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
虽然是心不甘情不愿,但刘辉还是遵从了爹娘的劝告,搭乘一辆给天津送货的解放牌汽车,回到了他的爸爸妈妈的身边。
还在老家时,他就听说天津的家里又来了一个姐姐,她是爸爸和前妻生的女儿。因为患上了肺结核病,整日的吐血,而生母的家里生活也非常的艰苦,根本就无法担负她的医疗费用。所以,孩子的病越拖越严重了,爸爸妈妈只好把她接来天津治疗。
四口之家,除了日常生活还要给孩子看病,父亲每月四十多元的工资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为了贴补家用,刘辉的父亲从厂子里拿些加工活儿回来,一家人忙活着也能挣个二十多块钱呢。
刘辉妈也是个不甘于呆在家里的人,经常去参加街道居民委员会组织的活动,由于表现积极,很快就成了居委会的委员,又升任了主任一职,并且还入了党。
姐姐的肺病一直不见好转,经常大口大口的吐血,医生建议手术切除右侧的半片肺叶。由于手术需要 很多钱,家里已经为此欠了两千多块钱的债了,但也不能就这样看着孩子死啊,于是四处托人打听治肺病的偏方,找到后按方抓药,可吃过之后管用的却是没有。姐姐还是经常地吐血,为了不再传染给家人,姐姐的洗漱用具和碗筷都是自己专用的。
这时的刘辉已经上初中二年级了,还是班里的组织委员,平时就喜欢写写画画的他,还兼任着班里写板报的工作。
班主任谭新兰老师一直带着这个班,她只有三十多岁,一口普通话里夹杂着浓重的南方口音,个头不高,瘦小精神,属于那种典型的小巧型的女人。班里的学生大多都很听话,有极个别调皮捣蛋的,在她的课上也是比较规矩守纪律的,倒不是因为她的严厉,而恰恰是她的平易近人和对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母性的关爱感染了大家。只要是在她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就非常的活跃,有的同学也会突然接个话茬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可谭老师从不直接的去批评那个学生,而是顺着你接的茬儿再把学生们引导回课题上来。因此,这个班上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也是最好的。
刘辉自小就喜欢读书,刚上初中时就已经读过了《林海雪原》、《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有时也异想天开的写篇小说稿投递到报社,虽然每次都是泥牛入海鸟无音讯,但他对语文的偏爱却始终不减。每次考试,他的文科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而理科成绩却从没上过七十五分,为了这个他在家没少挨数落。
父亲单位为了照顾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做烟袋荷包的活儿让他们拿回家去做,每月也会有二十多元的收入贴补家用。
时间过得很快,刘辉转眼就要中学毕业了。一九七五年正是上山下乡运动的最后一年,姐姐因病耽误了几年的学业,而恰巧也在这一年毕业,按照两个孩子走一个的原则,刘辉和姐姐之中就必须有一个要下乡,而姐姐的病一直没好利落,刘辉妈只好决定让刘辉下乡了。作为女儿的后妈,她有自己的想法,她对刘辉说:“咱这一家人的关系也瞒不住你,但不管怎样,你毕竟是我的亲侄子,我宁可亏了你,也绝不能亏了你姐姐,我不能让人家对我这个后妈指指点点的。”
刘辉当然理解妈的苦心,他说:“我知道的妈,您做的没有错,我不会怪您的。再说,我一个大男人也会照顾自己的,您就放心吧!”
最后的学期已经不再上课了,呆在家里也是无聊的要命,刘辉想借这个机会回老家去住些日子。妈妈本来是竭力反对儿子回家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儿子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她害怕有一天孩子会一去不回,那自己的一番心血算就全白费了。可眼下孩子就要面临着上山下乡的选择,虽说下乡的地方都在市郊,可终究还是要离开的,一切都听天由命吧。
一九七五年的四月,时隔近六年,刘辉第二次又回到了故乡。
城关道、芦苇塘、老城墙和十字街,始终都没有改变过。而唯一改变的,却是父母亲的容颜,尤其是父亲,苍白的脸上没有了血色,说几句话都会喘息半天。这几年来,他一直被病痛折磨着,肺结核、肝炎和严重的腹水几乎夺去他的性命。
母亲流着泪对儿子说:“你爹年前就差点儿没命了,医院里让准备后事,我把装裹都给他买好了。”
“娘,您怎么没写信告诉我啊?”
