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
姥姥家在县城的北边,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远,那是个很大的村落,大概有两百多户人家,可能是家家都种有枣树的缘故吧,便取了个‘枣园’的村名。
姥姥和姥爷听说外孙打外面回来了,就催促着儿子去城里把外孙接来住上几天,毕竟有六年没见了,老人的心里想啊。
刘辉的舅舅在护驾池邮局当投递员,虽说只是个临时工,可工作起来那股子认真劲儿,在十里八乡可是有口皆碑的。乡下离城里较远,有时村民们需要些什么东西,都托他从城里往回带,一来二去的日子久了,倒成了个穿制服的小货郎了。
工作忙归忙,可终究拗不过老人家的思亲心切,只得请了半天的假,专程到姐姐家来接外甥。
进得门来,顾不得喘口气,咕咚咕咚地灌了半瓢凉水,没等落汗就急急的蹬上车,驮着外甥往家赶去。
天快晌午了,日头火炉般悬在当空,把个大地炙烤的如蒸笼似的,当爷俩回到枣园村时,浑身湿漉漉的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摸样。
望着眼前的外孙,两位老人家乐的嘴都合不上了。
“呦,几年不见,俺家的渣儿都成了大人喽。”姥姥这个笑啊,似乎已好久都没这么快活过了。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笑的眼角处淌出了泪水,笑的声音参杂着哽噎。
“娘,你瞅瞅你,这是档子高兴地事儿,怎么倒哭起来了!”
“俺没哭,俺就是欢喜呗!”姥姥抹了把眼泪,搂过外孙问道:“渣儿,想姥姥不?”
“嗯,”刘辉点点头。
在他的记忆里,对姥姥一家人的印象早已经模糊了。他只记得公路旁的那座废弃的破砖窑,记得沿着砖窑旁的小路走下去有一个村落,记得那个村落的名字叫枣园村,还记得自己的姥姥一家就住在那个村子里,而姥姥一家人对自己很亲很亲。
“渣儿,是不是累了,上炕躺一会儿吧。”
姥姥的问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啊,不,不累。”
他的心里有着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这也正是他离开天津时就已经决定想要解开的谜。为什么娘叫自己小刚?为什么妈要叫自己刘辉?而姥姥又把自己叫做渣儿呢?
姥爷拎着一篮子菜瓜进来,说:“渣儿,吃吧,这是早起来才从地里摘回来的,挺甜哩。”
“你瞅瞅,俺怎么就给忘了。”姥姥随手拿起一个,在自己的粗布褂子上使劲儿抹了抹,递到外孙的手里,说:“你姥爷一大早就去了地里,说是等你来了吃哩。”
刘辉接了过来,望着菜瓜上面仍旧残留的泥土,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他一向是注重卫生的,平时吃的穿的一定要干干净净,像这样好歹的抹巴抹巴,他是无论如何都吃不下去的。
见外孙看着手里的瓜发愣,姥姥赶忙问:“咋哩?怎么不吃啊?”
倒是舅舅看出了原委,拿过瓜来,说:“我去洗洗吧,人家城里人都讲究个卫生,哪像咱这里。”
“不用啦,”他嘴里说着,还是顺从地听凭舅舅拿去洗了。
这种瓜,家里的人们是从不刻意去栽种的,只在菜园子的地边上随意的撒些种子,任其自由生长。长成后的瓜只有拳头大小,翠绿中泛着淡黄,凑近鼻端闻闻,只那股子清香就沁人肺腑,咬一口又甜又脆,这在天津是见不到的。
晌午饭吃的是饸捞,那是用蒸熟的山芋面,在模具中挤压成粉丝状,再下到锅里跟菜叶子一起去煮,最后连汤带菜的盛到碗里放上些醋,就成了乡下人家的一顿美食。
吃了一碗,酸酸甜甜的口感特别好,他对姥姥说:“姥姥,再给我来一碗吧。”
姥姥笑了,说:“俺的渣,不是姥姥舍不得叫你吃,吃多喽你那胃口可受不住,这东西可实成着哩。”
“没事儿,那就给我少来点儿吧。”
于是,小刚足足吃了两大碗。
吃过饭,舅舅急着去上班。
姥姥心疼地对儿子说:“等日头落落再走吧。”
“不啦!娘,俺那事儿可多哩,不能给人家耽误喽。”
“带上你那雨衣,”姥爷叮嘱道:“这天儿可是焖着雨哩。”
“哦,俺带着哩,爹。”
舅舅临出门,回过头来对外甥说:“小刚,来了就多住上几天,别急着走。啊?”
“嗯。舅,你晚上回来吗?”
“兴许不回来了,明日个一准儿回来!”
舅舅上班去了。
外面没有风,火辣辣的日头虽然躲了起来,可依旧闷热的叫人透不过气来。
两位老人家在西间屋里休息,刘辉躺在东屋里怎么也睡不着,他真的后悔多吃了那碗饸捞面,因为此时他的胃已经开始感到不舒服了,像有块石头搁在里面咯的生疼,而且胃里的东西也开始上翻。
他急忙出溜下炕,跑到院子外面的猪圈旁,没等到站稳就把胃里的东西全都喷了出去,便宜了那头早已饥肠辘辘的小猪崽子了。
胃口舒服多了,他直了直腰刚转过身,就看到姥爷正眯缝着眼站在那里笑呢。
“怎么着,那胃里不好受了吧?”
刘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冲姥爷做了个鬼脸儿,然后说道:“现在没事了,吐出来就好了。”
“嗯,也算没糟践喽,都给了这小猪羔子了。赶紧了回屋里多喝水,过会儿就行了。呵呵……”
晚傍晌,天上总算下来了风,且越刮越大,越来越猛,霎时就昏天黑地的。伴随滚过天际的雷声,大滴大滴的水珠砸向了地面,雷声、雨声、风声,淹没了一切。
煤油灯把人影投放到墙壁上,如动画般来回幌动着。外面的雨还在下着,老公母俩盘坐在炕头上,听外孙讲大城市里的那些个新鲜事儿,讲的津津乐道,听的也是有滋有味。
说着说着,刘辉似是想起了什么,他突然问:“姥姥,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生的?”
