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举步维艰
伍子胥等人,这次大概早已打消了走官道出逃的念头,当他们来到楚宋边境,便直接驾驭马车驶入山林。等到再也找不到一处宽敞的地方,能容下马车继续前进后,伍子胥命令两个同伴下车杀马。接着拉车的两匹马,被二人陆续宰杀放倒。
要想通过眼前一望无际的连绵群山逃出楚国,没有人晓得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而眼下最要紧的是准备路上所需的食物和饮水。
他们用一整夜工夫来筹备此事,先是将杀死的马开膛破肚,剥皮取肉。接着伍子胥又将剥下来的马皮缝制成盛水的背囊。这些完成后,三人尽最大努力携带尽可能多的马肉,又找到林中的一处溪水洗涮背囊,盛满清水。
黎明到来前,三人作了简短的休息,等到太阳爬上树冠,他们便走进了深山密林。
初入密林,一切还算顺利,只是苦于藤蔓杂草遍布,没有道路可寻,于是三人抽出腰中的利刃,一路上披荆斩棘。到了午后,三人没有力气再走,就找到一处背风的地方安顿下来。生火烤肉,还在四周布置陷阱,以防范入夜后野兽的攻击。
夜幕降临时,三人吃起焦熟的马肉,并商定轮流值夜放哨。等到同伴将熟睡中的伍子胥唤醒时,已是深夜。白天因为赶路浪费了太多体力,一觉醒来伍子胥仍觉得身心疲惫,他手持宝剑,坐在火堆旁,警惕着周围的一切响动。而此时放眼四望,黑漆漆的山野里只有风过草木的“沙、沙”声,还有就是熟睡的同伴鼾声大作。不一会伍子胥又感到两眼酸楚视线模糊,但他竭力克制住自己强打精神。
抬起头,他凝视远方天边的北斗,只见那明亮的七颗星排列成了一个巨大的勺子状,闪动着明亮的光辉。
“这七星在那里闪耀了几千年了吧?”
听父亲讲,这七星可以预兆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看它们那般明亮,楚国一时间还真的是难以灭亡。也希望眼前的七星,能够预示我将来的命运,我将会率兵攻入郢都,然后砍掉平王的头颅,报仇雪恨,名扬天下。
接着,透过北斗,伍子胥仿佛看到了父兄的脸庞,他们正冲着自己微笑。
“愿你们的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敬爱的父亲,亲爱的哥哥。”
置身于安静的夜晚,伍子胥仿佛灵魂出窍,渐渐地忘却了周围的一切。他回忆起许多幼年时的情景,那时候健在的母亲十分要强,她不断激励着两个儿子日后要成就一番大业。母亲希望他们兄弟二人,成为横空的两柄利剑,是要将天捅出个黑洞。可是哥哥总是不认同母亲的想法,常常与她争辩,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在家中就连父亲也要让着母亲三分,哥哥的固执己见,不止一次的惹母亲生气。伍子胥觉得哥哥很有勇气,但是每当他与哥哥打斗时,哥哥又总是由于怯懦成为他手下败将。
伍子胥也弄不懂,自己为什么会回忆起,这些无干紧要的往事,也许他已厌烦了这惶惶不可终日,疲于奔命的逃亡生活。但是现实不允许他有所倦怠,平王与费无忌不允许他倦怠,被害的父亲和哥哥不允许他倦怠,死去的爱妻贾氏也不允许他倦怠。逃亡、复仇,这条路他只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可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任何悔恨的理由。
伍子胥思索着,突然从远处的山谷里传来了几声狼的嚎叫。
“看来这林中并不安全,我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第二天,三人吃过昨晚剩下的马肉,继续行进。按照预设的方案,他们只要参照日出的方向,一路向北,就一定能走到宋国。他们一边走着,一边用布头,大石块做着标记。选择翻越群山或许是明智之举,这里虽然路途险要,又有凶禽猛兽出没,但是这里没有紧跟其后的追兵。然而第二天夜里发生的事情,却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进入山林的第二天,他们比前一天多走了一倍的路程。到了太阳落山时,才肯停下脚步。此时虽然已是冬季,但是三人都是汗如雨下,从衣领口不时还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汗臭。
三人像昨晚一样,分工行事有条不紊。很快的,马肉就在架起的篝火上被烤的吱吱作响。虽然没有添加任何作料,但是热手的马肉,冒着滚滚香气,已是三人有生以来吃过的最令人难忘的世间美味。
入夜后,疲惫不堪的伍子胥很快就进入梦乡,由于睡得沉,他没有记得当晚的梦。
“子胥,子胥、快醒醒……”这声音仿佛是从遥远的天边传来的,“快醒醒、快醒醒……”突然,伍子胥好像受到了惊吓一般,即刻起身,几乎同时拔出了腰中的剑。
“什么情况?”伍子胥询问道。
“子胥,这四周好像有狼群。”一个同伴说道。
“狼群。”
“是的,我看到有好几只。”另一个同伴也回答道。
伍子胥仔细的观察起四周的情况,他仿佛听到了狼群在草丛中活动的声响。他知道,一只狼在攻击猎物时,会一下子猛扑过来,然后咬断猎物的脖子。而狼群集体袭击猎物时,反而会悄无声息的慢慢靠近猎物,然后再有配合的进行轮番攻击,这样看上去好像是丧失了勇气,但实际上这种办法更为有效,也更加凶残。如此一想,伍子胥认为狼群可能就在周围。