“我让三儿给你写信啦……”
“可我没收到呀!哦,我知道了。”刘辉愤愤地说:“一定是我妈把信藏起来了!”
“唉!”母亲叹了口气说:“算了吧,你回来了就好。”
刘辉说道:“不行的话,就让我爹去天津的大医院看看吧。”
“没用,咱这县医院都说治不了你爹的病了,有个顶仙儿的给看了,说你爹还有一年多的寿命。”说着,母亲的泪水又流了出来。
呼哒呼哒,刘辉机械地拉着风箱,脑子里思来想去。爹已经如同个废人了,家里的担子全压在了娘的身上,虽说弟弟辍学在家帮着母亲,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又能帮得了什么呢。不如自己回家来插队算了,既能帮着母亲又能完成上山下乡的任务,岂不是两全齐美吗?
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电灯也已经取代了昔日的油灯,虽然屋里还有些暗黄,也比过去亮堂了许多。一家人吃完晚饭都坐到西屋里陪着爹说话,刘辉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弟弟妹妹们一听哥哥要回来高兴地不得了,母亲没有言语只瞅着丈夫,她希望孩子们的爹不再坚持以往,答应让孩子留下来。
爹一直沉默着,沉默了许久许久。
小妹妹筱玉走到炕边拉起父亲的手,说:“爹,就让俺哥回来吧,啊?!”
大妹筱荣也走过来说:“爹,你看俺娘这些年累的,俺哥回来也能帮衬着俺娘点儿,您说是不?”
“爹,我去哪儿都是去,回来也算是插队呀。”刘辉说:“这里离天津也不算太远,我年节的常回去看看他们也就是了。”
一直没说话的父亲摇了摇头,开口说道:“你们想的都很简单,我对你们的姑姑拍过胸脯的……”
听到这里,刘辉娘想到了那个死去的大儿子,想到了送别二儿子的那个秋天,想到了丈夫曾经拍着胸脯说过的话,她知道一切都是徒劳的,也是无法更改的了,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竟泪如泉涌。
他瞄了一眼啜泣的妻子,接着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着就要讲个信义。”他抬头看着刘辉,说道:“你爸妈养你供你,就是为了将来让你给他们养老送终。无论这里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不要管,你得任务就是孝顺你的爸爸妈妈。”
他喘息了一会儿,忽然提高了声音,盯着儿子一字一句地说道:“你记住,你这一辈子……就是替我还债,我欠这个姐姐的太多了,只有你……只有靠你来还了!”
刘辉低下头去,他的心仿佛被撕裂了,那种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到的痛揪扯着五脏六腑,他不敢去看父亲的眼睛,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脸,扭身冲出了屋子。
站在老城墙上,凝望着月光下那片宽阔的刚刚长出芦苇的水面,任由夜幕深处吹来的风扯乱了头发,如雕塑般伫立着。
他根本就不相信那个瞎子曾经给自己算过的卦,更不相信故乡的这片水域也会是自己的葬身之处。哥哥的溺水,其实就是一场意外,然而,由于他的死亡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承认大城市的生活远比这乡下要好,虽然眼下为姐姐治病借了两千多块钱的债,可是吃的穿的,也比这里强了许多。这十几年来,自己切身感受到的不是衣食无忧的快乐,而是对亲人对故乡的那种深切的思念。爹娘的初衷是怕自己再有个闪失,这才把自己过继给了姑姑,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保全了儿子的性命,而且也让姐姐一家有了传宗接代的后人,为了这个两全其美的决定,一家人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不知自己究竟站了多久想了多久,直到身后有人轻声说:“哥,回家吧!”