姥姥愣住了,她没想到外孙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她支吾着,问:“渣儿,怎么想起问这个来了?”
孩子低下了头,姥姥看到了外孙滴落到手背上的泪水。老人似乎也明白了一些,她叹了口气,说道:“渣儿,你娘不容易啊,知道不?”
姥姥布满皱纹的眼角落下两串泪珠,她抓着外孙的手,说道:“你娘那心里边儿呀,最惦记的就是你啦!以后学校里放了假,记着多回来看看她……”
心里面很痛,他抽咽着点点头,说:“姥姥,我知道了,我会的。”他抬起头,接着又问:“可你还是没有告诉我,我妈和我娘,她们谁是我的亲娘啊?”
一直没有说话的姥爷插了一句,说道:“渣儿,亲不亲的有什么关系,都知道疼你就行了。再说,跟谁的姓就是谁的,别想那么多。”
“渣儿,你妈是怎么说?”姥姥问。
“我妈说,她生下我来没有奶,就让我娘喂了几年。她还说:其实我应该管俺爹娘叫舅和妗子才对。”
“放她娘地个狗屁!”姥姥听了这话,立时火冒三丈。她对外孙说:“你可别听她瞎咧咧,你娘才是你的亲娘哩!”
于是,老人家流着泪,给自己的外孙讲起了那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
………
姥爷吧嗒着他的旱烟袋,一锅接一锅地抽着,静静地听老伴讲着过去的那一切。
他默默地听着,过去那已经模糊的记忆,此时也被一点点地串连了起来。
老城墙上,使劲翘着脚尖,伸着手去抓榆树叶子的背影…。。
西关道上,一步一回头的那个孩子……
将一把把熟棉花籽塞满孩子衣兜,又流着泪轻轻取下孩子头上那片落叶,并紧紧攥在手里的女人……
那是谁?那孩子不就是自己吗!而那满面泪水的女人,就是自己亲亲的娘啊!
刘辉再也忍不住,呜呜地哭出声来。
对自己身世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而这个答案,也正是多年来一直缠绕在心头如梦如魅的幻象,在今日才变得如此的清晰和真实。他的心满足了,带着满足后的笑,在那窗外不住敲打的雨点声中悄然睡去。
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在这个谜底被解破的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凭添了无尽的烦恼与忧伤。
一觉醒来,天已经亮了。雨不知是什么时候停的,从打开的窗子望向天空,蓝蓝的竟没有一丝的云。他一骨碌爬起身,又轻手轻脚的下了地,当他掀开西屋的布帘时,才发现屋内早就没了人。
他走出屋子来到了当院,伸胳膊踢腿的活动了一下四肢,并张大嘴巴深吸了几口这难得清爽的空气。
西厢房的门虚掩着,门板的下边已经糟了,烂出的洞可以钻进猫去。他轻轻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这里是一家人做饭的地方。黑黑的土灶,旁边还有一捆烧剩下的柴火,灶台上方凹进去地方贴着一张褪了色的画,他知道,那就是家里人时常说的灶王爷。
转进里间有架木制的机器,他在《苦菜花》那部电影里见到过这玩意儿,这是乡下人家用来织土布的织布机。刘辉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东西,他好奇的拉拉这推推那儿,弄得那机器呱嗒呱嗒的响。
“渣儿,是你在里边哩呗?”外面传来姥姥的问话声。
“是我!”他一边答应着,一边急忙走了出来。
姥姥放下肩上的锄头,说:“我跟你姥爷上菜园子里去放了放水,不介就把那菜都泡烂了。觉着让你多睡一会子,你怎么就起来了。”
“我也是才起来不一会儿。”
姥姥笑着说:“一走进这院子,就听那布机子响。我心里寻思着,准是俺那渣儿正鼓捣它哪。”
刘辉不好意思的笑了,他望了望院子外面,问:“俺姥爷呢,他怎么还没回来啊?”
“他去镂点儿猪草,这就快回来了。饿了呗?姥姥这就给咱拾掇饭去。”
说着,姥姥撩起她的衣角擦了擦手,就向西厢房走去。
“姥姥,咱家的柴火放哪啦?我抱柴火去吧!”
“就在外院子猪圈旁边哩,”说着,姥姥又喊了一句:“少抱,别使(累)着喽!”