“这样下去我们迟早会成为狼群的美餐。你快去给篝火添一些干柴,把火生旺。”
“是。”
伍子胥在吩咐同伴的同时,又观察起周围的树木分布,他知道仅凭篝火很难阻挡住狼群的进攻,最好还是找到几棵大树爬上去避险,但是篝火附近没有一颗大树。
突然,借着篝火的光亮,伍子胥看到了几只恶狼的眼睛,那眼睛犀利而尖锐,并且泛着狠毒的青光,甚是恐怖。但这反而激发了伍子胥的斗志,它令伍子胥想起了平王和费无忌,他甚至觉得自己也有一双这样的眼睛。
“看来狼群已经把我们的包围了,我们手持利剑,背靠篝火,等它们一冲上来,就杀掉它们。一旦支撑不住,就跑到那边的树上去,可别做了恶狼肚中的冤魂。”伍子胥说道。
随后三人背靠篝火,高举利刃,做好了劈杀的准备。狼群见此情景,好像有所畏缩,迟迟不见动静,就这样双方对峙了起来。
没过多久,群狼好像失去了耐性,先是一直身体庞大的公狼,从草丛中跳了出来,若无其事的仰天长嚎,它可能是狼群的首领,想要在气势上压倒伍子胥等人。然而面对狼王的挑衅,伍子胥等人临危不乱,要知道如果不是抱着赴死的决心,三人也不会逃入这茫茫林海之中。紧接着群狼一个接着一个的从草丛中窜了出来,把三人紧紧地围堵在篝火旁。最后,还是那只公狼一个蹦越,瞬时间向伍子胥扑来。伍子胥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迎了上去,照准公狼白白的肚子一剑扎了过去。伴随着一声惨叫,公狼倒在了血泊里,它的肚子被伍子胥划出了一道口子,肚中的肠血也随即流了出来。群狼被激怒了,它们一股脑的扑了上来,三人喝出性命,奋力搏击。但是还是有一个同伴被群狼扑倒在地,伍子胥见招架不住,大声对剩下的同伴大喊道:“快,爬到树上去。”
随后伍子胥不遗余力地向树丛跑去,来到树下,他奋身一跃,爬上树来。见同伴也爬到了另一棵树上,他才安下心来。
群狼见无法将二人拖下树来,就又跑回篝火旁,分享起战后的美食。通过篝火的微光,伍子胥与同伴看到,那惨遭不幸的同伴被群狼掏扯撕抢,每一只狼都得到了他的一块肉,每一只狼的嘴边都沾满了鲜红的血迹。
伍子胥恨不得跳下树去,劈死这群畜生,但是理智最终战胜了冲动。过了很久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身子也有多处负伤,这其中有的是被狼用牙齿撕咬的,有的是被爪子抓伤,各处伤口还在不停地渗出鲜血。
伍子胥与同伴一直躲在树上。直到第二天天亮狼群散去,他们才敢跳下树来。一夜之间狼群吃掉了同伴的尸首,也吃掉了他们之前预备的马肉。伍子胥搜索着地下仅存的同伴骨骸,将它们放进自己的袖子。
“子胥,你这是?”活下来的同伴惊讶的问道。
“我答应了他,就要带他离开楚国。”伍子胥说完涕泪俱下,同伴见此情景,也不再说话。
这个活下来的同伴名叫莫政,后来他毕生追随在伍子胥的左右,与他荣辱与共,直至柏举之战中力战身亡。
伍子胥与莫政稍事整理,不敢再做停留继续前行。等到夜幕再次降临,他们也不敢停下休息,接着赶路。不时从后方传来的几声狼嚎,令二人知道昨夜里的狼群仍然穷追不舍。狼与蛇一样,是最记得仇恨的动物,只要族群受到损伤,它们便一定要睚眦必报,更何况伍子胥昨夜里杀了它们的首领。想到这些,伍子胥心中反而对狼群产生了一些敬重之情。
二人不想与这群畜生再做周旋,便加快了脚步,到最后二人甚至跑了起来。不知跑了多久,二人终于翻过最后的一道山岭,伍子胥忽然看到,山下仿佛出现了几处灯火人家。随后他们丢掉了身上的一切物件,手持宝剑在月下飞奔。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伍子胥弄丢了家传宝剑的檀木剑鞘。
狼群见二人接近了村落,便不敢再追渐渐退去了。
伍子胥和莫政来到山下,找到一处亮着灯的人家,轻轻叩门,想要讨些饭吃。一会房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了一位满脸胡须的老汉,见二人的装扮显然是受了惊吓,不由分说就躲进房中,熄灭灯火,不肯再开门。
见此情景伍子胥不禁大笑道:“哈哈,看来老汉是把你我都当成了乞丐。”
“这也别怪人家给咱们吃闭门羹,看看咱们的装扮,就知道咱们是什么货色了。”莫政打趣地说道。
“什么货色?”伍子胥抓住莫政此话不放,想再与他玩笑。
“就是你说的乞丐,不过这两个乞丐手里还抄着家伙,就更像是山贼了。”
“哪里有像咱们这样守规矩的山贼?若是真的山贼来了早就破门而入了。”说罢,二人相视而笑。实际上这是二人死里逃生后,喜不自持的表现。想必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除了喜悦之外,还多了一份自信,这便是对命运的信心。
“无论如何,总算是又捡回了一条命,应该庆贺一番,可惜无酒。”莫政半开玩笑的说道。
“也没有肉啊。”
“哈哈。”
当夜,伍子胥与莫政空着肚子倒在老汉家的门口睡下,这也许是他们向老汉的无言示威。果然直到了第二天清晨,老汉没敢再开门,不仅老汉如此,附近的几户人家也没有人敢出门。但这并不是二人想要的结果,他们只不过是想要村民们施舍一些饭食填饱肚子。
“我看这里定是宋国无疑了。”莫政一醒来便对伍子胥讲道。
“何以见得?”
“要是在楚国,就算村民不肯施舍咱们饭食,也会联合起来把咱们赶走,可你看这里的人既不热情又很胆小,这不正是宋国人的做派吗?”
