工作之外,休息时间不妨与上司、同事多一点聚会、交流,不仅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东西,融洽的同事关系还可以增加团队意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职场人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兴趣。除了对本职工作怀有激情外,还要对生活或工作的其他方面保持一定的好奇与兴趣,培养自己对事情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与此同时,职场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制定一些“小而精”的计划,这能让自己的工作有目标,减少厌倦情绪。
积极担当,主动担当,乐于担当。这样的人,离成功还会远吗?
§§§盯着干,等着干,比着干
“盯着干”、“等着干”、“比着干”是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每个职员都应该认识到,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題是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中遇到问題时,要明白这是自己分内的事。作为一名职员,能够解决问題,就有更多发挥潜能的机会,同时也能建立起自己的职场信誉和职业化形象。
“盯着干”有的是眼睛盯着别人,看别人做多少,再决定自己做不做,做多少;有的是盯着位置干,有的是职务有盼头时工作才有劲头,反之职务到了头,就觉得再干沒奔头;有的是一看到有个“位置”,就觉得该是自己的,如果沒有得到这个“位置”,就埋怨领导不公。
“等着干”是指等着领导下任务,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愿去主动干,消极等调职,熬年头、混日子,安心不尽心,在职不尽责。
“比着干”是指在职务上盲目攀比,比高不比低,比快不比慢。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利益关系上,突出表现为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有利的事就干,无利的事不干;得到表扬沾沾自喜,听到批评乱喊乱叫,甚至争功诿过,追名逐利。
“盯着干”、“等着干”、比着干”的人,都是那些不乐于担当的人,他们有了困难就退,有了问題就躲,甚至把问題上推给领导。
要明白,解决问題是自己的职责,把问題留给领导就意味着工作不到位。我们要把解决问題看做是自己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并努力地借助解决问題來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掘出自己的潜能。
我认识一个山西朋友,姓贺,他在北京开了一家公司。我们经常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工作。有一次,他跟我讲起他公司辞掉了一位职员的事。
他们公司有一位新來的职员小李。一天,小李接到一个电话,马上跑到贺总的办公室里说:“贺总,客户打电话催促发货呢!”
“噢?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到了吗?”
“还沒有呢!”
贺总皱了皱眉头:“那你应该告诉他,我们会按合同交货的。”
“好的!”小李跑了出去。可是过了一会儿,她接到一个电话,又到贺总的办公室里说:“对不起,贺总,我还得打扰一下。广州那家客户说我们发的货有两箱在路途中受损,要求退货呢!”
贺总不耐烦地问:“这种事以前是怎么处理的,知道吗?”
“知道,应该同意退货。”
“知道还來问我?”
小李脸红了。可是出去后不久,她又怯怯地敲开贺总的门:“对不起,贺总!我还得再打扰一下,打印机坏了。”
贺总火冒三丈:“什么?难道你想让我帮你修打印机?”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
“不管你是什么意思,这种事不要來烦我!”贺总打断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