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郑国历险
不知从何时起,伍子胥开始留起胡须,这令他这个青年人看上去明显多了几分威严。当伍子胥与太子建一行来到郑国时,已经是楚平王八年(公元前521年)一月。新年刚过,这一年伍子胥二十六岁,太子建二十二岁。
是时,郑国国相子产刚刚过逝,郑国上下全都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
子产姬姓,名侨,字子产,因为他还是先世国公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子产其人具有远见卓识,为政廉洁奉公,自郑简公时出任国相以来,二十年间在郑国施行“礼义”治国,广开言路,注意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他又命人将自己制定的刑书(刑法),铸在青铜鼎上公之于众,使得不同等级的人,都要依照法令来规范自身行为,从而确保了法律的公平,开创了我国依法治国之先河。最终,在子产推行的“宽和”政法下,郑国政治修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对此,孔子曾评价说:“子产具有古人仁爱的遗风”,后世学者也认为子产是春秋时期“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此外,子产的施政主张,对后世形成的儒家“仁政”思想,以及法家思想中的“法治”都具有重大影响。
据说在子产生前,一次大夫然明对他说:“当下百姓们喜欢聚集在乡校(由乡民自发组建的公共学校,与私塾相对)里,谈论国事,非议朝臣,这样下去恐怕要滋生事端,下属以为您应未雨绸缪,及时敕令毁掉所有乡校?”
子产听后不以为然的说:“百姓们忙完一天的活计,聚集在乡校里游玩聚会,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还和执政者的得失,这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借此听一听百姓们的意见。他们喜欢的,我们就去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去改正,这样不也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将乡校毁掉哪?”
见然明仍然固执己见,子产继续耐心劝道说:“我认为我们这些执政者,只有尽力去做好事,才能减少百姓的怨恨,如果单凭武力和权势来杜绝百姓的怨恨,反而会适得其反。没错,只要我现在下令毁掉乡校,那些令人不快的言论便会马上消失,可是如果这样做,百姓会把怨恨憋在心里而得不到发泄,这就犹如用沙袋堵塞江河一般,一旦暴发,又如同大堤决口一泻千里,再也不可收拾,那样的话不知要害了多少人。你看,我们不如在堤坝上开个小口,控制疏导,避免堤毁人亡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不但不会毁掉乡校,还要让百姓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去听取这些意见,将它作为治国救世的良药。”
听了子产此般深入浅出的劝解,然明有所感悟,他惭愧的说:“相国的话令属下受益匪浅,属下自今天起才认识到您的雄才大略,您真的是郑国的中流砥柱。属下虽是个志大才疏之人,但今后必将一心追随相国为国效力。”
后来子产病重,他叫来长子太叔说:“我死之后,国公必会重用你。你要记住,只有道德高尚,而又能宽厚待人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但有些时候,你又不能一味宽容,还应注重对严刑峻法的利用。你看,火势凶猛,人们看见它就会害怕躲闪,所以很少有人葬身火海;而水性柔弱,人们喜欢接近它,还在水中游戏打闹,所以被水淹死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宽和的政策,实施起来远远要比实施严刑峻法难度大,你要懂得把握好分寸。”
太叔见父亲恶疾缠身仍不忘国家社稷,忍不住流下泪水说道:“父亲,请您放心,孩儿一并记下了。”
“好啊。不过还有一事我放心不下,那就是你待人过于迁就,这样对国对己都有不利,你今后做事,应尽力恪守原则坚定不移。”
“是”。
数天后子产病逝。
因为子产一贯清廉,家中没有安葬的钱财,太叔就与兄弟们用竹子编成的大筐作为棺椁将他装殓,安葬在新郑(郑国国都,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南的陉山上。
厚德仁爱的执政者从来不会被人遗忘。子产病逝的消息传出后,郑国君臣百姓无不伤心落泪。现任国君郑定公称子产是“快乐的君子,国家的基石”。而臣民们更是纷纷捐献财务,资助太叔办理子产丧事。
可是太叔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捐赠,大家只好将财务抛到子产家门前的小河里,以示对亡者的敬重与哀悼。后来人们看到,珠宝玉器在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光芒,小河也荡漾起金色的波澜,自此,这条河就被人们称为“金水河”。
来到郑国后,伍子胥发现几乎人人都在赞美子产的高风亮节,也正因如此,他才了解到以上这些事情。
稍加思索伍子胥心中大喜,他兴会淋漓的对太子建说:“太子,看来我等取信于郑国君臣的机会到了。”
这令太子建感到困惑,他没有理解伍子胥的话,于是说:“不知哥哥指的是?”
“子产的死。”
“嗷。”太子建似乎明白了。
之后,太子建与伍子胥等人驱车赶往新郑,到了新郑他们没有急忙寻找落脚的客栈,而是直接奔了布庄。
此时布庄的生意异常火爆,为了悼念子产,前来购买白布的人络绎不绝。(古时没有卖衣服的店铺,只有卖布料的布庄,人们穿衣都是卖回布料再请裁缝或自己制作)。
等太子建他们赶到后,就买下几匹白布回去缝制素服。又过两天,当二人听说,宋国君臣要在太庙为子产举行祭祀大典,因素服还未赶制完成,一时心急如焚。最终二人只好将整块白布披在身上充当素服,匆忙去参加祭祀大典。
当天,子产的祭祀大典由定公主持,等到祭典仪式完毕,子产的家人便跪在牌位旁,向前来祭拜的人磕头致谢。突然,报名人一声高喊道:“楚国太子建与伍子胥前来祭拜。”随后,太子建与伍子胥严肃庄重地走进大殿。郑国百官先是吃惊,接着又小声议论起二人身上不伦不类的素服。
人与人结识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它会影响人们日后交往中的情感。老成持重的定公虽然面无表情,只是礼貌大方地向二人还礼,但他心里已对太子建和伍子胥行为给予了肯定。子产是名扬天下的贤士,理应被世人所敬仰,他病逝后,太子建与伍子胥是最先前来凭吊的外人,这令定公与郑国百官倍感欣慰。其次,太子建与定公早有往来,他戍守城父时,定公就曾与他结交,并给予资助,他也向定公进献过精美的楚国漆器。今天,得以在此种情形下相见,难免令定公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美好情感,而这完全得益于伍子胥的策划。
祭典结束后,定公热情款待了太子建和伍子胥,谈话中免不了提及二人的遭遇。等定公弄清楚伍子胥的家世,不禁叹惋道:“不想伍氏满门忠义,竟遭了平王的毒手。”
“外臣如今逃亡避难,苟且偷生,为的就是终有一日,能借来兵力为父兄报仇雪恨。”伍子胥的话掷地有声,但却破坏了本来融洽的气氛。尤其是当定公听到伍子胥想要借助外来力量为父兄报仇,顿感一阵不安。
之后双方都不再说话,沉默了一会。好在期间殿中演奏着乐曲,掩盖住了彼此的尴尬。
后来还是太叔先开了口,他说:“此次殿下与子胥能够专程赶来吊唁,令在下感激不尽。”
太子建急忙回答说:“那里,那里,乃父乃是当今闻名天下的贤士君子,我等能够前来祭拜实在是与有荣焉。”
“是呀,子产大人乃当今人臣表率,理应得到世人的敬奉。”伍子胥也意识到刚才的话有些不合时宜,见有了话题马上来缓和气氛。
“可惜,当今天下的君王与臣子们一心只想着争权夺利,子产大人过逝,只有你们两位外人前来祭拜,人心向利,私欲荼毒。”定公意味深长地讲道。
“唉。”之后与坐诸位都忍不住发出叹息。
“殿下,在下听说宋国也发生了内乱?”这时另一位大夫驷阳问道。
“是,元公与华氏相互攻伐,还请来外人助战。”
“不知这外人指的是哪些国家?”驷阳继续问道。
太子建觉察到这个驷阳可能不怀好意,既然他已知道宋国发生内乱,就应该清楚是齐、楚两国派兵助战。可他仍要当着郑国君臣的面逼迫自己明白作答,这明明是要让自己承认,因为楚军将至,自己在宋国待不下去,才奔郑而来。好在太子建聪明过人,知晓其中利害,回答道:“听传闻是齐国和吴国的军队。”
“嗷。”驷阳听后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继续问道,“那不知殿下此次前来,是何时动身呀?”