“你这话的意思是说楚国人很胆大。”伍子胥有些讽刺的笑了笑。
莫政撅了撅嘴说道:“当然,就像你我一样。”
“哈、哈……”而后又是一阵狂笑。
一直等到晌午,老汉才肯与伍子胥二人妥协,他因为忙着料理家中的牲畜不得不开门迎客。在此之前,他早已在屋中弄清了伍子胥二人的来历,并与两位“好汉”谈妥了条件,那便是老汉要宰掉家中的一只鸡来宴请二人,作为谢罪,并且今晚还要留请二人在家中过夜。
吃饭时三人便逐渐熟识起来,话起家长里短。通过交谈,伍子胥了解到,老汉的妻子已经过逝,两个儿子又相继死在战场上,现在家中只剩他一人孤苦度日。
宋国位于春秋版图的中部,是楚国、晋国、齐国等大国相互争夺的对象,是春秋时期遭受兵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宋国最早出现了“弭兵”(平息战争,指和平)思想,后来在宋国两位大夫华元、向戌的倡导下,以晋、楚两国为代表的各方诸侯在宋国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会后各方宣誓放弃争端,停止战争。但更多时候,各方诸侯只是把弭兵盟誓作为一种外交策略,有的是急需处理内部纷争,无暇外顾;有的则是为了借机发展实力,蓄势待发。期间一旦有哪个国家发展壮大,便又会卷土重来战端再起。第一次弭兵会盟仅仅维持三年便宣告失败,第二次弭兵会盟到现如今已过去了二十三年,虽然各国间没有再发生过大的战争,但局部的冲突和争斗从未停息。
“看来天下的百姓都是一样的疾苦!”伍子胥由衷的感慨道。
从老汉那里伍子胥还了解到,太子建现在就在宋国的国都商丘(宋国都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于是决定明日赶往商丘。
经过一天的休息,伍子胥与莫政又恢复了体力,伍子胥觉得身上又有了用不完的力气。在与老汉道别时,他也想留下一些钱财来接济老汉的生活,可是此时他身上除了一柄祖传的宝剑便别无长物,只好作罢。
五日后,伍子胥和莫政来到商丘,并找到了太子建。见面后,伍子胥与太子建抱头痛哭,并各自倾诉起九死一生的逃亡经历。二人都痛恨平王暴虐无道,都感慨于世事命运的无常与不公。可就在二人慷慨激昂地喋喋不休时,从庭院中传来了莫政将要刎颈自杀的消息。原来莫政有感于没有善理好太子妃齐音的安全,便自觉有愧于太子建,想要以死来谢罪。
伍子胥马上跑到庭院,夺过莫政手中的剑,并跪下身子向同时赶到的太子建求情。
太子建并没有怪罪莫政的意思,亲手将伍子胥扶起,并勉力二人说道:“大丈夫身怀仇恨耻辱,就应该一心想着报仇雪耻,我怎么会因为这样一点小事,而忍心让一名义士去赴死?从今往后,我们三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谋复仇大业。”
在古代,结拜往往是弱势群体之间,确定互助互利关系的惯用形式。当晚三人对天焚香立誓,结拜为异性兄弟。从此以后,莫政不再作为太子建与伍子胥的下属。
又过一日,伍子胥埋葬了受害同伴的遗骸,并询问太子建说:“太子,你到宋国后可曾拜见了宋国的国君?”
“不曾拜见。”太子建回答说。
“为什么?”伍子胥有些不解。
“哥哥初到宋国,可能还不曾知晓,现在的宋国正在发生内乱,国君与朝中权臣相互攻伐,根本没有时间来召见我。”
“原来是这样。”
太子建所说的宋国内乱指的是“华氏之乱。”原来此时宋国的国君是宋元公,宋元公子姓(宋国公族的始祖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与商族同姓,周武王灭商后,微子被分封在商的故都商丘,国号为宋),名佐,乃是前任国君宋平公与宠幸的小妾华氏女所生。后来平公听信寺人(官名,宫中供君主差遣传令的小官)伊戾的谗言,杀死原世子痤而立佐为世子,平公死后,世子佐便成为了宋国新的国君。宋元公相貌丑陋,为人柔弱自私,又因为口吃而不爱说话,所以登基时便未能得到宋国臣子和百姓的信服。主政后,元公因为担心强大的世卿,华氏(华元的家族)与向氏(向戌的家族)日后会对己不利,便与弟弟公子寅、公子御戎暂时联合向氏中的向胜、向行等人,合谋铲除华氏。之后向胜将此事透露给了向宁,而向宁一项与华氏的华亥私交甚好,出于朋友之间的情谊,他不忍看到华亥惨遭杀戮,便在元公动手之前将此事告知了华亥,并劝说华亥逃亡他国。
不想华亥却对向宁说:“逃亡比死也强不到哪里去,我决定就跟国公拼个你死我活。”
于是华氏公卿决定先行下手,一天华亥假称得了重病,宋国群臣来家中探望,华亥借此机会将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和公孙丁捉拿杀害。并将向胜、向行二人扣押,囚禁在谷仓里。
元公得知此事,亲自驾车赶到华亥家门口,向华亥讨要向胜、向行。岂料,性情暴戾的华亥一不做二不休,将元公一同绑来囚禁家中,还对其进行威逼,讨要元公的世子和亲信作为人质。
置陷虎口的元公,虽然不愿接受华亥的条件,但也只好做出让步与他讨价还价说道:“当年周桓王与郑庄公和谈时,两家互派人质,今天你要寡人的世子作为你家的人质,寡人也要你的儿子到我那里作为人质,这是历来的规矩,你看如何?”之后华亥与家族的其他成员商议,同意了元公的要求,便将华亥之子无慼、华定之子启、向宁之子向罗等人派往王宫作为人质。而元公亦是将年幼的世子栾,兄弟公子辰、公子地作为人质送到华亥家中。随后华亥又与元公立下和平誓约,将他与向胜、向行一同释放。
此事发生在宋元公十年(公元前522年),即 楚平王七年的夏天,而此时的太子建与伍子胥等人,正在城父遭受囊瓦大军的围困与攻击。
后来元公与夫人因为惦念世子栾,每天都要到华亥家中看望世子栾,直到世子栾吃完晚饭才肯离去。时间久了,华亥感觉不方便,开始厌烦起来,他想要将世子栾归还元公。元公知道后非常高兴,但是向宁不同意华亥的做法。要说这个向宁他本是向胜、向行二人的弟弟,当初因为出于朋友之义,才泄露天机,被迫站到了华氏阵营中,如今又是完全出于自保之心,不得不对华亥提出建议说:“此前,之所以要将世子作为人质,怕的就是国公他不讲信用,若是您现在把人质放走了,那么灭门的灾祸马上就会到来。所以这件事还请您三思而行。”
华亥听后觉得在理,便不再肯放世子栾回去。
元公一直等到冬季到来,仍不见华亥释放世子栾,便知道华亥中途反悔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召集司马华费遂调集军队,准备讨伐华氏。
华费遂虽然是华氏家族的成员,但他又是元公的丈人,在元公与华氏的争斗中,他一直都偏袒元公一方。可是元公要兴兵讨伐华氏,华费遂还是有所顾忌的对元公说:“世子现在还在华亥的家中,国公要背弃盟誓难道就不怕华亥会伤害世子吗?”