回家?这里还是我的家吗?!他忽然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被赶出家门的人,一个被剥夺了所有亲情的弃子,心中倍感孤独与无助。
“哥,外面凉,回去吧!”三儿拽了拽哥哥的衣袖,说:“咱回去吧,要不咱爹咱娘老解记(惦记)着。”
回到家里,刘辉没再说什么,一家人也都不再提那件事了,这一晚就在沉闷与伤感中各自睡去了。
来到亲人身边才半个多月,就收到了天津的来信,说是上面对今年的分配工作有了新的文件精神,而且学校还要组织毕业班去乡下支农劳动,让学生们赶紧回学校。
虽说心里老大的不愿意,可毕竟牵扯到毕业分配的去向问题,刘辉只得告别了爹娘,又回到了天津。
学生们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学校,同时也带来了从各处打探来的小道儿消息。
“哎,你们知道吗?今年分配的厂子没什么好单位,几乎都是大集体。”
“是啊!就是有国营的话,也是环卫局和园林局的。”
“都说这回下乡的赶得还不错,全是四郊五县的,也不知真的假的。”
“管他呢,还是听天由命吧,想那么多干嘛呀!”
学生们仨一群俩一伙的在教室里面议论着,看到班主任谭老师走进了教室,便都回到了各自的座位上。
谭老师对学生们讲了这次毕业班去参加支农劳动的活动安排,由于身体原因,她不能随同大家一起去支农了,就一再叮嘱大家要注意饮食健康和劳动纪律,千万不要发生什么意外。由于这次支农是在河北省文安县,告诫大家一定要和当地的农民搞好关系,顺顺当当的完成这次支农任务。
这群孩子们,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学军拉练,也都喜欢这种集体生活。在他们眼里,集体生活就是大家在一起吃饭睡觉,一起疯玩儿嬉闹,即使干点农活也是拔拔草之类的,玩着闹着就干了。谁也不曾想到,这次学农竟会让他们真正体验了农村的实际生活。
一九七五年的六月中旬,刘辉和他的同学们来到了河北省文安县。在公路边下了车后,他所在的班又沿着乡间的土道一路向南步行了几公里,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一个叫黄埔村的庄子。
黄埔村是个着有两百多户人家的大庄子,一条黄土道由北向南穿庄而过,道旁两排高高的白杨,白杨树后是错落的一个个农家院落。生产队的队部就在村子中央的一个四合院中,刘辉他们四十多个学生就安排在这个院子里住下了。
四间北房是学生的宿舍,生产队办公室就在西侧的两间屋内,南面几间是给学生们用来做饭的伙房和储物间,为了照顾好这群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们,生产队还专门安排了三个人给他们做饭。
这群孩子说是来支农,可干起活儿来却让人啼笑皆非。让他们锄草,可锄下来的大多是刚刚长出不久的庄稼苗,领着干活儿的老农心疼的直摇头,村长只好让这些娃儿们去补种高粱。
这补种高粱的农活儿,在当地人的眼里是个不需要任何劳动技巧的累活儿,只要你有力气就行。由于怕牲畜踩坏庄稼,需要两个人拉着石头磙子碾压刚刚撒下种子的松土地,偏巧这两天又刚下过雨,潮湿的黄土粘到石磙子上越滚越大,原本只有三十多斤重的石磙子,一趟过来就变成了百十斤,四个人拉着都相当吃力,你必须随时清理掉那些粘上去的泥巴,不然的话,漫说是几个人拉,就是十个八个也得累趴下。
两天下来,学生们就哭爹叫妈的爬不起来了。
刘辉在这群孩子中是个不大爱讲话的人,虽然身体很瘦弱,但他总是不言不语地干着自己的那份工作,虽然也累得气喘吁吁,却从不偷懒耍滑。也正因如此,在同学当中他是累活儿干的最多的一个。
一天,正在田里劳动的他突然晕倒了,被大家送回了宿舍。随队医生看过之后,确认没什么大碍,只是体虚过力而已。考虑到刘辉的身体状况,带队老师和生产队长商量之后,就按排他到集体伙房去帮着给大家做饭。
也正因如此,他认识了小云,一个清纯美丽而又温柔大方的农家女孩儿。
初学写作,许多不到之处,恳望各位老师及学友多多指点帮助,谢谢大家!