“我与子胥一听到子产大人病逝的消息,便即刻动身了。”太子建故若淡定的说。
“果真如此,为何殿下和子胥连素服都没有准备好?”驷阳自鸣得意,认为抓住了要点。
“这……”此时太子建也不好敷衍了。
“驷阳,你太过分了。”为了不令太子建难堪定公责备道。
“哈哈。”就在群臣等待太子建回答时,伍子胥的笑声引来了众人的目光。他说:“这个由我解释一下。”
“好啊。”驷阳冷冷的笑了笑。
“其实,早在贵国太庙里,我便想就身上的素服,向大家解释一番。但是苦于没有机遇无从开口,现在终于有机会了,还要感谢驷阳大人。”伍子胥含笑说道。
“这倒不必了。”驷阳也微笑着说道。可不想,还没等他把话说完,伍子胥便目光一转,对定公和太叔说:“我与太子前来祭拜子产大人,所穿素服可能与郑国礼制不符,对此我向国公和太叔大人表示歉意。但我要讲明的是,这并不代表我二人对子产大人不够尊重,更不是因为来时仓促,只是由于我们楚国的素服一向如此。”
郑国君臣茅塞顿开,但还是将信将疑。于是伍子胥接着说:“可能在座诸位还是有些不信,但我之所讲千真万确。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我们楚国地域偏远教化未开,还不懂得像你们中原人这样制作符合礼制的素服吧。”
“原来是这样。”定公小声嘀咕道。
伍子胥又说:“当年我们庄王与晋军激战,得胜后祭奠阵亡将士,就曾扯下大帐上的白布作为素服,难道大家没听说过吗?”
“这个,微臣似曾听说。”有位大夫回应道。
伍子胥只是突发其想信口开河,没想到真有人随声附和,于是便愈发自信了。
就此,一场或大或小的素服风波平息了。
当晚,定公安排太子建等人在馆驿下榻,第二天又特意找到一处豪华宅院作为他们的居所,对待他们热情周到。
但是深不可测的定公,却从来不跟二人提及助他们伐楚之事,这令太子建与伍子胥十分苦闷。甚至一次,二人亲自拜见定公,并向他哭诉冤屈,想要得到郑国军事上的支持。然而,定公虽然同情二人的不幸,却仍然不肯借兵相助。其实定公此举也实出于无奈,纵观整个春秋历史,自郑庄公率兵出击周桓王以后,郑国便一直都是个任人宰割的小国。历来都是大国兴兵侵犯郑国,从来就没有郑国主动征讨他国的案例。几百年间,即使郑国内有贤君良臣当政,也只是在国内实现繁荣昌盛而已。
“如今看来,郑国国小兵弱,根本无法助我们完成伐楚大业。”屡次碰壁后,太子建无奈的对伍子胥说。
“当初我们也是病急乱投医,做事不得章法才会想到倚靠郑国复仇。”伍子胥回答道。
“眼下我们只有再去晋国寻求支持。”
“不错,筹备几日就准备动身吧。”想到晋国,二人心中又产生了新的希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出发前伍子胥偶感伤寒一病不起,太子建又赴晋心切执意要走。最终只能将伍子胥留在郑国,自己在莫政的陪同下前往晋国。
太子建绕道成周(周朝的都城,今河南洛阳市东郊),一个半月后来到晋国国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
晋顷公因为楚初王被害一事,一直对平王心存嫌怨。听说与平王反目成仇的儿子太子建到来,便亲切召见了他,而后安排他到馆驿暂住。
出于礼貌,一开始太子建并未向顷公提起借兵伐楚之事,直到顷公第三次召见时,他才愁眉萧索的对顷公说:“国公,不揣冒昧,我此次前来实有一事相求。”
“你不必心存顾虑,有话请讲。”顷公的态度平易近人。
“我此次前来,实际是想恳请国公出兵助我讨伐我那昏庸无道的父王,为那些惨遭屠毙的僚属和百姓报仇。”太子建义愤填膺地说。
太子建还是操切了些,他的话令没有丝毫准备的顷公一时间难以言对。
这时,坐在一旁的晋国上卿赵鞅发问道:“殿下,平王是您的父亲,如若我们晋国出兵助您讨伐他,您又将以什么名义向世人有所交代呢?”
这个问题太子建早有考虑,他说:“平王是我的父亲,我做儿子的率兵去征讨他,确实有悖天理人伦。但是我的父王本不是凶狠残暴之人,只是因为受到身边奸宄小人的蛊惑,才会做出那些丧尽天良的事来。所以如若贵国肯出兵相助,我将会打出铲除父王身边的乱臣贼子,救楚国万民于水火的旗号。我想这样一来,便能得到天下人的理解,也可以争取楚国正义之士的支持。”
太子建提出的办法也算合情合理,轻而易举的解除了晋国君臣对师出无名的顾虑。但是讨伐楚国是何等大事,尽管与楚国的战端由太子建引起再好不过,顷公也早有挥师南下,削弱六卿重整河山的夙愿,但仍不敢轻举妄动作出承诺。
于是顷公说:“此等军国大事,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寡人现在不能立即给你答复,等与六卿商议之后有了结果,再召你前来如何?”