“哎,知道啦。”
天傍黑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到了家中,村子上空腾起的缕缕炊烟,送走了天际最后的一抹晚霞。
随着夜色的渐浓,天空那勾勾的弯月亦愈发显得明亮起来。阵阵清风,越过低矮的土墙吹了进来,把院子当中小饭桌上的煤油灯吹得东摇西摆的幌个不停。
吃过晚饭,已是八点多钟了,姥爷在堂屋地上点了一堆儿半湿不干的稻草,借那浓浓的烟来驱赶屋里的蚊子,这样夜里才能睡个安稳觉。
刘辉帮着姥姥收拾完饭桌,一个人走出院子来到了街上。乡村里的人们大多晚上是不串门子的,不像城里人那样喜欢晚上串门子,所以晚饭过后一般都早早的休息了。街上静悄悄的见不到人影,不知谁家偶尔会传出几声犬吠,在这静谧的夜色中伴着蝉鸣,昭告着生命的所在。
天上的星星如洒在地上的芝麻,一粒一粒的数都数不清。脖子都有些酸了,但他仍然固执地寻找着,希冀能够找出位于天津上空的那颗星。因为他时常在不开心时,一个人跑到墙子河边去看天上的星星,猜想着那个遥远的家会在哪颗星星下面。
如今,他又在故乡的天空搜寻着属于天津的那颗星,却发现它原来就在自己的头顶上方。他终于明白,遥遥数百公里的距离,在天上却是仅仅毫厘之差。他甚至想到,如果天津和老家之间,也像天上的星星那样近该有多好,不用大小火车的坐上一整天了,那时想住在哪里只需一步的跨越就可以了。
想到天津,也同样想到了爸爸妈妈。
这个时间他们大概还没睡下,也许正和同院的邻居们坐在胡同里聊天,还有国祥国瑞他们,此刻一准儿正拿着手电筒四处逮蛐蛐呢。
一想到逮蛐蛐的事,刘辉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就在前几天,自己和弟弟三儿一起去逮蛐蛐时就闹出了一场笑话。
因为三儿说过,南关生产队的菜地里,不仅蛐蛐个头大,而且咬起来特别的凶猛。所以,那天晚饭后,小哥儿俩溜出了家门,从外院的叶大伯家借了一把手电筒,就悄悄地去了南关。
来到了地头儿,小哥俩猫着腰就钻了进去。
这是一片茄子地,大大小小的茄子坠在枝上,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油汪汪的亮光。见四下无人,三儿随手揪下一个茄子,掰开后递给哥哥一块,轻声说:“哥,这嫩茄子好吃多多啦!你尝尝,甜着哩。”
刘辉接过来咬了一口,果然入口甜甜的。
“别吃皮,皮不好吃。”
“嗯,”刘辉大啃了几口,把剩下的茄子皮扔向了身后。
可能是他们的低语惊动了蟋蟀们,四周一片寂静。哥俩在原地蹲了很久,才又听到了蟋蟀的叫声。
盯准了位置,三儿打开了手电。在光柱的照射下,紧挨着一株茄子根部,发现了一个手指大小的洞。
“是这不?”
“准是!”三儿一手拿着电筒照着洞口,另只手用早已准备好的细铁丝向洞内缓缓的伸了进去。同时,不忘了叮嘱道:“哥,你给咱盯着逮啊。”
“哦,”刘辉又往前凑了凑,轻声说:“慢着点儿……”
正当他全神贯注地拿好了架势,准备好随时捕捉时,猛听得三儿一声大叫:“娘诶,快跑!”就见他像个兔子似的窜了开去。
刘辉立时懵了,他不知出了什么状况。就听三儿又喊道:“蛇,七寸蛇!”
这回他算听明白了,吓得“嗷”的一声撒腿就跑,可刚跑到地边上,忽觉脚下一滑,身子猛地向前扑去,重重地摔了个大马趴。哥儿俩一路连滚带爬地跑出老远,这才跌坐到地上“呼哧呼哧”地大口喘着粗气。
小哥儿俩你看看我,我又看看你。
“三儿,你没事吧?”
“没有,你呢,哥?”
“我、我也没事儿……”
“他娘哩,这七寸蛇可厉害多多啦!让它咬着喽,不等走到家就一准儿没了命。”
刘辉问:“我怎么就没看见有蛇呢?”
“呵,就是从那洞里钻出来的,我一看那小三角脑袋,就知道是条七寸蛇。”
刘辉听的汗毛都立了起来,心里怦怦的直跳,说:“唉!还是算了,咱回家去吧。”
“行喽,赶白天时,我再领你去逮吧。”说着,三儿站起了身。
哥儿俩正要往家走,三儿忽然问:“哥,咱手电哩?”
“不是你拿着吗?”
“我拿着呐?”
“可不是!”
“坏了!一准儿是刚才给扔了,咱还得回去找去。”
哥儿俩原路返了回来,借着月光边走边找,一直找到茄子地旁也没看见手电筒的影儿。不过,刘辉却在自己挨摔的地方发现了那块茄子皮。
怎么办?手电筒找不到,回去怎么跟人家说啊,这要是让爹知道了,准得挨顿揍。
小哥儿俩只好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地向地中央挪去,为了防备那条蛇再次钻出来。哥儿俩都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
“嘿,在那儿呢!”
听哥哥一喊,三儿蹭地一下子窜到了地边上,他以为又发现了蛇。
密实的枝叶下,透出些许的光亮,若不是走近便很难发现。刘辉拿着手电筒走到三儿的跟前,说:“你这一跑,我还以为你踩到蛇了呐。”
三儿不好意思地笑了,刘辉也跟着大笑起来。
“谁在那哩?”黑影里有人喝问。
“不好,是看菜地的。快跑!”
三儿拽着哥哥一路狂奔,总算平安回到了家中。
“渣儿,自己个儿在那傻笑个什么哪?”
身后传来姥爷的声音,刘辉止住笑,说:“姥爷,我在想那天逮蛐蛐的事呢。”
于是,他就把那天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姥爷听,姥爷听后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笑过之后,姥爷说:“天不早了,赶紧回去睡吧。”
回到屋里,见姥姥已经睡下了,可能是白天下地有些累的缘故吧。刘辉走进东屋躺倒在炕上,不一会儿也进入了梦乡。
一早醒来,就听见西屋里有人在说话,刘辉扒头一看是舅舅回来了,他急忙下地走了过去。
“起来啦,小刚。”
“嗯,”他笑笑,问:“舅,你今天不用去上班了吧?”
“你舅来接你回去哩,”姥姥说。
“是咯。”舅舅接着说道:“天津来了信啦,说你们快开学了,让你赶紧了回去。”
“唉,才呆了这么两天,这就要回去了。”姥姥真有些不舍。
姥爷说:“回去吧,千万别把学给耽搁喽。渣儿,你记着,放了假就经常回来瞅瞅。知道呗?”
“知道了,姥爷。”
“一会儿就跟着你舅走吧,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子,回去再多守你爹你娘两天吧。”
姥爷又吧嗒起他的烟袋,姥姥在一旁偷着抹起了眼泪。
刘辉也忽然间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他也舍不得离开这对慈祥的老人。但他心里很清楚,离开枣园,离开深县,重新回到那个远离亲人的大都市去,将是永远都无法更改的现实了。
天,下着蒙蒙细雨,一家人都呆在了家里,谁都没有提起天津来信的事情。弟弟和妹妹们的话也比平时少了许多,使原本就很湿闷的空气愈发的叫人透不过气来。
爹爹站起了身,说:“刚,跟爹去苇塘里逮鱼吧。”
“俺也去,俺也去!”
