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二)
西儿一字不落地把《塔古音》咒语告诉了师父,并郑重地请师父在咒语约定的时间,在西藏阿里冈
仁波钦峰对着内蒙鄂尔多斯成吉思汗灵魂的方向吹响孜珠寺那具万年的海螺。
丁真活佛的眼神中透出一种光芒,他目光炯炯地环顾着大家,坚定地说:“孜珠寺的海螺,可以给
予吉祥光耀,消除人类的业力,启发一切阴阳的能量之源,是我们的祖师辛饶佛的牙齿变化而來。据说
一共有四个海螺,孜珠寺仅剩一只,这是寺庙的镇宝之物。在那一天我会拿着这只海螺吹响而起动能量
。还有一只海螺在印度,我已转告在印度修行的则西堪布帮助寻找。这是打开孜珠山无垢院水晶洞的钥
匙,寺庙那边已经知道,看到钥匙六指堪布会带你们进洞完成任务。”说着活佛递给西儿钥匙。
然后丁真活佛说:“特别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沒有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咒语也会石沉大海
,而无力回天。”责任和义务,脱不开,逃不掉,人性的自然,超我的慈悲。
逸安被活佛的气度所折服,他看过心茹写的活佛的内容,也读过活佛的书,他有很多问題要跟丁真
活佛探讨。在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这种气氛下他大胆提问。
逸安:“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不真实存在的?”活佛:“世界是每一个人在古老业力投影下的
影幕,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影幕。不如说水,当我们感觉它凉时,但鱼认为愉快舒适。这是由个人业力古
老背景來决定的,说明世界本來就是无相,就可能产生很多可能现象,否则不能成为另一种相,叫玻璃
也好,叫任何名称也好,一旦确认就变成习惯性的称呼,这就类似空性的概念。世界也是一样。”逸安
:“怎样接受上师的引导?”活佛:“天天说我接受大圆满灌顶了,有多么厉害的上师给我加持是沒有
意义的,最有意义的是把佛法用到生活中。有很多人一辈子只是做一件事,但是认真而负责,就像修自
行车,只要本着责任一心一意地去做就是佛法的一种状态,佛法就是我们身上或是身边微小事物的情感
等的组合。形式不能通用在每一个人身上。人本身就是不同的,人在不断地轮回和改变中,需要当时的
正确的观点。
‘正确’只有在当时起到作用才是最正确的。”逸安:“怎样请到合适的上师?”活佛诙谐地说:
“我有一个尺寸给你,你一量就知道了。”屋里顿时哄堂大笑,严肃的气氛被打破了,西儿记录着大家
的交流。
活佛继续说:“‘货比三家’挺俗,但是很准确。寻找上师和活佛也要多去听和看,一位好的上师
和活佛将是生活和精神的正确指引和好的导师。人最大的敌人是你愤怒的心,如果沉浸在愤怒心里,你
根本沒有资格说菩提心,只是希望你们得到一点有用的。一个好的上师必须具备菩提心并落实在行动上
。”心茹:“您怎么简单解释缘分?”活佛:“到寺庙有的人说有佛缘,缘就是一种机会,你口渴了要
喝水,刚好就有水给你喝了,这就是缘分。”逸安:“怎么看待佛商品化?”活佛:“说自己修得多好
多好,那就成了推销员,总说自己的产品好。不要把佛法精神商品化,不要产生客户和产品的关系,否
则就会形成很多的隔阂,形成人与人信仰的隔阂,这样就是固执,最终导致战争。一些人上來只说寺庙
如何地艰苦,僧人如何地艰难,为的是你先给些供养。还有就是告诉人家供佛一定要多少香、多少莲花
,多少酥油灯,让游客或是施主供奉才会有大福报……这些都是一种自我的表达。习惯性的信仰是藏区
老百姓的传承,前辈人信什么,我就信什么,但是这种习惯性的信仰也被物质改变着,西藏也面临这样
的问題。佛法是为了让众生解脱的,是减少和消除隔阂的,而不是加重我们终生的物质和精神负担的。
当信仰不健康时,就形成冲突,暴力乃至战争。统治阶层把不同的法门称为宗教,是一种带有定性的统
治工具,而佛法应该是一种综合教育。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程序把很多信仰变成了一种习惯。教法不管
简单还是复杂就是针对五毒的治疗方法,不正确地或片面性地看待佛法自己就有可能混乱。”逸安:“
什么是真正的佛本意?”活佛:“真正的佛本意是‘无偿的心’沒有带有任何企图,有地位和沒地位都
沒有关系,佛是要帮助友情众生的,其实原本的人就是一个简单的众生,就是‘空’。相对中沒有绝对
,‘空’里面沒有谁好谁坏,那我们还要争什么你对我对呢?各自都是相对的,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
其实不管是教师、学生、工人、生意人这些都只是一个阶段的身份而不是本人,这只是变成了一种定义
來介绍自己,用各种身份对我的描述,变成了一种容易识别的标识而已。佛祖的看法是一种单纯的看法
,单纯的内心沒有任何企图,佛法认为用善心的方式去修庙布施供奉寺庙,帮助寺庙是可以做的,但并
不要求你,你愿意做佛祖是不会拒绝的。
佛陀不会举着牌子说‘我要建寺庙’,而是你觉得有意义建的,具备心愿就可以做,佛是被动的,
是按众生的意愿行事的。佛法不评价别人。佛法本身直接或间接讲的是一种境界和方式,境界和方式是
互通的。好比看我们的身体去买衣服,而不是看衣服不看人就去买。你不能把衣服剪小了來匹配你的瘦
小的身材,量体裁衣才是最有效的。因此佛法不拘于任何一种形式,佛法的智慧无处不在,就在世间,
众生在不断地设障碍扮演很多角色,佛法因此要用不同的形式來普渡友情众生。基督等教派以不同身份
传播不同教法,泰国的佛教也供奉不同的神灵,这里面也有很多历史背景,藏语的语系也有很多地方差
异。接受哪种传播的方式都可以,沒有必要互相排斥和忌讳,只要崇仰善的好的,要有欢喜心,随喜就
是功德,培养宽阔的思维,打破局限性。随喜很重要的,它传播的是爱和慈祥。”心茹:“和谐如何回
归?”活佛:“现在精神商品化,教育商品化。教育沒有爱心和责任心。制作教材的人、出书的人只是
想着如何让书里体现自己的心是狭隘的,只是看中自己的表达和发挥而忘却了社会和精神需要什么,根
本就沒有想过你要什么。发心是最重要的,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平和和谐就是教育的本身。如
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灾难就是资源掠夺,我们在挖空脚下的地,师父们和科学家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站稳在
地上的方法,但是地在不断地挖空下沉,我们还是会被吞进沙土覆盖的自掘的坟墓,学了那么多方法有
什么用。环境和谐才是发展。重要的是解决精神和教育。还好还沒有完全商品化,人在徘徊、在判断、
在调整、在寻求一种和谐的回归,人是聪明的,人在判断,当有威胁的时候人就会远离,因为人有认识
。
这是人类拯救自身的开始,是面临一种危机状况后的抢救。就好比拯救人类和地球的使命和责任,
也同样会让世界的人们回归和谐。”普琼:“与党性的一致,受罚的制度很重要?”活佛:“不管是哪
儿都要有制度,包括寺庙也是有制度的。人心叵测,只能用法理來治心,才能公平地去做事情,否则就
有受罚的制度來惩戒。受罚的制度很重要,这是通达的自然现象,共通法。佛教追求的也是宇宙大同、
物质和精神的和谐。为利益众生执著是好的,但要因地、因人、因时讲究方法才好,这种执著也要拿得
起放得下。放下一种教条以及执拗、极端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人带去温暖和快乐……”逸安:“
什么是潜能?”活佛:“每一个生命遇到不同的条件会发展为相应的现象,这说明每一个生命都有无穷
尽的力量,只要我们真正相信,都可以成功。只是我们被有限的因缘条件阻碍着思想,总认为只能如此
。我们的勇气不够,我们惯于屈从。我们老想就这样吧,就应该是这样,不能去越过某一点,把生命和
事情看成有限,不去超越,不给自己机会,老认为我只能这样。其实给不给自己机会的权力就在自己,
不给也能发展但是外在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这样我们对世界的
看法会比较开阔,偏见少,不绝对化,比较平衡,沒有成见地去看社会。要给自己一个目标或信念,启
动自己的内在无穷尽的前景,因为我们本身就具备这样的能量。”尼玛:“我们的旷达呢?”活佛:“
什么是旷达呢?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对任何事情永远都抱着理解
的态度去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如果只站在某一个角度,而且坚持这个角度会变成一种顽固。这种顽固
的看法形成以后给别人的感觉是僵硬的、难以接受的、不缓和的、无法理解的,这样的人很难与别人相
处,原因就是缺乏旷达。沒有烦恼、具备大慈悲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会很旷达,这样的特质很容易让别
人接受,让别人感到和蔼可亲。换句话说,具备了旷达之心,才会有大慈悲,也会沒有烦恼。”心茹:
“爱心是什么?”活佛:“真正的爱心体现在行为上,而不只是言语的方式,哪怕是一个表情,一个细
微的手势,都表现了爱心。爱心沒有拒绝、回避、恐惧,而能让人感到抚慰。比如一个病人,或是一个
穷苦的人、一个肮脏衣衫槛楼的人,并不会说他很脏、手上病菌很多就千万别和他握手。有时不用说太
多话,就算是一个眼神都可以让别人感到安慰,看着对方的眼神就能给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让他感到
在这世界上并不孤独,并沒有被放弃,这都是爱的体现。如果对一个病人或者很脆弱的人來说,我只是
高高在上的,好像不能接触,那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所谓的爱心就像用绸缎包裹的宝物放在别人碰
不到的高处,像富人的珍宝放在保险箱中,直到年华苍老自己也沒用过、别人也沒看过,一辈子就放着
;又或是像长在悬崖上的果树,每年硕果累累,可是对谁都沒有利益。这样的爱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逸安:“怎样理解宽容?”活佛:“事物本身展现着自然原始的状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來看待它。不
能彼此攻讦。就像水一样,人类看水,是可以止渴、洗涤的东西,而鱼当水是家、可以在里面自由生活
。我们不能要求鱼一定把水看成饮料,相反也不能要求人类把它看成家和生存的环境。宽容其实就是这
样。我们甚少给自己一个宽容的立足点,只是坚持着自己一个很狭小的观点,坚持着自己狭窄思想和个
人观点,坚持这个狭小的观点,我某一天会疯掉。因为要接触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观点在冲突,如
果不宽泛一点的话自己的观点会受到打击,受到挫折,有可能最后变成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
对的还是错的,再也找不出自己的观点來。
直到遇到人生挫折,突然的改变所面临的选择给我们极大的压力,我们才不得不选择宽容,不得不
从狭窄的思想和个人的观点里走出來。”普琼:“如何理解无欲无求呢?”活佛:“如果按一般人的习
惯去理解无欲无求,石头或木头就成了最高境界了!在我面前的杯子就是最高境界的,我们都不如这杯
子,因为它无欲无求,它从來沒求过我向里面加水,也从來沒要求我把它放在什么样的桌子上,我可以
把它放在价值连城的雕花桌子上,也可以把它丢在垃圾堆上,都可以,它从來沒有要求什么。真正的无
欲无求是一种平衡的态度,不过于向往,不过于索求,不过于拒绝又不过于接受,只是坦然地面对,对
一切存在的不拒绝,对不存在的不刻意追求,这就是无欲无求。”逸安:“如何解决患得患失的压力?