“也好,那就劳请国公费心了。”太子建说道。
“既然如此,请殿下先回馆驿安心等待吧。”赵鞅说道。
“是,不过我还有一事要再做强调。”
“请讲。”顷公说。
“我是怀着对贵国君臣无比信任之情,来到贵国真心请求帮助的。今天在贵国殿堂之上坦诚地讲出了肺腑之言,冒昧之处还请诸位见谅。”太子建稍作叹息,眼有泪痕,继续说道:“希望贵国君臣能够助我一臂之力,日后一旦我执掌楚国大权,必当结草衔环,以报诸位。现在我就此退下敬候佳音。”说罢,太子建退出大殿。
之后,顷公召集六卿共商伐楚之事,这六卿分别是魏舒、韩不信、士鞅、荀寅、荀跞以及赵鞅。这六卿之中只有魏舒、韩不信还算有为,其余之人都是一些贪权怙势之辈,而赵鞅又是他们之中最为贪婪的阴谋家。
自从上次伐楚出师不利,没过多久智哀子又因为向郑国使臣索贿事发,被赵鞅排挤出晋国的权利圈,他的位置也被荀跞所取代。于是原属智氏集团的世卿韩氏、魏氏见风使舵投靠了赵氏,现在晋国权柄实际上操控在赵鞅的手中。
商议过程中,赵鞅因看不到实际的利益,便暂且反对晋国出兵帮助太子建。他说:“如果我们出兵伐楚,无异是在用晋国子弟的血肉给他太子建铺路。”听了这话,一心想要促成此事的顷公也不好再发表意见。而其他诸卿虽各有所图,但都不想与赵鞅公开对抗,最终伐楚之事暂时搁置下来。
可事后,赵鞅又派使者前去馆驿与太子建进行接触,他想看一看,如果自己支持伐楚,他会从太子建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即便他得不到好处,晋国又在自己的阻挠下不肯出兵相助,他也可以借机将此事的责任推卸给其他世卿,做到两面逢源,这通常是唯利是图之人,自以为是的明智之举。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是最为愚蠢的,因为赵鞅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智慧,而晋国君臣偏偏又没有一个是愚蠢的。当他的使者来到馆驿,便发现智哀子与顷公的密使荀跞早已赶到,并与太子建等人促膝长谈。
使者知道自己的出现不合时宜,便告别太子建回去向赵鞅禀报。赵鞅知晓此事后,不禁怒火中烧。
“智哀子你这个混蛋,竟然与国公串通一气坏我好事。”
随即赵鞅下定决心,要竭力阻止晋国出兵帮助太子建,除非太子建肯亲自前来向他负荆请罪,并许下令他满意的承诺。
然而,这一次又令赵鞅大失所望,因为太子建与智哀子他们早已另有打算,再也不用相求于他。
那天顷公与六卿商议无果后,他并没有改变出兵伐楚的初衷,又不愿意受制于赵鞅,看赵氏一家独大,便派人去南部联系智哀子。智哀子自从被赵鞅排挤出权利圈,一直赋闲在家,郁郁寡欢。见顷公的使者到来,不禁大喜过望。通过交谈,智哀子了解到了顷公的心思,便觉得这是自己东山再起的好机会,于是秘密赶往国都与顷公会面。
通过交谈,智哀子巧妙地说服顷公,使顷公同意了他的办法,于是才有了赵鞅使者后来看到的情景。
原来,智哀子也不同意晋国即刻出兵伐楚,他的理由是晋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他肯舍出自家智氏的军队帮助太子建,只不过征讨的对象不是楚国而是郑国。其实,自从上次他向郑使索贿,并被郑使告发逐出权利圈后,就一直对郑国君臣怀恨在心,这回见太子建得到郑国君臣的信任,便想借太子建的手一举灭掉郑国,这样,一来可以解恨,二来自己的封地与郑国接壤,又可以乘机扩大领地壮大实力。
那天夜里,智哀子对太子建说:“在下知道殿下与郑国君臣的关系良好,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这确实是个好机会。”
“此话怎讲?”太子建不解道。
智哀子看了看年轻的太子建,忍不住笑了笑然后说:“今天在下能与殿下相识,实在是三生有幸。在下也就不买官司了,坦诚地说,在下以为您既然被郑国君臣所信任,何不趁郑国君臣毫无防备之时,作为我国的内应,到时候我率军与您里应外合,将郑国一举拿下,这样可确保万无一失。”
“这,这不大好吧。”太子建听后显得有些惶恐。
智哀子见太子建心生畏惧,便极力安抚道:“殿下不要着急,听在下把话说完。如若殿下肯答应在下的请求,等灭掉郑国后,在下会将郑国的南部奉送给殿下,殿下也就有了容身之地。之后在下还会继续支持殿下,等到您经营起一支虎狼之师,在下便向国公请缨,与您一道挥兵南下伐楚,您的夺权大业也就多了几分胜算。您看如何?”
“这,这……”面对智哀子突如其来的请求,太子建一时没了主见。
“如若殿下还不肯信任在下,今天荀跞大人也在,就请他做个见证如何?”说着,智哀子给荀跞用了一个眼色。
只见荀跞信誓旦旦的说:“殿下,我作为国公的使者,今天能够见证二位的恢弘之举,实感荣幸。如果今天殿下肯答应智卿的请求,我将以国公的名义作为见证,如若日后双方有一方失信,国公自会兴师问罪对大家有个交代。”
如此诱人的条件,一时间令太子建不能自已,他虽然还未表态,但心里面已倾向于作为智哀子的内应。
“殿下,您还在犹豫什么?您不是一心要夺回自己曾经拥有的权利吗?”智哀子鼓动道。
“是呀殿下,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就不能有过多的顾虑。您想想,以现在您的处境,还有什么比这样做更容易实现胸中抱负的哪?”荀跞也劝说道。
“我……”夺权心切的太子建被说服了,他给出了心中的答案,“好吧智卿,我同意你的请求,作为你灭郑的内应。”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太子建说出此话,他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没有反悔的权利,只能违背良心作为智哀子的内应,然后出卖有恩于他的郑国君臣。
当夜,三人还签下盟约书,规定了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攻取郑国的时间。盟约书一式三份,交由顷公盖上玺印后,分发到顷公、太子建和智哀子三方手中。自此太子建正式成为灭亡郑国的内应。
又过了几天,太子建等人辞别顷公返回郑国。
等到一个半月后,他们重新回到郑国时,已是仲春时节。一望无际的田野,放眼望去满是令人欢喜的新绿,树木的枝条上窜出了油翠的嫩芽,北归的燕子在蔚蓝的天空中盘旋欢唱。
伍子胥的病痊愈了,经过这场大病他又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愈意识到复仇的紧迫性。
当太子建回来后,便迫不及待的将自己与晋国君臣的约定告知了伍子胥,想要得到他的支持。然而这一次伍子胥却一反常态,对太子建的做法极为反对,他说:“太子,我认为你这么做不妥。”
“有何不妥?”伍子胥的否定态度令太子建十分困惑。
伍子胥说:“郑国君臣以忠义仁爱对待我们,我们又怎能背叛他们以怨报德呢?”