孩子们争着要一同去,爹爹把脸一沉,说:“都呆在家里,那小船哪坐了这么多人。”
孩子们都不再言语了。
“带着斗篷吧。”娘轻声嘱咐着。
“不用,这点雨不碍事。”父亲带着儿子,拎着鱼篓背着网出了家门。
泊在岸边的小船是大队里的,平时谁家要用,解开绳子就撑走,用过再栓回这里。
爷俩上了船,父亲轻轻地撑起小船,沿着苇塘间的水路向里面划去。
小船擦过两侧的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苇丛间不时的会有受惊的小鱼跃出水面,似是想要看看究竟是谁打扰了他们的清宁。穿过茂密的芦苇丛,来到一片宽阔的水域,一群野鸭匆忙间钻入芦苇深处躲藏了起来,只留下小船和小船上的父子二人。
看着父亲熟练地摆弄着渔网,刘辉问:“爹,是把网下到水里吗?”
“不是,”父亲告诉他:“这是撒网,你说的那叫粘网。”他将网绳的一端系在自己的右手腕上,对 刘辉说:“你瞅着,看我怎么弄。”
刘辉注意到,父亲先是把网摊开,接着拎起半边抓在左手中,然后再将剩余的部分均匀地分抓在两只手里,提起来向身后摆出一个弧度,紧跟着借力猛地向前抛出。
渔网在空中抖出一个圆圆的形状,如罩子般落入水中。
收网了,回收的网绳绷得紧紧的,父亲不时的弹打着绳子,抖去上面的水珠。整张网被拉出了水面,刘辉惊喜的发现,一条条的鱼正在网兜里不住地甩着尾巴蹦哩。
“嘿!爹你看,这么多的鱼啊。”
爹笑了,说:“也不是回回都这样,你小子有口福,叫你赶上啦。”
这一网照实逮了不少,刘辉数了数,光鞋底子大小的鱼就有七八条,再小一点的也有个十多条。
父亲又撒了两网,他解开手腕上的绳头递给了刘辉,说:“你也来试试吧。”
“我?”
“啊!不行啊?”
“啊,行,我行!”
刘辉兴奋地接过绳子,把它系在右手腕上,然后又学着爹的样子把鱼网抓在手里,抡圆了再扔出去。扔是扔出去了,由于人小力气不够,抛出的渔网并没有打开,倒像个大三角似的砸向了水里。
“嗯,还行,倒是有那么点儿意思!”爹赞许的点了点头。
“这还行?那网都没张开呀!”刘辉显然不满意自己的这次操作。
爹说:“你第一次就撒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只是那网没有完全的张开。等你熟练了,再长些力气就行了。”
网被拉了上来,那网中竟然还有几条小鱼在跳动着。刘辉又试着撒了两网,不但连一条鱼都没逮着,而且胳膊也酸的抬不起来了。
“歇歇吧,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练好的。”父亲把渔网收好,做到了船头上,接着说道:“够吃的就行了,这鱼还是刚出锅的香,一剩下就不好吃啦。”
刘辉做到了父亲的身边,搂着父亲的胳膊依偎着。父亲扭头看了看儿子,又把头转向了一边,许久都没有说话。
蒙蒙的雨还在下着,身上的衣服也早已湿透了,父子俩并没有理会这些,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心事。
“爹,我明年还能再回来吗?”
父亲没有吱声。
“我想爹和娘了怎么办?”
父亲仍旧没有回答。
谁知是雨还是泪,在父子俩的脸上淌了下来。
“爹,别叫我走了,让我留下来吧。啊?”
父亲的头低了下去,他抽了抽鼻子,看都不看儿子一眼,说道:“刚啊,做人要讲求个义字,要知恩图报。你已经不小了,应该能够
体会大人的苦心,你妈妈和你爸爸都很疼你,他们的终老也都全指望你了。”
父亲深深地吸了口气,又说:“这里你用不着惦记,也别和你娘说这些,你娘她也不容易啊,就不要再伤她的心了。”
刘辉抽泣着。
他明白了,这一切都是无法再挽回的了。
他的内心开始焦灼,因为他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他感到了失落,感到了迷茫,感到了恐惧。
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在无影的夜里继续下着,屋内冒着黑烟的油灯,也焦躁地摇动着它昏黄的火苗。父亲强制着几个孩子睡下了,然后坐到妻子的对面,轻声言道:“他娘,你也睡吧。”
妻子叹口气,说:“不行的话,就让小刚回来吧。”
“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呀!”他显得很激动,说道:“既然让他跟了咱姐,这有多难咱也不能反悔。”
“可你这身子骨越来越不行了,真要有个好歹的,我一个人撑不来呀。”
“我还死不了呢,竟说那丧气话。我可告诉你啊,别当着孩子们说这话,更不能对咱姐说。”
“唉,我这不是跟你商量嘛。”
“这事没得商量,你就甭想!”
妻子不再言语了。
刘辉翻了个身,脸冲着墙去了。
他压根就没睡着,听了爹娘的对话之后难过的只想哭,在他年少的心里,第一次对爹爹产生了一丝的怨恨。
“刚,睡着了没?”娘小声问。
“没呢。”孩子回答。
“睡吧,明日个还要早起哪。”
刘辉翻过身来,他看着娘,心里有了一种冲动。他爬到娘的跟前,说:“娘,你高着我睡吧,行不?”
母亲楞了一下,眼里滚下泪来。她挪了挪身子,在炕上盘起一条腿,然后拍了拍,说:“来,你就、就枕着娘的腿吧。”
刘辉把头放到娘的腿上,侧身蜷缩着躺下,泪水已经淌到了垫在头下的手上。
母亲轻轻地拍着儿子的背,慢慢晃动着身子。
孩子的爹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起身走了出去。
母亲那成串的泪珠垂落到儿子的脸上……
初学写作,许多不到之处,恳望各位老师及学友多多指点帮助,谢谢大家!