”活佛:“永远抱着患得患失的态度,经常和自己较劲,自然常受挫折。有个故事:有一小只猫,它的
朋友对它说‘你能抓到自己的尾巴的话,就能抓到幸福和快乐了。’于是小猫每天试着去抓,可都不行
。一天它伤心地问妈妈:‘是不是我这一辈子都得不到快乐和幸福?’妈妈问:‘为什么呢?’小猫说
:‘我一直抓不到自己的尾巴。’妈妈笑道:‘为什么一定要抓住它呢?你向前走快乐和幸福不就会跟
着你嘛?’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我们不一定要抓住快乐,因为快乐随处存在,快乐从來沒有放弃过
我们,可我们非要和已经拥有的东西较劲,非要抓在手里,因此快乐离我们越來越远,因为我们感受不
到它,因为我们在和它较劲。过自己的生活,向前走,做该做的事情,快乐幸福自然存在,不需要非得
抓住它,就像小猫的尾巴一样,它就在我们身上,就在当下,可是抓不到。”逸安:“如何看待免疫或
是障碍?”活佛:“很多人做事情沒有耐心,要求极多,不符合要求的就不是他要接触的人和事物,就
不满意,因此适合他的机会很少。这样子要求太多了,就像一个沒有免疫力的人,和他接触的人要绝对
健康,必须连感冒都沒有,连细菌都沒有,有一点细菌病毒的人都不适合接触,所处的空间必须是无菌
的,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出了这个门就马上受到伤害,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外在的原因吗?不是,而是
自己本身过多的条件障碍才使你变成这样……”丁真活佛开释着他的智慧心语。僧人端來了清茶,每个
人都缓缓地品尝着。
甘露般的话语,犹如生命的泉水。
门口已经站了一些藏族老人了。活佛慈祥地招呼他们进來,老人们弓着腰,眯着湿润的红眼睛,深
深地磕着长头,那么敬仰。活佛始终保持着那种悦然的微笑,不张不扬,用平易的亲和力感动着在场的
每个人。老人们谦卑地捧着哈达献给他们尊敬的活佛,活佛给予了他们灌顶的高贵礼节。他们圆满地走
了。
时间不早了,阳光开始西去,为了赶回昌都行署,普琼提醒着大家。心茹带着愿望而來,她郑重地
站在丁真活佛面前,虔诚而恭敬地请求:“丁真活佛,我今天想皈依您,让您成为我敬仰的上师來开悟
我,可以吗?”活佛欣然接受,他让僧人拿來皈依仪式用的法器。心茹跪在用土夯实的地上,双手合十
,微低着头。活佛沒有立刻开始,似乎等待着前世另一位弟子的回归。西儿知道是谁,她把眼神投向了
他。
逸安站了起來,恭敬地站在活佛面前,他慎重地问道:“丁真活佛,皈依有什么要求吗?”活佛安
详而和蔼地说:“沒有刻意的要求,只要心存善良就可以。”逸安突然跪在活佛面前,他挨着心茹。心
茹惊呆了,很快她的眼里有了感动的泪水,她看着逸安,两个人的心灵产生着共鸣。逸安冲心茹笑了一
下,然后用手抚摸了左手腕上一直带着的佛珠。
屋里安静了下來,堪布们、僧人们、陪同的人、门口的藏族信众他们见证着这对夫妻的缘分与信念
。皈依的仪式在活佛手摇法铃的声音中开始,感动而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活佛浑厚而悠扬的嗓音传诵
着真言、咒语和经文。
屋里有了低泣的声音,在活佛宽宏的唱经中荡开來,是心茹控制不住的哭泣,这么多年,心茹沒有
让内心如此敞亮地哭泣过,如此释然地放下过。就像找到了心灵的家,虔诚的信念犹如滔滔之水贯穿,
那种霍然的空与执著的放下,是那么地亲和。每个人都经历了人生中的考验和经历,在伟大而亲和的上
师面前全部倒了出來。心茹由抽泣到掩面痛哭,最终匍匐在地上嚎啕大哭,上师念诵的经文陪伴着,与
哭泣一起抑扬顿挫。逸安的眼睛也湿润了,奶奶信佛的样子出现在他的眼前。冥冥之中的安排,让他真
正开启了佛性。
法铃再次响起。空旷而灵动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屋子里,穿透在每个人的心灵上,收去杂念与污浊
,重新灌进了洁净的力量。丁真上师接起了三条哈达,第一条黄底上印有八宝吉祥图案,第二条纯红色
,第三条金黄。它们代表着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功德圆满。丁真上师将法器放在第一条哈达上,将哈
达抛向了逸安和心茹,两个人分别用双手接住了心灵的彩虹。丁真上师、心茹、逸安拉起的哈达组成了
一个圆,不是那么的圆,依然有皱褶和扭曲,但是毕竟是朝着圆通的方向集结,是众生的力量,是每个
人坚持的信念与纯净的开始。
然后上师俯下身子,用神圣的力量和法力,通过他宽厚的手掌给心茹和逸安灌顶。头是灵魂的集聚
地,心灵的互动之所,高僧大德的上师们和活佛们用他们修行的正果传递着宇宙正义的能量。天边剩下
不多的晚霞,辉映在连绵的群山上,一个安然的傍晚,西儿他们恋恋不舍地和丁真师父步出藏式小楼,
站在山顶开阔的平台上,准备告别。外面的信众看到活佛,都跑过來让活佛摸顶,男女老少都恭恭敬敬
地弯着腰,活佛一个一个给予关爱,他始终保持着那种亲和的微笑。从不拒绝,从不傲慢,从不伪善,
高僧大德的魅力也许就是在这种平易和平和中超脱自我和众生吧。
车子在眷恋中离开了丁真师父,耳边还响着他的祝福。
由于昌都雨季的路面泥泞而打滑,再加上修路,晚上肯定是赶不到昌都行署所在地了。天已经伸手
不见五指,除了越野车的灯光,在漆黑中微弱地撑起光明外,一切都是那么地无法捉摸。山里的各种声
音,有些诡异。普琼决定在路过的查亚县卓玛温泉休息,明天一大早向昌都政府所在地进发。夜里十一
点半,愉快包裹着一路灰尘的疲惫,大家贴着冒着热气的温泉,进入到简陋的小宾馆。此时是夏季,但
是昌都晚上寒冷潮湿,大家都沒有洗漱就和衣而睡。
早上还沒有睡醒,西儿的敲门声就叫醒了逸安和心茹。两个人从半失眠状态中醒來,掀开预热沒多
久的潮湿被子,伸了个懒腰。大家简单的洗漱后,向昌都行署所在地进发。
路上逸安调侃着内地的思潮:“草根饭局的核心在于饭,精英饭局的核心在于局,名人饭局的核心
在于名人。沒有癞蛤蟆,天鹅也会寂寞。”“说话是一种态度,并不一定代表事实。”“还有世界上最
厉害的人是实践的人。讲一个故事,土匪和射击教练的枪法,等射击教练摆好角度,早被无知的土匪凭
着感觉灭了。”普琼聊起了“大丈夫””和“老实人”的问題。
普琼坦然地说道:“西藏有一种说法,说一个大丈夫的心里,可以像天空一样,容得下刀剑自如挥
洒,一个小人的心里,别说别人,连自己都容不下。我们这种净化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还有责任,
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周围人都可以产生影响。”他继续着:“如果你能找人來代替老实人,那老实人
就少了,可是找不出谁能代替老实人,说明这个社会老实人还是多。”两个世界两种对话,西儿想起了
好友的话:西藏是另外一个世界,任何的事情和人都能平淡和谐,这里与世无争,为那个世界的人祝福
平安。
司机尼玛沉闷憨厚,一直听着大家的畅谈,有兴趣了,侧眼关注一下,又继续专心地驾驶了。白色
的棉布手套在长途中提醒着司机的注意力,在车子放水的地方总能看到提神的饮料。西藏的司机们都很
辛苦,常年跟着任务奔走在艰苦而又漫长的路上,高原上缺氧的长途跋涉,这些藏族司机承担着重要的
责任,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是他们用一颗普通的心站好着自己的岗位。
车子开过一段陡一点的上坡,顺着下去,这时前面有一位穿着红色体恤衫的藏族小伙子开着手扶拖
拉机吃力地从那边上坡。车上许多大块而沉重的石头,压着拖拉机。终于拖拉机车头一歪,再也上不去
了,颓废地任由发动机“嘣嘣”地颤抖,搁置在斜坡上。藏族小伙子竭尽力气控制着车头,不让拖拉机
打滑退下去而翻车。
心茹和逸安都看到了,他们的心里同情着那个藏族小伙子,心里发蒙,西儿在小睡。尼玛突然把车
靠边停了下來,他沒有说什么,快速地跃出车子,普琼也跳下了车。他们跑到那个小伙子旁边,尼玛二
话沒说跳到拖拉机车头上,使劲用自己身体的重心和有力的双手帮着小伙子压住车头,让小伙子坐到拖
拉机上发动马力再次尝试。普琼把着手扶拖拉机一侧把手,用尽力量往上推着。终于手扶拖拉机在三个
人的努力下“嘟嘟嘟”缓慢地爬上了坡,平稳地停在高处。尼玛和普琼沒有拍打沾上机油的衣服,冲坐
在拖拉机上向他们表示感谢的小伙子挥了挥手,示意他走,直到看着小伙子顺利地下坡。
逸安和心茹心里被教育和感动着,多么纯朴的民风。尼玛和普琼看着拖拉机下坡,松了口气返回了
车里,车里藏族欢快的歌曲依然悦耳,都像沒有发生过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和随意,沒有解释,
沒有炫耀。逸安拧开了矿泉水,递给了两位老实人。
车子继续赶路,在澜沧江西岸他们路过了我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海拔最高、经度最西的一处新石器时
代遗址--卡若遗址,这也是西藏自治区发现的第一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展示了四五千年前昌都一带灿
烂的原始文明。
普琼让尼玛把车停下來,他带着逸安和心茹简单参观了一下遗址。“卡若”,康语方言,“城堡”
的意思,这里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村落和城堡。有些坑坑洼洼的地,雨水冲刷后依然可以看到隐约的草
拌石墙,还有淤泥中可分辨出的卵石墙地穴。这就是卡若先民生活的遗迹。
站在这古朴而凝重的遗址旁,普琼指着遗址的石墙房屋、石砌道口、圆石台、石元圈等解释着:“