“郑国君臣待我等确实不错,但不管怎样他们也不肯出兵帮助我等伐楚,我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难倒你不懂吗?”太子建气焰浮躁,完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错。
“可这必定有悖道义。”伍子胥继续说道。
“那又如何?为了夺回本应当属于我的东西,完成复仇大业,我也顾不得难么多了。”
“太子请听哥哥一句话。当初秦国大将杞子与杨孙就曾在郑国安插下内应,想要谋取郑国,最终不但没能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安身之地也丧失了,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曝尸荒野的下场。不难看出,想要通过依仗内应,来谋取他人国家,是一种侥幸的伎俩,毫无把握,实在是不可取呀。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才能收到成效,千万不可因为为一时兴起,任意妄为。”
此时已被虚妄冲昏头脑的太子建,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说,反而很厌烦的说:“我已向晋国君臣许下承诺,并且签订盟约,此事已是板上钉钉不能再改。”
伍子胥听罢此话心如刀绞,他说:“太子虽然已许下承诺,但到时候只要不做内应,仍然没有过错。但是如若真的像盟约书上写的那样,协助晋国君臣灭亡郑国,就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义,这样一来你将怎样做人?怎样赢得天下人的支持?如果你仍旧执迷不悟,那么灾难必会随之到来。”
太子建听了此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厌恶情绪,对着伍子胥大声咆哮道:“别跟我讲这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哥哥既然不肯助我,我就自己去干好了。”说罢,太子建起身想要离开。
伍子胥连忙抓住太子建衣角,不让他离去,并且继续苦口婆心的劝说道:“我那里不肯帮助太子,只是劝你不要走弯路。”
“哏,我看哥哥是害怕了吧。”太子建不但不领情,反而说出这般令人寒心的话来。
伍子胥终于被激怒了,但是顾及太子建的颜面没有立时发作,只好强忍着怒火说道:“如果我真的贪生怕死,当初就不会与你起兵反叛平王。”
太子建听了,也对刚才说的话有些后悔,但无论如何他也不想向伍子胥示弱,于是稍微缓和了语气说道:“哥哥不必再说,这件事你就放手让弟弟去做吧。”
“我能够理解你,我又何尝不想尽快为父兄报仇,可是你这样做真的会后患无穷。”
太子建已经铁下心来去做成此事,就算是死也将义无反顾。
“哥哥,你就当全不知情吧。”太子建离开时留下了这句话。
太子建走后,伍子胥彻夜未眠,他开始是想如何阻止太子建毫无胜算的举动,但后来又想到他的倔强,便放弃了这个念头。之后他又思考着太子建失败被擒后的善后办法,可想来想去又毫无起色。
“没想到复仇之事还没有丝毫进展,却又横生枝节,闹出了这么多的事来。”
伍子胥一时感慨万千,到了第二天,他又想离开郑国,投奔一直向往的吴国。
“纵观时局,也许只有吴国才能助我完成复仇的愿望。”于是,对于太子建的所作所为他不再关心,一门心思筹划着如何投奔吴国。
而太子建,自从那天在伍子胥那里败兴而归,便将精力全都放在了颠覆郑国上面。他变卖财产,私下招募死士,焦急地等待着晋军的到来。
然而,顷公发兵的日期一拖再拖,他总找各种借口来搪塞太子建。这令太子建火冒三丈,于是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派使者去与顷公交涉。期间智哀子也曾几度派使者前来私会太子建,他还要与太子建讨价还价,谋得战后利益的最大化。
“这帮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太子建也终于认清了晋国君臣的小人之态,但既然已经上了贼船,就不能中途退缩,他依然故作坚强,不肯向伍子胥低头认错。强烈的自尊心最终会令他死无葬身之地。
后来,太子建反常的举动终于引起了郑国君臣的注意。
“国公,近来臣下发现楚太子建变卖财产,私募死士,还与晋国使者过从甚密,臣下担心他会图谋不轨。”相国太叔对定公说道。
“恩,这件事驷阳也曾向寡人禀报。”
“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置?”
“寡人以为,我们郑国一向对他以礼相待,他不应该会谋害我们。”
“这么说,太子建的这些举动,完全是为伐楚做的准备?”
定公考虑了一番说道:“这也难料,关于太子建的为人寡人也不甚了解。”
“是呀,不过他的举动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为了伐楚还好,倘若真的与晋国勾结起来对我国不利,我们也应早有准备。”太叔认真的说道。
“恩,你说得对,密切关注太子建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派兵剿灭。”
“是。”
几天后,没用太叔费力,太子建的阴谋便败露了。
原来,太子建属下有个名叫成秀的亲随,他在郑国邂逅了一名风尘女子,卿卿我我,难解难分。成秀是个性情中人,后来竟用太子建给他招募死士的钱为这名女子赎了身,还置办下了一处房产。太子建知道后雷霆震怒,想要亲手杀了成秀。
成秀被招到太子建的居所,还没等开口说话,就见太子建拔出宝剑。成秀立刻明白了太子建的用意,随即狂奔出屋,直接跑到太叔那里,揭发了太子建作为晋国内应,阴谋颠覆郑国的事。
当太叔将此事禀报定公,定公气急败坏的说:“寡人好意收留太子建,不曾有所怠慢,没想到他却帮着外人一同来谋取寡人的国家,这太令寡人失望了。”
“臣下早就觉得这个太子建和伍子胥不值得信赖,国公想一想,太子建身为楚平王的儿子,竟然会借兵讨伐他的父亲,还有伍子胥也是楚国的叛逆,这两个逆臣贼子如今又想谋取我们郑国,国公千万不能怀有妇人之仁,对此二人必要坚决铲除以绝后患。”前来议事的驷阳也愤愤的讲道。
“没错,今天寡人就为国除害,除掉这两个奸佞。”
随后,定公命大将军游吉领兵,以商讨国事的名由前去太子建居所召他入宫。
自成秀逃脱后,太子建已感大事不妙,可仍旧怀有侥幸心里,认为成秀不会告发自己。直到游吉率兵前来,他才肯面对现实。于是立刻吩咐身边的莫政带着公子胜找到伍子胥一同逃走。
此时伍子胥不在居所,等他回来时,突然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莫非是太子遇到了危险?”他自言自语道。
果然莫政见到他后,马上交代了太子建吩咐的事情。情况危急,他与莫政带着公子胜急忙逃出新郑。
再说太子建带着随从来到宫殿,游吉不让随从入宫。等他入宫后,便被侍卫擒获,宫外随从也被同时缴了兵器。
之后游吉将太子建押到定公面前,定公盘问起他作为晋国内应,灭亡郑国之事。
太子建仍然嘴硬矢口否认,但定公又找来成秀与他当面对质。太子建见再也瞒不下去,只好全部招认,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开始定公并不想把事做绝,只是要将太子建驱逐出境。但是禁不住驷阳与郑国一班臣子的劝说,最终下了狠心,喝令侍卫将太子建拉到闹市斩首示众。名噪一时的太子建,就此死于非命。
后来,定公又命人去捉拿伍子胥,见他已逃出国都,遂下令全国通缉。
求大家支持,我自认为是司马辽太郎先生的学生。
是时,郑国国相子产刚刚过逝,郑国上下全都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
子产姬姓,名侨,字子产,因为他还是先世国公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子产其人具有远见卓识,为政廉洁奉公,自郑简公时出任国相以来,二十年间在郑国施行“礼义”治国,广开言路,注意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他又命人将自己制定的刑书(刑法),铸在青铜鼎上公之于众,使得不同等级的人,都要依照法令来规范自身行为,从而确保了法律的公平,开创了我国依法治国之先河。最终,在子产推行的“宽和”政法下,郑国政治修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对此,孔子曾评价说:“子产具有古人仁爱的遗风”,后世学者也认为子产是春秋时期“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此外,子产的施政主张,对后世形成的儒家“仁政”思想,以及法家思想中的“法治”都具有重大影响。
据说在子产生前,一次大夫然明对他说:“当下百姓们喜欢聚集在乡校(由乡民自发组建的公共学校,与私塾相对)里,谈论国事,非议朝臣,这样下去恐怕要滋生事端,下属以为您应未雨绸缪,及时敕令毁掉所有乡校?”
