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担当

正文 第二章 甘于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二)

    §§§能吃亏,能吃苦,能吃气

    一个能吃亏、能吃苦、能吃气的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挑起重任。

    人的一生中有三味良药:能吃亏,能吃苦,能吃气。吃亏,吃苦,吃气,这是每个人都不想遇到的事情,但良药苦口利于病,“能吃亏,能吃苦,能吃气”是促使一个人不断成长、成熟,并最终成就大事业的催化剂。

    有位干部在谈到吃亏时说到这样的话:“当干部首先学吃亏,学吃亏就有人跟随。当干部必须能吃亏,能吃亏才会有权威。当干部应该肯吃亏,肯吃亏就能有作为。当干部带头多吃亏,多吃亏自然少是非。不怕吃亏敢于吃亏,工作才能够往前推。当干部坚持常吃亏,百姓中才有好口碑。当干部就要甘吃亏,甘吃亏为党增光辉。”其实,不仅是在政界,在整个社会中都必须倡导“敢吃亏,能吃亏”的精神,让其成为一种风尚。

    杨善洲,这位來自云南的老干部,正是由于能吃亏,尽自己的能力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杨善洲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來,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他平凡的一生中,并沒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却是用一辈子踏踏实实地带头苦干实干,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題、做好事,忘我地付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品格与特质。

    杨善洲同志自1986年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通电通路。

    他一次又一次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山去为群众解难題,为这个社会奉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

    时代呼唤更多像杨善洲那样的能吃亏、甘吃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杨善洲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舍己为人的精神历久弥新,是值得每个党员乃至每个中国人继承与弘扬的优良传统。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很少,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很多人都很难拒绝本该伸手就可以拿到的那一份。干活儿多了,有人就觉得吃了亏。我们可能经常觉得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顺心,当你的这些想法增多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抱怨。

    我们常说“吃亏是福”。吃亏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一种境界。一个能吃亏的人,不会斤斤计较。吃亏,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是只有心甘情愿吃亏,且能吃亏,会吃亏,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尊重,得到人们的一心拥护,营造“人心齐、泰山移”的良好氛围。

    一个甘于担当的人,不仅能吃亏,也能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正的成功者必定是历经挫折、苦难与逆境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挫折困难,只有能吃苦,勇往直前,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都风平浪静,一路顺风,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坎坷。一个吃不了苦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风雨來临时经不住打击与考验。吃苦耐劳,这是不管在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精神。只有能吃苦,才能扛得住大任,才能笑看风雨,以无所畏惧的气魄去面对一切。

    对于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來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磨炼了人的意志,只有历经苦难,才能品味甘甜。很多时候,容易得到的幸福往往不懂得珍惜,只有经过不幸,才更能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題和困难,如果不能吃苦,遇到困难就想逃跑,就会在挫折中沉沦。那么该如何去承担重任?

    一个军人曾经写下他吃苦的经历: 对于“苦”,我并不陌生。我当新兵时在喀喇昆仑山,军校毕业后又來到帕米尔高原,所工作过的地方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风吹石头跑,电话难打通,日报成月报,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自认为对于吃苦的内涵,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苦对我來说并不可怕,能吃得了常人沒有吃过的苦,还怕吃不了其他苦吗?正因为如此,我常把能吃苦看作是一种资本和荣誉,总感到能在高原守边防,“沒有功劳也有苦劳”。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干什么事都有种“成绩不多年年有,步子不大天天走”的思想。然而,在基层任职的那段经历,却让我对吃苦的定义有了重新认识和理解。

    有一年,组织安排我到某边防营任教导员。我心想,过去自己站过岗、带过兵,什么苦都吃过,也算是“老边防”了,因此觉得带好部队不存在什么问題。可是忙忙碌碌一年,到年终工作总结时,我们营过去一直是先进的两个连队竟然沒有评上先进,其中一个连队还出了事故,受到了团领导的严厉批评。一时间,沮丧、惭愧、内疚一并涌上心头,我感到对不起组织的关怀,有负官兵的厚望。痛定思痛,我开始重新审视自我。这时我才体会到,一个人吃得了苦不算什么,如果把“苦”字也写上功劳簿而沾沾自喜,更会使人变得懒惰,失去奋斗的动力。这种以“沒有功劳也有苦劳”自居的心态,既害自己,也害部队建设。身处艰苦环境,我们不能苦熬,而要苦干;苦熬最终熬出的是苦水,苦干才能最终干出成绩。

    走出思想误区后,我开始调整心态,提高工作标准,盯住薄弱环节做文章。我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跑遍了防区的每一个执勤点位。有一个连队地处偏远,一年四季去的人很少。我在该连一蹲就是大半年,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巡逻;还有一个哨所位于海拔5000米的雪山之巅,道路崎岖,高寒缺氧,我先后10次上去嘘寒问暖……一年后,我们以这种姿态接受上级全面考核,结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绩,过去沒有达标的连队还被上级评为标兵连队,我本人也荣立了三等功。