可元公却回答说:“生死由命,寡人宁愿世子被害,也不愿意忍受华亥对寡人的羞辱。”
“既然国公已经下定决心,那么老臣也不敢再庇护自己的亲族,而违背您的意愿。”说罢,华费遂便带领兵马去讨伐华氏。同时元公也将宫中的人质华无慼、华启、向罗等人枭首示众。
但还是出现了意外,原来华费遂的儿子华登,不愿看到华氏同室操戈,便在华费遂动身之前,跑到华亥府中,向华亥告密,族中之人都劝说华亥马上逃走。但是华亥觉得那样有失颜面,便不听劝告匆忙集结家中食客披甲迎战,结果大败而归。
华亥负了轻伤回到家中,向宁也已经赶到,他因为丧子之痛,建议华亥杀掉世子栾。可是华亥却对他说:“与国公交恶,我们本身就有罪,现在惨遭败绩只好逃亡,如果再杀了宋国的世子,便会受到世人的唾骂,到那时我们即使逃到他国,也没有人会收留我们。”
于是华亥放了所有人质,又与向宁带着家人逃到陈国去了。华登也知道宋国再无他容身之地,也带着家人投奔了吴国。
事已至此,华氏之乱理应平息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伍子胥和莫政到达宋国前夕,华氏之乱复起。原来华费遂有三个儿子,长子名为华豸区,次子叫华多僚,三子就是华登。其中华豸区是家中婢女的儿子并非嫡生,华多僚与大哥华豸区为争夺家主继承权,一项不睦。借着华氏之乱,身为元公御士(职务,是近卫士兵)的华多僚向元公进谏说:“国公,臣下查明此次华亥作乱,我的哥哥华豸区也是同谋,还请国公早作惩处。”
“此话当真?”元公也是半信半疑。
“千真万确。”为了继承家主之位,华多僚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可他必定是你的哥哥,你怎么忍心看我杀了他?”元公问道。
“臣下的心中只有国公您一人,我只为您尽忠尽孝,倘若有损害国公之人,别说是哥哥,就算是亲生父亲我也不能姑息。”华多僚这话说得正气浩然。
元公听后不禁感动,“没想到宋国还有你这样忠心耿耿的臣子。”他遂命寺人宜僚将此事告知华费遂,并命人准备酒宴歌舞,与华多僚一同享用。
此时华费遂也在宫中处理政务,他正担心着三子华登泄密出逃之事会引来元公的猜忌,听了宜僚转达的话,也不敢再为大儿子辩护,只好忍痛对宜僚说:“既然二儿子大义灭亲,肯检举出我家中的败类,那么你去告诉国公我这就把大儿子给他绑来。”
孰料,这话又被华费遂的家臣张匄听到,他与华豸区曾在战场上一同抵御过鲁国军队,是过命的交情。于是张匄尾随在宜僚身后,趁其不备将他打晕,然后劫持到华豸区家中。
等宜僚醒来已被五花大绑。他看到张匄与华豸区站在面前,不禁面露惧色。但是无论张匄问他什么,他也不肯开口。
“你要是再不肯说话,我这就宰了你。”张匄气急败坏的威胁道。
宜僚被吓破了胆,不敢再有隐瞒尽吐实情。
于是张匄请求华豸区杀了华多僚。但是华豸区却说:“三弟的出逃,已经伤了父亲大人的心,如果现在我再与二弟手足相残,那不是要气死父亲吗。我觉得我还是逃走避一避吧。”
华豸区召唤家人收拾行装先走,但在出发之前,他还是割舍不下父子亲情。于是在张匄的陪同下,华豸区来到王宫,想要亲自向父亲辞行。到了王宫门口,正巧与喝得伶仃大醉的华多僚相遇,张匄一时怒气勃发,拔出佩剑砍掉了华多僚的脑袋。见此情形,华豸区心中激奋,改变了初衷,进宫劫持父亲华费遂,与张匄驱车逃出国都。之后他又以父亲的名义,召集华氏家族势力,屯兵新里(今河南开封东)竖起反叛大旗。他还派人去陈国,将华亥、向宁等人招回一同谋叛。
事发后,元公因为恐惧,想要弃国逃窜,后来还是被宫中的厨子劝阻住了。于是他赶忙派人去齐国请求援兵。
此时齐将乌枝鸣领兵前来助战,元公又任命乐大心为大将军,随时准备出兵与华氏开战。所以元公的确没有时间召见太子建,更别提帮助他复仇之事。
伍子胥了解到宋国的现状,便又有了投奔他国的想法。他对太子建说:“既然如今的宋国,已无法帮助我们完成复仇大业,再待在这里也无异是在浪费时间,我看太子我们还是投奔别的国家去吧。”
“我也是这样想,但是依哥哥你的意思,我们投奔何处比较合适?”
“现在看来投奔吴国最为合适,只是苦于道路不通。那么我们不如先去投奔郑国,郑国是晋国的附庸,我们通过郑国的关系,可以联络到晋国,晋国也是能够与楚国对抗的大国,依靠它的力量复仇,太子你看如何?”