子产听后不以为然的说:“百姓们忙完一天的活计,聚集在乡校里游玩聚会,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还和执政者的得失,这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借此听一听百姓们的意见。他们喜欢的,我们就去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去改正,这样不也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将乡校毁掉哪?”
见然明仍然固执己见,子产继续耐心劝道说:“我认为我们这些执政者,只有尽力去做好事,才能减少百姓的怨恨,如果单凭武力和权势来杜绝百姓的怨恨,反而会适得其反。没错,只要我现在下令毁掉乡校,那些令人不快的言论便会马上消失,可是如果这样做,百姓会把怨恨憋在心里而得不到发泄,这就犹如用沙袋堵塞江河一般,一旦暴发,又如同大堤决口一泻千里,再也不可收拾,那样的话不知要害了多少人。你看,我们不如在堤坝上开个小口,控制疏导,避免堤毁人亡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不但不会毁掉乡校,还要让百姓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去听取这些意见,将它作为治国救世的良药。”
听了子产此般深入浅出的劝解,然明有所感悟,他惭愧的说:“相国的话令属下受益匪浅,属下自今天起才认识到您的雄才大略,您真的是郑国的中流砥柱。属下虽是个志大才疏之人,但今后必将一心追随相国为国效力。”
后来子产病重,他叫来长子太叔说:“我死之后,国公必会重用你。你要记住,只有道德高尚,而又能宽厚待人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但有些时候,你又不能一味宽容,还应注重对严刑峻法的利用。你看,火势凶猛,人们看见它就会害怕躲闪,所以很少有人葬身火海;而水性柔弱,人们喜欢接近它,还在水中游戏打闹,所以被水淹死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宽和的政策,实施起来远远要比实施严刑峻法难度大,你要懂得把握好分寸。”
太叔见父亲恶疾缠身仍不忘国家社稷,忍不住流下泪水说道:“父亲,请您放心,孩儿一并记下了。”
“好啊。不过还有一事我放心不下,那就是你待人过于迁就,这样对国对己都有不利,你今后做事,应尽力恪守原则坚定不移。”
“是”。
数天后子产病逝。
因为子产一贯清廉,家中没有安葬的钱财,太叔就与兄弟们用竹子编成的大筐作为棺椁将他装殓,安葬在新郑(郑国国都,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南的陉山上。
厚德仁爱的执政者从来不会被人遗忘。子产病逝的消息传出后,郑国君臣百姓无不伤心落泪。现任国君郑定公称子产是“快乐的君子,国家的基石”。而臣民们更是纷纷捐献财务,资助太叔办理子产丧事。
可是太叔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捐赠,大家只好将财务抛到子产家门前的小河里,以示对亡者的敬重与哀悼。后来人们看到,珠宝玉器在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光芒,小河也荡漾起金色的波澜,自此,这条河就被人们称为“金水河”。
来到郑国后,伍子胥发现几乎人人都在赞美子产的高风亮节,也正因如此,他才了解到以上这些事情。
稍加思索伍子胥心中大喜,他兴会淋漓的对太子建说:“太子,看来我等取信于郑国君臣的机会到了。”
这令太子建感到困惑,他没有理解伍子胥的话,于是说:“不知哥哥指的是?”
“子产的死。”
“嗷。”太子建似乎明白了。
之后,太子建与伍子胥等人驱车赶往新郑,到了新郑他们没有急忙寻找落脚的客栈,而是直接奔了布庄。
此时布庄的生意异常火爆,为了悼念子产,前来购买白布的人络绎不绝。(古时没有卖衣服的店铺,只有卖布料的布庄,人们穿衣都是卖回布料再请裁缝或自己制作)。
等太子建他们赶到后,就买下几匹白布回去缝制素服。又过两天,当二人听说,宋国君臣要在太庙为子产举行祭祀大典,因素服还未赶制完成,一时心急如焚。最终二人只好将整块白布披在身上充当素服,匆忙去参加祭祀大典。
当天,子产的祭祀大典由定公主持,等到祭典仪式完毕,子产的家人便跪在牌位旁,向前来祭拜的人磕头致谢。突然,报名人一声高喊道:“楚国太子建与伍子胥前来祭拜。”随后,太子建与伍子胥严肃庄重地走进大殿。郑国百官先是吃惊,接着又小声议论起二人身上不伦不类的素服。
人与人结识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它会影响人们日后交往中的情感。老成持重的定公虽然面无表情,只是礼貌大方地向二人还礼,但他心里已对太子建和伍子胥行为给予了肯定。子产是名扬天下的贤士,理应被世人所敬仰,他病逝后,太子建与伍子胥是最先前来凭吊的外人,这令定公与郑国百官倍感欣慰。其次,太子建与定公早有往来,他戍守城父时,定公就曾与他结交,并给予资助,他也向定公进献过精美的楚国漆器。今天,得以在此种情形下相见,难免令定公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美好情感,而这完全得益于伍子胥的策划。
祭典结束后,定公热情款待了太子建和伍子胥,谈话中免不了提及二人的遭遇。等定公弄清楚伍子胥的家世,不禁叹惋道:“不想伍氏满门忠义,竟遭了平王的毒手。”
“外臣如今逃亡避难,苟且偷生,为的就是终有一日,能借来兵力为父兄报仇雪恨。”伍子胥的话掷地有声,但却破坏了本来融洽的气氛。尤其是当定公听到伍子胥想要借助外来力量为父兄报仇,顿感一阵不安。
之后双方都不再说话,沉默了一会。好在期间殿中演奏着乐曲,掩盖住了彼此的尴尬。
后来还是太叔先开了口,他说:“此次殿下与子胥能够专程赶来吊唁,令在下感激不尽。”
太子建急忙回答说:“那里,那里,乃父乃是当今闻名天下的贤士君子,我等能够前来祭拜实在是与有荣焉。”
“是呀,子产大人乃当今人臣表率,理应得到世人的敬奉。”伍子胥也意识到刚才的话有些不合时宜,见有了话题马上来缓和气氛。
“可惜,当今天下的君王与臣子们一心只想着争权夺利,子产大人过逝,只有你们两位外人前来祭拜,人心向利,私欲荼毒。”定公意味深长地讲道。
“唉。”之后与坐诸位都忍不住发出叹息。
“殿下,在下听说宋国也发生了内乱?”这时另一位大夫驷阳问道。
“是,元公与华氏相互攻伐,还请来外人助战。”
“不知这外人指的是哪些国家?”驷阳继续问道。
太子建觉察到这个驷阳可能不怀好意,既然他已知道宋国发生内乱,就应该清楚是齐、楚两国派兵助战。可他仍要当着郑国君臣的面逼迫自己明白作答,这明明是要让自己承认,因为楚军将至,自己在宋国待不下去,才奔郑而来。好在太子建聪明过人,知晓其中利害,回答道:“听传闻是齐国和吴国的军队。”
“嗷。”驷阳听后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继续问道,“那不知殿下此次前来,是何时动身呀?”