卡若遗址大量采用石块为建筑材料,并出现了炉灶。你们看在半地穴房屋中有‘井栏式’木结构出现,
具有典型的地方性。有研究者认为,卡若先民的地面建筑,是藏族传统碉房的前身。”指着挖掘出的物
品,普琼继续讲解:“从生产工具上看,卡若遗址已经表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仍以打制石器
为主,磨制石器以半月形石刀为代表,陶器均为夹砂陶制的小平底器,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与中
原地带新石器文化的三足器、圈足器不同。
“这是从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残存的孢粉、栽培作物与兽骨,从对它们的分析、鉴定來看当时昌都一
带气候比较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各种蕨类、草木植物、麻黄、珍禽异兽等。距今约五千年前,
卡若先民就已经种植作物谷子,饲养适应性强的家畜猪等,同时狩猎狐、青羊、马鹿作为补充,说明昌
都一带已进入了农牧社会。卡若文化也反应了当时昌都一带氏族公社的一般境况,先民们开始了原始的
纺织,并有了爱美的观念及初步的装饰艺术;另外在饮食方面是禁食鱼的。从遗址发现的原产地在海南
的穿孔的贝壳,说明当时部落之间的交流尽管是间接的但已经达到了很远的地方……”普琼有些意犹未
尽,但他还是控制了时间。因为昌都行署的领导还在病床上,等着他们的到來。
车子终于开进了昌都行署所在地。“昌都”是藏语。昌,水也。都,交岔汇合。“昌都”就是“二
水汇合口”。从唐古拉山北面流來的昂曲河和扎曲河,把红色的岩石切开,滚动着浑黄的波涛,在这里
汇合为澜沧江。
澜沧江奔腾在红色的岩石和红色的沙壤中,滔滔的江水涤荡着红色的滩涂,伫立着褶皱的岩石。这
里沒有高楼大厦林立,有限的平地,渺渺炊烟,提供给当地人不需要太多奢侈的住宅。
车子驶进了医院。领导输着液,一边用手机处理着公务,他示意大家坐下。
西儿看他消瘦多了,也黑了,头发稀疏了。领导嘶哑的嗓音,已经撤裂了,有时会说不出话,只剩
下疼痛后的气闷。由于使命,西儿他们已经成了朋友。安排好事情,领导终于舒了口气,依靠在床头。
西儿介绍了逸安、心茹,他们愉快地握了手。
西儿拿出元上都相关的照片给领导解释,他调整了坐姿,认真地看着。当看到神马套上格萨尔王马
鞍的照片时,他露出了笑容。然后西儿递交了两份报告,一份是元上都的总结报告,一份是这次目的的
报告,请求政府协调。领导用沙哑的嗓音告诉西儿,会准时把莲花法宝从查杰玛大殿送到内蒙鄂尔多斯
成吉思汗陵,并会妥善安排丁真活佛到阿里吹响海螺的事宜,请大家放心。
大家沒再打扰领导的休息,回了酒店,准备明天一大早动身。
晚上普琼让逸安感受了一下藏族热闹的“三口一杯”的敬酒规矩。高挑俊美的昌都姑娘捧着银制刻
花的酒碗來到不胜酒力的逸安面前,双手捧起盛满酒的银酒碗,唱起优美动听的祝酒歌。唱完,客人必
须接过酒杯喝一口,她们添满,再喝一口,再添一下,连续三次,然后一饮而尽。当年逸安來西藏,由
于年轻和激情沒有过多的领略西藏文化,只是匆匆而过。对于“三口一杯”,以为是一碗酒分三口喝完
,不需要添酒,结果第一口青稞白酒他喝了一大半,当昌都姑娘再次斟满一碗时,他的眼睛在眼镜后闪
烁着惊异。自以为聪明的他本想快些结束品酒,结果越喝越多。终于脸色红红的逸安,微醉着被心茹送
回了酒店。
清晨,在渺渺的炊烟中,他们出发了。
那边昂曲河和扎曲河汇流处形成了一块坝地,坝地上有一宽阔的平台,台上是强巴林寺。创建时主
供强巴佛,也就是弥勒佛。这座寺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建之后在康区所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是宗
喀巴的弟子喜绕桑布于1444年修建的。古寺静静地守候在这里,护佑着。
盘山的路陡峭蜿蜒,似乎沒有尽头,一片一片的原始森林在眼前掠过。众所周知昌都的山路狭窄而
艰难,一边是悬崖,沒有很好的技术和体力是很难胜任的。有时让车都要退后到很远,找到一块稍微宽
敞些的停候带。很多天雨水不断,被冲毁的道路和桥梁,泥泞而打滑。盘山的路上,从上层往下看,常
能看到翻下去的车辆。
一辆估计不久前掉下去的蓝色卡车,已经摔碰得严重变了形。一辆车把上装扮着大把红绳的穗,座
子上包裹着藏毯小垫的摩托车,扭曲着被卡车压在了一侧。但是摩托车里改装的卡带机里,却顽强地飘
扬出“嘎雄嘎雄啦,喜雄喜雄啦……”欢快而动听的藏族歌曲。
心茹问普琼这个歌曲是什么意思。
普琼平静地说:“意思是很高兴,很快乐。这就是我们藏族对于死亡的乐观与坦然。这里很多藏族
人把摩托车当作最好的便利工具,他们喜欢把车子装扮成很热闹的样子,他们喜欢改装音响,一路听着
,唱着快乐的歌。在这些山路上骑摩托很危险,一旦遭遇了车祸,这些欢快的音乐会告诉亲人们他们的
灵魂去了极乐的天堂。所以几乎每辆摩托车都改装了放卡带的音响。每个藏族人都传承着祖辈们对于死
亡的自然、超脱而乐观的态度。”“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死亡仅仅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
过程。死不过是终止世俗的肉体而已,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灭亡的。人们视生死都是一种生活,认为在
世的时候要多行善积德,一旦离开这个世界就献身躯喂鹰或是秃鹫行善,繁衍它们的后代,让神鹰把世
俗不洁净的身躯带到高山之巅,洗除不洁与罪孽,使灵魂早日得到解脱,往生于善趣。所以除了塔葬、
火葬、水葬等,天葬是民间选择最多的一种葬仪。”西儿介绍给逸安听。
普琼接过话:“昌都沒有固定的天葬师。不像拉萨的天葬台,有专职的天葬师,昌都这里的人经常
会帮助自己关系很好的亲戚、朋友天葬。你们不信吧,我十八岁的时候就帮助亲戚天葬过,把死去人身
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來喂给鹰或是秃鹫。这是神圣的。”西儿补充道:“藏族有的地方在停放尸体处摆
上一具牛鞍或毛驴鞍,鞍上放一把扫帚。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若返回家中,看见自己躯体曾停放处已放有
鞍和扫帚,醒悟自己已离开人间,灵魂马上就会骑上鞍子,用扫帚当鞭子,直奔善趣。
“还有藏族信奉生死轮回,一个人要成佛,获取正果,进入永恒的涅槃之境,一般都要经过无数次
的轮回转生。此世为人,也许下世为狗,常无定数。因此狗也是六道轮回的一个生灵。凡有生命之物皆
为众生,生命之运动,不离三界,也许狗群中就有自己前世的某位亲人呢。”逸安听着,看着山上的寺
庙旁溜达的几条温顺的狗,有些触动。神山上、屋顶、帐篷周围,到处是飘扬的经幡。风吹动经幡,达
到诵经祈祷的目的。
车子经过挂着经幡的山顶时,前面的车子里撒出了纸制的彩色风马,飘扬在丛林、山间,念诵着平
安。西儿告诉逸安,昌都的宗教活动中,有印风马经和刻六字真言的宗教活动。风马有三种含义:一是
气数、运气,特指五行;二是风马经幡是插屋顶、山顶等高处象征运气的幡;三是偶尔也指“达久”或
“拉则”。
“拉则”是位于藏族地区山顶上插风马的石垛台,即蒙古族崇拜的“敖包”。新年中撒风马象征着
风调雨顺,远门时在高山上撒风马纸,祈祷一路顺风。
中午时分,尼玛将车子停在了山谷中流水的小溪旁,厚实的草垫子成了天然的毯子。普琼从后备箱
拿出发面饼子、自制的辣椒酱、风干牦牛肉、几根黄瓜、几瓶西藏冰川矿泉水放在草垫子上。大家围坐
在一起,吃简单的午餐。
风和日丽,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强烈的光照,慷慨地照耀着小憩的他们。倒挂金钟的艳黄色像
灯笼一样的花,一串串地挂在枝头开放。紫色、蓝色、红色满地的野花,排排簇拥着盛开在溪畔、山坡
上。逸安、心茹、西儿跟着普琼和尼玛,在冰凉的溪水里把毛巾沾湿,美美地擦着脸和脖子,洁净而清
爽。小憩时尼玛两手枕着头躺在斜坡的草地上,沒有躲避耀眼的阳光。
这里的草还是很高的,侧面远些看不到尼玛的身子。原始而自然的温床,心茹和逸安也躺在了茸茸
的草地上,沐浴着阳光,不再避讳骄阳的火热,如同藏族人一样地坦然,他们不禁感叹:“西藏太美了
,这么高而坚挺的草,居然柔软而不扎人,西藏的环境还是保护得很好的。太舒服了。在西藏心不累,
在内地心累。”这里高原缺氧,人们更活在一种平和而珍惜的心态中,尊重和保护成了真正意义的主題
。简单地活下來,健康地活下來,成为在这里追求的极致。
普琼嘴里嚼着一根青草,坐了起來:“四五年前这草比现在高多了,坐着都可以遮挡住一半以上的
身子。这几年环境破坏得厉害,全球变暖,异常的气候也影响着西藏。这草就能看出來。”普琼叼着草
,看着远方,叹了口气。“我也经常到大城市出差,不知为什么就是适应不了城市的节奏和烦躁,就希
望赶快办完事情回西藏。虽然你们都说一辈子在西藏对心脏恐怕有问題,但我们藏族人祖祖辈辈都是在
西藏生老病死,转世轮回,谁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适应西藏才是根本。我们这里人朴实、热情,更
尊重西藏自然的养育之恩。给我们再好的伙食,不管穷人富人,大家每天都会吃糌粑。但是现在商品意
识也在冲击纯朴的西藏,我真不希望世界的同化。一路上,你们看我们这里的日常生活犹如田园诗歌一