“可是,现在晋国的大权,掌握在六个公卿手中,六个公卿又都心口不一,要想依仗他们的力量复仇,恐怕是与虎谋皮。”
“既然如此,我们也只好再做商榷了。”
“好吧。”
可是,没过几天,太子建又听说华登为了对抗元公,向楚国借兵,楚平王已经派囊瓦和大司马薳越率兵前来帮助华氏。于是太子建马上叫来伍子胥和莫政商讨对策。
伍子胥听说楚兵将至心急如焚,他对太子建说:“现在不能在宋国久留,我们应该立即启程去郑国。”
“是呀,万一元公兵败,楚军打进商丘,我们可就成了瓮中之鳖了。”莫政附和道。
“好吧,就去郑国。”
于是太子建带着儿子公子胜和随从,与伍子胥等人西行去投奔郑国。
求大家支持,我自认为是司马辽太郎先生的学生。
要想通过眼前一望无际的连绵群山逃出楚国,没有人晓得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而眼下最要紧的是准备路上所需的食物和饮水。
他们用一整夜工夫来筹备此事,先是将杀死的马开膛破肚,剥皮取肉。接着伍子胥又将剥下来的马皮缝制成盛水的背囊。这些完成后,三人尽最大努力携带尽可能多的马肉,又找到林中的一处溪水洗涮背囊,盛满清水。
黎明到来前,三人作了简短的休息,等到太阳爬上树冠,他们便走进了深山密林。
初入密林,一切还算顺利,只是苦于藤蔓杂草遍布,没有道路可寻,于是三人抽出腰中的利刃,一路上披荆斩棘。到了午后,三人没有力气再走,就找到一处背风的地方安顿下来。生火烤肉,还在四周布置陷阱,以防范入夜后野兽的攻击。
夜幕降临时,三人吃起焦熟的马肉,并商定轮流值夜放哨。等到同伴将熟睡中的伍子胥唤醒时,已是深夜。白天因为赶路浪费了太多体力,一觉醒来伍子胥仍觉得身心疲惫,他手持宝剑,坐在火堆旁,警惕着周围的一切响动。而此时放眼四望,黑漆漆的山野里只有风过草木的“沙、沙”声,还有就是熟睡的同伴鼾声大作。不一会伍子胥又感到两眼酸楚视线模糊,但他竭力克制住自己强打精神。
抬起头,他凝视远方天边的北斗,只见那明亮的七颗星排列成了一个巨大的勺子状,闪动着明亮的光辉。
“这七星在那里闪耀了几千年了吧?”
听父亲讲,这七星可以预兆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看它们那般明亮,楚国一时间还真的是难以灭亡。也希望眼前的七星,能够预示我将来的命运,我将会率兵攻入郢都,然后砍掉平王的头颅,报仇雪恨,名扬天下。
接着,透过北斗,伍子胥仿佛看到了父兄的脸庞,他们正冲着自己微笑。
“愿你们的在天之灵能够安息,敬爱的父亲,亲爱的哥哥。”
置身于安静的夜晚,伍子胥仿佛灵魂出窍,渐渐地忘却了周围的一切。他回忆起许多幼年时的情景,那时候健在的母亲十分要强,她不断激励着两个儿子日后要成就一番大业。母亲希望他们兄弟二人,成为横空的两柄利剑,是要将天捅出个黑洞。可是哥哥总是不认同母亲的想法,常常与她争辩,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在家中就连父亲也要让着母亲三分,哥哥的固执己见,不止一次的惹母亲生气。伍子胥觉得哥哥很有勇气,但是每当他与哥哥打斗时,哥哥又总是由于怯懦成为他手下败将。
伍子胥也弄不懂,自己为什么会回忆起,这些无干紧要的往事,也许他已厌烦了这惶惶不可终日,疲于奔命的逃亡生活。但是现实不允许他有所倦怠,平王与费无忌不允许他倦怠,被害的父亲和哥哥不允许他倦怠,死去的爱妻贾氏也不允许他倦怠。逃亡、复仇,这条路他只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可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任何悔恨的理由。
伍子胥思索着,突然从远处的山谷里传来了几声狼的嚎叫。
“看来这林中并不安全,我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第二天,三人吃过昨晚剩下的马肉,继续行进。按照预设的方案,他们只要参照日出的方向,一路向北,就一定能走到宋国。他们一边走着,一边用布头,大石块做着标记。选择翻越群山或许是明智之举,这里虽然路途险要,又有凶禽猛兽出没,但是这里没有紧跟其后的追兵。然而第二天夜里发生的事情,却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进入山林的第二天,他们比前一天多走了一倍的路程。到了太阳落山时,才肯停下脚步。此时虽然已是冬季,但是三人都是汗如雨下,从衣领口不时还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汗臭。
三人像昨晚一样,分工行事有条不紊。很快的,马肉就在架起的篝火上被烤的吱吱作响。虽然没有添加任何作料,但是热手的马肉,冒着滚滚香气,已是三人有生以来吃过的最令人难忘的世间美味。
入夜后,疲惫不堪的伍子胥很快就进入梦乡,由于睡得沉,他没有记得当晚的梦。
“子胥,子胥、快醒醒……”这声音仿佛是从遥远的天边传来的,“快醒醒、快醒醒……”突然,伍子胥好像受到了惊吓一般,即刻起身,几乎同时拔出了腰中的剑。
“什么情况?”伍子胥询问道。
“子胥,这四周好像有狼群。”一个同伴说道。
“狼群。”
“是的,我看到有好几只。”另一个同伴也回答道。
伍子胥仔细的观察起四周的情况,他仿佛听到了狼群在草丛中活动的声响。他知道,一只狼在攻击猎物时,会一下子猛扑过来,然后咬断猎物的脖子。而狼群集体袭击猎物时,反而会悄无声息的慢慢靠近猎物,然后再有配合的进行轮番攻击,这样看上去好像是丧失了勇气,但实际上这种办法更为有效,也更加凶残。如此一想,伍子胥认为狼群可能就在周围。