“我与子胥一听到子产大人病逝的消息,便即刻动身了。”太子建故若淡定的说。
“果真如此,为何殿下和子胥连素服都没有准备好?”驷阳自鸣得意,认为抓住了要点。
“这……”此时太子建也不好敷衍了。
“驷阳,你太过分了。”为了不令太子建难堪定公责备道。
“哈哈。”就在群臣等待太子建回答时,伍子胥的笑声引来了众人的目光。他说:“这个由我解释一下。”
“好啊。”驷阳冷冷的笑了笑。
“其实,早在贵国太庙里,我便想就身上的素服,向大家解释一番。但是苦于没有机遇无从开口,现在终于有机会了,还要感谢驷阳大人。”伍子胥含笑说道。
“这倒不必了。”驷阳也微笑着说道。可不想,还没等他把话说完,伍子胥便目光一转,对定公和太叔说:“我与太子前来祭拜子产大人,所穿素服可能与郑国礼制不符,对此我向国公和太叔大人表示歉意。但我要讲明的是,这并不代表我二人对子产大人不够尊重,更不是因为来时仓促,只是由于我们楚国的素服一向如此。”
郑国君臣茅塞顿开,但还是将信将疑。于是伍子胥接着说:“可能在座诸位还是有些不信,但我之所讲千真万确。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我们楚国地域偏远教化未开,还不懂得像你们中原人这样制作符合礼制的素服吧。”
“原来是这样。”定公小声嘀咕道。
伍子胥又说:“当年我们庄王与晋军激战,得胜后祭奠阵亡将士,就曾扯下大帐上的白布作为素服,难道大家没听说过吗?”
“这个,微臣似曾听说。”有位大夫回应道。
伍子胥只是突发其想信口开河,没想到真有人随声附和,于是便愈发自信了。
就此,一场或大或小的素服风波平息了。
当晚,定公安排太子建等人在馆驿下榻,第二天又特意找到一处豪华宅院作为他们的居所,对待他们热情周到。
但是深不可测的定公,却从来不跟二人提及助他们伐楚之事,这令太子建与伍子胥十分苦闷。甚至一次,二人亲自拜见定公,并向他哭诉冤屈,想要得到郑国军事上的支持。然而,定公虽然同情二人的不幸,却仍然不肯借兵相助。其实定公此举也实出于无奈,纵观整个春秋历史,自郑庄公率兵出击周桓王以后,郑国便一直都是个任人宰割的小国。历来都是大国兴兵侵犯郑国,从来就没有郑国主动征讨他国的案例。几百年间,即使郑国内有贤君良臣当政,也只是在国内实现繁荣昌盛而已。
“如今看来,郑国国小兵弱,根本无法助我们完成伐楚大业。”屡次碰壁后,太子建无奈的对伍子胥说。
“当初我们也是病急乱投医,做事不得章法才会想到倚靠郑国复仇。”伍子胥回答道。
“眼下我们只有再去晋国寻求支持。”
“不错,筹备几日就准备动身吧。”想到晋国,二人心中又产生了新的希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出发前伍子胥偶感伤寒一病不起,太子建又赴晋心切执意要走。最终只能将伍子胥留在郑国,自己在莫政的陪同下前往晋国。
太子建绕道成周(周朝的都城,今河南洛阳市东郊),一个半月后来到晋国国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
晋顷公因为楚初王被害一事,一直对平王心存嫌怨。听说与平王反目成仇的儿子太子建到来,便亲切召见了他,而后安排他到馆驿暂住。
出于礼貌,一开始太子建并未向顷公提起借兵伐楚之事,直到顷公第三次召见时,他才愁眉萧索的对顷公说:“国公,不揣冒昧,我此次前来实有一事相求。”
“你不必心存顾虑,有话请讲。”顷公的态度平易近人。
“我此次前来,实际是想恳请国公出兵助我讨伐我那昏庸无道的父王,为那些惨遭屠毙的僚属和百姓报仇。”太子建义愤填膺地说。
太子建还是操切了些,他的话令没有丝毫准备的顷公一时间难以言对。
这时,坐在一旁的晋国上卿赵鞅发问道:“殿下,平王是您的父亲,如若我们晋国出兵助您讨伐他,您又将以什么名义向世人有所交代呢?”
这个问题太子建早有考虑,他说:“平王是我的父亲,我做儿子的率兵去征讨他,确实有悖天理人伦。但是我的父王本不是凶狠残暴之人,只是因为受到身边奸宄小人的蛊惑,才会做出那些丧尽天良的事来。所以如若贵国肯出兵相助,我将会打出铲除父王身边的乱臣贼子,救楚国万民于水火的旗号。我想这样一来,便能得到天下人的理解,也可以争取楚国正义之士的支持。”
太子建提出的办法也算合情合理,轻而易举的解除了晋国君臣对师出无名的顾虑。但是讨伐楚国是何等大事,尽管与楚国的战端由太子建引起再好不过,顷公也早有挥师南下,削弱六卿重整河山的夙愿,但仍不敢轻举妄动作出承诺。
于是顷公说:“此等军国大事,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寡人现在不能立即给你答复,等与六卿商议之后有了结果,再召你前来如何?”