姥姥和姥爷听说外孙打外面回来了,就催促着儿子去城里把外孙接来住上几天,毕竟有六年没见了,老人的心里想啊。
刘辉的舅舅在护驾池邮局当投递员,虽说只是个临时工,可工作起来那股子认真劲儿,在十里八乡可是有口皆碑的。乡下离城里较远,有时村民们需要些什么东西,都托他从城里往回带,一来二去的日子久了,倒成了个穿制服的小货郎了。
工作忙归忙,可终究拗不过老人家的思亲心切,只得请了半天的假,专程到姐姐家来接外甥。
进得门来,顾不得喘口气,咕咚咕咚地灌了半瓢凉水,没等落汗就急急的蹬上车,驮着外甥往家赶去。
天快晌午了,日头火炉般悬在当空,把个大地炙烤的如蒸笼似的,当爷俩回到枣园村时,浑身湿漉漉的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摸样。
望着眼前的外孙,两位老人家乐的嘴都合不上了。
“呦,几年不见,俺家的渣儿都成了大人喽。”姥姥这个笑啊,似乎已好久都没这么快活过了。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笑的眼角处淌出了泪水,笑的声音参杂着哽噎。
“娘,你瞅瞅你,这是档子高兴地事儿,怎么倒哭起来了!”
“俺没哭,俺就是欢喜呗!”姥姥抹了把眼泪,搂过外孙问道:“渣儿,想姥姥不?”
“嗯,”刘辉点点头。
在他的记忆里,对姥姥一家人的印象早已经模糊了。他只记得公路旁的那座废弃的破砖窑,记得沿着砖窑旁的小路走下去有一个村落,记得那个村落的名字叫枣园村,还记得自己的姥姥一家就住在那个村子里,而姥姥一家人对自己很亲很亲。
“渣儿,是不是累了,上炕躺一会儿吧。”
姥姥的问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啊,不,不累。”
他的心里有着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这也正是他离开天津时就已经决定想要解开的谜。为什么娘叫自己小刚?为什么妈要叫自己刘辉?而姥姥又把自己叫做渣儿呢?
姥爷拎着一篮子菜瓜进来,说:“渣儿,吃吧,这是早起来才从地里摘回来的,挺甜哩。”
“你瞅瞅,俺怎么就给忘了。”姥姥随手拿起一个,在自己的粗布褂子上使劲儿抹了抹,递到外孙的手里,说:“你姥爷一大早就去了地里,说是等你来了吃哩。”
刘辉接了过来,望着菜瓜上面仍旧残留的泥土,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他一向是注重卫生的,平时吃的穿的一定要干干净净,像这样好歹的抹巴抹巴,他是无论如何都吃不下去的。
见外孙看着手里的瓜发愣,姥姥赶忙问:“咋哩?怎么不吃啊?”
倒是舅舅看出了原委,拿过瓜来,说:“我去洗洗吧,人家城里人都讲究个卫生,哪像咱这里。”
“不用啦,”他嘴里说着,还是顺从地听凭舅舅拿去洗了。
这种瓜,家里的人们是从不刻意去栽种的,只在菜园子的地边上随意的撒些种子,任其自由生长。长成后的瓜只有拳头大小,翠绿中泛着淡黄,凑近鼻端闻闻,只那股子清香就沁人肺腑,咬一口又甜又脆,这在天津是见不到的。
晌午饭吃的是饸捞,那是用蒸熟的山芋面,在模具中挤压成粉丝状,再下到锅里跟菜叶子一起去煮,最后连汤带菜的盛到碗里放上些醋,就成了乡下人家的一顿美食。
吃了一碗,酸酸甜甜的口感特别好,他对姥姥说:“姥姥,再给我来一碗吧。”
姥姥笑了,说:“俺的渣,不是姥姥舍不得叫你吃,吃多喽你那胃口可受不住,这东西可实成着哩。”
“没事儿,那就给我少来点儿吧。”
于是,小刚足足吃了两大碗。
吃过饭,舅舅急着去上班。
姥姥心疼地对儿子说:“等日头落落再走吧。”
“不啦!娘,俺那事儿可多哩,不能给人家耽误喽。”
“带上你那雨衣,”姥爷叮嘱道:“这天儿可是焖着雨哩。”
“哦,俺带着哩,爹。”
舅舅临出门,回过头来对外甥说:“小刚,来了就多住上几天,别急着走。啊?”
“嗯。舅,你晚上回来吗?”
“兴许不回来了,明日个一准儿回来!”
舅舅上班去了。
外面没有风,火辣辣的日头虽然躲了起来,可依旧闷热的叫人透不过气来。
两位老人家在西间屋里休息,刘辉躺在东屋里怎么也睡不着,他真的后悔多吃了那碗饸捞面,因为此时他的胃已经开始感到不舒服了,像有块石头搁在里面咯的生疼,而且胃里的东西也开始上翻。
他急忙出溜下炕,跑到院子外面的猪圈旁,没等到站稳就把胃里的东西全都喷了出去,便宜了那头早已饥肠辘辘的小猪崽子了。
胃口舒服多了,他直了直腰刚转过身,就看到姥爷正眯缝着眼站在那里笑呢。
“怎么着,那胃里不好受了吧?”
刘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冲姥爷做了个鬼脸儿,然后说道:“现在没事了,吐出来就好了。”
“嗯,也算没糟践喽,都给了这小猪羔子了。赶紧了回屋里多喝水,过会儿就行了。呵呵……”
晚傍晌,天上总算下来了风,且越刮越大,越来越猛,霎时就昏天黑地的。伴随滚过天际的雷声,大滴大滴的水珠砸向了地面,雷声、雨声、风声,淹没了一切。
煤油灯把人影投放到墙壁上,如动画般来回幌动着。外面的雨还在下着,老公母俩盘坐在炕头上,听外孙讲大城市里的那些个新鲜事儿,讲的津津乐道,听的也是有滋有味。
说着说着,刘辉似是想起了什么,他突然问:“姥姥,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生的?”