“这样下去我们迟早会成为狼群的美餐。你快去给篝火添一些干柴,把火生旺。”
“是。”
伍子胥在吩咐同伴的同时,又观察起周围的树木分布,他知道仅凭篝火很难阻挡住狼群的进攻,最好还是找到几棵大树爬上去避险,但是篝火附近没有一颗大树。
突然,借着篝火的光亮,伍子胥看到了几只恶狼的眼睛,那眼睛犀利而尖锐,并且泛着狠毒的青光,甚是恐怖。但这反而激发了伍子胥的斗志,它令伍子胥想起了平王和费无忌,他甚至觉得自己也有一双这样的眼睛。
“看来狼群已经把我们的包围了,我们手持利剑,背靠篝火,等它们一冲上来,就杀掉它们。一旦支撑不住,就跑到那边的树上去,可别做了恶狼肚中的冤魂。”伍子胥说道。
随后三人背靠篝火,高举利刃,做好了劈杀的准备。狼群见此情景,好像有所畏缩,迟迟不见动静,就这样双方对峙了起来。
没过多久,群狼好像失去了耐性,先是一直身体庞大的公狼,从草丛中跳了出来,若无其事的仰天长嚎,它可能是狼群的首领,想要在气势上压倒伍子胥等人。然而面对狼王的挑衅,伍子胥等人临危不乱,要知道如果不是抱着赴死的决心,三人也不会逃入这茫茫林海之中。紧接着群狼一个接着一个的从草丛中窜了出来,把三人紧紧地围堵在篝火旁。最后,还是那只公狼一个蹦越,瞬时间向伍子胥扑来。伍子胥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迎了上去,照准公狼白白的肚子一剑扎了过去。伴随着一声惨叫,公狼倒在了血泊里,它的肚子被伍子胥划出了一道口子,肚中的肠血也随即流了出来。群狼被激怒了,它们一股脑的扑了上来,三人喝出性命,奋力搏击。但是还是有一个同伴被群狼扑倒在地,伍子胥见招架不住,大声对剩下的同伴大喊道:“快,爬到树上去。”
随后伍子胥不遗余力地向树丛跑去,来到树下,他奋身一跃,爬上树来。见同伴也爬到了另一棵树上,他才安下心来。
群狼见无法将二人拖下树来,就又跑回篝火旁,分享起战后的美食。通过篝火的微光,伍子胥与同伴看到,那惨遭不幸的同伴被群狼掏扯撕抢,每一只狼都得到了他的一块肉,每一只狼的嘴边都沾满了鲜红的血迹。
伍子胥恨不得跳下树去,劈死这群畜生,但是理智最终战胜了冲动。过了很久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身子也有多处负伤,这其中有的是被狼用牙齿撕咬的,有的是被爪子抓伤,各处伤口还在不停地渗出鲜血。
伍子胥与同伴一直躲在树上。直到第二天天亮狼群散去,他们才敢跳下树来。一夜之间狼群吃掉了同伴的尸首,也吃掉了他们之前预备的马肉。伍子胥搜索着地下仅存的同伴骨骸,将它们放进自己的袖子。
“子胥,你这是?”活下来的同伴惊讶的问道。
“我答应了他,就要带他离开楚国。”伍子胥说完涕泪俱下,同伴见此情景,也不再说话。
这个活下来的同伴名叫莫政,后来他毕生追随在伍子胥的左右,与他荣辱与共,直至柏举之战中力战身亡。
伍子胥与莫政稍事整理,不敢再做停留继续前行。等到夜幕再次降临,他们也不敢停下休息,接着赶路。不时从后方传来的几声狼嚎,令二人知道昨夜里的狼群仍然穷追不舍。狼与蛇一样,是最记得仇恨的动物,只要族群受到损伤,它们便一定要睚眦必报,更何况伍子胥昨夜里杀了它们的首领。想到这些,伍子胥心中反而对狼群产生了一些敬重之情。
二人不想与这群畜生再做周旋,便加快了脚步,到最后二人甚至跑了起来。不知跑了多久,二人终于翻过最后的一道山岭,伍子胥忽然看到,山下仿佛出现了几处灯火人家。随后他们丢掉了身上的一切物件,手持宝剑在月下飞奔。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伍子胥弄丢了家传宝剑的檀木剑鞘。
狼群见二人接近了村落,便不敢再追渐渐退去了。
伍子胥和莫政来到山下,找到一处亮着灯的人家,轻轻叩门,想要讨些饭吃。一会房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了一位满脸胡须的老汉,见二人的装扮显然是受了惊吓,不由分说就躲进房中,熄灭灯火,不肯再开门。
见此情景伍子胥不禁大笑道:“哈哈,看来老汉是把你我都当成了乞丐。”
“这也别怪人家给咱们吃闭门羹,看看咱们的装扮,就知道咱们是什么货色了。”莫政打趣地说道。
“什么货色?”伍子胥抓住莫政此话不放,想再与他玩笑。
“就是你说的乞丐,不过这两个乞丐手里还抄着家伙,就更像是山贼了。”
“哪里有像咱们这样守规矩的山贼?若是真的山贼来了早就破门而入了。”说罢,二人相视而笑。实际上这是二人死里逃生后,喜不自持的表现。想必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除了喜悦之外,还多了一份自信,这便是对命运的信心。
“无论如何,总算是又捡回了一条命,应该庆贺一番,可惜无酒。”莫政半开玩笑的说道。
“也没有肉啊。”
“哈哈。”
当夜,伍子胥与莫政空着肚子倒在老汉家的门口睡下,这也许是他们向老汉的无言示威。果然直到了第二天清晨,老汉没敢再开门,不仅老汉如此,附近的几户人家也没有人敢出门。但这并不是二人想要的结果,他们只不过是想要村民们施舍一些饭食填饱肚子。
“我看这里定是宋国无疑了。”莫政一醒来便对伍子胥讲道。
“何以见得?”
“要是在楚国,就算村民不肯施舍咱们饭食,也会联合起来把咱们赶走,可你看这里的人既不热情又很胆小,这不正是宋国人的做派吗?”