“也好,那就劳请国公费心了。”太子建说道。
“既然如此,请殿下先回馆驿安心等待吧。”赵鞅说道。
“是,不过我还有一事要再做强调。”
“请讲。”顷公说。
“我是怀着对贵国君臣无比信任之情,来到贵国真心请求帮助的。今天在贵国殿堂之上坦诚地讲出了肺腑之言,冒昧之处还请诸位见谅。”太子建稍作叹息,眼有泪痕,继续说道:“希望贵国君臣能够助我一臂之力,日后一旦我执掌楚国大权,必当结草衔环,以报诸位。现在我就此退下敬候佳音。”说罢,太子建退出大殿。
之后,顷公召集六卿共商伐楚之事,这六卿分别是魏舒、韩不信、士鞅、荀寅、荀跞以及赵鞅。这六卿之中只有魏舒、韩不信还算有为,其余之人都是一些贪权怙势之辈,而赵鞅又是他们之中最为贪婪的阴谋家。
自从上次伐楚出师不利,没过多久智哀子又因为向郑国使臣索贿事发,被赵鞅排挤出晋国的权利圈,他的位置也被荀跞所取代。于是原属智氏集团的世卿韩氏、魏氏见风使舵投靠了赵氏,现在晋国权柄实际上操控在赵鞅的手中。
商议过程中,赵鞅因看不到实际的利益,便暂且反对晋国出兵帮助太子建。他说:“如果我们出兵伐楚,无异是在用晋国子弟的血肉给他太子建铺路。”听了这话,一心想要促成此事的顷公也不好再发表意见。而其他诸卿虽各有所图,但都不想与赵鞅公开对抗,最终伐楚之事暂时搁置下来。
可事后,赵鞅又派使者前去馆驿与太子建进行接触,他想看一看,如果自己支持伐楚,他会从太子建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即便他得不到好处,晋国又在自己的阻挠下不肯出兵相助,他也可以借机将此事的责任推卸给其他世卿,做到两面逢源,这通常是唯利是图之人,自以为是的明智之举。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是最为愚蠢的,因为赵鞅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智慧,而晋国君臣偏偏又没有一个是愚蠢的。当他的使者来到馆驿,便发现智哀子与顷公的密使荀跞早已赶到,并与太子建等人促膝长谈。
使者知道自己的出现不合时宜,便告别太子建回去向赵鞅禀报。赵鞅知晓此事后,不禁怒火中烧。
“智哀子你这个混蛋,竟然与国公串通一气坏我好事。”
随即赵鞅下定决心,要竭力阻止晋国出兵帮助太子建,除非太子建肯亲自前来向他负荆请罪,并许下令他满意的承诺。
然而,这一次又令赵鞅大失所望,因为太子建与智哀子他们早已另有打算,再也不用相求于他。
那天顷公与六卿商议无果后,他并没有改变出兵伐楚的初衷,又不愿意受制于赵鞅,看赵氏一家独大,便派人去南部联系智哀子。智哀子自从被赵鞅排挤出权利圈,一直赋闲在家,郁郁寡欢。见顷公的使者到来,不禁大喜过望。通过交谈,智哀子了解到了顷公的心思,便觉得这是自己东山再起的好机会,于是秘密赶往国都与顷公会面。
通过交谈,智哀子巧妙地说服顷公,使顷公同意了他的办法,于是才有了赵鞅使者后来看到的情景。
原来,智哀子也不同意晋国即刻出兵伐楚,他的理由是晋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他肯舍出自家智氏的军队帮助太子建,只不过征讨的对象不是楚国而是郑国。其实,自从上次他向郑使索贿,并被郑使告发逐出权利圈后,就一直对郑国君臣怀恨在心,这回见太子建得到郑国君臣的信任,便想借太子建的手一举灭掉郑国,这样,一来可以解恨,二来自己的封地与郑国接壤,又可以乘机扩大领地壮大实力。
那天夜里,智哀子对太子建说:“在下知道殿下与郑国君臣的关系良好,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这确实是个好机会。”
“此话怎讲?”太子建不解道。
智哀子看了看年轻的太子建,忍不住笑了笑然后说:“今天在下能与殿下相识,实在是三生有幸。在下也就不买官司了,坦诚地说,在下以为您既然被郑国君臣所信任,何不趁郑国君臣毫无防备之时,作为我国的内应,到时候我率军与您里应外合,将郑国一举拿下,这样可确保万无一失。”
“这,这不大好吧。”太子建听后显得有些惶恐。
智哀子见太子建心生畏惧,便极力安抚道:“殿下不要着急,听在下把话说完。如若殿下肯答应在下的请求,等灭掉郑国后,在下会将郑国的南部奉送给殿下,殿下也就有了容身之地。之后在下还会继续支持殿下,等到您经营起一支虎狼之师,在下便向国公请缨,与您一道挥兵南下伐楚,您的夺权大业也就多了几分胜算。您看如何?”
“这,这……”面对智哀子突如其来的请求,太子建一时没了主见。
“如若殿下还不肯信任在下,今天荀跞大人也在,就请他做个见证如何?”说着,智哀子给荀跞用了一个眼色。
只见荀跞信誓旦旦的说:“殿下,我作为国公的使者,今天能够见证二位的恢弘之举,实感荣幸。如果今天殿下肯答应智卿的请求,我将以国公的名义作为见证,如若日后双方有一方失信,国公自会兴师问罪对大家有个交代。”
如此诱人的条件,一时间令太子建不能自已,他虽然还未表态,但心里面已倾向于作为智哀子的内应。
“殿下,您还在犹豫什么?您不是一心要夺回自己曾经拥有的权利吗?”智哀子鼓动道。
“是呀殿下,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就不能有过多的顾虑。您想想,以现在您的处境,还有什么比这样做更容易实现胸中抱负的哪?”荀跞也劝说道。
“我……”夺权心切的太子建被说服了,他给出了心中的答案,“好吧智卿,我同意你的请求,作为你灭郑的内应。”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太子建说出此话,他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没有反悔的权利,只能违背良心作为智哀子的内应,然后出卖有恩于他的郑国君臣。
当夜,三人还签下盟约书,规定了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攻取郑国的时间。盟约书一式三份,交由顷公盖上玺印后,分发到顷公、太子建和智哀子三方手中。自此太子建正式成为灭亡郑国的内应。
又过了几天,太子建等人辞别顷公返回郑国。
等到一个半月后,他们重新回到郑国时,已是仲春时节。一望无际的田野,放眼望去满是令人欢喜的新绿,树木的枝条上窜出了油翠的嫩芽,北归的燕子在蔚蓝的天空中盘旋欢唱。
伍子胥的病痊愈了,经过这场大病他又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愈意识到复仇的紧迫性。
当太子建回来后,便迫不及待的将自己与晋国君臣的约定告知了伍子胥,想要得到他的支持。然而这一次伍子胥却一反常态,对太子建的做法极为反对,他说:“太子,我认为你这么做不妥。”
“有何不妥?”伍子胥的否定态度令太子建十分困惑。
伍子胥说:“郑国君臣以忠义仁爱对待我们,我们又怎能背叛他们以怨报德呢?”