    面对來之不易的成绩,我感慨良多。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艰苦中不求奋斗,躺在“苦”字上摆资格,守摊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苦为荣吃老本----这样去“苦”是“苦”不出什么名堂來的。只有把吃苦当作人生的磨刀石,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努力在苦中见精神,苦中去奋斗,才能干出成绩來。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能吃苦,还要会吃苦。能吃苦不是能力,会吃苦才是本事,才能有希望,苦出作为;只有在艰苦环境中艰苦奋斗,才能战胜艰苦,奋斗出事业。

    任何苦难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高尔基说过:“苦难是一所大学。”能不能从这所大学毕业,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能吃苦是一种态度,会吃苦才是一种本事。

    除了能吃苦、能吃亏,还要能吃气。

    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他人的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嘲笑、攻击,很多人往往不能忍耐。一受到别人的批评,强烈的自尊心就受不了,就觉得别人在伤害自己的自尊。在现实中,很多事情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也会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与指责,让我们备受委屈。这口“冤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咽得下,于是就转化为“怨气”。殊不知,生气是在拿别人的错误來惩罚自己。

    其实,“吃气”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美德,一种顾全大局、着眼未來的胸怀与气度。一个吃不了气的人,很难在人生中干出大事來。暂时的退步,却能换來一片新天地。

    一个能吃亏、能吃苦、能吃气的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挑起重任。

    §§§有意识,有见识,有胆识

    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情,取决于有什么样的意识。一个人的路能走多远,能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有什么样的见识;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做成多大的事,取决于有什么样的胆识。

    有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立足全局,用科学的思维去指导工作。无论是职员还是领导,都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与创新意识。在工作中懂得打破常规,用发展的眼光去安排工作。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工作意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工作意识较强的人,必定会获得重用,而工作意识较差的人,则迟早会被淘汰。

    具有较强工作意识的人,在工作时都能恪尽职守,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并且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还会主动思考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工作意识较差的人对工作总是得过且过,如果领导不提出來,他永远不懂得主动去修正工作上的疏漏。

    具有较强工作意识的人,肯定能比工作意识较差的人积累更多的经验,他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会多一些,自然就过得充实,这也为以后的成功增加了砝码;工作意识较差的人,必定会过得很空虚,不得不靠愤世嫉俗、游戏人生來消磨多余的时光,结果只能是失败。

    因此,提高自己的工作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是每位职员努力的方向。

    有见识,是一种高尚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追求,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的远见卓识,是登山望远后知天外有天的开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才气与情怀,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海阔天空,是“望尽天涯路”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有见识,不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不是本本主义与简单的拿來主义,而是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思考与经验相结合后形成属于个人对事物与世界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既是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一个有见识的人,必定有开阔的胸襟和眼界,有明确的职责与担当;一个有见识的人,能够正确地看待荣与辱,在荣辱间恪守自己的原则,于困境中不沉沦、不气馁、不埋怨,而是奋发而起,心中仍然充满豪情。当社会、国家、集体需要他时,他会用豪迈的气概甘于付出,勇于牺牲;面对人生的诱惑时,他坚持自己的操守,把这一切视为过眼云烟,有着常人所沒有的追求,身上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一个有见识的人能见人之未见,知人之所未知,言人之所不能言,善于发现问題,并能解决问題。有着独特的见解,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流于平庸。以博览群书为根基,以丰富的阅历为铺垫,以深刻的思想为酵母,从思考中过滤出精华。事实证明,能够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一般都是有远见卓识之人。

    被誉为“营销凤凰”的董明珠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裔女企业家”、“全球商界女强人50强”等称号。在这些传奇的背后,是女强人的远见卓识在引领着董明珠本人与格力电器迈向一个又一个的台阶。

    董明珠36岁南下打工,在1990年进入格力时根本不知道营销为何物。但她凭借自己的坚毅和“难缠”,连续40天追讨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故事。

    在格力内部曾出现过一次严重危机。当部分骨干业务员突然“集体辞职”时,董明珠却顶住了诱惑,坚决留在格力,被全票推选为公司经营部部长,可谓受命于危难之时。1996年,空调业凉夏血战。已升为销售经理的董明珠宁可让出市场也不降价,她带领23名营销业务员奋力迎战国内一些厂家成百上千人的营销队伍。8月31日,她宣布拿出1亿元利润的2%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促使该年格力销售增长17% ,首次超过春兰。

    董明珠就像一枚炫彩的陀螺,在她的人生轨迹中不停旋转,每一次压力、每一次挑战、每一次认可都是她旋转的动力,在她的字典里沒有“认输”两个字,她执着地坚持一个信念,只要尽本分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就绝不会失败。

    参加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发言时,董明珠表示:要赢得世界市场的认同,就必须拥有领先他人的核心技术。从某种意义上來说,如果沒有核心科技,就很难树立起整个国家产业具有长久竞争力的形象。

    格力就是这样在总裁董明珠的带领下一步又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空调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多年來,格力集团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发展,以高新产品占领市场”的发展思路,以新产品、新技术主打市场。以“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的企业精神,立足发挥现有优势,加快发展速度,使格力发展成为世界的格力。同时,格力电器在技术、营销、服务和管理等创新领域硕果累累,深情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个女人用她的努力、坚毅、执著、顽强与远见卓识写下的传奇。格力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飞跃,离不开董明珠的智慧与见识。人们常用“头发长、见识短”來形容女性,但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实力颠覆了这一看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