“你这话的意思是说楚国人很胆大。”伍子胥有些讽刺的笑了笑。
莫政撅了撅嘴说道:“当然,就像你我一样。”
“哈、哈……”而后又是一阵狂笑。
一直等到晌午,老汉才肯与伍子胥二人妥协,他因为忙着料理家中的牲畜不得不开门迎客。在此之前,他早已在屋中弄清了伍子胥二人的来历,并与两位“好汉”谈妥了条件,那便是老汉要宰掉家中的一只鸡来宴请二人,作为谢罪,并且今晚还要留请二人在家中过夜。
吃饭时三人便逐渐熟识起来,话起家长里短。通过交谈,伍子胥了解到,老汉的妻子已经过逝,两个儿子又相继死在战场上,现在家中只剩他一人孤苦度日。
宋国位于春秋版图的中部,是楚国、晋国、齐国等大国相互争夺的对象,是春秋时期遭受兵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宋国最早出现了“弭兵”(平息战争,指和平)思想,后来在宋国两位大夫华元、向戌的倡导下,以晋、楚两国为代表的各方诸侯在宋国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会后各方宣誓放弃争端,停止战争。但更多时候,各方诸侯只是把弭兵盟誓作为一种外交策略,有的是急需处理内部纷争,无暇外顾;有的则是为了借机发展实力,蓄势待发。期间一旦有哪个国家发展壮大,便又会卷土重来战端再起。第一次弭兵会盟仅仅维持三年便宣告失败,第二次弭兵会盟到现如今已过去了二十三年,虽然各国间没有再发生过大的战争,但局部的冲突和争斗从未停息。
“看来天下的百姓都是一样的疾苦!”伍子胥由衷的感慨道。
从老汉那里伍子胥还了解到,太子建现在就在宋国的国都商丘(宋国都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于是决定明日赶往商丘。
经过一天的休息,伍子胥与莫政又恢复了体力,伍子胥觉得身上又有了用不完的力气。在与老汉道别时,他也想留下一些钱财来接济老汉的生活,可是此时他身上除了一柄祖传的宝剑便别无长物,只好作罢。
五日后,伍子胥和莫政来到商丘,并找到了太子建。见面后,伍子胥与太子建抱头痛哭,并各自倾诉起九死一生的逃亡经历。二人都痛恨平王暴虐无道,都感慨于世事命运的无常与不公。可就在二人慷慨激昂地喋喋不休时,从庭院中传来了莫政将要刎颈自杀的消息。原来莫政有感于没有善理好太子妃齐音的安全,便自觉有愧于太子建,想要以死来谢罪。
伍子胥马上跑到庭院,夺过莫政手中的剑,并跪下身子向同时赶到的太子建求情。
太子建并没有怪罪莫政的意思,亲手将伍子胥扶起,并勉力二人说道:“大丈夫身怀仇恨耻辱,就应该一心想着报仇雪耻,我怎么会因为这样一点小事,而忍心让一名义士去赴死?从今往后,我们三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谋复仇大业。”
在古代,结拜往往是弱势群体之间,确定互助互利关系的惯用形式。当晚三人对天焚香立誓,结拜为异性兄弟。从此以后,莫政不再作为太子建与伍子胥的下属。
又过一日,伍子胥埋葬了受害同伴的遗骸,并询问太子建说:“太子,你到宋国后可曾拜见了宋国的国君?”
“不曾拜见。”太子建回答说。
“为什么?”伍子胥有些不解。
“哥哥初到宋国,可能还不曾知晓,现在的宋国正在发生内乱,国君与朝中权臣相互攻伐,根本没有时间来召见我。”
“原来是这样。”
太子建所说的宋国内乱指的是“华氏之乱。”原来此时宋国的国君是宋元公,宋元公子姓(宋国公族的始祖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与商族同姓,周武王灭商后,微子被分封在商的故都商丘,国号为宋),名佐,乃是前任国君宋平公与宠幸的小妾华氏女所生。后来平公听信寺人(官名,宫中供君主差遣传令的小官)伊戾的谗言,杀死原世子痤而立佐为世子,平公死后,世子佐便成为了宋国新的国君。宋元公相貌丑陋,为人柔弱自私,又因为口吃而不爱说话,所以登基时便未能得到宋国臣子和百姓的信服。主政后,元公因为担心强大的世卿,华氏(华元的家族)与向氏(向戌的家族)日后会对己不利,便与弟弟公子寅、公子御戎暂时联合向氏中的向胜、向行等人,合谋铲除华氏。之后向胜将此事透露给了向宁,而向宁一项与华氏的华亥私交甚好,出于朋友之间的情谊,他不忍看到华亥惨遭杀戮,便在元公动手之前将此事告知了华亥,并劝说华亥逃亡他国。
不想华亥却对向宁说:“逃亡比死也强不到哪里去,我决定就跟国公拼个你死我活。”
于是华氏公卿决定先行下手,一天华亥假称得了重病,宋国群臣来家中探望,华亥借此机会将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和公孙丁捉拿杀害。并将向胜、向行二人扣押,囚禁在谷仓里。
元公得知此事,亲自驾车赶到华亥家门口,向华亥讨要向胜、向行。岂料,性情暴戾的华亥一不做二不休,将元公一同绑来囚禁家中,还对其进行威逼,讨要元公的世子和亲信作为人质。
置陷虎口的元公,虽然不愿接受华亥的条件,但也只好做出让步与他讨价还价说道:“当年周桓王与郑庄公和谈时,两家互派人质,今天你要寡人的世子作为你家的人质,寡人也要你的儿子到我那里作为人质,这是历来的规矩,你看如何?”之后华亥与家族的其他成员商议,同意了元公的要求,便将华亥之子无慼、华定之子启、向宁之子向罗等人派往王宫作为人质。而元公亦是将年幼的世子栾,兄弟公子辰、公子地作为人质送到华亥家中。随后华亥又与元公立下和平誓约,将他与向胜、向行一同释放。
此事发生在宋元公十年(公元前522年),即 楚平王七年的夏天,而此时的太子建与伍子胥等人,正在城父遭受囊瓦大军的围困与攻击。
后来元公与夫人因为惦念世子栾,每天都要到华亥家中看望世子栾,直到世子栾吃完晚饭才肯离去。时间久了,华亥感觉不方便,开始厌烦起来,他想要将世子栾归还元公。元公知道后非常高兴,但是向宁不同意华亥的做法。要说这个向宁他本是向胜、向行二人的弟弟,当初因为出于朋友之义,才泄露天机,被迫站到了华氏阵营中,如今又是完全出于自保之心,不得不对华亥提出建议说:“此前,之所以要将世子作为人质,怕的就是国公他不讲信用,若是您现在把人质放走了,那么灭门的灾祸马上就会到来。所以这件事还请您三思而行。”
华亥听后觉得在理,便不再肯放世子栾回去。
元公一直等到冬季到来,仍不见华亥释放世子栾,便知道华亥中途反悔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召集司马华费遂调集军队,准备讨伐华氏。
华费遂虽然是华氏家族的成员,但他又是元公的丈人,在元公与华氏的争斗中,他一直都偏袒元公一方。可是元公要兴兵讨伐华氏,华费遂还是有所顾忌的对元公说:“世子现在还在华亥的家中,国公要背弃盟誓难道就不怕华亥会伤害世子吗?”