“郑国君臣待我等确实不错,但不管怎样他们也不肯出兵帮助我等伐楚,我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难倒你不懂吗?”太子建气焰浮躁,完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错。
“可这必定有悖道义。”伍子胥继续说道。
“那又如何?为了夺回本应当属于我的东西,完成复仇大业,我也顾不得难么多了。”
“太子请听哥哥一句话。当初秦国大将杞子与杨孙就曾在郑国安插下内应,想要谋取郑国,最终不但没能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安身之地也丧失了,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曝尸荒野的下场。不难看出,想要通过依仗内应,来谋取他人国家,是一种侥幸的伎俩,毫无把握,实在是不可取呀。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才能收到成效,千万不可因为为一时兴起,任意妄为。”
此时已被虚妄冲昏头脑的太子建,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说,反而很厌烦的说:“我已向晋国君臣许下承诺,并且签订盟约,此事已是板上钉钉不能再改。”
伍子胥听罢此话心如刀绞,他说:“太子虽然已许下承诺,但到时候只要不做内应,仍然没有过错。但是如若真的像盟约书上写的那样,协助晋国君臣灭亡郑国,就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义,这样一来你将怎样做人?怎样赢得天下人的支持?如果你仍旧执迷不悟,那么灾难必会随之到来。”
太子建听了此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厌恶情绪,对着伍子胥大声咆哮道:“别跟我讲这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哥哥既然不肯助我,我就自己去干好了。”说罢,太子建起身想要离开。
伍子胥连忙抓住太子建衣角,不让他离去,并且继续苦口婆心的劝说道:“我那里不肯帮助太子,只是劝你不要走弯路。”
“哏,我看哥哥是害怕了吧。”太子建不但不领情,反而说出这般令人寒心的话来。
伍子胥终于被激怒了,但是顾及太子建的颜面没有立时发作,只好强忍着怒火说道:“如果我真的贪生怕死,当初就不会与你起兵反叛平王。”
太子建听了,也对刚才说的话有些后悔,但无论如何他也不想向伍子胥示弱,于是稍微缓和了语气说道:“哥哥不必再说,这件事你就放手让弟弟去做吧。”
“我能够理解你,我又何尝不想尽快为父兄报仇,可是你这样做真的会后患无穷。”
太子建已经铁下心来去做成此事,就算是死也将义无反顾。
“哥哥,你就当全不知情吧。”太子建离开时留下了这句话。
太子建走后,伍子胥彻夜未眠,他开始是想如何阻止太子建毫无胜算的举动,但后来又想到他的倔强,便放弃了这个念头。之后他又思考着太子建失败被擒后的善后办法,可想来想去又毫无起色。
“没想到复仇之事还没有丝毫进展,却又横生枝节,闹出了这么多的事来。”
伍子胥一时感慨万千,到了第二天,他又想离开郑国,投奔一直向往的吴国。
“纵观时局,也许只有吴国才能助我完成复仇的愿望。”于是,对于太子建的所作所为他不再关心,一门心思筹划着如何投奔吴国。
而太子建,自从那天在伍子胥那里败兴而归,便将精力全都放在了颠覆郑国上面。他变卖财产,私下招募死士,焦急地等待着晋军的到来。
然而,顷公发兵的日期一拖再拖,他总找各种借口来搪塞太子建。这令太子建火冒三丈,于是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派使者去与顷公交涉。期间智哀子也曾几度派使者前来私会太子建,他还要与太子建讨价还价,谋得战后利益的最大化。
“这帮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太子建也终于认清了晋国君臣的小人之态,但既然已经上了贼船,就不能中途退缩,他依然故作坚强,不肯向伍子胥低头认错。强烈的自尊心最终会令他死无葬身之地。
后来,太子建反常的举动终于引起了郑国君臣的注意。
“国公,近来臣下发现楚太子建变卖财产,私募死士,还与晋国使者过从甚密,臣下担心他会图谋不轨。”相国太叔对定公说道。
“恩,这件事驷阳也曾向寡人禀报。”
“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置?”
“寡人以为,我们郑国一向对他以礼相待,他不应该会谋害我们。”
“这么说,太子建的这些举动,完全是为伐楚做的准备?”
定公考虑了一番说道:“这也难料,关于太子建的为人寡人也不甚了解。”
“是呀,不过他的举动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为了伐楚还好,倘若真的与晋国勾结起来对我国不利,我们也应早有准备。”太叔认真的说道。
“恩,你说得对,密切关注太子建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派兵剿灭。”
“是。”
几天后,没用太叔费力,太子建的阴谋便败露了。
原来,太子建属下有个名叫成秀的亲随,他在郑国邂逅了一名风尘女子,卿卿我我,难解难分。成秀是个性情中人,后来竟用太子建给他招募死士的钱为这名女子赎了身,还置办下了一处房产。太子建知道后雷霆震怒,想要亲手杀了成秀。
成秀被招到太子建的居所,还没等开口说话,就见太子建拔出宝剑。成秀立刻明白了太子建的用意,随即狂奔出屋,直接跑到太叔那里,揭发了太子建作为晋国内应,阴谋颠覆郑国的事。
当太叔将此事禀报定公,定公气急败坏的说:“寡人好意收留太子建,不曾有所怠慢,没想到他却帮着外人一同来谋取寡人的国家,这太令寡人失望了。”
“臣下早就觉得这个太子建和伍子胥不值得信赖,国公想一想,太子建身为楚平王的儿子,竟然会借兵讨伐他的父亲,还有伍子胥也是楚国的叛逆,这两个逆臣贼子如今又想谋取我们郑国,国公千万不能怀有妇人之仁,对此二人必要坚决铲除以绝后患。”前来议事的驷阳也愤愤的讲道。
“没错,今天寡人就为国除害,除掉这两个奸佞。”
随后,定公命大将军游吉领兵,以商讨国事的名由前去太子建居所召他入宫。
自成秀逃脱后,太子建已感大事不妙,可仍旧怀有侥幸心里,认为成秀不会告发自己。直到游吉率兵前来,他才肯面对现实。于是立刻吩咐身边的莫政带着公子胜找到伍子胥一同逃走。
此时伍子胥不在居所,等他回来时,突然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莫非是太子遇到了危险?”他自言自语道。
果然莫政见到他后,马上交代了太子建吩咐的事情。情况危急,他与莫政带着公子胜急忙逃出新郑。
再说太子建带着随从来到宫殿,游吉不让随从入宫。等他入宫后,便被侍卫擒获,宫外随从也被同时缴了兵器。
之后游吉将太子建押到定公面前,定公盘问起他作为晋国内应,灭亡郑国之事。
太子建仍然嘴硬矢口否认,但定公又找来成秀与他当面对质。太子建见再也瞒不下去,只好全部招认,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开始定公并不想把事做绝,只是要将太子建驱逐出境。但是禁不住驷阳与郑国一班臣子的劝说,最终下了狠心,喝令侍卫将太子建拉到闹市斩首示众。名噪一时的太子建,就此死于非命。
后来,定公又命人去捉拿伍子胥,见他已逃出国都,遂下令全国通缉。
求大家支持,我自认为是司马辽太郎先生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