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淡、恬静。有时我们会邀请好友或是家人到景色好的环境中,会餐、聊
天、喝喝酒、打打牌,去耍坝子。一辈子多爱护家乡,多帮助别人,然后简单地安排好家人,最后剩下
天葬了,这就是我们藏族人。”听到这儿,大家都坐了起來,脑海中穿越了一种思考,让人坐不住。
收拾完草坪上的垃圾,车子继续赶路,往类乌齐开去。
终于盘过了绿草满坡、青松翠柏的山,车子驶上了昌都去往拉萨的公路。前面出现了九个一步一叩
首,沿着公路往拉萨虔诚地磕长头的男青年。他们穿着便装,每个人都穿着一件白色的围裙,手上套着
搓地用的木板。再前面,离他们有一定距离,两个藏族人卖力地推着两个木车往前走着,车里是这些青
年人的给养。
“最令人感叹不已的就是这些磕长头朝圣的人,冰天雪地,风雨无阻,一步一长头,用自己的身体
丈量着朝圣之路的每寸土地。据说从昌都到拉萨的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这样磕头前往,大约需要六个多
月的时间,这是多么虔诚呀。光练习体力和动作,在家里都要磕两个月。他们一直就这样磕到拉萨的大
昭寺,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一种信念,到那儿烧个香,转转经,拜拜佛就了了心愿。
他们很艰苦地风餐露宿。路上给养不够了,所有经过的藏族人都会布施给他们吃的和用的。有时路
上会有人死去,其他人把他天葬,然后继续前行。沒有悲伤,因为这是幸福的天堂路。”西儿尊敬地看
着这些藏族青年。
当车子靠近这些青年人,心茹让尼玛停车,他们下了车。心茹用她的相机记录了这些藏族人布满灰
尘的头发和脸庞,记录了他们沾上泥土的衣服和鞋子,记录了他们风雨日晒后略显粗糙的皮肤中,那黑
白分明纯净的眼睛和雪白而健康的牙齿。手板搓地的“啪啪”声停止了,磕长头的青年们憨厚而朴实地
站了起來,有些腼腆地咧着嘴冲他们笑着,真诚而友好。其中两个人拿掉手中的搓板,向他们挥起了手
,一个接一个,最后所有的人都互相挥起了手。灰尘和泥土阻挡不了那些圣洁的心灵,地域和文化阻挡
不了那些人性的表达。
车子开走了,这些磕长头的藏族人的身影在渐渐远去,青翠的牧草铺开在公路的两侧,如同为他们
铺起着生命之梯。车子再快,也沒有心灵飞跃到目的地快速与稳定。这也是一种心灵和谐的量子动力,
让他们坚持不懈地为着他们的信念而爆发着巨大的力量。
一路上逸安体会着,思考着,他的内心起着变化。哪怕是一小步的进步和开阔,心茹和西儿也会欣
慰。
逸安喝下一口矿泉水,扭过头问心茹:“什么是佛?”心茹沉思了几秒,回答道:“佛,很多人对
佛认识很模糊,想象中类似神灵的感觉。给你讲个故事,一个村子发生了洪水,一个非常信仰佛的人爬
到屋顶等着佛來救他。他认为佛应该是带着光环,甚至驾着云雾而來的圣者。他虔诚地祈祷。这时來了
一只木舟,是他的邻居,邻居让他上船,说第二次的洪水马上就要來了。这个人谢绝了,他说佛会來救
他。很快,第二轮洪水袭击过來,他的屋子开始倾斜。这时邻村的人驾着木船过來救他,他又婉言拒绝
,同样是等佛祖來救他。最后,更大的洪水冲过來,他的屋子倒塌了,他被卷入了洪水。就在他即将沉
入水底时,他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告诉他,‘每个人都是佛,不是迷信和神话,而是人性与佛性的共荣。
’佛是与人相近的觉悟质,非常高的智慧生活,具备积极的总结能力,是因人而教的。这个人是个什么
样的人,他就以适合他的方式讲法,以众生的意思讲授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是根本。”“求佛的意义又
是什么?”逸安接着问。
“求佛的时候,很多人心念太重,有种凌驾在佛上的感觉。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祈祷,所想的是归属
的问題。供果是恭敬心,意识形态。求的很多,都是供自性佛,如果求佛沒有带给你智慧,还求什么佛
,只是一种形式代表而已。拜佛更多的意念是要给自己自我控制和警醒,加上人心的意念和意识场。比
如顶礼佛像的拜佛是有意念场的,生物能信息场,当几方意念形成共鸣,共振核磁,频点振动,波段振
动,细胞能产生,加持,放射出的是一个频点波段,达成很强的欲望场。此时的欲望是正向的、积极的
,用以克制凌驾在佛上的固化的心和行为,最终达成习惯性的意念场,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如同藏族人
民拜佛求佛都是先求家园的美好,才是家人的平安。所以你能看到和知道,在青藏高原如此高海拔和缺
氧的地方,居然会有那么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存活下來,居然会有这么多世界罕见的奇景保存下來。这都
是藏族人求佛后正念产生的积极而具有保护的能量场,简单地讲就是不杀生,不破坏的慈悲的佛性。”
逸安微微地点着头,尼玛关小了音乐,普琼一手拉着越野车顶蓬上的把手,一边侧着身子倾听着。
逸安继续问:“如何解释佛法?”心茹回答道:“佛法很多人更多想的是烧香,拜一拜的简单认识
。佛是人明白后可以修出來的一种正面的形式和非常高的智慧。法并不是佛创造的,是宇宙的真理,是
宇宙存在的,被千年的祖宗证明來的,以自然最恰当、最和谐的方式传承下來。佛陀是把法更好、更通
俗、更易懂地总结出來了,比如医学、诗学等等,以当时适合的方式來发展,是一种古老的不同教法叫
人天乘。不否定任何一种认识,完全接受你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说我有一个主要的教法,适合的人就听
得懂,不适合的人就听不懂。要以听者适合的方式來解读。佛法是引导性的,是一种适合。我们所谓的
做人原则尽可能按自己行走,这也是一种乘,允许存在。好比爬山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在走,
都在进步。有些是用简单的方式修,有些人是把困难、挫折转化为智慧,有些人可能仅仅念了一个符号
就可以了。”“学习佛法怎么开头?”“首先是要弄明白你需要什么?有些人可能只需要净化,有些人
可能只需要抚慰,各种不同的状况。佛沒有拒绝,众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进入佛门,都有资格。只要我
们的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结果是和谐的和善意的,怎样进來并不重要,大路小路來都一样,坐车骑车
來都一样。佛教的根本是我们一起做,而不是叫别人做。好比‘狗叫的道理’一只狗知道原因叫了,其
它的狗不知道原因也跟着叫了。这并沒有明白佛法。可能仅仅从念诵真言开始,可能仅仅愿意得到拜佛
的安抚等等,这些都是学习佛法的开始。”“供奉佛像的意义呢?”“那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安抚和有
形的、定义的力量。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力量和接受。佛像是物质的,铸刻成我们的需要,一种
现世的直观寄托。
仁波钦峰对着内蒙鄂尔多斯成吉思汗灵魂的方向吹响孜珠寺那具万年的海螺。
丁真活佛的眼神中透出一种光芒,他目光炯炯地环顾着大家,坚定地说:“孜珠寺的海螺,可以给
予吉祥光耀,消除人类的业力,启发一切阴阳的能量之源,是我们的祖师辛饶佛的牙齿变化而來。据说
一共有四个海螺,孜珠寺仅剩一只,这是寺庙的镇宝之物。在那一天我会拿着这只海螺吹响而起动能量
。还有一只海螺在印度,我已转告在印度修行的则西堪布帮助寻找。这是打开孜珠山无垢院水晶洞的钥
匙,寺庙那边已经知道,看到钥匙六指堪布会带你们进洞完成任务。”说着活佛递给西儿钥匙。
然后丁真活佛说:“特别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沒有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咒语也会石沉大海
,而无力回天。”责任和义务,脱不开,逃不掉,人性的自然,超我的慈悲。
逸安被活佛的气度所折服,他看过心茹写的活佛的内容,也读过活佛的书,他有很多问題要跟丁真
活佛探讨。在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这种气氛下他大胆提问。
逸安:“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不真实存在的?”活佛:“世界是每一个人在古老业力投影下的
影幕,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影幕。不如说水,当我们感觉它凉时,但鱼认为愉快舒适。这是由个人业力古
老背景來决定的,说明世界本來就是无相,就可能产生很多可能现象,否则不能成为另一种相,叫玻璃
也好,叫任何名称也好,一旦确认就变成习惯性的称呼,这就类似空性的概念。世界也是一样。”逸安
:“怎样接受上师的引导?”活佛:“天天说我接受大圆满灌顶了,有多么厉害的上师给我加持是沒有
意义的,最有意义的是把佛法用到生活中。有很多人一辈子只是做一件事,但是认真而负责,就像修自
行车,只要本着责任一心一意地去做就是佛法的一种状态,佛法就是我们身上或是身边微小事物的情感
等的组合。形式不能通用在每一个人身上。人本身就是不同的,人在不断地轮回和改变中,需要当时的
正确的观点。
‘正确’只有在当时起到作用才是最正确的。”逸安:“怎样请到合适的上师?”活佛诙谐地说:
“我有一个尺寸给你,你一量就知道了。”屋里顿时哄堂大笑,严肃的气氛被打破了,西儿记录着大家
的交流。
活佛继续说:“‘货比三家’挺俗,但是很准确。寻找上师和活佛也要多去听和看,一位好的上师
和活佛将是生活和精神的正确指引和好的导师。人最大的敌人是你愤怒的心,如果沉浸在愤怒心里,你
根本沒有资格说菩提心,只是希望你们得到一点有用的。一个好的上师必须具备菩提心并落实在行动上
。”心茹:“您怎么简单解释缘分?”活佛:“到寺庙有的人说有佛缘,缘就是一种机会,你口渴了要
喝水,刚好就有水给你喝了,这就是缘分。”逸安:“怎么看待佛商品化?”活佛:“说自己修得多好
多好,那就成了推销员,总说自己的产品好。不要把佛法精神商品化,不要产生客户和产品的关系,否
则就会形成很多的隔阂,形成人与人信仰的隔阂,这样就是固执,最终导致战争。一些人上來只说寺庙
如何地艰苦,僧人如何地艰难,为的是你先给些供养。还有就是告诉人家供佛一定要多少香、多少莲花
,多少酥油灯,让游客或是施主供奉才会有大福报……这些都是一种自我的表达。习惯性的信仰是藏区
老百姓的传承,前辈人信什么,我就信什么,但是这种习惯性的信仰也被物质改变着,西藏也面临这样
的问題。佛法是为了让众生解脱的,是减少和消除隔阂的,而不是加重我们终生的物质和精神负担的。
当信仰不健康时,就形成冲突,暴力乃至战争。统治阶层把不同的法门称为宗教,是一种带有定性的统
治工具,而佛法应该是一种综合教育。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程序把很多信仰变成了一种习惯。教法不管
简单还是复杂就是针对五毒的治疗方法,不正确地或片面性地看待佛法自己就有可能混乱。”逸安:“
什么是真正的佛本意?”活佛:“真正的佛本意是‘无偿的心’沒有带有任何企图,有地位和沒地位都
沒有关系,佛是要帮助友情众生的,其实原本的人就是一个简单的众生,就是‘空’。相对中沒有绝对
,‘空’里面沒有谁好谁坏,那我们还要争什么你对我对呢?各自都是相对的,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
其实不管是教师、学生、工人、生意人这些都只是一个阶段的身份而不是本人,这只是变成了一种定义
來介绍自己,用各种身份对我的描述,变成了一种容易识别的标识而已。佛祖的看法是一种单纯的看法
,单纯的内心沒有任何企图,佛法认为用善心的方式去修庙布施供奉寺庙,帮助寺庙是可以做的,但并
不要求你,你愿意做佛祖是不会拒绝的。
佛陀不会举着牌子说‘我要建寺庙’,而是你觉得有意义建的,具备心愿就可以做,佛是被动的,
是按众生的意愿行事的。佛法不评价别人。佛法本身直接或间接讲的是一种境界和方式,境界和方式是
互通的。好比看我们的身体去买衣服,而不是看衣服不看人就去买。你不能把衣服剪小了來匹配你的瘦
小的身材,量体裁衣才是最有效的。因此佛法不拘于任何一种形式,佛法的智慧无处不在,就在世间,
众生在不断地设障碍扮演很多角色,佛法因此要用不同的形式來普渡友情众生。基督等教派以不同身份
传播不同教法,泰国的佛教也供奉不同的神灵,这里面也有很多历史背景,藏语的语系也有很多地方差
异。接受哪种传播的方式都可以,沒有必要互相排斥和忌讳,只要崇仰善的好的,要有欢喜心,随喜就
是功德,培养宽阔的思维,打破局限性。随喜很重要的,它传播的是爱和慈祥。”心茹:“和谐如何回
归?”活佛:“现在精神商品化,教育商品化。教育沒有爱心和责任心。制作教材的人、出书的人只是
想着如何让书里体现自己的心是狭隘的,只是看中自己的表达和发挥而忘却了社会和精神需要什么,根
本就沒有想过你要什么。发心是最重要的,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平和和谐就是教育的本身。如
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灾难就是资源掠夺,我们在挖空脚下的地,师父们和科学家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站稳在
地上的方法,但是地在不断地挖空下沉,我们还是会被吞进沙土覆盖的自掘的坟墓,学了那么多方法有
什么用。环境和谐才是发展。重要的是解决精神和教育。还好还沒有完全商品化,人在徘徊、在判断、
在调整、在寻求一种和谐的回归,人是聪明的,人在判断,当有威胁的时候人就会远离,因为人有认识
。
这是人类拯救自身的开始,是面临一种危机状况后的抢救。就好比拯救人类和地球的使命和责任,
也同样会让世界的人们回归和谐。”普琼:“与党性的一致,受罚的制度很重要?”活佛:“不管是哪
儿都要有制度,包括寺庙也是有制度的。人心叵测,只能用法理來治心,才能公平地去做事情,否则就
有受罚的制度來惩戒。受罚的制度很重要,这是通达的自然现象,共通法。佛教追求的也是宇宙大同、
物质和精神的和谐。为利益众生执著是好的,但要因地、因人、因时讲究方法才好,这种执著也要拿得
起放得下。放下一种教条以及执拗、极端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人带去温暖和快乐……”逸安:“
什么是潜能?”活佛:“每一个生命遇到不同的条件会发展为相应的现象,这说明每一个生命都有无穷
尽的力量,只要我们真正相信,都可以成功。只是我们被有限的因缘条件阻碍着思想,总认为只能如此
。我们的勇气不够,我们惯于屈从。我们老想就这样吧,就应该是这样,不能去越过某一点,把生命和
事情看成有限,不去超越,不给自己机会,老认为我只能这样。其实给不给自己机会的权力就在自己,
不给也能发展但是外在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这样我们对世界的
看法会比较开阔,偏见少,不绝对化,比较平衡,沒有成见地去看社会。要给自己一个目标或信念,启
动自己的内在无穷尽的前景,因为我们本身就具备这样的能量。”尼玛:“我们的旷达呢?”活佛:“
什么是旷达呢?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对任何事情永远都抱着理解
的态度去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如果只站在某一个角度,而且坚持这个角度会变成一种顽固。这种顽固
的看法形成以后给别人的感觉是僵硬的、难以接受的、不缓和的、无法理解的,这样的人很难与别人相
处,原因就是缺乏旷达。沒有烦恼、具备大慈悲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会很旷达,这样的特质很容易让别
人接受,让别人感到和蔼可亲。换句话说,具备了旷达之心,才会有大慈悲,也会沒有烦恼。”心茹:
“爱心是什么?”活佛:“真正的爱心体现在行为上,而不只是言语的方式,哪怕是一个表情,一个细
微的手势,都表现了爱心。爱心沒有拒绝、回避、恐惧,而能让人感到抚慰。比如一个病人,或是一个
穷苦的人、一个肮脏衣衫槛楼的人,并不会说他很脏、手上病菌很多就千万别和他握手。有时不用说太
多话,就算是一个眼神都可以让别人感到安慰,看着对方的眼神就能给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让他感到
在这世界上并不孤独,并沒有被放弃,这都是爱的体现。如果对一个病人或者很脆弱的人來说,我只是
高高在上的,好像不能接触,那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所谓的爱心就像用绸缎包裹的宝物放在别人碰
不到的高处,像富人的珍宝放在保险箱中,直到年华苍老自己也沒用过、别人也沒看过,一辈子就放着
;又或是像长在悬崖上的果树,每年硕果累累,可是对谁都沒有利益。这样的爱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逸安:“怎样理解宽容?”活佛:“事物本身展现着自然原始的状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來看待它。不
能彼此攻讦。就像水一样,人类看水,是可以止渴、洗涤的东西,而鱼当水是家、可以在里面自由生活
。我们不能要求鱼一定把水看成饮料,相反也不能要求人类把它看成家和生存的环境。宽容其实就是这
样。我们甚少给自己一个宽容的立足点,只是坚持着自己一个很狭小的观点,坚持着自己狭窄思想和个
人观点,坚持这个狭小的观点,我某一天会疯掉。因为要接触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观点在冲突,如
果不宽泛一点的话自己的观点会受到打击,受到挫折,有可能最后变成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
对的还是错的,再也找不出自己的观点來。
直到遇到人生挫折,突然的改变所面临的选择给我们极大的压力,我们才不得不选择宽容,不得不
从狭窄的思想和个人的观点里走出來。”普琼:“如何理解无欲无求呢?”活佛:“如果按一般人的习
惯去理解无欲无求,石头或木头就成了最高境界了!在我面前的杯子就是最高境界的,我们都不如这杯
子,因为它无欲无求,它从來沒求过我向里面加水,也从來沒要求我把它放在什么样的桌子上,我可以
把它放在价值连城的雕花桌子上,也可以把它丢在垃圾堆上,都可以,它从來沒有要求什么。真正的无
欲无求是一种平衡的态度,不过于向往,不过于索求,不过于拒绝又不过于接受,只是坦然地面对,对
一切存在的不拒绝,对不存在的不刻意追求,这就是无欲无求。”逸安:“如何解决患得患失的压力?