还在老家时,他就听说天津的家里又来了一个姐姐,她是爸爸和前妻生的女儿。因为患上了肺结核病,整日的吐血,而生母的家里生活也非常的艰苦,根本就无法担负她的医疗费用。所以,孩子的病越拖越严重了,爸爸妈妈只好把她接来天津治疗。
四口之家,除了日常生活还要给孩子看病,父亲每月四十多元的工资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为了贴补家用,刘辉的父亲从厂子里拿些加工活儿回来,一家人忙活着也能挣个二十多块钱呢。
刘辉妈也是个不甘于呆在家里的人,经常去参加街道居民委员会组织的活动,由于表现积极,很快就成了居委会的委员,又升任了主任一职,并且还入了党。
姐姐的肺病一直不见好转,经常大口大口的吐血,医生建议手术切除右侧的半片肺叶。由于手术需要 很多钱,家里已经为此欠了两千多块钱的债了,但也不能就这样看着孩子死啊,于是四处托人打听治肺病的偏方,找到后按方抓药,可吃过之后管用的却是没有。姐姐还是经常地吐血,为了不再传染给家人,姐姐的洗漱用具和碗筷都是自己专用的。
这时的刘辉已经上初中二年级了,还是班里的组织委员,平时就喜欢写写画画的他,还兼任着班里写板报的工作。
班主任谭新兰老师一直带着这个班,她只有三十多岁,一口普通话里夹杂着浓重的南方口音,个头不高,瘦小精神,属于那种典型的小巧型的女人。班里的学生大多都很听话,有极个别调皮捣蛋的,在她的课上也是比较规矩守纪律的,倒不是因为她的严厉,而恰恰是她的平易近人和对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母性的关爱感染了大家。只要是在她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就非常的活跃,有的同学也会突然接个话茬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可谭老师从不直接的去批评那个学生,而是顺着你接的茬儿再把学生们引导回课题上来。因此,这个班上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也是最好的。
刘辉自小就喜欢读书,刚上初中时就已经读过了《林海雪原》、《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有时也异想天开的写篇小说稿投递到报社,虽然每次都是泥牛入海鸟无音讯,但他对语文的偏爱却始终不减。每次考试,他的文科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而理科成绩却从没上过七十五分,为了这个他在家没少挨数落。
父亲单位为了照顾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做烟袋荷包的活儿让他们拿回家去做,每月也会有二十多元的收入贴补家用。
时间过得很快,刘辉转眼就要中学毕业了。一九七五年正是上山下乡运动的最后一年,姐姐因病耽误了几年的学业,而恰巧也在这一年毕业,按照两个孩子走一个的原则,刘辉和姐姐之中就必须有一个要下乡,而姐姐的病一直没好利落,刘辉妈只好决定让刘辉下乡了。作为女儿的后妈,她有自己的想法,她对刘辉说:“咱这一家人的关系也瞒不住你,但不管怎样,你毕竟是我的亲侄子,我宁可亏了你,也绝不能亏了你姐姐,我不能让人家对我这个后妈指指点点的。”
刘辉当然理解妈的苦心,他说:“我知道的妈,您做的没有错,我不会怪您的。再说,我一个大男人也会照顾自己的,您就放心吧!”
最后的学期已经不再上课了,呆在家里也是无聊的要命,刘辉想借这个机会回老家去住些日子。妈妈本来是竭力反对儿子回家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儿子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她害怕有一天孩子会一去不回,那自己的一番心血算就全白费了。可眼下孩子就要面临着上山下乡的选择,虽说下乡的地方都在市郊,可终究还是要离开的,一切都听天由命吧。
一九七五年的四月,时隔近六年,刘辉第二次又回到了故乡。
城关道、芦苇塘、老城墙和十字街,始终都没有改变过。而唯一改变的,却是父母亲的容颜,尤其是父亲,苍白的脸上没有了血色,说几句话都会喘息半天。这几年来,他一直被病痛折磨着,肺结核、肝炎和严重的腹水几乎夺去他的性命。
母亲流着泪对儿子说:“你爹年前就差点儿没命了,医院里让准备后事,我把装裹都给他买好了。”
“娘,您怎么没写信告诉我啊?”
