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镜子里的年华

正文 第四章 回到2009年

    2009年 六月 近百万少男少女在苦熬了十几年的寒冬酷暑之后终于等来了高考。怀胎十几年的“孕妇”也盼到了分娩的那一刻,解脱、兴奋、忐忑、恐惧拧成了一条束缚着他们心脏的麻绳。这两天于他们来讲像两年一样漫长,又好似眨两下眼皮一样短暂。

    一些人在这两天完成了从山鸡到凤凰的蜕变,一些人却在在这两天从精神奕奕变成了神经兮兮。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高考中得到了解脱。然而事情总有例外,还有一些人正是因为没有从这次高考中得到他们所渴望的解脱,下定决心再来一年,并发誓来年一定实现这个未完成的愿望。所以又有很多人加入到了这个名字叫做“高四”的队伍中。

    高三下学期迷上篮球的镜子对于这次高考远没他对那个篮筐上心,由于之前已经做好了再来一次的准备,在核对答案的时候倒也没出现大脑贫血心脏短路等常见的状况。仅仅发了会呆,借此缅怀了一下过去为它而逝去的青春。

    那年的高考还是沿袭了以前估分填报志愿的老路子,考生们根据自己对考试情况的记忆在参考了答案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考试结果进行大概的评估以作为上不上大学、上什么大学以及专业服不服从调剂的依据。考生为了能有效估算出自己的分数,在考试的时候通常都会带着一枚超大的橡皮用来记录客观题的答案,这也是被监考人员所允许的。

    镜子核对了一下橡皮上的选择题,并结合自己对主观题的记忆最终得出了上不了大学的结论。之前心里稍稍盼望的奇迹也情理之中的没有发生的自己身上。

    松了一口气的镜子推开宿舍的门,走进了隔壁同村伙伴租住的房间,屋里很静,四人都坐在各自的床上默不作声。

    攀登见镜子来了问了他估了多少分。镜子答道:“刚过大专线’。“你呢”,“咱俩差不多”攀登说。“有何打算”。“我想再来一年,你呢”。“还没想好,分数下来再说吧”。“哦,也好”。

    不出意外的是众人都接受了现实,暂时抛开考后的各种心情,收拾了一下已失去利用价值的各种资料书籍以及练习试卷,足足有一个三石的重量,以五毛一斤的价格卖给了拥挤在学校门口的收废品的。看着热闹异常甚至火爆的废书交易场面,几人不禁感慨了一番。高考的作用远不止于仅仅决定了学生们的前途,它还捎带着促进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比如说对一些行业的拉动,废品回收、饭馆、照相馆,理发店(主要是对那些打算复读的人来说,取从头再来之意)等等。这也许就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伟大之处吧。

    几人拿着用无数张纸换来的几张不知已经转手了多少次的邹巴巴的纸,来到他们经常消费的小饭馆。老板娘见是老顾客来了,满脸堆笑的把众人领进为数不多的一个包间里。十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点了一份喝酒必备的花生米俗称“东方不败”和几碟耐吃的小菜,剩下的全要了啤酒。

    在追思往事,畅想未来的基础上,啤酒一瓶一瓶的减少。在酒精的刺激下,众人情绪也愈来愈高,说着不知何时还能再见的话语。情绪化一向浓烈的丁小帅此时放起了小虎队的一路顺风,包间里渐渐安静了下来。三年中发生的一幕幕伴随着每一个音符轻击着众人的心,一曲结束,三石、镜子等人眼中早已泛起了泪花。

    为了铭记这个场景,镜子提议大家排个座次。十个人按照来到这世界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十口、殷杰、老苑、瓶子、团结、老五、镜子、丁小帅、三石、猴子。

    散伙酒喝完后的第二天,大伙也都收拾东西打算回家了,此时学校的广播站也在煽情地放着朴树与老狼的歌曲。六月的夏天六月的校园充斥着属于六月的心情。

    三石一大早就去了他住在县城的外婆家,十口正在收拾行装,瓶子和镜子帮着收拾,房东大妈倚在门口叨叨地说着,三人也没留意。收拾好之后来到楼下拦了一辆电动三轮车送走了十口。镜子看了一下时间该吃午饭了,两人就去了以前常去的一家山西刀削面馆。瓶子住在县城里的大哥,已经打了几个电话让瓶子带着东西过去,都让瓶子给拒绝了说是要陪镜子吃完最后一顿饭。镜子听了甚是感动,这顿饭硬是被俩人吃了一个多小时。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瓶子也被送走了。

    镜子一个人独守着只剩下四张空床的房子,享受着此时难以名诸于言语的心境。他自己也说不上来自己为何会喜欢甚至迷恋这种感觉,抽着烟,看着被烟雾缭绕的天花板,脑袋里白茫茫的一片空蒙。镜子无论是放假还是毕业只要是长时间的分离都是选择最后一个离开,他想把这种感觉里给自己一个人独享。

    初尝分离的镜子也不得不收拾行囊回家,因为房东大妈已经来了十多趟,东拉西扯的和他说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话。镜子明白她是在向自己下逐客令,因为这间房子的租期到了。与其让他站着茅坑不拉屎还不如租给其他将要升入高三的学生以多赚点油盐钱呢。

    闷热的易使人犯困的夏天在无所事事中飞驰着,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镜子与三石为了选复读学校的事情又犹豫了两个星期,最终没能抛却对母校的眷恋留了下来。瓶子在家人的威逼利诱之下远赴他乡继续他未完成的大学路,而十口收到了一份来自于一所拖拉机学院的通知书,跃跃欲试的准备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光发热。其他的同学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留在母校品尝被誉为“准大学“的高四复读生活。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