姥姥愣住了,她没想到外孙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她支吾着,问:“渣儿,怎么想起问这个来了?”
孩子低下了头,姥姥看到了外孙滴落到手背上的泪水。老人似乎也明白了一些,她叹了口气,说道:“渣儿,你娘不容易啊,知道不?”
姥姥布满皱纹的眼角落下两串泪珠,她抓着外孙的手,说道:“你娘那心里边儿呀,最惦记的就是你啦!以后学校里放了假,记着多回来看看她……”
心里面很痛,他抽咽着点点头,说:“姥姥,我知道了,我会的。”他抬起头,接着又问:“可你还是没有告诉我,我妈和我娘,她们谁是我的亲娘啊?”
一直没有说话的姥爷插了一句,说道:“渣儿,亲不亲的有什么关系,都知道疼你就行了。再说,跟谁的姓就是谁的,别想那么多。”
“渣儿,你妈是怎么说?”姥姥问。
“我妈说,她生下我来没有奶,就让我娘喂了几年。她还说:其实我应该管俺爹娘叫舅和妗子才对。”
“放她娘地个狗屁!”姥姥听了这话,立时火冒三丈。她对外孙说:“你可别听她瞎咧咧,你娘才是你的亲娘哩!”
于是,老人家流着泪,给自己的外孙讲起了那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
………
姥爷吧嗒着他的旱烟袋,一锅接一锅地抽着,静静地听老伴讲着过去的那一切。
他默默地听着,过去那已经模糊的记忆,此时也被一点点地串连了起来。
老城墙上,使劲翘着脚尖,伸着手去抓榆树叶子的背影…。。
西关道上,一步一回头的那个孩子……
将一把把熟棉花籽塞满孩子衣兜,又流着泪轻轻取下孩子头上那片落叶,并紧紧攥在手里的女人……
那是谁?那孩子不就是自己吗!而那满面泪水的女人,就是自己亲亲的娘啊!
刘辉再也忍不住,呜呜地哭出声来。
对自己身世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而这个答案,也正是多年来一直缠绕在心头如梦如魅的幻象,在今日才变得如此的清晰和真实。他的心满足了,带着满足后的笑,在那窗外不住敲打的雨点声中悄然睡去。
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在这个谜底被解破的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凭添了无尽的烦恼与忧伤。
一觉醒来,天已经亮了。雨不知是什么时候停的,从打开的窗子望向天空,蓝蓝的竟没有一丝的云。他一骨碌爬起身,又轻手轻脚的下了地,当他掀开西屋的布帘时,才发现屋内早就没了人。
他走出屋子来到了当院,伸胳膊踢腿的活动了一下四肢,并张大嘴巴深吸了几口这难得清爽的空气。
西厢房的门虚掩着,门板的下边已经糟了,烂出的洞可以钻进猫去。他轻轻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这里是一家人做饭的地方。黑黑的土灶,旁边还有一捆烧剩下的柴火,灶台上方凹进去地方贴着一张褪了色的画,他知道,那就是家里人时常说的灶王爷。
转进里间有架木制的机器,他在《苦菜花》那部电影里见到过这玩意儿,这是乡下人家用来织土布的织布机。刘辉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东西,他好奇的拉拉这推推那儿,弄得那机器呱嗒呱嗒的响。
“渣儿,是你在里边哩呗?”外面传来姥姥的问话声。
“是我!”他一边答应着,一边急忙走了出来。
姥姥放下肩上的锄头,说:“我跟你姥爷上菜园子里去放了放水,不介就把那菜都泡烂了。觉着让你多睡一会子,你怎么就起来了。”
“我也是才起来不一会儿。”
姥姥笑着说:“一走进这院子,就听那布机子响。我心里寻思着,准是俺那渣儿正鼓捣它哪。”
刘辉不好意思的笑了,他望了望院子外面,问:“俺姥爷呢,他怎么还没回来啊?”
“他去镂点儿猪草,这就快回来了。饿了呗?姥姥这就给咱拾掇饭去。”
说着,姥姥撩起她的衣角擦了擦手,就向西厢房走去。
“姥姥,咱家的柴火放哪啦?我抱柴火去吧!”
“就在外院子猪圈旁边哩,”说着,姥姥又喊了一句:“少抱,别使(累)着喽!”
“哎,知道啦。”
天傍黑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到了家中,村子上空腾起的缕缕炊烟,送走了天际最后的一抹晚霞。
随着夜色的渐浓,天空那勾勾的弯月亦愈发显得明亮起来。阵阵清风,越过低矮的土墙吹了进来,把院子当中小饭桌上的煤油灯吹得东摇西摆的幌个不停。
吃过晚饭,已是八点多钟了,姥爷在堂屋地上点了一堆儿半湿不干的稻草,借那浓浓的烟来驱赶屋里的蚊子,这样夜里才能睡个安稳觉。
刘辉帮着姥姥收拾完饭桌,一个人走出院子来到了街上。乡村里的人们大多晚上是不串门子的,不像城里人那样喜欢晚上串门子,所以晚饭过后一般都早早的休息了。街上静悄悄的见不到人影,不知谁家偶尔会传出几声犬吠,在这静谧的夜色中伴着蝉鸣,昭告着生命的所在。
天上的星星如洒在地上的芝麻,一粒一粒的数都数不清。脖子都有些酸了,但他仍然固执地寻找着,希冀能够找出位于天津上空的那颗星。因为他时常在不开心时,一个人跑到墙子河边去看天上的星星,猜想着那个遥远的家会在哪颗星星下面。
如今,他又在故乡的天空搜寻着属于天津的那颗星,却发现它原来就在自己的头顶上方。他终于明白,遥遥数百公里的距离,在天上却是仅仅毫厘之差。他甚至想到,如果天津和老家之间,也像天上的星星那样近该有多好,不用大小火车的坐上一整天了,那时想住在哪里只需一步的跨越就可以了。
想到天津,也同样想到了爸爸妈妈。
这个时间他们大概还没睡下,也许正和同院的邻居们坐在胡同里聊天,还有国祥国瑞他们,此刻一准儿正拿着手电筒四处逮蛐蛐呢。
一想到逮蛐蛐的事,刘辉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就在前几天,自己和弟弟三儿一起去逮蛐蛐时就闹出了一场笑话。
因为三儿说过,南关生产队的菜地里,不仅蛐蛐个头大,而且咬起来特别的凶猛。所以,那天晚饭后,小哥儿俩溜出了家门,从外院的叶大伯家借了一把手电筒,就悄悄地去了南关。
来到了地头儿,小哥俩猫着腰就钻了进去。
这是一片茄子地,大大小小的茄子坠在枝上,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油汪汪的亮光。见四下无人,三儿随手揪下一个茄子,掰开后递给哥哥一块,轻声说:“哥,这嫩茄子好吃多多啦!你尝尝,甜着哩。”
刘辉接过来咬了一口,果然入口甜甜的。
“别吃皮,皮不好吃。”
“嗯,”刘辉大啃了几口,把剩下的茄子皮扔向了身后。
可能是他们的低语惊动了蟋蟀们,四周一片寂静。哥俩在原地蹲了很久,才又听到了蟋蟀的叫声。
盯准了位置,三儿打开了手电。在光柱的照射下,紧挨着一株茄子根部,发现了一个手指大小的洞。
“是这不?”