“我让三儿给你写信啦……”
“可我没收到呀!哦,我知道了。”刘辉愤愤地说:“一定是我妈把信藏起来了!”
“唉!”母亲叹了口气说:“算了吧,你回来了就好。”
刘辉说道:“不行的话,就让我爹去天津的大医院看看吧。”
“没用,咱这县医院都说治不了你爹的病了,有个顶仙儿的给看了,说你爹还有一年多的寿命。”说着,母亲的泪水又流了出来。
呼哒呼哒,刘辉机械地拉着风箱,脑子里思来想去。爹已经如同个废人了,家里的担子全压在了娘的身上,虽说弟弟辍学在家帮着母亲,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又能帮得了什么呢。不如自己回家来插队算了,既能帮着母亲又能完成上山下乡的任务,岂不是两全齐美吗?
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电灯也已经取代了昔日的油灯,虽然屋里还有些暗黄,也比过去亮堂了许多。一家人吃完晚饭都坐到西屋里陪着爹说话,刘辉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弟弟妹妹们一听哥哥要回来高兴地不得了,母亲没有言语只瞅着丈夫,她希望孩子们的爹不再坚持以往,答应让孩子留下来。
爹一直沉默着,沉默了许久许久。
小妹妹筱玉走到炕边拉起父亲的手,说:“爹,就让俺哥回来吧,啊?!”
大妹筱荣也走过来说:“爹,你看俺娘这些年累的,俺哥回来也能帮衬着俺娘点儿,您说是不?”
“爹,我去哪儿都是去,回来也算是插队呀。”刘辉说:“这里离天津也不算太远,我年节的常回去看看他们也就是了。”
一直没说话的父亲摇了摇头,开口说道:“你们想的都很简单,我对你们的姑姑拍过胸脯的……”
听到这里,刘辉娘想到了那个死去的大儿子,想到了送别二儿子的那个秋天,想到了丈夫曾经拍着胸脯说过的话,她知道一切都是徒劳的,也是无法更改的了,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竟泪如泉涌。
他瞄了一眼啜泣的妻子,接着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着就要讲个信义。”他抬头看着刘辉,说道:“你爸妈养你供你,就是为了将来让你给他们养老送终。无论这里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不要管,你得任务就是孝顺你的爸爸妈妈。”
他喘息了一会儿,忽然提高了声音,盯着儿子一字一句地说道:“你记住,你这一辈子……就是替我还债,我欠这个姐姐的太多了,只有你……只有靠你来还了!”
刘辉低下头去,他的心仿佛被撕裂了,那种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到的痛揪扯着五脏六腑,他不敢去看父亲的眼睛,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脸,扭身冲出了屋子。
站在老城墙上,凝望着月光下那片宽阔的刚刚长出芦苇的水面,任由夜幕深处吹来的风扯乱了头发,如雕塑般伫立着。
他根本就不相信那个瞎子曾经给自己算过的卦,更不相信故乡的这片水域也会是自己的葬身之处。哥哥的溺水,其实就是一场意外,然而,由于他的死亡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承认大城市的生活远比这乡下要好,虽然眼下为姐姐治病借了两千多块钱的债,可是吃的穿的,也比这里强了许多。这十几年来,自己切身感受到的不是衣食无忧的快乐,而是对亲人对故乡的那种深切的思念。爹娘的初衷是怕自己再有个闪失,这才把自己过继给了姑姑,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保全了儿子的性命,而且也让姐姐一家有了传宗接代的后人,为了这个两全其美的决定,一家人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不知自己究竟站了多久想了多久,直到身后有人轻声说:“哥,回家吧!”