”活佛:“永远抱着患得患失的态度,经常和自己较劲,自然常受挫折。有个故事:有一小只猫,它的
朋友对它说‘你能抓到自己的尾巴的话,就能抓到幸福和快乐了。’于是小猫每天试着去抓,可都不行
。一天它伤心地问妈妈:‘是不是我这一辈子都得不到快乐和幸福?’妈妈问:‘为什么呢?’小猫说
:‘我一直抓不到自己的尾巴。’妈妈笑道:‘为什么一定要抓住它呢?你向前走快乐和幸福不就会跟
着你嘛?’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我们不一定要抓住快乐,因为快乐随处存在,快乐从來沒有放弃过
我们,可我们非要和已经拥有的东西较劲,非要抓在手里,因此快乐离我们越來越远,因为我们感受不
到它,因为我们在和它较劲。过自己的生活,向前走,做该做的事情,快乐幸福自然存在,不需要非得
抓住它,就像小猫的尾巴一样,它就在我们身上,就在当下,可是抓不到。”逸安:“如何看待免疫或
是障碍?”活佛:“很多人做事情沒有耐心,要求极多,不符合要求的就不是他要接触的人和事物,就
不满意,因此适合他的机会很少。这样子要求太多了,就像一个沒有免疫力的人,和他接触的人要绝对
健康,必须连感冒都沒有,连细菌都沒有,有一点细菌病毒的人都不适合接触,所处的空间必须是无菌
的,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出了这个门就马上受到伤害,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外在的原因吗?不是,而是
自己本身过多的条件障碍才使你变成这样……”丁真活佛开释着他的智慧心语。僧人端來了清茶,每个
人都缓缓地品尝着。
甘露般的话语,犹如生命的泉水。
门口已经站了一些藏族老人了。活佛慈祥地招呼他们进來,老人们弓着腰,眯着湿润的红眼睛,深
深地磕着长头,那么敬仰。活佛始终保持着那种悦然的微笑,不张不扬,用平易的亲和力感动着在场的
每个人。老人们谦卑地捧着哈达献给他们尊敬的活佛,活佛给予了他们灌顶的高贵礼节。他们圆满地走
了。
时间不早了,阳光开始西去,为了赶回昌都行署,普琼提醒着大家。心茹带着愿望而來,她郑重地
站在丁真活佛面前,虔诚而恭敬地请求:“丁真活佛,我今天想皈依您,让您成为我敬仰的上师來开悟
我,可以吗?”活佛欣然接受,他让僧人拿來皈依仪式用的法器。心茹跪在用土夯实的地上,双手合十
,微低着头。活佛沒有立刻开始,似乎等待着前世另一位弟子的回归。西儿知道是谁,她把眼神投向了
他。
逸安站了起來,恭敬地站在活佛面前,他慎重地问道:“丁真活佛,皈依有什么要求吗?”活佛安
详而和蔼地说:“沒有刻意的要求,只要心存善良就可以。”逸安突然跪在活佛面前,他挨着心茹。心
茹惊呆了,很快她的眼里有了感动的泪水,她看着逸安,两个人的心灵产生着共鸣。逸安冲心茹笑了一
下,然后用手抚摸了左手腕上一直带着的佛珠。
屋里安静了下來,堪布们、僧人们、陪同的人、门口的藏族信众他们见证着这对夫妻的缘分与信念
。皈依的仪式在活佛手摇法铃的声音中开始,感动而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活佛浑厚而悠扬的嗓音传诵
着真言、咒语和经文。
屋里有了低泣的声音,在活佛宽宏的唱经中荡开來,是心茹控制不住的哭泣,这么多年,心茹沒有
让内心如此敞亮地哭泣过,如此释然地放下过。就像找到了心灵的家,虔诚的信念犹如滔滔之水贯穿,
那种霍然的空与执著的放下,是那么地亲和。每个人都经历了人生中的考验和经历,在伟大而亲和的上
师面前全部倒了出來。心茹由抽泣到掩面痛哭,最终匍匐在地上嚎啕大哭,上师念诵的经文陪伴着,与
哭泣一起抑扬顿挫。逸安的眼睛也湿润了,奶奶信佛的样子出现在他的眼前。冥冥之中的安排,让他真
正开启了佛性。
法铃再次响起。空旷而灵动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屋子里,穿透在每个人的心灵上,收去杂念与污浊
,重新灌进了洁净的力量。丁真上师接起了三条哈达,第一条黄底上印有八宝吉祥图案,第二条纯红色
,第三条金黄。它们代表着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功德圆满。丁真上师将法器放在第一条哈达上,将哈
达抛向了逸安和心茹,两个人分别用双手接住了心灵的彩虹。丁真上师、心茹、逸安拉起的哈达组成了
一个圆,不是那么的圆,依然有皱褶和扭曲,但是毕竟是朝着圆通的方向集结,是众生的力量,是每个
人坚持的信念与纯净的开始。
然后上师俯下身子,用神圣的力量和法力,通过他宽厚的手掌给心茹和逸安灌顶。头是灵魂的集聚
地,心灵的互动之所,高僧大德的上师们和活佛们用他们修行的正果传递着宇宙正义的能量。天边剩下
不多的晚霞,辉映在连绵的群山上,一个安然的傍晚,西儿他们恋恋不舍地和丁真师父步出藏式小楼,
站在山顶开阔的平台上,准备告别。外面的信众看到活佛,都跑过來让活佛摸顶,男女老少都恭恭敬敬
地弯着腰,活佛一个一个给予关爱,他始终保持着那种亲和的微笑。从不拒绝,从不傲慢,从不伪善,
高僧大德的魅力也许就是在这种平易和平和中超脱自我和众生吧。
车子在眷恋中离开了丁真师父,耳边还响着他的祝福。
由于昌都雨季的路面泥泞而打滑,再加上修路,晚上肯定是赶不到昌都行署所在地了。天已经伸手
不见五指,除了越野车的灯光,在漆黑中微弱地撑起光明外,一切都是那么地无法捉摸。山里的各种声
音,有些诡异。普琼决定在路过的查亚县卓玛温泉休息,明天一大早向昌都政府所在地进发。夜里十一
点半,愉快包裹着一路灰尘的疲惫,大家贴着冒着热气的温泉,进入到简陋的小宾馆。此时是夏季,但
是昌都晚上寒冷潮湿,大家都沒有洗漱就和衣而睡。
早上还沒有睡醒,西儿的敲门声就叫醒了逸安和心茹。两个人从半失眠状态中醒來,掀开预热沒多
久的潮湿被子,伸了个懒腰。大家简单的洗漱后,向昌都行署所在地进发。
路上逸安调侃着内地的思潮:“草根饭局的核心在于饭,精英饭局的核心在于局,名人饭局的核心
在于名人。沒有癞蛤蟆,天鹅也会寂寞。”“说话是一种态度,并不一定代表事实。”“还有世界上最
厉害的人是实践的人。讲一个故事,土匪和射击教练的枪法,等射击教练摆好角度,早被无知的土匪凭
着感觉灭了。”普琼聊起了“大丈夫””和“老实人”的问題。
普琼坦然地说道:“西藏有一种说法,说一个大丈夫的心里,可以像天空一样,容得下刀剑自如挥
洒,一个小人的心里,别说别人,连自己都容不下。我们这种净化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还有责任,
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周围人都可以产生影响。”他继续着:“如果你能找人來代替老实人,那老实人
就少了,可是找不出谁能代替老实人,说明这个社会老实人还是多。”两个世界两种对话,西儿想起了
好友的话:西藏是另外一个世界,任何的事情和人都能平淡和谐,这里与世无争,为那个世界的人祝福
平安。
司机尼玛沉闷憨厚,一直听着大家的畅谈,有兴趣了,侧眼关注一下,又继续专心地驾驶了。白色
的棉布手套在长途中提醒着司机的注意力,在车子放水的地方总能看到提神的饮料。西藏的司机们都很
辛苦,常年跟着任务奔走在艰苦而又漫长的路上,高原上缺氧的长途跋涉,这些藏族司机承担着重要的
责任,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是他们用一颗普通的心站好着自己的岗位。
车子开过一段陡一点的上坡,顺着下去,这时前面有一位穿着红色体恤衫的藏族小伙子开着手扶拖
拉机吃力地从那边上坡。车上许多大块而沉重的石头,压着拖拉机。终于拖拉机车头一歪,再也上不去
了,颓废地任由发动机“嘣嘣”地颤抖,搁置在斜坡上。藏族小伙子竭尽力气控制着车头,不让拖拉机
打滑退下去而翻车。
心茹和逸安都看到了,他们的心里同情着那个藏族小伙子,心里发蒙,西儿在小睡。尼玛突然把车
靠边停了下來,他沒有说什么,快速地跃出车子,普琼也跳下了车。他们跑到那个小伙子旁边,尼玛二
话沒说跳到拖拉机车头上,使劲用自己身体的重心和有力的双手帮着小伙子压住车头,让小伙子坐到拖
拉机上发动马力再次尝试。普琼把着手扶拖拉机一侧把手,用尽力量往上推着。终于手扶拖拉机在三个
人的努力下“嘟嘟嘟”缓慢地爬上了坡,平稳地停在高处。尼玛和普琼沒有拍打沾上机油的衣服,冲坐
在拖拉机上向他们表示感谢的小伙子挥了挥手,示意他走,直到看着小伙子顺利地下坡。
逸安和心茹心里被教育和感动着,多么纯朴的民风。尼玛和普琼看着拖拉机下坡,松了口气返回了
车里,车里藏族欢快的歌曲依然悦耳,都像沒有发生过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和随意,沒有解释,
沒有炫耀。逸安拧开了矿泉水,递给了两位老实人。
车子继续赶路,在澜沧江西岸他们路过了我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海拔最高、经度最西的一处新石器时