“准是!”三儿一手拿着电筒照着洞口,另只手用早已准备好的细铁丝向洞内缓缓的伸了进去。同时,不忘了叮嘱道:“哥,你给咱盯着逮啊。”
“哦,”刘辉又往前凑了凑,轻声说:“慢着点儿……”
正当他全神贯注地拿好了架势,准备好随时捕捉时,猛听得三儿一声大叫:“娘诶,快跑!”就见他像个兔子似的窜了开去。
刘辉立时懵了,他不知出了什么状况。就听三儿又喊道:“蛇,七寸蛇!”
这回他算听明白了,吓得“嗷”的一声撒腿就跑,可刚跑到地边上,忽觉脚下一滑,身子猛地向前扑去,重重地摔了个大马趴。哥儿俩一路连滚带爬地跑出老远,这才跌坐到地上“呼哧呼哧”地大口喘着粗气。
小哥儿俩你看看我,我又看看你。
“三儿,你没事吧?”
“没有,你呢,哥?”
“我、我也没事儿……”
“他娘哩,这七寸蛇可厉害多多啦!让它咬着喽,不等走到家就一准儿没了命。”
刘辉问:“我怎么就没看见有蛇呢?”
“呵,就是从那洞里钻出来的,我一看那小三角脑袋,就知道是条七寸蛇。”
刘辉听的汗毛都立了起来,心里怦怦的直跳,说:“唉!还是算了,咱回家去吧。”
“行喽,赶白天时,我再领你去逮吧。”说着,三儿站起了身。
哥儿俩正要往家走,三儿忽然问:“哥,咱手电哩?”
“不是你拿着吗?”
“我拿着呐?”
“可不是!”
“坏了!一准儿是刚才给扔了,咱还得回去找去。”
哥儿俩原路返了回来,借着月光边走边找,一直找到茄子地旁也没看见手电筒的影儿。不过,刘辉却在自己挨摔的地方发现了那块茄子皮。
怎么办?手电筒找不到,回去怎么跟人家说啊,这要是让爹知道了,准得挨顿揍。
小哥儿俩只好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地向地中央挪去,为了防备那条蛇再次钻出来。哥儿俩都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
“嘿,在那儿呢!”
听哥哥一喊,三儿蹭地一下子窜到了地边上,他以为又发现了蛇。
密实的枝叶下,透出些许的光亮,若不是走近便很难发现。刘辉拿着手电筒走到三儿的跟前,说:“你这一跑,我还以为你踩到蛇了呐。”
三儿不好意思地笑了,刘辉也跟着大笑起来。
“谁在那哩?”黑影里有人喝问。
“不好,是看菜地的。快跑!”
三儿拽着哥哥一路狂奔,总算平安回到了家中。
“渣儿,自己个儿在那傻笑个什么哪?”
身后传来姥爷的声音,刘辉止住笑,说:“姥爷,我在想那天逮蛐蛐的事呢。”
于是,他就把那天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姥爷听,姥爷听后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笑过之后,姥爷说:“天不早了,赶紧回去睡吧。”
回到屋里,见姥姥已经睡下了,可能是白天下地有些累的缘故吧。刘辉走进东屋躺倒在炕上,不一会儿也进入了梦乡。
一早醒来,就听见西屋里有人在说话,刘辉扒头一看是舅舅回来了,他急忙下地走了过去。
“起来啦,小刚。”
“嗯,”他笑笑,问:“舅,你今天不用去上班了吧?”
“你舅来接你回去哩,”姥姥说。
“是咯。”舅舅接着说道:“天津来了信啦,说你们快开学了,让你赶紧了回去。”
“唉,才呆了这么两天,这就要回去了。”姥姥真有些不舍。
姥爷说:“回去吧,千万别把学给耽搁喽。渣儿,你记着,放了假就经常回来瞅瞅。知道呗?”
“知道了,姥爷。”
“一会儿就跟着你舅走吧,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子,回去再多守你爹你娘两天吧。”
姥爷又吧嗒起他的烟袋,姥姥在一旁偷着抹起了眼泪。
刘辉也忽然间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他也舍不得离开这对慈祥的老人。但他心里很清楚,离开枣园,离开深县,重新回到那个远离亲人的大都市去,将是永远都无法更改的现实了。
天,下着蒙蒙细雨,一家人都呆在了家里,谁都没有提起天津来信的事情。弟弟和妹妹们的话也比平时少了许多,使原本就很湿闷的空气愈发的叫人透不过气来。
爹爹站起了身,说:“刚,跟爹去苇塘里逮鱼吧。”
“俺也去,俺也去!”