回家?这里还是我的家吗?!他忽然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被赶出家门的人,一个被剥夺了所有亲情的弃子,心中倍感孤独与无助。
“哥,外面凉,回去吧!”三儿拽了拽哥哥的衣袖,说:“咱回去吧,要不咱爹咱娘老解记(惦记)着。”
回到家里,刘辉没再说什么,一家人也都不再提那件事了,这一晚就在沉闷与伤感中各自睡去了。
来到亲人身边才半个多月,就收到了天津的来信,说是上面对今年的分配工作有了新的文件精神,而且学校还要组织毕业班去乡下支农劳动,让学生们赶紧回学校。
虽说心里老大的不愿意,可毕竟牵扯到毕业分配的去向问题,刘辉只得告别了爹娘,又回到了天津。
学生们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学校,同时也带来了从各处打探来的小道儿消息。
“哎,你们知道吗?今年分配的厂子没什么好单位,几乎都是大集体。”
“是啊!就是有国营的话,也是环卫局和园林局的。”
“都说这回下乡的赶得还不错,全是四郊五县的,也不知真的假的。”
“管他呢,还是听天由命吧,想那么多干嘛呀!”
学生们仨一群俩一伙的在教室里面议论着,看到班主任谭老师走进了教室,便都回到了各自的座位上。
谭老师对学生们讲了这次毕业班去参加支农劳动的活动安排,由于身体原因,她不能随同大家一起去支农了,就一再叮嘱大家要注意饮食健康和劳动纪律,千万不要发生什么意外。由于这次支农是在河北省文安县,告诫大家一定要和当地的农民搞好关系,顺顺当当的完成这次支农任务。
这群孩子们,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学军拉练,也都喜欢这种集体生活。在他们眼里,集体生活就是大家在一起吃饭睡觉,一起疯玩儿嬉闹,即使干点农活也是拔拔草之类的,玩着闹着就干了。谁也不曾想到,这次学农竟会让他们真正体验了农村的实际生活。
一九七五年的六月中旬,刘辉和他的同学们来到了河北省文安县。在公路边下了车后,他所在的班又沿着乡间的土道一路向南步行了几公里,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一个叫黄埔村的庄子。
黄埔村是个着有两百多户人家的大庄子,一条黄土道由北向南穿庄而过,道旁两排高高的白杨,白杨树后是错落的一个个农家院落。生产队的队部就在村子中央的一个四合院中,刘辉他们四十多个学生就安排在这个院子里住下了。
四间北房是学生的宿舍,生产队办公室就在西侧的两间屋内,南面几间是给学生们用来做饭的伙房和储物间,为了照顾好这群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们,生产队还专门安排了三个人给他们做饭。
这群孩子说是来支农,可干起活儿来却让人啼笑皆非。让他们锄草,可锄下来的大多是刚刚长出不久的庄稼苗,领着干活儿的老农心疼的直摇头,村长只好让这些娃儿们去补种高粱。
这补种高粱的农活儿,在当地人的眼里是个不需要任何劳动技巧的累活儿,只要你有力气就行。由于怕牲畜踩坏庄稼,需要两个人拉着石头磙子碾压刚刚撒下种子的松土地,偏巧这两天又刚下过雨,潮湿的黄土粘到石磙子上越滚越大,原本只有三十多斤重的石磙子,一趟过来就变成了百十斤,四个人拉着都相当吃力,你必须随时清理掉那些粘上去的泥巴,不然的话,漫说是几个人拉,就是十个八个也得累趴下。
两天下来,学生们就哭爹叫妈的爬不起来了。
刘辉在这群孩子中是个不大爱讲话的人,虽然身体很瘦弱,但他总是不言不语地干着自己的那份工作,虽然也累得气喘吁吁,却从不偷懒耍滑。也正因如此,在同学当中他是累活儿干的最多的一个。
一天,正在田里劳动的他突然晕倒了,被大家送回了宿舍。随队医生看过之后,确认没什么大碍,只是体虚过力而已。考虑到刘辉的身体状况,带队老师和生产队长商量之后,就按排他到集体伙房去帮着给大家做饭。
也正因如此,他认识了小云,一个清纯美丽而又温柔大方的农家女孩儿。
初学写作,许多不到之处,恳望各位老师及学友多多指点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