代遗址--卡若遗址,这也是西藏自治区发现的第一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展示了四五千年前昌都一带灿
烂的原始文明。
普琼让尼玛把车停下來,他带着逸安和心茹简单参观了一下遗址。“卡若”,康语方言,“城堡”
的意思,这里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村落和城堡。有些坑坑洼洼的地,雨水冲刷后依然可以看到隐约的草
拌石墙,还有淤泥中可分辨出的卵石墙地穴。这就是卡若先民生活的遗迹。
站在这古朴而凝重的遗址旁,普琼指着遗址的石墙房屋、石砌道口、圆石台、石元圈等解释着:“
卡若遗址大量采用石块为建筑材料,并出现了炉灶。你们看在半地穴房屋中有‘井栏式’木结构出现,
具有典型的地方性。有研究者认为,卡若先民的地面建筑,是藏族传统碉房的前身。”指着挖掘出的物
品,普琼继续讲解:“从生产工具上看,卡若遗址已经表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仍以打制石器
为主,磨制石器以半月形石刀为代表,陶器均为夹砂陶制的小平底器,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与中
原地带新石器文化的三足器、圈足器不同。
“这是从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残存的孢粉、栽培作物与兽骨,从对它们的分析、鉴定來看当时昌都一
带气候比较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各种蕨类、草木植物、麻黄、珍禽异兽等。距今约五千年前,
卡若先民就已经种植作物谷子,饲养适应性强的家畜猪等,同时狩猎狐、青羊、马鹿作为补充,说明昌
都一带已进入了农牧社会。卡若文化也反应了当时昌都一带氏族公社的一般境况,先民们开始了原始的
纺织,并有了爱美的观念及初步的装饰艺术;另外在饮食方面是禁食鱼的。从遗址发现的原产地在海南
的穿孔的贝壳,说明当时部落之间的交流尽管是间接的但已经达到了很远的地方……”普琼有些意犹未
尽,但他还是控制了时间。因为昌都行署的领导还在病床上,等着他们的到來。
车子终于开进了昌都行署所在地。“昌都”是藏语。昌,水也。都,交岔汇合。“昌都”就是“二
水汇合口”。从唐古拉山北面流來的昂曲河和扎曲河,把红色的岩石切开,滚动着浑黄的波涛,在这里
汇合为澜沧江。
澜沧江奔腾在红色的岩石和红色的沙壤中,滔滔的江水涤荡着红色的滩涂,伫立着褶皱的岩石。这
里沒有高楼大厦林立,有限的平地,渺渺炊烟,提供给当地人不需要太多奢侈的住宅。
车子驶进了医院。领导输着液,一边用手机处理着公务,他示意大家坐下。
西儿看他消瘦多了,也黑了,头发稀疏了。领导嘶哑的嗓音,已经撤裂了,有时会说不出话,只剩
下疼痛后的气闷。由于使命,西儿他们已经成了朋友。安排好事情,领导终于舒了口气,依靠在床头。
西儿介绍了逸安、心茹,他们愉快地握了手。
西儿拿出元上都相关的照片给领导解释,他调整了坐姿,认真地看着。当看到神马套上格萨尔王马
鞍的照片时,他露出了笑容。然后西儿递交了两份报告,一份是元上都的总结报告,一份是这次目的的
报告,请求政府协调。领导用沙哑的嗓音告诉西儿,会准时把莲花法宝从查杰玛大殿送到内蒙鄂尔多斯
成吉思汗陵,并会妥善安排丁真活佛到阿里吹响海螺的事宜,请大家放心。
大家沒再打扰领导的休息,回了酒店,准备明天一大早动身。
晚上普琼让逸安感受了一下藏族热闹的“三口一杯”的敬酒规矩。高挑俊美的昌都姑娘捧着银制刻
花的酒碗來到不胜酒力的逸安面前,双手捧起盛满酒的银酒碗,唱起优美动听的祝酒歌。唱完,客人必
须接过酒杯喝一口,她们添满,再喝一口,再添一下,连续三次,然后一饮而尽。当年逸安來西藏,由
于年轻和激情沒有过多的领略西藏文化,只是匆匆而过。对于“三口一杯”,以为是一碗酒分三口喝完
,不需要添酒,结果第一口青稞白酒他喝了一大半,当昌都姑娘再次斟满一碗时,他的眼睛在眼镜后闪
烁着惊异。自以为聪明的他本想快些结束品酒,结果越喝越多。终于脸色红红的逸安,微醉着被心茹送
回了酒店。
清晨,在渺渺的炊烟中,他们出发了。
那边昂曲河和扎曲河汇流处形成了一块坝地,坝地上有一宽阔的平台,台上是强巴林寺。创建时主
供强巴佛,也就是弥勒佛。这座寺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建之后在康区所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是宗
喀巴的弟子喜绕桑布于1444年修建的。古寺静静地守候在这里,护佑着。
盘山的路陡峭蜿蜒,似乎沒有尽头,一片一片的原始森林在眼前掠过。众所周知昌都的山路狭窄而
艰难,一边是悬崖,沒有很好的技术和体力是很难胜任的。有时让车都要退后到很远,找到一块稍微宽
敞些的停候带。很多天雨水不断,被冲毁的道路和桥梁,泥泞而打滑。盘山的路上,从上层往下看,常
能看到翻下去的车辆。
一辆估计不久前掉下去的蓝色卡车,已经摔碰得严重变了形。一辆车把上装扮着大把红绳的穗,座
子上包裹着藏毯小垫的摩托车,扭曲着被卡车压在了一侧。但是摩托车里改装的卡带机里,却顽强地飘
扬出“嘎雄嘎雄啦,喜雄喜雄啦……”欢快而动听的藏族歌曲。
心茹问普琼这个歌曲是什么意思。
普琼平静地说:“意思是很高兴,很快乐。这就是我们藏族对于死亡的乐观与坦然。这里很多藏族
人把摩托车当作最好的便利工具,他们喜欢把车子装扮成很热闹的样子,他们喜欢改装音响,一路听着
,唱着快乐的歌。在这些山路上骑摩托很危险,一旦遭遇了车祸,这些欢快的音乐会告诉亲人们他们的
灵魂去了极乐的天堂。所以几乎每辆摩托车都改装了放卡带的音响。每个藏族人都传承着祖辈们对于死
亡的自然、超脱而乐观的态度。”“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死亡仅仅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
过程。死不过是终止世俗的肉体而已,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灭亡的。人们视生死都是一种生活,认为在
世的时候要多行善积德,一旦离开这个世界就献身躯喂鹰或是秃鹫行善,繁衍它们的后代,让神鹰把世
俗不洁净的身躯带到高山之巅,洗除不洁与罪孽,使灵魂早日得到解脱,往生于善趣。所以除了塔葬、
火葬、水葬等,天葬是民间选择最多的一种葬仪。”西儿介绍给逸安听。
普琼接过话:“昌都沒有固定的天葬师。不像拉萨的天葬台,有专职的天葬师,昌都这里的人经常
会帮助自己关系很好的亲戚、朋友天葬。你们不信吧,我十八岁的时候就帮助亲戚天葬过,把死去人身
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來喂给鹰或是秃鹫。这是神圣的。”西儿补充道:“藏族有的地方在停放尸体处摆
上一具牛鞍或毛驴鞍,鞍上放一把扫帚。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若返回家中,看见自己躯体曾停放处已放有
鞍和扫帚,醒悟自己已离开人间,灵魂马上就会骑上鞍子,用扫帚当鞭子,直奔善趣。
“还有藏族信奉生死轮回,一个人要成佛,获取正果,进入永恒的涅槃之境,一般都要经过无数次
的轮回转生。此世为人,也许下世为狗,常无定数。因此狗也是六道轮回的一个生灵。凡有生命之物皆
为众生,生命之运动,不离三界,也许狗群中就有自己前世的某位亲人呢。”逸安听着,看着山上的寺
庙旁溜达的几条温顺的狗,有些触动。神山上、屋顶、帐篷周围,到处是飘扬的经幡。风吹动经幡,达
到诵经祈祷的目的。
车子经过挂着经幡的山顶时,前面的车子里撒出了纸制的彩色风马,飘扬在丛林、山间,念诵着平
安。西儿告诉逸安,昌都的宗教活动中,有印风马经和刻六字真言的宗教活动。风马有三种含义:一是
气数、运气,特指五行;二是风马经幡是插屋顶、山顶等高处象征运气的幡;三是偶尔也指“达久”或
“拉则”。
“拉则”是位于藏族地区山顶上插风马的石垛台,即蒙古族崇拜的“敖包”。新年中撒风马象征着
风调雨顺,远门时在高山上撒风马纸,祈祷一路顺风。
中午时分,尼玛将车子停在了山谷中流水的小溪旁,厚实的草垫子成了天然的毯子。普琼从后备箱
拿出发面饼子、自制的辣椒酱、风干牦牛肉、几根黄瓜、几瓶西藏冰川矿泉水放在草垫子上。大家围坐
在一起,吃简单的午餐。
风和日丽,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强烈的光照,慷慨地照耀着小憩的他们。倒挂金钟的艳黄色像
灯笼一样的花,一串串地挂在枝头开放。紫色、蓝色、红色满地的野花,排排簇拥着盛开在溪畔、山坡
上。逸安、心茹、西儿跟着普琼和尼玛,在冰凉的溪水里把毛巾沾湿,美美地擦着脸和脖子,洁净而清
