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镜子里的年华

正文 第三章 与大脸纠缠的男人

    镜子与三石由于默契的配合在圈子里赢得了一个牛哈二人组的声誉,二人自搭档以来可谓是如鱼得水,无往不利,直到碰见了瓶子。

    瓶子取平子的谐音,出自于聊斋志异,这也成了其出身不俗的佐证之一。高一时应某诗歌爱好者协会之邀,发表了几首小诗而声名燥于一时,落了个才子的雅誉。

    读书对于瓶子来说与卫生巾对于某一人群一样不可或缺,而他对文史类书籍的偏爱也恰似某些人对某一品牌卫生巾的钟情一样。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甚至发展了这个习惯。嗜书如命这个词用在他身上让人看不出哪怕一点夸大的成分。

    四人中镜子先于三石和十口认识了瓶子,那是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姓周,不惑的年记上有着罕见的愤青的情怀。平时无论在什么场合中总是雷打不动的一副弥勒佛的表情,给人一种和善的印象(在一些“精明”人的眼中有点缺心眼。)在学生们的眼中他就是那种看似大愚其实大智的人。北师大硕士出身的他为何会加入光荣的中学教师的行列像他本人一样神秘而未解。

    那次周老师讲到了天干地支,问那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无奈成长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学生们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上,对古代的文明传承却无暇顾及,以至于大家大都傻子一样地注视着老师。周老师见状在心里叹了口气,随即叫到了瓶子,显然他也有所耳闻瓶子的事迹。瓶子微微一哂严肃而认真地站了起来,洋洋洒洒、滔滔滔不绝的对该问题做出了回答。周老师欣慰的笑了笑点头示意瓶子坐下。瓶子在同学们惊叹羡慕又略带崇拜的注视下以一个自认为潇洒得体的姿势坐了下来。从那刻起才子的名头前不自觉地又加上了博识二字。坐在他前面一排的镜子也对他重新审视了一番,去掉了脑子里关于他绣花枕头的论断,惺惺相惜的感觉像火一样在心里燃了起来,在吹嘘恭维的传统礼节之下二人熟识了起来。

    瓶子诙谐善讽,外表正经,继承了古代学究的优良传统。言辞犀利常常一针见血又令人忍俊不禁。三石很不幸的又一次成了瓶子练嘴的活靶子,而镜子和三石的牛哈组合也被瓶子的不烂三寸之物给说的千疮百孔。三石每次想予以回击却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范了磕巴的老毛病,一句话还没讲完那张肉脸就早已憋得通红。十口则继续扮演在此事一贯坚持的看客的角色,还常常不老实的时不时的煽风点火。

    在三石屡战下风之外,偶尔也尝到过胜利者的滋味。这种战绩的取得是因为一个人,一个被亲切称作大脸的女人。

    大脸是在表面的夸张概括下产生的,并不是脸如其名,真的很大。她在瓶子班级楼下紧靠去食堂的路的那个教室里,高三的时候十口和她分到了同一个班级,坐在他前面。每次镜子、三石、瓶子去找十口吃饭或者运动的时候她都会抬起那张红扑扑的圆圆的脸。而且在看清来人是瓶子时总是报以甜甜的笑。物质决定意识的真理再次得到了验证,大脸的名字瞬间传播开来。三石也终于找到了反击瓶子的突破口。

    面对以三石为首的汹涌而来的舆论压力,瓶子没有正面回应而是用了个四两拨千斤的迂回的巧劲,镇定而从容的接受了这一事实。抱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对流言坦然受之,三石从根本上抨击瓶子的战略企图终究没能实现。“你们大脸嫂子”倒成了他反过来调戏三石与镜子的口头禅。

    高中毕业后,他们大都各奔东西也就没了大脸的消息,这也成了埋在瓶子心中的一件憾事。

    瓶子骨子里的沉郁与幽默的特质让人们很难觉察他闷在心里的东西,对事物敏锐的嗅觉经常给他自己带来无限的感慨,憋在心里时间久了就凸显在了脸上,化为了一座座坟起的专属于青春的烦恼的印记。

    现在他的脸上也不见了那些痘痘,取而代之的是平润与光泽,或许是大学里的伙食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或许是以逃课换取的充足的睡眠消除了他旺盛的内火。青春的痕迹也渐渐离他远去。

    离群独居是瓶子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概括,逃课成了他吃喝拉撒睡之外的头等大事,对于自己的日语专业到现在也只是会讲一句“八嘎”以及简单的问候用语。那句八嘎还是他在课外通过观看战争影片而记住的。他本人对此曾做过一番解释,说什么学习外语的目的不过是和外国人进行交流,自己以后和日本人交流只这一句“八嘎轧路’就足够用了,没必要深入的学下去。就这样日语课的时间被他用睡觉,看课外书以及看抗战影片给打发了。

    而读书仍然是他从起床到上床之间最频繁的活动。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