可元公却回答说:“生死由命,寡人宁愿世子被害,也不愿意忍受华亥对寡人的羞辱。”
“既然国公已经下定决心,那么老臣也不敢再庇护自己的亲族,而违背您的意愿。”说罢,华费遂便带领兵马去讨伐华氏。同时元公也将宫中的人质华无慼、华启、向罗等人枭首示众。
但还是出现了意外,原来华费遂的儿子华登,不愿看到华氏同室操戈,便在华费遂动身之前,跑到华亥府中,向华亥告密,族中之人都劝说华亥马上逃走。但是华亥觉得那样有失颜面,便不听劝告匆忙集结家中食客披甲迎战,结果大败而归。
华亥负了轻伤回到家中,向宁也已经赶到,他因为丧子之痛,建议华亥杀掉世子栾。可是华亥却对他说:“与国公交恶,我们本身就有罪,现在惨遭败绩只好逃亡,如果再杀了宋国的世子,便会受到世人的唾骂,到那时我们即使逃到他国,也没有人会收留我们。”
于是华亥放了所有人质,又与向宁带着家人逃到陈国去了。华登也知道宋国再无他容身之地,也带着家人投奔了吴国。
事已至此,华氏之乱理应平息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伍子胥和莫政到达宋国前夕,华氏之乱复起。原来华费遂有三个儿子,长子名为华豸区,次子叫华多僚,三子就是华登。其中华豸区是家中婢女的儿子并非嫡生,华多僚与大哥华豸区为争夺家主继承权,一项不睦。借着华氏之乱,身为元公御士(职务,是近卫士兵)的华多僚向元公进谏说:“国公,臣下查明此次华亥作乱,我的哥哥华豸区也是同谋,还请国公早作惩处。”
“此话当真?”元公也是半信半疑。
“千真万确。”为了继承家主之位,华多僚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可他必定是你的哥哥,你怎么忍心看我杀了他?”元公问道。
“臣下的心中只有国公您一人,我只为您尽忠尽孝,倘若有损害国公之人,别说是哥哥,就算是亲生父亲我也不能姑息。”华多僚这话说得正气浩然。
元公听后不禁感动,“没想到宋国还有你这样忠心耿耿的臣子。”他遂命寺人宜僚将此事告知华费遂,并命人准备酒宴歌舞,与华多僚一同享用。
此时华费遂也在宫中处理政务,他正担心着三子华登泄密出逃之事会引来元公的猜忌,听了宜僚转达的话,也不敢再为大儿子辩护,只好忍痛对宜僚说:“既然二儿子大义灭亲,肯检举出我家中的败类,那么你去告诉国公我这就把大儿子给他绑来。”
孰料,这话又被华费遂的家臣张匄听到,他与华豸区曾在战场上一同抵御过鲁国军队,是过命的交情。于是张匄尾随在宜僚身后,趁其不备将他打晕,然后劫持到华豸区家中。
等宜僚醒来已被五花大绑。他看到张匄与华豸区站在面前,不禁面露惧色。但是无论张匄问他什么,他也不肯开口。
“你要是再不肯说话,我这就宰了你。”张匄气急败坏的威胁道。
宜僚被吓破了胆,不敢再有隐瞒尽吐实情。
于是张匄请求华豸区杀了华多僚。但是华豸区却说:“三弟的出逃,已经伤了父亲大人的心,如果现在我再与二弟手足相残,那不是要气死父亲吗。我觉得我还是逃走避一避吧。”
华豸区召唤家人收拾行装先走,但在出发之前,他还是割舍不下父子亲情。于是在张匄的陪同下,华豸区来到王宫,想要亲自向父亲辞行。到了王宫门口,正巧与喝得伶仃大醉的华多僚相遇,张匄一时怒气勃发,拔出佩剑砍掉了华多僚的脑袋。见此情形,华豸区心中激奋,改变了初衷,进宫劫持父亲华费遂,与张匄驱车逃出国都。之后他又以父亲的名义,召集华氏家族势力,屯兵新里(今河南开封东)竖起反叛大旗。他还派人去陈国,将华亥、向宁等人招回一同谋叛。
事发后,元公因为恐惧,想要弃国逃窜,后来还是被宫中的厨子劝阻住了。于是他赶忙派人去齐国请求援兵。
此时齐将乌枝鸣领兵前来助战,元公又任命乐大心为大将军,随时准备出兵与华氏开战。所以元公的确没有时间召见太子建,更别提帮助他复仇之事。
伍子胥了解到宋国的现状,便又有了投奔他国的想法。他对太子建说:“既然如今的宋国,已无法帮助我们完成复仇大业,再待在这里也无异是在浪费时间,我看太子我们还是投奔别的国家去吧。”
“我也是这样想,但是依哥哥你的意思,我们投奔何处比较合适?”
“现在看来投奔吴国最为合适,只是苦于道路不通。那么我们不如先去投奔郑国,郑国是晋国的附庸,我们通过郑国的关系,可以联络到晋国,晋国也是能够与楚国对抗的大国,依靠它的力量复仇,太子你看如何?”
“可是,现在晋国的大权,掌握在六个公卿手中,六个公卿又都心口不一,要想依仗他们的力量复仇,恐怕是与虎谋皮。”
“既然如此,我们也只好再做商榷了。”
“好吧。”
可是,没过几天,太子建又听说华登为了对抗元公,向楚国借兵,楚平王已经派囊瓦和大司马薳越率兵前来帮助华氏。于是太子建马上叫来伍子胥和莫政商讨对策。
伍子胥听说楚兵将至心急如焚,他对太子建说:“现在不能在宋国久留,我们应该立即启程去郑国。”
“是呀,万一元公兵败,楚军打进商丘,我们可就成了瓮中之鳖了。”莫政附和道。
“好吧,就去郑国。”
于是太子建带着儿子公子胜和随从,与伍子胥等人西行去投奔郑国。
求大家支持,我自认为是司马辽太郎先生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