爽。小憩时尼玛两手枕着头躺在斜坡的草地上,沒有躲避耀眼的阳光。
这里的草还是很高的,侧面远些看不到尼玛的身子。原始而自然的温床,心茹和逸安也躺在了茸茸
的草地上,沐浴着阳光,不再避讳骄阳的火热,如同藏族人一样地坦然,他们不禁感叹:“西藏太美了
,这么高而坚挺的草,居然柔软而不扎人,西藏的环境还是保护得很好的。太舒服了。在西藏心不累,
在内地心累。”这里高原缺氧,人们更活在一种平和而珍惜的心态中,尊重和保护成了真正意义的主題
。简单地活下來,健康地活下來,成为在这里追求的极致。
普琼嘴里嚼着一根青草,坐了起來:“四五年前这草比现在高多了,坐着都可以遮挡住一半以上的
身子。这几年环境破坏得厉害,全球变暖,异常的气候也影响着西藏。这草就能看出來。”普琼叼着草
,看着远方,叹了口气。“我也经常到大城市出差,不知为什么就是适应不了城市的节奏和烦躁,就希
望赶快办完事情回西藏。虽然你们都说一辈子在西藏对心脏恐怕有问題,但我们藏族人祖祖辈辈都是在
西藏生老病死,转世轮回,谁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适应西藏才是根本。我们这里人朴实、热情,更
尊重西藏自然的养育之恩。给我们再好的伙食,不管穷人富人,大家每天都会吃糌粑。但是现在商品意
识也在冲击纯朴的西藏,我真不希望世界的同化。一路上,你们看我们这里的日常生活犹如田园诗歌一
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淡、恬静。有时我们会邀请好友或是家人到景色好的环境中,会餐、聊
天、喝喝酒、打打牌,去耍坝子。一辈子多爱护家乡,多帮助别人,然后简单地安排好家人,最后剩下
天葬了,这就是我们藏族人。”听到这儿,大家都坐了起來,脑海中穿越了一种思考,让人坐不住。
收拾完草坪上的垃圾,车子继续赶路,往类乌齐开去。
终于盘过了绿草满坡、青松翠柏的山,车子驶上了昌都去往拉萨的公路。前面出现了九个一步一叩
首,沿着公路往拉萨虔诚地磕长头的男青年。他们穿着便装,每个人都穿着一件白色的围裙,手上套着
搓地用的木板。再前面,离他们有一定距离,两个藏族人卖力地推着两个木车往前走着,车里是这些青
年人的给养。
“最令人感叹不已的就是这些磕长头朝圣的人,冰天雪地,风雨无阻,一步一长头,用自己的身体
丈量着朝圣之路的每寸土地。据说从昌都到拉萨的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这样磕头前往,大约需要六个多
月的时间,这是多么虔诚呀。光练习体力和动作,在家里都要磕两个月。他们一直就这样磕到拉萨的大
昭寺,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一种信念,到那儿烧个香,转转经,拜拜佛就了了心愿。
他们很艰苦地风餐露宿。路上给养不够了,所有经过的藏族人都会布施给他们吃的和用的。有时路
上会有人死去,其他人把他天葬,然后继续前行。沒有悲伤,因为这是幸福的天堂路。”西儿尊敬地看
着这些藏族青年。
当车子靠近这些青年人,心茹让尼玛停车,他们下了车。心茹用她的相机记录了这些藏族人布满灰
尘的头发和脸庞,记录了他们沾上泥土的衣服和鞋子,记录了他们风雨日晒后略显粗糙的皮肤中,那黑
白分明纯净的眼睛和雪白而健康的牙齿。手板搓地的“啪啪”声停止了,磕长头的青年们憨厚而朴实地
站了起來,有些腼腆地咧着嘴冲他们笑着,真诚而友好。其中两个人拿掉手中的搓板,向他们挥起了手
,一个接一个,最后所有的人都互相挥起了手。灰尘和泥土阻挡不了那些圣洁的心灵,地域和文化阻挡
不了那些人性的表达。
车子开走了,这些磕长头的藏族人的身影在渐渐远去,青翠的牧草铺开在公路的两侧,如同为他们
铺起着生命之梯。车子再快,也沒有心灵飞跃到目的地快速与稳定。这也是一种心灵和谐的量子动力,
让他们坚持不懈地为着他们的信念而爆发着巨大的力量。
一路上逸安体会着,思考着,他的内心起着变化。哪怕是一小步的进步和开阔,心茹和西儿也会欣
慰。
逸安喝下一口矿泉水,扭过头问心茹:“什么是佛?”心茹沉思了几秒,回答道:“佛,很多人对
佛认识很模糊,想象中类似神灵的感觉。给你讲个故事,一个村子发生了洪水,一个非常信仰佛的人爬
到屋顶等着佛來救他。他认为佛应该是带着光环,甚至驾着云雾而來的圣者。他虔诚地祈祷。这时來了
一只木舟,是他的邻居,邻居让他上船,说第二次的洪水马上就要來了。这个人谢绝了,他说佛会來救
他。很快,第二轮洪水袭击过來,他的屋子开始倾斜。这时邻村的人驾着木船过來救他,他又婉言拒绝
,同样是等佛祖來救他。最后,更大的洪水冲过來,他的屋子倒塌了,他被卷入了洪水。就在他即将沉
入水底时,他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告诉他,‘每个人都是佛,不是迷信和神话,而是人性与佛性的共荣。
’佛是与人相近的觉悟质,非常高的智慧生活,具备积极的总结能力,是因人而教的。这个人是个什么
样的人,他就以适合他的方式讲法,以众生的意思讲授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是根本。”“求佛的意义又
是什么?”逸安接着问。
“求佛的时候,很多人心念太重,有种凌驾在佛上的感觉。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祈祷,所想的是归属
的问題。供果是恭敬心,意识形态。求的很多,都是供自性佛,如果求佛沒有带给你智慧,还求什么佛
,只是一种形式代表而已。拜佛更多的意念是要给自己自我控制和警醒,加上人心的意念和意识场。比
如顶礼佛像的拜佛是有意念场的,生物能信息场,当几方意念形成共鸣,共振核磁,频点振动,波段振
动,细胞能产生,加持,放射出的是一个频点波段,达成很强的欲望场。此时的欲望是正向的、积极的
,用以克制凌驾在佛上的固化的心和行为,最终达成习惯性的意念场,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如同藏族人
民拜佛求佛都是先求家园的美好,才是家人的平安。所以你能看到和知道,在青藏高原如此高海拔和缺
氧的地方,居然会有那么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存活下來,居然会有这么多世界罕见的奇景保存下來。这都
是藏族人求佛后正念产生的积极而具有保护的能量场,简单地讲就是不杀生,不破坏的慈悲的佛性。”
逸安微微地点着头,尼玛关小了音乐,普琼一手拉着越野车顶蓬上的把手,一边侧着身子倾听着。
逸安继续问:“如何解释佛法?”心茹回答道:“佛法很多人更多想的是烧香,拜一拜的简单认识
。佛是人明白后可以修出來的一种正面的形式和非常高的智慧。法并不是佛创造的,是宇宙的真理,是
宇宙存在的,被千年的祖宗证明來的,以自然最恰当、最和谐的方式传承下來。佛陀是把法更好、更通
俗、更易懂地总结出來了,比如医学、诗学等等,以当时适合的方式來发展,是一种古老的不同教法叫
人天乘。不否定任何一种认识,完全接受你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说我有一个主要的教法,适合的人就听
得懂,不适合的人就听不懂。要以听者适合的方式來解读。佛法是引导性的,是一种适合。我们所谓的
做人原则尽可能按自己行走,这也是一种乘,允许存在。好比爬山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在走,
都在进步。有些是用简单的方式修,有些人是把困难、挫折转化为智慧,有些人可能仅仅念了一个符号
就可以了。”“学习佛法怎么开头?”“首先是要弄明白你需要什么?有些人可能只需要净化,有些人
可能只需要抚慰,各种不同的状况。佛沒有拒绝,众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进入佛门,都有资格。只要我
们的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结果是和谐的和善意的,怎样进來并不重要,大路小路來都一样,坐车骑车
來都一样。佛教的根本是我们一起做,而不是叫别人做。好比‘狗叫的道理’一只狗知道原因叫了,其
它的狗不知道原因也跟着叫了。这并沒有明白佛法。可能仅仅从念诵真言开始,可能仅仅愿意得到拜佛
的安抚等等,这些都是学习佛法的开始。”“供奉佛像的意义呢?”“那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安抚和有
形的、定义的力量。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力量和接受。佛像是物质的,铸刻成我们的需要,一种
现世的直观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