孩子们争着要一同去,爹爹把脸一沉,说:“都呆在家里,那小船哪坐了这么多人。”
孩子们都不再言语了。
“带着斗篷吧。”娘轻声嘱咐着。
“不用,这点雨不碍事。”父亲带着儿子,拎着鱼篓背着网出了家门。
泊在岸边的小船是大队里的,平时谁家要用,解开绳子就撑走,用过再栓回这里。
爷俩上了船,父亲轻轻地撑起小船,沿着苇塘间的水路向里面划去。
小船擦过两侧的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苇丛间不时的会有受惊的小鱼跃出水面,似是想要看看究竟是谁打扰了他们的清宁。穿过茂密的芦苇丛,来到一片宽阔的水域,一群野鸭匆忙间钻入芦苇深处躲藏了起来,只留下小船和小船上的父子二人。
看着父亲熟练地摆弄着渔网,刘辉问:“爹,是把网下到水里吗?”
“不是,”父亲告诉他:“这是撒网,你说的那叫粘网。”他将网绳的一端系在自己的右手腕上,对 刘辉说:“你瞅着,看我怎么弄。”
刘辉注意到,父亲先是把网摊开,接着拎起半边抓在左手中,然后再将剩余的部分均匀地分抓在两只手里,提起来向身后摆出一个弧度,紧跟着借力猛地向前抛出。
渔网在空中抖出一个圆圆的形状,如罩子般落入水中。
收网了,回收的网绳绷得紧紧的,父亲不时的弹打着绳子,抖去上面的水珠。整张网被拉出了水面,刘辉惊喜的发现,一条条的鱼正在网兜里不住地甩着尾巴蹦哩。
“嘿!爹你看,这么多的鱼啊。”
爹笑了,说:“也不是回回都这样,你小子有口福,叫你赶上啦。”
这一网照实逮了不少,刘辉数了数,光鞋底子大小的鱼就有七八条,再小一点的也有个十多条。
父亲又撒了两网,他解开手腕上的绳头递给了刘辉,说:“你也来试试吧。”
“我?”
“啊!不行啊?”
“啊,行,我行!”
刘辉兴奋地接过绳子,把它系在右手腕上,然后又学着爹的样子把鱼网抓在手里,抡圆了再扔出去。扔是扔出去了,由于人小力气不够,抛出的渔网并没有打开,倒像个大三角似的砸向了水里。
“嗯,还行,倒是有那么点儿意思!”爹赞许的点了点头。
“这还行?那网都没张开呀!”刘辉显然不满意自己的这次操作。
爹说:“你第一次就撒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只是那网没有完全的张开。等你熟练了,再长些力气就行了。”
网被拉了上来,那网中竟然还有几条小鱼在跳动着。刘辉又试着撒了两网,不但连一条鱼都没逮着,而且胳膊也酸的抬不起来了。
“歇歇吧,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练好的。”父亲把渔网收好,做到了船头上,接着说道:“够吃的就行了,这鱼还是刚出锅的香,一剩下就不好吃啦。”
刘辉做到了父亲的身边,搂着父亲的胳膊依偎着。父亲扭头看了看儿子,又把头转向了一边,许久都没有说话。
蒙蒙的雨还在下着,身上的衣服也早已湿透了,父子俩并没有理会这些,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心事。
“爹,我明年还能再回来吗?”
父亲没有吱声。
“我想爹和娘了怎么办?”
父亲仍旧没有回答。
谁知是雨还是泪,在父子俩的脸上淌了下来。
“爹,别叫我走了,让我留下来吧。啊?”
父亲的头低了下去,他抽了抽鼻子,看都不看儿子一眼,说道:“刚啊,做人要讲求个义字,要知恩图报。你已经不小了,应该能够
体会大人的苦心,你妈妈和你爸爸都很疼你,他们的终老也都全指望你了。”
父亲深深地吸了口气,又说:“这里你用不着惦记,也别和你娘说这些,你娘她也不容易啊,就不要再伤她的心了。”
刘辉抽泣着。
他明白了,这一切都是无法再挽回的了。
他的内心开始焦灼,因为他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他感到了失落,感到了迷茫,感到了恐惧。
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在无影的夜里继续下着,屋内冒着黑烟的油灯,也焦躁地摇动着它昏黄的火苗。父亲强制着几个孩子睡下了,然后坐到妻子的对面,轻声言道:“他娘,你也睡吧。”
妻子叹口气,说:“不行的话,就让小刚回来吧。”
“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呀!”他显得很激动,说道:“既然让他跟了咱姐,这有多难咱也不能反悔。”
“可你这身子骨越来越不行了,真要有个好歹的,我一个人撑不来呀。”
“我还死不了呢,竟说那丧气话。我可告诉你啊,别当着孩子们说这话,更不能对咱姐说。”
“唉,我这不是跟你商量嘛。”
“这事没得商量,你就甭想!”
妻子不再言语了。
刘辉翻了个身,脸冲着墙去了。
他压根就没睡着,听了爹娘的对话之后难过的只想哭,在他年少的心里,第一次对爹爹产生了一丝的怨恨。
“刚,睡着了没?”娘小声问。
“没呢。”孩子回答。
“睡吧,明日个还要早起哪。”
刘辉翻过身来,他看着娘,心里有了一种冲动。他爬到娘的跟前,说:“娘,你高着我睡吧,行不?”
母亲楞了一下,眼里滚下泪来。她挪了挪身子,在炕上盘起一条腿,然后拍了拍,说:“来,你就、就枕着娘的腿吧。”
刘辉把头放到娘的腿上,侧身蜷缩着躺下,泪水已经淌到了垫在头下的手上。
母亲轻轻地拍着儿子的背,慢慢晃动着身子。
孩子的爹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起身走了出去。
母亲那成串的泪珠垂落到儿子的脸上……
初学写作,许多不到之处,恳望各位老师及学友多多指点帮助,谢谢大家!